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表面改性改善云母钛珠光颜料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柯永乐[1](2016)在《云母钛珠光颜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母钛珠光颜料是无机珠光颜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生产最多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珠光颜料,由于其生产制造成本低以及特殊的金属闪光效应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与工业涂料、塑料、橡胶、油墨和化妆品等各个领域中。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问题。粉末涂料是一种不含有溶剂的100%固体粉末状的涂料,具有高生产效率(efficiency)、优良涂膜性能(excellence)、生态环保型(ecology)和经济型(economic)的4E的特点,同时由于涂装方法多种而方便,而成为产量增长速度较快的涂料品种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电器行业、建筑行业等。但是,当珠光颜料应用于粉末涂料中时,配制得的珠光型粉末涂料在进行静电粉末喷涂过程中,存在云母钛珠光颜料的上粉率低,同一电压下静电喷涂时色差值分离严重等现象,使涂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可对云母钛珠光颜料进行表面改性,以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粉末涂料的要求。本论文采用传统的湿法改性工艺,分别使用钛酸酯偶联剂和表面活性剂两类改性剂,进行了不同改性剂品种及助剂的比较实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改性剂用量及后期的静电粉末喷涂测试等实验,得出了两个系列的云母钛珠光颜料表面改性的最佳改性配方和工艺条件:(1)云母钛珠光颜料用量5.0g;异丙醇20mL;钛酸酯偶联剂用量4.0%;反应温度60℃和时间1.5h,能得到最佳的改性效果,活化指数高达64%;(2)云母钛珠光颜料用量10.0g;无水乙醇40mL;硬脂酸用量为2.0%;粘土浆体①助剂最佳用量为4.0%;反应时间为2h;反应实验温度为70℃,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了在有机物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上粉率高的云母钛珠光颜料。这种经过表面处理后的颜料与未处理的颜料相比,在有机溶剂中具有相容性和分散性好的特点,将改性前后的云母钛珠光颜料添加到粉末涂料中,再采用干混法或粘结法充分混合均匀,分别在100KV、70KV、40KV电压下静电喷涂,通过喷板后对比得知:(1)改性处理后制得的珠光型粉末涂料在低压喷涂(40KV)时上粉率高于高压喷涂的上粉率;(2)改性后的云母钛珠光颜料与粉末涂料在同一电压喷涂得到漆膜的总色差值相对稳定。通过FT-IR、SEMXRD等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钛酸酯及表面活性剂改性云母钛珠光颜料的作用机理,论证了改性剂在改性云母钛珠光颜料过程中与颜料表面的羟基(-OH)发生作用过程以及表面包覆存在饱和现象。同时为了验证改性后云母钛珠光颜料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静电粉末喷涂和精密色差仪的测试手段,对比了改性前后的喷涂效果,结果较令人满意。本论文在珠光颜料表面改性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价值,同时为工业上改性处理珠光颜料粉体时,提供了较好的选择和使用改性剂的参考依据,对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春兰[2](2015)在《云母/复合氧化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沉淀法在云母表面包覆复合氧化物,如钛钴绿、铬钴绿及其掺杂复合氧化物,制备云母基珠光复合颜料,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色差仪等手段对复合颜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沉淀法制备mica钛钴绿珠光复合颜料,研究了煅烧温度、钛钴摩尔比、包覆率、云母粒径、云母预处理和掺杂离子种类对复合颜料的晶型结构、形貌及颜色的影响。TG-DSC和XRD分析表明复合颜料前驱体最佳煅烧温度是1000℃;SEM和AFM分析可以看出云母表面包覆一层均匀的复合氧化物粒子。钴钛摩尔比不同对复合颜料晶型结构和颜色有一定的影响,随着Co2+含量的增加,Co2TiO4的尖晶石特征衍射峰得到了加强,复合颜料的颜色也加深。对于掺杂离子Ni2+、Zn2+、Mg2+、Cu2+、Mn2+,主峰晶面(311)呈现峰值位移,主峰晶面整体会向右发生偏移,晶面间距和晶格参数也减小。掺杂镍和少量的锌能够改善珠光云母颜料的颜色,较大量的锌掺杂会减弱颜料的颜色和着色力,掺杂镁、铜和锰都会减弱颜料的颜色和着色力。