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STRATIGRAPH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IFE-TIME OF PEKING MAN(论文文献综述)
李鸣生,岳南[1](2000)在《寻找“北京人”》文中研究指明 一个民族在从今天走向明天的时候,最需要的往往是一种精神的支撑。然而人类在检点自己的过去时,眼睛却总是习惯盯在权力的手杖和生锈的钱眼上,面对湮灭的文明和失落的精神却常常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于是,在新的一千年来临之际,到历史的隧道中去寻找被岁月湮灭的文明和失落的精神,便成为今天的一种必需。
李鸣生[2](2001)在《发现“北京人”——着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访谈录》文中研究说明 贾老今年92岁。在人类的生命史上,这自然算得上生命的一个奇迹。故有人称,贾老是中国的"活化石"。当年,贾老去周口店时,才22岁。然而,岁月不饶人,一眨眼,70年便过去了。当年的小贾,很快变成了老贾,再后来,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贾老。
舒群[3](1992)在《科学家、哲学家——德日进神父》文中认为 凡是见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不被他的相貌所吸引:宽阔的前额象征着坦率的性格,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着智慧之光。他就是一生坎坷,集科学家、哲学家与神父于一身的德日进(Pere Teilhard de Chardin)。德日
李罡[4](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指出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李鸣生[5](2006)在《全球寻找“北京人”(下)》文中研究指明十三、夏皮罗意外得到新线索应该说,中美间在上世纪50年代发生的那场指控与反指控的舆论大战,既为夏皮罗寻找“北京人”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又为夏皮罗提供了许多思考。遗憾的是,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继续对峙,互不往来,使夏皮罗寻找“北京人”的工作陷入僵局。尽管夏皮罗坚持不断地做着有关寻找“北京人”的案头工作,可一些实质性的调查却始终无法开展。直到历史的脚步跨进了70年代,随着中美
陈广华[6](2018)在《李济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济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考古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考古人类学宗师”。他所领导的殷墟发掘和城子崖遗址发掘,开辟了以科学方法进行田野考古的新路。李济领导的安阳殷墟遗址发掘,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殷墟发现的大量甲骨及相关器物资料,部分证实了传统文献的可靠性,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为中国古史重建做出重大贡献。除领导发掘工作本身外,李济还对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存组织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出版了卷帙浩大的的学术成果。研究视野方面,他从“人类史”的观念出发,以全人类视角来观察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种世界眼光形成其新史料观,即“平等的眼光”。他将考古学放在重建文化的架构上,将一切考古材料当作人类文化发展记录的一部分;他坚持跨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利用包括古环境、考古、历史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他的古史研究跨出中国版图,了解人类不同文化的内涵与关联。课题关怀方面,李济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民族与文化的先驱,其一生最关切的学术情怀就是探寻中国民族与文化的起源。这一问题既牵涉到历史学与考古学,还有人类学与民族学。他一生治学以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为宗旨,每有创获皆来自田野实践及科学探讨;论着深入浅出,琅琅上口,重科学实证,拒斥无根据的推测及臆断;主编学术报告集及多种集刊,皆为研究中国考古学者的必读刊物;提高中国考古学工作水平及其世界地位,增进国人及世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研究方法方面,他既能开拓学术新领域,又能指明学术方向与方法。其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地层学与类型学相结合的典范,将中国古器物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道路上。其人类学研究坚持心理学、双语互证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人类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最终通向古史重建之路;善用体质人类学知识,证明中国人种的多元。其史学研究坚持走一条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藉由田野考古向远古推本寻源,讲述一连串历史情境,将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纳入史学范畴,利用出土文物印证历史,解决各种古史问题,促使古史研究实现革命性转化。人才培养方面,李济在培养考古、博物馆人才方面也作出突出贡献。仅在他所领导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就培养出吴金鼎、高去寻、夏鼐等一批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学家。近几十年海峡两岸的考古事业,均留下了李济的考古学思想印迹。晚年的李济,还亲自培养出了如张光直、李亦园、许倬云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考古和历史学者。科学情怀方面,李济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人生观入手,深入探究“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在近代中国发展”这一李约瑟难题。他极力宣扬科学,一生致力于“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在学术研究中,他谨守科学原则,在操守上保持学者本色,做学问的目的只是追求知识本身。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学科,探索科学精神,不囿成见,一心追求真理,逐渐形成了理性思维与现代学术视野。治学特色方面,李济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又受到西方科学知识的洗礼。因此,其治学态度不仅兼收并包,还具有严谨、创新、客观等特点,较好地兼顾了客观实证与历史想象、术业专攻与科际整合、研究专精与视野广博。李济重视精确记录,不但要将田野工作提高到实验室工作的标准,而且站在人类学角度开辟史学新途径。他坚持人类学知识与考古研究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想象和假设,将崇真求实精神和客观实证方法贯彻到考古发掘中去,使考古发掘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李济在考古学上的国际影响,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做学问为唯一目标的优良作风,都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在传统旧学和西方新学的双重影响下,先生和他领导的殷墟团队以现代考古学方法从事田野发掘,坚持详细记载考古资料,要求合乎欧美最高学术规范撰写研究报告,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现代派”。
韩琦,宋元明[7](2017)在《民国时期地质学研究的跨国合作——以巴尔博、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问题的争论为中心》文中提出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学界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这场争论自李四光1921年宣称在华北发现相关遗迹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31年,李四光关于庐山冰川遗迹的重要发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以苏格兰地质学家巴尔博最具代表性。作为早期中国地质事业的"客卿",巴尔博早在1920年代即来华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学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1934年,身在美国的巴氏再度受邀来华参加长江流域新生代地质考察,并与李四光就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一问题展开论辩,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反映了地质调查所中外地质学家合作的独特模式。作为该事件的余波,1949年后李四光对此次论辩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体现了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地质学研究的影响。
