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晋小闯[1](2011)在《110例老年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分析其围术期死亡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老年瓣膜病患者的近期手术效果,并分析患者病变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室颤2例,呼吸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胸骨感染4例;手术早期死亡11例(10.00%),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室颤2例,呼吸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胸骨感染1例。出院99例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内径、左室术中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均减小。分析结果:术前左心功能差,术中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是老年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瓣膜病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手术时机、良好的手术技巧与心肌保护方法,以及围术期积极预防并发症,可获得良好预后。手术前心脏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
严飞[2](2010)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三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三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三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三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三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三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三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三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王学锋[3](2007)在《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脏瓣膜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瓣膜疾病的认识水平、瓣膜置换技术、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水平以及瓣膜工艺水平等的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疗效有了显着提高,但对于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仍明显较高,有关其远期疗效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仍是心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多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而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经冠状动脉直接顺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在临床应用甚少。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最佳心肌保护方法;随访分析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 10.0统计软件,收集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157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性别、病因、基础病变、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所用瓣膜类型、心肌保护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问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早期死亡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探讨采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我院18例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全部选择男性病例,按不同手术类型随机分为两组:冷血冠状动脉间断顺行灌注(顺灌组)和冷血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组),每组9例。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包括并发症及早期死亡情况、心功能等级、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含量,心肌氧摄取率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前瞻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件随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4月实施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存活的146例患者进行远期疗效和抗凝治疗情况随访,并分析影响其远期存活率和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有:心功能等级、病人对疗效的自我评价、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心脏超声检查主要评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157例,早期死亡率为7.01%(11/157),明显高于同期非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组(p<0.05),后者早期死亡率为1.56%(21/135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人、病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Ⅳ级、左室舒张末期直径≥8.0cm、左室射血分数<50%或左室缩短指数<30%、双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30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90分钟、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保护组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率升高,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分析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室颤、心脏骤停死亡6例,占54.54%(6/11),为首位死亡原因。第二部分结果:1、18例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早期死亡2例,顺灌组和逆灌组各1例,其余患者治愈出院。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恢复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两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而顺灌组术后左室功能恢复更好。2、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前血清CK-MB和cTnI浓度就比术前1天明显升高(p<0.05),阻断主动脉后进一步升高,到手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手术后第3天恢复到阻断主动脉前水平。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和手术后第1天血清CK-MB和cTnI浓度低于逆灌组(p<0.05)。3、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4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均明显降低,和阻断主动脉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开放主动脉10分钟心肌氧摄取率有所升高,但仍低于阻断主动脉前(p<0.05),顺灌组心肌氧摄取率略高于逆灌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后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均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5),顺灌组在开放主动脉10分钟时动脉血和冠脉回血乳酸含量低于逆灌组(p<0.05)。乳酸摄取率(负值)与乳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三部分结果:1、远期随访125例,失访21例,平均随访3.29年,累计随访412人年。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出血、栓塞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远期死亡10例,远期死亡率为2.43%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室颤和不明原因猝死。2、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91.30%的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98.26%的患者自觉手术有效;双瓣膜置换手术后心功能Ⅲ—Ⅳ级比例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心脏超声随访发现远期存活115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缩短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左室功能改善不如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左室功能低下、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死亡率较高(p<0.05)。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1、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早期死亡率明显较高,但是其整体疗效仍较为满意。男性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等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室颤、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准确把握手术时机,良好的术中心肌保护,熟练而规范的手术处理,积极而合理的并发症防治是提高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疗效的关键。3、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相比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手术后早期心脏功能恢复较好,心肌损伤减轻,心肌代谢维持较好,是一种方便、可行、效果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4、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较好。男性病例、双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是手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有室颤、顽固性心功能衰竭、抗凝出血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不定期检测抗凝水平的患者远期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加强术后心功能支持治疗,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严格定期随访制度有助于降低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
