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伯强[2](2009)在《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重要动物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传播,不仅给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动物及其产品、人类、货物、运输工具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为动物疫情传播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和现实威胁,各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检疫措施来限制有关动物及其产品进口,其目的就是防止动物疫病的传入。从国家的安全战略高度来看,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是国家动物检疫的重要环节,对抵御外来动物疫病入侵、保护农牧渔业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生态和经济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来动物疫病,指本地区发生任何新的动物传染病,也就是说本地区目前不存在的、可能从外地传入的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任何动物传染病。对一个国家来说,所有可能从国外或境外传入、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任何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本地区或国家从未发生的动物疫病;2)本地区或国家曾发生但已得到扑灭或控制的动物疫病,或列入国家控制计划的动物疫病;3)本地区或国家虽已存在、但血清型不同的动物疫病;4)国外新出现的动物疫病;国外现有动物疫病出现的新变种;5)国外现有动物疫病出现流行病学显着变化(如突然爆发或大规模、大面积流行、发病率或死亡率显着提高、突破宿主种间屏障、变异等);6)人兽共患疾病。从动物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看,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须通过适当的传播途径才能进行传入发生,也就是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媒介可分为生物性的以及非生物性的媒介,具体包括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包括野生动物、昆虫媒介)、生物制品以及被污染的人员、物品、运输工具、空气尘埃等。如何有效截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源通过传播媒介传入疫情疫病,是外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关键。在进出口动物检疫中,国际上广泛采用OIE推荐的原则对进口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定性或定量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论制订检疫准入条件和管理措施。早在19世纪70年代,牛瘟在欧洲的流行,人们加深对疫情传播的认识,纷纷采取扑杀、禁止进口等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蔓延,正是基于人们对外来动物疫病的认识与防控,才推动了动物检疫的起源和发展,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历史实际就是动物检疫的历史。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建立了国际兽疫局(OIE),以便制订动物检疫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国际合作,预防、扑灭动物传染病和进行兽医学术交流并通报动物疫情。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制订SPS协定规范包括动物及其产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农产品国际贸易,明确各成员国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最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由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两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建立了包括法律法规、机构、监测、预警与快速反应等一套完整体系,呈现以下特点:法规齐全、责任明确;风险分析和管理水平高;市场准入条件高,但较公开透明;成本效益评估控制疫病效果好;经费补偿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分摊;疫情公开透明;控制措施和标准规范;技术实力雄厚;执法严明。不仅有效预防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而且成功控制国内的动物疫情,得以不断把本国的优势畜牧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成功防控了痒病、牛海绵状脑病、非洲马瘟、非洲猪瘟、水泡性口炎、结节性皮炎、烈谷热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这些动物疫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成功控制并扑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瘟疫情。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途径有:自然传播、边境贸易或走私非法带入、运输工具或船舶、旅客携带物、邮寄物、正常贸易等。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防控动物疫病的战略不明确、执行不力;相关立法机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标准滞后;技术力量不足;动物疫病监测、控制与补偿体系不完善;风险分析不足,风险管理有漏洞;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口岸检疫设施和能力不足;协同执法力度不够等。从修订法规和标准、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指定进口动物口岸、加强口岸能力建设、建立利益共同、责任分摊的补偿机制、加强管理协调、确保防疫一体化、加强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提升技术实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对策建议。结合对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借鉴国外的先进防控标准、经验和技术,提出构筑境外控制、口岸检疫与国内防疫三位一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口岸外来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从战略、策划与执行三个阶段安排外来动物病的预防与控制计划,既要对疑似或确认病例做出应急反应,也要参与疫病预防活动,包括动物疫病监测、阻止动物和肉类非法进口、改进养殖场和进出口的生物安全措施、普及农业生物安全教育,改善国家整体动物卫生状况,降低动物疫情疫病发生的风险。总体目标:将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口岸防控体系,使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不受动物疫病的影响,在保障国内各方面的需求前提下,促进我国动物及其产品出口。
R.A.Richards,周育彪[3](1977)在《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文中研究表明 在英国全面控制和扑灭水泡病的措施有两种:第一,借助于扑灭本病的一种方法来排除感染;其次,借助于阻断病毒通过食物再循环而引起再传染的循环来预防本病。 扑灭措施是严密地仿效口蹄疫和猪瘟所采用的措施,包括完全毁掉感染的猪群,追查、限制和监视在其它条件下可能已经感染的猪群。在任何时间发生典型爆发的地方表示那里可能有未揭示出的感染源或者是在一个区域内有感染源,或者是那里的感染猪可能已经出现在
况乾惕[4](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指出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B.B.Mакаров,况乾惕[5](1977)在《猪水泡病的流行病学》文中认为 自1972年以来,发表了许多关于一种新的急性接触性猪病流行的报道,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水泡性综合症,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泡疹和水泡性口炎类似。本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1973年1月和4月欧洲口蹄疫防治委员会在罗马召开的及以后的各次会议上和1973年5月在国际兽疫局第41次大会上,对此病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对这种新的猪病,已建议列为单独的一种病,定名为肠道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BBC)。
