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课如何做好

中职哲学课如何做好

一、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1](2006)在《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与科研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等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e-science、e-learninge、-business和e-government为代表的信息环境逐步形成。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途径、手段、方法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带来的机遇,重新确立服务定位,开辟或拓展服务功能和形式,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心的问题。

鞠玉翠[2](2003)在《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文中指出教育改革声势浩大、教育理论空前繁荣,对于教师“应该如何”,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探讨;但是,仅有“应该”或者过于看重“应该”而忽视现实,会使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失去立足点。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把目光投向教师日常工作的情境和言语、行为,试图挖掘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因为所有的政策、理论、培训都要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对教师发生作用,它体现了真实的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本文无意提出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而是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与当前教育研究中大量的从既有理论框架中推演出某种论点并加以论证的所谓“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更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的策略: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用叙事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流动、机缘、感受,邀请读者一同倾听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理解,也期望通过立足中国现实土壤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本土化做一点哪怕微不足道却是扎实的工作。 本研究讲述了六位教师的故事。期望由此了解不同学科、具有不同教育经验、专业知识背景尤其是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其个人实践理论的异与同。在本文的最后,从人与知识关系的视角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大体表现出“游移和极端化——加法——保持张力”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序列。 在对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发现,一般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实践性因素”,而教育理论培训等“理论性因素”则作用甚微。这使得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往往处于一种未加批判的状态。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按照某种理论所揭示的一般模式、达到某种理想化的标准。如果转变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的工具而不是必须照办的僵化的教条;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胸怀理想,以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为根基,把它作为可以依靠、但是存有疑问的可能性和假设,并参照专业理论和他人经验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逐步加以批判、改进,教师的成长才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自为的生命历程,而不是任由外部力量裹挟的、完全被动的过程,这才是既有立足点又有发展张力的实现教师可能发展的途径。 叙事探究作为教育经验的一种理论方式,在理解与更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本研究中已经有所体现。

张蒲临[3](2020)在《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研究与实践表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行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中职生自身学习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38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网上平台对中职生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访谈开展调研,再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以确定中职生学习动机现状,发现影响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的学习动机整体良好,约40%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强,约50%的学生学习动机强度水平一般,约10%的学生学习动机不足。(2)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完整度、父母最高学历、家庭月收入、最亲密人、性别、专业、班主任管理风格及失败归因等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气氛、入学意愿、毕业去向、学习目的、年级、驱力类型、成功归因、学习状况及课后学习时间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4)家庭气氛和谐的中职生比家庭气氛一般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主动入学的中职生比遵从父母意愿入学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毕业后要升学的中职生比毕业后去向不明确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中职生学习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重要,学习动机越大;二年级中职生比一年级中职生学习动机强;由认知内驱力驱动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最高,由外部被迫驱力驱动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最低;将成功归于自己能力或努力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学习不感吃力的中职生比学习吃力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课后学习半小时以上的中职生比课后学习半小时以下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5)在学习动机相关的各维度上,按照相关系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自控力、主动性、学习目标、习惯态度、教材编写、学校管理、社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素质、家庭支持、未来信心、自我效能感、在校情绪。除自我效能感和在校情绪两因素外,其余十一个因素与学习动机强度显着相关。这十一个因素又可以分成三个大类,按相关程度依次为自身学习素质、教育环境、教育者素质。最后,本文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所获资料及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对策。激发对策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构建和谐的家庭气氛;第二层,中职生要有自己的选择;第三层,建立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及氛围;第四层,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第五层,提出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需要因人而异多方努力;第六层,提出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系统论,认为激发培养中职生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自身、学习环境、教育者素质等因素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孙军[4](2014)在《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长在中小学校内,兼具领导者、管理者、教师等身份,他们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时间作为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实践的重要对象和重要途径,却常常被众多校长所忽视。从时间管理视角来看,校长应主要抓住出主意、用干部两个关键点,领导学校从容发展;校长需要拥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善于授权、长于沟通,充分发挥评估与奖惩的效力,对学校实施节奏管理;校长作为教育者,也应当身体力行、终身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对国内277位正职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在自我监控观、效能感方面,因学校层级、学校规模、校长学历不同,校长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或者显着差异;学校层级与校长每周工作时间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学校规模、校长学历与校长每周工作时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即学校层级越高、学校规模越大、校长学历越高,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也就越长;校长工作时间分配从多到少依次是:行政事务、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参加学习和培训、社会事务、教师管理,其中处理行政事务平均占用工作时间的45.98%。本研究随后在区域内选择发展稳健、办学声誉良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的校长展开个案研究。三位校长各有特点:X校长执着推进以“友善用脑”为主要标志的学校文化,带领学校生动发展;Y校长豪爽而执着地奉行拿来主义,集百家之长而高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Z校长特别注重规则,带着个人的教育理想去全面承续学校蓬勃发展的惯性。三位校长和他们的学校不约而同地以实际行动追求办学效益:A小学期望每个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童年”—快乐度过小学六年时间;B中学追求适合每个孩子(初中学生)的高效课堂—获得较高效益的初中三年学习时间;C学校追求“大气、诚朴、幸福”的三原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度过C学校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甚至十五年)。这既是三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也是三位校长的时间管理的出发点。随着个案研究的不断深入,论文真实展现了三位校长如何在学校领导与管理中分配与使用时间,以及他们如何成功地把握时间的脉搏,有效地规划与引领学校发展、师生发展。论文期望能够借此实例,给中小学校长们以启发和帮助。通常,校长理应是高效能人士,理应拥有明确的目标,懂得把握事务的进退取舍,且长于拓展个人的业务能力和可使用时间。而校长实施高质量的时间管理,将有利于学校长期发展的从容,有利于学校常规运转的健康节奏,有利于校长个人的专业化持续成长。结合调查和访谈,论文认为,当下校长优化时间管理的主要策略有三:修人脉,赢得上下级的支持;强意识,提升时间管理的自觉;得方法,科学实践时间管理。

