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论文文献综述)
谭博文,姜昭禹,冯学鹏,芦宁[1](2017)在《大功率高速机车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文中认为随着铁路牵引快速发展,以及绿色环保成为关注焦点,大功率、轻量化、低排放的高速柴油机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内燃机车上。本文介绍在国际铁路市场上应用的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发展现状,对于国际上几款满足严格排放要求的先进的大功率高速机车柴油机所采用的排放控制策略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排放标准进行分类,对于其中所应用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比较及适用性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对我国机车用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排放控制策略提出建议。
王苏敬[2](2011)在《大功率机车柴油机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控制是目前柴油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国内铁路行业对机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柴油机加装电子控制设备已是大势所趋。针对国内机车柴油机运用现状,本文确定了基于电控单体泵喷油系统的机车柴油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并通过大量的仿真和试验进行了验证。首先,对针对控制应用的机车柴油机动态建模进行研究。为了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和控制策略仿真的需要,建立了针对控制行为应用的机车柴油机动态模型。仿真比较了平均值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从精确性方面神经网络模型优于平均值模型。选用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结合残差分析法,形成具有自动识别阶次功能的混合神经网络;利用改进的粒子群(MPSO)算法来训练网络。其次,对智能控制策略在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内燃机车柴油机非线性、时变性和纯滞后等特点,对机车柴油机转速控制设计了工程实用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和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策略,仿真比较了与传统PID控制的不同;针对机车不同工况设计了起动工况、怠速工况和跛行回家的不同控制策略;设计了怠速多缸平衡控制策略,消除了由于制造公差和长时间磨损引起的各缸做功不均衡问题。第三,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策略在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一型模糊控制的不足及二型模糊控制的优缺点,探讨了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策略在机车柴油机电控系统这一实时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仿真比较了一型模糊控制与二型模糊控制的不同。第四,基于DSP/BIOS的机车柴油机电控单元的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在工作特性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双CPU架构的燃油喷射电子控制单元;为了满足系统对电磁阀快速响应的要求对电磁阀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软件方面对DSP/BIOS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任务安排和调度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最后制定了合适的标定策略并编制了标定程序。第五,瞬时转速预测算法的研究。针对时间控制式的柴油机燃油喷射过程,需要预报瞬时转速,在深入研究瞬时转速波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采用相邻循环法结合自适应参数修正的方法预测转速,实现了燃油喷射过程中角度—时间的精确转换,另外为机车柴油机转速闭环控制、失火判断和怠速多缸平衡控制提供了依据。最后,对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研究。将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子控制单元应用于喷油泵试验台试验,获取了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工作特性,完成了电子控制单元的基本功能的校验。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以虚拟仪器为平台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通过对大量试验波形、测量数据的分析和总结,验证了电子控制单元功能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以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金江善[3](2017)在《基于在线测试技术的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指出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在构成型式、运行方式等方面与车用系统存在较大差别,针对车用电控共轨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船用电控共轨系统。同时现有研究工作缺乏对电控共轨系统的故障推理和隔离技术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维修。本文基于在线测试技术开展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对于提高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可靠性和维修性意义重大。基于故障及失效模式分析(FMEA)方法,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潜在故障模式,并给出故障在线测试方法。