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严松涛,吴青松,李虎,秦蒙,毛世东,李余生,张勇[1](2021)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理塘地区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其洋盆演化史》文中提出理塘混杂岩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县—理塘县一带,其内部保存有完整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残片、洋岛残块、洋内弧残块、复理石建造、裂谷残片、高压变质岩等,是恢复和反演甘孜—理塘洋盆演化的理想地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理塘混杂岩的物质组成、构造环境及形成时代,进一步约束了甘孜—理塘洋盆的时空、性质以及演化历程。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甘孜—理塘混杂岩带内蛇绿岩年龄为(346±17)Ma、(286.2±5.1)Ma、(219.5±2.2)Ma、(216.1±2.3)Ma,洋岛年龄为(271±10)Ma、(245.1±1.5)Ma、(211.8±1.8)Ma,在侏罗纪瑞环山组粉砂岩夹层中测得碎屑锆石最新年龄为(196±3)Ma,结合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鉴定结果,分析认为理塘混杂岩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中泥盆世,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是甘孜—理塘洋盆中泥盆世—早白垩世连续演化的记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还大致建立了甘孜—理塘洋盆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演化过程模式。
罗改,王全伟,秦宇龙,曾宜君,李云泉,杨学俊,李有波[2](2021)在《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文中指出四川省大地构造演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不同的尺度上提出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其中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近30年来四川省特别是造山带地区开展的蛇绿岩和洋板块地层等调查和研究成果,以李廷栋所提出的洋板块地质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合和存在状态为基本原则,划分出秦-祁-昆造山系、勉县-略阳对接带、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以及扬子克拉通4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11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
严松涛,谭昌海,段阳海,李虎[3](2020)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东缘,是研究古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地质学者瞩目。本文以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洋岛型岩石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以及沉积特征分析将研究区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依次划分为台地相村戈岩组、斜坡相达森隆洼岩组、坡脚相阿达隆岩组。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形成时代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均有分布,暗示甘孜-理塘洋盆在早二叠世时期就已存在成熟洋壳,并且洋岛火山活动一直持续至晚三叠世。根据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分布特征以及变质变形上的差异,推测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洋岛残片不应该归属于单个古洋岛,而应是不同时期、不同古洋岛相继俯冲、消减和就位后的残片。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演化内容,为正确认识甘孜-理塘洋盆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袁新[4](2019)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文中提出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中咱地块之间,为一套典型的非史密斯地层,其内部总体表现为无层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特征。研究混杂岩带构造的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对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构造-岩性”填图的方法,对结合带内不同类型的基质和岩块进行区分,总结归纳基质和岩块的岩性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组合形式,并对研究区构造序列进行分析,初步探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演化及形成机制。本文在混杂岩带中划分的基质包括裂谷建造基质、被动大陆边缘建造基质、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岩块主要包括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洋中脊建造岩块。此外,混杂岩带内还构造混杂有大量构造小岩块:辉石橄榄岩岩块、辉长岩岩块、辉绿岩岩块、玄武岩岩块、硅质岩岩块、灰岩岩块等。其中基质的变形都比较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强劈理带、断层和韧性剪切带,而岩块由于总体呈刚性,普遍呈透镜状被基质包裹,总体变形较弱,但是边界部位也发育一些韧性变形。结合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构造等特征综合分析,区内地质演化初步可分为6个阶段:裂谷发展阶段(D)、洋盆发育阶段(C1-T1)、洋壳俯冲阶段(T2-T3)、弧陆碰撞造山阶段(T3-K)、陆内变形阶段(E)、高原隆升阶段(N-Q)。正是由于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才形成了现今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十分复杂的地质构造。
