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浩[1](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杨珂璐,李缘媛,解进,高亚,刘明,田金徽[2](2021)在《清开灵注射液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认为清开灵注射液是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注射剂之一,且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该研究旨在对清开灵注射液的系统评价进行分析,以期为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和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提供参考和依据。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8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AR 2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疾病、联用药物和研究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纳入24篇系统评价,其中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10篇、呼吸系统感染9篇、病毒性肝炎2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篇、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2篇。AMSTAR 2仅有3个条目完全报告率>70%,其余均<70%,其中条目2、3和10均无系统评价报告。纳入的系统评价共涉及29个结局指标,出现频次最多的3个是有效率、不良反应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纳入研究均显示清开灵注射液有较好的疗效。常见的重型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轻型为皮肤及黏膜的不良反应。与清开灵注射液联用最多的药物是抗生素,以青霉素和青霉素+先锋霉素为主。现有证据显示清开灵注射液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且清开灵注射液的疗效较为明显,但应对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的选择进行规范,并加强对药物联用等基础信息的报告,从而更有力地为临床服务。
吉萌萌[3](2020)在《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基于大样本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甚少,且不良事件/反应特征经个案报道、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 system,SRS)等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事件/反应相符;影响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已确认的合并用药种类外,经过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分析,认为还与患者患有肝硬化或伴有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患者过敏史,超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等),溶媒情况(说明书中未提及允许与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混合使用),合并使用(腺肽、硝苯地平、胰岛素、维生素C等)等因素有关。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能够科学严谨、充分地认识药品安全性,其最重要的内容是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主要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监测模式评价药品安全性。通过文献汇总,用于药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比值失衡测量法、卡方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Logistic回归应用于单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它是通过控制混杂因素,从而来估计影响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对目标不良反应建立回归模型,以其他作为对照,但同时会忽略各个报告表的严重程度等级;随机森林方法具有对数据集大小基本没有限制、内嵌缺失填补方法的优势,同时不存在过拟合及共线性等问题,通过得出变量的重要性评分,从而客观地评价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其最重要的、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是可以分析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情况,并结合原始病例资料,探索各个因素对引发具体不良反应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充分了解真实世界下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主要研究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时的安全性,识别并判断药品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性质、特点和发生的危险因素。(2)次要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挖掘方法,为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2)监测对象:根据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方案,方案设计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监测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诊于深圳仁爱医院、清河县中医院、原阳县人民医院等48家医疗机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3)监测方法:无挑选地纳入本制剂使用患者;按照中成药医院集中监测规范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案、监查规范、成立研究组、督查组,深入临床观察、随访患者的用药反应,由临床医师/护师/药师根据病历和实际观察填写观察表。(4)数据处理:总协调员核实所有观察表,原始资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保管。参照国际通用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西医诊断标准,对诊断名称进行了规范命名的标准化处理;参照《中医内科学》对中医诊断、证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Meddra字典对病例中的ADR名称进行标准化的处理。(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实施: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监测进度、原始文件、电子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管理。其中,原始文件和电子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6)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及统计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参与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完成。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分析:采用R统计分析软件3.5.0版本编程计算。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方法分析频数及百分比;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分段描述频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①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3配对方式,形成ADR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two-side test),以P≤0.2初步筛选可疑风险因素,采用95%的可信区间。②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单因素分析并将显着因素(P≤0.2)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当P≤0.05,估计系数为正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当P≤0.05,估计系数为负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非风险因素。③采用R软件包RandomForest,将ADR组和对照组共368病例以7:3交叉训练分成256例训练集建立随机森林模型,112例测试集用来检验预测效果。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根据MeanDecreaseGini指标分析各个因素总的重要性评分及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探索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监测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一般情况: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男性有16209例(52.55%),女性有14633例(47.45%),分布于各个年龄段,5691例患者为18~30岁;就诊患者中,西医诊断涉及各个疾病系统,主要以呼吸道感染(11624例)、气管炎(5593例)、肺炎(2788例)等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为主,中医诊断主要为邪热闭肺(3863例)、热毒(2289例)、邪热阻络证(1521例)等。