基于多信号流图技术建立了测试性模型,并分析出电控共轨系统的“故障—测试”相关性矩阵,最后给出了基于相关性矩阵模型的在线诊断算法。故障检测率和覆盖率达到100%,隔离率为94.44%,满足工程应用要求。针对电控喷油器计量特性具有随时间缓慢衰变的特点以及一致性工程实践要求,提出了面向“群体”特征的在线自学习预测网络算法,并基于喷射时蓄压腔压力变化曲线,结合SPC原理完成在“群体”计量特性缓慢衰变情况下一致性超差故障在线测试算法研究。该算法能在5s内快速跟随电控喷油器特性变化,实测在线学习精度±1%以内,能有效诊断出电控喷油器“群体”中计量特性不一致的电控喷油器。基于PNN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限流阀故障态和正常态分类模型,通过在线检测喷射结束后电控喷油器蓄压腔压力变化曲线,能100%识别限流阀故障。通过在线检测喷油器喷油流量、控制油流量及系统泄漏油流量测试油泵故障。通过停机后在线测试共轨压力卸除过程,在线辨识共轨系统泄漏有效流通面积计算模型参数,误差在-6.24%1.34%之间。针对共轨压力信号处理模块研究了基于一致性关系矩阵的物理冗余传感器的互校验诊断算法,对于本文研究的共轨系统,当设定信任度函数阈值为0.7时,该算法能可靠测试出轨压均值正向偏差超过6MPa或者负向偏差超过4MPa的故障传感器。针对转速和相位信号,重点分析了转速和相位信号的自校验测试算法。对于电控喷油器电磁阀和油泵进油计量电磁阀驱动模块,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确定特征参数合理区间,通过在线检测电流波形特征值测试驱动模块是否发生故障。基于分布式架构开发了在线诊断系统样机。基于Dspace仿真模拟器硬件板卡及在线诊断系统样机搭建了基于半物理仿真技术的硬件在环仿真验证平台。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开发的在线诊断系统诊断结论正确合理,可配机应用。
胡忠,单荣良,谢配良[4](1994)在《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主连杆杆身模锻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连杆工字型杆身肋底是模锻成形中经常产生缺陷的部位,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MAFAP对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主连杆模锻时杆身成形和产生的缺陷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对杆身模锻成形工艺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得出了合理的成形工艺和毛坯形状,为提高成形质量和模具寿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徐雷[5](2017)在《H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D公司是专业制造船用柴油机的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HD公司的业务模式自1980年以来都是引进专利生产,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端,在产品研发和产品售后服务上发展很少。近年来,船舶市场的波动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利润越来越低,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已经难以应对,企业需要转型发展。本文利用发展战略理论,对HD公司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HD公司的组织机构、营销、技术、制造能力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对公司的“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设计融高、中、低速柴油机在海洋动力制造的全覆盖;产品研发、产品售后服务协同并进;动力主业和成套设备多元化业务同步发展的战略。同时,为确保战略实施,提出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完善营销模式等措施。
郑永强[6](2015)在《R12V280ZJ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活塞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燃机车作为我国高原、西部铁路运输的主型力量及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其牵引用柴油机的开发至关重要。活塞作为柴油机核心部件,必须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精密的仿真计算及试验考核来保证装用柴油机后的运用可靠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机车中速柴油机技术水平及活塞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选用了成熟可靠的钢顶铝裙组合式结构活塞,进行了详细的三维结构设计及静态匹配设计,建立了准确的三维模型。研究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对零部件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的基本理论,建立了组合活塞三维计算分析模型,施加了边界条件和约束载荷。本文有限元计算围绕活塞温度场、应力场及变形的分布进行分析,研究了活塞各种载荷如装配载荷、燃烧气体力载荷、惯性力载荷等作用下活塞工作状态。研究了活塞各部件常温及高温疲劳性能,利用Smith图评估了活塞顶面、内冷却面、环槽及活塞裙销孔的静态和动态安全系数。通过对R12V280ZJ型柴油机组合活塞的疲劳评估分析,提出了可行的结构设计优化改进方案。对优化改进后的组合活塞进行了温度场测试分析,掌握了该型活塞真实的热负荷条件,验证了活塞温度场计算的准确性,校正了分析模型。组合活塞随柴油机整机通过了UIC性能及可靠性试验、热冲击试验、超转速及超负荷可靠性试验,结果良好,未发现裂纹及严重磨损现象。R12V280ZJ型柴油机组合活塞成功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试验依据,为同类型大功率产品开发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段军[7](2000)在《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智能PID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我国内燃机车行业目前的状况,在不改变现有燃油系统的情况下,利用微电子技术,即用数字式电子调速器代替正在使用的机械液压式调速器,是提高我国内燃机车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运用质量的一条捷径。