低年级针对性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想与运作

低年级针对性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想与运作

一、低年级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项星玮[1](2018)在《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虚拟现实、数控加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它们对建筑教学所带来的改变,凸显了在建筑教学中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而各行各业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基于上述情况,论文以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为导向,通过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现状,尝试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这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并分别揭示了历史根源、发展历程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其次,该部分分析了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并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展开了分层研究,并从类型与时间两个维度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了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出的教学体系具有包括类型和时间两个维度、知识点的演进关系、“导学体系”在内的多种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与展望,既提出了在建筑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若干建议,也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值得继续深化的内容。本研究力求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设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为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照。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以及各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促使建筑教学契合于社会新的生产需求、新的生产模式的积极意义。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杜兰[2](2019)在《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单幅或者多幅图画进行初级阶段的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看图写话训练是小学生进行书面言语表达的入门阶段,是小学中段、高段习作的重要基础,意义重大。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看图写话教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既有基于实践经验的研究,也有基于本质认识,即写作心理过程理论的研究。但长期以来,看图写话教学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看图写话中表现出观察、思维、表达等诸多问题。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的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本文除结语部分外,分四章来进行相关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通过现状调查,总结了小学低段看图写话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来自教与学两方面的原因;第三章:“三级转换”理论的缘起及其与看图写话的联系,系统阐述了“三级转换”理论与“一级转换”理论、“二级转换”理论之间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并论述了“思维转换内部言语转换初表达转换精表达”的转换理论与看图写话“词、短语——串联的事件——一句话、一段话”思维操作流程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三级转换”理论在小学低段看图写话中的教学研究,第一节阐述了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着手,指导学生找准图画中的物,形成单个的词、短语再理清图画的顺序,形成串联的事,从而实现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第一级转换。第二节阐述了运用内部言语功能指导学生抓住要素写一句话;抓住细节,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从而实现从内部言语到表达的第二级转换。第三节阐述了从强化训练着手如何提升看图写话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提出了口头言语训练、口述写话、写放胆文的建议。本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希望对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面的习作、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放飞小学生的写作梦想。

沈逸[3](2020)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看图写话是指学生在看懂画面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以传达出图画内容的一种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完成看图写话存在不少的困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缺乏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立足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进行相关调查,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在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出合宜的教学策略,以争取在看图写话教学策略方面获得新的想法。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做基本的综述。第二部分是阐述看图写话的基本概念,了解看图写话的类型以及理论来源。第三部分是分别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展开调查,通过图表以及访谈的方式,找出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情境进行理解和探讨。第四部分是对看图写话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从学生角度出发,读图能力的缺失和表达能力的匮乏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想象能力的缺乏,让看图写话更难以入手。从教师角度出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图片把握不准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够多元,练习缺少阶段性。多种原因造成了看图写话教学过程的不完善,这对看图写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部分对看图写话的教学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把握看图写话内在要求,组织有效材料;运用教学技巧,重视看图写话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多角度开拓看图写话途径。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教师能认识到自己在看图写话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出适宜的教学策略,这对今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李肖婧[4](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段德罡[5](2015)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发生巨变。