沉淀法制备mica/铬钴绿珠光复合颜料,研究了煅烧温度、铬钴摩尔比、包覆率、云母粒径和掺杂离子种类对复合颜料的晶型结构、形貌及颜色的影响,并对珠光复合颜料晶型、形貌和颜色进行表征。XRD分析表明前驱体最佳煅烧温度为800℃;SEM分析可以看出在云母表面上散落的纳米颗粒,与云母表面没有形成致密的包覆层,与预想包覆效果有差距。通过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云母表面先包覆二氧化钛,再包覆铬钴绿,SEM分析可以看出在云母表面上均匀沉积呈膜状Ti02纳米颗粒,颗粒大小均匀;在云母钛表面附着有一些比二氧化钛颗粒略大、接近球形的粒子,分散性较好,说明铬钴绿复合粒子沉积在云母钛片层表面。研究Co/Cr摩尔比对云母珠光颜料的晶型和颜色的影响,随着Cr的含量增加(Cr:1.8-2.2),尖晶石型CoCr2O4衍射峰均较为显着,颜色往蓝相偏移。云母粒径大,珠光颜料的L值降低,包覆率对云母珠光颜料的Lab值有影响。对于掺杂Ni2+、Zn2+、Mg2+、Mn2+、Ca2+、Fe3+、Al3+离子复合颜料,其XRD主峰(311)呈现峰值位移,主峰晶面整体会向右发生偏移,晶面间距和晶格参数也减小,都会减弱颜料的颜色和着色力。
陈小康,徐卡秋,马红鹏,卢二凯,张真[3](2014)在《云母钛珠光颜料在洗发水体系中悬浮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云母钛珠光颜料在洗发水体系中的悬浮稳定性,采用5种表面改性剂对云母钛珠光颜料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表明,云母钛珠光颜料经正十八醇表面改性后其在基础洗发水体系中的悬浮分散稳定性得到有效改善。在适宜的改性条件下,改性后云母钛珠光颜料在基础洗发水体系中的初始沉降时间由改性前的0.2 h延长到2.2 h,完全沉降时间由6.0 h延长到46.5 h。
柯梅珍[4](2014)在《Fe-N双掺杂TiO2/云母珠光颜料及其光催化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云母钛珠光颜料以来,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气候性、无毒害性和丰富的色彩,在塑料、涂料、油墨和皮革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国产的云母珠光颜料和国外产品对比,在性能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银白珠光颜料:光泽度、白度较低;着色型珠光颜料:颜色不够纯正、艳丽,颜料的分散性和润湿性不够达标。因此,改进制备方法以及开发新型稳定的珠光颜料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珠光颜料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云母钛珠光颜料是在云母表面包覆一层或多层二氧化钛,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装饰性能的颜料。本论文以常用的云母钛珠光颜料为主要对象,分别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1、对传统云母钛珠光颜料加碱中和法制备过程进行改进。以碳酸钠为碱中和溶液代替传统方法中的氢氧化钠,以四氯化锡作为导晶剂,通过液相水解促进异相成核完成TiO2在云母基材上的包覆;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粒径分析、白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云母钛珠光颜料的组成、结构、珠光性能等进行表征,并优化其合成条件。当加液速度为0.20 mL/min,pH值为1.8,反应温度为78 ℃,煅烧温度为850 ℃(升温速率5 ℃/min)、煅烧时间为1 h时,获得一种银白色的云母钛珠光颜料,其粒径平均为24.00 μm、表面TiO2包覆层均匀、致密;珠光强度较高。该制备方法具有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易控制、不易产生白浊现象,达到不产生游离的效果;通过控制TiO2包覆层厚度,可分别获得银白、黄、红、紫、蓝、绿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母钛珠光颜料。2、赋予传统云母钛珠光颜料新的功能——光催化自清洁功能。以云母为基材,采用前述方法,在云母片层的表面上,通过水解包覆上氢氧化钛后,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3-6,以FeCl3为前驱体,继续通过水解负载上量子点的Fe(OH)3。在一定温度下煅烧的同时,通入适量的氨气进行还原,获得Fe-N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其化学组成、结构和光谱响应性能等进行表征。并优化了其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当铁的掺杂量固定为n(Fe):n(TiO2)=0.001:1时:氨气的流量为15 mL/min、煅烧温度为650 ℃、煅烧时间为3 h时,得到的铁氮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既具有良好的珠光效果、又具有较宽的光谱响应性能。3、以Fe-N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为光催化剂,分别研究了其在紫外、可见光辐射下,对罗丹明B、水杨酸、甲基橙和对氯苯酚等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紫外光下,20 min内降解(1 10-5 mol/L)RhB达98.47%;160 min内降解(2 10-4 mol/L)水杨酸达99.42%;100 min内降解(6 10-5 mol/L)甲基橙达99.57%;6h内降解(6 10-4 mol/L)对氯苯酚达95.80%。具有很好的光催化自清洁特性。