郭红萍[5](1994)在《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郭红萍一、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哲学就在身边,从而变厌学为愿学由以往千篇一律的概述、目的、内容、方法简介,改为先用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及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来阐明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李勇[6](2004)在《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文中提出“成人教育消亡论”包括“替代论”颇令成人教育界头疼,空洞嘶喊能解决问题吗?本文选择科学成人教育学的路子来回击形形色色的怀疑论、衰亡论和替代论。 科学成人教育学就是一个从概念到纲领的抗辨历程。“成人”是个概念,“成人学”是个研究纲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与成人学习者。作为教育对象的成人与生理、社会意义上的成人不同。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功能冲突(用一个词表示为“类社会”或者“类国家”):实然的社会成层功能第一与应然的文化传承功能第一的冲突。从而,导致中国成人教育的最大问题(用一个词表示为“类教育”)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误差: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为社会输送公民?历史就这样跨入了“神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教育)、“英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精英教育)之后的“人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平民教育。这是根据维科对社会历史的三分而有的教育历史的三分)。 拉卡托斯(Lakatos,1922—1974)使用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这一科学哲学术语来刻画科学发展。本文是对儒家君子学的批判,从而主张“向下进路”,认为在君子学这一研究纲领中,其硬核是“向上进路”,而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三纲五常只是其保护地带。本文向着君子学的硬核发动了学理冲击,用以向下进路为硬核的成人学取代君子学。 我认为,教育有三大预设:(一)、人是可教的;(二)、知识是有价值的;(三)、社会是需要正义的。处于转型社会的当今中国,想让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成人受教育不能不启用正义论以此为理据而为发展成人教育摇旗呐喊——并通过造成以成人为主体的学习社会——来托起一个以精英为主导(而不是精英治理)的创新社会。科学哲学与正义论把“空想成人教育学”带进了“科学成人教育学”的范式。 科学有预测职能。作为趋势文化的成人教育是合乎教育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因为平等的潮流必然抛弃精英治理。中国式的学习化社会起初是创新社会,而学习共和国才是更理想的目标。从教育未来学观点看,本文认为成人教育是“趋势文化”,当第三产业向第四产业过渡时,成人教育的大发展是大势所趋。 本文论述成人学的行文结构如下图: 社会理解—(学理出发点) 向下进路—(教育作为行动、用教育的方式改造社会) 复数时代—(个人的复数、时代的复数,孔学作为科学对象) 对象关切—(什么是成人) 社会正义—(积极正义、消极正义) 人间性(公平、合作)

佟贺[7](2014)在《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C市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创造力被认为是人才竞争的核心能力。音乐的非语义性特点,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音乐学习对人的创造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因为从音乐作品的创作,到音乐的表现,再到音乐的欣赏都是音乐创造的过程。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也将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内容领域。创造力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科学家的创造层次和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小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第二层次创造力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常常把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理解成是培养学生第一层次创造力,觉得音乐创造很难。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的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是指将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旨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提升创造力的教学,而不是培养作曲家的创造教学。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在厘清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探讨其内涵及价值(本体研究);第二部分是现状研究(实然研究):了解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分析产生这样现状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理想构建与教学案例评析(应然研究):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想样态,结合教学案例评析,给出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在本体研究方面,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17次修订中,分析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历史沿革,从概念和特征两方面理解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内涵。在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价值的实践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基础上,从创造性知能,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培养方面解读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价值;在实然研究方面,以C市为例,对小学音乐教师(110人)、小学生(340人)、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3人)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分析其信度与效度。同时结合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课堂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32节),全面了解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厘清影响教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因素,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在应然研究方面,从生成性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方式,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进行理想构建。对实施案例进行评析,并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提出可操作的教学建议。通过上述的研究,主要有四个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一,创造是在2001年的音乐课程改革中,纳入到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中,并在2011年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学校教育中的小学阶段,通过音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旨在提高音乐创造力的训练(音乐创造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挥音乐创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同时,小学音乐创造教学具有创新性、富于探索性,注重学生参与性、内容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知能、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价值。研究结果二,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创造教学价值较认同;小学音乐教师的结构相对合理;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相对合理;学生和家长对音乐教学的支持方面。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创造教学内容和特征的理解偏差;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缺少创造;在音乐创造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实施方面缺乏创新;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信念存在局限;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被动等。研究结果三,影响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因素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设计因素和学校文化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音乐课程改革的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社会教育的因素。其中,内部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外部因素。而在内部因素中,因其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信念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教学的评价。所以与其他因素相比,教师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研究结果四,生成性音乐教学理念有利于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实施,基于此理论构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模式,由创设语境、自主探究、创造实践、成果表演、评价反思四个环节构成。并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方面进行理想的构建。对应然状态下的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案例进行评析,给出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为目前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研究的贡献在于:1.在观念形态上,将创造作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音乐教学中的扩展,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2.厘清了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内涵,特征和价值;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4.从教学的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全面分析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因素;5.构建了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想样态,并给出可操作的教学建议。