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2008年《城乡规划法》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2011年一级学科设置,改变城乡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从属关系;2012年专业名称被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进入了“城市时代”;一直以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催生大量低质低效的城市空间,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及环境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走进“存量时代”;……在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城规专业到底该如何展开专业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一直以来与建筑学同平台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城乡规划学界、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存在及面临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指出二者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人”的生活场所,而城乡的区别在于二者承载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其次研究了“城乡规划”的实质,明确了城乡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和“人的生活”为服务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工作对象、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职业,围绕着对该工作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而基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培养,做到“育人”与“育才”并重。最后,文章以工科背景的西建大教改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各种现实因素制约下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将规划思维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尝试,并以规划设计基础课为主线探讨了专业基础教学如何回应教育的本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满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探讨,促进了多年来依托于建筑学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逐步回归城乡规划学科站点;同时也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回归大学教育本质的探索。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的新形势,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无须统一标准,各校应致力于建构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周泓[6](2002)在《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写作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写作创造力进行测评和发展研究,继而围绕写作修改“学与教”的问题展开深入地实验研究,最后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实验。以上研究具体分九部分呈现在论文中。 第一部分,绪论 围绕选题对近20年国内外写作心理研究进行综述,特别对和选题密切相关的写作能力结构、写作能力测评、写作修改、写作教学、写作能力训练进行总结。第二部分,编制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和小学生写作创造力测验 确定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组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修改能力为写作能力测验的编制结构,给六种分项写作能力下操作定义后,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大纲,编制出用于个别测试的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根据以上六种能力,除去修改能力,编制小学生写作创造力测验。进行反复个别测试,编制和完善测验,进行预试,检查测验的科学性。结果表明,该测验的项目区分度好,信效度高,科学性较好,所以正式测验保持预试时的测验内容,由28题组成小学生写作能力正式测验。由6题组成写作创造力测验。 第三部分,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抽取好中差三类小学3-6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有效被试共563名。测试结果表明: 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校际差异极其显着。一般小学和较好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极其显着高于较低水平小学的学生,好小学与一般小学之间差异不显着。分项能力差异表现为,审题能力、立意能力、组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校际差异和总体基本一样,但又有各自具体差异形式。选材能力、修改能力在学校年级之间有交互作用。 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年级差异极其显着。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呈上升趋势,发展速度不均衡,表现出三个鲜明发展阶段:三到四年级发展迅速,四到五年级发展缓慢,五到六年级发展迅速,四年级是写作能力发展关键期。审题能力、立意能力、组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差异与总体基本一致,但存在具体差异形式。选材能力、修改能力存在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差异情况表现复杂。11 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2002年 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性别差异非常显着.女生写作能力显着高于男生,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上无显着性别差异,选材能力、组材能力、修改能力女生显着高于男生,修改能力尤其突出. 写作分项能力对不同年级优生和差生有不同影响,主导分项能力不完全相同,形成优生和差生不同的发展模式.中高年级优生差生的差异主要由选材、组材、言语表达、修改能力引起. 小学生年级间的主导分项写作能力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了写作能力结构的发展。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对写作能力的预测力最佳,其余依次为修改能力、组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对三四五年级的预测力最佳,修改能力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预测力最佳。 第四部分,写作创造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写作创造力发展的校际差异非常显着。好小学学生写作创造力显着的高于差小学学生,一般小学和差小学学生接近差异水平。在具体分项写作创造力上的差异表现复杂,并不完全遵循好小学和一般小学高于差小学的常理. 小学生写作创造力发展年级上差异极其显着.写作创造力发展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两个明显发展阶段,低中年级发展缓慢(三四年级),高年级发展迅速(五六年级人综合创造力、组材创造力、选材创造力等分项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于总体一致,只是有更多的具体差异形式。审题创造力和立意创造力发展出现学校与年级交互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发展情况。 写作创造力发展性别差异不显着,只是个别分项出现差异,女生审题创造力非常显着高于男生。 优生和差生的主导分项写作创造力不同,构成优生差生不同的写作创造力发展模式。组材创造力和言语表达创造力是写作创造力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的整体的写作创造力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发展中交替着上升与下降的两种发展势态。言语表达创造力对小学生的写作创造力的预测力最佳,其余依次为综合创造力、组材创造力。 年级间的主导分项写作创造力不断发展变化.36年级主导分项创造力依次为审题创造力、言语表达创造力、综合创造力、言语表达创造力。 第五部分,写作能力主客观测评比较研究 不同水平小学,老师作文评分表现的总体趋势不同,好小学的老师给分较高,一般小学适中,差小学较低。年级间教师评分差异显着,且存在极其显着的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反映出教师作文评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教师评分、专家评分、写作能力测验得分相关分析可知,教师评分和专家评分的相关较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分数与教师评分、专家评分的属中等程度,其中与专家评分具有稍高于教师评分的中等程度的相关,这说明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的专家效度良好. 第六部分,小学生写作修改实际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修改实际自我监控能力整体发展表现为波谷交错的特点.三五年级形成两个高峰期,四六年级是两个低谷期,?