张文林[5](2019)在《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梭罗沟金矿产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是川内查明资源量最大的岩金矿床,是近年来甘孜-理塘结合带寻找金矿的重大突破,已累计查明梭罗沟金矿床的金资源量60.34t,金平均品位3.66g/t,具有超大型矿床远景。目前对该金矿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是韧性剪切带型(造山带型)金矿;二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床成因尚存争议,找矿模型尚不完善,矿体特征还未完全查明,深部找矿几乎未开展,找矿工作远未终止,找矿潜力非常巨大。本次研究工作重点依托―木里县梭罗沟金矿2018年度勘查‖项目,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研究、结合主矿体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和近红外蚀变矿物异常提取研究,建立综合找矿模型,指导工程验证。梭罗沟金矿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产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一套基性火山岩系中,受近东西向展布的(F1)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规模大,形态较简单,矿石为含砷、硫等的可选冶金矿石。梭罗沟矿区共划分7个矿体,本次研究重点解析了矿区最大的15号矿体。15号矿体控制矿体长580m(2018年以前),控制矿体最大斜深527m,矿体平均厚度36.03m,平均品位4.03×10-6。矿体倾向320°-360°,倾角48°-80°。矿体平面展布呈不规则的长透镜状,剖面形态总体呈上宽下窄,北陡南缓漏斗状。地球物理研究是根据已有矿区岩石物性特征,满足达到一定的物探勘查深度之目的,在矿区选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之物探方法,在矿区进行了8条AMT剖面测试解译,进行了找矿预测。蚀变矿物研究是利用近红外技术识别蚀变矿物种类(非金属类),厘定蚀变矿物组合,找出与成矿相关的蚀变矿物,通过类比,提出找矿方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梭罗沟金矿区蚀变矿物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金云母、白云母、锂云母、透辉石、绿帘石、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水硅钙石、天青石、石英、辉沸石、绿脱石、锂辉石、硬玉、坡篓石、菱镁矿、黝帘石、滑石、石膏、透闪石、黄玉、菱锌矿、地开石等。结合梭罗沟金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对所获得的蚀变矿物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对梭罗沟矿区地表及钻孔蚀变矿物综合研究得出:矿区(近)地表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蚀变组合与梭罗沟矿段矿(化)体对应较好,可作为(近)地表寻找矿化体的蚀变矿物标志。根据矿区基本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蚀变矿物特征,建立了找矿模型,圈出了找矿潜力区,进行了钻探工程验证,在预测区施工的9个钻孔均见矿,找矿效果显着,新发现矿段资源量达到中型金矿规模。验证结果证明了本次建立的找矿模型在梭罗沟地区找矿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黄豪擎[6](2019)在《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指出甘孜-理塘结合带是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义敦岛弧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的场所。本论文选取西南三江北段中部地区的蛇绿混杂岩为研究对象,以大洋板块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厘定甘孜-理塘结合带的大洋板块地层系统。按照物态、时态、相态及变质变形特征的显着不同,将测区中部的理塘蛇绿混杂岩解析为奥陶纪斗巫巴岩组(Odw)、二叠纪村戈岩组(Pcg)、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PTc)、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Tds)、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Tsm)和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Tyc)。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擦岗隆洼岩组和达森隆洼岩组的基性、超基性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岩组形成构造环境,讨论区域上蛇绿混杂岩构造演化。对擦岗隆洼岩组(PTc)中辉石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且强烈亏损Na、K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18.64×10-6180.4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表现出两种分布形态:(1)轻稀土微弱富集,曲线略右倾,(La/Yb)N=2.133.42,稀土总量较高;(2)轻稀土微弱富集,个别轻微亏损,曲线较平坦,(La/Yb)N=0.822.68,稀土总量偏低。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洋中脊(MORB)环境,但可能受到岛弧(OIB)环境物质的不同程度混染。