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计算与应用

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计算与应用

一、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推算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琴,石佳,万昕[1](2021)在《渠道衬砌状况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灌区渠道通常进行衬砌以提高渠系输水效率,为了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状况,研究不同衬砌状况下对渠床防渗效果的影响,确定灌区范围内多种情景下的渠系最佳衬砌方式。以湖北省钟祥市石门水库灌区为研究区,通过现场勘测渠系分布状况,采用以"考斯加科夫渠道渗漏经验公式法"为基础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测算软件对研究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进行推算。根据可能存在的衬砌状况,设置了不同的衬砌情景,计算各情景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结果表明:该区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13;若渠道不采取衬砌措施,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604;若全部渠道均设有混凝土衬砌,渠系水利用系数可高达0.969。灌区每立方米混凝土衬砌的年节水量的变化范围是70.47~157.40 m3,平均值为114.10 m3。分析表明,随着渠道衬砌率的提高,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及渠系水利用系数均近似呈线性增长。在工程量或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对渠道进行部分衬砌,应优先选择渠道上游位置衬砌;如果对斗渠或农渠只选择某一级衬砌时,应优先衬砌农渠。

王莉[2](2020)在《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给青海高寒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青海大通高寒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li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青杨(Populus cathay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apflow-32植物茎流观测系统和Davids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进行各林地2019年生长季(5~10月)长期连续性观测,并结合定位通量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内几种典型树种的耗水特性及其林地的耗水量。结果表明:(1)确定了不同林分冠层净辐射、冠层消光系数、冠层整体气孔阻力计算的经验模型,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模型推求试验区2019年生长季几种典型林分的蒸腾量,并以青海云杉实测蒸腾数据为例,模拟验证了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说明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2)从各林地月蒸腾量季节变化来看,6~8月是一年中林木蒸腾量最大时期,达生长季蒸腾量的60%以上。(3)15~30年青海云杉生长季蒸腾量为337.70~370.69 mm;20~30年华北落叶松蒸腾量为373.27~395.78 mm;30年青杨蒸腾量范围为399.71~405.34 mm;20年白桦蒸腾量范围为384.02~406.6 mm。4种同龄林的蒸腾耗水量差异不大,但相同林分中,林龄越大的林分生长季蒸腾耗水量越高。(4)不同林地间土壤水分变化差异明显,但土壤水分剖面特征大体相同,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减小。在土层深度为0~40 cm时,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剧烈,越到深层,其变化明显减弱,且在土壤深度为120~200 cm时,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于稳定。(5)经Penman公式计算,研究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分别708.13mm和993.93mm,且二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气象因子的综合反映。

丰尔蔓[3](2020)在《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灌区的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普遍偏低,水资源浪费和匮乏同时存在,多数灌区设备不够先进,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在国内难以实现。针对以上现状,开展对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的研究,可以精准的指导灌水时间以及灌溉定额,合理安排渠系输配水,对提升灌区的管理水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灌区总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及程序的编写和仿真模拟相结合,在对国内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量平衡法,对旱作物和水稻适用的水量平衡方程中各参数的预测和计算修正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国内灌区常用的渠系配水模型,建立通用型实时灌溉预报模型和渠系配水优化模型及修正思路,并以冯家山水库灌区的典型渠系进行了模拟应用,初步编制了该渠系的灌溉用水计划。主要成果及应用结果如下:1、鉴于实测土壤含水量每日获取的难度较大且对灌区设备要求较高,缺乏对无实测含水量值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计算修正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总结了普遍灌区适用的方法,按预报和计算修正两种不同的用途建立了作物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编写运行了实时灌溉预报计算程序,可以做到在无实测含水量值时的短期实时灌溉预报与及时修正。2、考虑到模型的灵活性和精确度,基于国内灌区普遍渠系现状建立了基于灌区灌溉渠系分布的以总配水时间最短和各轮灌组间的配水时间差最小为目标的通用化两级渠道配水模型,提出了以满足用水户需求和集中灌溉为原则,利用计划灌水日与需水日的时间差和实时灌溉预报相结合以及统一灌水时长的思路进行修正,更便于灌区管理。3、对典型灌区的秋作物进行了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初步编制的模拟应用,实践模拟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灌溉预报模型和用水计划初步编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合理,配水次序安排合理,需水量精确,且便于统一调控。理论基本可行。

朱文东[4](2019)在《不同埋深与矿化度的潜水蒸发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盐渍化是松嫩平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土,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埋深与矿化度潜水作用下苏打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及潜水蒸发特性,分析土柱土壤在盐渍化过程中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所起的作用,为苏打盐渍土水盐调控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室内试验模拟配置5个潜水埋深处理(分别为:0cm,20cm,40cm,60cm,80cm)与5个潜水矿化度处理分别用钠吸附比,(SAR,单位:mmolc L-1)与总盐浓度(TEC,单位:mS cm-1)的不同配比表示(SAR:TEC分别为0:0,0:10,5:40,10:70,20:100),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与矿化度处理下土壤剖面水分和盐分运移与累积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土柱水分分布主要以潜水面与土壤-大气界面为分界线,当土柱土壤位于浅水面以下时,土壤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当土壤位于潜水面以上时,随着土壤距离潜水面越远,土柱土壤含水量越低。