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气象卫星数据指导渔船队捕鱼(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玉[1](2021)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质量提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方娟娟[2](2021)在《X波段微带平面阵列天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带平面阵列天线以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在无线卫星通信、导弹制导和船舶导航等应用场景获得了广泛的使用。X波段也是军用火控雷达、广播卫星通讯、船舶导航和气象雷达的常用频段。以船舶导航为例,随着捕鱼及航海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小型渔船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天线也呈现出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主要针对X波段微带平面阵列天线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基于天线极化理论和阵列综合理论,设计并加工了基片分别为Rogers 4350b和FR4的微带型2×n阵列天线,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介质材料基片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设计方法下,两种阵列天线实验测试方向性结果为水平波束宽度均小于5°,旁瓣电平和交叉极化电平均为-20 d B以下。装载金属反射面后,两种天线垂直波束宽度均为25°左右,各项参数均满足船用导航雷达天线的设计指标。(2)为减小天线体积,进而以基片为FR4的2×n阵列天线为基础,设计并加工了基片为FR4的4×n平面微带阵列天线。天线实测有效带宽为150 MHz,水平和垂直面旁瓣电平分别为-28 d B和-15.5 d B,交叉极化电平为-20 d B,波束宽度分别为4.9°和23.8°,基本满足了天线设计指标。(3)简要介绍了天线加工流程以及天线测试方法,详细分析并说明了天线实测结果误差出现的原因。
王一邦[3](2021)在《山东近海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资源变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近海河流与海湾众多,地理环境优越,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是黄渤海许多海洋生物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黄渤海的海洋环境和鱼类资源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山东近海110种鱼类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分析了山东近海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结合线粒体COI序列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手段,分析了山东近海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分析2016-2017年的山东近海的温度、盐度和深度等海洋环境数据,探讨了山东近海海洋环境的变化特点。采用基于体长的贝叶斯生物量(LBB模型)分析了山东近海8种常见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采用基于渔获量的最大持续产量模型(CMSY)和基于贝叶斯的Schaefer模型(BSM)对西北太平洋的12种常见鱼类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山东近海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鱼类资源主要以小型种类为主,鱼类群落结构有小型化的趋势;(2)通过对山东近海100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序列的分析比对,以及对黄鲫和网鳚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构建了山东近海鱼类不同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3)2016-2017年山东近海的海水表面温度较上个世纪80年代有所升高,盐度有所下降;(4)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山东近海的鱼类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常见经济种类(如日本鲐、黄鮟鱇、黄鲫等)面临严重的过度捕捞压力,现存的资源量较低;(5)西北太平洋的渔业资源在遭受严重的过度捕捞,种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粒鲽、日本鳀、脂眼鲱、黄鮟鱇、远东拟沙丁鱼、澳洲鲐和长鲽等鱼类的现存生物量水平较低。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捕捞业的压力,对渔业管理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1)渔业管理人员应严格规定特定鱼种的捕捞规格,并规范网具的网目大小,以促进鱼类资源种群的重建;(2)渔业科学家需要收集更全面和准确的基础生物学和环境数据,使管理人员能够从更翔实的海洋物种状况评估中受益;(3)在种群资源评价中纳入环境因素,特别是海洋物种,因为它们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4)充分发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共同建立的国际现存生物量评估和管理框架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的多学科交叉,对山东近海的海洋环境特点、鱼类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近海区域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吴佳文[4](2020)在《基于空间加权的东、黄海日本鲐CPUE标准化及其资源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具有洄游特性,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热带、亚热带及沿岸海域,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近海海域均有分布。东、黄海日本鲐是中国、日本、韩国灯光围网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来,日本鲐渔获个体小型化现象加剧,渔获物组成偏低龄化,产量波动明显,这意味着日本鲐的资源可能已面临过度开发,因此为确保日本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对日本鲐的栖息地变动、资源评估等加强研究,以优化管理策略、指导渔业生产。