对达森隆洼岩组(Tds)中玄武岩、辉绿岩和斜长岩等基性岩进行主微量分析,以富Fe、Mg、Ti为特征,MgO含量变化范围大,稀土总量较高(121.05×10-6312.3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为缓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3.2711.70,无明显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较富集,贫高场强元素Nb、Ta、Hf。分析认为该岩组形成于裂谷(WPB)环境;获得玄武岩锆石U-Pb年龄238.8±5Ma,显示该期裂谷在中三叠世已存在。晚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扬子陆块西缘裂解,洋盆持续发育,区内最早可能在石炭纪形成理塘洋盆,持续至中三叠纪时期发育深水盆地,形成以擦岗隆洼岩组(PTc)为代表的洋中脊火山岩建造;在三叠纪时期,理塘洋盆东部陆缘再次发生张裂,发育以达森隆洼岩组(Tds)为代表的陆缘裂谷火山-沉积组合,并可能导致斗巫巴岩组(Odw)从扬子西缘裂离。
聂飞[7](2019)在《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孜-理塘造山带是“三江”构造-岩浆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Au-Cu多金属成矿带,本次论文通过对其南段的蛇绿岩、梭罗沟造山型金矿、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详细的研究,总结出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的构造演化与成矿模式,并对蛇绿岩岩石成因,梭罗沟大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代、成矿流体特征,德工牛场铜矿含矿斑岩岩石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获得如下成果:1.梭罗沟大型金矿围岩为一套蛇绿岩套,其岩性组合为橄榄岩、MORB型玄武岩、OIB型玄武岩、硅质岩、灰岩。其中,橄榄岩为方辉橄榄岩,在形成过程中局部熔融程度低,并且在甘孜-理塘洋俯冲时受到壳源的流体作用的影响;枕状玄武岩是由正常的、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受到富集组分的影响而形成的;岩石形成过程中消减组分加入基本没有关系,主要与源区幔源性质及形成过程地幔部分熔融及有关。2.确定梭罗沟大型金矿为造山型金矿,成矿年龄为238±52Ma,证明在晚印支期,甘孜-理塘带存在一期Au-Cu成矿作用;其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并且壳源的混染,与围岩中的蛇绿岩密切相关;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中-高温、富CO2的变质热液向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成矿流体温度的降低、CO2逃逸以及硫化物的沉淀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3.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侵位年代在214Ma左右,岩石成因为俯冲带之上的幔源岩浆既提供热量诱发(下)地壳本身重熔,又与该地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并且说明此时的甘孜-理塘洋盆还没有关闭;黄铜矿δ34S值与黄铁矿δ34S值均与陨石S同位素组成相近,落于幔源硫范围,证明硫的来源为深部岩浆。同时,铅同位素特征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造山带的壳幔混源铅;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早-中期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V-L和L-V体系热液系统,与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引发了铜为主的斑岩成矿作用。晚期仅发育低温、中低盐度的L体系热液系统,该期次不存在矿化。
杨永飞,刘书生,聂飞,张文林[8](2019)在《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是产于甘孜-理塘金矿带南端的大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的构造蚀变带内,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蚀变玄武岩矿石、凝灰岩矿石。由深部至浅部,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蚀变。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他形黄铁矿组合、石英-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毒砂组合和石英-碳酸盐±少量立方体黄铁矿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早阶段热液石英中发育CO2-H2O型包裹体(C型)和水溶液包裹体(W型),中、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51~371℃,盐度w(NaCleq)为3.3%~13.7%;中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7~294℃,盐度w(NaCleq)为1.6%~13.9%;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44~224℃,盐度w(NaCleq)介于0.2%~10.6%之间。估算的早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102~343 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10~11 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高温、富CO2的变质热液演化至晚阶段的低温、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流体温度降低、CO2逃逸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矿床地质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梭罗沟金矿床可能为断控造山型金矿床。