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土柱表层土壤的盐分与水分变化均最为明显,潜水埋深越浅,土柱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越明显。苏打盐渍土形成过程中土壤盐化与碱化并不是同时进行,表层土壤的EC值在试验初期达到最大,而同时期表层土壤pH值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不同矿化度潜水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比较显着。潜水ST5:40处理土壤水分导水和持水能力强,潜水对其影响范围较大(离潜水面距离>20cm),而ST0:10处理的潜水对土壤水分导水和持水能力影响范围较小(离潜水面距离<20cm)。对不同矿化度潜水作用下的盐分而言,潜水含盐量越高,盐分总量及EC在土壤剖面上反应出的值越大。Na+含量与土壤盐分及EC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均表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处理土层的离子含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相同处理,随着土柱土层由浅变深,盐分总量、EC及Na+含量在土壤剖面逐渐减少;不同潜水矿化度处理,相同时间随着潜水矿化度的逐渐增大,相同时期,同一土层土柱剖面EC、Na+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3)对不同埋深与矿化度潜水作用下土壤水分蒸发进行分析发现,潜水埋深越浅,水分蒸发速度越快。潜水埋深为80cm处理的日均蒸发量为潜水埋深0cm处理的52%。研究发现温度与潜水位是影响裸地潜水蒸发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麦夸特+全局优化方法建立了不同潜水埋深下的潜水蒸发模型E=Tn-b,决定系数为0.99以上,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利用HYDRUS-1D对不同埋深潜水蒸发模拟研究表明,HYDRUS-1D软件对潜水埋深小于60cm的土壤蒸发模拟较好,而对潜水埋深大于60cm的处理,模拟效果较差。

周燕怡[5](2019)在《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观测与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来源长期以来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两个焦点问题就是地下水补给量和地下水排泄量,都与包气带水分密切相关。因此,对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分观测和模拟研究对于查明该区域地下水来源和水资源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文献数据、野外原位观测数据、室内实验数据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巴丹吉林沙漠的降水入渗补给和潜水蒸发开展模拟分析。收集了包气带不同深度水分观测资料和水力参数测试成果,采用前人提出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的耦合随机模型,对巴丹吉林沙漠风积砂的变异特征进行了Monte Carlo模拟,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土水势的垂向分布,发现稳定下渗带的水力梯度接近于1,基本满足重力作用控制的自由下渗条件。然后基于Richards方程对不同下渗强度条件的包气带含水率分布进行了Monte Carlo模拟,通过与观测统计特征对比得到下渗强度的合理取值范围。结果表明,包气带水下渗强度最有可能取值范围是15-34 mm/yr。对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03 m深度包气带水分和温度的多年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表包气带温度和含水率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对于埋藏超过3 m的深部包气带,以深度3 m观测结果为边界条件,利用Hydrus-1D模型和前人提出的解析模型分别分析了季节性波动向下传递的情况。两者都给出了包气带水分下渗通量的季节性波动结果,显示出类似的振幅随深度衰减趋势。以负压振幅小于1 cm作为波动微弱到可忽略不计的临界条件,则季节性动态的穿透深度约为47 m,且下渗通量维持在30.7±4 mm/yr的水平。基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气候背景、砂土特征和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典型植被特点设计了54种情景,利用Hydrus-1D对不同情景下的潜水蒸发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有着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非线性减小的趋势,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用一个新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较为准确的拟合。将这个研究结果用于评价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区地下水的蒸发消耗,发现潜水蒸发总量显着大于湖面蒸发总量,前者约为后者的23倍,必须在沙漠水分平衡的分析中加以考虑。

陈鹏[6](2018)在《河北山前平原包气带水—土—气界面水量转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河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该区对水资源需求巨大,亟待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问题研究。本次研究依托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基地(正定),开展大气降水-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过程的试验研究。其中,主要通过开展水面蒸发和潜水蒸发试验,研究水面蒸发影响因素、潜水蒸发影响因素、降水入渗规律以及水-气界面与土-气界面间水量转化的关系,揭示水-土-气界面处水分交换过程,为区域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首先,本次研究通过9个不同型号的蒸发器水面蒸发试验,分析水面蒸发规律,计算了不同蒸发器的蒸发量之间折算系数。在研究区气象条件下,水面蒸发强度主要受到温度、湿度、风速、水汽压、太阳辐射的影响,蒸发器直径D与E/E601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即E/E601=-0.12lnD+.1.6143(其中.R2=0.8801)。E601蒸发量.换算为20m2蒸发池蒸发量.平均折算系数.为0.86,AM3-200蒸发量换算为20m2蒸发池.蒸发量平均折算系数.为0.64,AM3-200蒸发量.换算为E601蒸发量平均折算系数.为0.76。其次,本次研究通过砂质粘壤土、砂质壤土、壤土等3种岩性的蒸发桶在不同水位埋深下的潜水蒸发试验,对潜水日蒸发量和潜水埋深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砂质粘壤土、壤土、砂质壤土中潜水蒸发极限深度分别约为3m、2m、3m;在砂质壤土和砂质粘壤土中蒸发量与潜水埋深为指数函数关系,在壤土中二者为幂函数关系;在本次的试验条件下,砂质壤土、壤土、砂质粘壤土中潜水获得最佳补给的埋藏深度分别约为3-4m、2m、2m。最后,本次研究通过水面蒸发试验与潜水极限蒸发试验对比分析,得出潜水极限蒸发量(Es)与水面蒸发量(Ew)呈幂指数关系。其中,砂质壤土中的潜水极限蒸发量Es=1.9457Ew0.5266(R2=0.9168),壤土中的潜水极限蒸发量Es=1.3062Ew0.5747(R2=0.9889),砂质粘壤土中的潜水极限蒸发量Es=0.7436Ew0.774(R2=0.9155)。

