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雷廷[1](2014)在《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牵引电传动系统是地铁车辆装备的核心与难点。本文着重针对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以及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分别展开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模型仿真及地面、现场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面向地铁牵引变流器低开关频率约束条件,根据异步电机复矢量模型极点分布规律以及基于Frobenius矩阵范数的离散化误差函数,指出了常规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的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拆分重组的改进型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其在有限迭代计算频率下,电机运行全速度范围内观测结果稳定收敛、离散化误差较小且计算简单;同时,设计了反馈增益矩阵对观测器进行极点优化配置,提高了观测结果的收敛速度并改善了观测器的电机参数敏感性;通过基于q轴磁链误差补偿的磁场定向实时校正策略,保证了异步电机转子磁场的准确定向。归纳总结了异步电机内在耦合因素,指出了现有电流环数字控制时延对异步电机解耦控制的影响;利用系统耦合度函数,分析了传统电流控制器的解耦性能,通过研究耦合效应与电流环极点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零极点对消原理的改进型电流控制器,同时引入双线性离散化方法完成其数字化实现,使电流环系统在有限的控制频率下,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而且消除了定子电流励磁分量与转矩分量之间的耦合效应。根据地铁车辆轮轨黏着分析,将架控双轴模型等效为单轴模型完成了车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引入了一阶扰动观测器以获取当前路面黏着系数及其导数值信息,通过研究黏着特性曲线峰值点特征,结合车辆逻辑控制,提出了一种以PI调节器为核心、转矩微调函数C(t)辅助的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地铁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从而有效防止车辆空转/打滑现象的发生,并实现恶劣轮轨接触条件下的最优黏着利用。针对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主电路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系统综合线性化模型;利用基于级联电气系统环路增益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直流侧滤波器参数设计与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匹配的稳定性控制策略,通过实时调整牵引变流器-异步电机系统输入阻抗模型,实现了牵引电传动系统在全速度范围内、任何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段继超[2](2012)在《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论文对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制动指令设计,混合制动控制技术,地铁车辆通过干线铁路进行回送的技术。论文介绍了地铁车辆的特点及制动需求,简要说明了地铁车辆制动系统,阐述了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进行了功能及性能参数设计,介绍了地铁车辆电制动系统及空气制动系统原理及构成。以广州一、二、八项目地铁车辆为例,进行了制动力计算,阐述了地铁车辆制动力分配原则。分析比较了地铁车辆各种指令型式及传输方式优缺点,各种复合制动控制方式的优点,阐述了地铁车辆干线运输的技术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一、二、八项目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并经过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制动指令采用二进制指令通过网络传输,并通过硬线进行冗余,即保证了控制准确性,又确保控制的安全性,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方式,值得在国内地铁车辆推广应用。混合制动控制由空气制动系统的软件功能实现,制动微机控制单元负责整列车的制动控制,负责整列车的电制动力分配和空气制动分配及二者的协调配合,能满足停车精度要求,电空配合时制动减速度平稳,是一种适用的制动控制方式。地铁车辆经干线铁路运输回送时,采用回送装置检测列车制动管的减压指令并通过车辆控制单元的软件转化为地铁车辆能够识别的电气制动指令,能够实现地铁车辆与干线铁路的同步制动与缓解并能达到制动性能的匹配,是一种经济快捷、安全可靠地的回送方式。
张哲[3](2015)在《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与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牵引电传动系统是地铁车辆装备的核心。本文针对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中的电压解耦问题、磁链观测器的实现、地铁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以及纯电制动控制策略分别展开研究,并通过软件仿真以及地面、现场实验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基于异步电动机动态模型的转子磁场定向控制已被广泛应用于地铁车辆控制中。目前地铁牵引变流器主电路拓扑以电压源型逆变器为主,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异步电动机的解耦控制,本文采用了一种电压前馈解耦的控制策略,结合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对电压源型逆变器进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传统的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中由于包含纯积分环节,当采样值存在直流偏置时会导致积分饱和,严重影响观测器的性能。本文针对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以高通滤波串联低通滤波代替原来的纯积分环节,并对其相位和幅值进行实时补偿,提高了观测器的准确性。一阶扰动观测器可以获取当前路面的黏着系数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稳定且不会放大系统噪声的一阶扰动观测器来获取当前路面的黏着系数及其导数值的信息,并结合黏着特性曲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PI调节器为核心、转矩微调函数C(t)为辅助的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地铁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从而有效防止车辆空转/打滑现象的发生,实现恶劣轮轨接触条件下的最优黏着利用。目前,城轨车辆均采用电空联合制动的制动方式。电空联合制动在切换时会导致乘坐舒适度变差,而且空气制动还会带来闸瓦磨损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制动过程中采用再生制动自然过渡至反接制动的纯电制动控制策略,并对现有的地铁车辆测速方法进行了改进,确保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列车速度和及时切除逆变器防止列车反向运行。