李茂田[9](2019)在《四川木里如米沟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甘孜-理塘结合带是扬子陆块与义敦岛弧碰撞、拼接缝合线,为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打开,晚三叠世末期闭合的洋盆遗迹。本文通过对如米沟地区及其周边蛇绿混杂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从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着手,取得了以下认识:区内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与东边的麦地龙大陆边缘及构造残片均呈断层接触,带内发育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各种褶皱变形、断层及脆韧性剪切带,总体表现为“整体无序,局部有序”。蛇绿混杂岩带内物质分为岩块和基质,岩块由被肢解的蛇绿岩、洋岛玄武岩、灰岩岩块等组成,基质由远洋沉积物、陆源碎屑沉积物组成。据岩石组合、成因及构造变形,其可划分为洋盆系统、洋岛-海山组合等单元。对蛇绿混杂岩带中的玄武岩、辉长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大部分岩石中MgO、Na2O、TiO2含量较高,Al2O3、CaO含量中等,K2O含量总体偏低,大部分岩石Mg#低于原始玄武岩浆Mg#,岩石主要呈碱性,少量呈钙碱性,在钠质-钾质均有分布,且偏钠质,总体属钾-钠质碱性拉斑系列;微量元素方面,岩石中HFSE富集而LILE亏损,P、Nb表现为弱负异常,具有与三江地区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相似的特征,少量岩石中出现Nb、Ta亏损,表现出岛弧岩浆岩特征;稀土元素方面,其配分曲线右倾,显示出LREE富集HREE亏损特征,未见明显Eu、Ce异常。综合分析,区内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受地幔柱热点影响,产出洋岛玄武岩,而岛弧玄武岩则是来自洋壳俯冲消减形成的义敦岛弧,经弧陆碰撞作用进入混杂岩带内;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与大洋岩有关的岩浆来自富集地幔,并混染少量地壳物质,且地幔热柱对洋脊玄武岩形成具有一定影响。通过锆石U-Pb法测年,获得4个岩石年龄数据。年龄分别为255±2Ma、249±6Ma的基性岩,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代表洋盆扩张时期岩浆活动;年龄分别为214±7Ma、210±2Ma的基性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期,代表洋壳俯冲消减期与岛弧成因相关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上前人在蛇绿混杂岩带中获得的岩石年龄及对硅质岩放射虫化石的鉴定,将区内蛇绿岩组合时代初步定为晚二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从打开到闭合时代限定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末期。根据区内蛇绿混杂岩岩块与基质的接触关系、岩石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区内发育的构造共生组合,并与蛇绿岩的四种就位机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如米沟地区蛇绿岩就位机制属于角流型。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晚二叠世随金沙江洋向西俯冲,扬子陆块西缘发生裂离形成甘孜-理塘洋;早-中三叠世洋盆持续扩张,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达最大范围;晚三叠世卡尼中晚期-诺利期,洋壳向西俯冲,形成义敦岛弧岩浆岩带;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侏罗世早期,洋盆基本闭合,义敦岛弧岩浆岩带与东侧麦地龙被动大陆边缘发生碰撞,之后进入燕山-喜山期陆内汇聚、逆冲推覆和平移剪切阶段,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就是这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将研究区内的梭罗沟金矿与蛇绿混杂岩带内所分布的金矿床(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蛇绿混杂岩及后期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韧性剪切带为成矿提供通道和场所。因此研究区内具有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巨大潜力。
周晨[10](2018)在《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质岩形成于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其内部古生物组合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探讨岩石成因、沉积时代、地质背景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带之一。研究区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本次工作选择四川西部理塘地区泥盆—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硅质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古生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明确硅质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为进一步探讨甘孜—理塘洋盆的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依据。擦岗隆洼岩组6件硅质岩样品中放射虫共鉴定出4个属7个种,为中—晚泥盆世到晚石炭世放射虫种群,放射虫均表征深海沉积环境,其分布代表了古特提斯深水通道的扩展。硅质岩9件样品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硅质岩Si/Al比值为11.6937.22,SiO2/Al2O3与Al2O3含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显示受陆源泥质沉积物影响明显。