刘业伟[8](2015)在《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鲁迅文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打通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界限,借鉴创意写作的研究思路,运用文化领导权、文学生产等理论方法,从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等六个方面系统考察了鲁迅文学院六十年来的办学情况,阐释了其作为文艺界的“黄埔军校”的重要意义和“文艺党校”的历史局限。以此,一方面可以厘清新中国新人培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多多少少地管窥到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文学实践。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0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历程。文研所的创办,既立足本土传统——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又借鉴于友邦——苏联的办学模式,体现了当时文艺界对新老解放区的传统以及苏联模式取舍整合的尝试与实践。它的创办,充分体现出新政权对文学新人培养的重视。文学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分为三个时期,即中央文学研究所时期、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时期和鲁迅文学院时期。从考察可以得知,这三个时期的培养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同样,鲁院在不同办学时期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也有所区别,比如八十年代以办进修班为主,辅之以与高校联合办学;九十年代延续八十年代的思路,以举办进修班和文学创作专业班为主;到了新世纪则创造性地开办了高研班,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鲁院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中国的文坛淬炼输送了一大批共和国作家。从1950年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到现在,鲁迅文学院已经举办了近百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半个多世纪来,鲁迅文学院对于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显着而又直接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奖项的获奖者中,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的学员也占有显着的比重。鲁院办学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各地对鲁院办学模式的模仿与复制,纷纷建立了作协文学院。在此基础上,鲁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并在鲁院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联席会秘书处,这可以看作是鲁院对全国文学院的一个整合,以此为标志,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鲁院”格局已经形成。就鲁院初期的办学模式而言,很大程度上毫无疑问是苏联模式的拷贝。但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鲁院已经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种新的文学新人培养机制已经形成。鲁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必将吸收包括创意写作理论在内的各种理论方法,努力拓展学历教育渠道,引入包括创意写作工坊在内的各种作家训练方法。

刘光余[9](2009)在《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的题目是“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主要运用叙事的方法研究教师教学效能形成机制问题。本研究中的“县中”指的是,处于农村地区的、在生源质量、办学资源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的县一级行政区域内的中学,所谓“县中模式”是指江苏省部分区县的高中采用应试教学的模式取得高考丰收的做法。我选做这样一个题目的原因有:其一,对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的思考。在从学生到教师,又从教师到学生的几次反复中,笔者深感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性;其二,对我国当下教育现实的思考。在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情况下,某些(甚至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要么屈服于场域的力量,对落后的教育现实听之任之,要么把师生的吃苦耐劳、刻苦用功等特点“发挥”到极致,依靠拉长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来获取所谓的“高质量”,教学的低效能导致了县中的师生生活质量的低下和生命意义的贬损。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虽然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多向度地相互作用使得教学效能非常复杂。但是,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的过程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哲学观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白斌老师和雷鸣老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理念的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几个方面的叙事,描述了教师在一定哲学观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提升教学效能的过程。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目前,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教师在教育革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效能对教育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效能的理论与教育者实践只是研究者假定的两极,教师的教学既不是像理性主义所建议的那样由理论派生出实践,也不是像行为主义所建议的那样将理论付诸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起作用理论必须根植于教育者的实践,并通过与教师的实践共生共长,被教师涵化在教学行动中。当代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由体制变化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明显地减少,社会流动变得越来越常规化,农民把升学作为子女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于是,县中就成为农村的孩子实现梦想的地方。几年来,县中模式在取得了高考的辉煌的同时,它所采取的“死揪政策”和“魔鬼教育”也导致了师生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命意义的贬损,发生了许多为了今天而失去明天的人间悲剧。人们在口诛笔伐的同时,也开始探寻突破县中模式重围之路。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考察了西南农村地区的重庆市A中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B中学。从笔者考查的情况来看,这两所学校也同其它县中一样,与许多城区学校相比,他们在生源、经费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他们采取足够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由此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探索出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另一种县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提升教学效能,在白斌和雷鸣的专业发展历程中,他们采取了分析现状、制定目标、选择策略、评价结果和系统反思等目标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白斌老师和雷鸣老师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成长历程诉说着他们教师知识的生成历程及其对他们教学效能产生影响的过程。学生在“百日誓师”活动上的发言引发了白斌老师心灵的触动,使白斌老师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基于这些认识和他对教学实践的体会,白斌老师逐渐形成了为主动学习而教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建立在教师思想深处的服务意识、契约意识、信息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六个方面的教师意识之上。白斌老师形成了为主动学习而教的教育理念后,他用一系列的行动诠释了为主动学习而教这一教育理念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学习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共同的目标不但是教师教学效能的显着特点,而且对教学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自信的“优秀学生”使雷鸣老师认识到自主发展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应该是他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于是,在学生“匿名建议”的启发下,雷鸣老师开始了从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内化的行为标准、确立互惠的合作关系、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和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学效能的尝试。在新课改之处,白斌老师在筹划教改中遭遇到一系列的尴尬,也由此导致了他“失败的课”和“落后的教学成绩”的出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白斌和雷鸣开始探寻高效能的教学策略,白斌老师尝试直接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雷鸣尝试开展学法指导和白斌实行小组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策略的探询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效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回答有关“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时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的描述出来,那么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本研究对白斌和雷鸣教学行为和经验的描述和诠释虽然不会在教师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复现,但每个人又都觉得它就在身边,并且是经常发生的,从而让读者产生经验的共鸣,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经过读者们无数体验的“接力”,本研究所描述的教师教学效能的几个关键方面将会形成教师教学效能的机制。

