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蚕业协会来我省考察

新疆蚕业协会来我省考察

一、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秦亦文[1](1983)在《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文中认为 八月中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蚕学会考察团一行23位同志来到我省,在我省蚕学会和蚕桑站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三原、户县等地的蚕桑生产和省蚕研所的科研工作。並在省蚕研所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生产、科研及学会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新疆和陕西在地理上同处我国西北,两省(区)蚕桑生产都有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起自我省、经新疆而通向中亚、西欧。两地相隔虽然遥远,但在古代,沿着丝绸之路开展的各种交流十分频繁。今天,在建设“四化”的新历史时期,新疆蚕学会的同志来我省传经送宝,国内丝绸之路两端的同行战友共聚一堂、交流经验,不仅使我们增长了新的知识,

王宏恩,畅晋钢[2](2009)在《山西省蚕学会工作纪事》文中认为

《陕西蚕业》编辑室[3](1987)在《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 九年来我省蚕桑事业克服困难胜利前进》文中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加速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成立了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九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不断深入人心,我省蚕桑生产克服了重重阻力,连续九年持续稳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罗国庆,唐翠明[4](2010)在《推动广东桑树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第八届广东省蚕学会桑树栽培学组工作总结》文中指出在广东省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桑树栽培学组充分发挥会员单位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在全国同行业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第八届广东省

赵春鸣,吴根旺,程玲玲,刘丽[5](1996)在《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大事记》文中指出(1956-1996)一九五三年*4月23日:皖北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所、皖北科学馆、皖南科学馆、皖南人民文物馆合并成立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处长李则纲。筹备处建立后,一面征集文物,一面进行基建和陈列展览工作。三十年代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器27箱,从南京运回芜湖。1953年由博物馆筹备处清点整理并编辑出版《楚器图录》一、二集。

杨晓春[6](2011)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会工作健康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水利学会紧紧抓住改革是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化全民水利意识,逐步把握治水规律,认真总结治水经验。针对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

符晓[7](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指出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著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张灵俐[8](2008)在《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牧民族之所以选择游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然而,严酷的自然环境、游牧经济的自身脆弱性以及国家民族政策的引导,游牧民族走向定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哈萨克族是新疆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人口居新疆四大游牧民族之首,集中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新疆北疆地区的边境地带,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繁,牧区经济文化生活比较落后,关系到边疆团结、稳定、繁荣、富强的大局,定居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新疆的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是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下的定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各少数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体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论证游牧民定居的背景、定居的现状、定居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来思考制订合理的牧民定居政策的新思路为主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一个具体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研究主线,以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的制订、实施、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视角,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为立足点,综合运用了民族学、民族理论、民族史学、民族文化学、民族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来研究游牧民定居问题。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游牧民定居为主要研究内容。一方面,围绕游牧民定居前后发生的变化,通过多次的牧区实地调研,证明定居工程的开展确实给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突出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定居中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另一方面,定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系列叩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由此推断,党的牧民定居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地调研,得出对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的启示,也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同时,将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延伸并扩大到当前国内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以此为鉴,得到三点启示:游牧民定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游牧民定居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其中最后一点启示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的制订依据是新时期我党民族政策的实质;党的牧民定居政策在定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党的牧民定居政策制订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如何发展和完善党的牧民定居政策。