蒋宏宇[7](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路淑洁[8](2020)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游戏是最吸引人的一种,它对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另外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和其他同学的配合,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的游戏教学实践还有很多不足,有提升改善的空间,经改善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游戏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搜集与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游戏教学的相关理论,加深了对游戏教学的理解。其次,通过访谈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还有实践时观察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去分析了解实际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游戏教学意识和能力不够;游戏设计没有针对性;课堂规则不明确,奖惩措施不合理等。最后,根据以上问题,从如何让游戏教学更好融入课堂的角度进行相关对策研究。笔者从组织者、课堂规则、设计、网络资源等多个方面给出建议,提出以下对策: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时需要提高自己的相关意识和能力,构思并设计出可行性高的游戏,制定明确并具体的课堂规则。这样一来,相信能够给结合游戏进行教学的小学英语课堂提供科学有参考性的意见,进而提升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效果。

曹亚玲[9](2020)在《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中的写作学习支架研究 ——以《Write Source》小学生用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写作学习支架的运用能够减少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对于写作学习支架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写作学习支架对于写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从教材入手,对教材中的写作学习支架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证和实验研究,积累了很多科学的写作教学成果,其中包括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那美国的写作教材中写作学习支架到底是如何设计的?对于我国的教材编制又有哪些启发呢?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下,以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Write Source》为研究对象,对这套教材中的写作学习支架进行分析。论文先是用文献研究法,对写作教材和写作学习支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运用内容分析法,根据研究框架对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Write Source》中的写作学习支架进行研究。最后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分析《Write Source》教材中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优缺点,并且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进行对比,最后得到启示。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Write Source》中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优点在于类型丰富、操作性很强、编排布局合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同时也发现其中还存在不足。根据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材中设计写作学习支架应该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写作学习支架体系,包括提供更加多元的写作学习支架、写作学习支架应贯穿写作全过程、以及写作学习支架的编排要合理;另一方面要优化写作学习支架的呈现,比如写作学习支架的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写作学习支架指导的步骤要具体,写作学习支架呈现的时机要恰当。

丁玉琪[10](2019)在《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N市J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写话”是小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初级阶段。从写作习惯的养成、写作观念上来说,低年级的写话能力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对学生写话能力的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写话存在诸多问题。书面表达不规范,字词积累少;观察技巧有待提高;想象力匮乏;写话兴趣有待提高。追溯到低年级教师的写话教学,调查发现存在无序的问题。写话教学的内容依照教师个人喜好而定,缺乏螺旋上升的能力提升体系。教师的写话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师在写话目标定位上混乱。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引起教师对写话能力有效培养的关注,为写话教学中存在的“教什么,怎么教”等实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从学生的写话能力现状和教师的教学现状入手,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与原则、现有的习作教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对目前写话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下,对低年级写话能力框加以进行阐释,同时提出了写话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论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对学生写话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写话能力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教师写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件,梳理写话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第二章,探讨低年级写话能力的具体分解,梳理一二年级写话能力的构成框架。第三章,从情意、选材、言语表达、构思、修改五个维度探索出低年级写话能力提高的方法策略。第四章,对写话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二、低年级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年级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研究路线之一
        1.3.1.2 研究路线之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
    2.1 从哥特建筑到结构理性
        2.1.1 哥特建筑与手工艺人行会
        2.1.2 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
        2.1.3 结构理性与新时代的技术观
    2.2 从文艺复兴到美院“图”学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图
        2.2.2 巴黎美术学院体系的形成
        2.2.3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图”学
    2.3 从“图”学到形式图解
        2.3.1 瓦堡学院的抽象图解
        2.3.2 形式图解的产生与发展
    2.4 包豪斯中的“数字式”教学
        2.4.1 摄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4.2 电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5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出现、兴起与演变
        2.5.1 CAAD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
        2.5.2 哥伦比亚大学的“无纸化”教学
        2.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二元区分
