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舶尾管橡胶轴承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曹源[1](2020)在《UHMWPE改性水润滑橡胶轴承材料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润滑尾轴承是船舶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撑轴系传递动力的旋转体,其运行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船舶的航行安全和运行性能。水润滑尾轴承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高承载能力和抗冲击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润滑尾轴承材料仍然无法实现国产,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对水润滑橡塑复合尾轴承材料的配方设计原理和摩擦磨损机理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基于材料科学相关知识设计水润滑尾轴承材料的合理配方,研究材料的不同组成结构和各组分的影响原理,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其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润滑机理,对于理解水润滑橡塑复合尾轴承材料的配方设计和润滑机理,合理设计和优化其摩擦学性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丁腈橡胶为基体,以UHMWPE的添加份数为变量,辅以石墨、炭黑、氧化锌等添加剂,制备了不同份数UHMWPE改性丁腈橡胶的水润滑尾轴承试块,并通过一系列摩擦磨损性能试验和表面微观形貌分析,探究了不同份数的复合材料在不同转速、不同载荷以及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采用赛拉尼斯公司平均分子量更大、平均粒径更小的GUR4050-3型号的UHMWPE材料,参考ASTM标准配方中的丁腈橡胶基础配方,制得了4种机械物理性能均满足中国船标和美国军标相关要求的水润滑尾轴承材料。(2)使用Rtec-MFT5000摩擦磨损试验机环-块模块对4种复合材料试块和纯UHMWPE试块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探究,摩擦试验结果表明:UHMWPE的加入确实减小了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在相同载荷条件下,不同材料试块的摩擦系数总体上均表现出随着转速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规律;在固定转速条件下,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提高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影响并不明显;在相同工况下,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UHMWPE添加份数的增加而下降。(3)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润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磨损量随着UHMWPE添加份数的增加而减小,结合不同材料试块和铜环的表面形貌分析,复合材料的减摩机理为复合橡胶表层被剥离的颗粒状UHMWPE与基体组成一种NUG网络状结构,大大增加了接触面积,以及颗粒状的UHMWPE在摩擦热的作用下在铜环表面的微凸体之间形成具有减摩作用的转移膜。
王玉玺[2](2017)在《基于ANSYS流固耦合的螺旋槽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润滑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油润滑滑动轴承摩擦副由于润滑油的粘性高,轴承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了轴承的热稳定性。水润滑轴承是以自然水为润滑介质的一种轴承,它没有油润滑轴承的环境负担,清洁无污染,而且节省能源。水润滑轴承在高速工况下的发热量很小,并且水流还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水润滑轴承有更高的冷却效率。此外,水润滑轴承的轴承间隙小,抗激振能力强,能提供较高的加工精度。目前,水润滑轴承技术已经在各种船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论文根据轴承安装间隙、转速和几何结构,确定了流场流动状态为紊流,结合动压润滑理论及流固藕合理论,借助Ansys流体分析模块Ansys-cfx和固体分析模块Transient Structural建立了水润滑轴承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流体域和固体域的压力和形变的特点,分析了偏心率和转速对橡胶层压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沟槽结构对流体动压效应产生的影响。介绍了水流的动压润滑形成过程和产生原理,分析了流固耦合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流体域和固体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不同偏心率、供水量、过渡圆弧半径、沟槽螺旋角度、沟槽数量的流体压力云图,比较了不同尺寸参数对动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偏心率的增加,流体的紊流状态就越剧烈,流体压力峰值越大,橡胶变形越剧烈,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越差。随着供水量的增大,流体的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都会增加,但径向速度的增加幅度较小,这是因为影响径向速度的主要因素是轴径的旋转速度。过渡圆弧的半径越大,沟槽处流体的楔形效应越弱,流体流动越稳定,动压效果越微弱,轴承的承载能力越低。沟槽的存在降低了润滑液的流动压力,因此也降低了轴承的承载能力,沟槽数量越多轴承的承压能力就越差。因此,采用较大的转速与偏心率有助于流体动压的形成;减小沟槽半径不仅可以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减小摩擦系数,还可以改善橡胶衬层与金属粘接面的等效应力分布状况;采用较小的过渡圆弧半径可以增加有效的收敛楔形长度,从而有利于润滑性能的提高。
