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曾毅[1](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静[2](2020)在《丰镇市非正常上访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访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发挥着人民群众权利救济、信息沟通、民主监督的作用,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是,近年来,信访权利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非正常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非正常上访,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以丰镇市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从行政类、涉法涉诉类及“三跨三分离”类信访事项不同的侧面选择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方法,对丰镇市近几年非正常上访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寻求非正常上访产生的原因、处置机制的弊端,进而寻求治理非正常上访的对策,以期为非正常上访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正文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信访和非正常上访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的简要阐述。第二部分是通过深入剖析四个典型非正常上访案例,得出其共性特征和丰镇市非正常上访的一般特性。第三部分是非正常上访成因的分析,主要从社会因素、信访体制因素、公共部门以及公职人员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治理非正常上访提出对策,包括加大源头控制力度、加大依法解决问题力度和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王雅萱[3](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苏日那[4](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刘泽宇[5](2020)在《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技工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技工类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想要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带动技能产业的升级,这就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和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高职类院校的崛起,各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也使得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步成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技工院校作为技工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就业状况。正所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学生及其家庭本身,而且还影响着国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了促进技工教育和技工院校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使技工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笔者认为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突出职业教育中的技工教育类院校这一研究重点,本文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技工教育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技工院校的特点及发展历程,围绕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实际,本文以临沂市技师学院在校生、毕业生、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广泛调研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用人单位,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梳理总结,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全文除绪论外,还分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技工院校相关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相对全面可靠,同时又结合使用了访谈法作为补充调研,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果,从当前社会就业整体氛围、就业单位、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来归纳技工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则是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问题,分别提出政府和技工院校自身在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和对策。
林娇娇[6](2020)在《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研究 ——以LZ市某社区为例》文中指出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否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消费结构有利于把握当前的社会特征,因为消费结构中各项消费内容的比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一些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背后所呈现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指导,采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对LZ市某一社区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描述,并以时间为轴线,分析比较近年来该市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探索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所呈现的社会学意义。研究发现,首先,在年龄层面,虽然年龄与食品消费支出金额负相关,但城市老年人对于食品消费的内容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与医疗保健消费正相关,说明现阶段城市老年人的医疗负担水平依然很重;在性别层面,女性老年人存在符号性消费;在收入层面,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支出不相关,消费需求正趋于多元化,因为老年人的旅游消费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而多元的社会形态正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其次,通过分析比较调查数据,发现现阶段城市老年人的经济供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消费层次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医疗负担重且对于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增多。最后,基于本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理论,分析比较不同场域的老年人群体和同一场域中不同类型的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情况。即较之于西北欠发达地区,东部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强,收入更为多元,文化娱乐消费较多,医疗消费压力相对较小;较之于城市老年人,城市移民老年人为了适应城市场域,存在符号性消费,继续社会化程度更强。因此,致使老年人消费结构呈现如此变化和态势的原因既有客观存在的场域因素,如社会环境、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有通过客观结构与个人发生联系所建立起来的消费惯习,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教育程度差异、家庭结构差异。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场域带动了消费需求,这表现为老年人的消费惯习对城市场域的再适应——继续社会化的过程。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随年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消费结构产生了约束,但是在动态性、经验性的城市场域里生存生活,这种场域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予以释放。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特殊的场域,老年人与主流消费群体之间产生的差异呈现出消费主体的不平等,造就了城市场域中的新有闲阶级。
韩一平[7](2020)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和主体。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分析中职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本论文主要聚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以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类研究以及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山西省S技工学校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六个部分,是全文的提炼和总括。第二部分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是山西省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具体分为学校的基本概况、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四部分是该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尚待完善、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等七个方面的建议。