王辉[7](2017)在《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柴达木盆地社会总用水量急剧增长,从而加剧了盆地内水资源利用危机。基于此,本研究在收集整理了盆地内气象、水文和森林等诸多背景资料后,通过本人在柴达木盆地野外实验研究所得的植物蒸腾模型和植物系数,采用定额法和经验公式估算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总量,随后采用生态用水系数Cu和生态用水模数Mu对盆地内生态用水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未来的生态需水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水资源供水态势表明:以1994年为序列年的第一年,盆地地表水资源供水量(S)与序列年限(x)满足:S=0.0123x2-0.067x+5.4516(R2=0.73);地下水资源供水量(G)与序列年限(x)满足:G=0.4872x+0.5208(R2=0.82)。据此可以推断,盆地地表水资源供水量2020年为12.36×108m3,2030年为19.48×108m3;盆地地下水资源供水量2020年为2.71×108m3,2030年为3.19×108m3。盆地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表明:柴达木盆地现状供水与用水基本持平,但到2020年以后开始亏缺,2020年亏缺0.87×108m3,2030 年亏缺 3.05×108m3。(2)采用Granier热扩散法对柴达木盆地林木树干液流进行观测并计算得到冠层蒸腾速率(Ec),结果表明:在众多环境要素中,太阳辐射(R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冠层蒸腾变化的主导要素,Ec对Rs和VPD的响应在上午和下午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并且Ec与VPD)存在明显的类似“磁滞回线”(Hysteresis loop)的图形。去耦系数(Ω)的结果表明盆地内林木冠层蒸腾极大地受控于冠层导度(gc)。冠层导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显着,但主要受VPD和Rs和温度T的影响,相关系数大小为VPD>Rs>T。(3)通过树干液流结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方程和Jarvis-type模型,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内林木冠层的蒸腾日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Jarvis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无论青杨还是沙棘,模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8以上,模型相对误差分别在25%以内(青杨)、12%以内(沙棘),模拟值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考虑时滞后所有的误差系数变小,Jarvis模型的决定系数变高,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了 6%。其模拟精度明显高于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所模拟得蒸腾日变化过程。(4)根据上述理论及方法,得出柴达木盆地现状生态用水总量为111.14×108m3,其中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是盆地生态用水总量的主体(63.21%)。从水资源消耗情况来看,盆地内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107.97×108m3,其中降水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70.25×108m3,径流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37.72×108m3,而非消耗性生态用水量为3.17×108m3。(5)从生态用水状况的空间分布来看,一个地区的生态用水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的森林植被与河川分布。柴达木盆地东部的生态用水量(67.95×108m3)明显高于盆地西部(43.19×108m3),且盆地西部生态用水模数明显低于东部,说明盆地东部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较好;盆地西部地广人稀、植被覆盖率低,还有很大的生态建设空间。从行政分区来看,整个盆地格尔木生态用水模数较小,生态用水系数最大,说明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用于植物生长的水分较少;都兰县和乌兰县的生态用水模数和系数均较大,说明这些地区植被分布面积较大,生态的建设走在了前列;而位于盆地西北部的海西地区,其生态用水系数和模数均为盆地最低,说明该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生态建设发展还有很大空间。(6)以2020年为例,从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三个不同角度对预测年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水资源平衡关系,从而对柴达木盆地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进行标准量化,结果表明: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这三个不同年份盆地内湖泊湿地的生态用水量分别为41.56×108m3、17.50×108m3和11.11×108m3,即最低也要保证盆地内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为11.11×108m3。

柯珂[8](2014)在《巴丹吉林沙漠湖区蒸发量估算研究》文中认为水面蒸发是区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区域热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测定和估算蒸发量,对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面蒸发计算方法较多,如器测折算法、水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等。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沙区面积约5.2万km2,分布在海拔高程1150~1700m之间,年均降水量南多北少。沙漠东南部高大沙山间分布有144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常年有水湖泊约为74个。本文基于TM/ETM+数据,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结合改进的SEBS模型,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苏木吉林南湖在2000年~2013年14年间的湖面蒸发进行了反演。本文对SEBS模型主要做了以下几点改进:1、将原来用于计算MODIS数据的模型的分辨率进行了改进,将模型分辨率由原来的250m×250m提高到30m×30m,2、地表温度算法采用了覃志豪提出的单窗算法,3、地表宽波反照率计算方法采用了梁顺林提出的宽波反照率算法。同时,利用在湖面安装的E601型蒸发皿实测数据对通过改进的SEBS模型反演得到的湖面蒸发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利用阿右旗气象数据结合SEBS模型计算的湖面蒸发值与蒸发皿实测值相关性较好,R2>0.95,两者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313m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8.17%。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计算了二者之间的折算系数为0.621,并给出了折算方程。根据前面给出的折算方程,算得2000~2012年13年苏木吉林南湖湖面年平均蒸发量为1287.544mm。讨论了湖面蒸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发现苏木吉林南湖湖面蒸发与气温相关性最好,日照时数次之,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弱。

穆冬靖[9](2014)在《基于生态水文理念下的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水文学理念的影响下,水资源的评价对象逐渐从传统的径流性水资源向以降水为整体的水资源方向发展。要达到对水资源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应该将绿水纳入水资源的范畴,对蓝水与绿水分别进行评价。本文以子牙河流域为研究区,将遥感技术与传统模型方法相结合,开展水资源评价研究,重点研究流域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子牙河流域降水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流域降水特性以及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具体包括:推求多年平均降水强度、降水历时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参数估计;19571990年典型站降水量频率分析;统计分析典型站降水量年际变化规律;利用降水量标准化距平与五年滑动平均线分析各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2008年现状年降水量空间变化规律分析。