林文立[4](2010)在《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分析、建模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是车体和车辆的核心,是车辆国产化的重点和难点。论文分析了地铁动车独特的轮轨粘着特性和牵引电机负载特性,完整而准确的建立了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模型,深入研究了再粘着优化控制和牵引电机并联控制策略,并针对牵引电传动系统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车辆牵引/制动特性曲线设计”、“变流器与牵引电机合理匹配”、“牵引电机额定转差率设计”等,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获得了以下成果。地铁动车一般采用的架控模式,论文建立了“双轴模型”进行粘着控制研究,在分析传统防滑/防空转策略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再粘着优化控制方法。通过恰当的极点配置,使得观测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机械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对控制系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再粘着优化控制满足地铁实际应用需求。为深入地研究牵引特性和车体动力性能,借助MATLAB工具,建立了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各种工况仿真,结果表明再粘着优化控制方法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地铁架控模式下并联运行的牵引电机存在转矩不平衡,牵引转矩大的动轴常因超出粘着极限而发生空转/打滑,论文分析了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推导出转矩不平衡度与动轮轮径差、电机转差率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基于再粘着优化控制,提出一种带励磁补偿的电机并联优化控制方法:根据轮径差值大小及网压、车速等适当降低电机控制的励磁给定,从而增大转差频率(转差率),降低电机间的转矩不平衡,最后进行了仿真研究和试验。为设计节能型地铁列车,总结出一种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曲线的设计方法,在满足列车可用粘着校核以及不降低列车动力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牵引控制充分利用车辆电气制动再生回馈电能,减少闸瓦磨损和“二次能耗”。技术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车辆制动特性曲线优化可达到节能降噪的目的。与干线铁路机车不同,地铁列车具有负载断续及短时过载的特点,论文总结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牵引变流器与牵引电机“系统匹配”的方法:在动车牵引传动系统设计之初,以车辆特性曲线为依据,变流器的容量参考电机制动峰值功率来设计,而牵引电机则按照“小电机匹配”方式来选择额定点的最大转矩倍数(颠覆转矩),更加强调变流器的安全裕度及电机容量的充分利用。综合考虑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设计、电机并联优化控制和易于维护等因素,提出了牵引电机额定转差率的设计方法,并进行的牵引电机特性试验。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地铁B型车的牵引变流器,对主电路、控制系统、监控界面和牵引计算软件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牵引特性、电机矢量控制和变流器温升等进行了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翟文强[5](2020)在《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私家车的不断普及,城市道路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城市地面交通的运输能力显得有些不足。因此快速、安全、准时以及大运载能力的地铁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发展。地铁已经逐渐成为大中型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因其牵引力不依靠轮轨黏着,具有爬坡能力强、牵引能力优越、通过曲线半径小、轮缘磨耗少、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等特点,以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车型之一。其中直线电机车辆核心技术由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及网络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直线电机转向架起承载、牵引、缓冲、转向、制动等作用,在直线电机车辆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论文的100km/h直线电机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有较高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对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转向架部分进行了总体结构与各零部件结构的设计,对转向架的性能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介绍了国内外地铁直线电机转向架与干线客车转向架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第二,查阅资料并结合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工作特点,设计了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全部的机械结构;第三,主要进行了一系悬挂螺旋弹簧的设计与校核、悬挂装置的参数匹配与验算、几何曲线通过能力以及