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材[1](1989)在《用比较法教学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体会》文中指出 我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做法如下。一、通过比较,揭示整数倍、小数倍、分数倍的内在联系。如题:例1,甲数是36,乙数是18,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例2,甲数是7,乙数是14,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常红梅[2](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李淑萍,刘进萍[3](2000)在《揭示解题规律,发展学生智力》文中认为
杨启凤[4](1977)在《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文中指出 小学分数应用题“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计算问题,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运用很广泛,是小学算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甲数对乙数而言。它以乙数为标准,并把甲数
邓可均[5](1992)在《已知“甲的a/b等于乙的c/d”一类问题的解法》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试题中,常出现已知"甲的a/b等于乙的c/d"一类题目。由于甲、乙之间的倍数关系是间接的,问题较复杂,给学生解答带来困难。这类题目虽因题的问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法,但却有共同的解题规律:把甲乙之间复杂、间接的倍数关系转化为简单、直接的倍数关系,即转化为甲(或乙)是乙(或甲)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掌握了这一解题关键,就会触类旁通,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俞仁健,董振民,姜政[6](1985)在《小学数学复习提要》文中研究指明 我们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按照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编写了《小学数学复习提要》。《提要》的编写体例是:以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五个部分为主线,将珠算、计量单位等有关知识分述于有关部分;各部分的编写结构,均分复习提要和复习提示两个方面。复习提要旨在概略地揭示课本内容的要点及其结构,在此基础上具体叙述知识和相应能力的复习要求;复习提示则涉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基本训练的要领及复习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提要》力求使学生对小学数学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而有重点的复习,希望能对各校
许峰[7](2011)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文中指出分数应用题在小学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一个难点。分数应用题连接整数、小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有不少学生因分数应用题没学好,导致其整个六年级数学学不好。一直以来分数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抽象,致使学生不易掌握,涉及的量复杂,致使学生对其无从下手。
李亚军[8](1986)在《《数学》第三十五、三十六讲 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教学》文中研究表明一、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一)分数基本应用题的教学1.求—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认准“标准数”,标准数在小学数学中已出现两次:一是在相差关系应用题中,“甲数比乙数少几”,乙数是标准数;二是在倍数关系应用题中,“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乙数是标准数。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常出现的错误,多由认错标准数引起。因此,教学时除从分数的意义出发,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导出“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李秀英[9](2010)在《浅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方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归纳、
刘亚敏[10](2013)在《提高“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文中指出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比整数、小数应用题有了扩展,数量关系抽象复杂,其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对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了解所教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困难的原因,设立"基础训练"环节,为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用比较法教学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比较,揭示整数倍、小数倍、分数倍的内在联系。如题: |
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内在联系。 |
三、通过比较,掌握直接给出与间接给出标准量两类题目的特点和解法。 |
四、通过比较,掌握直接给出与间接给出比较量两类题目的特点和解法。 |
五、通过比较,弄清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语的意义。 |
六、通过比较,弄清简略问句的完整含义,以便准确地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
(2)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
2.2 数学教育制度 |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
2.4.1 编译者简介 |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2.4.3 内容简介 |
2.4.4 名词术语 |
2.4.5 具体例析 |
2.4.6 特点分析 |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
2.5.1 编译者简介 |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
2.5.3 具体例析 |
2.6 小结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
3.2 数学教育制度 |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
3.4.1 编者简介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3.4.3 内容简介 |
3.4.4 名词术语介绍 |
3.4.5 具体例析 |
3.4.6 特点分析 |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
3.6 小结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
4.4 小结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5.2.1 数学教育制度 |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
5.3.1 编写理念 |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5.4.3 内容简介 |
5.4.4 具体例析 |
5.4.5 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
7.1.3 日本的影响 |
7.1.4 欧美的影响 |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7.2.1 宏观特点 |
7.2.2 微观特点 |
7.3 启示与借鉴 |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审题, 找准“单位1” |
二、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指导 |
三、分数除法应用题解题指导 |
1. 求分率的应用题。 |
2. 求单位“1”的量的应用题 |
四、注意循序渐进, 教学生学会验算 |
(9)浅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量与量之间的比较和内在联系 |
二、把简单应用题转换为较复杂的应用题, 强化找对应分率和对应量 |
三、把顺序叙述和逆向叙述的题结合起来, 掌握解题规律 |
四、找出解题关键, 培养创造能力 |
(10)提高“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两种意义”的难点 |
1. 强化“分数意义” |
2. 强化“分数乘法意义” |
二、抓住“找等量关系”的训练 |
1. 细审分率句, 明确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 学生能够清楚地对所给的分率句作出分析, 确定单位“1”。 |
2. 画批。 |
3. 画线段图。会先画单位“1”的量, 再画比较量;会准确地标出各数量在线段中对应分率。 |
4. 找、写等量关系。 |
三、抓住变换单位“1”的训练 |
四、抓住联想策略的训练 |
四、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用比较法教学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体会[J]. 杨树材. 云南教育, 1989(Z2)
- [2]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揭示解题规律,发展学生智力[J]. 李淑萍,刘进萍.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5)
- [4]关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J]. 杨启凤. 湖南教育, 1977(09)
- [5]已知“甲的a/b等于乙的c/d”一类问题的解法[J]. 邓可均. 甘肃教育, 1992(11)
- [6]小学数学复习提要[J]. 俞仁健,董振民,姜政. 江苏教育, 1985(17)
- [7]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策略[J]. 许峰. 小学教学设计, 2011(14)
- [8]《数学》第三十五、三十六讲 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教学[J]. 李亚军. 安徽教育, 1986(12)
- [9]浅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方略[J]. 李秀英.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0(Z4)
- [10]提高“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 刘亚敏.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3(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