首先,本文根据2013-2017年S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的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传感器获取的夜间渔船检测数据(VIIRS Boat Detection,VBD),东、黄海海洋环境数据及东、黄海渔业资源与渔场分布、渔业管理措施等文献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灯光渔船作业位置及渔船数量的时空变动,进一步讨论了渔船灯光遥感数据与东、黄海日本鲐灯光围网渔业作业位置间的关系。其次,基于1997-2015年我国东、黄海日本鲐大型机轮灯光围网渔业及环境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面高度等),本文利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进行了标准化,并依据对未捕捞区域及其资源丰度的假设,构建了多种空间加权的标准化CPUE;同时,分析、讨论了GAM估计的年效应与基于空间加权标准化CPUE的关系及其合理性。最后,本文利用中、日、韩三国渔获量数据、标准化CPUE及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使用JABBA(Just another bayesian biomass assessment)软件,对东、黄海日本鲐进行了资源评估,分析了不同TAC对渔业资源状态的影响,以为东、黄海日本鲐的渔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遥感获取的夜光渔船数据基本能够反映东、黄海灯光捕捞活动和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的特点,如2月受天气和中国春节的影响,南、北渔场夜光渔船分布范围大幅减少,8月南渔场和10月北渔场受当年生渔业资源补充及近海索饵群体集聚的影响,渔船分布范围及数量均达到最大值;同时,渔船时空分布及重心变化也反映了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及长江冲淡水等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业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夜光渔船数据中有很好的体现,在禁渔期间,船次数有明显减少,但捕捞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仍可能存在违法捕捞行为。南渔场年船次总数呈下降趋势,南、北渔场渔船空间分布重心均呈西移趋势,可能与渔业资源量及空间分布变动等因素有关。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但研究结果表明,S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仍可为中国近海灯光捕捞作业的监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2)GAM结果显示,年、月、经度、纬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H(Sea surface height)、船队及农历日是影响东、黄海日本鲐大型机轮灯光围网渔业名义CPUE的重要因素,GAM各自变量对离差的总解释率为16.3%;空间加权的标准化CPUE与GAM年效应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周期性的波动可能与日本鲐资源量变化受环境影响有关;所有基于空间加权的标准化CPUE具有类似变化趋势,但与GAM获取的年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日本鲐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因此,本文认为基于空间加权的标准化CPUE更具合理性。(3)日本鲐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直接采用年效应作为标准化CPUE,其将影响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若渔获量数据无法反映东、黄海日本鲐的真实捕捞量,将影响东、黄海日本鲐资源评估质量,并有可能高估过度捕捞强度;日本鲐资源量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当前(2015年)日本鲐已遭受资源型过度捕捞(Overfished)与捕捞型过度捕捞(Overfishing),未来TAC应控制在4.59×105t以下,但由于除捕捞之外,海洋环境变化对日本鲐资源的波动将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将使本文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李卓键[5](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鲁峰,王立华,徐硕[6](2019)在《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渔业科学数据是在渔业科技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在农业、海洋和经济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渔业科学数据中心作为渔业科学数据管理和应用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渔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池,也是国家制定渔业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技术助推器,对提升渔业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升渔业科学数据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实现对渔业科学数据资源的保存、管理、共享及深入挖掘,本文以渔业科学数据的应用需求为背景,分析了渔业科学数据的特点、来源以及应用场景。结合当下渔业领域科技创新对科学数据的需求,明确了渔业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围绕数据融合、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等内容,设计了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架构,给出了多源异构渔业数据存储与融合平台,渔业科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渔业科学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路线。从数据汇交、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共享服务模式、人才培养、绿色节能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渔业科学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从而保障数据中心的持续运行,充分发挥渔业科学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具体开展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指明方向。