(2)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特点:30842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中,92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ADR发生率为3‰;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频数≥10例):皮疹(42例)、瘙痒(32例)、恶心(16例)、胸闷(15例)、头晕(14例)、呕吐(12例)等。(3)巢式病例对照人群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对368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巢式病例人群中ADR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的因素有:既往病史(肺癌、高脂血症、胃炎等)、既往过敏史(P=0.1)、ADR史(P=0.052)、ADR史皮疹(P=0.004),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肺炎、尿路感染等),中医诊断(肝湿郁热、邪热闭肺、邪热阻络证等),溶媒剂量(P=0.063),间隔用药时间(P=0.036),合并其他药物种类(P=0.114),联合用药(奥拉西坦注射液、盐酸吡格列酮片、碘帕醇注射液、盐酸二氧丙嗪片、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液、复方氢氧化铝片等),合并药物系统分类(OTC感冒用药、OTC呼吸系统药物、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合并药物药理作用(过敏介质阻释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4)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筛选出的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既往病史肺癌等66个可疑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曾患有肿瘤史、皮疹ADR史、现患有胃炎疾病、中风病;清开灵注射液与中药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不明显。(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结局,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随机构建100棵决策树,且该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为78%,预测模型良好。MeanDecreaseGini重要性评分排名前6位的为: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不良反应名称的首选语编码(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作为结局变量,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作为解释变量,显示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既往皮疹ADR史引起瘙痒、皮疹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既往疾病系统史肿瘤引起恶心、胸闷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头晕、呕吐;现患脑供血不足引起胸闷、恶心、头晕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呕吐;既往过敏史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与中药合并用药引起皮疹、瘙痒、恶心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胸闷、头晕、呕吐;现患胃炎疾病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结论(1)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有92例,ADR发生率为3‰,属于偶见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等。(2)既往肿瘤病史,既往过敏史及皮疹ADR史,胃炎,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是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3)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曾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心、胸闷的不良表现;曾患有过敏史、皮疹ADR史、现患胃炎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瘙痒、皮疹的不良表现;现患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头晕的不良表现。(4)目前临床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相对比较规范,但对于现患有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的用药反应(胸闷、恶心、头晕等),若有应立即停止使用;现患有胃炎的患者,建议慎用清开灵注射液。
白彦萍,王菲菲,马杰[4](2018)在《中药注射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中医中药学对该病有独特的认识并取得了显着疗效。随着现代制药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在银屑病的治疗过程得到应用。本文就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取得疗效的中药注射剂进行综述。
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5](2017)在《基于关联规则的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系统检索1979—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详细个案报告,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构建数据库,以Clementine 12.0软件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搜索符合纳入条件的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详细个案355例。与ADR相关的字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原发疾病类别和配液浓度。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中置信度最高的规则为"ADR临床诊断为呼吸系统损害且ADR发生在开始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前5 min内的案例占总研究案例的7.25%,其中92.00%案例的原发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发生是在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体质因素和药品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表现,其发生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刘福梅,王连心,谢雁鸣[6](2017)在《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AE)病例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获得其严重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提供决策帮助。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2016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 4个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共获得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AE文献19篇,死亡AE病例24例,分析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AE病例的人口学、诊断信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医疗机构、病案报告的规范性。结果在24例报告中17例出现联合用药现象,2例为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24例不良反应表现均为过敏性休克,11例患者用药机构为个体诊所,18篇报告的撰写格式不规范。结论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临床上不合理用药有关,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用药;对于所发生的AE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不良反应判断,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
