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广安,王玮[1](2009)在《火器伤引起远隔脏器(间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高波[2](2007)在《犬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和致伤后动态CT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武器的应用,现代战争中爆炸伤人数大大超过了枪弹伤,成为主要创伤种类,约占伤员的70-90%,爆炸伤成为现代火器伤的研究重点。颅脑火器伤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建立既符合临床颅脑创伤实际,又能持续观察伤情并能够施治的动物模型;模型存活时间过短,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研究,利用合适的模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较为理想的颅脑爆炸伤模型供研究使用。点爆炸源装药量稳定,爆炸参数明确,爆炸能量可控制,球形炸药以柔性导爆索传爆,起爆点位于炸药中心的柔性导爆索末端,冲击波为球形,压力场分布为各向同性,接近爆炸性武器产生的冲击波,爆炸时火药完全燃烧,不产生碎片,无爆炸残余物,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时的原发效应。成功地屏蔽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具有致伤因素单纯的优点。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整炸药球的装药量(炸药能量)或调节动物与致伤物距离(致伤能量)来模拟不同程度的颅脑爆炸伤损伤。国内张明等利用点爆炸源性装置建立了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CT检查用于颅脑火器伤,使颅脑火器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进一步量化,CT检查可以确定具体伤情,指导后续治疗。CT已成为脑外伤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目的:建立与爆炸性武器冲击波原发效应致伤机制近似的犬颅脑爆炸伤模型。探讨爆炸性武器冲击波原发效应致伤颅脑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将1g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不同距离对犬的颅脑部引爆致伤,记录致伤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致伤后成活时间;观察致伤犬的动作改变情况;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伤后即时、6小时后、12小时后、24小时行头颅CT冠状扫描,观察CT表现。结果:动物伤后均出现呼吸暂停、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降低等脑干抑制现象,所有动物成活均超过6小时。硬膜下血肿和蛛膜下腔出血较为明显。由于爆炸源距右颞顶部不同距离引爆,两致伤组颅脑伤情也完全不同。伤后即时CT扫描发现了额窦积血、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气颅及颅骨骨折等阳性表现,动态CT扫描追踪到了脑挫裂伤病灶的低密度范围扩大趋势。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模拟冲击波原发效应,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安全易操作,适用于颅脑爆炸伤的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首次CT检查,可以确定颅脑爆炸伤的具体伤情,连续CT扫描可以追踪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病灶的动态变化。
余俐[3](2005)在《野外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科研工作的来源:军队“九五”军事医学研究课题(98M067)及广东省科研基金课题(99M04606G)。 目的和意义:颅脑创伤在平战时发生率都较高,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其伤死率和残废率均很高。火器性颅脑损伤因其子弹高动能运动产生侵彻作用、空腔效应等造成机体更严重地损害,常引起组织结构破坏、出血、细胞损害和脑水肿,以及全身神经内分泌系统变化的影响。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特别是军事作战及长时间高强度作业时,由于大量产热,在高湿度的环境下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可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颅脑火器性损伤,脑组织病理损害将更显着,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颅脑火器伤后伤情发展更快、更重、更为复杂。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土的保卫,以及在该区域作业、生活的人群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研究高温高湿条件下颅脑火器伤特点,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选取犬为实验动物,在高温高湿野外环境下,系列性研究7.62mm手枪弹近距离致颅脑火器伤和高温高湿环境对其影响,分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及心、肺、肝和肾脏的损害特点,并探讨了药物性中枢降温、降脑代谢率的治疗途径。
张明[4](2003)在《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颌面部创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和平时期以撞击伤为主;战时以火器伤,特别是以爆炸伤为主。颌面部与颅脑相邻,颌面部损伤常合并发生颅脑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也是颌面部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损伤特点和致伤机理的研究尚无报告。 为了探讨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理及损伤后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作者应用仿BIM-Ⅱ型生物撞击机和一种新型点爆炸源,分别建立了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和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伤后检查颌面部伤情,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撞击伤各组动物于伤后6h、爆炸伤各组动物于伤后不同时期(1h、24h、72h、7d、14d)开颅检查颅脑损伤情况,切取伤区肌组织、左侧脑组织、脑干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测定伤后肌组织、脑组织与血中LPO、SOD、NO含量及脑水含量变化;并使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伤后脑组织中NOS的分布和组织定位,研究伤后机体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特点,以及颅脑损伤与机体自由基反应、NO含量改变之间的关系,证实其病理作用。记录并采集致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响应数据,研究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特点与生物力学参数的关系,以及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的创伤防治研究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 应用仿BIM-Ⅱ型生物撞击机和新型点爆炸源,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重复性,可以使致伤能量标准化。