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闪点自动点火器

打开闪点自动点火器

一、开口闪点自动点火器(论文文献综述)

雷雯,毕顺杰,张旭,覃健[1](2021)在《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为有效提升电热管的实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满足现阶段电热管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多的电热管研发团队以及技术人员尝试转变思路,创新电热管技术运行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以电热管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口闪点燃点测定作为突破口,通过对燃点测定方案的调整,强化电热管控制效能,在确保其实用性的同时,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朱思宇[2](2021)在《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变压器套管等少油设备的火灾具有突然性、爆炸性、蔓延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往往发生的速度极快,且难以扑灭。其中少油设备内填充的变压器绝缘油热值较高,在被点燃后会释放很高的热量,造成火势的快速蔓延。因此,变压器绝缘油被点燃与否,是变压器套管事故由局部轻微的放电、发热、漏油等故障向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分为空气和贫氧两种环境,分别开展了点燃特性的实验研究。针对空气环境下的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实验研究了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过程,并控制电弧的能量、变压器绝缘油的老化程度等变量,利用Bruceton法统计和计算了点燃临界温度和本质安全温度,对老化变压器绝缘油在电弧作用下的点燃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电弧可以加速变压器绝缘油的分解,促进易燃油气混合物的形成,变压器绝缘油最低临界点燃温度的电弧能量极值为13.8 J,对应电弧电压约为8.1 kV,在该能量及以上,平均本质安全温度约为 124℃。针对贫氧环境下的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实验研究主要聚焦于电弧对变压器绝缘油的产气特性。控制变压器绝缘油的老化程度、电弧能量、油温等参数,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收集了不同条件下电弧对变压器绝缘油作用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再使用气体红外分析仪对混合气体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计算爆炸极限的方式表征了混合气体的危险性。研究发现:油温对产气速率的影响最大,当油温由45℃提升到90℃时,产气速率的提升可以达到10倍以上,最高测得23.53 mL/s;油温的升高和电弧能量的增加会导致爆炸下限降低到2.81%以下,爆炸上限升高到33%以上,被点燃的危险性升高;老化程度的增加则会在一段时间内使爆炸下限升到极大值,而在之后快速下降到2.80%左右。此外,论文提出了通过气体比值的变化表征变压器少油设备故障演变趋势的方法:C2H2/C2H4比值的增加说明变压器绝缘油质量的下降,C2H2占比及C2H4/C2H6比值均增加则说明充油设备内部产生了更大能量的电弧,C2H2占比波动而C2H4/C2H6比值增加则说明产生了过热故障。