王茜,谢家骏,胡风丽,杨艺帆,陈锰[7](2017)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但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期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6—2016年期间发表的有关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清开灵注射液的有效率、不良反应率、ALT(谷丙转氨酶)下降率、AST(谷草转氨酶)下降率以及TBIL(总胆红素)下降率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剂量[<0.5 mL/(kg·d)、0.50.67 mL/(kg·d)、>0.67 mL/(kg·d)]、疗程(≤14 d、>14 d)、厂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神威药业、山西太行药业)、年份(1996—2002、2003—2009、2010—2016)的有效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ALT、AST和TBIL指标的下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厂家以及不同使用年份,其中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的疗效,能降低患者ALT、AST活性和TBIL含有量。但其临床使用时应注意预防过敏样反应的发生。
赵洁[8](2017)在《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及栀子苷的致敏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清开灵注射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核酸适配体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相结合,分别获得剔除胆酸及桅子苷后的清开灵注射液,然后通过细胞模型研究其致类过敏反应的性质,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其致过敏反应的性质,旨在明确胆酸和栀子苷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的类过敏反应及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将标记有生物素的核酸适配体与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偶联,将偶联物与清开灵注射液反应孵育,然后利用磁分离技术剔除其中的目标分子,获得剔除后的清开灵注射液。优化实验条件,剔除尽可能多的目标分子。第二部分:利用RBL-2H3细胞进行类过敏反应实验,对比剔除部分目标分子前后的清开灵注射液对细胞的类过敏作用,从而确定目标分子是否在清开灵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中起作用。第三部分:利用大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和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模型,对比剔除部分目标分子前后的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作用,进一步验证目标分子是否在清开灵注射液的致过敏反应中起作用。结果1.本实验采用的三条胆酸适配体和一条栀子苷适配体的Kd值分别为:apt1的Kd为17.76μM,apt2 的 Kd 为 8.77μM,apt3 的 Kd 为 8.93μM;栀子苷适配体 N2 的 Kd为6.06μM。2.在核酸适配体与磁珠偶联的反应中,1m1磁珠与不同浓度的胆酸适配体反应,浓度为2μM的适配体与之反应的偶联量最高,可达到0.851nmol;2μM的适配体与不同体积的磁珠反应,磁珠2ml时偶联的适配体最高,可几乎完全将适配体偶联。3.三条胆酸适配体中,apt3适配体与磁珠偶联的能力相对较高,偶联率为42.94%;三种不同品牌的磁珠中,Magbeads磁珠的偶联适配体的量最多,100μl即可偶联0.8724nmol的适配体。4.高效液相检测清开灵注射液中的目标分子浓度,胆酸约为3214.884μg/ml,栀子苷约为446.775μg/ml,符合药典中的标准。在剔除胆酸实验中,清开灵注射液的稀释倍数在原液时,剔除的量最多,可剔除376.448nmol的胆酸。在磁珠量为1ml时,加入清开灵注射液的体积为300μl时,胆酸的剔除率为11.12%。利用同等条件对桅子苷进行剔除,剔除率可达到25.18%5.在细胞类过敏反应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干预过的细胞释放的β-氨基己糖苷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着升高。而剔除掉胆酸和栀子苷的清开灵注射液对细胞的脱颗粒作用明显降低。6.在动物过敏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组的SD大鼠在致敏后激发时产生了明显的主动过敏反应症状;而剔除掉胆酸和栀子苷后的清开灵注射液引起大鼠主动过敏反应的作用明显减弱;在被动皮肤过敏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注射了清开灵注射液组的大鼠抗血清的Wistar大鼠产生了明显的被动过敏反应症状;而剔除胆酸和栀栀子苷后的清开灵注射液引起被动过敏反应的作用有明显下降。结论1.本实验中用于剔除清开灵注射液中目标分子所用的核酸适配体的Kd值都在10μM以下,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以及反应条件等原因,无法达到100%剔除目标分子的目的。2.清开灵注射液能够诱发RBL-2H3细胞产生脱颗粒效应,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且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介质。剔除掉部分胆酸及栀子苷的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细胞发生脱颗粒的效应明显减弱,说明胆酸与栀子苷可能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类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3.清开灵注射液可导致SD大鼠发生主动过敏反应及皮肤被动反应,剔除部分胆酸及桅子苷后的清开灵注射液引起主动过敏反应和皮肤被动反应的作用明显下降,说明胆酸及栀子苷可能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蔺梦娟[9](2017)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剂目前有清开灵注射液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两个品种,均主要由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黄芩苷、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组成,功效为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免疫调节、保肝及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清开灵注射剂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肝炎、高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清开灵注射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评价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利用"药物-成分-靶标-疾病"多层次生物网络,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开展清开灵注射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循证医学手段,科学地评估各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相关数据,为清开灵注射剂治疗特定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以供临床参考。研究目的1探讨清开灵注射剂的药理作用机制,从微观角度揭示清开灵注射剂药理作用特点。2系统评价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一)网络药理学利用公共数据库(如TCMSP、PubChemCompound和TCMID)收集清开灵注射剂的成分及其分子信息,结合药物分子的ADME性质参数及文献研究,预测和筛选活性分子,并获取其靶标、基因及疾病信息,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0构建数据库;提取数据,利用Cytoscape 3.4.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图,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确定网络关键节点或关键模块,再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其基因集合的主要功能,多层次、多角度探讨清开灵注射剂的作用机制。(二)Meta 分析通过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Med、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等,收集清开灵注射剂治疗特定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纳入符合标准的RCT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森林图呈现结果;异质性较大时可采用Meta回归、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研究结果(一)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作用机制研究1数据库构建:所构建的"清开灵注射剂网络药理学基础信息数据库"包含清开灵注射剂的8个药物所涉及的116个成分,1 271个靶标,929种疾病,以及3 786条成分、靶标、疾病对应关系。2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的拆方分析研究:(1)"胆酸-猪去氧胆酸"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成分胆酸、猪去氧胆酸均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6个靶标和8种疾病,以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肝X受体(LXRα、LXRβ)为关键靶标,主要涉及脑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疾病;GO富集主要在甘油三酯的合成、胆固醇的储存及流出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胰岛素抵抗通路等。