梁燕玲[10](2007)在《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 ——民办普通高校组织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民办普通高校在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严峻挑战:一个是系统强大的传统拉力,会造成民办高校发展的“组织趋同”。在不断吸取各种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的同时,这些资源所附带的文化传统也进入了组织,造成对组织自身文化的冲击。另一种是组织内部资源流动性高、利益分散,会造成民办高校发展的“组织离散”。这两个现象反映的是组织自身诉求与资源供给的价值冲突。解决这个问题,意味着两种努力:一是坚持自我。将领导者自身的信念与追求转化为组织的文化诉求,把符号展开为组织生活图景,引发组织成员的自觉行动;二是超越自我。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增强组织生命力。于是,那些成功组织自然吸引了更多关注。它们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理想与现实、内部与外部、个体与组织之间寻找平衡?这些问题在民办普通高校组织内部的具体表现如何?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如何?这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改变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冲突的传统研究框架,返回研究起点,解答“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是什么”的问题。为此,将多案例文化人类学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通过长期、反复的现场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两条路径对民办高校组织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一是建立了“人物、符号、制度”之“三要素”文化描述框架,通过故事、景观、仪式、典礼、活动、行话等情节刻画,呈现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物、符号、制度、气氛、资本”之“五要素”文化研究框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组织发展与组织内部角色关系变化的对应关系。通过个体文化心理分析,展现组织在外部制度供给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揭示组织文化的演进路线:从“学生共同体”向“职业结合体”的转变。二是研究组织中的“人”:按照各自在组织中的位置、地位、权力,可以将民办高校组织内部个体区分为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角色关系的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是组织发展的宗旨。因此,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和校园环境一直是这些组织内部管理的重点。另一个是教师。“聘用授课制”使教师成为这类组织发展的一种市场资源。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连同单位制度的废除也一并消解。对于少量的专职教师来说,合同制以及专业发展困扰、成就感缺乏和组织内部的疏离感,都使得这类组织远离着被学界视为根基的所谓“学术力量”。与前二者相较,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还是组织内部强势的文化力量。他们的关系更多演绎着官僚等级制文化传统。目前看来,民办高校组织内部个体力量悬殊较大:教师是游离、边缘的角色。学生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多限于技术层面。管理者的资本存储也不足以影响组织的进程。这种情况下,领导者成为这些组织的核心。他们的个人性格都对应着迥异的领导风格,从而塑造着组织鲜明的文化性格。“拓荒型”的领导者,善于鼓动、激发组织成员的精神力量,却常疏于有效的制度建设。“分析型”的领导者,面对、处理组织问题时更注重实效,在建立组织愿景、使命感方面则显乏力。“和谐型”的领导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新资源,在形成组织特色方面则显不足。从文化看这类组织,发现的是个性,肯定的是精神,他们贡献的是独立和公正。它们的文化可能在于从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着眼,直面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根本价值冲突,在人类文明进程之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通路。在长时间内,领导力将依然是民办高校组织生命力的基本命题。为此,保持和完善自己的文化性格是一方面,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它不仅是组织历史成就、精神与组织生命力的相互转换,也是民办普通高校组织文化演进的节点。

二、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论文提纲范文)