樊玮鹏[3](2021)在《高闪点航空煤油爆燃与抑爆剂释放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爆燃是油气类能源生产、运输及应用等过程中潜在的安全威胁之一。高闪点航空煤油是一种供航空飞行器使用的碳氢燃料,具有热值高、燃烧稳定等优点。在某些军事领域,储存航空煤油的狭长舱室在剧烈碰撞、外力打击等情况下,存在发生局部爆燃的潜在危险,严重影响舰船、飞机等运载器的使用安全。在爆燃防治方面,主动抑爆是有效防治爆燃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抑爆剂如细水雾、干粉、惰性气体等灭火能力较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问题,高效、环保的新型抑爆剂应用研究同样有着迫切的工业需求。开展高闪点航空煤油爆燃特性及抑爆剂释放过程研究是航空煤油应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闪点航空煤油JP-5与新型气体抑爆剂FK-5-1-12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验、数值仿真、理论分析,开展JP-5蒸汽-空气预混气体爆燃及FK-5-1-12释放与燃烧抑制特性研究。分析可燃物浓度、爆燃容器容积、点火能量对爆燃压力、温度和火焰速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建立爆燃过程数值预示模型及压力上升过程理论计算模型;引入新型气体抑爆剂FK-5-1-12,基于数值仿真开展管路释放过程两相流水力计算,优化抑爆系统设计流程,并开展燃烧抑制效能验证试验,从而在危害和防治两方面对高闪点航空煤油的爆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1 m3和8 m3密闭管道内开展了JP-5蒸汽-空气预混气体爆燃实验,研究了不同可燃物浓度、管道容积及点火能量条件下爆燃压力、火焰传播速度、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爆燃压力最大上升速率的变化趋势与火焰面的变化相对应,爆燃压力的上升过程经历两次加速-减速变化。实验室条件下,JP-5的爆炸浓度极限为0.7%至7.1%,化学计量比浓度接近1时,爆燃压力可达大气压的5-6倍。综合比较爆燃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可燃物浓度与氧气浓度接近化学计量比的负氧条件下爆燃危害性最强。保持可燃物浓度、初始状态、点火条件及长径比不变时,管道容积的增加仅导致压力上升时间的延长。而随着点火能量的增大,爆燃压力、火焰传播速度及温度等参数均有明显提升。其次,基于预混燃烧模型和大涡模拟建立了密闭管道内化学计量比浓度为1的可燃物爆燃过程数值仿真计算方法,通过改变点火位置和障碍物阻塞比开展了复杂环境下的爆燃动力学分析。爆燃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中心点火与两端点火相比,压力上升速率大,爆燃火焰传播过程持续时间短,危害性强。障碍物的存在一方面导致爆燃过程火焰湍流度增大,火焰加速传播;另一方面火焰的过度拉伸使爆燃火焰向未燃区的扩散受到限制。与无障碍物的情况相比,障碍物加剧了爆燃的剧烈程度,存在某个临界阻塞比使这种增强效果达到最大。再次,分别在等温假设和绝热假设前提下,建立了密闭管道内符合化学计量比的预混气体爆燃压力上升阶段理论计算模型,通过JP-5及液化石油气的爆燃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两种模型中,压力上升速率与燃烧速度和爆燃压力成正比,与管道长度成反比,与爆燃最大压力与初始压力的比值成正相关。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可反映压力上升阶段的变化趋势,并对压力峰值作出预测。由于绝热模型中考虑了反应物及产物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计算要求。最后,开展了新型抑爆剂FK-5-1-12的管路释放过程实验,使用混合物模型和蒸发相变模型建立了数值仿真水力计算方法,结合中期压力思想优化了抑爆系统设计流程,设计并实施了平均热释放率与JP-5爆燃相似(11.7 KW)的燃烧系统抑制实验以验证FK-5-1-12的应用效果。抑爆剂FK-5-1-12的释放实验表明,其在钢瓶出流和管路流动中分别为单相流和两相流状态,且两相流程度接近卤代烷1301。基于中期压力思想,建立了FK-5-1-12的管路流动两相流水力计算方法,压降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小于10%。在此基础上,总结了FK-5-1-12抑爆系统设计方法,设计并实施了燃烧系统抑制实验,结果表明,FK-5-1-12可有效阻断燃烧三要素中的温度和氧浓度,可迅速扑灭与JP-5爆燃平均热释放量相似的燃烧过程,抑制效果显着。

谢继标[4](2021)在《基于LabVIEW爆炸分析装置设计和疏水性SiO2抑制丁烷爆炸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瓦斯等危险气体的爆炸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和严重的破坏性,粉体抑爆技术能够预防或者抑制危险气体爆炸带来灾害,减轻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精确测试爆炸实验中的各项参数,并研究如何发挥粉末的特性最大程度抑制爆炸灾害。为了进行精确的爆炸测试实验,收集爆炸参数并探究疏水性粉末作为阻燃剂和流动性增强添加剂在气体爆炸中的应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基于Lab VIEW控制系统的爆炸测试平台,研究了不同比例和不同浓度下纳米疏水性Si O2改善Ca CO3粉末流动性并协同其抑制丁烷爆炸的效果,并分析了爆炸毁伤程度、火焰速度与压力的耦合关系以及粉末抑制爆炸的机理等。结果表明,搭建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爆炸测试平台具有完善的功能和系统稳定性,可以精确采集爆炸过程中的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纳米疏水性粉末在抑制丁烷气体爆炸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疏水性Si O2可以使混合粉末的休止角降低、流动性增强,喷洒实验中粉末的残余量降低,证明粉末的扩散效果和贮存能力已到改善。同时,改变混合粉末的比例和浓度对燃烧反应有着显着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粉末通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热解结合燃烧区域的自由基,使火焰传播速度和爆炸超压显着下降,但过大的粉末浓度会促进初期的爆炸,并且两种粉末协同对爆炸的抑制效果优于单一粉末。在混合粉末的抑制作用下,火焰传播速度和压力随时间变化趋势相似。此外,在浓度为106g/m3,两种粉末呈1:1质量比例混合时,对4.2%丁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的抑制效果最佳,火焰传播平均速度和最大爆炸超压的衰减率分别为85.3%和59.6%。