张涵钰[8](2020)在《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艺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进而整个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教育不可能呈现一成不变的状态。作为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在艺术和教育相继产生后,其也呈现出多样性、创新性的变化。正因如此,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也正在经历着发展和流变。本文将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角度,来梳理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与流变。笔者将辽宁戏曲教育事业分为四个十年,着重述写在每个年代的教育时代背景,教育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成果这几个方面,以此来梳理辽宁戏曲教育四十年的变化与发展。本文中,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文中的内容加以论述。本文从1978年至2018年这四十年的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与流变入手,对辽宁戏曲教育的时代背景、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和教学成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根据这四十年来的国家及地方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入手,对四十年的辽宁戏曲教育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这四个阶段分为:恢复阶段从1978年至1988年;建设阶段从1988年至1998年;发展阶段从1998年至2008年;改革阶段从2008年至2018年。笔者在对辽宁戏曲教育这四十年中加以研究后发现,在回顾这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涌现出众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戏曲教育工作者。为了推动戏曲艺术和戏曲教育的发展,戏曲传承者也贡献出许多个人的智慧,并在戏曲舞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很多经典的剧目。同时在戏曲教育变革的这四十年中,辽宁戏曲教育为辽宁的文化发展、打造辽宁文化强省,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笔者以《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作为本文题目,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辽宁戏曲教育的发展情况脉络进行梳理与分析,从而为以后更好的艺术教育提供借鉴,贡献一份力量。
史安妮[9](2020)在《体面劳动视域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受到高校扩招政策及经济新常态的影响,独立学院起步晚、底子薄、品牌建设不足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这让独立学院无论是就业数量还是就业质量,都与普通公办本科有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重要位置,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并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出体面劳动、独立学院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基于体面劳动视角梳理出就业质量指标并综合专家访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就业质量评分表。依据指标,编写并发布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对江苏省4所独立学院2016届-2019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近几年江苏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欠佳,依然存在着体面劳动赤字,包括就业赤字、权利赤字、社会保护赤字与社会对话赤字的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做分析,得出外部因素、大学生硬实力、软实力及个体特征四个因素显着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最后从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给出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体面就业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应当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市场服务;企业层面应当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高校层面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就业服务系统;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该论文有图20幅,表35个,参考文献95篇。
于凌珊[10](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生涯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热点,研究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以后的自我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虽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仍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社会参与性不强等很多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旨在了解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现状,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对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理论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本部分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天津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开展情况问卷和访谈,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并以此数据结果为依据,探究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因素。第三章问题及成因分析。从“重视程度”、“实施途径”、“师资及中职生本身”入手,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第四章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结合前面对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提出“发挥各方合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双管齐下”、“依托职业培训”、“分阶段设置针对性的生涯主题”等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对策。第五章指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研究展望,旨在希望能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二、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丰镇市非正常上访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分析法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信访 |
2.非正常上访 |
(二)相关理论 |
1.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 |
2.社会治理理论 |
二、非正常上访的现状——基于丰镇市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非正常上访的典型案例 |
1.案例一:郭某夫妇反映企业转制、伤残军人待遇等问题 |
2.案例二:农牧、技校定向生等学生群体要求安排工作的问题 |
3.案例三:杜某某反映乌海市城镇拆迁问题(三跨三分离、涉法涉诉) |
4.案例四:富邦现代城部分业主与富邦公司合同纠纷问题(涉法涉诉) |
(二)本文案例选取标准 |
1.多样性 |
2.代表性 |
3.完整性 |
4.真实性 |
(三)典型案例的共性分析 |
1.上访时间长、次数多 |
2.行为的违法性 |
3.择机信访情况严重 |
(四)丰镇市非正常上访的整体特征 |
1.非正常上访数量占比大 |
2.越级访问题严峻 |
3.重复访问题严重 |
4.群体访现象突出且出现严密的组织性 |
5.一些上访者把上访作为敛财的渠道 |
三、非正常上访成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1.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增加 |
2 部分群众的“清官情结”深厚 |
3.部分舆论的不当引导 |
(二)信访体制因素 |
1.依法信访实施不畅 |
2.信访终结制度形同虚设 |
3.信访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
4.信访考核机制不合理 |
(三)公共部门以及公职人员因素 |
1.领导决策科学论证不足 |
2.少数部门和干部的作风问题 |
四、治理非正常上访的对策研究 |
(一)加大源头控制力度 |
1.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 |
2.提高政府服务群众能力 |
3.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
4.加强情报信息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 |
(二)加大依法解决问题力度 |
1.加快信访立法 |
2.依法分类办理信访事项 |
3.大力加强法制的宣传工作 |
(三)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
1.加强信访工作者作风建设 |
2.建立高素质专业信访干部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2 研究概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
2.1.1 城市概况 |
2.1.2 语言分布概况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
3.1.3 双语习得情况 |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
4.3 结论与思考 |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5 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1.1 选点原因 |
0.1.2 选题原因 |
0.1.3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
0.3.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
1.1 历史变迁 |
1.1.1 历史背景 |
1.1.2 人口变化 |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
1.2.1 语言文化 |
1.2.2 媒体情况 |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