钟金栋[6](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熊谷哲夫,庄德忍[7](1975)在《猪水泡病》文中指出 1973年11月至12月间在日本的神奈川、茨城与爱知县发生了与猪口蹄疫相类似的疾病,经检查确诊是由肠病毒引起的猪水泡病。发病经过 1973年11月23日,某兽医在茨城县総和街猪场发现病猪呈现跛行症状,认为患水泡病,并怀疑是口蹄疫,次日向家畜保健卫生所报告。据认为,该病来源是11月11日从神奈川县将蹄部已有病变的成年公猪输入该猪场所致。根据输入前神奈川县绫濑街猪场的调查,有三个县十四个养猪单位发生该病。绫濑街猪场的
曾恒[8](2016)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是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它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关乎到国家安全的许多范畴。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则是国家安全综合评估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给畜牧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相应的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对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了解疫病暴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并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以及相关的决策分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议题是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来的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动物卫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动物卫生经济学(Animal Health Economics)在欧美也被称为兽医经济学(Veterinary Economics),是经济学新近兴起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传染病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为科学依据,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相关社会科学体系为指导,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生产消费以及损失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和评估,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各种活动进行经济学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科学的政策与建议。这些年来,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了一些主要的动物流行性疫病,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前将畜产品自给自足作为优先政策目标的状况也随着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而发生改变,从而削弱了疫病控制成果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和经济体之间的资金竞争也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下降而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职责从公共部门向关注于投资回报的私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任何旨在改善畜牧业发展和保护动物健康的建议以及需要计划各种动物疫病防控资金支持时都必须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学评估。由此,动物卫生经济学研究也被广大学者、行业从业人员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关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卫生经济学,特别是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的经验,在动物疫病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决策支持作用,但我国关于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尝试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为我国制定相关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以动物疫病暴发全程为观察期,以宏观为主和部分延伸微观层面为视角,以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为立足点,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对动物疫病暴发后的经济损失进行科学测度;对各种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方式、策略及由此产生的投入、效果、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等两大方面的内容。这两大方面的内容是递进的层次关系。动物疫病损失的经济学评估是最小的范围,也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防控措施的经济学评估包含损失评估,同时还包含防控措施产生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并在防控措施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各种防控措施以及实施步骤的科学决策。本文紧紧围绕上述两条主线,即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又从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拟定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于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则是以动物疫病的各种防控措施,即检、免、杀、消、管、宣等入手,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动物疫病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套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思路,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主要内容总结为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两大方面,并对其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2)在总结各类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损失评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相比于其他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具有实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特点。“标准单位疫病法”弥补了大量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性的缺陷,同时迅速得出损失估计值,对于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疫病损失、进行防控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无论是对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相关理论的完善,还是了解动物疫病的影响、制定防控策略等,“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探讨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3)本文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研究对象,进行退出免疫及继续强制免疫的决策评估,为政府制定动物疾病防控方案,以及财政支持政策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并对免疫退出与强制免疫决策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分析,弥补了该方向研究的空白,而针对其他疫病而言,区域的防控决策必须与区域具体的疫病疫情结合,不论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根除为主,或是免疫退出为主,都是根据疫病的疫情现状而制定的特定的决策分析过程,不同的决策多种防控措施的综合应用,本文的思路有一定的参考性。