(1)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四、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2)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被忽视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1.1.1 艰难的选题历程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涵
    1.2 方法:叙事探究的意蕴
        1.2.1 何谓“叙事探究”
        1.2.2 叙事探究兴起的背景
        1.2.3 叙事探究的旨趣
    1.3 亲历叙事探究
2 冲突与适应--一位非师范毕业教师的故事
    2.1 班主任工作--从宽松到规训
        2.1.1 换岗
        2.1.2 “下岗”
        2.1.3 上岗
        2.1.4 规训之网与教师
    2.2 教学境遇--从学生中心到书本中心
        2.2.1 “学生主讲”的改革尝试
        2.2.2 回到“传统模式”
        2.2.3 徐冬自己的感受与解释
    2.3 成长的障碍--外部归因倾向
    2.4 留言与来信--学生眼中的徐冬
    2.5 成长历程自述
    2.6 余絮
3 教改筹划与尴尬--一位“教育博士”教师的故事
    3.1 教改空间
        3.1.1 教改筹划
        3.1.2 三位“小老师”
        3.1.3 复杂的教学场
        3.1.4 变与不变
        3.1.5 集体备课
        3.1.6 断臂的维纳斯
        3.1.7 探测教改环境
        3.1.8 何去何从
    3.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专业发展自述
        3.2.1 走进师大教育系
        3.2.2 任教矿工子弟学校
        3.2.3 再次走进师大
        3.2.4 任教市重点
    3.3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追忆成长历程
        3.3.1 从北京到东北
        3.3.2 从东北到华中
        3.3.3 从华中到华东
    3.4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4 顺乎自然--肖兵“问题教学法”的来龙去脉
    4.1 影响与命名
        4.1.1 面向全市教研员的公开课--未命名的“标准”模式
        4.1.2 课后研讨
        4.1.3 Z校教学改革的“导火索”--“问题教学法”
    4.2 困惑、归因与改进
        4.2.1 “没找到感觉”
        4.2.2 为什么没找到感觉?
        4.2.3 期望与设想
    4.3 诞生
    4.4 孕育
        4.4.1 教师生涯
        4.4.2 学生时代
        4.4.3 人生信条
    4.5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5 教改前沿的实践者--一位特级教师的故事
    5.1 Z校二期课改的顾问
        5.1.1 听课评课:科学史进课堂的意义
        5.1.2 金老师谈新教材
    5.2 迎接新教材--“与金老师相约”
        5.2.1 迎接新教材的“内功”--备课
        5.2.2 用“新理念”改造“旧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教改研究
        5.2.3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5.3 综合课的范型
        5.3.1 范型的复制--集体备课
        5.3.2 范型的特征--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5.4 科研改革的筹划者
    5.5 年轻教师的导师
        5.5.1 金老师谈乐碌和程瑛
        5.5.2 乐碌自述
        5.5.3 程瑛自述
        5.5.4 进步最快和“带不出来的徒弟”
    5.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专业发展自述
        5.6.1 认真为教师职业做准备--走进师大生物系
        5.6.2 独自摸索--任教普通中学
        5.6.3 步入教改前沿--成为教研员
        5.6.4 超前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探索性实验
        5.6.5 对经验的反思与超越--教育理论的影响
        5.6.6 乐趣与责任--勤奋的动力
    5.7 个人生活史
    5.8 个人实践理论简析
6 理解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6.1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容分析--人与知识的视角
        6.1.1 人,在“操劳”中认识
        6.1.2 教学中个人因素缺失之弊端
        6.1.3 教育:助人把握命运
        6.1.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成熟序列”
    6.2 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6.2.1 “实践性因素”的主力作用
        6.2.2 “理论性因素”的低效
        6.2.3 教改大潮的冲击
        6.2.4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与个人的生活史
    6.3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
        6.3.1 教育理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促进反思
        6.3.2 教师教育: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更新的助力
        6.3.3 教师:自身发展的最终责任承担者
        6.3.4 叙事探究:让教师在理解中成长
题外话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1.2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1.3 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支持
        1.1.4 我国中职生的基本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2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习动机主要理论
    2.1 强化理论
    2.2 需要层次理论
    2.3 成就动机理论
    2.4 成败归因理论
    2.5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2.6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问卷信度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
        3.4.1 中职生基本情况调查
        3.4.2 中职生学习动机驱力情况调查
        3.4.3 中职生学习目的情况调查
        3.4.4 中职生学习成败归因情况调查
        3.4.5 中职生学习状况及最亲密人情况调查
        3.4.6 中职生感兴趣内容调查
        3.4.7 中职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原因调查
        3.4.8 中职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方法调查
        3.4.9 中职生需求层次调查
        3.4.10 中职生学习动机各相关因素调查
    3.5 访谈调查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分析
    4.1 中职生家庭因素分析
        4.1.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完整情况上的差异性检验
        4.1.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父母最高学历上的差异性检验
        4.1.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气氛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1.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月收入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2 中职生个人因素分析
        4.2.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入学意愿上的差异性检验
        4.2.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毕业去向上的差异性检验
        4.2.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目的上的差异性检验
        4.2.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最亲密人上的差异性检验
    4.3 中职学校因素分析
        4.3.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班主任管理风格上的差异性检验
        4.3.5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动机驱力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6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成功归因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7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失败归因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8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状况上的差异性检验
        4.3.9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课后学习时间上的差异性检验
    4.4 中职生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策
    5.1 构建和谐的家庭气氛
    5.2 中职生要有自己的选择
    5.3 建立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及氛围
        5.3.1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5.3.2 引导中职生养成课后学习的习惯
        5.3.3 因学习状况施教
        5.3.4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5.3.5 满足不同驱力类型学生的内心需要
        5.3.6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中职生兴趣爱好
    5.4 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5.4.1 开设人生哲学课
        5.4.2 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5.4.3 引入双元制
        5.4.4 引入军事化管理模式
    5.5 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因人而异多方努力
    5.6 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时间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重视时间管理是教育发展的诉求
        三、校长工作实践中产生的课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促使校长检视时间管理
        二、提升校长的工作效益
        三、促进校长专业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概念与命题的审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 时间管理视角下的校长角色与使命
    第一节 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使命:从容领导
        一、出主意
        二、用干部
    第二节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使命:节奏管理
        一、校长的时间观与时间表
        二、授权:有为与无为的差距
        三、沟通的有效性
        四、评估与奖惩的效力
    第三节 作为教育者的使命:身体力行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二、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者
        三、终身学习理论的践行者
第三章 校长时间管理的调查
    第一节 校长时间管理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三、统计与分析工具
    第二节 校长时间管理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一、校长和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校长时间管理的特征分析
        三、校长时间分配的现状与分析
        四、校长时间管理的特征与时间分配的相关
    第三节 主要发现、问题与研究不足
        一、调查的主要发现
        二、调查呈现的问题
        三、调查的不足
第四章 A小学X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X校长的成长史
        一、适合儿童成长的地方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X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X校长的治校理念
        一、规划:带领学校沿既定时间轴持续发展
        二、友善:为学校发展的时间历程增添温润的色彩
        三、激励:提升执行的效率
        四、授权:让优秀管理者得以施展
        五、思索:为发展赢得从容
    第三节 X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科研管理:把握方向、注重过程、适时总结
        二、队伍建设:荟萃精英
        三、教学管理:真教研、真备课、真督导
        四、沟通协调:向上有效汇报,向下诚恳沟通,向外充分交流
        五、潜意识:时间的节约与浪费
    第四节 X校长的访谈印象:友善而执着的领导者
        一、认定目标,执着进取
        二、比教和选择,与教师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三、友善竞争,让学校变得不平常
第五章 B中学Y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Y校长的成长史
        一、江宁人民心中的金牌学校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Y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Y校长的治校理念
        一、和:注重人际的和谐
        二、适:把握管理的适度
        三、势:为管理加注动能
    第三节 Y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多看:看书、看人、看事
        二、通畅:让学校健康发展
        三、少说:严控会议
        四、严要求、宽待遇
        五、减少应酬:Y校长的距离观
    第四节 Y校长校访谈印象:豪爽与执着的教育实践家
        一、豪爽
        二、执着
        三、拿来主义
第六章 C学校Z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Z校长的成长史
        一、值得信赖的学校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Z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Z校长的领导理念
        一、时间轴
        二、挖“塘海湖井”
        三、把握时间节点
        四、“点亮”时间节点
        五、为时间树立标杆
    第三节 Z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课堂上花功夫
        二、课程上花大气力
        三、改进制度设计提升效益
        四、授权解放自己
        五、资财与人才的双重经营
    第四节 Z校长的访谈印象:按规则行事的儒士
        一、特别重视规则
        二、工作中的规则
        三、为自己划定规则
        四、儒士的谦卑与激越
第七章 走向时间管理的自觉
    第一节 三位校长的时间管理实践
        一、时间管理的共同特征
        二、时间管理的差异性
        三、好校长的时间管理与好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 校长时间管理的价值彰显
        一、学校发展的从容
        二、校园里的节奏
        三、校长成长的自觉
    第三节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目标明确
        二、要事优先
        三、时间拓展
    第四节 优化校长时间管理的策略
        一、修人脉,赢得上下级的支持
        二、强意识,提升时间管理的自觉
        三、得方法,科学实践时间管理
附录:校长时间管理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中小学校长时间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中小学校长时间管理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网络资源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成人教育走向终结了吗
上篇
    引言 中国成人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国传统的社会与人才--关于“向上进路”与“向下进路”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成人观
        第二节 君子的“精英治理”与学者的“教育独立”
        第三节 “人才”在中国选举社会中的意谓及其流变
    第二章 “复数时代”论
        第一节 “复数时代”里的单数皈依
        第二节 宴阳初、俞庆棠、陶行知:“海归派”与中国成人教育
        第三节 凝思“复数时代”
    第三章 从“群”到“化”--理解学习化社会
        第一节 群时期论
        第二节 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理解学习化社会
下篇
    引言 从概念到纲领:成人的终结
    第四章 成人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思想
        第二节 外国思想
    第五章 成人学的教育思想基础
        第一节 间接的教育思想来源
        第二节 直接的教育思想来源
    第六章 对象关切
        第一节 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学
        第二节 终身学习时代里的成人
        第三节 以成人作为对象的教育学
        第四节 成人教育是弱势群体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正义的事业
        第一节 正义、积极正义、消极正义
        第二节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第三节 成人社会中的知识正义
    第八章 人间性与成人学的建构
        第一节 “成人教育基本属性”探析
        第二节 何谓“人间性”
        第二节 成人学的建构
        第四节 建设的成人学
结束语: “三反”小词典
参考文献
李勇反对尼采及其他--代后记