动力曲线通过性能的分析;第四,对转向架构架分别在超常载荷和模拟正常载荷运行工况下进行了载荷计算与分析,对建立的转向架构架三维仿真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其静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第五,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对转向架的非线性临界速递、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能力等均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具体工作情况,根据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相关技术要求,对转向架的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并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各主要部件的结构特点、设计和验算过程。并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所设计的转向架的静力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所设计的转向架能满足各项技术要求。
曾成[6](2019)在《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地铁车辆可靠性指标已成为针对地铁运营公司及车辆制造厂商的重要考核指标。地铁车辆可靠性的提升和维持依赖于充分的前期设计和制造预想以及合适的维护保养,目前国内各大地铁运营公司和制造厂商在地铁车辆主要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评估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还有较大的水平差距。同时在车辆设备的维修规程制定方面也主要采用定期维修和重要设备加密维修的思想,对现场宝贵的故障数据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科学分析。随着地铁车辆复杂程度的日益提升,许多车辆零部件的故障规律并不符合“浴盆曲线”特征,对这类零部件的维修就存在较大的过度维修的风险。制定这类零部件的维修规程则更加需要进行严谨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同时需要将经济性、安全性指标统一纳入到地铁车辆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评估当中。因此对地铁车辆开展可靠性分析、评估及维修决策技术的研究也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法(FMECA)识别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故障模式,开展各系统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采用逻辑决断法制定系统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方案。(2)基于地铁车辆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故障数据,研究采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处理截尾数据,计算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及分析故障规律,开展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可靠性评估。(3)建立以风险-可用度为基础的地铁车辆维修周期优化模型,根据可靠性分析获得的故障模式危害度作为风险因素,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借助计算机仿真求解最优维修周期。(4)开发适用于地铁车辆的可靠性维修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地铁车辆设备的信息管理、FMECA分析、故障数据录入与审核以及可靠性数据分析计算模块。
彭驹[7](2015)在《120km/h地铁车辆牵引系统国产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牵引系统是地铁车辆的核心组成部分,列车牵引能力关系到列车的运营可靠性及运输能力。为提高地铁车辆运行的旅行速度以提高运输能力,要求地铁车辆具有较高的牵引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目前国内对100km/h以下速度等级的牵引系统已经有成熟的设计经验和系统应用经验,但120km/h速度等级的牵引系统在国内尚属空白,而目前由于城市扩张120km/h速度等级的地铁列车已经开始使用,故为了满足国内120km/h速度等级牵引系统的需求,对120km/h速度等级牵引系统的研究已势在必行。论文主要对120km/h地铁车辆国产牵引系统技术和与整车进行匹配进行研究,主要完成国产牵引系统部件选型研究、国产牵引系统特性技术研究、整车空电联合制动控制技术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国产化牵引系统,其牵引和电制动能力完全能满足120km/h地铁车辆的要求,列车制动力的管理和分配采用由列车控制系统实现,车辆控制单元负责整列车的制动控制,并负责整列车电制动力的分配,空气制动系统微机控制单元负责空气制动的制动力分配的复合制动方式,复合制动控制流程最为简洁,响应最及时,是更为先进的一种复合制动控制方式,完全能适用120km/h地铁车辆的需求,采用此方式有明显的优点,使全列车的闸瓦摩耗均匀。列车在停车阶段,实现了电制动力和空气制动二者的协调配合,能满足停车精度要求。研究表明,采用较小弓头质量、较高的弓头悬挂刚度及弓头悬挂阻尼的气囊式受电弓,提高受电弓的固有频率能有效地避开网线的固有频率,为高速地铁受电弓在刚性接触网下不拉弧提供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刚性接触网的建议跨度值。通过采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牵引系统进行模拟、仿真计算,以便确定在理论上能满足120km/h车辆的设计要求:设计实践主要是借鉴广州三号线成熟的设计经验,对120km/h的国产化牵引系统试装一列车,并通过一系列的部件和整车型式试验,表明该牵引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完全能满足车辆的实际需求。