陈鸶[4](2008)在《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内科学等多个临床领域,但使用呼吸机本身所引起的机械通气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亦成为影响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IL-10基因转染到肺组织以抑制VILI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并通过观察TNF-α、IL-1β、IL-8、IL-10及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为临床防治机械通气肺损伤提供了新的实验性理论依据。方法:将54只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L组为低压力组(气道压力设为15cmH2O),根据通气时间分为2小时组(L2)和4小时组(L4);H组为高压力组(气道压力设为25cmH2O),根据通气时间分为2小时组(H2)和4小时组(H4);B组为空白病毒转染组(气道压力设为25cmH2O),根据通气时间分为2小时组(B2)和4小时组(B4);T组为IL-10基因转染组(气道压力设为25cmH2O),根据通气时间分为2小时组(T2)和4小时组(T4)。处理组大鼠以10%的水合氯醛0.3g/kg行腹腔注射麻醉,于颈部正中切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条件下于胸骨左缘3、4肋间开胸,于右心室注射进行转染,其中L与H组为乳酸钠林格液,B组为空白病毒,T组为含白介素10的腺病毒(剂量均为0.1ml)。关胸后每日肌肉注射青霉素10万单位预防感染。转染48小时后,重新切开气管并插管进行持续机械通气,通气过程中根据体动酌情追加麻醉药。达到预定通气时间后,于腹主动脉采血5ml,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保存于-80℃冰箱待检测;取肺组织,分别做电镜和光镜的检查。集中检测TNF-α、IL-1β、IL-8、IL-10。实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光镜下A组肺泡结构未见异常,L组肺泡腔内略有渗出、血管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随通气时间延长病变加重;H、B组上述病理改变加重;T组病理变化较B组为轻;(2)电镜结果显示:A组肺组织中Ⅰ型细胞、Ⅱ型细胞及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无明显异常;L、H、B、T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脱落、嵴消失,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变大,细胞核与细胞质间隙增宽,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板层小体肿胀,微绒毛减少;L组变化较轻,H、B组较为严重,T组较H、B组减轻;(3)血清中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①血清中IL-1β的含量,L组、H组、B组、T组均高于A组(P<0.01);随通气时间延长,各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相同通气时间下,血清中IL-1β的含量H组较L组明显增多(P<0.01),T组较B组明显减少(P<0.05);②血清中TNF-α的含量,L组、H组、B组、T组均高于A组(P<0.01);随通气时间延长,各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相同通气时间下,血清中TNF-α的含量H组较L组明显增多(P<0.01),T组较B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③血清中IL-8的含量,L组、H组、B组、T组均高于A组(P<0.01);随通气时间延长,各组血清中IL-8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相同通气时间下,血清中IL-8的含量H组较L组明显增多(P<0.01),T组较B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④血清中IL-10的含量,L组、H组、B组、T组均高于A组(P<0.01);随通气时间延长,各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相同通气时间下,血清中IL-10的含量H组较L组明显增多(P<0.05或0.01),T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①VILI大鼠肺间质明显水肿、增宽,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肺泡出血,肺泡表面透明膜形成;②相同通气压力条件下,VILI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8、IL-10的含量随通气时间延长而增加;③相同通气时间条件下,VILI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8、IL-10的含量随通气压力升高而增加;④通过IL-10基因转染能够改善VILI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减轻肺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⑤通过IL-10基因转染能够使VILI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8表达下调,同时IL-10表达上调,从而可以提高肺组织抗炎能力,减轻肺组织损伤。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期间体位改变对肺内分流的影响,并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肺内分流的影响,了解参附注射液的肺保护作用,为临床使用参附注射液提供依据。方法:将24例评级为Ⅰ-Ⅱ级的择其行后路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其中试验组采用参附注射液1ml/kg进行预注射,对照组不予参附注射液,余处理相同。患者入室后进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麻醉诱导相同,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3-4ug/kg,丙泊酚1-1.5mg/kg,阿曲库铵0.6mg/kg或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插入加强型气管导管。呼吸机潮气量为8—9ml/kg,频率为12次/分。行左侧桡动脉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直接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手术期间采用七氟醚和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30分钟(T1)及俯卧位后30分钟(T2)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并经桡动脉采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动脉血PaO2及PaCO2的变化。通过简化的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A-aDO2×0.0031/A-aDO2×0.0031+5A-aDO2=(760-age)×FiO2-(PaGO2×1/0.8)-PaO2(FiO2为1.0)。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标准设为0.05。结果:(1)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病人收缩压在两时间点(T1、T2)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附组收缩压、舒张压的改变在两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点(T1、T2)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病人在T1时间点的肺顺应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两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病人肺内分流率在T2时间点较T1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当病人体位由仰卧位转变成俯卧位以后,肺内分流率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参附注射液用于肺功能正常病人,对病人的血压稳定性及肺顺应性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肺内分流率改变未见明显影响。
王玉杰[5](2006)在《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肾移植受体大鼠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变化,探讨肝、心和脑组织损伤在机体排斥反应中的因果关系,为防治肾移植后肝、心、脑组织的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通过总结108例临床肾移植成功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对比总体与其中2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出现肝、心、精神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有无差异。其次,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实验模型。取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60只(供体30只,受体30只),供、受体均在术前禁食12小时,10%水合氯醛35mg/100g体重腹腔麻醉。在相对无菌条件下实施异体肾移植术,移植后10天手术取出大鼠心肝脑组织。主要观测指标:(1)组织病理学观察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的镜下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肾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的炎症趋化相关因子RANTES、INF-γR、INF-γ的表达;MMP-2、TIMP-2的改变;以及排斥反应所致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Fas、Fas-L、Perforin、Granzyme B的变化,从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3)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L-2mRNA探针、IL-6mRNA探针、INF-γ mRNA探针的变化,进一步从转录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 结果: 临床病例分析(1)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4例临床肾移植患者中,有9例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与未发生排斥组术后肝功能异常