1.3.1 起步期 |
1.3.2 探索期 |
1.3.3 调整期 |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二章 语言政策 |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
2.2.3 政策落实情况 |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
3.1.2 语言能力 |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
3.2 语言使用状况 |
3.2.1 家庭语言使用 |
3.2.2 社区语言使用 |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
3.2.4 媒体接触 |
3.3 语言态度 |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因素分析 |
3.4.3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
4.1.1 教育现状 |
4.1.2 学校概述 |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2.2 语言使用状况 |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
4.2.4 教学及科研 |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3.2 语言使用状况 |
4.3.3 学习态度 |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总结与思考 |
一、总结 |
二、结论 |
三、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田野采撷 |
附录三 数据资料 |
致谢 |
(5)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与不足 |
第2章 技工院校相关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
2.1 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 |
2.2 技工院校的特点 |
2.2.1 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
2.2.2 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
2.2.3 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
2.2.4 培养层次的多样性及生源结构复杂性 |
2.3 技工院校发展历程 |
2.3.1 环境需要,应时而生 |
2.3.2 政治变化,发展倒退 |
2.3.3 体制调整,焕然一新 |
2.3.4 规范管理,注重质量 |
2.3.5 稳中有进,蓬勃发展 |
2.4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质量 |
第3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3.1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相关调研 |
3.1.1 临沂市技师学院简介 |
3.1.2 在校生就业意愿调查 |
3.1.3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
3.1.4 社会就业市场情况调查 |
3.1.5 技工院校及政府相关部门调查 |
3.1.6 调研特点及目的 |
3.2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
3.2.1 技能操作能力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
3.2.2 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生就业 |
3.2.3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常态 |
3.2.4 私有企业成为学生就业主要选择 |
3.2.5 高就业率与低稳定率并存 |
第4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影响就业的社会问题 |
4.1.1 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4.1.2 就业机制不够完善 |
4.1.3 政策强重视、欠落实 |
4.1.4 社会对技工院校的认可度低 |
4.2 用人单位问题 |
4.2.1 用人机制不完善 |
4.2.2 就业歧视制约毕业生求职 |
4.2.3 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 |
4.3 技工院校方面的问题 |
4.3.1 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导向 |
4.3.2 师资队伍、设备建设有待提高 |
4.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
4.3.4 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
4.4 技工院校学生方面的问题 |
4.4.1 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
4.4.2 就业准备不充分 |
4.4.3 缺乏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就业定位 |
第5章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在技工院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与对策 |
5.1.1 完善宏观调控,跟进政策落实 |
5.1.2 发挥政府主导,推进校企合作 |
5.1.3 统一招生平台,兑现学历待遇 |
5.1.4 增强院校师资,提升实训条件 |
5.2 技工院校自身在学生就业中的对策与建议 |
5.2.1 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
5.2.2 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 |
5.2.3 加大对技工教育的舆论宣传 |
5.2.4 将职业指导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
5.2.5 塑造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队伍 |
5.2.6 创新就业模式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研究 ——以LZ市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小结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操作化 |
(一)城市老年人 |
(二)消费结构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五、调研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方法 |
(三)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 |
(四)抽样方法 |
六、调研过程概述 |
(一)调研过程 |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二章 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概况 |
一、城市老年人的收入状况 |
二、城市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状况 |
三、基本生活消费现状 |
(一)食品消费 |
(二)居住消费 |
(三)衣着消费 |
(四)交通和通讯支出 |
(五)小结 |
四、医疗保健消费现状 |
(一)被慢性病包围的老年人 |
(二)保健品消费态度较为理性 |
(三)小结 |
五、文化娱乐消费现状 |
(一)旅游消费激发老年人消费活力 |
(二)其他文化娱乐消费现状 |
(三)小结 |
六、其他消费现状 |
七、总结 |
第三章 城市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
一、收支变化情况 |
二、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
(一)食品消费支出降低 |
(二)医疗保健支出上涨 |
(三)其他维度变化趋势较为稳定 |
三、城市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总结 |
(一)消费结构的层次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 |
(二)经济供养需求得到满足——食品支出随年龄增加呈现递减态势 |
(三)医疗保健支出成为老年生活最大负担 |
(四)稳定的消费习惯和理智的消费行为 |
(五)老年人的符号性消费 |
第四章 影响城市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因素 |
一、微观因素 |
(一)年龄差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
(二)收入差异对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
(三)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
(四)家庭结构对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
二、宏观因素 |
(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
(二)社会环境对老年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身体素质制约老年人的消费结构 |
(二)城市场域释放老年人的消费结构 |
(三)城市低龄老年人的符号性消费 |
(四)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旅游次数呈不相关关系 |
(五)消费资料的层次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
(六)研究结论的比较性扩展 |
(七)总结 |
二、几点讨论 |
(一)城市场域中消费主体的不平等性造就新有闲阶级 |
(二)对城市场域的再适应——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
(三)消费惯习与城市场域的关联性 |
(四)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城市老年人消费结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城市老年人消费结构研究访谈提纲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
致谢 |
(7)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 |
1.3.2 计算机应用专业 |
1.3.3 课程 |
1.3.4 课程建设 |
1.3.5 就业导向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6.1 研究内容 |
1.6.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
2.1.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
2.1.2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四大核心要素 |
2.1.3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 |
2.2 课程建设理论 |
2.2.1 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2.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4 课程建设的防范误区 |
2.3 学习理论基础 |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
3.1 学校的基本概况 |