并且会为我国内燃机车继续向着“重载、提速”这一目标前进提供保障,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调速系统的设计、研制与调试中,作者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成功地开发出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在我国内燃机车上,首次实现了对柴油机转速的数字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柴油机的电控理论和技术。 本文在考虑柴油机工作过程特殊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柴油机转速控制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柴油机曲轴转角域和相应角度频率域的概念,方便了控制周期的正确确定和转速信号的处理。从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GD)中磨光曲线的概念出发,以气缸的最高爆发压力作为控制点,用洛伦兹函数来拟合出柴油机示功图,建立起能基本反映柴油机瞬态特性,并兼顾数字控制特点的柴油机动态模型。 采用转速和供油齿条位移双闭环PID控制方案,研制出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便于实现智能化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开闭环相结合的智能化启机操作方案,它可根据柴油机的需要,提供最适宜的启动供油量,使启机过程即快速、又柔和无超调。另外,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在线自动整定PID控制器参数初值的方法。 针对常规PID控制器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在已有PID控制器参数初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怠速控制的神经网络智能PID控制器,及学习间隔可调的异步学习算法,以满足不同转速波动情况的需要。另外,针对负载突变工况,提出了一种以加速度为特征量,来调整增益的改进增益调度PID控制算法。 为方便配机试验及对控制算法进行有效分析,开发了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实时监控测量系统。并且,基于双端口RAM IDT7132和PC机并行打印机接口,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并行通讯方案,具有普遍的实用参考价值。 在测量系统的硬件基础上,研制出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另外,进行了大量的台架试验,包括启机、空载稳定性、调速、负荷突加突卸等,表现出该调速系统优良的性能。
仲怀清[8](2007)在《高原机车用16V280ZJA型柴油机提升功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原环境下,由于空气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进入柴油机气缸内的空气质量流量减少,使气缸内的燃烧恶劣、排温升高,从而使柴油机过热,功率、扭矩大大下降,燃油消耗率增加。为满足青藏铁路高原机车运用的需要,需研制适合铁路牵引用大功率高原柴油机。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在自主开发的16V280ZJA型柴油机基础上通过提升柴油机的高原功率,改善柴油机高原性能参数,研制了运用于青藏铁路高原机车用柴油机。本文采用AVL公司的柴油机工作过程计算程序BOOST软件,对柴油机进行了工作过程模拟,通过已有的大量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的模型进行了柴油机在高原状态不同方案的工作过程计算,提出了提升高原柴油机功率的改进措施,试制了高原用机车柴油机。通过柴油机的试验室台架试验和高原试验,分别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证明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提升功率的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也为今后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王强[9](2011)在《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HXN3和HXN5型机车技术性能的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总体及柴油机、电气、车体、转向架、制动和辅助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阐述了上述各系统技术优化和创新的重点方法,提出了该产品技术平台的建立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韩晓军,李海燕,肖锦龙,刘志清[10](2011)在《和谐系列内燃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和谐系列大功率内燃机车型式试验的试验数据,着重分析了能够对内燃机车运用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柴油机关键性指标:柴油机功率、冷却系统性能、排放性能、经济性,并探讨了今后国内机车柴油机研究的工作重点。
二、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功率高速机车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外机车用高速柴油机的现状 |
2 国外机车相关排放法规 |
3 国外高速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的排放控制策略 |
3.1 应对第三阶段排放标准 (EPA Tier3/EUIIIA) 的控制策略 |
3.2 应对第四阶段排放标准 (EPA Tier4/EUIIIB) 的控制策略 |
3.3 适合我国的高速大功率机车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 |
4 结语 |
(2)大功率机车柴油机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机车柴油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 机车柴油机采用电控喷油的必然性 |
1.3 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综述 |
1.3.1 电控喷油系统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外柴油机电控系统综述 |
1.3.3 国内柴油机电控系统综述 |