(2)引入基于MODIS遥感叶面积指数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实现对子牙河流域陆域日蒸散发(绿水流)的估算,并利用土壤蒸散发系数将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进行分离,实现两者的分别估算。模型充分考虑植被在流域的空间差异性,将陆域划分为草丛、草甸、草原、灌丛、阔叶林、栽培植被、针叶林共7类子区域,按每类区域进行参数优化率定,并分析模型主要参数(土壤蒸散发系数f和气孔导度gsx)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率定出的土壤蒸散发系数f和气孔导度gsx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陆域模拟蒸散发的月平均值为37.96mm/mon与实测蒸散发的33.66mm/mon比较接近,各类子区域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11%以内,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性较好,模型精度较高。植被蒸腾约占总蒸散发的84.64%,土壤蒸发约占15.36%,在子牙河流域的陆域年植被蒸腾量和年土壤蒸发量相差较大。模型可以很好地估算流域的陆域绿水资源量,为流域水资源评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分别采用器测折算法、模型计算法以及经验公式法对子牙河流域2008年水面蒸发量进行计算,并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彭曼修正模型计算月蒸发精度较高;遥感数据计算月蒸发量满足一般精度要求;所选道尔顿修正模型精度较低;全国通用经验公式C精度有限;从模拟时段和模拟精度两方面综合对比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彭曼模型更适合于子牙河流域水面蒸发量的计算。(4)利用土壤蒸发、植被蒸腾与水面蒸发合并计算出流域总蒸散发。分析蒸发量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降水蒸发关系评估了流域水资源状况。

赵贵章[10](2011)在《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能源丰富,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该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水资源供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急需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其核心是研究降雨(蒸发)-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机理,为经济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与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降雨(蒸发)-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为主线,采用原位试验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方法,通过试验观测包气带中负压、含水率、温度和气压等状态变量,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构建水动力场、气动力场和温度场耦合模型,揭示包气带水分运移和界面的动力学过程,分析气体、温度在包气带中变化规律以及对水分运移的影响程度,探索包气带-地下水转化机理,定量模拟降雨(蒸发)-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为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地下水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大量试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一、分析研究区的地下水循环规律,认为垂向交替模式是该区主要的循环模式,包气带是该循环模式补给与排泄的主要通道。该循环模式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占总补给量96.01%;排泄以蒸发为主,占总排泄量62.56%;根据补给与排泄特征不同,将垂向交替模式划分为降水补给-地表水排泄、降水-地表水补给、降水补给-潜水蒸发和降水-田间灌溉补给四种转化模式。二、根据原位试验场综合剖面试验区的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认为,包气带岩性不同,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不同。包气带岩性为风积沙时,对降雨入渗最为有利;包气带岩性为风化砂岩时,0.3m以上呈蒸发状态;包气带岩性颗粒较细时,对降雨入渗不利,地表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岩性结构越复杂,降雨入渗机理越复杂;当包气带剖面为岩性为单一介质时,水分运移机理较简单。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对包气带起关键影响作用的是地面以下1m以内包气带岩性结构,入渗速率有风积沙>风化砂岩>砂质壤土,而表土蒸发潜力则相反。同时风积沙的持水能力弱,蒸发能力小,入渗速率快等特点,是本区地下水相对丰富的主要原因。三、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包气带水汽热耦合模型分析温度对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和潜水蒸发规律的影响。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典型地区包气带水分迁移转化的动力学过程,建立了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模型模拟水分转化的动力学过程。通过理论与试验分析表明,当地表温度超过25℃时,在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和地下水的蒸发排泄时忽略温度的影响将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确立了地表温度25℃作为温度影响包气带水分的阈值这一关键指标;确立了研究区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70cm时,当降低地下水位时,在地表将会引起热岛效应这一命题。四、通过包气带水气二相砂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气体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以及阻滞入渗水分机理。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条件下包气带中气体对水分入渗的阻滞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入渗水分造成包气带中气体压力增加,导致非饱和渗透系数减少;2、增加入渗水分的响应时间。通过理论与实验模拟研究表明,当降雨量大于6mm/d时,在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和地下水补给时忽略气体的影响将会产生较大误差。确定了降雨量6mm/d作为气体影响包气带水分运移的阈值。3、包气带中气体在入渗水流推动下气压达到某一较大值将会冲破上覆水层由地表逃逸,气体主要以垂向运动为主。但气体随着湿润峰的推移向下运移至潜水面处,由于受到潜水面的阻滞作用,气体存在着明显的水平运移。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依据降雨条件下水气二相之间的驱替关系以及剖面气压的变化特征,将包气带中气体划分为三个区:气压稳定区I;气压变动区II;气压缓增区III。五、根据原位试验数据和室内物理模拟数据,分析土-气界面和土-水界面和地下水界面的动力学过程。确定了水面蒸发量、土面蒸发量以及其之间关系;分析水面蒸发与温度之间在升温期呈现线性关系,在降温期呈现正指数关系;六、包气带介质的特性参数测定,包括水分特征参数、热传导系数。设计了非等温等压包气带参数测定仪,测定试验介质的水分特征参数和饱和渗透系数。设计了“稳态法测定土壤介质的热传导率”实验方法,得到了介质热传导率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建立了表示二者关系新的模型KT(θ)=KTs-KTs-KTr/α+(1-α)exp(βθ),模型中提出饱和热传导系数和残余热传导系数的概念,并对其可靠性、求解方法及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七、根据原位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降雨入渗系数与包气带厚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认识:(1)相同包气带厚度条件下降雨入渗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风积沙>萨拉乌苏组>风化砂岩>砂质壤土;(2)当包气带岩性结构为上覆风积沙时,则有利于降雨入渗,故其降雨入渗系数较大,而当包气带岩性结为上覆砂质壤土时,降雨入渗系数较小,不利于水分入渗。