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纾困目标

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纾困目标

一、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琴[1](2018)在《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文化内涵》文中提出2018年6月28日,中共辽宁省委正式发布了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提出,是辽宁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悠远民族精神的地域阐释,是引领和感召我们奋力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这十六字表达语是对爱国主义和地域文化的高度总结和高度凝练,是对辽宁人民建设家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是对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性的时代解读,是辽宁人民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上对于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美好期待和殷切期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涵养,饱含着辽宁人民渴盼重振雄风、再展英姿的时代精神。

王一[2](2018)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文中提出面对持续升温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东北振兴必然是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应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脉络分析入手,论证分析东北经济发展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东北振兴战略的渐进演变的过程,梳理出东北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最后,通过探讨东北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所显示出的全面振兴观对城镇化的影响,得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逐步落实的过程,也是促进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进而进一步提出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策略。

王一[3](2016)在《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共有近9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0多万。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与资源开采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创历史最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东北地区进行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政治稳定。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方案的全面实施,这一方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四个着力”、“三个事关”和“两个归根结底”等重要论断以及“7.17讲话”的重要精神,强调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是全面振兴,并确立其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东北地区城镇化是其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回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东北地区产业布局,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是其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与价值目标,为解决东北地区“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铺平道路。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加以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东北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依据,以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的作用及其策略为研究重点,将文章分成了六个章节,层层递进,得出城镇化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这一结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本部分在准确界定和把握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强调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三章是历史考察与战略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历史维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全面解读东北振兴战略,旨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寻求东北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第四章是数据论证与作用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城镇化建设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在辩证论述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阐释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继而分别对黑、吉、辽三省的城镇化的经济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用详实数据证明城镇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澳大利亚帕斯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并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省城镇化建设为例,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六章是策略分析与对策探索。本部分在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条件与城镇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调动经济主体活力与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等。

于广臣[4](2015)在《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石油、助剂、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化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激增,化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部分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逐年降低,有的化工企业面临举步维艰、停产倒闭的风险,化工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仍需进一步的开拓,如何能让化工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根据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外部变化的环境进行梳理,包括对竞争对手、内外部环境、技术环境、全球市场、客户等,并结合企业所在地域的优势特点,对星云化工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政府环境技术环境等做出进一步分析,依托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汽车和化工两产融合的指导方针,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强做大企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如何有效增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提升公司的技术竞争优势,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战略,并制定出未来五年内的战略目标,并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根据市场环境现状和企业自身状况,订制清晰、明确的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本文首先论证了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制定有效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并提出研究发展战略问题的全新思路与方法。全面地研究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利用内部因素分析矩阵对内部环境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矩阵,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同行业动向分析等方法进行关键绩效预测,保证了对战略实施的测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最后通过完善公司的运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优秀人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并加强企业服务意识,深挖化工服务的增值业务,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全面提高。

刘来平[5](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魏志成[6](2010)在《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下,我国工业企业正面临着潜在的发展机遇,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而研究工业企业绩效评估对增强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我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发展经济是重点,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对辽宁来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老工业基地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尽快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企业绩效,是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课题。本文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结合辽宁省工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我省省情的工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这对于政府决策部门正确地把握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制定正确经济发展策略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针对辽宁省各地市2004年和2007年两年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的因素,提出提高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的建议。数据主要来源于这两年的统计年鉴,本文采取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的指标构建,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效仿199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产品销售率等七个指标。本文先通过因子分析后,得到四个公因子,分别为产出效率因子、营运能力因子、发展能力因子、销售能力因子。求出公因子后,本文利用回归估计等方法求出了因子得分的数学模型,将各公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线性形式,并进一步计算出因子得分,对辽宁省各地市进行综合评估。本文还给出了辽宁省各地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聚类分析对辽宁省各地市进行聚类,发现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共分为四类,分类的顺序与因子分析的综合排名一致。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本文发现产出效率因子对于工业企业绩效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其它因子依次减少。本文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注重产出效率,加强营运能力以及继续加强销售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1)本文在参考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重新确立工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2)本文选取2004年和2007年辽宁省十四个地区统计数进行比较研究,使分析更具有针对性。(3)本文针对辽宁省具体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成果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将为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孙慧[7](2009)在《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优化目前能源的供应结构,提高现有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成为中国石油迫在眉睫的任务。近年来,由于产品质量升级和国内成品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石油建设工程特别是特大型建设工程逐年递增,建设任务也是更加沉重,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频发,这就为工程质量监督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它集科学性、公正性和法制性于一体。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实现全方位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当前研究石油石化行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问题,已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保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越发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不断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宏观管理。本文从国内外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入手,将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与政府监督和行业专业监督进行对比分析,以公共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中油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研究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通过对中油集团兰州监督站监督的兰州石化公司的60万吨/年大乙烯建设工程和异地监督的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的案例对比,分析了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问题;最后提出我国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推行完全脱离地区公司行政管理的政府化监督、实行在监督总站领导下的异体化监督和引入项目管理理念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并以运用成功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异体化监督实现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强相关部门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中石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认识;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即将和已经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信息来源。本文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周永生,张天维[8](2008)在《辽宁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总结了辽宁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业绩所经历阶段的大的事件,从中能够看到辽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及来之不易的成果。所有这些分析对辽宁今后继续取得成绩,克服不足将有很大的益处。