        2.5.4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向
    2.6 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分别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1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3.2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分析
        3.2.2 课程设置分析
        3.2.3 课程学时分析
    3.3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3.3.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与特征
        3.3.2 教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性与分层
    4.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性
        4.1.1 表现性
        4.1.2 工程性
        4.1.3 程序性
        4.1.4 数据性
        4.1.5 “亲笔式”特性
    4.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层面及其属性
        4.2.1 表达层面及其属性
        4.2.2 实施层面及其属性
        4.2.3 建构和性能层面及其属性
    4.3 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
    5.1 类型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1.1 表达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2 实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3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4 表达层面的教学目标
        5.1.5 实施层面的教学目标
        5.1.6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目标
    5.2 时间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2.1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2 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3 高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嵌入
        5.3.1 数学知识的教学
        5.3.2 计算机语言知识的教学
        5.3.3 数字化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
    5.4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媒介
        5.4.1 多样化的媒介
        5.4.2 专业化的媒介
        5.4.3 产业化的媒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6.1 建立教学体系理论上的可能性
        6.1.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时期探讨
        6.1.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及其与评估标准的联系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侧重点与教学梯度
    6.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知识点
        6.2.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的演进
        6.2.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建筑课程的融合
        6.2.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向建筑教学的转化
    6.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调研详情
附录二: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表
附录三: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四: 建筑学中的“新数学”知识
作者简历

(2)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基于实践的研究综述
        1.4.2 基于理论的研究综述
2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与“学”现状及成因
    2.1 看图写话“教”与“学”的现状
        2.1.1 对学生“学”的现状调查
        2.1.2 对教师“教”的现状调查
    2.2 看图写话“教”与“学”出现的问题
        2.2.1 观察不得法,写话无方向
        2.2.2 思维欠活跃,写话不生动
        2.2.3 表达欠功底,写话痛点多
    2.3 看图写话“教”与“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2.3.1 学生“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2.3.2 教师“教”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3 “三级转换”的理论缘起及其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3.1 “三级转换”的理论缘起
        3.1.1 从“两因素”说到“一级转换”理论
        3.1.2 从“写作过程的双重变换特性”理论到“二级转换”理论
        3.1.3 从“二级转换”理论到“三级转换”理论
    3.2 “三级转换”理论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3.2.1 “思维转换内部言语”(“物”—“意”)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3.2.2 “内部言语转换表达”(“意”—“文”)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3.2.3 “初表达转换精表达”(“文”—“文”)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4 “三级转换”理论在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中的研究
    4.1 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着手指导看图写话,实现第一级转换
        4.1.1 培养观察能力,找准物及其联系,实现第一级转换
        4.1.2 培养思维与联想能力,激活写话思路,拓展第一级转换
    4.2 从内部言语功能着手指导看图写话,实现第二级转换
        4.2.1 述谓功能训练学生抓图画要素写一句话
        4.2.2 简约排列功能训练学生找细节、加想象扩展成一段话
    4.3 从强化训练着手指导看图写话,提升书面言语表达能力
        4.3.1 通过训练口头言语以提高书面言语
        4.3.2 通过口述写话以降低书面写话难度
        4.3.3 鼓励写放胆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基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
        (二) 基于改善教学现状的需要
        (三) 基于顺应读图潮流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案例分析法
        (四) 访谈法
第一章 看图写话概述
    第一节 看图写话概念及要求
        一、写话与看图写话
        二、看图写话的要求
    第二节 看图写话的类型
        一、以图片的数量为划分标准
        二、以图片的内容为划分标准
    第三节 看图写话的理论来源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儿童语言发展理论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现状调查
    第一节 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和动机调查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习惯及认知调查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案例及问题
    第二节 教师看图写话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看图写话教学活动情况调查
        二、教师访谈及访谈结果分析