3.2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 |
3.2.1 公共课程 |
3.2.2 专业课程 |
3.2.3 其他课程 |
3.3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 |
3.3.1 公共课程分析 |
3.3.2 专业课程分析 |
3.3.3 其他课程分析 |
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
3.4.1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方向 |
3.4.2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
3.4.3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趋势 |
3.4.4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
第四章 S技工学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
4.1.2 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 |
4.1.3 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
4.1.4 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外部原因 |
4.2.2 内部原因 |
第五章 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 |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 |
5.2 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 |
5.3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
5.4 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5.5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
5.6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
5.7 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78-198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恢复时期概述 |
一、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环境 |
(二)教育环境 |
(三)教学环境 |
二、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教育模式 |
(一)生源遴选 |
(二)培养目标 |
(三)教学模式 |
三、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
(一)学缘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三)师生关系 |
四、辽宁戏曲恢复时期的教学成果 |
(一)毕业生就业率 |
(二)毕业生成材率 |
(三)艺术实践 |
第二章 1988-199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建设时期概述 |
一、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环境 |
(二)教育环境 |
(三)教学环境 |
二、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教育模式 |
(一)生源遴选 |
(二)培养目标 |
(三)教学模式 |
三、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
(一)学缘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三)师生关系 |
四、辽宁戏曲建设时期的教学成果 |
(一)毕业生就业率 |
(二)毕业生成材率 |
(三)艺术实践 |
第三章 1998-200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发展时期概述 |
一、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环境 |
(二)教育环境 |
(三)教学环境 |
二、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教育模式 |
(一)生源遴选 |
(二)培养目标 |
(三)教学模式 |
三、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
(一)学缘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三)师生关系 |
四、辽宁戏曲发展时期的教学成果 |
(一)毕业生就业率 |
(二)毕业生成材率 |
(三)艺术实践 |
第四章 2008-2018年辽宁戏曲教育之改革时期概述 |
一、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环境 |
(二)教育环境 |
(三)教学环境 |
二、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教育模式 |
(一)生源遴选 |
(二)培养目标 |
(三)教学模式 |
三、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师资队伍结构 |
(一)学缘结构 |
(二)年龄结构 |
(三)师生关系 |
四、辽宁戏曲改革时期的教学成果 |
(一)毕业生就业率 |
(二)毕业生成材率 |
(三)艺术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体面劳动视域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体面劳动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间的内在契合 |
2.3 理论基础 |
3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的分析与评估 |
3.1 研究思路 |
3.2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3.3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
3.4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4.2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体面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2 企业层面 |
5.3 高校层面 |
5.4 个人层面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职业生涯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职业生涯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中等职业学校 |
1.5.2 职业 |
1.5.3 生涯 |
1.5.4 职业生涯教育 |
1.6 理论基础 |
1.6.1 职业选择理论 |
1.6.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1.6.3 职业锚理论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2.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1 调查设计 |
2.1.2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
2.1.3 问卷结果分析小结 |
2.2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访谈说明 |
2.2.2 中职生访谈分析及小结 |
2.2.3 教师访谈分析及小结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
3.1.1 中职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组织保证 |
3.1.2 职业生涯教育实施途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 |
3.1.3 参与职业指导的师资少,难以满足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求 |
3.1.4 职业生涯教育未分阶段施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
3.1.5 中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目标模糊 |
3.2 成因分析 |
3.2.1 缺乏适合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
3.2.2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宽泛,教育质量不达标 |
3.2.3 未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缺失 |
3.2.4 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等同,发展后劲不足 |
3.2.5 学生自我评估不准,对职业生涯教育理解碎片化 |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
4.1 发挥各方合力,开创职业生涯教育新局面 |
4.2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双管齐下,强化职业生涯教育 |
4.3 依托职业培训,培育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 |
4.4 分阶段设置针对性的生涯主题,为学生逐步确定生涯发展方向 |
4.5 注重职业体验,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内化成为自我需求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一、 学生访谈提纲 |
二、 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技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2]丰镇市非正常上访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李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3]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对策探究 ——以临沂市技师学院为例[D]. 刘泽宇. 山东大学, 2020(10)
- [6]城市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研究 ——以LZ市某社区为例[D]. 林娇娇.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D]. 韩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 [8]谈辽宁戏曲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发展与流变(1978-2018) ——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D]. 张涵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体面劳动视域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D]. 史安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10]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于凌珊.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