常梅子[9](2014)在《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此后,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又公布《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等,中国的农业教育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民国初年是中国农业教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农业教育开始大步前进。河南地处中原,在民国时期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也是当时的农业大省,国民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十分重视河南的农业教育,在这个时期河南的农业教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伏牛、桐柏、太行山区30多个县均出现了蚕桑教育学校,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民国时期河南的蚕桑教育是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中国职业教育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河南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将职业教育从普通中学中划出,自成独立系统,以便更好地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次年3月,教育部颁布《职业学校规程》来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民国时期河南的蚕桑教育经历了由逐步发展到繁盛再到衰落的过程。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不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民国时期各省的诸多蚕桑教育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而且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很多关于蚕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蚕桑教育的发展,不但对民国乃至后来的职业教育影响深远,为后来新中国蚕桑教育活动以及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对我们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河南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很多关于农业教育内容,导致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从过去的农业教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本文对民国时期河南的各个地区的蚕桑教育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自然地理环境、养蚕缫丝的历史、清末蚕桑教育思潮的影响、国民政府的推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方面具体分析了民国时期河南发展蚕桑教育的原因,并对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发展阶段以及民国时期河南蚕桑学校办学概况进行了概括,从柞蚕区和家蚕区并对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的区域发展进行了具体描述,最后从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的影响、启示等方面对民国时期河南各地的蚕桑教育的影响和对当代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农业的启示进行探讨。从而因地制宜结合河南的实际,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刘婉蓉[10](2019)在《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桑树是蚕桑产业的物质基础,它的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蚕桑产业的发展。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桑树病害也相继发生,甚至有些病害对蚕桑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广东省蚕桑发展起步较早,但对桑树病害的系统报道较少,因此,掌握广东省桑树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为桑树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分析法,对广东省桑树部分真菌性病害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桑树炭疽病病原菌有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桑茎点霉叶斑病、桑镰孢菌叶斑病、桑漆斑病、桑叶焦腐病、桑白果病的病原菌分别为铃状茎点霉(Phoma bellidi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叶生漆斑菌(Paramyrothecium foliicola)、桑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sp.)、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其中,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引起的桑白果病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桑叶斑病在中国首次报道,其他5种桑树病害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二、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蚕学会工作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七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1.1 学术交流
    1.2 科学考察
    1.3 科研论证
    1.4 科技服务
    1.5 技术培训
    1.6 宣传杰出人物, 为后人树立榜样
2 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思路

(4)推动广东桑树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第八届广东省蚕学会桑树栽培学组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工作成绩
    1.1 积极开展学组活动, 为我省茧丝绸相关企业和产业服务
    1.2 积极组织学组成员参加各级学术活动
    1.3 组织开展了桑树多元化用途的情况调研
        (1) 果桑种植及产业化开发调研
        (2) 桑树生态林的调研
        (3) 畜禽饲料桑的调研
    1.4 积极开展与东南亚蚕业国家的合作
2 存在问题
3 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6)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会工作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促发展
    1、活跃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
    2、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3、更新观念加强学会交流
    4、加强水利科技刊物工作
改革出效益