黄成[7](2019)在《基于可拓物元分析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滨海城市夜景照明亮化工程的加快、灯光捕鱼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码头作业灯光照明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得船舶夜航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船舶在海上光污染水域及其附近夜航时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了合理地评价船舶夜航光环境,从海上光污染的定义、特点及来源出发,利用光度学、色度学以及视觉绩效原理,结合船舶号灯的基础光度、色度信息,分析海上光污染对船舶号灯可见度和驾驶人员视觉绩效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基本原则筛选出对船舶夜航安全造成影响的评价指标,从而构建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均方差法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以对船舶夜航安全的影响程度为目标,将船舶夜航光环境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采用可拓物元综合评价法对船舶夜航光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即在确定船舶夜航光环境经典域和节域的基础上,根据实测的定量、定性指标量值组成待评物元,然后计算各水域光环境对应评价区间的关联度,从而确定各水域的海上光污染等级。通过实地测量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取天津港南疆港区和广州港港珠澳桥区水域船舶夜航光环境中的各项指标量值,然后对两个水域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进行实例评价,得出天津港南疆港区的光环境等级为Ⅲ;广州港港珠澳桥区的光环境等级为Ⅲ,模型评价结果与光环境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定量地评价船舶夜航光环境质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水域的海上光污染程度,为治理海上光污染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保障船舶的夜航安全。
黄微[8](2018)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南海灯光渔场研究》文中指出夜光遥感技术为深入开展海洋灯光渔业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本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文中简要概述了夜光遥感应用于渔业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夜光遥感数据特点、渔业灯光提取方法、渔业信息拟合及应用。文中应用夜光遥感图像得到南海灯光渔船海上活动信息,分析南海主要灯光渔业渔场渔船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建立了南海北部灯光渔业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分析了吕宋岛西北部海域(18-22°N,117-120°E)灯光渔船聚集性分布特征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灯光渔船像元数量在夏季(8月)最高,其次是秋季(9月)和春季(4月),冬季(1月)最少;灯光渔船主要出现在15125米水深海域,其中,以2545米水深海域的灯光渔业活动最为频繁,珠江出海口以西至阳江海陵岛海域渔业活动显着高于其它海域;以2013-2015年9月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建立的HSI模型准确率达96.6%,其中,珠江口(100%)最高,粤西(95.83%)、粤东(86.36%)和台湾浅滩(77.27%)依次降低,利用该模型预测了2016年9月的HSI,与实际夜光遥感数据相比,预报准确率达73.33%。对于吕宋岛西北部海域灯光渔船的聚集性分布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研究区的渔船灯光主要出现在2-4月,其中,3月灯光像元数量最多(3417个),其次是4月(1780个)和2月(573个);(2)日灯光像元数量时间序列结果显示,渔船灯光集中出现在2月23日-3月8日(T1),3月25日-4月7日(T2),4月23日-4月27日(T3)3个时段,其中,T1期间,灯光像元在18.6-20.1°N、117.9-118.6°E(A区)聚集;T2期间,灯光像元在18.6-20.1°N、117.9-118.6°E(B区)聚集;(3)A区和B区两个灯光密集区叶绿素a浓度升高可能与起源于吕宋岛西北部的冷涡相关。
傅诗婕[9](2018)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闽三角城镇扩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镇扩张作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越发深远的影响。闽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及福建省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已经进入了加速城市化时期,但同时也存在城市空间扩张失控的问题。研究城镇的扩张速度及方式对于整体把握城镇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而遥感数据能快速提取、直观反映城镇信息的特点能够在该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在监测人类活动及开展城镇研究中,DMSP/OLS及NPP-VIIRS这两类全球尺度上的夜间灯光数据是十分有效的遥感数据源。本文以福建省闽三角地区(包括厦门、泉州、漳州)为研究区域,选取适合研究范围使用的1992-2013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2014-2017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完成了灯光数据校正、城市建成区提取、长时间序列城镇扩张分析及灯光数据与该区域社会经济指标相关关系的探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相互校正。由于OLS传感器不存在星上校正过程,因此所获得的数据在不同年份间缺少可比性。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方法,确定了各幅DMSP/OLS灯光数据(1992-2013年,共34幅)的相互校正参数,并完成了不同时相夜间灯光数据的校正。对NPP-VIIRS数据(2014-2017年,共4幅),本文直接选用TIFF格式的数据,并在对其中的异常值进行处理后用于研究。校正后的数据可以满足研究闽三角区域城镇扩张的需求。(2)运用GIS技术处理了闽三角区域的夜间灯光数据,分析了 1992-2013年间该区域夜间灯光强度和总DN值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构建了多种模型对二者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应用灯光强度或总DN值预测城市化水平时关注的主要因素应根据不同城市加以区别。