周潇然[3](2017)在《纳米二硫化钼水润滑橡塑尾轴承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水润滑轴承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优异的减振降噪、抗冲击等性能得到了广泛使用,而轴承材料的综合性能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前提,尤其是摩擦磨损特性,直接影响船舶运行的安全性和轴系的使用寿命。但目前多数水润滑轴承材料还是依靠国外技术,且在橡塑水润滑轴承的润滑理论方面也稍有欠缺,因此通过对不同轴承材料的试验探索,深入比较各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差异并分析其润滑机理,对改善船舶水润滑尾轴承的摩擦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橡塑(丁腈橡胶/UHMWPE)材料为基体,以二硫化钼的粒度和添加量为变量,探究了不同配方的材料在不同载荷、不同转速以及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Fluent实现了对全副轴承和单个试块水膜承载方式的仿真,为后续的摩擦性能试验提供部分理论支撑。(2)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二硫化钼橡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指标都满足美国军标MIL-DTL-17901C(SH)和中国船标CB/T769-2008的要求,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橡塑材料的基本结构形式以及纳米二硫化钼和微米二硫化钼在橡塑基体中的分布状态,并阐述了二硫化钼对橡胶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3)基于阿克隆磨耗机和自主设计的SSB-100V水润滑轴承试验台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探究,结果表明:比压和转速都对材料的摩擦系数有较大影响;在相同工况下,材料摩擦系数随着二硫化钼添加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都要低于微米复合材料;当纳米二硫化钼添加量为9phr时,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达到最低,此时影响摩擦性能的正负因素达到平衡点。复合材料在干摩擦和水润滑两种条件下的磨损量呈相反趋势,结合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和砂轮、铜套的表面形貌,分析是二硫化钼粒子在铜套和砂轮表面形成性能不同的减磨层所致;在定距离变速磨损试验中,也对水润滑条件下不同磨损速度的表面形貌及形成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高贵响[4](2014)在《硅藻典型壳壁结构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在水润滑轴承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圆筛藻是一种典型的海生硅藻,生存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研究发现,圆筛藻壳壁精细的多级孔状结构优良的弹性、韧性等相关力学性能,但对该结构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尚少。本论文研究了该多级孔状结构的摩擦学性能,并将该结构应用到水润滑轴承的摩擦学性能改性上,这对有效控制水润滑轴承润滑失效,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仿生硅藻典型壳壁结构的水润滑轴承摩擦学性能研究”(项目编号51375509),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硅藻的培养方法,发明设计并自行制造了硅藻培养装置,结合ZEISSAURIGA双束系统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圆筛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图像采集,观察了圆筛藻的形貌结构,发现圆筛藻壳壁具有精细的多级孔状结构。然后,选取圆筛藻壳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NSYS14.5中的CFX模块对其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研究了不同孔状结构尺寸对其承载力(抗水压能力)、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等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与无孔结构对比。数值结果表明:圆筛藻壳的单层孔状结构能够增大圆筛藻在水中游动时的承载力,减小摩擦力和摩擦系数。并通过近似的实验进行了验证,为硅藻壳体摩擦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进一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具有双层孔状结构的圆筛藻壳在不同孔状结构尺寸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将双层结构与对应的单层结构以及无孔结构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具有双层孔状结构的圆筛藻壳在海水中运动时,其承载力大于单层孔状结构的对应值,大于无孔结构的对应值;摩擦系数小于单层孔状结构的对应值,小于无孔结构的对应值。此外,本文将与圆筛藻壳孔状结构相似的微造型应用于水润滑轴承的内表面,应用ANSYS14.5中的Fluent模块对其进行了声功率级以及相关摩擦学性能分析。研究发现:与圆筛藻孔状结构相类似的微造型具有减小滑动轴承声功率级噪音的作用,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滑动轴承对应的噪音随着微造型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微造型置于不同位置时,减小噪音的能力不同;适当尺寸和位置的微造型具有提高滑动轴承承载力,减小摩擦力的作用。
董芩华[5](2014)在《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垫带式输送机是一种新型无托辊带式输送机,本文在研究其工作原理和组成的基础上,从流体润滑理论出发,推导了考虑惯性力和不考虑惯性力两种情况的水垫流场的雷诺方程,建立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特性、分析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和CFD软件两种方法分别对水垫压力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其各种的喷嘴参数和动力参数对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水垫带式输送机的工作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设计了水垫带式输送机实验台,选取合理的水垫压力流场测试方法,在静态和动态两种工况下,通过对六种不同的盘槽的和供水压力进行大量实测,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很好吻合,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水垫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平[6](2011)在《水润滑轴承材料的耐蚀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贵重金属材料、石油等战略资源日趋匮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机械设计,制造理论、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受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润滑油是绝大部分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时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润滑油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大量的油料资源及人工费用。以水代替矿物油作为润滑介质这一前沿课题目前已被世界诸多学者关注并进行大力研究。