(7)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C市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二) 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创造教学的研究
        (四) 关于音乐创造教学的研究
        (五) 关于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研究
        (六) 小结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 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的独特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内涵及价值
    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内涵
        (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概念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特征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价值
        (一) 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一般价值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价值——独特价值
第三章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三) 观察设计与实施
    二、 现状调查结果的描述与效度、信度分析
        (一) 现状调查结果的描述
        (二) 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三、 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呈现的优势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 影响教学的因素分类及分析
        (一) 内因:影响教学的内部因素
        (二) 外因:影响教学的外部因素
    二、 教学内部因素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一) 教师知识和信念的影响
        (二) 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影响
        (三) 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影响
        (四)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
    三、 外部因素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一) 音乐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三) 社会教育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第五章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想构建与案例评析
    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想构建
        (一) 生成性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 生成性音乐创造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 生成性音乐创造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 生成性音乐创造教学内容的组织
        (五) 生成性音乐创造教学评价的方式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寻找创造的素材
        (二) 应注意学生创造性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三) 注意学生的人格,教师指导,学习环境的影响
        (四) 运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综合评价方式
    三、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案例评析
        (一) 唱歌教学中的创造:《咏鹅》(一年级)
        (二) 唱歌教学中的创造:《母鸡叫咯咯》(一年级)
        (三) 欣赏教学中的创造:《同伴进行曲》(五年级)
        (四) 欣赏教学中的创造:《钟声》(五年级)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发展存在优势与不足
        (三)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教师
        (四) 生成性发展是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理想样态
    二、 建议
        (一) 注重小学音乐职前与职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 强调小学音乐创造教学设计需要生成性的发展
        (三) 注意学校教学管理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
    三、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三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研室主任)
附录四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课堂观察表
后记