1.3.4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论文整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
2 针对控制的机车柴油机动态建模研究 |
2.1 柴油机仿真模型建模方法比较 |
2.2 平均值模型概述 |
2.3 大功率机车柴油机平均值模型 |
2.3.1 机车柴油机增压器建模 |
2.3.2 机车柴油机中冷器建模 |
2.3.3 机车柴油机主体建模 |
2.4 神经网络建模的研究与实现 |
2.4.1 NARMAX数学模型应用 |
2.4.2 残差分析法确定结构参数 |
2.4.3 网络结构优化 |
2.4.4 网络训练算法选择 |
2.5 混合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辨识柴油机模型 |
2.5.1 样本数据的确定 |
2.5.2 确定模型的阶次 |
2.5.3 优化网络结构 |
2.6 两种模型的仿真结果及比较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机车柴油机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
3.1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的应用研究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PID控制策略的应用研究 |
3.3 二型模糊控制策略的应用研究 |
3.3.1 二型模糊系统 |
3.3.2 区间二型模糊系统 |
3.3.3 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策略 |
3.4 典型工况的控制策略 |
3.4.1 起动工况控制策略 |
3.4.2 怠速工况控制策略 |
3.4.3 多缸平衡控制策略 |
3.4.4 跛行回家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SP/BIOS的燃油喷射电子控制单元研制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ECU硬件方案设计 |
4.2.1 基于CPU的硬件架构 |
4.2.2 电控系统传感器选型 |
4.2.3 高速电磁阀驱动电路优化设计 |
4.3 ECU软件方案设计 |
4.3.1 DSP/BIOS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 |
4.3.2 曲轴转角域思想 |
4.3.3 瞬时转速预测算法研究 |
4.3.4 CAN网络通信和应用层协议的制定 |
4.4 标定策略及软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机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
5.1 电控单体泵工作原理 |
5.2 燃油喷射模拟计算 |
5.2.1 燃油喷射模拟计算模块化设计 |
5.2.2 特征线法模拟计算压力波传递过程 |
5.2.3 燃油压力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5.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试验研究 |
5.3.1 试验环境与试验方案 |
5.3.2 电磁阀驱动电路参数 |
5.3.3 喷油特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电控单元硬件在环仿真研究 |
6.1 电控单元硬件在环仿真系统 |
6.1.1 系统方案确定 |
6.1.2 基于虚拟仪器的软硬件实现 |
6.2 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电控单元硬件在环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总结和创新点 |
7.2 论文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在线测试技术的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发展趋势 |
1.1.2 电控技术发展趋势 |
1.1.3 电控共轨技术其他方面的发展 |
1.1.4 燃油和电控系统故障是柴油机主要故障 |
1.2 本文研究的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 |
1.2.1 电控共轨系统构成及部套功能 |
1.2.2 电控共轨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1.3 电控共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开展船用电控共轨系统在线诊断技术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在线测试技术的诊断策略研究 |
2.1 在线测试(BIT)技术的基础理论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在线测试(BIT)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 基于FMEA方法的系统故障及失效模式分析 |
2.2.1 电控共轨子系统FMEA分析 |
2.2.2 电控高压油泵FMEA分析 |
2.2.3 共轨管FMEA分析 |
2.2.4 限流阀FMEA分析 |
2.2.5 电控喷油器FMEA分析 |
2.2.6 喷射控制单元FMEA分析 |
2.2.7 电源处理模块FMEA分析 |
2.2.8 MCU及配置电路模块FMEA分析 |
2.2.9 转速及相位信号处理模块FMEA分析 |
2.2.10 轨压信号处理模块FMEA分析 |
2.2.11 高压油泵电磁阀驱动模块FMEA分析 |
2.2.12 电控喷油器电磁阀驱动模块FMEA分析 |
2.3 基于多信号流图的系统测试性建模 |
2.4 基于系统多信号模型的测试性分析 |
2.5 基于相关性矩阵模型的在线诊断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共轨故障在线测试技术研究 |
3.1 基本理论概述 |
3.1.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3.1.2 SPC技术概述 |
3.1.3 蒙特卡洛(MonteCarlo,MC)算法 |
3.1.4 概率神经网络 |
3.2 高压共轨系统模型 |
3.2.1 电控高压油泵数学模型 |
3.2.2 高压油管及共轨管数学模型 |
3.2.3 限流阀数学模型 |
3.2.4 限压阀数学模型 |
3.2.5 电控喷油器数学模型 |
3.3 高压共轨系统模型标定 |
3.3.1 试验台及仪器介绍 |
3.3.2 电控喷油器模型标定 |
3.3.3 电控喷油器、限流阀模型联合标定 |
3.3.4 电控高压油泵模型标定 |
3.3.5 高压共轨全系统模型标定 |
3.4 基于在线自学习神经网络的电控喷油器计量特性故障测试 |
3.4.1 基于蓄压腔压力的计量特性分析 |
3.4.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特征参数容差分析 |
3.4.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计量特性故障在线自学习测试 |