练俊飞,李万勇,马达[5](2020)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两种开口闪点法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布林克法和克利夫兰法两种常用的开口闪点试验方法,并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进行闪点检测,对两种开口闪点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对非固化闪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两种开口闪点试验方法测得闪点偏差的原因。

谢继标,关文玲,张嘉琪,奚志林[6](2020)在《基于LabVIEW的石油化工产品开口闪点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测量石油化工产品使用的克利夫兰开口杯法闪点测试仪存在的操作和精度问题以及安全风险,通过分析点火能量,采用多种传感器模块和数据采集卡,建立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和操作系统,实现系统控制和记录分析数据功能的闪点测试平台,通过测试改进系统,并对造成闪点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闪点测试系统在测量机油和润滑油时误差分别为2.82%和1.87%,较传统测试平台误差均有减小,且实验数据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大大减少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时间,可以安全、稳定、高效地进行闪点测试实验,适合在实验室或相关现场使用。

李浩[7](2020)在《蒽醌粉尘爆炸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蒽醌生产过程中可能的粉尘燃烧爆炸危险,探讨粉尘燃爆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测试标准不同对测试结果带来的影响,对蒽醌生产使用过程安全防护提供一定有益的建议,对粉尘测试标准选择提供一定建议。因此本文以粉尘燃烧特性、粉尘爆炸特性及杂混物燃爆特性研究为主线。利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高速摄像装置;粉尘层/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装置;粉尘云最低着火能量测试装置等设备考察了蒽醌粉尘着火敏感度、着火猛烈度影响因素及二氯甲烷引燃性影响因素和液体蒸汽-粉尘杂混物爆炸特性等方面,具体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粉尘燃烧爆炸特性比较。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粉尘燃烧性及爆炸特性测试标准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对现行的爆炸下限测试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按照GB/T 16425-2018所规定的点火能量与1996版及国际标准EN14034-3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2018版测试标准与国际标准更趋同,测试爆炸下限应使用2 k J点火头。(2)蒽醌粉尘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主要对蒽醌粉尘的最小着火能量及粉尘最低着火温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质量浓度、电极距离对最小着火能量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通过直观分析法分析了粉尘质量、喷粉压力、粉尘湿度对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经实验验证:电极间距为3mm时最小着火能量最低;粉尘云质量浓度对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影响最大。(3)蒽醌粉尘爆炸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探讨了点火能量,质量浓度,氧气浓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对蒽醌粉尘的爆炸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着火敏感度为严重等级;爆炸猛烈度为强等级;爆炸指数为严重等级。(4)二氯甲烷蒸汽的加入致二氯甲烷蒸汽-蒽醌粉尘混合物爆炸下限降低,最大爆炸压力所对应的粉尘浓度降低,由250g/m3降至125g/m3;液体蒸汽使混合物在点火能量为2 k J时最大爆炸压力增至0.55 MPa。

蔡峰[8](2019)在《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文中提出神华公司煤直接液化工艺分馏塔侧线产出的中温溶剂油和将中温溶剂油加氢精制后的烷基油,因为具有适宜的馏程、独特的烃类组成,所以通过适当的加工,能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产品,为高温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以煤直接液化工艺生产的中温溶剂油、将中温溶剂油加氢后的烷基油(1211)、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以及其他潜在矿物油型导热油馏分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主要的理化性质以及在310℃和320℃下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分析不同来源馏分的馏程和烃类组成的馏分对热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馏分调和后对热稳定性的影响。上述实验的结果表明,环烷烃和短侧链芳烃的热稳定性好,带长侧链的芳烃和链烷烃的热稳定性较差。理想的有机热载体的烃类组成中,环烷烃的含量应保持在40%以上。通过加氢精制,能够让原料中部分组分转化为矿物油型导热油基础油的理想组分,从而能够提升热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馏分之间的调和,可以使馏分的馏程和烃类组成分布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热稳定性。本文还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抗氧剂对煤直接液化产物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酚型抗氧剂和胺型抗氧剂均能赋予煤液化生产的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更好的热稳定性,且胺型抗氧剂的改善效果更好。