程浩[8](2019)在《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及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钢轨不仅仅起着运行线路的作用,而且作为牵引电流回流至牵引变电所的引流导体。然而钢轨很难做到与大地完全绝缘,同时钢轨自身电阻的存在导致少部分电流不通过钢轨回流至牵引变电所而流入大地,这部分流入大地的杂散电流会严重影响到列车的正常运行以及加速附近埋地金属结构的腐蚀,甚至能够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研究杂散电流的分布特性和对杂散电流腐蚀的检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将地铁车辆牵引特性引入直流牵引系统,建立了地铁杂散电流和地铁车辆运行特性之间的动态分布模型,分析在牵引特征下杂散电流的分布情况,并且考虑牵引路径中坡度、隧道、曲线等相关阻力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车辆牵引特性及牵引路径等相关因素对杂散电流的影响值得关注。针对目前对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的研究都基于列车处于静止状态下,且对埋地金属腐蚀的评估大多建立在计算杂散电流的大小作为反映埋地金属腐蚀程度的间接指标,而本文结合了广州地铁2号线的数据,建立了动态列车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杂散电流和管道电位的动态分布特性,并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定量的计算在不同土壤电阻率和不同管道埋地深度下的管道总腐蚀量。结果表明,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管道的总腐蚀量能够直观的得到埋地管道的腐蚀程度。而后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多根埋地管道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阴极保护管道与未进行保护的干扰管道在不同相对位置下杂散电流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阴极保护电流大小、受保护管道与干扰管道之间的高度、相对角度以及受保护管道间的水平距离都能够影响到干扰管道的杂散电流分布。相对于实际的现场实验,搭建模拟地铁杂散电流腐蚀的实验装置能够较好的分析杂散电流的腐蚀情况。实验中分别对不同土壤溶液电导率和不同埋设深度下的模拟管道试片进行腐蚀实验,采用电磁声谐振检测技术对实验试片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试片谐振频谱的平均频率差并计算出腐蚀前后试片的厚度差变化。结果表明:通过与腐蚀试片厚度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检测的计算误差基本在5%以下,因此电磁声谐振能够较好的对杂散电流的腐蚀进行检测。
李彦武[9](2019)在《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修程修制分析及优化》文中提出地铁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中承载旅客的运输设备,其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营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对地铁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铁车辆在运营过程中,配件磨耗、电气老化等问题随着运行时间的积累不断增加,会对车辆运行品质和行车安全产生威胁,必须及时提供全面、有效、高质量的维修保养策略,以便维持或恢复车辆的运行品质。为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地铁车辆检修制度,对保证车辆不失修、确保行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铁车辆修程修制是指对车辆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进行维修以及维修后应达到什么状态的技术规定。地铁修程修制编制的目的是选择适合的车辆检修体制,在车辆检修体制框架下明确其维修保养模式。维保模式的核心是确定合理的修程(由车辆检修周期确定)、各级修程的检修范围和质量要求。西安地铁车辆修程修制是基于西安地铁车辆种类、数量、性能,以及开通运行后的使用状况,在研究国内外地铁车辆运营管理的共性特点和西安地铁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检修体制,建立以“保障安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西安地铁车辆的检修体制,形成具有西安地铁特色的车辆维修、保养管理体系,保证开通运营后真正做到合理安排检修作业、有效利用检修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故障率和残车率,实现车辆维保的最优化。本文分析了西安地铁2号线开通初期车辆修程的设置以及运营成网后为克服运能提升矛盾提出修程优化方向,在调研分析国内国际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修程设置共性特点。运用系统模块设计理念和方法,将优化方向确定为均衡修,综合考虑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模块本身的维修特性、维修条件,采用RCM分析技术手段明确车辆实际检修需求,形成具有西安地铁特色的车辆维修、保养管理体系。
熊颉[10](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二、广州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控制技术难点分析 |
1.2.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牵引电传动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面向低开关频率的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2.1 低开关频率下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现存问题分析 |
2.1.1 异步电机复矢量模型极点分布规律 |
2.1.2 常规离散化方法的离散误差及局限性分析 |
2.2 基于状态空间拆分重组的改进型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 |
2.2.1 异步电机状态空间方程建立 |
2.2.2 基于状态空间拆分重组的离散化方法研究 |
2.2.3 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极点配置 |
2.3 改进型离散全阶转子磁链观测器电机参数敏感性分析 |
2.4 基于q轴磁链误差补偿的磁场定向实时校正策略 |
2.5 仿真与实验 |
2.5.1 仿真研究 |
2.5.2 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复矢量的电流环离散控制技术 |
3.1 异步电机电流解耦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
3.1.1 电机自身定、转子耦合及旋转坐标变换交叉耦合分析 |
3.1.2 电流环控制时序及数字控制延时影响分析 |
3.1.3 传统电流控制器耦合强度分析 |
3.2 改进型离散电流控制器设计 |
3.2.1 基于零极点对消原理的电流控制器设计方法 |
3.2.2 改进型电流控制器的数字实现 |
3.3 仿真与实验 |
3.3.1 仿真研究 |
3.3.2 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面向地铁车辆的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研究 |
4.1 地铁车辆轮轨黏着分析 |
4.2 基于架控模式的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