研究潜水埋深的变化及岩性的不同对潜水蒸发排泄地下水的影响可知,随着埋深增大,潜水蒸发量减少,到达极限埋深则蒸发量趋近于零,区内几种岩性的极限埋深规律为壤土(1.6m)>淤泥质砂(1m)>风化砂岩(0.8m)>风积沙(0.5m)。八、完善地下水可再生性和地下水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以及其内涵,分析了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一新的思路评价地下水可再生性。基于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具体情况,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根据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计算方法,计算出典型区苏北淖流域一般水文年的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为958.02万m3/a,95%频率年的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为896.63万m3/a。最后根据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强弱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苏北淖流域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图。

二、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推算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推算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渠道衬砌状况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渠系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1.2.1 渠道水量损失
        1.2.2 地下水顶托修正系数和渠道衬砌折减系数
        1.2.3 计算流程
    1.3 计算参数与情景设置
        1.3.1 计算基本参数
        1.3.2 不同衬砌率的情景设置
        1.3.3 不同衬砌组合的情景设置
        1.3.4 不同衬砌位置的情景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衬砌率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2.2 不同衬砌组合的结果分析
        2.2.1 不同衬砌组合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和年节水量
        2.2.2 单位体积混凝土的年节水量
    2.3 不同衬砌位置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
3 结论

(2)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木耗水的概念
    1.2 林木耗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3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的尺度问题
    1.4 林木蒸腾耗水影响因素研究
    1.5 发展趋势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特征
    3.3 土壤类型
    3.4 土壤植被状况
    3.5 试验地布设和选择
        3.5.1 试验地布设
        3.5.2 试验地基本情况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4.3 试验观测方法
        4.3.1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4.3.2 气象要素
        4.3.3 叶面积指数
        4.3.4 消光系数
        4.3.5 林木蒸腾
5 Penman-Monteith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量
    5.1 应用理论和方程
        5.1.1 各计算参数确定
        5.1.2 模拟结果验证
        5.1.3 各林地生长季蒸腾量计算
    5.2 林地土壤蒸发特性
        5.2.1 林地土壤蒸发量
6 定位通量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
    6.1 土壤水分动态
    6.2 定位通量法确定生长季林地耗水量
        6.2.1 土壤水动力学蒸散计算原理
        6.2.2 参数确定
        6.2.3 计算结果
7 两种林地耗水量计算方法比较
    7.1 两种蒸散量计算方法结果比较
    7.2 林地潜在蒸散量
        7.2.1 计算公式
        7.2.2 计算结果
8 结论
9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灌溉预报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预报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灌溉预报的国内研究进展
    1.3 远程技术在灌溉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实时灌溉预报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基于水量平衡法的实时灌溉预报
    2.3 灌区实时灌溉预报
    2.4 灌溉预报方案
        2.4.1 灌水日期与灌水定额的预报
        2.4.2 灌溉预报的修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灌溉预报的预测模型研究
    3.1 田间土壤水量平衡方程预报参数确定
        3.1.1 时段初的土壤含水量预报
        3.1.2 有效降水量的预报
        3.1.3 作物腾发量的预测
        3.1.4 地下水补给量的预测
        3.1.5 计划湿润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3.1.6 渗漏量与排水量的确定
    3.2 实时灌溉预报的预测模型
    3.3 扶风地区夏玉米实时灌溉预报的土壤含水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灌溉预报的计算修正模型研究
    4.1 田间土壤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参数确定
        4.1.1 时段初的土壤含水量测定
        4.1.2 有效降水量的计算
        4.1.3 作物腾发量的计算
        4.1.4 渗漏量与排水量
        4.1.5 其他参数
    4.2 实时灌溉预报的计算修正模型
    4.3 扶风地区夏玉米实时灌溉预报的土壤含水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用水计划的编制
    5.1 配水流量与配水时间确定
    5.2 灌溉渠系优化配水
        5.2.1 常见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介绍与分析
        5.2.2 渠系优化配水建模思路
        5.2.3 渠系优化配水的修正
    5.3 典型渠系实时用水计划的实现
        5.3.1 冯家山水库灌区夏玉米的实时灌溉预报应用
        5.3.2 冯家山灌区渠系配水优化
        5.3.3 渠系配水优化结果修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埋深与矿化度的潜水蒸发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与土壤水的关系
        1.2.2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研究
        1.2.3 人工控制地下水作用下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水盐运移过程
        1.3.2 不同潜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3.3 潜水埋深水盐运移规律模拟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方法与研究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数据采集及测定方法
        2.2.3 模型模拟