对动物采取自由状态,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实际撞击和爆炸时的条件。实验中能够确定致伤部位,可造成颌面部局部以及颅脑不同程度的损伤,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这两种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和早期救治。第四军医大学博土论文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后,血清、肌、脑组织中的LPO值以及肌、脑组织中的NO值随着局部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表明氧自由基及NO参与损伤反应。脑内NOS阳性的细胞表达随着颅脑伤情的加重而增加,特别是iNOS表达增高,且具有时间依赖性。iNOS分布在以神经元为主的多种细胞中,而且与NO的局部含量的增加及病理学的改变一致。iNOS产生的NO是继发性颅脑损伤中重要的损害因子。 作为机体的应激反应,伤后血中NO的生成受到抑制,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激活,表现为血清中的NO含量随着颅脑伤情的加重而减少,而SOD含量随之增加。然而,由于新生成的自由基过多,组织局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处于耗竭状态。表现为肌、脑组织中的SOD含量随局部伤情的加重而减少,过多的新生自由基不能被清除,而导致组织损伤。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与颅颌骨受力后产生运动速度的差异,造成脑在颅腔内的相对运动,二者之间发生撞击和摩擦,由此导致在颅底部凹凸不平的锐利边缘结构和对冲区发生脑挫裂伤。另外,由于颌骨与颅底有直接骨性邻接,致伤时应力会传递给邻接的脑组织,应力波传递效应也是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撞击速度、头颅的加速度和颅内压力峰值是反映颔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冲击波应力、颅颌骨冲击加速度变化、颅颌骨应变是衡量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额颌关节能够起到很大的力学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卜能减缓颅脑损伤。通过分析致伤参数和生物力学响应以及伤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开展创伤防护和治疗的研究。
王昭领[5](2002)在《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伤机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颌面部为身体的暴露部位,其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特殊,无论战时平时均易遭受创伤。临床资料表明,由于爆炸物的广泛应用,口腔颌面部的爆炸性损伤在平战时均呈上升趋势。同高速投射物致伤相比,爆炸伤更为复杂。具有伤口污染明显、感染发生率高;局部毁损严重、受累部位广泛;休克发生率高;全身挫伤、震荡伤综合征明显等特点,其临床救治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并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有关颌面部爆炸伤的报道,多为临床研究,其基础研究开展较少。由于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临床救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更取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基础理论的缺乏往往限制了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颌面部爆炸性损伤的致伤机理和特点进行前瞻性研究,有利于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建立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颌面部爆炸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爆炸伤的发生机制从物理及生物学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包括四部分: 第·浑区大甘傅士磅住兑戈 实验一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模拟爆炸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采用纸质电雷管作爆炸源,滑膛枪发射钢珠模拟爆炸破片,同步测速及测 压系统检测致伤参数,建立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致伤模型。整个致伤模型在 同步系统控制下,雷管爆炸同时高速破片对犬颌面部伤致伤。本实验破片速度 叫,在不同爆距6.0、10.0、15.cos)对犬颌面部致伤,发现该模型能 稳定地致犬颌面部的破片+冲击波复合伤,犬颌面部伤情严重,损伤范围广,并 可合并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损伤程度随能量吸收与冲击波压力的升高而 加重。结果表明该破冲复合伤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能有效 的模拟爆炸致伤的两大主要因素,基本上可实现能量测试的标准化。具有简单、 安全、可靠的特点,能较好地模拟爆炸伤的主要因素,适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 行颌面部爆炸伤的研究,可用于颌面部爆炸伤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研究c颌 面部爆炸伤具有伤情重、致伤因素复杂的特点。 同时,实验中首次应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90)评分系统对动物伤情 进行了分级,通过其与临床分级的相关研究,表明创伤评分系统可用于量化创 ;; 伤实验中的动物伤情,有利于实验更好的结合临床实际。 实验二不同时相下颌面删片+冲击彼复合致伤的特点崛 利用实验一建立的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模拟爆炸伤,由同步系统控制不 同致伤时相,将重庆当地成年犬15只,随机分为三组M组为破片先与冲击波 到达目标,B组为二者同时到达,C组为冲击波先于破片到达),每组5只。雷 管爆距设计为10.ocm,高速破片对犬咬肌区致伤,实验发现在相同致伤条件(同 等撞击速度及吸收能量、同等冲击波压力)下,A组颌面部皮肤与肌肉分离明 显,污染严重,创面最大,B组次之,C组最小。镜下观察,B组局部损伤最 为严重,组织坏死及挫伤范围均较其它两组明显,并有心。肺、脑等脏器的损 3 毒。军医大磅傅士磅住公么 伤。同时记录到了B组致伤时的冲击波波形具有双波峰。说明颌面部破冲复合 伤并非破片及冲击波致伤的简单相加,高速破片产生的冲击波与爆炸冲击波的 叠加致使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延长,为加重伤情的原因,二者具有协同致伤作 用。同时,在不同致伤时相下,界面处的不同组织对冲击波传递的反应不同也 是伤情不同的原因。 实验三颌面部爆炸伤组织损伤特点及病理机制研究 本实验利用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对犬颌面部致伤,对伤后不同时间点、 距伤道不同距离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同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 杂交的方法检测了HSP70与TGF小 IInRNA于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 发现组织损伤范围较单纯枪弹伤及爆炸冲击伤严重,且呈删行性加重趋势。 组织震荡伤可波及到距离伤道1.6cm范围外,而炎细胞浸润及小血管损伤亦很 明显,其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是组织进行性损伤加重的因素。实验中, HSP70在伤后6h即在创伤周围组织表达,并可持续至伤后7d,表明其表达与 组织损伤有关。TGF-pl InRNA伤后早期于创伤周围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组 织保护有关,而其后期表达的降低可能与爆炸伤的?