水润滑的主要优点在于无污染、来源广泛,润滑成本低。但如何更好地提高水润滑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如何解决金属材料在水环境下的腐蚀问题,是水润滑理论及水润滑轴承应用方面必须解决的科研课题。本文首次系统地对一些常用的水润滑轴承材料及构件材料在水环境以及在其它一些不同酸碱性环境中的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腐蚀机理,提出了一些防腐方法,并且对这些防腐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了一些水润滑摩擦材料腐蚀及防腐方面的重要结论,为水润滑轴承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同种试验材料在四种不同介质中的耐蚀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介质的酸碱性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性影响很大。其中,5%的盐酸溶液对金属的腐蚀程度最为明显;除了不锈钢之外,金属在碱水中时腐蚀程度较轻。2、不同金属材料的耐腐蚀能力相差很大,在纯水中,不锈钢的耐蚀性较好,适用于水润滑轴承材料,铸铁和巴氏合金的耐蚀性较差,需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后才能使用。3、金属材料在纯水中的腐蚀机理为吸氧类电化腐蚀,空气中的氧元素是导致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外部条件,而金属中的碳等高电位材料的存在是导致金属腐蚀的内在原因。不同的金属由于成份不同,导致其耐蚀性也存在差异。若合金中所含有的金属越活泼,或不同成份间的电位差越大,则越容易发生电化腐蚀。4、采用牺牲阳极法、外加电流法、除氧法和镀锌法对于提高金属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耐蚀性均有明显效果。其中,外加电流防腐法效果最好。
曹海红[7](2008)在《大型水泵机组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机电排灌总量7000多万kW,泵站46万余座,其中大中型泵站5500多座,每年泵站水泵机组检修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影响泵站功能的发挥。水泵机组的耐久性直接影响故障发生,频繁的故障和检修会增加维修费用。因此研究和提高水泵机组的耐久性,合理确定机组大修周期,对提高水泵机组的可靠性、节省维修费用有重要意义。水泵导轴承磨损、叶片和叶轮外壳汽蚀和电机绝缘老化是影响水泵机组耐久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水泵机组关键部件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试验数据,结合水泵运行条件,分别建立了水泵油润滑导轴承端面密封磨损速率、水泵水润滑导轴承磨损速率、水泵叶片和叶轮外壳汽蚀破坏速率和电机绝缘老化速率计算公式。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创建了受多因素影响的基于可靠度的关键部件运行寿命理论,提出了计算方法。针对泵站水泵机组不同形式和运行条件,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关键部件破坏速率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水泵机组耐久性的措施。最后,以平均年维修费用和因故障检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和最少为目标定量确定了调水泵站水泵机组大修周期。研究结果表明:水泵油润滑导轴承密封端面上的压强是静环与静环座的重量、弹簧压力、以及水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推力所占比重较小。水泵水润滑导轴承磨损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导轴承的径向载荷、润滑水的含沙量,轴瓦材料的抗磨损强度。其他运行条件相同时,同样的水润滑橡胶导轴承,采用清水润滑时的运行寿命是采用河水润滑时的8倍左右。水泵叶片汽蚀破坏速率的影响因素有:水泵抗汽蚀性能、水泵运行工况、抽排水体的含沙量,其中水泵叶轮的淹没深度、水泵实际扬程偏移设计扬程的偏移值影响较大。叶轮外壳间隙汽蚀破坏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材料的抗拉强度与叶片间隙值。水泵电动机绝缘老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绝缘材料性质、电因素、热因素、机械因素,具有95%可靠度的聚酯树脂绝缘老化速率约为环氧树脂绝缘老化速率的1.7倍。水泵机组不同部件耐久性相差较大。算例泵站电动机绝缘、水泵叶片、叶轮外壳、端面密封具有95%可靠度的运行寿命分别为28.6、8.2、5.7、3.4 a。以年维修费用与经济损失之和最小为目标计算水泵机组的大修周期,算例泵站机组的大修周期为5.3 a,水泵机组最低可靠度发生在大修周期末,为98%。
张文光[8](2007)在《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化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电解铜等贵重金属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并居高不下,使水润滑轴承的材料成本越来越高,推广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迫切需要找出替代铜做水润滑轴承外壳的材料。非金属外壳的水润滑工程复合材料轴承,在国内尚属空白,其关键科技问题还有待攻克。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75065),为我国研制出非金属外壳的水润滑工程复合材料轴承,攻克大中型舰船推进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减振、降噪、安全、可靠、节材、节能、高效、环保等关键难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传动机械特别是大中型舰船推进系统润滑油泄漏污染水资源环境日趋严重的现状,培育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科技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关键科学基础。论文分析了传统水润滑轴承的结构、成型工艺、影响水润滑轴承的摩擦系数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了非金属外壳的水润滑轴承的材料、结构、成型工艺;优化了纤维缠绕角度以及层与层纤维的角度、橡胶硫化时候加入炭黑的含量、橡胶硫化体系,根据轴承使用的环境选择合适的硫化体系。论文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①橡胶和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外壳的粘结问题。②玻璃增强环氧树脂时候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界面问题。③橡胶硫化时候高温保证环氧树脂固化物不会产生软化变形。对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化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邹丞[9](2005)在《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与传统的金属轴承相比,不仅水润滑轴承的工作介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且其衬层弹性模量一般较低,即使在轻载下,水润滑轴承表面变形相对水膜厚度也是不能忽略的,研究其润滑性能就不能不考虑轴承的表面变形。