3.4.4 在线自学习计量特性预测网络的离线训练 |
3.4.5 面向“群体”特征的预测网络在线自适应学习算法 |
3.4.6 基于SPC原理的计量特性一致性超差故障测试 |
3.4.7 计量特性故障在线自学习测试算法验证 |
3.5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限流阀故障测试 |
3.5.1 基于仿真计算的限流阀典型故障特征分析 |
3.5.2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限流阀故障测试算法 |
3.6 基于泵油特性的电控高压油泵故障测试 |
3.6.1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喷油器喷油量及回油量在线辨识 |
3.6.2 基于泄压过程的共轨系统泄漏总量在线辨识 |
3.6.3 基于泵油特性的高压油泵故障在线测试算法 |
3.7 限压阀及管系泄漏故障在线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射控制单元故障在线测试技术研究 |
4.1 基于物理冗余的轨压信号处理模块故障测试 |
4.1.1 轨压信号处理模块仿真建模及标定 |
4.1.2 基于仿真计算的轨压信号处理模块故障特征分析 |
4.1.3 基于一致性关系矩阵的故障测试算法 |
4.1.4 基于一致性关系矩阵的互校验算法试验验证 |
4.2 转速和相位信号处理模块故障在线测试 |
4.2.1 模块仿真建模与标定 |
4.2.2 典型故障模式下的特征分析 |
4.2.3 基于“齿周期”的转速及相位信号自校验算法 |
4.2.4 自校验算法验证 |
4.3 基于电流波形的喷油器电磁阀驱动电路故障在线测试 |
4.3.1 建模及标定 |
4.3.2 典型故障下的驱动电流波形特征分析 |
4.3.3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特征参数容差分析 |
4.3.4 故障测试算法及试验验证 |
4.4 高压油泵电磁阀驱动模块故障在线测试 |
4.4.1 驱动电路建模及标定 |
4.4.2 典型故障模式下的特征分析 |
4.4.3 故障特征参数容差分析 |
4.4.4 故障测试算法 |
4.5 电源及MCU故障在线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硬件在环的故障诊断策略验证 |
5.1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在线故障诊断系统 |
5.2 基于半物理仿真技术的硬件在环仿真验证平台 |
5.2.1 基于dSPACE的仿真模拟器硬件 |
5.2.2 基于Simulink的实时仿真模型 |
5.2.3 仿真模拟器验证 |
5.3 电控共轨系统故障注入及在线诊断系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5)H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行业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船用柴油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
2.2.2 船用柴油机行业的技术变革 |
2.2.3 船用柴油机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变化 |
2.2.4 制造业转型的方向 |
第3章 船用柴油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关于船用柴油机制造行业 |
3.1.1 船用柴油机基本概述 |
3.1.2 船用柴油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布局情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需求与竞争力分析 |
3.3.1 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 |
3.3.2 行业环境五力分析 |
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1 船用柴油机制造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2 船用柴油机研发和服务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3 新兴产业方面主要的竞争对手 |
3.5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第4章 HD公司发展现状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的简要历史分析 |
4.2 HD公司组织结构 |
4.3 HD公司营销分析 |
4.4 HD公司研发能力分析 |
4.5 HD公司制造能力分析 |
4.6 HD公司服务能力分析 |
4.7 HD公司新兴产业开拓能力分析 |
4.8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
第5章 SWOT分析和战略设计 |
5.1 企业三大主要业务的SWOT分析 |
5.1.1 公司研发服务业务的SWOT分析 |
5.1.2 公司制造业务的SWOT分析 |
5.1.3 公司新兴产业的SWOT分析 |
5.1.4 公司SWOT分析总结 |
5.2 HD公司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
5.3 主要的战略任务 |
5.3.1 相关、适度、多元的业务结构 |
5.3.2 提升总体制造能力 |
5.3.3 科技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
5.3.4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球服务能力 |
5.3.5 管理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
第6章 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
6.1 管控模式选择 |
6.1.1 企业管控模式现状 |
6.1.2 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管控模式整体要求 |
6.1.3 管控体系设计思路 |
6.2 组织结构调整 |
6.3 部门职责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R12V280ZJ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活塞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3 国内外柴油机发展现状 |
1.2 中速柴油机活塞的研究现状 |
1.2.1 世界着名供应商活塞技术研究 |
1.2.2 国内活塞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R12V280ZJ型柴油机活塞结构设计 |
2.1 关键结构设计 |
2.1.1 结构型式 |
2.1.2 主要结构参数 |
2.2 活塞冷却型式 |
2.3 活塞顶及裙部型面设计 |
