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基金研讨会总结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基金研讨会总结

一、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资金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杜志雄,罗千峰,杨鑫[1](2021)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文中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等视角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现代农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宋少鹏,高小贤[2](2021)在《“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文中提出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以自己为方法",以高小贤的个体经历为对象,把高小贤及其参与的妇女/性别发展项目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和更长的历史—文化脉络里,通过追随高小贤的视角、追溯她的思想历程来呈现她为何接受GAD,如何创建与改革组织让GAD落地,在什么样的事件与思想触发下不断地推动她反思,思考GAD的本土化、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本土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并以此来呈现1990年代初外来的GAD作为一种触媒,是如何激活与对接深嵌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妇女研究者/妇女工作者"与农村妇女工作经验,生长出不同于GAD的西方模式而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实践。

张婷婷[3](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姚桐[4](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提出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左正龙[5](2021)在《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要完成振兴乡村的伟大使命,就必须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核心——金融的服务功能,而进行绿色金融创新能很好地纾解乡村振兴中的各项矛盾。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围绕如何降低交易费用这条主线,分析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针对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晰绿色金融产权、创新契约链融资模式、构建健全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

曹萍[6](2021)在《“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文中研究说明

徐中圆[7](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翰笙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文中认为

胡杰[8](2021)在《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制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海涵[9](2021)在《基于1986-2020年历史文献分析的金融助力减贫研究》文中提出

康显超[10](2021)在《金融借贷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兼论农业生产投资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资金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资金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及相关分类的研究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的讨论
        2.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驱动的讨论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多视角研究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1. 绿色发展引领
        2. 供给提质增效
        3. 生产规模化
        4. 产业多元融合
    (四)关于不同分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讨论
        1. 关于不同产业性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 关于不同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境的讨论
    (一)产业结构失衡和高质量农产品供给的矛盾
    (二)小农户经营与规模化要求的矛盾
    (三)生产成本攀升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四)追逐高产与绿色发展的矛盾
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讨论
    (一)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讨论
        1. 关于以产业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 关于以培育新业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二)关于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讨论
        1. 关于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 以数字经济发展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三)关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讨论
        1. 适应性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安排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论、分析框架构建及未来展望
    (一)研究述评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
    (三)未来展望

(2)“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以自己为方法”的研究进路:对话与反思
二、初触GAD理论:历史语境、时代关切与理论需求
三、GAD落地中国时的独特历史条件
四、GAD实践在中国:以陕西妇女研究会与妇女发展项目为例
五、理论反思:从“本土化”到“中国经验”
六、对话后记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一、生产力的发展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与交易费用的内涵
        1. 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
        2. 交易费用。
    (二)绿色金融机构产权结构优化效应
        1. 明确清晰的产权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2. 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能最小化代理费用。
    (三)契约链融资费用降低的内在机制
        1. 内生性绿色金融体系的费用降低机制。
        2. 绿色“契约链”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
    (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的导向效应
        1. 资源配置的导向效应。
        2. 变革的存量依赖效应。
    (五)绿色金融立法的规范与监督效应
        1. 绿色金融立法的规范效应。
        2. 绿色金融立法的监督效应。
三、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产权、契约、组织与立法方面矛盾的交叠
    (一)模糊不清的绿色金融相关产权界定:交易费用增加
        1. 乡村金融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产权有待进一步明确。
        2.“三权分置”下对担保融资的法律保障不足。
    (二)低效率的绿色信贷契约缔结与履行:融资费用过高
        1. 信息搜集、识别和处理费用过高引起贷前信息不对称。
        2. 监督控制与了结处置费用过高造成贷后风险难以控制。
    (三)缺乏健全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激励约束机制扭曲
        1. 合作性金融存在局限。
        2. 激励约束机制扭曲。
    (四)尚待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
        1. 政策性绿色金融法律。
        2. 商业性绿色金融法律。
        3. 合作性绿色金融法律。
四、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疑难破解
    (一)明晰绿色金融产权制度
        1. 完善政策法规并促进相关政策协调。
        2. 深化落实乡村土地资本及其金融化。
    (二)创新契约链式融资模式
        1. 乡村工作服务组织契约中介链融资。
        2. 乡村农业龙头企业契约中介链融资。
        3. 乡村专业合作社契约中介链融资。
    (三)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
        1. 有效的绿色金融组织。
        2. 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完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
        1. 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绿色金融立法。
        2. 激励与约束兼容的商业性绿色金融立法。
        3. 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乡村合作金融立法。
五、结论与展望

四、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资金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 杜志雄,罗千峰,杨鑫.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
  • [2]“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J]. 宋少鹏,高小贤.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J]. 左正龙. 财会月刊, 2021(13)
  • [6]“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曹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翰笙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D]. 徐中圆. 江南大学, 2021
  • [8]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制约因素研究[D]. 胡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基于1986-2020年历史文献分析的金融助力减贫研究[D]. 宋海涵.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10]金融借贷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兼论农业生产投资的中介效应[D]. 康显超.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农村基金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