(3)基于NPP-VIIRS数据得到的夜景指标(总DN值),运用GIS技术构建缓冲区定量分析了城镇扩张受道路和不同流域河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对城镇扩张存在影响,在闽三角区域内河流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针对闽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特点,运用多年的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城镇扩张信息提取及扩张研究,重建了闽三角地区1992-2017年的城镇扩张过程,同时探究了夜景指数与城市化水平指标及道路和河流等线性廊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瑾[10](2018)在《环境主题科普文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普及工作。近年来,许多科普读物相继出版,其中很多由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翻译而来,科普类文本的翻译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有着不小的贡献。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实习期间接到的关于课外阅读材料的翻译任务。该任务所包含的文章均来源于科普杂志,涵盖多方面内容。笔者从中选择了环境主题的文章作为分析主体。以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为基础,从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两方面对原文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了总体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其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对科普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进行了探索,以求更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同时也更好地达成项目要求。本翻译实践报告呈现了翻译任务进行的完整过程。首先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基本信息及其相关准备工作,包括项目发起人、项目要求、翻译工具、翻译理论、文本分析等内容。然后,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着重描述了本次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直接引语;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包括:音译,注释,分译,增译。接下来对翻译项目进行了回顾,反思译文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除了精通目的语以外,译者自身的母语水平,写作能力,以及其知识面的广度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指出了“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和“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对科普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并归纳了科普文本翻译的相关方法与技巧。
二、利用气象卫星数据指导渔船队捕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气象卫星数据指导渔船队捕鱼(论文提纲范文)
(2)X波段微带平面阵列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微带阵列天线基本理论 |
2.1 微带贴片天线基本原理 |
2.2 阵列天线综合理论 |
2.3 天线主要参数 |
2.4 微带天线馈电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n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
3.1 2×n天线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
3.2 天线辐射单元设计与仿真 |
3.3 馈电网络设计与仿真 |
3.4 2×n微带阵列天线仿真与结果分析 |
3.5 阵列天线反射面设计与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n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
4.1 4×n天线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
4.2 馈电网络设计与仿真 |
4.3 天线辐射单元设计与仿真 |
4.4 4×n微带阵列天线仿真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线测量结果对比与分析 |
5.1 阵列天线制作 |
5.2 阵列天线测试环境及方法 |
5.3 阵列天线实测结果 |
5.4 误差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山东近海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资源变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东近海自然环境概况 |
1.1.1 山东近海的地理位置 |
1.1.2 山东近海的海洋环境特点 |
1.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背景 |
1.2.1 生物多样性 |
1.2.2 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 |
1.2.3 海洋鱼类遗传多样性 |
1.2.4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1.3 渔业资源变动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山东近海鱼类生物多样性变化 |
2.1 物种多样性 |
2.1.1 样品采集及保存 |
2.1.2 形态学鉴定标准 |
2.1.3 研究结果 |
2.1.4 讨论 |
2.1.5 结论 |
2.2 遗传多样性 |
2.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结论 |
第三章 山东近海环境及鱼类资源现状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环境调查方法 |
3.2.2 资源评估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海洋环境 |
3.3.2 鱼类资源评估 |
3.4 讨论 |
3.4.1 海洋环境特征 |
3.4.2 鱼类资源现状 |
3.5 结论 |
第四章 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鱼类资源现状 |