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继续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经济学评估和防控策略研究;逐步健全兽医管理体制,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的监测体系、应急体系;制定合理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财政支持政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的创新。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并且结合具体的动物疫病种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索。第二,创新评估方法的完善与应用。本文全面阐释和完善了“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方法论依据,该方法提出了一种在疫病暴发,数据较难全面获取情况下,较为快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损失评估的思路。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并在理论上丰富了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的方法内容。并尝试在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退出的决策评估中进行初步的应用,探讨局部退出的具体选择及其可行性。第三,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有关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宏观角度出发,选择养殖主体、政府、产业链、消费者、卫生机构等微观主体作为评估对象,分别构建了损失评估指标和计算公式,指标体系的构建较为全面,并可以根据地区实际选择近似的指标进行指标替换和损失计算。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一,防控措施的评估中对防控措施产生的可能结果有待深入全面分析,例如结果、效用、收益和福利等;第二,动物疫病的损失评估是决策评估的基础之一,历史暴发损失与风险损失的大小一并影响着决策结论。由于风险是还没发生的、但是有可能发生的危害。所以风险损失是潜在损失的评估,需要依据经验、逻辑推理或者是有关理论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评估。动物疫病暴发的风险损失评估研究涉及到兽医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本文从一定角度对疫情风险的经济评估、疫情对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政府补偿标准等方面的探讨,需要与动物疫病的致病机理、疫情传播途径、流行特点、疫苗防治等方面知识结合,才能准确把握风险损失的评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闫振宇[9](2012)在《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甲型H1N1、猪链球菌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罪魁祸首的重大动物疫病,具有致病性强、易感性烈、传播迅速、人畜共患等特点;并随着经济发展及公众消费结构的转变,正通过食物链将更多的人暴露在动物疫情风险之下,引起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和反应。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已远远超过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极易引发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形成社会恐慌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对于“稳定压倒一切”为发展前提的中国,重大动物疫情的频发对我国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由于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是一个社会性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公众的有效参与和协同应对必不可少。综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量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证明,有效的风险沟通,能够激发公众理性、降低公众恐慌程度、促使公众对突发事件风险形成准确的认知,并进行理性行为决策,平缓疫情的社会影响。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顺利实施及其有效性,取决于利益相关群体理性风险认知及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而风险沟通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那么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领域,风险沟通的作用机理如何?如何通过风险沟通合理调整利益相关群体的风险认知和决策行为,协同理性应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如何从风险沟通的角度,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效能,完善我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是极具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本论文以风险认知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前景理论等为基础,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分析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和完善途径。并以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有序选择模型等方法,以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重大动物疫情突发情景中疫情相关信息对养殖农户及消费者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分析,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养殖农户和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沟通角度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提出意见和政策建议,期望借助贯穿应急管理始终的风险沟通机制来解决政府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文分为七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前景理论分别构建了重大动物疫情下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和群体行为空间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风险沟通在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风险沟通可调节个体决策者对风险内容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感知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来优化其决策价值函数,降低个体对动物疫情突发事件的过度敏感性,促使公众采取积极的风险应对行为。风险沟通过程中,增加疫病风险内容信息、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三类信息的密度,可有效缩小重大动物疫病突发事件下的公众群体行为空间,降低政府应急管理难度。(2)通过我国禽流感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以及英国疯牛病事件的案例分析,从实践角度论证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两个群体在重大动物疫情突发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对其采取的沟通措施及应急效果。分析表明,风险沟通是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有效手段,合理的风险沟通可以起到有效疫情控制作用,反之,将扩大动物疫情的负面影响。