(7)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8)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的背景
    一 新疆哈萨克族的形成以及游牧经济的特点
        (一) 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形成
        (二)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的产生
        (三)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的特点
    二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游牧经济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脆弱性
        (一) 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
        (二) 游移散漫性
        (三) 粗放单一性
    三 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给新疆哈萨克游牧民定居提供的支持和引导
        (一) 党的牧民定居政策为游牧民定居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 党的牧民定居政策为游牧民定居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 党的牧民定居政策为游牧民定居开创了新局面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的现状
    一 定居的基本模式
    二 定居的进展与建设现状
    三 定居过程中的生产及收入现状
    四 定居所取得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定居给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带来的变化
    一 定居带来变化的理论分析
        (一) 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 文化心理的变化
    二 典型个案分析—以伊犁新源县则克台镇为例
        (一) 科学技术的投入
        (二) 物质生活的变化
        (三) 民族交往的变化
        (四) 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第四章 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研究对策
    一 定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定居过程中的贫困问题
        (二) 定居过程中的文化适应问题
        (三) 定居过程中的教育问题
        (四) 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二 对定居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二) 解决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
        (三) 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 解决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对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的启示
    一 从游牧到定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二 游牧民定居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再社会化过程
    三 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离不开党的牧民定居政策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关于新源县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文化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3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游牧民定居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史料的整理方面
        (二)著作方面
        (三)期刊方面
    三、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民国时期河南发展蚕桑教育的原因
    1.1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1.2 悠久的种桑养蚕的历史
    1.3 清末蚕桑教育思潮的影响
    1.4 国民政府的推动
    1.5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1.6 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1.7 国外蚕桑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概况
    2.1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发展阶段
        2.1.1 初步发展时期
        2.1.2 繁荣时期
        2.1.3 衰落时期
    2.2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学校办学概况
        2.2.1 招生毕业概况
        2.2.2 经费概况
        2.2.3 课程设置
第三章 河南蚕桑教育的区域发展
    3.1 柞蚕区
        3.1.1 民国时期柞蚕区的蚕桑教育发展概况
        3.1.2 民国时期柞蚕区蚕桑教育的特点
    3.2 家蚕区
        3.2.1 家蚕区蚕业教育发展概况
        3.2.2 家蚕区蚕业教育发展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4.1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的影响
        4.1.1 促进了蚕桑学校的发展
        4.1.2 加快了蚕桑技术的传播
        4.1.3 加快了蚕桑人才的培养
        4.1.4 推动了蚕业经济的发展
    4.2 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的启示
        4.2.1 发展农业教育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4.2.2 发展蚕桑类相关高档奢侈消费品行业
        4.2.3 共建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述
    二、论文
    三、报刊资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桑树的概况
    1.2 桑树真菌性病害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桑树真菌性病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桑树真菌性病害的研究现状
    1.3 病原真菌的鉴定
        1.3.1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1.3.2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桑树病害样本采集
    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试剂、用具及仪器设备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5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6 形态鉴定
    2.7 分子鉴定
        2.7.1 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
        2.7.2 菌株总DNA提取和引物合成
        2.7.3 PCR扩增
        2.7.4 PCR产物检测
        2.7.5 PCR产物测序及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桑果生炭疽病
        3.1.1 桑果生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3.1.2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的测定
        3.1.3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1.4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2 桑平头炭疽病
        3.2.1 桑平头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3.2.2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2.3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2.4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3 桑茎点霉叶斑病
        3.3.1 桑茎点霉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3.3.2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的测定
        3.3.3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3.4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4 桑树镰孢菌叶斑病
        3.4.1 桑镰孢菌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3.4.2 桑镰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4.3 桑镰孢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4.4 桑镰孢菌病原菌分子鉴定
    3.5 桑漆斑病
        3.5.1 桑漆斑病的症状特点
        3.5.2 桑漆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5.3 桑漆斑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5.4 桑漆斑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6 桑叶焦腐病
        3.6.1 桑叶焦腐病症状特点
        3.6.2 桑叶焦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6.3 桑叶焦腐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6.4 桑叶焦腐病的分子鉴定
    3.7 桑白果病
        3.7.1 桑白果病的症状特点
        3.7.2 桑白果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7.3 桑白果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7.4 桑白果病分子鉴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蚕学会来我省考察[J]. 秦亦文. 陕西蚕业, 1983(04)
  • [2]山西省蚕学会工作纪事[J]. 王宏恩,畅晋钢. 北方蚕业, 2009(03)
  • [3]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 九年来我省蚕桑事业克服困难胜利前进[J]. 《陕西蚕业》编辑室. 陕西蚕业, 1987(04)
  • [4]推动广东桑树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第八届广东省蚕学会桑树栽培学组工作总结[J]. 罗国庆,唐翠明. 广东蚕业, 2010(04)
  • [5]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大事记[A]. 赵春鸣,吴根旺,程玲玲,刘丽. 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 1996
  • [6]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会工作健康发展[J]. 杨晓春. 科协论坛, 2011(07)
  • [7]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8]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D]. 张灵俐.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9]民国时期河南蚕桑教育研究[D]. 常梅子.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2)
  • [10]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D]. 刘婉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标签:;  ;  ;  ;  

新疆蚕业协会来我省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