盛志勇,候树勖,王予彬,张伟佳[6](1991)在《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文中提出 随着轻武器的发展,火器伤的致伤类型更趋复杂化,往往造成广泛、严重的组织、脏器损伤。本文分析25例近距离肢体枪伤的弹道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可行的外科治疗原则,供同道商榷。临床资料本组25例伤员,男23例,女2例。年龄19~40岁,
二、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犬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和致伤后动态CT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不同伤情犬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建立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颅脑爆炸伤后CT 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附录 |
(3)野外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Chinese Abstract |
英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Chinese-English mini-terminology synopsis |
前言 |
Preface |
实验设备与材料 |
Test rig and Materials |
第1章 7.62mm手枪弹致颅脑火器贯通伤模型的建立 |
ChapterⅠ Establishment of canine models of craniocerebral perforating firearm wound |
第2章 颅脑火器伤后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弹道力学分析 |
ChapterⅡ Analysis of the brain tissue pathology and path mechanics about craniocerebral firearm wound |
第3章 高温高湿环境对机体生命体征和脑组织的影响 |
ChapterⅢ An experiment study on the influences of vital signs and brain tissue unde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
第4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内环境及脑组织病理变化 |
ChapterⅣ Effect of internaI environment and brain tissue on craniocerebral firearm wound unde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
第5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的远达效应 |
ChapterⅤ Analysis of remote efiect about craniocerebral Firearm wound unde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
第6章 药物乌拉地尔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犬的保护作用 |
ChapterⅥ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Urapidil unde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in dogs |
第7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的脑保护研究 |
ChapterⅦ Study of brain protection about craniocerebral firearm wound unde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
全文总结 |
Summary of full text |
附图 |
Attached pictures and interpretations |
综述Ⅰ |
Summarization Ⅰ |
综述Ⅱ |
Summarization Ⅱ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The artides written in the period of doctor postgraduate |
致谢 |
Acknowledge |
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4)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文缩写词 |
2 中文摘要 |
3 英文摘要 |
4 前言 |
5 文献回顾 |
5.1 颌面部撞击伤 |
5.2 颌面部爆炸伤 |
5.3 创伤与自由基和一氧化氮 |
6 研究内容 |
6.1 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6.2 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在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 |
6.3 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
6.4 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6.5 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在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 |
6.6 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
7 全文小结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10 附图 |
(5)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伤机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 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模拟爆炸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实验二 不同时相下颌面部破片+冲击波复合致伤的特点研究 |
实验三 颌面部爆炸伤组织损伤特点及病理机制研究 |
实验四 颌面部爆炸伤致心、脑、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6)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四、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器伤引起远隔脏器(间质)损伤的研究进展[J]. 陈广安,王玮.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06)
- [2]犬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和致伤后动态CT的诊断价值[D]. 高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3]野外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实验研究[D]. 余俐.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4]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张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03)
- [5]颌面部高速破片+冲击波复合伤致伤机制实验研究[D]. 王昭领. 第四军医大学, 2002(02)
- [6]近距离肢体中速枪弹伤的弹道特点[J]. 盛志勇,候树勖,王予彬,张伟佳. 中华创伤杂志, 1991(S1)
标签: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