第3章 不同潜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3.1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3.1.1 不同潜水埋深对土柱表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3.1.2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剖面水分时间动态变化
        3.1.3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水分在剖面动态变化
    3.2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盐碱动态变化
        3.2.1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pH动态变化
        3.2.2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EC动态变化
        3.2.3 不同潜水埋深土壤Na+及SAR动态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矿化度潜水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4.1 潜水矿化度对土柱各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2 不同矿化度的潜水对土柱剖面含盐量的影响
        4.2.1 潜水矿化度对土柱剖面盐分分布的影响
        4.2.2 潜水矿化度对土柱剖面SAR与 Na+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潜水蒸发与模型模拟
    5.1 潜水蒸发随埋深的变化
    5.2 不同矿化度潜水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5.3 潜水蒸发数值模拟
        5.3.1 积温与累积蒸发量数值模拟
        5.3.2 HYDRUS-1D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观测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包气带水原位观测与室内试验方法
        1.2.2 包气带水运动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
        1.2.3 潜水蒸发
        1.2.4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以往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观测方法
    2.1 自然地理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 沙丘形态对包气带厚度的控制作用
    2.4 原位观测试验方案
    2.5 室内实验方案
第3章 观测试验结果与数据集成
    3.1 苏木吉林监测站气象特征和包气带水动态特征
        3.1.1 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3.1.2 毛细水吸力的变化特征
        3.1.3 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3.2 包气带特征参数
        3.2.1 砂土基本参数
        3.2.2 饱和渗透系数
        3.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3 砂桶蒸发试验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3.4 数据集成
        3.4.1 前人研究数据汇总
        3.4.2 数据集的分类评价
    3.5 小结讨论
第4章 稳定下渗带水分的Monte-Carlo模拟
    4.1 稳定下渗带含水率的统计规律
    4.2 特征参数随机性与Monte-Carlo模拟方法
        4.2.1 特征参数的统计规律
        4.2.2 Monte-Carlo模拟方法
        4.2.3 含水率的随机模拟结果
    4.3 下渗强度的Monte-Carlo模拟评估
        4.3.1 土水势剖面特征
        4.3.2 下渗强度的可能范围
        4.3.3 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讨论
第5章 包气带水分动态随深度的变化
    5.1 问题概述
    5.2 数据处理
    5.3 温度波动的时空变化趋势
    5.4 浅部水分动态随深度的变化
        5.4.1 含水率和毛细水吸力均值与振幅的变化特征
        5.4.2 成因的初步解释
    5.5 计算深部包气带的土壤水分动态
        5.5.1 现有理论研究
        5.5.2 模型设计
        5.5.3 包气带水下渗通量的再评估
    5.6 小结讨论
第6章 包气带潜水蒸发过程的模拟
    6.1 潜水蒸发模型设计
        6.1.1 概念模型和模拟工具
        6.1.2 气候情景
        6.1.3 砂土参数
        6.1.4 地下水埋深和植被根系情景
    6.2 模拟结果分析
        6.2.1 潜水蒸发强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6.2.2 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6.2.3 经验公式和极限埋深
    6.3 成果应用
        6.3.1 对砂桶蒸发试验的解释
        6.3.2 湖泊集中区水分蒸发损失的再次评估
    6.4 小结讨论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样本数据来源统计表

(6)河北山前平原包气带水—土—气界面水量转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气界面研究现状
        1.2.2 土-气界面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质条件
    2.4 包气带岩性分布
    2.5 试验场概况
        2.5.1 地理位置
        2.5.2 试验平台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3.1 试验目的
        3.1.1 水面蒸发试验
        3.1.2 潜水蒸发试验
    3.2 试验原理
        3.2.1 设计原理
        3.2.2 蒸发量测量原理
    3.3 试验方案
        3.3.1 水面蒸发试验
        3.3.2 潜水蒸发试验
    3.4 试验材料
第四章 水-气界面水量转化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水面蒸发规律
    4.3 影响因素
    4.4 水面蒸发量的计算
        4.4.1 水面蒸发折算系数
        4.4.2 水面蒸发量计算
第五章 土-气界面水量转化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水分变化规律
        5.2.1 不同岩性含水率分布规律
        5.2.2 不同埋深含水率分布规律
        5.2.3 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规律
        5.2.4 水分通量计算
    5.3 潜水蒸发
        5.3.1 潜水蒸发规律及影响因素
        5.3.2 潜水蒸发拟合公式
    5.4 降水入渗
第六章 水-气界面与土-气界面水量转化关系研究
    6.1 降水对蒸发的影响
        6.1.1 次降雨对蒸发的影响
        6.1.2 累积降雨对蒸发的影响
    6.2 水面蒸发强度对潜水蒸发的影响
    6.3 水面蒸发与潜水极限蒸发对比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态用水的研究进展
        1.2.1. 生态用水研究历程
        1.2.2. 生态用水类型界定及划分
        1.2.3. 生态用水理论基础研究
        1.2.4. 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
        1.2.5.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系
        2.2.4. 气候概况
        2.2.5. 土壤
        2.2.6. 植被类型及分布
        2.2.7. 水文地质
        2.2.8. 水土流失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3.2. 水资源态势研究
        3.2.1. 降水量的计算
        3.2.2. 水资源态势分析
    3.3. 生态用水界定及生态分区
        3.3.1.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3.3.2. 分区依据
    3.4. 数据取样点布设
    3.5. 生态用水计算
        3.5.1. 林木蒸腾估算