4.3 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地铁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 |
4.3.1 针对实际黏着系数的一阶扰动观测器设计 |
4.3.2 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研究 |
4.4 仿真与实验 |
4.4.1 仿真研究 |
4.4.2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
5.1 牵引电传动系统主电路稳定性分析 |
5.1.1 牵引电传动系统主电路直流侧振荡产生机理分析 |
5.1.2 直流侧主动阻尼稳定性控制策略分析 |
5.2 直流侧输入滤波器-牵引变流器-异步电机系统建模 |
5.3 基于阻抗匹配的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
5.3.1 基于级联电气系统环路增益的稳定性分析 |
5.3.2 直流侧滤波器参数设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5.3.3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5.3.4 基于阻抗匹配的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
5.4 仿真与实验 |
5.4.1 仿真研究 |
5.4.2 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参数 |
附录B 自主研制牵引变流器CNAS认证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参与的主要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概述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铁车辆制动系统的概念设计 |
2.1 地铁车辆的制动功能设计 |
2.2 地铁车辆的制动性能参数设计 |
2.3 电制动系统 |
2.4 空气制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动力计算及分配 |
3.1 制动力计算 |
3.2 制动力分配原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制动指令设计 |
4.2 制动控制功能设计 |
4.3 混合制动控制系统设计 |
4.4 混合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4.5 精确停车设计 |
4.6 防滑控制设计 |
4.7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4.8 地铁车辆过轨运输控制技术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验证结果 |
5.1 制动系统静态调试试验 |
5.2 制动系统试运线运行试验 |
5.3 制动系统线路运行试验 |
5.4 运输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与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矢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纯电制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电压解耦型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
2.1 坐标变换 |
2.1.1 三相/两相静止坐标变换 |
2.1.2 两相静止/两相旋转坐标变换 |
2.2 异步电动机动态模型 |
2.3 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策略 |
2.4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的电压解耦控制 |
2.4.1 电压解耦算法的本质 |
2.4.2 不同电压解耦算法的比较 |
2.4.3 电压前馈解耦预控 |
2.5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2.5.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 PWM)基本原理 |
2.5.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 PWM)控制方法 |
2.6 仿真与实验 |
2.6.1 仿真研究 |
2.6.2 实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3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中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
3.1 根据定子电压和定子电流计算磁链 |
3.2 根据定子电流和转速计算磁链 |
3.3 根据定子电压、定子电流和转速计算磁链 |
3.4 改进型电压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研究 |
3.5 两电平电压源型逆变器输出电压重构方法研究 |
3.6 仿真与实验 |
3.6.1 仿真研究 |
3.6.2 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面向地铁车辆的防滑/防空转控制技术研究 |
4.1 车辆轮轨黏着机理分析 |
4.2 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
4.3 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地铁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 |
4.3.1 地铁车辆防滑/防空转控制方法比较 |
4.3.2 针对实际黏着系数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
4.3.3 基于最优黏着利用的防滑/防空转控制策略研究 |
4.4 地铁车辆纯电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4.4.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方式介绍 |
4.4.2 地铁车辆纯电制动分析 |
4.4.3 地铁车辆转速测量方法改进 |
4.5 仿真与实验 |
4.5.1 仿真研究 |
4.5.2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分析、建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现状 |
1.2.1 牵引电传动系统模型 |
1.2.2 牵引变流器控制 |
1.2.3 牵引系统设计与优化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再粘着优化控制的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分析与建模 |
2.1 再粘着优化控制(Re-adhesion Optimization Control) |
2.1.1 轮轨粘着机理和"双轴模型" |