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风险的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直接影响政府疫情控制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而消费者对突发动物疫情下的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又决定了动物疫情突发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养殖农户和消费者是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风险沟通的重点对象,在应急管理中要注重把握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状况,采取合适的风险沟通策略。(3)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疫病内容信息、疫病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以风险认知为中介变量,对农户决策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是动物疫情风险沟通重点传递的信息内容。政府在与养殖农户进行风险信息交流时,应偏重使用视频、音频、图示,以及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培训。同时,区分信息的实时性差异并选择合适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大部分疫病内容信息可以主要通过书籍、报刊、资料等形式发放给养殖农户,多用图示讲解的形式宣传疫情信息风险内容。对于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更多要求实时性传达给养殖农户,这类信息的沟通渠道以电视为主,沟通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4)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消费者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主要有健康损失、社会损失、心理损失和金钱损失四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损失是最重要的维度。降低消费者动物疫情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信息渠道按显着性降序排序依次为:政府、报纸、电视、专家,其中政府渠道的影响最为显着;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疫情时期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以及非疫情时期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对其自身积极消费行为存在显着影响。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的风险沟通重点应放在降低消费者健康损失不确定性上。政府应主动、及时公开疫情相关信息,满足消费者的疫病信息需求,同时加强日常食品安全的监测和保障水平,维护政府权威及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本论文有别于一般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研究,以风险沟通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理论和实证研究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重大动物疫情下政府-养殖农户以及政府-消费者之间风险沟通策略。提出了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意见及政策建议。研究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研究结论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康路[10](2018)在《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监测及综合防控研究》文中指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兽动物(家养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可以远距离和快速传播的热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其病情急、传播快速、造成的危害大,所以口蹄疫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要面对的蹙迫的问题。本次研究采取液相阻断ELISA法和口蹄疫病毒3ABC单抗阻断ELISA法对2013~2017年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进行监测,明确口蹄疫抗体水平和消长规律,及时发现疫苗免疫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而分析原因。用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的9700份血清样品,有8797份血清免疫抗体效价≥1:128,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0.69%;用口蹄疫病毒3ABC单体抗阻ELISA法检测的4800份血清样品中均未检出阳性。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抗体效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辖区内没有自然感染的情况发生。本研究通过对猪O型口蹄疫进行抗体监测,针对盘锦市大洼区当前防控形势,对猪O型口蹄疫的综合防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方案和优化免疫程序,逐步加强饲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快速提升应急处置的能力,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抗体监测等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不断的探索出适合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概述 |
2.1 概念和范畴 |
2.2 起源和发展 |
2.2.1 世界动物检疫起源和发展 |
2.2.2 SPS协定 |
2.2.3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起源和发展 |
2.3 动物疫病在全球的流行情况 |
2.4 危害和影响 |
2.4.1 对养殖业的影响 |
2.4.2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
2.4.3 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
2.4.4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2.4.5 对贸易的影响 |
3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 |
3.1 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要素 |
3.2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途径 |
3.3 进口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 |
3.3.1 原则和优先顺序 |
3.3.2 危害确认 |
3.3.3 风险评估 |
3.4 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与传入风险 |
3.4.1 疫病诊断方法的选择 |
3.4.2 检测方法与传入风险分析 |
3.5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措施 |
3.5.1 控制和降低释放风险的管理措施 |
3.5.2 控制和降低暴露风险的管理措施 |
3.5.3 特殊措施 |
3.6 外来动物疫病传播的典型案例 |
3.6.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3.6.2 蓝舌病 |
3.6.3 非洲猪瘟 |
3.6.4 西尼罗热 |
3.6.5 尼帕病 |
4 国外对外来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状况 |
4.1 国际组织 |
4.2 发达国家控制外来动物疫病状况 |
4.2.1 美国、加拿大 |
4.2.2 新西兰、澳大利亚 |
4.2.3 欧盟 |
4.2.4 主要特点 |
5 我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分析 |
5.1 法律法规 |
5.2 主管机构和职责分工 |
5.2.1 农业部 |
5.2.2 国家质检总局 |
5.3 我国开放的口岸状况 |
5.4 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状况 |
5.4.1 进口动物及其产品中截获疫情疫病情况 |
5.4.2 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 |