影响水润滑轴承表面变形的因子有很多,包括载荷、转速、衬层厚度、硬度等。目前对其研究还不完善,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润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验对不同塑料合金层厚度、硬度水润滑轴承润滑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完善了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理论研究。采用了能分析塑料合金层厚度的简化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给出了程序流程图和算例,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绘出了不同塑料合金层厚度、弹性模量水润滑轴承的压力曲线、膜厚曲线和承载能力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使轴承压力显着较低,水膜覆盖更广,承载能力减小;塑料合金层厚度增大,水膜压力减小,水膜厚度增加,水膜覆盖更广,承载能力减小;塑料合金层弹性模量增大,水膜压力增大,水膜厚度减小,水膜覆盖更少,承载能力增大。其次,以摩擦系数为性能指标对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理论研究进行验证,对不同塑料合金层厚度、硬度水润滑轴承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塑料合金层厚度增大,摩擦系数有减小的趋势;塑料合金层硬度增大,摩擦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这与理论分析结果能够吻合,从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张瑜[10](2004)在《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环保新产品应运而生。水润滑动密封轴承结构新颖,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在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本论文根据“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工程”“211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合同的有关规定,结合水润滑动密封试验台的升级改造,在MDZ-2800型动密封轴承试验机的基础上,开发其自控系统。论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动密封试验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业计算机为控制平台,对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润滑动密封试验台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的方案,并提高其控制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确保密封条件的良好实施,达到较高的性能实验要求,最终提高动密封制品的产品质量。与传统的密封试验机不同,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能同时在油、水或油水为工作介质的三种工况下工作,其中油压要达到32MPa,水压要达到8Mpa;在精确计量动密封的泄漏量方面,采用计量泵来达到目的;试验台能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动密封试件;通过计算机检测和控制系统对动密封的泄漏量、压力、温度、转速等影响因素进行测控,能稳定和快速地实现对试验台的实时控制和检测。本论文结合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的工况特点,具体阐述了对控制系统进行的改造设计,着重强调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包括信号检测、变送、转换、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入输出设计等),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工业自动化等相关理论知识,在LabVIEW环境下开发出了一套用于该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测控软件,并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等。经实验验证,该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对实验参数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二、船舶尾管橡胶轴承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尾管橡胶轴承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UHMWPE改性水润滑橡胶轴承材料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润滑尾轴承材料研究 |
1.3.2 水润滑尾轴承润滑理论研究 |
1.3.3 水润滑轴承摩擦学性能研究 |
1.3.4 UHMWPE在水润滑尾轴承中的应用 |
1.4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3章节安排 |
1.6 课题来源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2.1 材料制备仪器 |
2.1.1 开炼机 |
2.1.2 平板硫化机 |
2.2 水润滑尾轴承摩擦磨损试验机 |
2.3 磨损量测量仪器 |
2.4 摩擦副表面微观结构分析设备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2 激光干涉接触式表面轮廓仪 |
2.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2.5 试验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材料的制备 |
3.1 复合橡胶材料配方设计 |
3.1.1 复合橡胶材料配方的设计原则 |
3.1.2 复合橡胶材料配方的设计流程 |
3.2 复合材料配方 |
3.2.1 基础配方 |
3.2.2 丁腈橡胶 |
3.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3.2.4 助剂 |
3.2.5 配方 |
3.3 制备过程 |
3.3.1 混炼 |
3.3.2 压延 |
3.3.3 硫化 |
3.4 制备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 |
3.4.1 机械物理性能 |
3.4.2 结构分析 |
3.4.3 复合材料分散性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1.1 试验对象 |
4.1.2 试验方案 |
4.1.3 摩擦性能试验设计 |
4.1.4 磨损性能试验设计 |
4.2 摩擦试验结果分析 |
4.2.1 f-v特性曲线分析 |
4.2.2 f-p特性曲线分析 |
4.2.3 复合材料的减摩机理分析 |
4.3 磨损试验结果分析 |
4.3.1 磨损量分析 |