郜哲明[9](2019)在《航母甲板风场和火灾流场实验与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母甲板密集人员、载机、武器、设备,其调动配合极为复杂,被称为最危险的人造环境,尤其是舰载机的降落,更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占航母安全事故的80%。舰载机降落失败不仅会对飞机本身产生破坏,更重要的是事故伴随的撞击会导致油料流淌在舰面上,产生的大火会对舰上其它载机和设备、人员造成严重伤害。为了减少航母的垂荡和摇摆,舰载机降落过程中航母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巡航,这导致气流绕过航母形成绕流场。绕流场的存在会对飞机降落末段航态产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对降落安全影响极大,是降落事故的重要推手。飞机坠毁失火后,由于气流场的存在会形成“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之态势,往往很快致使周围舰载机泄漏的燃油和弹药被引燃,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事故。本文针对舰载机降落过程中展现出的典型空气动力学问题和火灾动力学问题,将降落过程分解为气流场与舰载机下降过程的弱耦合和气流场与甲板火灾的耦合问题,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由于航母三维外形复杂,气流场计算结果很难评价。可采用贴壁立方体模型代替航母模型,由于其绕流流动各向异性特点与舰船气流场具有一定相似性,容易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立方体绕流数值计算,对比和分析了 8种不同湍流模型、近壁面方法。明确了精度最高以及计算消耗和精度最平衡的计算方法,并选取DES模型作为船体气流场计算的最优方案。通过PIV风洞实验和数值计算明确了海面大气边界层对于方块绕流场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导致迎风面压力分布中心下移,最大湍动能分布区变大,回流区长度变长。推广该规律到舰面,海面大气边界层将导致气流场恶化。其次,通过对简化驱逐舰模型(SFS2)的数值计算,讨论六面体结构化网格、四面体和多面体非结构化网格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在计算精度相同情况下,多面体网格数量仅为四面体网格的不到1/3,是结构化网格的约1/2,性能优异。使用多面体网格,DES湍流模型,对CVN-71号尼米兹级航母气流场进行了非稳态计算,给出航母绕流流动与分离特征。并且根据下滑线速度曲线,通过弱耦合方法分析发现艉流场将导致不加控制的舰载机空速减小,地速增大,航迹倾角增大,综合这些因素会导致舰载机提前于理想着舰点1 1米着舰,对降落安全造成影响。第三,本文对于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的研究采用实验与数值计算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实验测量了我国海军用航空煤油RP-5的开口闪点、火焰蔓延速度、热释放率、燃烧热等参数。另外,本文还进行了 5种不同直径、面积分别为0.5m2、1m2、2m2、5m2、10m2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实验,分别获得了不同面积池火质量燃烧速率,包括火焰高度、脉动频率、径向蔓延速度的羽流特征,以及火焰温度,烟尘浓度和特定位置的热流密度。本文还总结或给出了质量燃烧速率、火焰高度、脉动频率、热流密度随油池直径的变化规律公式,以及火焰中心温度随火焰高度的变化规律公式。其中燃烧速率在超过10m2油池后不再随直径增大而变化,是进行更大尺度池火数值仿真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本文基于实验数据和规律提出了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的数值仿真方法,与实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进而推广到更大直径池火的计算中。有风情况下火焰羽流发生倾斜,结合文献给出了倾斜火焰特征参数及其理论公式。对地面100m2-400m2池火进行15节风速和30节风速情况下的数值计算并与理论方法进行了对比。另外,将400m2火源置于CVN-71型航母甲板上,使其火源中心与理想着舰点重合,通过数值计算实现航母气流场与火羽流热浮力场的耦合,给出热流密度分布等值线,并结合热辐射破坏准则评估15节风速和30节风速情况下甲板的危险区域分布范围。