2.1.2 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再粘着优化控制 |
2.2 "架控"牵引电机的负载 |
2.3 牵引传动主电路 |
2.4 基于再粘着优化控制的地铁牵引传动系统建模 |
2.5 仿真研究与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铁"架控"牵引电机并联控制 |
3.1 转矩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
3.1.1 轮径差异 |
3.1.2 特性差异 |
3.1.3 车速大小 |
3.1.4 架控电机间转矩平衡的危害 |
3.2 转差率、轮径差与转矩不平衡度 |
3.3 基于再粘着优化控制和带励磁补偿的电机并联控制方法 |
3.3.1 再粘着优化控制模块 |
3.3.2 励磁补偿环节 |
3.3.3 电机控制模块 |
3.3.4 参考转子角速度发生器模块 |
3.4 仿真与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地铁牵引传动系统设计优化 |
4.1 车辆制动特性曲线优化设计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牵引变流器安全裕量分析 |
4.1.3 节能效果的技术经济分析 |
4.2 地铁牵引变流器与牵引电机匹配 |
4.2.1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曲线的设计方法 |
4.2.2 变流器与牵引电机的匹配方式 |
4.2.3 地铁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的"系统匹配" |
4.3 牵引电机额定参数的设计 |
4.3.1 额定转差率 |
4.3.2 额定功率、转速、电压和颠覆转矩 |
4.3.3 电机参数对比及特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地铁B型车牵引变流器研制及试验结果分析 |
5.1 地铁B型车牵引变流器研制 |
5.2 牵引计算及曲线模拟 |
5.2.1 软件编制 |
5.2.2 曲线模拟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牵引特性试验 |
5.3.2 矢量控制试验 |
5.3.3 温升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牵引变流器CNAS认证附图 |
附录B 公式符号表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地铁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
1.2 干线客车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客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客车转向架的发展 |
1.3 直线电机车辆转向架的发展及特点 |
1.3.1 国内外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
1.3.2 直线电机转向架的特点 |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思想 |
2.2 直线电机转向架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1 转向架的任务 |
2.2.2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要求 |
2.2.3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 |
2.3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总体结构设计 |
2.3.1 转向架构架 |
2.3.2 直线电机 |
2.3.3 直线电机悬挂架 |
2.3.4 轴箱 |
2.3.5 悬挂装置 |
2.3.6 轮对 |
2.3.7 机械制动单元 |
3 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力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
3.1 一系悬挂螺旋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
3.1.1 弹簧许用切应力的校核 |
3.1.2 弹簧簧条的直径校核 |
3.1.3 弹簧有效圈数 |
3.1.4 弹簧变形量的校核 |
3.1.5 弹簧的其余尺寸参数 |
3.1.6 弹簧稳定性的验算 |
3.1.7 弹簧疲劳强度的验算 |
3.2 一系悬挂的参数校核 |
3.2.1 一系悬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 |
3.2.2 一系悬挂动力学系统模型的建立 |
3.2.3 激扰作用力对一系悬挂系统的影响 |
3.3 转向架通过线路曲线性能的校核 |
3.3.1 转向架转心位置与转心距 |
3.3.2 转向架位于最大偏斜位置时的主要参数计算 |
3.3.3 转向架为于最大外移位时主要参数的计算 |
3.3.4 车辆所能通过最小曲线校验 |
3.3.5 车辆过曲线时的建筑限界校验 |
3.4 过线路曲线时各临界速度的校验 |
3.4.1 车辆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时的最高速度 |
3.4.2 车辆在曲线上不发生倾覆的临界速度 |
3.4.3 车辆不爬越钢轨的临界速度 |
4 基于ANSYS转向架构架各工况下的静强度分析 |
4.1 构架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
4.2 转向架构架的静强度分析 |
4.2.1 构架强度分析方法 |
4.2.2 基于UIC615-4标准的构架静强度评估方法 |
4.3 转向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
4.3.1 超常运营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
4.3.2 模拟正常运营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
4.4 转向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载荷计算 |
4.4.1 超常载荷工况时各力的计算 |
4.4.2 正常运行工况时各力的计算 |
4.5 有限元法概述 |
4.5.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4.5.2 ANSYS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
4.6 基于ANSYS的构架有限元分析 |
4.6.1 构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6.2 约束条件的添加 |
4.6.3 构架静强度的分析结果 |
4.6.4 构架的模态分析 |
5 基于Simpack软件的转向架动力学性能分析 |
5.1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简介 |
5.2 车辆动力学软件Simpack |
5.3 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分析与研究 |
5.3.1 车辆系统模型的建立 |
5.3.2 车辆转向架非线性临界速度 |