陈林[6](2005)在《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疾病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其中,主动脉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DVR)占近30%,其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合并细小主动脉瓣环的处理更困难,争议较多。尽管随着对瓣膜疾病的认识水平、瓣膜置换技术、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以及瓣膜工艺等的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死亡率,约为1-5%,特别是DVR手术的死亡率还要高。死亡原因以低心输出综合征最常见,提示除了基础病变导致的心肌损伤外,还存在手术中心肌保护不完善的情况。目前DVR手术的心肌保护,多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而在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病变的病例中,采用该方法是否妥当,是否还有更完善的方法,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评估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机械瓣的疗效,并探讨影响中、远期疗效的因素,为临床应用小口径主动脉机械瓣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能量代谢状况,探寻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置换手术的更佳心肌保护措施。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10.0统计软件,收集1998年01月至2004年05月我院1092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重点分析患者基础病变、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血清损伤标志物,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早期死亡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针对重庆地区患者体形小的特点,跟踪记录2002年01月至2005年06月期间,我院232例双瓣膜置换手术(DVR)的临床资料,研究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机械瓣的DVR手术中、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分三组:植入17mm
陈秉学,张尚礼,谭洁芳,林志华,崔社鎏[7](1983)在《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文中研究表明 硝普钠是一种强效、快速的血管扩张剂,具有降低心脏后负荷及左心室舒张末压、减少心肌耗氧及增加心排血量等优点。现将我院自1980年2月~1982年6月所施行的325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硝普钠控制术中及术后高血压和治疗术后心脏低排血综合征(简称低排)39例的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39例中,25例为术中及术后发生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组),14例为术后低排患者(低
乔峻,钱中希,郭水源,杨德泉,申康,王小南[8](1988)在《应用胸骨正中切口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的体会(附39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报告了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39例重症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病人的经验。女性19例,男性20例,年龄20~51岁。心功能Ⅲ级者24例(62%),Ⅳ级者15例(38%)。闭式扩张术33例,直视扩张4例,瓣膜置换术2例。全组死亡3例。文章着重讨论了手术方法、病例选择、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乔峻,钱中希,郭水源,杨德泉,申康,王小南[9](1988)在《应用胸骨正中切口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的体会(附3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告了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39例重症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病人的经验。女性19例,男性20例,年龄20~51岁。心功能Ⅲ级者24例(62%),Ⅳ级者15例(38%)。闭式扩张术33例,直视扩张4例,瓣膜置换术2例。全组死亡3例。文章着重讨论了手术方法、病例选择、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薛玉良,胡小琴,尚德延[10](1984)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缺血性挛缩(石样心综合征)—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心肌缺血性挛缩(下称石样心)是心脏直视手术的少见并发症,预后极差。1972年Cooley首次报告在4732例心脏手术中发生石样心13例,无一例存活。我们在临床曾遇到典型石样心5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二、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110例老年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1.3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 手术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 |
2.1 手术方法 |
2.2 围术期处理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影响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计方案 |
1.3 麻醉方法 |
1.4 体外循环方法 |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
1.10 质量控制 |
1.11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炎症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计方案 |
1.3 麻醉方法 |
1.4 体外循环方法 |
1.5 手术及给药方法 |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
1.8 指标的评价方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计方案 |
1.3 麻醉方法 |
1.4 体外循环方法 |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合并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疗效随访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之一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之二 缺血预适应在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
第二节 机械通气肺损伤的防治策略 |
第三节 白介素10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下篇 全麻期间不同体位时肺内分流的变化及参附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肺内分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附表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后肝、心、脑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鼠肾移植模型技术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肾移植模型术后成功的标志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排斥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分组 |
1.4 标本获取 |
2. 测定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IL-2、IL-6、IFN-γ mRNA及其意义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分组 |
1.4 标本获取 |
1.5 测定方法 |
1.6 结果统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6)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人工机械瓣中、远期心功能恢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置换术的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全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心脏瓣膜外科治疗进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110例老年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D]. 晋小闯.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2]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3]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王学锋.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4]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 陈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王玉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06(04)
- [6]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D].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1)
- [7]硝普钠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39例临床小结)[J]. 陈秉学,张尚礼,谭洁芳,林志华,崔社鎏.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3(Z1)
- [8]应用胸骨正中切口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的体会(附39例临床分析)[J]. 乔峻,钱中希,郭水源,杨德泉,申康,王小南.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88(04)
- [9]应用胸骨正中切口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的体会(附39例临床分析)[J]. 乔峻,钱中希,郭水源,杨德泉,申康,王小南.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88(01)
- [10]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缺血性挛缩(石样心综合征)—附5例报告[J]. 薛玉良,胡小琴,尚德延. 天津医药, 19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