        三、教师看图写话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第三章 小学生看图写话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学生看图写话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读图能力缺失——观察不细
        二、表达能力匮乏——重点不明
        三、写作兴趣不够——动机减退
        四、想象能力缺乏——构思简单
    第二节 教师看图写话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模糊不清
        二、教师对图片的选择把握不准——难易失调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枯燥乏味
        四、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方式不够多元——禁锢思维
        五、教材以及课后练习缺少阶段性——梯度有误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把握看图写话内在要求,组织有效材料
        一、挑选有价值的图片及有意义的写作素材
        二、结合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
        三、发挥想象的力量,提升写话的空间
        四、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节 运用教学技巧,重视看图写话的指导
        一、把灌输式看图,转换成引导学生理解图片
        二、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看图写话的结构
        三、用课内外阅读,拓展看图写话知识面
        四、建立合理的语言支架,丰富写话的表达
    第三节 结合实际教学,多角度开拓看图写话途径
        一、加强网络开放的自由度——拓宽渠道
        二、创造开放的看图写话条件——打通教材
        三、开辟多维的看图写话途径——衔接绘本
        四、构建多元化看图写话评价体系——削弱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问卷调查
致谢

(4)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5)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转变
        1.1.2 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调整
        1.1.3 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
        1.1.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2 问题提出
        1.2.1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
        1.2.2 当前我国城规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1.4.2 国内研究状况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研究
    2.1 城市
        2.1.1 定义
        2.1.2 城市的本质
    2.2 乡村
        2.2.1 定义
        2.2.2 乡村的本质
    2.3 城乡的本质
        2.3.1 城乡的构成要素:静态认知
        2.3.2 城乡关系的演变:动态认知
        2.3.3 理想的“城”与“乡”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规划的本质研究
    3.1 规划
    3.2 学科层面的城乡规划
        3.2.1 中西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3.2.2 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及发展趋势
    3.3 专业层面的城乡规划
        3.3.1 中西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3.2 城乡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重点
    3.4 城乡规划的本质
        3.4.1 城乡规划的定义
        3.4.2 城乡规划的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本质研究
    4.1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1.1 人才的特征——“树形”结构
        4.1.2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2.1 大学教育本质及理念
        4.2.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3 本章小结
5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研究
    5.1 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实环境
        5.1.1 公共基础教育的弊端
        5.1.2 大学教育的体制性制约
        5.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
    5.2 基础教学的目标
        5.2.1 大学基础教学之目标
        5.2.2 专业基础教学之目标
    5.3 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5.3.1 公共基础课
        5.3.2 专业基础课
        5.3.3 小结
    5.4 教学组织与实施
        5.4.1 教师队伍建设
        5.4.2 教学组织方式
        5.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5.4.4 教学成果的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西建大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6.1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6.1.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理念
        6.1.2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安排
        6.1.3 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6.2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背景
        6.2.1 新的学科内涵
        6.2.2 新的受教育群体
    6.3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再探索
        6.3.1 课程调整方向
        6.3.2 课程调整介绍
    6.4 城规专业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再认识
        6.4.1“场”之认知
        6.4.2“人”之需求
        6.4.3 系统与要素
        6.4.4 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创新
    7.2 不足与思考
        7.2.1 研究不足
        7.2.2 相关思考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1: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评估情况统计表
附录 2:转型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典型案例
    1 同济大学
    2 东南大学
    3 重庆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天津大学
    6 华南理工大学
    7 南京大学
附录 3: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6年)
    1 西建大城规专业办学历史及专业特色
    2 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初衷
        2.1 对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2.2 对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考
        2.3 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思考
        2.4 对教育受众人群变化的思考
    3 教改前后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变化
    4 西建大城规专业教改前后教学计划表
    5 西建大教改的效果
        5.1 教改后学生的状态
        5.2 教改后的社会反响
作者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着作/教材
    教学平台建设及教改研究课题
    教学表彰/奖励

(6)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近二十年国内外写作心理研究