4.3.2 表面形貌分析 |
4.3.3 磨损试验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基于ANSYS流固耦合的螺旋槽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润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润滑轴承技术简介 |
1.2.1 水润滑理论研究 |
1.2.2 水润滑轴承结构设计 |
1.2.3 新型水润滑轴承材料 |
1.2.4 水润滑轴承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水润滑橡胶轴承的研究历程 |
1.2.6 螺旋槽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技术优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螺旋槽水润滑橡胶轴承的耦合求解模型 |
2.1 研究水润滑橡胶轴承的基本理论 |
2.1.1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
2.1.2 流固耦合理论 |
2.2 建立数学仿真模型 |
2.2.1 数学模型的假设 |
2.2.2 数学模型的基本计算方程 |
2.2.3 数学模型运动状态判断及边界条件 |
2.2.4 数学模型的基本参数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润滑橡胶轴承润滑特性ANSYS流固耦合分析 |
3.1 Ansys-cfx软件概述 |
3.2 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模型参数 |
3.3 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流固耦合分析 |
3.3.1 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 |
3.3.2 边界条件设置 |
3.3.3 求解器设置 |
3.3.4 仿真模型的收敛性判断 |
3.4 水润滑橡胶轴承耦合计算成果 |
3.4.1 水膜压力分布 |
3.4.1.1 流体的水膜压力分布 |
3.4.1.2 轴向水膜压力分布规律 |
3.4.1.3 转速对水膜压力的影响 |
3.4.2 偏心率与橡胶层应变的关系 |
3.4.3 转速对橡胶层变形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沟槽结构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 |
4.1 偏心率对流体动压性能的影响 |
4.2 供水量对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 |
4.3 沟槽倒角半径对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 |
4.4 沟槽倾斜角度对流体动压性能的影响 |
4.5 沟槽数量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纳米二硫化钼水润滑橡塑尾轴承摩擦磨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船舶水润滑尾轴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润滑轴承材料研究 |
1.2.2 水润滑轴承润滑理论研究 |
1.2.3 水润滑轴承摩擦磨损理论研究 |
1.3 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研究 |
1.3.1 二硫化钼的发展及应用 |
1.3.2 二硫化钼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
1.4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课题来源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水润滑轴承润滑理论与仿真 |
2.1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及雷诺方程 |
2.2 基于Fluent的有限元分析 |
2.2.1 全副轴承仿真分析 |
2.2.2 试块仿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二硫化钼橡塑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 |
3.1 橡胶配方设计 |
3.1.1 橡胶配方设计的特点 |
3.1.2 橡胶配方设计的流程 |
3.2 复合材料的纳米增强 |
3.2.1 纳米填料的补强机理 |
3.2.2 纳米补强剂介绍 |
3.3 二硫化钼橡塑尾轴承配方介绍 |
3.3.1 丁腈橡胶 |
3.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
3.3.3 纳米二硫化钼 |
3.3.4 助剂 |
3.3.5 橡塑尾轴承配方 |
3.4 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1 材料制备设备介绍 |
3.4.2 材料制备流程 |
3.5 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能分析 |
3.5.1 橡-塑共混理论 |
3.5.2 结构分析 |
3.5.3 材料机械物理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润滑轴承材料台架试验 |
4.1 试验台架及分析设备介绍 |
4.1.1 SSB-100V型船舶尾轴承试验台架 |
4.1.2 阿克隆磨耗试验机 |
4.2 摩擦磨损性能试验介绍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3 摩擦试验结果分析 |
4.3.1 二硫化钼粒径及用量对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4.3.2 不同材料的f-v特性曲线分析 |
4.3.3 不同材料的f-p特性曲线分析 |
4.3.4 复合材料的减摩机理分析 |
4.4 摩损试验结果分析 |
4.4.1 不同材料的耐磨性分析 |
4.4.2 不同转速下的磨损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4)硅藻典型壳壁结构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在水润滑轴承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硅藻的结构特征与仿生应用研究现状 |
1.2.2 水润滑轴承噪声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2 硅藻的培养与结构观察 |
2.1 硅藻的培养 |
2.1.1 硅藻培养品种 |
2.1.2 培养液的制备 |
2.1.3 培养装置的设计 |
2.1.4 硅藻培养方法 |
2.2 硅藻的图像采集和结构特征 |
2.2.1 圆筛藻的图像采集 |
2.2.2 圆筛藻的结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圆筛藻壳单层孔状结构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原子力显微镜图像采集 |
3.1.2 几何模型 |
3.1.3 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 |
3.2 控制方程 |
3.2.1 海水域控制方程 |
3.2.2 硅藻壳控制方程 |
3.2.3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3.2.4 摩擦学方程 |
3.3 网格灵敏度分析 |
3.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孔径和孔深下摩擦学性能比较 |