5.5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分析 |
5.5.1 传入媒介分析 |
5.5.2 传入途径分析 |
5.5.3 进口动物检疫风险分析 |
5.6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
5.6.1 重大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
5.6.2 其他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
5.7 存在的问题 |
5.7.1 国家防控动物疫病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执行不力 |
5.7.2 相关立法机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标准滞后 |
5.7.3 技术力量不足 |
5.7.4 动物疫病监测、控制与补偿体系不完善 |
5.7.5 风险分析不足,风险管理有漏洞 |
5.7.6 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 |
5.7.7 口岸检疫设施和能力不足 |
5.7.8 协同执法力度不够 |
6 有关对策和建议 |
6.1 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
6.2 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 |
6.3 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 |
6.4 指定进口动物口岸 |
6.5 加强口岸能力建设 |
6.5.1 加强一线能力建设 |
6.5.2 严查从疫区进口动物和相关产品 |
6.5.3 严厉打击非法进口渠道 |
6.5.4 主动监测防疫 |
6.5.5 加强旅邮检工作 |
6.6 加强疫情疫病监控 |
6.6.1 动物身份识别和追溯体系 |
6.6.2 疫情疫病监控体系 |
6.7 建立利益共同、责任分摊的补偿机制 |
6.8 加强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提升技术实力 |
6.9 完善应急反应体系 |
6.10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
7 外来动物疫病应急实施计划 |
7.1 目标 |
7.2 重点控制的外来动物疫病名录 |
7.3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管理体系 |
7.4 疫病控制策略 |
7.4.1 疫病基本情况 |
7.4.2 控制和扑灭的原则 |
7.4.3 控制方法和原则 |
7.4.4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影响的主要动物种类 |
7.4.5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扑灭策略 |
7.4.6 监控和应对措施 |
7.4.7 补偿原则 |
7.5 应急程序和反应 |
7.5.1 战略层面 |
7.5.2 策划层面 |
7.5.3 执行层面 |
7.5.4 应急反应 |
7.5.5 应急反应状态与对应的反应级别 |
7.5.6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实施应对关键步骤时间限制 |
7.6 疫情信息的公开与交流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研究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综述 |
2.1.2 国外研究综述 |
2.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
2.2.1 法律法规建设 |
2.2.2 政策发展 |
2.3 小结 |
3.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 |
3.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主要内容 |
3.1.1 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 |
3.1.2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
3.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3.2.1 成本收益理论 |
3.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2.3 条件价值估值法(CVM) |
3.2.4 交易费用理论 |
3.2.5 人力资本理论 |
3.3 小结 |
4. 动物疫病经济学损失评估 |
4.1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内容 |
4.1.1 按损失主体划分 |
4.1.2 按损失范畴划分 |
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方法总结 |
4.2.1 成本收益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 |
4.2.3 市场价值法 |
4.2.4 投入产出模型 |
4.2.5 海因里希法 |
4.2.6 计量经济模型 |
4.2.7 其他经济学分析工具与方法 |
4.3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4.3.1 基本指标选择方法 |
4.3.2 评估指标 |
4.3.3 评估指标体系 |
4.4 小结 |
5 动物疫病经济损失评估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 |
5.1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概念 |
5.1.1 标准地区 |
5.1.2 标准疫病 |
5.2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特点 |
5.3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评估指标体系 |
5.3.1 动物疫病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
5.3.2 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3 损失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
5.4 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
5.4.1 经济损失 |
5.4.2 社会损失 |
5.4.3 环境损失 |
5.5 非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
5.6 非标准地区损失调整 |
5.6.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 |
5.6.2 疫病程度系数 |
5.7 “标准单位疫病法”实证分析——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
5.7.1 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
5.7.2 非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
5.8 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
6.1 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理论主要内容 |
6.1.1 扑杀措施的经济学评估 |
6.1.2 政府强制免疫的经济学评估 |
6.2 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
6.2.1 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相关政策 |
6.2.2 防控措施决策评估的理论依据 |
6.2.3 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决策评估的主要内容 |
6.3 小结 |
7 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成果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科研成果 |
项目经历 |
致谢 |
(9)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风险沟通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突发事件中风险沟通应用研究综述 |
1.2.4 文献简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重大动物疫情 |
2.1.2 风险 |
2.1.3 公共风险 |
2.1.4 风险沟通 |
2.1.5 风险认知 |
2.1.6 应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风险认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
3.1.1 我国主要动物疫病 |
3.1.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3.2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
3.2.1 重大动物疫情的公共风险特征 |