4.1 数据来源 |
4.2 实验方法 |
4.2.1 模型简介 |
4.2.2 确定r-k空间的边界 |
4.2.3 设定先验生物量范围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鱼类形态术语说明图 |
附录2 山东近海110种鱼类具体信息表 |
附录3 2007-2018年山东近海重要经济鱼类的捕捞量(单位: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4)基于空间加权的东、黄海日本鲐CPUE标准化及其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日本鲐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
1.2.2 日本鲐CPUE标准化研究 |
1.2.3 日本鲐资源评估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东、黄海灯光捕捞渔船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点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东、黄海渔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2.2.2 东、黄海船次数的月变化 |
2.2.3 东、黄海船次数的年变化 |
2.2.4 东、黄海渔船空间分布重心位置的月变动及趋势分析 |
2.3 讨论 |
2.3.1 数据筛选问题 |
2.3.2 渔船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与渔业资源分布及环境的关系分析 |
2.3.3 渔船的时空分布变化与渔业管理的关系 |
2.3.4 灯光遥感渔船分布与日本鲐资源空间分布的关系 |
2.3.5 夜光遥感数据的问题 |
2.4 小结 |
第三章 空间加权标准化CPUE的构建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解释变量ln(CPUE+1)的统计分布检验 |
3.2.2 GAM模型分析 |
3.2.3 各因素对名义CPUE的影响 |
3.2.4 东、黄海日本鲐空间分布范围 |
3.2.5 日本鲐资源丰度指数的构建 |
3.3 讨论 |
3.3.1 GAM模型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2 日本鲐空间分布范围的假设 |
3.3.3 未捕捞网格CPUE的假设 |
3.3.4 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渔业资源指数的构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东、黄海日本鲐资源评估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渔获量与资源丰度指数 |
4.1.2 剩余产量模型 |
4.1.3 JABBA软件 |
4.1.4 参数的先验设置 |
4.1.5 资源评估方案的设定 |
4.1.6 模型收敛诊断 |
4.1.7 管理策略确定及效果评价 |
4.2 结果 |
4.2.1 评估方案的选择 |
4.2.2 参数先验分布及后验分布比较 |
4.2.3 参数估计 |
4.2.4 管理策略评价 |
4.3 讨论 |
4.3.1 日本鲐资源评估数据及其影响 |
4.3.2 资源评估模型与先验分布设置 |
4.3.3 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状况及TAC选择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渔业科学大数据资源分析 |
3 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定位 |
(1)渔业基础数据资源中心 |
(2)渔业智能决策分析中心 |
(3)渔业产品研发应用中心 |
4 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研究 |
4.1 多源异构渔业数据存储与融合 |
4.2 渔业科学大数据分析 |
4.3 渔业科学数据云服务平台 |
5 渔业科学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5.1 保障数据来源与资金长期稳定 |
5.2 推动形成渔业科学数据中心体系 |
5.3 规范渔业科学数据中心标准体系 |
5.4 形成渔业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模式 |
5.5 发展壮大数据科学人才队伍 |
5.6 保持绿色节能和灵活扩展 |
6 结论 |
(7)基于可拓物元分析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夜航光环境研究现状 |
1.2.2 其他领域光环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2 海上光污染的基础知识 |
2.1 海上光污染的相关概念 |
2.1.1 光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光污染的特点 |
2.1.3 海上光污染的来源 |
2.2 海上光污染对船舶夜航安全的影响 |
2.2.1 对船舶号灯可见度的影响 |
2.2.2 对船舶驾驶人员视觉绩效的影响 |
2.2.3 对船舶夜航安全的影响 |
3 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的功能及筛选的基本原则 |
3.1.1 评价指标的功能 |
3.1.2 基本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熵值法 |
3.3.3 均方差法 |
3.3.4 计算综合权重 |
4 基于可拓物元理论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模型 |
4.1 可拓物元理论概述 |
4.1.1 可拓学 |
4.1.2 物元 |
4.1.3 可拓集合 |
4.1.4 关联函数 |
4.2 可拓综合评价 |
4.2.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4.2.2 确定待评物元 |
4.2.3 关联函数及计算 |
4.2.4 等级的评定 |
4.3 可拓物元理论对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的适用性研究 |
4.4 实例评价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船舶夜航光环境主观评价调查表 |
附录B 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基于遥感技术的南海灯光渔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灯光渔业渔场时空分布 |
1.2.2 渔业与海洋环境关系 |
1.2.3 渔业管理上的应用 |
1.3 南海主要灯光渔场与环境特征 |
1.3.1 南海主要灯光渔场 |
1.3.2 南海北部陆架海区环境特征 |
1.3.3 吕宋岛西北部中尺度涡流区环境特征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遥感数据处理原理及方法 |
2.1 夜光遥感数据 |
2.1.1 夜光遥感传感器 |
2.1.2 DMSP/OLS |
2.1.3 NPP/VIIRS |
2.1.4 渔业灯光识别及信息提取 |
2.2 夜光遥感数据渔业信息提取方法 |
2.2.1 数据与预处理 |
2.2.2 灯光渔船像元(Lightfalling-netfisheryboatpixel:LBP)提取方法 |