3.4.2 不同孔径和孔深下最大应力和变形比较 |
3.4.3 不同孔距下摩擦学性能比较 |
3.4.4 不同孔距下最大应力和变形比较 |
3.4.5 不同硅藻壳速度下摩擦学性能比较 |
3.5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圆筛藻壳双层孔状结构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几何模型 |
4.1.2 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 |
4.1.3 网格校核 |
4.2 控制方程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孔径比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3.2 孔深比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硅藻壳速度下摩擦学性能比较 |
4.3.4 第一层大于第二层孔径下的摩擦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圆筛藻壳结构微造型的水润滑轴承噪声分析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1 几何模型 |
5.1.2 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 |
5.1.3 网格校核 |
5.2 控制方程 |
5.2.1 声功率级方程 |
5.2.2 摩擦学方程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1 几何参数对噪声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3.2 微造型下声功率级与压力分布比较 |
5.3.3 气穴区微造型对噪声的影响 |
5.3.4 不同微造型位置对噪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粘度介质润滑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应用 |
1.2.3 无托辊带式输送机的发展现状 |
1.3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研究进展状况 |
1.3.1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实验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承载特性分析模型 |
2.1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 |
2.2 不考虑惯性力的水垫流场的基本方程 |
2.2.1 考虑惯性力与否的条件 |
2.2.2 润滑条件的简化与假设 |
2.2.3 水垫雷诺方程的建立 |
2.2.4 雷诺方程的无量纲化 |
2.2.5 不考虑惯性力的水垫承载特性分析模型 |
2.3 考虑惯性力的水垫流场的基本方程 |
2.3.1 润滑条件的简化与假设 |
2.3.2 水垫雷诺方程的建立 |
2.3.3 雷诺方程的无量纲化 |
2.3.4 考虑惯性力水垫承载特性的分析模型 |
2.5 小结 |
3 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数值分析 |
3.1 水垫雷诺方程的数值分析方法 |
3.2 水垫流场的压力分布 |
3.3 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特性的数值计算 |
3.3.1 有限差分法求解水垫二维雷诺方程的原理 |
3.3.2 水垫压力场无量纲雷诺方程求解 |
3.3.3 计算流程图 |
3.4 承载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最小水垫厚度的确定原则及水垫形状简化 |
3.4.2 喷嘴的结构参数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3.4.3 喷嘴水流流速不同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3.4.5 惯性力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3.5 小结 |
4 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数值模拟 |
4.1 CFD 及相关软件介绍 |
4.2 水垫带式输送机气垫流场模型简化及解析假定 |
4.3 水垫带式输送机水垫流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水垫带式输送机气垫流场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2 水垫模型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喷嘴直径对水垫压力分布的影响 |
4.4.2 喷嘴的布置方式对水垫压力的影响 |
4.4.3 喷嘴列数对水垫压力的影响 |
4.4.4 喷嘴水流速度对水垫压力场的影响 |
4.4.5 输送带速度对水垫压力的影响 |
4.5 小结 |
5 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实验研究 |
5.1 水垫带式输送机实验台 |
5.1.1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
5.1.2 实验台关键参数的确定 |
5.1.3 输送带的选择 |
5.2 水垫带式输送机的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 |
5.2.1 压力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
5.2.2 压力测试系统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内容 |
5.3.2 盘槽喷嘴布置方式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5.3.3 带速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5.3.4 供水压力对水垫压力分布的影响 |
5.3.5 供水流量对水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5.3.6 加载量对水垫压力分布的影响 |
5.4 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6)水润滑轴承材料的耐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金属腐蚀机理 |
2.1 金属腐蚀的概念及分类 |
2.1.1 金属腐蚀的概念 |
2.1.2 金属腐蚀的分类 |
2.2 金属腐蚀机理 |
2.3 析氢腐蚀与耗氧腐蚀 |
2.3.1 析氢腐蚀 |
2.3.2 耗氧腐蚀 |
2.4 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 |
2.4.1 失重法与增重法 |
2.4.2 深度法 |
2.4.3 金属耐腐蚀的评价标准 |
2.5 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
第3章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耐蚀性能试验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试验材料 |
3.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3.5 试验方法 |
3.5.1 质量法 |
3.5.2 扫描电镜法 |
3.6 试验步骤 |