张云杰[10](2019)在《低气压环境氧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乘坐飞机出行,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然而近年来飞机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造成的伤亡影响重大,飞机高空飞行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飞机燃油箱系统作为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部分成为飞机火灾防控研究的对象。进行低压环境氧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的研究,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分析高空飞行燃油箱内氧浓度变化规律,基于经验公式建立燃油箱内氧溶解度以及氧逸出量计算模型,参考FAA规则以及相关文献确定飞机高空飞行时,燃油箱内氧浓度变化范围;其次,基于Clausius-Clapeyron关系式建立常压环境下可燃液体闪点计算模型,并在常压环境可燃液体闪点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低压环境下可燃液体闪点计算模型,从低压环境可燃液体闪点计算模型中推导出闪点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然后,通过试验低压舱营造低压环境,研究海拔高度011000m范围内,不同压力下航空煤油闪点变化规律。为保障试验条件与燃油箱工况一致,通过向试验低压舱内注入氧气来模拟不同氧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实验;最后,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分析不同环境压力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航空煤油闪点变化规律,建立不同环境压力/不同氧浓度与航空煤油闪点的拟合公式。实验研究表明:环境压力与航空煤油闪点的拟合公式与低压环境下推导出的闪点模型一致性较好,即环境压力的对数与航空煤油闪点的倒数呈线性相关。拟合氧浓度与航空煤油闪点发现,航空煤油闪点与氧浓度指数呈负线性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环境压力变小、氧浓度增大均会导致航空煤油闪点降低以及航空煤油火灾危险性等级不同程度越界式上升。

二、开口闪点自动点火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口闪点自动点火器(论文提纲范文)

(1)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的必要性
2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研制思路
    2.1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研制方向
    2.2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方案对比
3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研制方案
    3.1 自动控温模块的研制与应用
    3.2 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硬件构成
4 结语