(8)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
    第一节“文学大一统”时代里的“文学新人”
    第二节“文化领导权”语境下的“新人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
    第一节 文研所与延安鲁艺
        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特别优待
        二、师资队伍和招生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尝试改变办学方式
    第二节 文研所与高尔基文学院
        一、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借鉴
        二、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创新”
    第三节 文学研究所与丁玲
        一、为何选择丁玲?
        二、创办文学研究所
        三、主政文研所的厄运
        四、平反后的丁玲与文研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文研所的筹备与成立
        一、文研所的筹备
        二、文研所的成立与倒掉
    第二节 文讲所的恢复与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一、文讲所的恢复
        二、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第三节 鲁院的办学环境
        一、朴素而典雅的鼓楼东大街
        二、艰苦而有趣的朝阳区党校和职工大学
        三、素雅而偏远的八里庄
    第四节 鲁院的学习风气
        一、活跃的课堂
        二、多彩的课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文研所招生特点
        二、在办学中发展
    第二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停办之前的文讲所
        二、恢复工作以后的文讲所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进修班:八十年代鲁院办学形式
        二、与高校合作办学
        三、多样化办班:九十年代鲁院的招生办学
        四、高研班:新世纪鲁院的招生办学
    第四节 不同时期的对比与渐变
        一、文研所时期
        二、文讲所向鲁院过渡时期
        三、九十年代
        四、新世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理论学习
        二、社会实践
    第一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文讲所前期
        二、文讲所后期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八十年代
        二、九十年代及新世纪初期
        三、新世纪高研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
    第一节 从对作家队伍的影响到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一、对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的影响
        二、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第二节 从小鲁院到大鲁院:地方对鲁院培养模式的复制
        一、各地对鲁院的模仿和复制
        二、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及其对策
    第一节 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创意写作视域下的文学新人培养
        一、文学新人培养的可行性
        二、中国创意写作方兴未艾
    第二节 一个新的培养路径:可借鉴的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系统
        一、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的发展成就
        二、鲁院借鉴创意写作的基础与前景
    本章小结
附录
    一、鲁院更名后开展的文学活动
    二、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三、鲁迅文学院讲义一览表
    四、鲁迅文学院历届主要负责人任职简表及简历
    五、鲁迅文学院主要授课教师名单
    六、史料
    七、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访谈录
    八、鲁迅文学院办班名录(1950年—2014年)
    九、鲁迅文学院学员问卷调查
主要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后记
致谢