3.7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7.1 数据处理 |
3.7.2 数据分析 |
3.7.3 腐蚀表面形貌及成分 |
第4章 金属材料防腐蚀与控制 |
4.1 常用的防腐蚀方法 |
4.2 电化学保护法 |
4.2.1 电化保护分类 |
4.2.2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4.2.3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4.3 腐蚀环境处理的应用 |
4.3.1 溶解氧对腐蚀的影响 |
4.3.2 除氧方法 |
4.4 表面覆盖层保护 |
4.4.1 保护性覆盖层的分类 |
4.4.2 金属覆盖层 |
4.4.3 镀锌防腐法 |
第5章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防腐试验 |
5.1 牺牲阳极防腐试验 |
5.1.1 研究目的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材料 |
5.1.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5.1.5 试验步骤 |
5.1.6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2 外加电流防腐试验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试验材料 |
5.2.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5.2.5 试验步骤 |
5.2.6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 除氧防腐试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方法 |
5.3.3 试验材料 |
5.3.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5.3.5 试验步骤 |
5.3.6 试验中关键问题 |
5.3.7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 镀锌防腐试验 |
5.4.1 研究目的 |
5.4.2 研究方法 |
5.4.3 试验材料 |
5.4.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5.4.5 试验步骤 |
5.4.6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大型水泵机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大型水泵机组耐久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影响水泵机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
1.2.2 水泵导轴承 |
1.2.3 水泵汽蚀 |
1.2.4 电机绝缘老化 |
1.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水泵导轴承耐久性 |
2.1 水泵导轴承失效形式 |
2.2 油润滑导轴承耐久性 |
2.2.1 端面密封摩擦状态 |
2.2.2 端面密封磨损分析 |
2.2.3 影响不锈钢动环磨损速率的因素 |
2.2.4 基于可靠度的端面密封磨损寿命计算 |
2.3 水润滑导轴承耐久性 |
2.3.1 影响水润滑导承磨损速率的因素 |
2.3.2 基于可靠度的水润滑导轴承磨损寿命计算 |
3 水泵叶片与叶轮外壳耐久性 |
3.1 水泵汽蚀形式与危害 |
3.1.1 水泵汽蚀形式 |
3.1.2 水泵汽蚀危害 |
3.2 我国大中型水泵汽蚀情况 |
3.3 基于可靠度的水泵叶片汽蚀寿命计算 |
3.3.1 水泵叶片进口处叶片表面真空值计算 |
3.3.2 基于可靠度的水泵叶片汽蚀寿命计算 |
3.4 基于可靠度的叶轮外壳汽蚀寿命计算 |
3.4.1 叶轮外壳汽蚀破坏速率的影响因素 |
3.4.2 基于可靠度的叶轮外壳汽蚀寿命计算 |
4 水泵配套电动机绝缘耐久性 |
4.1 电动机绝缘老化因子 |
4.2 电动机绝缘的诊断 |
4.3 电动机绝缘状态确定方法 |
4.4 基于可靠度的电动机绝缘老化寿命的计算 |
5 水泵机组耐久性 |
5.1 水泵机组的耐久性 |
5.2 提高水泵机组耐久性的措施 |
5.3 水泵机组大修周期的定量确定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2 传统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的结构、材料及成型工艺 |
2.1 传统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的结构 |
2.2 传统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的材料 |
2.3 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的成型工艺 |
2.4 橡胶与黄铜粘合的机理简述 |
2.4.1 硫化工艺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2 干燥工艺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3 金属-橡胶胶粘剂的研究技术发展及优缺点分析 |
2.5 影响传统水润滑轴承摩擦系数的几个关键因素 |
2.5.1 转速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2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3 复合橡胶层和轴的间隙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4 长径比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5 复合橡胶的厚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2.5.6 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3 非金属外壳的材料、结构及成型工艺 |
3.1 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外壳的材料 |
3.1.1 外壳材料的选择 |
3.2 外壳材料环氧树脂的改性增韧 |
3.2.1 环氧树脂增韧原理 |
3.2.2 采用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对环氧树脂增韧 |
3.3 环氧树脂增强材料选择 |
3.4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偶联剂配制及使用 |
3.5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选择与使用 |
3.5.1 固化剂的种类 |
3.5.2 固化剂的固化温度与固化物的耐热性 |
3.5.3 固化剂的选择使用 |
3.6 玻纤增强环氧树脂与橡胶的粘接 |
3.6.1 玻纤增强环氧树脂与橡胶的粘接机理 |
3.6.2 影响胶粘及其强度的因素 |
3.6.3 金属热硫化粘合剂的选择与使用 |
3.7 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外壳的结构 |
3.7.1 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外壳的结构 |
3.8 水润滑轴承的成型工艺 |
3.8.1 水润滑轴承的成型工艺 |
3.8.2 水润滑轴承的外壳成型工艺 |
3.8.3 轴承的外壳材料双酚 F 与双酚 A 环氧树脂共体系性能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4 水润滑轴承性能优化 |
4.1 复合材料玻璃纤维铺层的优化 |