(2)"水牛角-珍珠母"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6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765个靶标和595种疾病,以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为关键靶标,以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和炎症为度值最高的疾病;GO富集主要在小分子代谢、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多种氨基酸代谢通路中。(3)"黄芩苷-栀子"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20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198个靶标和369种疾病,以COX-2、PPARy和5-脂氧合酶(5-LOX)等为关键靶标,疾病主要涉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GO富集主要在化学刺激响应、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凋亡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多种癌症通路和乙型肝炎通路等。(4)"金银花-板蓝根"作用机制研究:共筛选出92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该药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665个靶标和609种疾病,以COX-2、热休克蛋白90α(HSP8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COX-1)和PPARγ等为关键靶标,疾病主要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炎症等;GO富集主要在细胞表面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化学刺激响应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多种癌症通路及乙型肝炎通路等。3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的整体研究:共筛选出116个成分,其总体类药性较好;清开灵注射剂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涉及1 271个靶标和929种疾病,以COX-2、HSP86、COX-1靶标度值最高,主要涉及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炎症等疾病;GO富集主要在化学刺激响应、信号传递、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方面,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多种氨基酸代谢通路、癌症通路和乙型肝炎通路等;模块分析所得6个模块对应基因的GO富集主要在心率调控、心肌收缩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心肌细胞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和cGMP-PKG信号通路等;具有血脑屏障通透性的29个成分对应基因的GO富集主要在胆固醇代谢过程、胆固醇体内平衡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多种氨基酸的合成通路及尼古丁成瘾通路等。(二)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42项研究,累计患者5 905例;在单用或联合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清开灵注射剂在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利巴韦林注射剂(RR=1.19,95%CI:1.16~1.22,P<0.000 01)等;12项研究累计报告试验组42例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s/ADEs),11项研究累计报告对照组34例ADRs/ADEs。2清开灵注射剂治疗肺炎:纳入17项研究,累计患者1 702例;在应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清开灵注射剂可提高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P= 1.23,95%CI:1.14~1.33,P<0.000 01)等;4 项研究累计报告试验组 27 例 ADRs/ADEs,对照组64例ADRs/ADEs。3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纳入7项研究,累计患者580例;清开灵注射剂联合对症治疗在缩短流行性腮腺炎的退热时间方面优于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对症治疗或仅对症治疗(MD =-1.16,95%CI:-1.36~-0.96,P<0.000 01)等;3项研究未发生ADRs/ADEs,4项研究未报告ADRs/ADEs。研究结论1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的网络关键节点分析、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各有侧重,反映了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之间功效的差异及各药对之间作用机制方面的相互配合,体现了中医配伍用药和复方用药的意义。2清开灵注射剂可能由多个成分通过作用于LXR、COX-2、HSP86和PPARγ等关键靶标,调控胆固醇代谢与其体内平衡、氨基酸代谢、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参与多个信号通路、代谢通路和癌症等疾病通路,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炎症等疾病中发挥作用。3清开灵注射剂临床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少,但本研究发现其多个作用靶标、相关通路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清开灵注射剂各药对及其整体处方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均具有部分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模块属性很低,适宜采用识别关键节点的方法进行网络分析,模块分析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用。5在临床应用方面,相较于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或对症治疗,联合清开灵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效果。但是本研究通过纳入文献的分析,在清开灵注射剂的安全性方面尚无法给出确切结论。
张真真,梁艳,崔瑛,曹俊岭[10](2017)在《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清开灵注射液是在传统古方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智不清等治疗。现代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具有解热抗炎、保护脑组织、保肝降酶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治疗。通过对多年来已发表的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研究文献和不良反应报道的搜集整理,对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清开灵注射液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二、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清开灵注射液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 |
2.4.1 急性脑血管疾病 |
2.4.2 呼吸系统感染 |
2.4.3 病毒性肝炎 |
2.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3)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医院集中监测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监测对象与样本量 |
2.2 伦理审查与注册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清开灵注射液监测病例一般情况 |
3.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3.3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分布情况 |
3.4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既往史、既往ADR分布 |
3.5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诊断情况分布 |
3.6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情况分布 |
3.7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分布 |
第二部分 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分组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 |
3.2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3.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 |