(9)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概念界定
    三、教师教学效能研究述评
        (一) 国外已有的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二) 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不足
    四、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 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二)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路径
        (一) 考查学校现场并分析相关文献
        (二) 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确定研究目标
        (三) 收集教师教学效能故事
        (四) 对资料进行阅读、理解整理与分析
        (五) 建构意义
第一章 迷途的县中模式
    一、读书改变命运
        (一) 艰苦的环境
        (二) 现实的选择
    二、“辉煌”的县中模式
        (一) 南京高考的“滑铁卢”
        (二) 县中模式显灵了
        (三) 县中“攻陷”南京
        (四) 县中模式由农村“包围”城市
    三、透析县中模式
        (一) 县中模式引发的激辩
        (二) 历史地来看县中
        (三) 为了今天而失去明天
        (四) 再也不能这样过
第二章 地处西南地区的两所县中
    一、学校概况
        (一) 走进黑石山
        (二) 走进“秀林书院”
    二、一周只上五天
        (一) 不约而同的选择
        (二) 减负增效的思考
    三、令人满意的教学质量
        (一) 川东名校
        (二) 优质高中
    四、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优质的师资队伍
        (二) 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措施
第三章 教师知识的生成历程
    一、成长历程追忆
        (一) 大山深处的眷恋——白斌老师的成长历程
        (二) 走出围墙——雷鸣老师的成长历程
    二、望山之巅的登山之路
        (一) 从哪里出发?
        (二) 走向哪里?
        (三) 如何走向终点?
        (四) 是否达到了终点?
        (五) 方法是否有效?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旨归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境遇
        (二) 为了提升教学效能
        (三) 知识的转换机制
第四章 为主动学习而教
    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一) 发言引发的触动
        (二) 天生其材必有用
    二、建构学习的意义
        (一) 为主动学习而教的特征
        (二) 教学生学会学习
    三、用意识影响理念
        (一) 教育就是服务
        (二) 契约规范行为
        (三) 他山之石
        (四) 自主的意识
        (五) 坚持创新
        (六) 学会合作
第五章 为了共同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思考
        (一) 不自信的优秀学生
        (二) 学生内在发展的需求
        (三) 课堂教学的任务
    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尝试
        (一) 匿名的建议
        (二) 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探寻
    一、教改的筹划
        (一) 尝试创设情景
        (二) 一堂失败的课
        (三) 落后的教学成绩
    二、迷茫中的回归
        (一)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 开展学法指导
        (三) 探寻作业批改方式
结束语
    一、教师教学效能的形成机制
    二、几点说明需要说明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后记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 ——民办普通高校组织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文化视野的独特性
        1.1.2 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及其缺位
        1.1.3 民办高校文化研究亟待拓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组织文化研究
        1.3.2 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类型及模型研究
        1.3.3 高等教育组织文化分析框架
        1.3.4 方法与技术
        1.3.5 中国高等教育组织的文化特点
        1.3.6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征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组织文化的界定
        1.4.2 本研究的组织文化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文化诉求:民办高校组织发展
    2.1 文化诉求:身份与角色
    2.2 角色意识
        2.2.1 “公”与“私”
        2.2.2 “辅助部分”与“重要组成部分”
    2.3 身份认同
        2.3.1 “谁是榜样”
        2.3.2 行事的逻辑认同
        2.3.3 “创办者所有”与“领导者经营”
3 没有边界的组织
    3.1 领导者
        3.1.1 我行我素:民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
        3.1.2 沉静执着:做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探索者
        3.1.3 隐忍自强:做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引领者
    3.2 结盟
        3.2.1 台前台后的支持
        3.2.2 跟随:力量、勇气
        3.2.3 教师:等待抑或突围
    3.3 学生:主角的表演
        3.3.1 如何看待这些学生
        3.3.2 学习是个问题
        3.3.3 “我的一天”
        3.3.4 行动的逻辑
    3.4 气度:处变不惊
        3.4.1 流动
        3.4.2 叫板抑或自励
4 城市边缘的社区
    4.1 沉默的诉说
        4.1.1 “离天三尺三”:终南山麓的荡气回肠
        4.1.2 现代化:欧亚沉默的风度
        4.1.3 这里风景独好:别样的探索者
    4.2 会说话的故事
        4.2.1 民间逸事
        4.2.2 网络故事
        4.2.3 个人传记
        4.2.4 组织故事
    4.3 仪式中的表演
        4.3.1 家长校长见面会
        4.3.2 军训阅兵
        4.3.3 国旗下的宣誓
        4.3.4 团队训练
    4.4 话语的分量
        4.4.1 角色与称谓
        4.4.2 高等教育组织识别的符号体系
        4.4.3 文化诉求与话语形态
5 制度探索
    5.1 学生管理
        5.1.1 准军事化管理
        5.1.2 黄科大的校卫队(胡翔的“生命工程”)
        5.1.3 个性化管理(静悄悄的变化)
    5.2 行政制度建构
        5.2.1 住校制度(这里就是我的家)
        5.2.2 预警机制(昨天晚上你关机了!)
        5.2.3 多重职能的部门设置
        5.2.4 黄科大的六个“固定工”
        5.2.5 “物质鼓励”
    5.3 制度变革
        5.3.1 党委领导
        5.3.2 岗位轮流制
        5.3.3 全校总动员
        5.3.4 部门调整
        5.3.5 末位淘汰制
        5.3.6 “中干联谊会”
    5.4 制度中的生活
        5.4.1 过去的生活
        5.4.2 历史的无奈
        5.4.3 升本:新故事的开始
6 大学化:民办高校组织文化案例研究
    6.1 独立办学(1985-1994 年)
        6.1.1 组织环境
        6.1.2 魅力创校
        6.1.3 齐心协力
        6.1.4 雏形初具
    6.2 我们是谁?(1994-1998 年)
        6.2.1 同仇敌忾
        6.2.2 迎着太阳
        6.2.3 自己的教育模式
        6.2.4 同舟共济的日子
    6.3 阵痛中的探索(1998-2005 年)
        6.3.1 多元集纳、自主发展
        6.3.2 孤军奋战
        6.3.3 制度建设
        6.3.4 组织角色
        6.3.5 乱局中的节奏
    6.4 新起点(2005-)
        6.4.1 媒体空间的想象力
        6.4.2 角色重构
        6.4.3 三足鼎立
        6.4.4 权利与责任
    6.5 本章小结:方向与策略
        6.5.1 家族主义和企业制度的整合
        6.5.2 在冲突中演进
        6.5.3 传统在制度中流传
7 冲突与整合:民办高校组织文化研究
    7.1 领导:风险与决策
        7.1.1 “风险的代价”
        7.1.2 决策
        7.1.3 守成与创新
        7.1.4 挑战极限
    7.2 “二元价值冲突”:民办高校组织文化分类
        7.2.1 “二元价值冲突”
        7.2.2 民办高校文化类型及特征分析
    7.3 情感认同与自我实现: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可能
        7.3.1 时代精神的变迁
        7.3.2 民办高校的文化资源
        7.3.3 中国式和谐的探索
结语:组织生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2 黄河科技学院校卫队一支队二○○五年军事技能训练计划
附录3 关于热水问题的答复
附录4 开创个性化教育的新形式
后记: 我和他们的故事

四、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 杨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 [2]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 鞠玉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3]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D]. 张蒲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D]. 孙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5]如何上好职工中专哲学课[J]. 郭红萍. 山西成人教育, 1994(12)
  • [6]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D]. 李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C市小学为例[D]. 佟贺.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8]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D]. 刘业伟. 上海大学, 2015(02)
  • [9]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D]. 刘光余. 西南大学, 2009(01)
  • [10]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 ——民办普通高校组织文化研究[D]. 梁燕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中职哲学课如何做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