2.3.1 活塞顶设计 |
2.3.2 活塞裙型面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12V280ZJ型柴油机活塞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温度场分析理论基础 |
3.1.1 热分析理论 |
3.1.2 初始条件和三类边界条件 |
3.2 应力场分析理论基础 |
3.2.1 三维有限元基本方程 |
3.2.2 边界条件 |
3.3 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3.3.1 软件选择 |
3.3.2 分析模型 |
3.3.3 材料性能及安全系数 |
3.4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4.1 热边界条件 |
3.4.2 装配载荷及边界条件 |
3.4.3 气体载荷 |
3.4.4 惯性力载荷 |
3.5 结果分析 |
3.5.1 组合活塞温度场三维有限元分析 |
3.5.2 组合活塞变形分析 |
3.5.3 组合活塞应力分析 |
3.5.4 疲劳寿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12V280ZJ型柴油机活塞温度场测试及试验分析 |
4.1 温度场测试方法 |
4.1.1 硬度塞法原理 |
4.1.2 硬度塞材料要求 |
4.1.3 硬度塞制作 |
4.2 测点布置 |
4.2.1 活塞顶测点布置 |
4.2.2 活塞裙测点布置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3.1 测试工况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热冲击及可靠性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智能PID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技术发展概况 |
1.2.1 柴油机调速技术及发展回顾 |
1.2.2 国外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的控制策略 |
1.3.1 PID控制算法在数字式调速器中的应用 |
1.3.2 其它控制方法在数字式调速器中的应用研究 |
1.4 PID控制器的新进展 |
1.4.1 PID控制器初始参数的自整定 |
1.4.2 PID控制器的自适应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调速系统中的柴油机数学模型 |
2.1 概述 |
2.1.1 调速系统中柴油机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
2.1.2 曲轴转角域与柴油机数学模型转换 |
2.2 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
2.2.1 结构和基本参数 |
2.2.2 单个缸输出扭矩 |
2.2.3 多缸柴油机总的输出扭矩 |
2.3 柴油机气缸压力的模拟计算 |
2.3.1 气缸压力示功图(P-φ图)模拟 |
2.3.2 用柴油机瞬时转速确定气缸的最高爆发压力 |
2.4 柴油机工作瞬态过程的模拟结果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全数字动态仿真研究 |
3.1 概述 |
3.2 柴油机角度频率域概念 |
3.3 柴油机瞬时转速信号的小波分析 |
3.3.1 柴油机瞬时转速信号的小波分析 |
3.3.2 柴油机瞬时转速信号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3.4 调速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
3.4.1 仿真软件设计 |
3.4.2 柴油机转速信号平均处理分析 |
3.4.3 控制周期选择分析 |
3.4.4 PID控制参数影响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设计 |
4.1 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基本方案 |
4.1.1 机车柴油机的基本特点 |
4.1.2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4.1.3 系统基本结构方案 |
4.2 通用力矩电机作为执行机构的研究 |
4.2.1 力矩电机的驱动模式 |
4.2.2 调制频率的初步确定 |
4.2.3 PWM控制信号的输出设计 |
4.2.4 试验研究 |
4.3 转速反馈环节设计 |
4.3.1 转速测量原理 |
4.3.2 转速测量实现 |
4.3.3 转速计算精度分析 |
4.3.4 转速信号的滤波处理 |
4.4 软件设计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实时监控测量系统 |
5.1 概述 |
5.2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动态特性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 |
5.2.1 瞬时转速测量方法 |
5.2.2 系统硬件构成 |
5.2.3 系统软件设计 |
5.3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实时监控系统 |
5.3.1 系统构成 |
5.3.2 双端口RAM IDT7132结构和特点 |
5.3.3 PC机并行打印机接口各信号作用 |
5.3.4 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
5.3.5 软件设计 |
5.4 实时监控系统的扩展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智能PID控制算法的研究 |
6.1 概述 |
6.2 开闭环相结合的智能化启机方案 |
6.3 在线整定PID控制器初始参数的方法 |
6.3.1 在线自整定的可能性 |
6.3.2 柴油机数学模型的最简化处理 |
6.3.3 PID参数整定方法 |
6.4 用于怠速控制的神经网络智能PID控制器 |
6.4.1 神经网络智能PID控制器基本结构 |
6.4.2 基于单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智能PID控制器 |
6.4.3 仿真结果 |
6.5 改进的增益调度PID控制算法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试验研究 |
7.1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硬件在环仿真系统 |
7.1.1 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构成 |
7.1.2 频率(转速)信号的输出设计 |
7.1.3 软件设计 |
7.2 台架试验 |
7.2.1 启机试验 |
7.2.2 怠速试验 |
7.2.3 调速试验 |
7.2.4 负荷突加突卸试验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 |