5.3.3 车辆转向架直线运行性能 |
5.3.4 车辆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轨道交通车辆可靠性分析评估研究现状 |
1.2.2 城轨车辆维修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铁车辆设备可靠性分析评估及维修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可靠性分析及评估理论 |
2.1.1 可靠性指标及计算 |
2.1.2 可靠性分析技术 |
2.2 维修周期优化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可靠性分析的维修策略优化 |
3.1 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1 故障树分析 |
3.1.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分析) |
3.1.3 基于逻辑决断图的维修决策 |
3.2 辅助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
3.2.1 辅助供电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3.2.2 辅助供电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3.2.3 辅助供电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
3.3 客室门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
3.3.1 客室门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3.3.2 客室门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3.3.3 客室门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
3.4 牵引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
3.4.1 牵引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3.4.2 牵引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3.4.3 牵引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
3.5 走行部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
3.5.1 走行部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3.5.2 走行部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3.5.3 走行部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
3.6 制动供风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
3.6.1 制动供风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
3.6.2 制动供风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3.6.3 制动供风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车辆各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周期优化 |
4.1 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 |
4.2 地铁车辆各系统可靠性评估 |
4.2.1 辅助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
4.2.2 客室门系统可靠性评估 |
4.2.3 牵引系统可靠性评估 |
4.2.4 走行部系统可靠性评估 |
4.2.5 制动供风系统可靠性评估 |
4.3 基于风险-可用度的维修周期决策模型 |
4.3.1 模型简述 |
4.3.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模型仿真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车辆可靠性维修管理系统开发 |
5.1 设备信息管理模块 |
5.2 FMECA模块 |
5.3 故障数据录入与可靠性数据分析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120km/h地铁车辆牵引系统国产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120km/h地铁车辆牵引、电制动性能设计 |
2.1 牵引主电路设计 |
2.2 牵引性能设计 |
2.3 电制动性能设计 |
2.4 列车故障运行和救援能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列车制动力管理及分配 |
3.1 制动力管理 |
3.2 制动力分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列车定点停车控制设计 |
4.1 制动控制功能设计 |
4.2 电空转换设计 |
4.3 保持制动缓解控制 |
4.4 列车启动牵引力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120km/h速度等级刚性接触网与受电弓匹配设计 |
5.1 弓网仿真计算分析 |
5.2 弓头悬挂刚度仿真 |
5.3 弓头质量与网线跨度匹配仿真 |
5.4 装车验证 |
5.5 结论 |
第6章 试验验证结果 |
6.1 牵引能力试验 |
6.2 制动能力试验 |
6.3 停车阶段混合制动测试 |
6.4 车辆系统对信号系统响应跟随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及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杂散电流分布模型 |
1.2.2 杂散电流的检测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及防护 |
2.1 腐蚀的定义和分类 |
2.2 电化学腐蚀 |
2.3 电解法则 |
2.4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原理 |
2.4.1 直流牵引系统的组成 |
2.4.2 杂散电流的形成 |
2.5 杂散电流腐蚀的危害 |
2.6 杂散电流的防护 |
2.6.1 被动型防护法 |
2.6.2 主动型防护法 |
2.6.3 防护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地铁车辆牵引因素下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 |
3.1 双边供电静态分布模型 |
3.2 地铁车辆牵引计算 |
3.2.1 列车的受力分析 |
3.2.2 列车运动方程 |
3.3 牵引电流动态分布 |
3.4 牵引加速和制动减速时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的动态分布 |