        1.2.2 作文测评研究
        1.2.3 写作创造力测评研究
        1.2.4 写作修改研究
        1.2.5 写作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1.3 研究总构想
    1.4 研究方法
2 测验的编制和预试
    2.1 测验编制的目的
    2.2 测验编制的理论基础
        2.2.1 小学生写作能力测验编制的理论基础
        2.2.2 小学生创造力测验编制的理论基础
    2.3 测验编制的原则
    2.4 测验编制过程
        2.4.1 确定测试内容细目和题型
        2.4.2 测验具体编制过程
    2.5 写作能力测验的预试及测验的科学性检验
        2.5.1 研究方法
        2.5.2 结果与分析
    2.6 写作创造力测验的预试及科学性分析
        2.6.1 研究方法
        2.6.2 结果与分析
    2.7 结论
3 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测验工具
    3.3 结果分析
        3.3.1 小学生整体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3.3.2 小学生分项写作能力的发展研究
        3.3.3 整体和分项写作能力发展研究结论与讨论
        3.3.4 分项写作能力对写作能力的预测研究
        3.3.5 预测研究的结论和讨论
    3.4 教育建议
4 写作能力主观和客观评价的关系研究
    4.1 教师对小学生作文评分的状况分析
    4.2 专家评分分析
    4.3 客观评分、教师评分及专家评分比较研究
5 小学生写作创造力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测验工具
        5.2.2 试测对象
        5.2.3 评分
    5.3 结果分析
        5.3.1 小学生整体创造力发展研究
        5.3.2 小学生分项写作创造力发展研究
        5.3.3 整体与分项写作创造力研究结论与讨论
        5.3.4 分项创造力对写作创造力的预测研究
        5.3.5 预测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5.3.6 写作创造力与写作能力关系研究
    5.4 教育建议
6 教师不同的指导方式对学生作文修改成绩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任务
        6.2.3 实验材料及评分
        6.2.4 实验设计及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2 不同指导方式对总体修改成绩的影响研究
        6.3.3 不同指导方式对分项修改成绩的影响研究
        6.3.4 研究结论和讨论
    6.4 教育建议
7 小学生写作修改活动中的实际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方法
        7.2.1 被试
        7.2.2 实验设计
        7.2.3 实验材料
        7.2.4 评分
        7.2.5 施测
    7.3 研究结果
        7.3.1 修改实际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7.3.2 小学生修改实际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特点研究
    7.4 修改能力与修改实际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7.5 结论与讨论
    7.6 教育建议
8 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8.1 研究背景
        8.1.1 问题的题出
        8.1.2 对写作能力培养的认识
        8.1.3 训练设计
    8.2 研究方法
        8.2.1 被试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8.2.2 实验程序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前后测成绩的描述性统计
        8.3.2 实验对整体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
        8.3.3 实验对分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
        8.3.4 实验对写作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8.3.5 实际作文成绩变化的总体分析
    8.4 综合讨论
    8.5 结论与建议
9 综合讨论
    9.1 研究方法问题
        9.1.1 测验的编制问题
        9.1.2 统计分析问题
    9.2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9.2.1 小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创造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9.2.2 小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创造力发展的个别差异特点
        9.2.3 写作能力和写作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9.2.4 理论研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9.3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9.3.1 研究不足之处
        9.3.2 未来研究方向
    9.4 总的研究结果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致谢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8)小学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游戏教学研究综述
        1.5.1 国外游戏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1.5.2 国内游戏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游戏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2.1 “游戏教学”的基本理解
        2.1.1 所谓“游戏”
        2.1.2 所谓“游戏教学”
        2.1.3 英语课程中的“游戏教学”
    2.2 国外英语教学中的游戏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及理解
        2.2.2 多元智能理论及理解
        2.2.3 克拉申的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理解
    2.3 学校教育中的“游戏教学”应用理论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的研究设计与结果
    3.1 研究目的
        3.1.1 了解游戏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现状
        3.1.2 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待游戏教学的心理
    3.2 研究方案的设计
    3.3 研究方案的实施
        3.3.1 实施前期阶段
        3.3.2 实施中期阶段
        3.3.3 实施后期阶段
    3.4 研究方法与结果
        3.4.1 问卷设计与实施结果
        3.4.2 访谈设计与实施结果
        3.4.3 观察设计与实施结果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若干问题分析
    4.1 “游戏教学”中的教师环节分析
        4.1.1 教师的素质及意识
        4.1.2 教师对游戏资源的开发能力
    4.2 “游戏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分析
        4.2.1 游戏设计的重心
        4.2.2 游戏设计的样式
        4.2.3 游戏设计的启发性
    4.3 “游戏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分析
        4.3.1 课堂指令的清晰度分析
        4.3.2 课堂规则的明确度分析
        4.3.3 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4.4 “游戏教学”中的游戏资源
        4.4.1 课堂上的“游戏教学”环境研究
        4.4.2 课外的“游戏教学”教研活动及发现
        4.4.3 网络资源的“游戏教学”利用情况分析
第五章 针对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高效进行“游戏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5.1 针对教师的“游戏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5.1.1 评价方式多样化
        5.1.2 教师有效组织游戏活动