创新点摘要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原机车用16V280ZJA型柴油机提升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高原对16V280ZJA 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高原的气候特点及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2.2.1 高原的气候特点 |
2.2.2 高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2.2.3 影响增压柴油机高原性能的因素 |
2.3 16V280ZJA 型柴油机结构性能简介及高原应用 |
2.4 高原柴油机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 16V280ZJA 型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 |
3.1 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的发展 |
3.2 柴油机工作过程热力学模型 |
3.3 16V280ZJA 型柴油机工作过程计算模型 |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2 计算参数的选择确定 |
3.4 模拟计算及计算结果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高原柴油机功率的方法及技术措施 |
4.1 高原对16V280ZJA 型柴油机性能影响分析 |
4.2 16V280ZJA 型柴油机高原工况的工作过程计算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提升柴油机高原功率的技术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原柴油机性能试验 |
5.1 高原柴油机的设计 |
5.2 高原柴油机的试验方法及内容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特点和技术优势 |
1.1 总体结构布置特点 |
1.2 机车主要性能及其技术优势 |
1.3 柴油机 |
1.3.1 柴油机的结构和主要性能参数 (表2) [2] |
1.3.2 柴油机的技术优势 |
(1) 整体性能先进 |
(2) 先进的柴油机控制系统 |
(3) 柴油机自动启停系统 |
1.4 电气系统 |
1.4.1 电气系统原理 |
1.4.2 电气系统技术优势 |
(1) 交流传动系统 |
(2) 主、辅发电机 |
(3) 微机网络控制系统 |
(4) 辅助传动控制 |
1.5 车体结构特点和技术优势 |
1.5.1 轻量化、高强度 |
1.5.2 底架燃油箱 |
1.5.3 隔离式司机室结构 |
1.5.4 钩缓系统 |
1.6 转向架 |
1.6.1 转向架结构特点 |
1.6.2 转向架技术优势 |
(1) 轻量型构架设计 |
(2) 高性能的驱动装置 |
(3) 整体性能优越 |
1.7 机车制动系统 |
1.7.1 制动系统组成 |
1.7.2 制动系统技术优势 |
1.8 机车辅助系统 |
1.8.1 冷却水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 |
1.8.2 机油、燃油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 |
1.8.3 通风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 |
2 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系统优化和技术创新 |
2.1 柴油机技术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2 电气系统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3 车体技术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4 转向架技术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5 制动系统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6 辅助系统平台的优化与创新 |
2.7 整车产品技术平台的优化和创新 |
3 结束语 |
四、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功率高速机车柴油机排放控制策略[J]. 谭博文,姜昭禹,冯学鹏,芦宁.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7(05)
- [2]大功率机车柴油机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研究[D]. 王苏敬.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3]基于在线测试技术的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金江善.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7(12)
- [4]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主连杆杆身模锻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J]. 胡忠,单荣良,谢配良. 中国铁道科学, 1994(04)
- [5]H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雷.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6]R12V280ZJ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活塞开发[D]. 郑永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7]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智能PID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D]. 段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
- [8]高原机车用16V280ZJA型柴油机提升功率的研究[D]. 仲怀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9]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产品技术平台的建立[J]. 王强. 铁道机车车辆, 2011(02)
- [10]和谐系列内燃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试验研究[J]. 韩晓军,李海燕,肖锦龙,刘志清. 铁道机车车辆, 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