主量元素特征显示硅质岩属生物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开阔大洋环境。稀土元素表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Ce/Ce*值为0.952.36,平均值为1.85,显示明显的Ce正异常;Eu/Eu*值为0.871.22,平均值为1.02,显示Eu异常不明显;(La/Ce)N比值变化大,为0.421.09,平均为0.58,属大陆边缘沉积硅质岩特征。微量元素组成上,Ti和V呈正相关关系,Ti/V为10.5789.02,平均值为37.68,U/Th值介于0.100.52,平均值为0.28,均小于1,具大洋盆地硅质岩和大陆边缘硅质岩正常沉积硅质岩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上,显示其形成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或大陆边缘—深海洋盆的过渡带,并不是前人认为的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下的蛇绿岩套组合的端元之一。总之,根据硅质岩古生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扬子陆块西缘可能在早泥盆世已经开始裂解,甘孜—理塘洋盆在中泥盆世已经形成深水海盆,在早石炭世时已发育形成大洋洋壳。
二、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理塘地区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其洋盆演化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理塘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及形成时代 |
2.1 蛇绿岩残片 |
2.2 洋岛残块 |
2.3 复理石 |
2.4 裂谷残片 |
2.5 洋内弧残块 |
2.6 高压变质岩 |
3 理塘混杂岩对甘孜—理塘洋盆演化的指示和制约意义 |
4 理塘混杂岩地质演化过程 |
5 结论 |
(2)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四川省大地构造研究历史 |
2 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 |
3 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4 四川省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4.1 秦-祁-昆造山系(Ⅰ) |
4.2 勉县-略阳对接带(Ⅱ) |
4.3 北羌塘-三江造山系(Ⅲ) |
4.3.1 摩天岭地块(Ⅲ1) |
4.3.2 巴颜喀拉地块(Ⅲ2) |
4.3.3 歇武-甘孜-理塘-三江口结合带(Ⅲ3) |
4.3.4 义敦-沙鲁里弧盆系(Ⅲ4) |
4.3.5 中咱-香格里拉地块(Ⅲ5) |
4.3.6 金沙江结合带(Ⅲ6) |
4.4 扬子克拉通(Ⅳ) |
4.4.1 上扬子陆块(Ⅳ1) |
(1)盐源-丽江被动陆缘(Ⅳ11) |
(2)康定-攀枝花基底杂岩带上叠攀西裂谷(Ⅳ12) |
(3)凉山-筠连被动陆缘(Ⅳ13) |
(4)前龙门山被动陆缘(Ⅳ14) |
(5)四川前陆盆地(T3-K)(Ⅵ15) |
(6)米仓山-南大巴山被动陆缘(Z-T2) (Ⅳ16) |
4.4.2 菜子园-通安结合带(Ⅳ2) |
4.4.3 滇中陆块(Ⅳ3) |
5 结语 |
(3)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洋岛型岩石组合 |
3 形成环境分析 |
4 年代探究 |
5 讨论 |
6 结论 |
(4)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概况 |
2.2 区域构造概况 |
2.3 区域岩石地层概况 |
2.3.1 区域地层概况 |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
2.4 区域蛇绿混杂岩概况 |
第3章 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变形特征解析 |
3.1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基质、岩块的划分 |
3.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各单元岩性及建造特征 |
3.2.1 裂谷建造基质 |
3.2.2 被动大陆边缘建造基质 |
3.2.3 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 |
3.2.4 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 |
3.2.5 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 |
3.2.6 洋中脊建造岩块 |
3.2.7 构造小岩块 |
3.3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基质变形特征 |
3.3.1 裂谷建造基质 |
3.3.2 被动大陆边缘石英质基质 |
3.3.3 被动大陆边缘碎屑质基质 |
3.3.4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质基质 |
3.3.5 被动大陆边缘泥质基质 |
3.3.6 洋岛海山远端建造基质 |
3.4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岩块变形特征 |
3.4.1 洋中脊建造岩块 |
3.4.2 洋岛海山近端建造岩块 |
3.4.3 洋岛海山斜坡建造岩块 |
3.5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边界特征 |
3.5.1 西边界断层 |
3.5.2 东边界断层 |
第4章 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序列分析与构造演化 |
4.1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序列分析 |
4.1.1 区域变形事件 |
4.1.2 构造序列分析 |
4.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地质演化及形成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金矿的地位及现状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1.2.1 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