3.2.2 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经验 |
3.2.3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
3.2.4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 |
4.1 引言 |
4.2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作用机理:理论分析 |
4.2.1 动物疫情突发时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基于前景理论 |
4.2.2 动物疫情突发时群体行为与政府疫情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策略 |
4.3 风险沟通在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案例分析 |
4.3.1 2004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 |
4.3.2 2005年四川资阳猪链球菌事件 |
4.3.3 英国疯牛病事件 |
4.4 本章小结 |
5 重大动物疫情中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应对行为及风险沟通策略 |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5.3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的风险认知特征 |
5.3.1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病”的联想 |
5.3.2 养殖农户疫病风险认知的特征 |
5.3.3 动物疫病信息对养殖农户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影响 |
5.4 养殖农户风险应对行为特征 |
5.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风险应对行为的实证分析 |
5.5.1 因子分析与量表观察变量项目筛选 |
5.5.2 模型参数估计和模式测试 |
5.5.3 模型修正和拟合 |
5.5.4 结果分析 |
5.6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 |
5.6.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
5.6.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
5.7 本章小结 |
6 重大动物疫情中的消费者风险认知、决策行为及其风险沟通策略 |
6.1 文献回顾 |
6.2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 |
6.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及规避行为特征 |
6.3.1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特征 |
6.3.2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 |
6.3.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特征 |
6.4 动物疫病风险信息、风险认知与风险规避行为的实证分析 |
6.4.1 重大动物疫情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 |
6.4.2 重大动物疫情中个人特征、风险认知和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 |
6.5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与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 |
6.5.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
6.5.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 |
7.2.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减缓阶段 |
7.2.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准备阶段 |
7.2.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响应阶段 |
7.2.4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恢复阶段 |
7.3 政策建议 |
7.3.1 转变政府应急管理理念,树立风险沟通意识 |
7.3.2 整合应急信息系统,建立透明高效的疫病信息管理机制 |
7.3.3 完善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风险沟通环境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动物疫情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监测及综合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口蹄疫病毒特性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及特点 |
1.1.3 口蹄疫的流行史与危害 |
1.1.4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
1.1.5 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
1.1.6 口蹄疫的诊断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大洼区现状 |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监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检测结果 |
2.2.1 不同养殖规模抗体监测结果 |
2.2.2 不同年份猪O型口蹄疫抗体监测结果 |
2.2.3 不同年份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
2.2.4 不同季节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监测结果 |
2.2.5 不同日龄的猪O型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检出率 |
2.3 讨论 |
2.3.1 免疫抗体检测水平结果分析 |
2.3.2 自然感染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洼区口蹄疫综合防控 |
3.1 做好日常免疫预防工作 |
3.1.1 优化免疫程序 |
3.1.2 监测免疫抗体水平 |
3.1.3 免疫疫苗的选择 |
3.1.4 免疫的方法 |
3.2 逐步加强饲养管理 |
3.2.1 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入场 |
3.2.2 人员与车辆管理 |
3.2.3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
3.2.4 病畜及病死动物处理 |
3.3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
3.3.1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
3.3.2 健全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制度 |
3.3.3 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
3.4 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
3.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2]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张伯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3]在英国猪水泡病的控制和扑灭[J]. R.A.Richards,周育彪.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4]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5]猪水泡病的流行病学[J]. B.B.Mакаров,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7]猪水泡病[J]. 熊谷哲夫,庄德忍. 国外畜牧科技资料, 1975(02)
- [8]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曾恒. 武汉大学, 2016(06)
- [9]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D]. 闫振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2)
- [10]盘锦市大洼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监测及综合防控研究[D]. 康路.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