3.5 附加阻力下的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仿真分析 |
3.5.1 坡度对地铁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的影响 |
3.5.2 隧道阻力对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的影响 |
3.5.3 曲线阻力对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列车下杂散电流的腐蚀计算及阴极保护特性分析 |
4.1 有限元简介 |
4.2 广州地铁2号线简介 |
4.2.1 列车的牵引性能 |
4.2.2 列车的制动性能 |
4.3 列车编组 |
4.4 牵引电流 |
4.5 动态列车有限元模型 |
4.5.1 动态列车有限元模型 |
4.5.2 基本方程 |
4.6 网格剖分及求解器设置 |
4.6.1 网格剖分 |
4.6.2 求解器设置 |
4.7 仿真结果分析 |
4.7.1 不同时刻下杂散电流和轨道电流的动态分布 |
4.7.2 不同时刻下管道电位的动态分布 |
4.7.3 考虑管道在不同埋地深度下的腐蚀计算 |
4.7.4 考虑不同土壤电阻率下的腐蚀计算 |
4.8 多根埋地管道下杂散电流的分布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杂散电流腐蚀实验及检测 |
5.1 杂散电流腐蚀实验 |
5.1.1 实验材料的准备 |
5.1.2 实验设计 |
5.1.3模拟实验 |
5.2 电磁声谐振检测实验 |
5.2.1 EMAR检测的原理 |
5.2.2 实验原理 |
5.2.3 实验设计 |
5.3 检测结果处理与分析 |
5.3.1 不同溶液电导率的谐振频谱分析 |
5.3.2 不同埋设深度的谐振频谱分析 |
5.3.3 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修程修制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3.3 轨道交通运用维修理论运用 |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车辆修程修制概念及分类 |
2.1 车辆修程的分类 |
2.2 车辆修制的分类 |
2.2.1 预防性(计划)修制 |
2.2.2 技术(状态)修制 |
2.3 维修方式 |
2.4 修程的确定依据 |
2.5 修程质保期 |
2.5.1 日检 |
2.5.2 双周检 |
2.5.3 月检 |
2.5.4 年检 |
2.5.5 架修 |
2.5.6 大修 |
第3章 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修程现状分析 |
3.1 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车辆工程概况 |
3.1.2 车辆各系统介绍 |
3.1.3 开通初期检修修程 |
3.2 车辆修程修制时段跨度的关键点 |
3.2.1 日检 |
3.2.2 双周检 |
3.2.3 月检 |
3.2.4 年检 |
3.3 各修程时段跨度梳理对比 |
3.4 现行修程修制生产组织 |
3.4.1 组织架构 |
3.4.2 职责说明 |
3.4.3 修程生产组织 |
3.4.4 地铁车辆运用和检修工作流程 |
3.5 西安地铁修程设置因素分析 |
3.5.1 运行时间和供车数的分析 |
3.5.2 检修供车能力分析 |
3.5.3 现行修程存在的问题 |
3.5.4 影响因素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修程修制优化方案 |
4.1 修程修制优化的必要性 |
4.2 修程修制优化的依据 |
4.3 修程修制优化的条件 |
4.4 修程修制优化的目标 |
4.5 修程修制优化概念理论 |
4.6 均衡修模块实施方案和步骤 |
4.6.1 方案设计构想 |
4.6.2 方案设计实施步骤 |
4.7 均衡修模块化设计 |
4.7.1 西安地铁车辆维修模块划分和数据采集 |
4.7.2 模块化检修组合优化 |
4.7.3 维修模块优化结论 |
4.8 修程修制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5章 西安地铁车辆修程优化实施效果评价 |
5.1 实施成果评估指标概述 |
5.1.1 车辆系统故障率 |
5.1.2 列车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 |
5.1.3 列车运营故障率 |
5.1.4 故障消号率 |
5.2 实施效果价值评估 |
5.2.1 列车利用率明显提升 |
5.2.2 列车的可靠性指标得到稳定提升 |
5.2.3 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
5.2.4 物资成本消耗定额化 |
5.3 价值评估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
2.3.1 试验方法设计 |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
2.4.4 仿真验证 |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
3.5.4 阻力给定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
4.3.1 电机扭矩计算 |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
4.3.3 变频器 |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
5.1.1 机械系统 |
5.1.2 电气传动系统 |
5.1.3 总控制系统 |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广州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及性能优化研究[D]. 赵雷廷.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2]地铁车辆制动控制系统设计[D]. 段继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3]地铁牵引电传动系统与其控制技术研究[D]. 张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4]地铁动车牵引传动系统分析、建模及优化[D]. 林文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3)
- [5]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D]. 翟文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D]. 曾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120km/h地铁车辆牵引系统国产化设计[D]. 彭驹.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8]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及检测研究[D]. 程浩.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9]西安地铁2号线车辆修程修制分析及优化[D]. 李彦武. 长安大学, 2019(07)
- [10]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