王竞媛[9](2008)在《兰州石化后勤服务系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文中提出企业兴衰,关键在人;各层次员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员工队伍结构,而好的员工队伍结构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为了建成一流的石化后勤服务体系,制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是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作为兰州石化后勤服务系统的管理和服务部门,承担着生活基地内的职工住房建设、物业管理、医疗卫生、企业客运通勤以及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幼儿托教、社区文体活动等业务。随着企业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及兰州石化生活基地逐步完善、配套,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成为中油集团在兰企业的主要生活基地。本文以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为指导,在对兰州石化后勤服务系统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全面分析后,提出了2007-2011年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针对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运用德尔菲法和经验预测法,提出重新构建矿区服务事业部组织机构设计方案,合理设计管理层次,准确配置各层次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使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善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员队伍;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成长通道狭窄、上升空间不足等问题,结合矿区服务事业部重点产业规划项目,提出创新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学术造诣深、能够跻身产业技术前沿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针对操作服务人员冗员严重、高等专业技能人员匮乏、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运用趋势法,结合后勤服务业务关键岗位特点,开拓思路,较快速度地建成一支掌握专门技术、具有高超和精湛技艺的操作服务人员队伍。为了保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的实现,本文提出重构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配套完善员工培训体系,适度引进与内部调整相结合的优化配置措施。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石化企业、为矿区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马秀颖[10](2008)在《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但是,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地方市场分割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一现象在东北地区尤为严重,它影响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实施。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是进一步发展东北经济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然而,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尚未有学者对此问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对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作一次尝试性研究。本文首先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地方市场分割的形成动因,进而提出了地方市场分割的形成机制,并将其细化为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然后,针对东北地区进行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市场分割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现实中的同构性,还体现为政策规划的同构性;而产生市场分割的地域性原因是东北三省趋同的重工业基础、不同步的改革开放政策、国企比例过大的经济结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借助边界效应把地方市场分割引入条件β趋同分析模型,证明了目前东北地区从宏观层面看一体化的趋势很明显,但是在中观的产业层面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而且市场分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跨省区的协调机构对打破地方市场分割作用显着。本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打破东北地区市场分割的建议是:由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协调、完善市场机制和改革政府官员激励制度。