2.3 海洋环境遥感数据 |
2.4 栖息地指数模型 |
2.4.1 模型介绍 |
2.4.2 参数获取方法 |
第三章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灯光渔业渔场及栖息地指数HSI模型 |
3.1 灯光渔业渔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3.2 南海北部陆架海洋环境特征 |
3.3 栖息地指数模型 |
3.4 预测分析 |
3.5 讨论 |
3.5.1 南海北部渔场及渔场环境 |
3.5.2 HSI模型在渔场分析中的应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吕宋岛西北部灯光渔场 |
4.1 灯光渔业渔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2 海洋涡特征 |
4.3 海洋涡对灯光渔业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闽三角城镇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信息提取 |
1.3.2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扩张及城市化研究 |
1.3.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其他方面研究 |
1.4 本文研究任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 |
1.4.3 研究目的及创新 |
1.4.4 现有研究条件和基础 |
1.4.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2.1 数据源 |
2.1.1 夜间灯光数据 |
2.1.2 统计数据 |
2.1.3 辅助数据 |
2.2 数据处理 |
2.2.1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处理 |
2.2.2 VIIRS DAY/NIGHT BAND NIGHTTIME LIGHTS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区域概况及地形地貌 |
3.3 气象气候 |
3.4 水文水系 |
3.5 社会经济状况 |
3.6 产业结构概况 |
第四章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闽三角城镇扩张中的应用 |
4.1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时空变化 |
4.1.1 闽三角厦漳泉三城市夜间灯光数据时空变化 |
4.1.2 闽三角各区县夜间灯光数据时空变化 |
4.2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城市化水平统计指标的关系 |
4.2.1 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
4.2.2 与人均GDP的关系 |
4.2.3 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 |
4.2.4 与全社会用电量的关系 |
4.2.5 与工业用电量的关系 |
4.2.6 与五个变量的逐步回归关系 |
第五章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在闽三角城镇扩张中的应用 |
5.1 闽三角城镇扩张与道路的关系 |
5.2 闽三角城镇扩张与河流的关系 |
5.3 夜间灯光的年变化率与道路和河流的关系 |
5.4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与实际建成区比较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环境主题科普文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1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
2.2 Translation Theory of Function plus Loyalty |
2.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
2.3.1 Extratextual Factors |
2.3.2 Intratextual Factors |
2.4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Translation of Words |
3.1.1 Proper Nouns |
3.1.2 Culture-loaded Words |
3.1.3 Words of Measurement Units |
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3.2.1 Direct Speeches |
3.2.2 Long and Difficult Compound and Complex Sentences |
3.3 Self-proofreading |
Chapter Four Post-translation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
4.1 Feedback by the Initiator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4.2 Limit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s |
4.3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四、利用气象卫星数据指导渔船队捕鱼(论文参考文献)
- [1]“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质量提升方法研究[D]. 吴文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X波段微带平面阵列天线技术研究[D]. 方娟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山东近海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资源变动的初步研究[D]. 王一邦.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空间加权的东、黄海日本鲐CPUE标准化及其资源评估研究[D]. 吴佳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6]渔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研究[J]. 鲁峰,王立华,徐硕.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03)
- [7]基于可拓物元分析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D]. 黄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基于遥感技术的南海灯光渔场研究[D]. 黄微. 大连海洋大学, 2018(03)
- [9]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闽三角城镇扩张研究[D]. 傅诗婕. 福州大学, 2018(03)
- [10]环境主题科普文章翻译实践报告[D]. 赵瑾.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