周为明[5](2014)在《荧光效果珠光颜料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分散—煅烧法,在云母钛珠光颜料表面原位生成镨掺杂钛酸钙,制备一种具有荧光效果的珠光颜料。氧化钙理论包覆率为5.3%,镨掺杂浓度为0.2mo1%,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150min条件下获得的样品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粒径为24.34μm;在自然光下呈白色,颜色特征参数(L*,a*,b*)为(89.03,-1.29,1.00);在304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光谱主峰位于613nm,呈红光发射,对应于Pr3+的1D2→3H4跃迁,平均荧光寿命为154.50μs。其次,采用加碱中和—煅烧法,在云母钛珠光颜料为基材表面原位生成镨掺杂钛酸钙。加液速度为0.04mL/min, pH值为10.5,反应温度为75℃,氧化钙理论包覆率5.3%,镨浓度为0.2mol%,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90min条件下,所制备的荧光效果珠光颜料样品平均粒径为23.82μm,表面包覆层均匀、致密;(L*,a*,b*)为(90.68,0.70,0.91),荧光强度较高,且平均荧光寿命为273.72μs。再次,采用加碱中和—煅烧法,以氯化锌、硝酸钙和硝酸镨为原料,经过多层沉积包覆后煅烧在云母基材表面形成镨掺杂的钛酸锌钙荧光层。在硝酸钙与氯化锌剂量比为38:2,加液速度为0.06mL/min,反应温度为65℃,pH值为8.0条件下,荧光强度相对于没有加锌提高了30.9%,平均荧光寿命为397.19μs。最后,以CN树脂为连结料,采用所制备的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颜料、HL醇酸树脂、蜡粉和高沸点煤油等为主要原材料,制备荧光效果珠光油墨。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油墨的黏弹性能,珠光油墨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角频率增大逐渐增大,不同珠光油墨的增长幅度略有差别;超声波辅助法和加碱中和法制备的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油墨、加碱中和法制备的镨掺杂钛酸锌钙荧光效果珠光油墨与云母钛珠光油墨的色差△Eab*值分别为3.13、1.85和3.35,光泽度降低比率分别为57.8%、18.5%和39.1%。
秦悦[6](2013)在《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硫酸氧钛水解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钛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白色颜料,多与有机体系复配使用,受限于粉体表面性质,需要对TiO2做进一步表面有机处理,才能使粉体有效地应用于有机相中。TiO2的品质跟粉体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关系紧密,在钛白粉生产工艺中控制钛液的水解速率很关键。本研究以水解电导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的水解行为,以苯乙烯聚合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苯乙烯的聚合反应行为。根据以上信息,首先利用A-151对工业级钛白粉进行初步改性,将硅烷有机部分嫁接到粉体表面。然后以粉体表面的硅烷有机部分为中间桥梁,通过加入引发剂引导、控制缩聚反应的发生,在粉体表面包裹聚苯乙烯壳层,制备核-壳结构型材料。IR分析显示粉体表面具有相应有机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SEM测试表明改性粉体在有机相中的分散性明显得到提高。以钛液的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硫酸氧钛溶液的水解行为。另外初步探索制备云母钛珠光颜料的条件。SEM观测表明,和选择尿素作为碱源相比,本实验条件下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解控制会使云母钛的包覆效果更好。XRD分析证明SnCl4·5H2O在云母钛煅烧过程中会显着降低TiO2晶型转变温度。