二、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子情怀
二、忠诚担当
三、创新实干
四、奋斗自强

(2)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二)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
二、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一) 新一轮东北振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二) 新型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影响
三、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逐步落实的过程
    (一)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渐进性
    (二) 东北全面振兴观对城镇化影响的深刻性
        1. 努力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
        2. 东北三省相互间应具有合作性。
        3. 产业集中支撑城镇化。
    (三) 政策逐步释放红利的持续性
四、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策略
    (一) 优化产业结构
    (二) 协调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
    (三) 加强支撑和保障建设
    (四) 调动经济主体活力
    (五)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3)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东北地区现状综述
        1.2.2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综述
        1.2.3 新一轮东北振兴思路与对策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区域经济
        2.1.1 区域及其类型划分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2.1.3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城镇化
        2.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2.2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2.3.2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3 西方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镇化思想
        2.4.2 列宁和斯大林的城镇化思想
        2.4.3 毛泽东的城镇化思想
        2.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城镇化思想
    2.5 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5.1 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5.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传导过程
        2.5.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
第3章 东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与东北振兴战略
    3.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演变
        3.1.1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城镇化发展政策(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早期的城镇化发展思想(1978-2002)
        3.1.3 新世纪的新型城镇化政策(2002-2016)
    3.2 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
        3.2.2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3.2.3 经济增长拉动方式有所改善
    3.3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演变
        3.3.1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3.3.2 东北振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3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4章 城镇化在发展东北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4.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4.1.2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4.2 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4.2.1 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影响
        4.2.2 新一轮东北振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4.3.1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2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3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与实践探索
    5.1 澳大利亚珀斯的城镇化发展
        5.1.1 珀斯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1.2 珀斯的城镇化历程
        5.1.3 珀斯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2 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发展
        5.2.1 德兴市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2.2 德兴市的城镇化历程
        5.2.3 德兴市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3.1 七台河市的经济概况
        5.3.2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3.3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5.4 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4.1 辽宁省的经济概况
        5.4.2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4.3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第6章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
    6.1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分析
        6.1.1 区域发展的全球化
        6.1.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6.1.3 城市体系的完善
        6.1.4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
    6.2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6.2.1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策略
        6.2.2 积极发挥城镇化与产业互动作用
        6.2.3 消除制度障碍
        6.2.4 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开发
        6.2.5 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6.3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
        6.3.1 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6.3.2 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6.3.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3.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对策
        6.4.1 优化产业结构
        6.4.2 协调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
        6.4.3 加强支撑和保障建设
        6.4.4 调动经济主体活力
        6.4.5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目的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 战略的含义和特性
        2.1.1 战略的含义
        2.1.2 战略特性
    2.2 战略的层次结构
    2.3 战略的一般内容
    2.4 战略分析工具
第3章 吉化星云化工内部条件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组织机构
        3.2.1 组织治理关键因素
        3.2.2 高层领导绩效
    3.3 公司资源分析
        3.3.1 人力资源
        3.3.2 财务资源
        3.3.3 信息和知识资源
        3.3.4 技术资源
        3.3.5 基础设施
        3.3.6 相关方关系
    3.4 产品及竞争分析
        3.4.1 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绩效指标的当前水平和趋势
        3.4.2 市场占有率
        3.4.3 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特色及创新成果
第4章 吉化星云化工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1 经济环境分析
    4.2 政府规制环境分析
    4.3 技术环境分析
    4.4 竞争对手与竞争环境分析
    4.5 SWOT分析
第5章 吉化星云化工发展战略规划
    5.1 公司战略方针
    5.2 公司战略思想
    5.3 公司战略目标
    5.4 公司战略部署
第6章 吉化星云化工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6.1 星云化工发展战略实施
    6.2 星云化工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6.2.1 完善运营模式
        6.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2.3 加大技术创新驱动能力
        6.2.4 大力发展化工服务业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结构与可能创新之处
2 工业企业绩效的文献研究
    2.1 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
        2.1.1 绩效
        2.1.2 组织绩效
        2.1.3 本文对工业企业绩效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学者的观点
        2.2.2 国内学者的观点
3 辽宁省工业发展状况
    3.1 2004年以前辽宁工业发展状况
    3.2 2004年以后辽宁工业发展状况
    3.3 辽宁省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4.1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
    4.3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的理论模型
        4.3.1 因子分析
        4.3.2 聚类分析
5 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的实证分析
    5.1 因子分析过程
        5.1.1 2004年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因子分析过程
        5.1.2 2007年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因子分析过程
    5.2 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的聚类分析
        5.2.1 2004年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的聚类分析过程
        5.2.2 2007年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的聚类分析过程
        5.2.3 辽宁省各地分类结果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逐年递增
        1.1.2 中国石油建设工程任务沉重
        1.1.3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频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
    2.1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历史沿革
        2.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
    2.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现状
        2.2.1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
        2.2.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2.2.3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中油集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3.1 质量监督机构设置
        3.1.1 石油天然气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3.1.2 工程质量专业监督站
    3.2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3.2.1 法律地位的取得
        3.2.2 组织机构设置
        3.2.3 监督管理办法
        3.2.4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第4章 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研究分析
    4.1 工程质量监督的地位