(2)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变压器事故
        1.1.2 变压器套管事故及其特点
        1.1.3 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绝缘油燃烧行为
        1.2.2 变压器电弧产气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点燃理论与实验设计
    2.1 引言
    2.2 点燃理论
        2.2.1 气体的电弧点燃理论
        2.2.2 液体的电弧点燃理论
    2.3 实验设计
        2.3.1 变压器绝缘油老化与测试
        2.3.2 空气环境下的点燃特性实验
        2.3.3 贫氧环境下的点燃特性实验
第3章 空气环境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现象
        3.3.2 点燃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贫氧环境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点燃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现象
        4.3.2 产气速率
        4.3.3 产气爆炸极限
    4.4 三比值法应用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高闪点航空煤油爆燃与抑爆剂释放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可燃物的爆燃特性研究
        1.2.2 抑爆过程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航空煤油蒸汽爆燃试验理论基础
    2.1 爆燃过程的基本阐述
        2.1.1 爆燃的典型情况
        2.1.2 爆燃源的能量特性
        2.1.3 爆燃的点火条件
        2.1.4 爆燃的环境条件
    2.2 爆燃特性基本参数
        2.2.1 爆燃浓度极限
        2.2.2 火焰传播速度
        2.2.3 火焰温度
        2.2.4 定容爆燃压力
        2.2.5 压力上升速率
    2.3 爆燃流场参数计算
        2.3.1 Rayleigh方程和Hugoniot方程
        2.3.2 CJ爆燃参数计算
    2.4 爆燃试验变量设计
        2.4.1 爆燃源种类与浓度
        2.4.2 点火条件
        2.4.3 环境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JP-5蒸汽-空气预混气体爆燃试验研究
    3.1 爆燃试验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3.1.1 特定浓度的油气预混气制备
        3.1.2 维持油气浓度的环境温度控制
        3.1.3 试验容器的耐压能力与密封情况
        3.1.4 爆燃过程的数据测量
    3.2 试验装置设计
    3.3 试验内容及实施步骤
        3.3.1 试验内容
        3.3.2 试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
        3.4.2 火焰传播速度
        3.4.3 温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JP-5蒸汽-空气预混气体爆燃数值仿真研究
    4.1 物理模型简介
        4.1.1 几何模型
        4.1.2 环境条件
    4.2 数学模型及离散求解方法
        4.2.1 数学模型假设
        4.2.2 数学模型
        4.2.3 离散求解方法
    4.3 数值方法准确性验证
        4.3.1 计算条件
        4.3.2 网格划分与计算设置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复杂环境爆燃危害性仿真研究
        4.4.1 几何模型及计算设置
        4.4.2 隔板(阻塞比)对爆燃危害性的影响计算
        4.4.3 点火位置对爆燃危害性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爆燃超压理论计算模型
    5.1 密闭管道中的爆燃超压计算
        5.1.1 等温爆燃模型
        5.1.2 绝热爆燃模型
    5.2 计算模型分析
        5.2.1 爆燃火焰传播距离
        5.2.2 爆燃压力上升段计算说明
    5.3 计算模型验证
        5.3.1 JP-5蒸汽-空气爆燃试验数据对比
        5.3.2 液化石油气-空气爆燃试验数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K-5-1-12抑爆剂管路释放试验
    6.1 抑爆剂管路流动特性研究方法
        6.1.1 理论分析
        6.1.2 实验研究
        6.1.3 数值计算
    6.2 抑爆剂管路压降理论计算方法
        6.2.1 单相流压降计算方法
        6.2.2 两相流压降计算方法
        6.2.3 FK-5-1-12管路压降试算
    6.3 抑爆剂管路释放过程试验研究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结果讨论
        6.3.3 FK-5-1-12、细水雾和卤代烷1301的对比试验
        6.3.4 两相流成因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FK-5-1-12管路压降计算及效能试验
    7.1 管路压降计算的物理问题及数学模型
        7.1.1 物理问题简述
        7.1.2 网格划分
        7.1.3 数学模型
        7.1.4 边界条件
    7.2 两相流仿真计算结果
        7.2.1 压力计算结果
        7.2.2 两相流动特征
    7.3 FK-5-1-12抑爆系统设计流程
        7.3.1 抑爆系统设计
        7.3.2 设计合理性判定及迭代
    7.4 FK-5-1-12抑爆效能试验验证
        7.4.1 试验设置
        7.4.2 试验过程
        7.4.3 试验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LabVIEW爆炸分析装置设计和疏水性SiO2抑制丁烷爆炸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炸抑制技术
        1.2.2 粉末抑制爆炸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硬件设计
    2.1 总体设计
    2.2 硬件设计
        2.2.1 爆炸测试仓体
        2.2.2 光敏检测系统
        2.2.3 压力、循环和喷粉装置
        2.2.4 数据采集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ab VIEW的爆炸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虚拟仪器介绍
        3.1.2 数据采集基础设计
        3.1.3 滤波设计
    3.2 系统前端界面以及功能
    3.3 数值模拟与分析
        3.3.1 三维建模与网格划分设计
        3.3.2 湍流燃烧模型
    3.4 火焰传播模拟结果分析
第四章 爆炸机理以及超细粉末特性
    4.1 烷烃爆炸机理
    4.2 爆炸基本参数
    4.3 团聚机理以及防团聚改性研究
    4.4 细粉体的阻燃抑爆机理
    4.5 实验粉末工况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抑制爆炸实验研究
    5.1 不同工况下爆炸实验
        5.1.1 不同体积分数丁烷爆炸测试
        5.1.2 不同配比混合粉末抑制作用分析
        5.1.3 不同粉末浓度抑制作用分析
        5.1.4 爆炸速度与超压的耦合分析
    5.2 爆炸毁伤分析
    5.3 混合粉末抑制机理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两种开口闪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闪点检测设备
2 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闪点检测结果对比
3 结论