1.3 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 |
1.3.1 区域性调查研究 |
1.3.2 地勘工作 |
1.3.3 科研工作 |
1.3.4 以往工作尚未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岩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三叠系(T) |
3.1.2 第四系(Q) |
3.2 矿区构造 |
3.2.1 近东西向断裂(F_1) |
3.2.2 其它断裂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区变质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1.1 10 号矿体 |
4.1.2 15 号矿体 |
4.2 矿石质量 |
4.2.1 矿石分带 |
4.2.2 矿石结构、构造 |
4.2.3 矿石矿物成分 |
4.2.4 矿物共生组合及生成次序 |
4.2.5 金的赋存状态 |
4.2.6 富集规律 |
第5章 地球物理研究 |
5.1 研究方法及原理 |
5.1.1 方法选择 |
5.1.2 方法原理 |
5.2 测试工作 |
5.3 解译研究 |
5.3.1 解译依据 |
5.3.2 解译推断 |
5.3.3 找矿预测 |
第6章 蚀变矿物研究 |
6.1 蚀变矿物工作技术 |
6.2 蚀变矿物填图工作 |
6.2.1 工作方法 |
6.2.2 工作原理 |
6.2.3 梭罗沟主要蚀变矿物种类 |
6.3 蚀变矿物解译 |
6.3.1 钻孔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解译 |
6.3.2 地表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及解译 |
6.3.3 蚀变矿物标型组合 |
6.3.4 蚀变带的划分 |
6.3.5 找矿预测 |
第7章 找矿模型的建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模型的建立 |
7.2 找矿模型的验证 |
7.2.1 工程布设 |
7.2.2 验证结果 |
7.3 进一步找矿方向预测 |
7.3.1 矿区近地表 |
7.3.2 矿区深部 |
7.3.3 矿区外围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2 甘孜-理塘结合带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单元及岩石地层划分 |
2.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
2.2.1 义敦-沙鲁里岛弧 |
2.2.2 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
2.2.3 雅江残余盆地 |
2.3 地层 |
2.3.1 三叠系 |
2.3.2 侏罗系 |
2.3.3 古近系 |
2.3.4 第四系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岩 |
3 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 |
3.1 非史密斯地层填图单位的建立 |
3.2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
3.3 二叠纪村戈岩组 |
3.4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
3.5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
4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1.1 辉石橄榄岩 |
4.1.2 玄武岩 |
4.1.3 辉长岩 |
4.1.4 辉绿岩 |
4.1.5 硅质岩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地质特征 |
5.1 岩石学特征 |
5.1.1 杏仁状玄武岩 |
5.1.2 辉绿岩 |
5.1.3 辉石橄榄岩 |
5.1.4 玄武质凝灰岩 |
5.1.5 硅质岩 |
5.1.6 泥晶灰岩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3 年代学研究 |
6 甘孜理塘蛇绿岩带构造演化 |
6.1 蛇绿混杂岩带构造环境分析和时代分析 |
6.1.1 奥陶纪斗巫巴岩组 |
6.1.2 二叠纪村戈岩组 |
6.1.3 二叠-三叠纪擦岗隆洼岩组 |
6.1.4 三叠纪达森隆洼岩组 |
6.1.5 三叠纪萨玛隆洼岩组 |
6.1.6 三叠纪伊策隆洼岩组 |
6.2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 |
6.2.1 稳定陆缘演化阶段(O) |
6.2.2 裂谷盆地阶段(D) |
6.2.3 洋盆形成、二次裂谷发育阶段(C_1-T_2) |
6.2.4 洋壳俯冲消减阶段(T_2-T_3) |
6.2.5 弧陆碰撞造山阶段(T_3-J?)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实物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特征 |
3 梭罗沟蛇绿岩特征 |
3.1 蛇绿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3.2 蛇绿岩与洋岛玄武岩大地构造背景 |
3.3 梭罗沟蛇绿岩形成时代的讨论 |
4 梭罗沟大型金矿特征 |
4.1 梭罗沟金矿发现历史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3 矿体特征 |
4.4 矿石类型及成矿阶段 |
4.5 围岩蚀变 |
4.6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4.7 成矿流体特征 |
4.8 成矿年代学特征 |
4.9 成矿物质来源 |
4.10 矿床成因类型 |
5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特征 |
5.1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发现历史 |
5.2 矿区地质特征 |
5.3 德工牛场含矿斑岩体岩石成因 |
5.4 德工牛场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来源 |
5.5 德工牛场斑岩铜矿成矿流体特征 |
6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
6.1 蛇绿岩带对梭罗沟金矿的成生关系 |
6.2 蛇绿岩带对德工牛场铜矿的成生关系 |
6.3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 |