        5.1.3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自我
    5.2 针对游戏设计活动的建议
        5.2.1 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5.2.2 设计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5.2.3 设计有启发性的游戏活动
    5.3 针对课堂管理“游戏教学”环境的建议
        5.3.1 明确课堂指令
        5.3.2 制定合理的课堂“游戏教学”规则
        5.3.3 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5.4 针对开发游戏教学资源的建议
        5.4.1 “因地制宜”结合英语学习环境,合理开发游戏教学资源
        5.4.2 通过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发游戏教学资源
        5.4.3 通过网络的方式开发游戏教学资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中的写作学习支架研究 ——以《Write Source》小学生用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写作教材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凭借
        (二)写作学习支架有益但相关研究较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写作教材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支架的研究
        (三)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材
        (二)母语写作教材
        (三)写作学习支架
    六、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Write Source》教材内容概览
    一、《Write Source》教材编写的基本情况
    二、《Write Source》编排的框架体系
        (一)概述写作过程
        (二)写作指导和范例
        (三)学习写作的工具
        (四)基础语法和写作
        (五)作者的资源
        (六)校对指南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内容分析研究类目确定的依据
    二、内容分析研究的类目
        (一)范例支架
        (二)问题支架
        (三)图表支架
        (四)建议支架
第四章 《Write Source》中的写作学习支架统计与分析
    一、《Write Source》中写作学习支架的数量统计
        (一)范例支架的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问题支架的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三)图表支架的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四)建议支架的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Write Source》中不同写作阶段写作学习支架的组合
        (一)构思阶段写作学习支架的组合
        (二)转化阶段写作学习支架的组合
        (三)修改阶段写作学习支架的组合
    三、《Write Source》中不同年级写作学习支架的动态变化
        (一)写作学习支架的螺旋上升
        (二)写作学习支架的撤退
第五章 《Write Source》写作学习支架的评价与启示
    一、对《Write Source》写作学习支架的评价
        (一)《Write Source》中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优点
        (二)《Write Source》中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缺点
    二、《Write Source》写作学习支架带来的启示
        (一)构建科学的写作学习支架体系
        (二)优化写作学习支架的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N市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写话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综述
        1.4.2 写话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1.4.3 习作能力研究综述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写话
        1.5.2 写话能力
2 小学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分解
    2.1 写话能力分解的学理依据
        2.1.1 从理论文献中发现
        2.1.2 从《课程标准》表述中发现
    2.2 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具体指标
        2.2.1 一年级写话能力的具体指标
        2.2.2 二年级写话能力的具体指标
3 第一学段学生写话能力的现状分析
    3.1 学生写话兴趣现状
        3.1.1 写话的动机
        3.1.2 写话的情绪
    3.2 学生写话选材的现状
        3.2.1 选材的意识
        3.2.2 选材的范围
    3.3 学生写话言语表达能力的现状
        3.3.1 表达的规范性
        3.3.2 运用新鲜的词句
    3.4 学生写话构思能力的现状
        3.4.1 构思的意识
        3.4.2 合理的逻辑
    3.5 学生写话修改能力的现状
        3.5.1 修改的意识
        3.5.2 修改的效果
4 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培养策略
    4.1 写话兴趣的培养策略
        4.1.1 依托教材,创设情境
        4.1.2 依托活动,创设情境
    4.2 写话选材能力的培养策略
        4.2.1 提升感受生活的敏感力
        4.2.2 以阅读丰富写话素材
        4.2.3 借助媒介,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4.3 写话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4.3.1 一年级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4.3.2 二年级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4.4 写话构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4.4.1 先说后写
        4.4.2 借助图示
    4.5 写话修改能力的培养策略
        4.5.1 激发修改的兴趣
        4.5.2 修改主体多元化
        4.5.3 明确修改标准
5 低年级写话能力培养实践的反思
    5.1 规范表达与个性表达
    5.2 写话能力培养强调协同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一学段学生写话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四、低年级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D]. 项星玮. 浙江大学, 2018(01)
  • [2]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D]. 杜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策略研究[D]. 沈逸. 苏州大学, 2020(03)
  • [4]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5]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D].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6]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D]. 周泓.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2)
  • [7]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小学低年级英语游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路淑洁. 山西大学, 2020(01)
  • [9]美国小学母语写作教材中的写作学习支架研究 ——以《Write Source》小学生用书为例[D]. 曹亚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第一学段写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N市J小学为例[D]. 丁玉琪.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低年级针对性教学基本模式的构想与运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