(6)基于LabVIEW的石油化工产品开口闪点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闪点测试系统设计
    1.1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1.2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2 关键点火装置设计
    2.1 点火器研究
    2.2 闪燃可行性分析
3 油品闪点测试实验
    3.1 实验过程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7)蒽醌粉尘爆炸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粉尘云燃烧特性实验研究现状
        1.3.2 粉尘云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现状
        1.3.3 液体蒸汽对粉尘爆炸影响特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设计和测试标准比较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
    2.3 燃烧爆炸特性参数测试系统
    2.4 测试标准比较
        2.4.1 爆炸下限测试标准比较
        2.4.2 极限氧浓度测试标准比较
        2.4.3 最大爆炸压力测试标准比较
        2.4.4 粉尘层着火温度测试标准比较
第3章 蒽醌粉尘燃烧特性研究
    3.1 蒽醌粉尘基本物性特性参数
        3.1.1 粒径分布
        3.1.2 颗粒图像
    3.2 蒽醌粉尘燃烧特性参数测定
        3.2.1 粉尘云最低着火能量实验
        3.2.2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实验
        3.2.3 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实验
        3.2.4 燃烧等级
        3.2.5 燃烧热测试
    3.3 蒽醌粉尘燃烧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3.3.1 正交实验法研究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因素
        3.3.2 电极间距对粉尘云最低着火能量的影响
        3.3.3 混合粉尘对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
        3.3.4 粉尘浓度对粉尘云流场的影响
        3.3.5 粉尘浓度对粉尘云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蒽醌粉尘爆炸特性研究
    4.1 蒽醌粉尘爆炸特性参数测定
        4.1.1 粉尘云爆炸下限测试
        4.1.2 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
        4.1.3 粉尘云极限氧浓度
    4.2 蒽醌粉尘爆炸烈度研究
        4.2.1 点火能量对爆炸猛烈度的影响
        4.2.2 点火能量对爆炸下限的影响
    4.3 蒽醌粉尘危险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氯甲烷对蒽醌粉尘爆炸影响实验研究
    5.1 物质热稳定性测试
        5.1.1 二氯甲烷物质热分析
        5.1.2 蒽醌物质热分析
    5.2 二氯甲烷物质引燃性实验研究
        5.2.1 空气气氛环境中物质引燃性实验研究
        5.2.2 富氧气氛中纯物质闪点测试结果
        5.2.3 氧气与空气气氛中引燃性比较分析
        5.2.4 二氯甲烷引燃性理论计算
    5.3 二氯甲烷蒸汽/蒽醌粉尘云爆炸特性
        5.3.1 二氯甲烷爆炸特性测试
        5.3.2 杂混物粉尘云爆炸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测试标准内容比较
    附录2 正交实验法测试结果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8)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基本特点及应用
        1.2.1 基本特点
        1.2.2 导热油的应用
    1.3 导热油的分类及选择
        1.3.1 矿物油型导热油
        1.3.2 合成型导热油
        1.3.3 导热油的品种划分
        1.3.4 导热油的选择
    1.4 导热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1.4.1 物理性质
        1.4.2 化学性质
        1.4.3 生物学性质
    1.5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
        1.5.1 煤直接液化基本原理
        1.5.2 煤直接液化工艺介绍
        1.5.3 煤直接液化技术方案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2章 导热油的理化性质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各导热油馏分的性能评定
        2.2.1 运动黏度的测定
        2.2.2 倾点的测定
        2.2.3 密度的测定
        2.2.4 酸值的测定
        2.2.5 硫含量的测定
        2.2.6 残炭的测定
        2.2.7 闪点(闭口)的测定
        2.2.8 沸程的测定
        2.2.9 热容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热油的热稳定性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气相分解产物含量
        3.3.2 低沸物含量(质量分数)N(%)和高沸物含量(质量分数)H(%)
        3.3.3 变质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导热油的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热稳定性实验
        4.2.2 烃类组成测定
        4.2.3 气质联用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热稳定性
        4.3.2 各样品烃类组成
        4.3.3 气质联用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烃类组成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4.2 馏程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热油调和改质的性能评定
    5.1 实验原料和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结果
        5.2.1 理化性质
        5.2.2 热稳定性
        5.2.3 烃类组成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抗氧剂对导热油馏分稳定性的影响
    6.1 实验原料和仪器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仪器
    6.2 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航母甲板风场和火灾流场实验与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舰体气流场研究
        1.2.2 池火理论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气流场与热浮力羽流场数学模型