        3.5.2. 生态用水计算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现状分析
    4.1. 降水分析
        4.1.1. 水汽来源
        4.1.2. 降水量统计
        4.1.3. 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4.1.4.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4.2. 水资源统计与态势分析
        4.2.1. 柴达木盆地水系河流基本情况
        4.2.2. 地表水资源量
        4.2.3. 地下水资源量
        4.2.4. 水资源总量
        4.2.5. 供水与用水状况统计与现状分析
    4.3. 存在问题及生态用水的关系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水资源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4.4. 小结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界定及生态分区
    5.1.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类型界定与划分
    5.2. 用于生态用水分析的生态分区
        5.2.1. 生态分区及特征
6. 柴达木盆地林木蒸腾耗水和冠层蒸腾模拟
    6.1.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
        6.1.1. 液流动态(F_s)
        6.1.2. 冠层蒸腾(E_c)
        6.1.3. 冠层导度(g_c)
    6.2. 冠层蒸腾模拟及验证
        6.2.1. 应用理论和模型——Penman-Monteith&Jarvis法
        6.2.2. 交互验证和误差分析
        6.2.3. 时滞效应和参数率定
    6.3. 小结
7.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计算
    7.1. 林草植被蒸散量研究
        7.1.1. 实际蒸散量
        7.1.2. 潜在蒸散量和植物系数
    7.2. 林草植被的生态用水量计算
        7.2.1. 各生态区潜在蒸发散计算
        7.2.2. 林草植物需水系数K_c与耗水系数K的确定
        7.2.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7.3. 湖泊湿地生态用水量
    7.4. 河道内生态用水量
    7.5. 盆地现状生态用水汇总及统计分析
    7.6. 小结
8. 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现状及预测分析
    8.1. 生态用水现状分析
        8.1.1. 生态用水特征分析
        8.1.2. 降水平衡分析
        8.1.3. 水资源平衡分析
    8.2. 生态需水量的预测及分析
        8.2.1. 柴达木盆地生态需水量预测
        8.2.2. 柴达木盆地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平衡关系
    8.3. 小结
9. 结语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巴丹吉林沙漠湖区蒸发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蒸发研究现状
        1.2.1 国外蒸发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蒸发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1.2.3 计算蒸散的遥感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3 地质概况
    2.4 自然景观
第3章 SEBS模型概述
    3.1 TM数据概述
    3.2 SEBS模型概述
        3.2.1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3.2.2 感热通量
        3.2.3 蒸发比确定
        3.2.4 日蒸发量
    3.3 基于TM数据的SEBS模型改进算法
        3.3.1 温度算法简介
        3.3.2 温度算法选择
        3.3.3 宽波反照率算法
    3.4 模型实现
第4章 湖面蒸发计算方法
    4.1 TM数据大气校正
        4.1.1 FLAASH大气校正基本理论
        4.1.2 FLAASH大气校正流程
    4.2 水体信息提取
    4.3 湖面蒸发计算
        4.3.1 数据准备
        4.3.2 数据处理
第5章 湖面蒸发计算结果验证
    5.1 确定蒸发系数
    5.2 湖面蒸发年内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3 湖面蒸发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4 蒸发蒸腾量计算的扩展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生态水文理念下的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绿水研究现状
        1.3.2 水面蒸发模型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河流水系
    2.3 气象水文
    2.4 土地利用及植被划分
    2.5 区县分布
第三章 流域降水
    3.1 降水强度与历时
    3.2 降水量
        3.2.1 降水量年内变化
        3.2.2 降水量年际分布
    3.3 小结
第四章 陆域蒸散发
    4.1 模型介绍
        4.1.1 彭曼-蒙特斯模型
        4.1.2 模型参数确定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模型计算流程
    4.4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土壤蒸散发系数 f 和气孔导度g sx
        4.4.2 ET 计算结果
        4.4.3 ET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水面蒸发
    5.1 理论介绍
        5.1.1 器测折算法
        5.1.2 模型计算法
        5.1.3 经验公式法
    5.2 研究对象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器测折算法
        5.3.2 模型计算法
        5.3.3 经验公式法
    5.4 小结
第六章 流域总蒸散发
    6.1 流域总蒸散发
    6.2 蒸发与降水对比
    6.3 干旱指数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包气带水分运移
        1.2.2 界面动力学
        1.2.3 参数变异性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学术思想
        1.3.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包气带水分运移基础理论
    2.1 包气带水的形态和能态
        2.1.1 包气带水的形态
        2.1.2 包气带水的能态
    2.2 包气带水分运移和热传导的基本方程
        2.2.1 基本定律
        2.2.2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基本方程
        2.2.3 包气带中热传导的基本方程
    2.3 包气带水汽热耦合模型的基本方程
        2.3.1 包气带水汽热耦合模型的基本方程
        2.3.2 定解条件
    2.4 模型的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影响因素
    3.1 地表立地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因素
    3.2 包气带岩性结构
    3.3 包气带状态变量
        3.3.1 包气带剖面温度
        3.3.2 包气带孔隙中气体
    3.4 植被
    3.5 地下水埋深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地下水循环规律
    4.1 自然地理概况
        4.1.1 研究区范围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水文
    4.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2.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4.2.2 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