4.1.1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中玻璃纤维缠绕角度的确定 |
4.1.2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中玻璃纤维层与层间纤维角度的确定 |
4.2 内衬复合橡胶性能优化 |
4.2.1 轴承内衬的磨损机理 |
4.2.2 炭黑增强对轴承内衬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
4.2.3 不同磨耗机理下炭黑对轴承内衬磨耗的影响 |
4.2.4 不同硫化体系对橡胶物理机械性能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水润滑复合橡胶轴承外壳物理机械性能实验 |
5.1 实验方法 |
5.1.1 实验装置 |
5.1.2 各种材料的质量比 |
5.2 正交设计 |
5.3 试验数据分析 |
5.3.1 玻璃纤维含量与冲击强度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实用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水润滑轴承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水润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理论研究现状 |
1.2.3 水润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的结构、材料及成型工艺 |
2.1 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结构 |
2.2 BTG塑料合金材料及其配方设计 |
2.2.1 BTG塑料合金材料 |
2.2.2 塑料合金材料配方设计的原则 |
2.2.3 塑料合金材料配方设计的程序 |
2.3 BTG塑料合金轴承的成型工艺 |
2.3.1 硫化历程 |
2.3.2 硫化温度和硫化时间 |
2.3.3 硫化压强 |
3 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理论研究 |
3.1 考虑塑料合金层厚度的水润滑轴承模型 |
3.1.1 雷诺方程 |
3.1.2 膜厚方程 |
3.1.3 变形方程 |
3.1.4 载荷方程 |
3.1.5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3.1.6 计算流程及算例 |
3.1.7 计算结果分析 |
3.2 不考虑塑料合金层厚度的水润滑轴承模型简介 |
3.2.1 无量纲基本方程组 |
3.2.2 多重网格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3 计算算例 |
3.2.4 计算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装置 |
4.1.2 实验轴承、内试样结构及参数 |
4.1.3 状态和试验环境调节 |
4.1.4 实验步骤 |
4.2 实验结果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塑料合金层厚度、硬度对摩擦系数影响的显着性检验 |
4.3.2 不同塑料合金层厚度、硬度水润滑轴承摩擦系数随转速的变化 |
4.3.3 不同塑料合金层厚度、硬度水润滑轴承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变化 |
4.4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发表的相关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实用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自控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1.4 研究内容 |
2 水润滑动密封轴承的介绍 |
2.1 水润滑动密封轴承的应用研究 |
2.2 密封技术简介 |
2.2.1 动密封的分类介绍 |
2.2.2 密封机理 |
3 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的总体设计 |
3.1 原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简介 |
3.1.1 功能总体简介 |
3.1.2 改造前的控制系统 |
3.2 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总体设计 |
3.2.1 油加压系统的设计 |
3.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 控制系统的改造及自动控制的实现 |
4.1 系统软件的介绍 |
4.2 面向对象设计在LabVIEW中的应用 |
4.3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 |
4.3.1 传感器的选择 |
4.3.2 被测信号分类 |
4.3.3 信号处理过程 |
4.3.4 模拟信号采样 |
4.3.5 数据处理 |
4.3.6 数据显示技术 |
4.4 计量泵的控制 |
4.4.1 计量泵系统工作原理 |
4.4.2 计量泵的硬件系统 |
4.4.2.1 标准容积罐 |
4.4.2.2 计算机辅助电路 |
4.5 自控程序的流程图显示 |
5 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的实验验证 |
5.1 实验总体安排 |
5.1.1 实验目的及实验条件 |
5.1.2 实验试件的介绍 |
5.1.3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显示与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船舶尾管橡胶轴承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UHMWPE改性水润滑橡胶轴承材料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曹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基于ANSYS流固耦合的螺旋槽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润滑特性研究[D]. 王玉玺.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3]纳米二硫化钼水润滑橡塑尾轴承摩擦磨损试验研究[D]. 周潇然.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4]硅藻典型壳壁结构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在水润滑轴承上的应用[D]. 高贵响. 重庆大学, 2014(01)
- [5]水垫带式输送机承载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董芩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6]水润滑轴承材料的耐蚀性研究[D]. 马平. 吉林大学, 2011(09)
- [7]大型水泵机组耐久性研究[D]. 曹海红. 扬州大学, 2008(02)
- [8]水润滑轴承非金属化的应用研究[D]. 张文光. 重庆大学, 2007(05)
- [9]水润滑塑料合金轴承表面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D]. 邹丞. 重庆大学, 2005(08)
- [10]水润滑动密封轴承试验台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D]. 张瑜. 重庆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