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中药注射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概况 |
2 丹参注射液在银屑病中研究及应用 |
2.1 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临床作用机制 |
2.2 丹参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研究 |
2.3 丹参注射液的实验研究 |
2.4 不良反应 |
3 清开灵注射液在银屑病中的研究及应用 |
3.1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临床作用机制 |
3.2 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研究 |
3.3 清开灵注射液的实验研究 |
3.4 不良反应 |
4 中药注射剂在银屑病应用中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5)基于关联规则的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和数据库构建 |
1.2 方法 |
1.2.1 关联规则算法: |
1.2.2 数据挖掘预处理: |
2 结果 |
2.1 ADR案例中单因素关联分析 |
2.1.1 患者性别、年龄: |
2.1.2 患者过敏史信息: |
2.1.3 患者原发疾病: |
2.1.4 ADR发生时间: |
2.1.5 用药剂量: |
2.1.6 联合用药情况: |
2.1.7 配液种类: |
2.1.8 配液浓度: |
2.1.9案例来源地: |
2.2 关联规则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ADR发生的特点 |
3.1.1 患者自身因素: |
3.1.2 联合用药等临床用药情况: |
3.1.3 ADR发生时间与来源: |
3.2 ADR发生原因分析与对策 |
3.2.1 ADR发生原因分析: |
3.2.2 预防ADR的对策: |
(6)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检索结果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基础疾病与现患病 |
2.3 过敏史 |
2.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2.5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
2.6 用药剂量与溶媒 |
2.7 药品生产厂家 |
2.8 联合用药 |
2.9 用药医疗机构 |
2.1 0 死亡地点 |
2.1 1 死亡时间 |
2.1 2 案例报告规范性 |
3 讨论 |
3.1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分析 |
3.2 分析结果的总结 |
3.3 疑似清开灵注射液AE死亡与超说明书使用有关 |
3.3.1超说明书联合用药 |
3.3.2 超说明书适应证分析 |
3.3.3 超说明书使用剂量与溶媒分析 |
3.3.4 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启示 |
3.4 关于ADR/AE病例案例报告的规范性 |
(7)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文献质量评估 |
2.3 发表偏倚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有效率 |
3.2 ALT下降率 |
3.3 AST下降率 |
3.4 TBIL下降率 |
3.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6 清开灵注射液有效率亚组的Meta分析 |
3.6.1 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 |
3.6.2 不同疗程的亚组分析 |
3.6.3 不同厂家的亚组分析 |
3.6.4 不同年份的亚组分析 |
4 讨论 |
(8)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及栀子苷的致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
1.1 中药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现状及相关研究 |
1.2 清开灵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小分子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与目标分子剔除的研究现状 |
2.1 小分子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 |
2.2 目标分子剔除的研究现状 |
综述三评价类过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常用模型 |
3.1 临床上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 |
3.2 类过敏反应研究细胞模型 |
3.3 过敏反应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核酸适配体与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相结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及桅子苷的剔除实验 |
第二部分 对剔除小分子前后的清开灵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变化的研究 |
第三部分 利用动物过敏反应模型研究剔除小分子前后清开灵导致过敏反应的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清开灵注射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 |
一、"清开灵注射剂网络药理学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拆方分析研究 |
(一) "胆酸-猪去氧胆酸"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水牛角-珍珠母"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 "黄芩苷-栀子"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金银花-板蓝根"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整体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 |
一、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清开灵注射剂治疗肺炎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清开灵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
1.1 解热抗感染 |
1.1.1 急性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1.1.2 小儿高热惊厥 |
1.1.3 小儿肺炎 |
1.1.4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
1.1.5 急性咽炎 |
1.1.6 支原体肺炎 |
1.1.7 胆囊炎 |
1.2 保肝作用 |
1.2.1 乙型肝炎重度黄疸 |
1.2.2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 |
1.2.3 甲型肝炎 |
1.2.4 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
1.3 脑血管疾病 |
1.3.1 缺血性脑血管病 |
1.3.2 血管性痴呆 |
1.3.3 高血压脑出血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1.3.4 急性脑出血 |
2 安全性研究 |
2.1 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
2.2 不良反应与原发疾病的关系 |
2.3 主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24-25] |
2.4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
3 结语 |
四、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开灵注射液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杨珂璐,李缘媛,解进,高亚,刘明,田金徽.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3)
- [3]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D]. 吉萌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中药注射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白彦萍,王菲菲,马杰. 皮肤科学通报, 2018(01)
- [5]基于关联规则的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研究[J]. 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12)
- [6]基于文献报道的1998-2015年间24例疑似清开灵注射液死亡不良事件病例分析[J]. 刘福梅,王连心,谢雁鸣. 中南药学, 2017(07)
- [7]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Meta分析[J]. 王茜,谢家骏,胡风丽,杨艺帆,陈锰. 中成药, 2017(06)
- [8]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及栀子苷的致敏作用[D]. 赵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Meta分析的清开灵注射剂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D]. 蔺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 张真真,梁艳,崔瑛,曹俊岭. 吉林中医药,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