        4.1.1 与其他行业监督的对比
        4.1.2 与政府监督的对比
    4.2 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4.2.1 无法实现公正的第三方监督
        4.2.2 专业监督和专业检测并存
        4.2.3 淡化了监理的作用
        4.2.4 在项目管理方面运用欠缺
第5章 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改革建议
    5.1 推行政府化监督
    5.2 实行异体化监督
        5.2.1 异体化监督的可行性
        5.2.2 异体化监督的局限性
        5.2.3 异体化监督案例分析
    5.3 引入项目管理理念的集团化管理体制
        5.3.1 广西项目的成功案例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辽宁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积极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3.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
    5.认真制订和实施新的发展计划。
    6.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7.大批外商企业投资落户辽宁。
二、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的战略选择(1992-2002年)
    1.加快经济体制建设。
    2.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3.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4.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6.实施几大社会工程。
三、改革开放进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阶段(2002-2007年)
    1.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通过“五点一线”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4.突出科技创新在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
    5.实施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
    7.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9)兰州石化后勤服务系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总体思路
2 相关理论及其方法综述
    2.1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2.1.1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2.1.2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2.1.3 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程序
        2.1.4 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原则
    2.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2.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2.2.2 影响需求预测的关键因素
        2.2.3 选择需求预测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2.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2.3.1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2.3.2 人力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
        2.3.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典型步骤
    2.4 人力资源平衡
3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3.1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概况
        3.1.1 兰州石化公司及矿区服务事业部的成长历程
        3.1.2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的概况及特点
        3.1.3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2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界定
    3.3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员工队伍现状
    3.4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3.4.1 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情况
        3.4.2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规划情况
    3.5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员工队伍及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员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2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6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员工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
4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立
    4.1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体系建立步骤及规划原则
        4.1.1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体系建立步骤
        4.1.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体系的规划原则
    4.2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发展规划目标
    4.3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管理人员配置规划
        4.3.1 管理人员岗位设计
        4.3.2 矿区服务事业部组织机构设计
        4.3.3 管理人员需求预测
        4.3.4 管理人员供给预测
        4.3.5 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
    4.4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规划
        4.4.1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计
        4.4.2 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预测
        4.4.3 专业技术人员供给预测
        4.4.4 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
    4.5 兰州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操作服务人员配置规划
        4.5.1 操作服务人员岗位设计
        4.5.2 操作服务人员需求预测
        4.5.3 操作服务人员供给预测
        4.5.4 操作服务人员的优化配置
5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的保障措施
    5.1 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5.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5.3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5.4 引进紧缺人才
    5.5 建设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的企业文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六、可能创新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第一章 地方市场分割有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地方市场与区域市场
        二、地方市场分割的概念
        三、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
        四、对“东北地区”的界定
    第二节 地方市场分割的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二、寻租理论
    第三节 地方市场分割的研究综述
        一、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研究
        二、地方市场分割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三、地方市场的分割程度及变动趋势的测定
        四、地方市场分割的测定方法
    第四节 地方市场分割研究的评析
第二章 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机制及影响
    第一节 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
        一、历史原因
        二、现实原因
    第二节 地方市场分割的内部形成机制
        一、地方市场分割形成的内部机理
        二、地方市场分割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地方市场分割的外部形成机制
        一、地方市场分割形成的外部机理
        二、地方市场分割与区域市场一体化
    第四节 地方市场分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长期地方市场分割不利于本地经济发展
        二、短期内地方市场分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第三章 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现状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现实中的同构性
        一、东北地区主要产业概况
        二、主要产业同构性导致的市场分割
    第二节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政策中的同构性
        一、东北三省产业发展规划概述
        二、东北三省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构性与互补性
    第三节 产生东北地区市场分割的区域性原因
        一、趋同的重工业基础
        二、不同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三、国企比例过大的经济结构
第四章 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测定市场分割的模型
        一、边界效应与市场分割
        二、模型介绍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的测度
        一、数据描述
        二、基本结果
        三、时间比较结果
        四、空间比较结果
    第三节 地方市场分割测定结果的分析
        一、地方市场分割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作用不同
        二、市场分割的程度与各省的产业结构关系密切
        三、高层次区域协调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市场分割
第五章 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打破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区域经济的有利条件
        三、国际竞争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打破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的障碍
        一、产业同构性强地区利益难以调和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难以冲破行政力量的束缚
        三、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市场分割的最大障碍
    第三节 打破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协调
        二、完善市场机制
        三、政府官员的激励制度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四、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文化内涵[J]. 张桂琴. 大连干部学刊, 2018(12)
  • [2]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J]. 王一. 学术交流, 2018(04)
  • [3]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6(08)
  • [4]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发展战略研究[D]. 于广臣. 吉林大学, 2015(06)
  • [5]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6]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研究[D]. 魏志成.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 [7]中油集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D]. 孙慧. 清华大学, 2009(03)
  • [8]辽宁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路径研究[J]. 周永生,张天维. 党政干部学刊, 2008(11)
  • [9]兰州石化后勤服务系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规划[D]. 王竞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10]东北地区地方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 马秀颖. 吉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抚顺石化实现三年改革纾困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