    2.1 粘性流体基本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LES湍流模型
        2.2.2 不可压缩流RANS方程
        2.2.3 雷诺应力输运模型
        2.2.4 涡粘模型
        2.2.5 混合模型
        2.2.6 近壁面处理
    2.3 燃烧与辐射模型
        2.3.1 燃烧模型
        2.3.2 辐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方体绕流研究与数值湍流模型验证
    3.1 方块绕流计算方法
        3.1.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3.1.2 网格模型及计算过程
        3.1.3 结果分析
    3.2 地面效应边界层对方块绕流的影响研究
        3.2.1 入口速度边界层
        3.2.2 低粗糙度地面风洞实验
        3.2.3 结果对比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舰船气流场仿真及其与舰载机降落耦合研究
    4.1 SFS2气流场仿真与验证
        4.1.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1.2 计算方法及网格模型
        4.1.3 结果分析
        4.1.4 全尺寸船舶气流场粗网格LES计算
    4.2 CVN舰气流场数值计算
        4.2.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2.2 网格模型及计算过程
        4.2.3 气流场综合分析
        4.2.4 尾流场环境对舰载机运动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空燃油火焰传播及大尺度池火实验
    5.1 航空燃油开口闪点与燃点实验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结果
    5.2 火焰蔓延速度实验
        5.2.1 燃油表面火焰蔓延速度实验
        5.2.2 非预混油雾爆燃传播速度实验
    5.3 航空燃油热释放率测试实验
        5.3.1 热释放率测试实验装置与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航空燃油大尺度池火实验
        5.4.1 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5.4.2 实验步骤
        5.4.3 质量燃烧速率分析
        5.4.4 火焰蔓延及羽流特征
        5.4.5 火焰温度分析
        5.4.6 烟尘浓度测试结果
        5.4.7 热流密度测量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空燃油池火及其与船体气流场耦合仿真
    6.1 航空煤油池火仿真方法验证
        6.1.1 航空煤油池火仿真方法
        6.1.2 仿真结果与实验的对比分析
    6.2 大风情况下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理论研究
    6.3 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仿真
        6.3.1 无风情况下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仿真
        6.3.2 大风情况下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数值仿真
    6.4 舰气流场与大尺度航空煤油池火耦合仿真
        6.4.1 计算条件设置
        6.4.2 羽流温度分析
        6.4.3 辐射场分布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低气压环境氧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压环境下燃油箱内氧浓度变化规律
    2.1 低压环境飞机燃油中氧气溶解规律
        2.1.1 燃油中氧溶解度计算及影响因素
        2.1.2 燃油中初始溶解氧浓度计算
    2.2 低压环境燃油中溶解氧逸出规律
        2.2.1 平衡状态下燃油中溶解氧逸出量计算
        2.2.2 非平衡状态燃油中溶解氧逸出量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气压环境可燃液体闪点理论
    3.1 低压环境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
    3.2 闪点与可燃液体分子结构关系
    3.3 常压环境可燃液体闪点理论模型构建
    3.4 低压环境可燃液体闪点理论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压环境航空煤油闪点实验
    4.1 实验目的及装置
        4.1.1 低压舱
        4.1.2 闪点测试仪
        4.1.3 真空泵
        4.1.4 烟气分析仪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低压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
    4.4 氧气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
    4.5 压力和氧气同时作用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合
    5.1 海拔高度与航空煤油闪点拟合分析
    5.2 低压与航空煤油闪点拟合分析
    5.3 不同氧浓度与航空煤油闪点拟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Ⅰ 低压环境实验测得RP-5/RP-3 航空煤油闪点值
附录 Ⅱ RP-5 航空煤油在不同压力不同氧浓度条件下闪点值
附录 Ⅲ 不同海拔高度对应环境压力值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开口闪点自动点火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口闪点燃点测定加热装置的研制[J]. 雷雯,毕顺杰,张旭,覃健. 技术与市场, 2021(08)
  • [2]电弧作用下变压器绝缘油的点燃特性研究[D]. 朱思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高闪点航空煤油爆燃与抑爆剂释放动力学特性研究[D]. 樊玮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基于LabVIEW爆炸分析装置设计和疏水性SiO2抑制丁烷爆炸实验研究[D]. 谢继标.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两种开口闪点法的比较[J]. 练俊飞,李万勇,马达. 中国建筑防水, 2020(12)
  • [6]基于LabVIEW的石油化工产品开口闪点测试系统设计[J]. 谢继标,关文玲,张嘉琪,奚志林.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09)
  • [7]蒽醌粉尘爆炸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 李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8]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D]. 蔡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9]航母甲板风场和火灾流场实验与数值研究[D]. 郜哲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
  • [10]低气压环境氧浓度对航空煤油闪点影响的研究[D]. 张云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打开闪点自动点火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