6.4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与成矿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3流体包裹体研究 |
3.1样品和测试 |
3.2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3.3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
3.4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4讨论 |
4.1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
4.2矿床成因类型 |
5结论 |
(9)四川木里如米沟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自然地理 |
1.2.2 交通位置 |
1.3 研究现状 |
1.3.1 蛇绿岩及混杂岩研究现状 |
1.3.2 甘孜-理塘结合带研究现状 |
1.3.3 区域地质工作程度 |
1.3.4 存在问题及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玛多-马尔康地层分区之雅江地层小区 |
2.2.2 甘孜-理塘构造地层小区 |
2.2.3 第四系 |
2.3 岩浆岩 |
2.3.1 蛇绿岩 |
2.3.2 侵入岩 |
2.3.3 火山岩 |
2.4 变质岩 |
2.5 构造 |
第3章 如米沟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
3.1 野外地质特征 |
3.1.1 混杂岩带平面分布特征 |
3.1.2 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 |
3.2 蛇绿混杂岩带剖面特征 |
3.2.1 沙湾电站-亨波蛇绿构造混杂岩剖面 |
3.2.2 如米沟蛇绿构造混杂岩剖面 |
3.3 蛇绿混杂岩岩石学特征 |
3.3.1 岩块 |
3.3.2 基质 |
第4章 蛇绿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
4.1 蛇绿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微量元素特征 |
4.1.3 稀土元素特征 |
4.2 蛇绿岩混杂岩构造环境分析 |
4.3 蛇绿混杂岩年代学特征 |
4.3.1 样品特征 |
4.3.2 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探讨 |
第5章 如米沟蛇绿混杂岩就位机制、构造演化及成矿 |
5.1 蛇绿混杂岩就位机制 |
5.1.1 蛇绿岩就位机制 |
5.1.2 如米沟蛇绿岩就位机制分析 |
5.2 区域构造演化 |
5.3 蛇绿岩与区域成矿关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10)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三叠系 |
2.2.2 古近系 |
2.2.3 第四系 |
2.3 非史密斯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与变质岩 |
2.4.1 岩浆岩 |
2.4.2 变质岩 |
2.5 区域构造 |
2.5.1 构造单元划分 |
2.5.2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特征 |
2.5.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硅质岩放射虫组合及地质时代 |
3.1 硅质岩分布及产出特征 |
3.2 硅质岩岩相学特征 |
3.3 放射虫对古水深的判定影响 |
3.4 硅质岩地质时代鉴定及环境恢复 |
第4章 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 |
4.2.3 稀土元素 |
4.3 成因分析 |
4.3.1 常量元素判别标志 |
4.3.2 稀土元素判别标志 |
第5章 甘孜—理塘洋泥盆-石炭纪演化探讨 |
5.1 甘孜—理塘洋打开时代 |
5.2 泥盆—石炭纪洋盆演化分析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 |
7.1 存在问题 |
7.2 今后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说明 |
四、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理塘地区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其洋盆演化史[J]. 严松涛,吴青松,李虎,秦蒙,毛世东,李余生,张勇. 中国地质, 2021(06)
- [2]四川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J]. 罗改,王全伟,秦宇龙,曾宜君,李云泉,杨学俊,李有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
- [3]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J]. 严松涛,谭昌海,段阳海,李虎. 地质学报, 2020(02)
- [4]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新龙段构造变形特征[D]. 袁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D]. 张文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四川理塘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 黄豪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甘孜-理塘造山带南段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研究[D]. 聂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J]. 杨永飞,刘书生,聂飞,张文林. 矿床地质, 2019(02)
- [9]四川木里如米沟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构造意义[D]. 李茂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理塘擦岗隆洼岩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D]. 周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