    4.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4.3.1 地下水补给
        4.3.2 地下水径流
        4.3.3 地下水排泄
    4.4 浅层地下水循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分运移的试验
    5.1 试验方法概述
    5.2 室内物理模拟
        5.2.1 蒸发条件下包气带水汽热运移的试验研究
        5.2.2 降雨条件下包气带水气二相运移的试验研究
    5.3 原位试验
        5.3.1 原位试验场简介
        5.3.2 原位试验场综合剖面试验原理
        5.3.3 原位试验场综合剖面试验设计
    5.4 包气带特征参数测定
        5.4.1 试验介质的物理特性
        5.4.2 包气带水分特征参数的试验研究
        5.4.3 包气带热特征参数的试验研究
        5.4.4 包气带水气二相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分运移动特征
    6.1 原位剖面包气带渗流特征
        6.1.1 原位剖面的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
        6.1.2 上粗下细包气带岩性结构的渗流特征
        6.1.3 上细下粗包气带岩性结构的渗流特征
        6.1.4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基本类型
        6.1.5 不同类型岩性结构包气带水分分带特征
        6.1.6 不同岩性结构含水率变规律
    6.2 不同激励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
        6.2.1 蒸发条件下包气带水汽热运移的试验结果分析
        6.2.2 降雨条件下包气带水气二相运移的试验结果分析
    6.3 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规律
        6.3.1 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规律
        6.3.2 潜水蒸发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界面动力学
    7.1 界面动力学类型及研究方法
        7.1.1 界面动力学类型
        7.1.2 研究方法综述
    7.2 土-气界面动力学
        7.2.1 土-气界面动力学过程
        7.2.2 土面蒸发量确定
        7.2.3 土面入渗量
    7.3 水-气界面动力学
        7.3.1 水面蒸发动力学
        7.3.2 水面蒸发量
        7.3.3 水面蒸发与土面蒸发之间对比分析
    7.4 地下水界面动力学
        7.4.1 地下水界面动力学过程
        7.4.2 影响地下水界面的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动力学
    8.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8.1.1 包气带水分运移垂向一维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8.1.2 包气带水分运移剖面二维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8.2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动力学模型
        8.2.1 等温条件下水分转化的数学模型
        8.2.2 非等温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的数学模型
    8.3 等温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的数值模拟
        8.3.1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8.3.2 不同岩性结构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8.3.3 不同降雨条件下包气带水气二相运移规律分析
    8.4 非等温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的数值模拟
        8.4.1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8.4.2 边界问题的确定
        8.4.3 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包气带水汽热运移规律
    8.5 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8.5.1 降雨入渗规律
        8.5.2 潜水蒸发规律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评价
    9.1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概念及内涵
        9.1.1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概念
        9.1.2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特征
        9.1.3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因素
    9.2 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方法
        9.2.1 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总体思路
        9.2.2 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方法确定
    9.3 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
        9.3.1 研究区基本水文地质条件
        9.3.2 评价基本单元构建
        9.3.3 评价结果
    9.4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评价
        9.4.1 气象资料分析
        9.4.2 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
        9.4.3 地下水可再生资源量月变化规律
        9.4.4 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再生资源量变化规律
    9.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推算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渠道衬砌状况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J]. 周玉琴,石佳,万昕. 节水灌溉, 2021(08)
  • [2]青海大通高寒区典型林地耗水特征研究[D]. 王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和用水计划的研究[D]. 丰尔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不同埋深与矿化度的潜水蒸发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D]. 朱文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5]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观测与模拟研究[D]. 周燕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河北山前平原包气带水—土—气界面水量转化试验研究[D]. 陈鹏.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
  • [7]柴达木盆地生态用水研究[D]. 王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巴丹吉林沙漠湖区蒸发量估算研究[D]. 柯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7)
  • [9]基于生态水文理念下的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D]. 穆冬靖. 天津大学, 2014(05)
  • [10]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机理研究[D]. 赵贵章. 长安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水面蒸发经验公式的计算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