王文英[8](1983)在《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文中指出 曹禺一生都非常崇拜契诃夫。他“从小就读他(按:指契诃夫)的剧本。”早在三十年代时,就着了迷似地“沉醉于柴霍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他说:“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解放后,曹禺自学俄语来阅读原版的契诃夫剧本。1957年到上海视察期间,他随身带着一本俄文版的契诃夫的《三姊妹》,“只要空闲下来,总是仔细地读。”1962年,曹禺在对青年剧作者的一次谈话中,还专门精辟地分析了契河夫的《海鸥》,并赞赏不已。究竟契诃夫的哪些创作经验迷住了曹禺?它们在曹禺的创作道路上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认真地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深度广度两方面开拓曹禺研究的领域,而
高芝乐[9](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我心中的<白发女>形象》;《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消费有方》(节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建明[10](2000)在《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文中认为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二、THE STRATIGRAPH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IFE-TIME OF PEKING M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RATIGRAPH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IFE-TIME OF PEKING MAN(论文提纲范文)
(4)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四、范例说明 |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
一、步日耶的发现 |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
二、鱼类化石 |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五、孢粉分析 |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三、孢粉分析 |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
一、哺乳动物化石 |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
四、古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李济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李济生平与治学背景 |
第一节 李济生平概述 |
第二节 李济的治学背景 |
第三节 李济的早年学业与志向 |
一、早年国内学业 |
二、留学美国 |
第二章 “挖掘出中国的历史”:李济的考古生涯 |
第一节 西阴村遗址发掘 |
一、发掘经费与组织 |
二、发掘过程与结果 |
第二节 殷墟与城子崖 |
一、殷墟与城子崖发掘历程 |
二、殷墟发掘成果 |
三、殷墟研究成果 |
第三章 “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的考古人类学思想 |
第一节 李济的考古学思想 |
一、考古学术语体系的构建尝试 |
二、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探索 |
三、点线面结合,建设多样化的考古学 |
第二节 李济的人类学思想 |
一、人类学立场与观点 |
二、心理学、双语互证、人类学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 |
三、人类学的研究探索 |
第三节 创建中国现代器物学的基础 |
一、对待器物的科学态度 |
二、进化论影响下的器物分类 |
三、器物纹饰研究 |
第四章 “考古学中的历史感”:李济的史学思想 |
第一节 正当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全新的史料观 |
第三节 史学方法 |
第四节 史学境界 |
第五节 中国上古史重建之路 |
一、古史重建的学术背景 |
二、利用考古学重建古史 |
三、中国上古史的基本框架 |
第五章 “让科学在中国生根”:李济的科学情怀 |
第一节 道森氏·晓人案件 |
第二节 李约瑟之间与科学思想的推进 |
一、中国的固有文化里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 |
二、如何推进科学思想 |
三、以身作则推进科学 |
第六章 李济的治学特色 |
第一节 李济谈治学 |
一、开阔包容的学术视野 |
二、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 |
第二节 李济治学特色 |
一、历史叙事中的实证与想象 |
二、多学科综合的科际整合 |
三、专精与广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 |
把隐秘的心灵世界推向幕前 |
悲剧中的喜剧、喜剧中的悲剧 |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我心中的<白发女>形象》;《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消费有方》(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介绍 |
(二)维译汉 |
1.《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介绍 |
3.《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介绍 |
4.《消费有方》(节选)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译文 |
(二)维译汉 |
1.《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译文 |
3.《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译文 |
4.《消费有方》(节选)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原文 |
(二)维译汉 |
1.《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原文 |
3.《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原文 |
4.《消费有方》(节选)原文 |
结语 |
四、THE STRATIGRAPH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LIFE-TIME OF PEKING MAN(论文参考文献)
- [1]寻找“北京人”[J]. 李鸣生,岳南. 中国作家, 2000(02)
- [2]发现“北京人”——着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访谈录[J]. 李鸣生. 长城, 2001(03)
- [3]科学家、哲学家——德日进神父[J]. 舒群.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04)
- [4]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D]. 李罡. 河北大学, 2018(12)
- [5]全球寻找“北京人”(下)[J]. 李鸣生. 时代文学, 2006(01)
- [6]李济学术思想研究[D]. 陈广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民国时期地质学研究的跨国合作——以巴尔博、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问题的争论为中心[J]. 韩琦,宋元明. 学术月刊, 2017(11)
- [8]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J]. 王文英. 文学评论, 1983(04)
-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着名剧作家曹禺及其作品》;《我心中的<白发女>形象》;《徐向前特型演员任明生》;《消费有方》(节选)[D]. 高芝乐. 新疆大学, 2020(07)
- [10]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J]. 何建明. 中国作家,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