周为明,柯梅珍,吴楠,袁占辉,钱庆荣,黄宝铨,陈庆华[7](2013)在《珠光颜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珠光颜料具有优异的色彩和独特的光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文中从珠光颜料的分类出发,综述了珠光颜料研究和应用进展,着重探讨了近年来基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珠光颜料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珠光颜料基质材料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庞雪[8](2013)在《新型耐高温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母基珠光颜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光泽度、机械强度、耐候性及无毒性等特点,受到颜料研发人员的广泛关注。对于利用率极低的云母矿业,云母基珠光颜料可以大幅提升其经济价值,因而云母基珠光颜料的研发及应用在促进我国云母矿的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云母基珠光颜料普遍存在无法耐高温的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陶瓷等特殊耐高温领域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云母基珠光颜料的耐高温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其中基材和氧化物纳米粒子在云母表面的包覆效果是影响产品耐高温性能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选取氟金云母和金云母为基材,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云母钛珠光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白度及珠光效果分析等测试表征手段,重点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和不同钛液配制方法对云母表层钛包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体系pH为2、水解温度85℃、反应时间2h、钛液浓度3mol/L、锡液与钛液摩尔比1:6、煅烧温度900℃、煅烧时间1h。预先将四氯化钛滴加于20%稀硫酸中制成硫酸氧钛,以此作为沉积剂,更有利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云母表面的包膜,制备出的珠光颜料比以传统四氯化钛水溶液作为沉积剂的珠光颜料具有更优异的珠光光泽。同时,本论文探究了稀土元素掺杂及基材对产品耐高温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白度及珠光效果分析等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掺杂的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相比,La3+掺杂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具有更优异的珠光光泽和耐高温性能;而掺杂Ce3+和Nd3+会降低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的珠光指数和耐热性。另外,基材也会对珠光颜料的光泽度及耐高温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在白云母、氟金云母和金云母三种基材中,以金云母为基材的钛珠光颜料具有最好的珠光光泽,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的珠光效果略优于以白云母为基材的珠光产品,白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光泽度相对最低;在耐高温性能方面,氟金云母钛珠光颜料最佳,金云母钛珠光颜料次之,白云母钛珠光颜料最差。
李殿权[9](2013)在《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光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建筑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其表面温度上升,炎热的夏季外墙温度有时高达70~80℃,这种现象在我国夏季漫长的南方地区更为突出由于外墙热量向建筑物内部传导而导致在南方以空调能耗为主的建筑能耗居高不下,而城市的“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建筑能耗地攀升在建筑物外墙采用反射隔热材料是提高室内舒适度减少建筑物空调能耗的一种重要手段反射隔热涂料由于反射率高质轻施工方便等优点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表面,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物表面温度,改善了室内温度环境反射隔热涂料的隔热性能是由其反射颜料决定的颜料反射率越高则涂料的隔热性能越好云母钛反射颜料不仅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同时也具有无毒耐酸碱耐热等特点,是理想的反射隔热材料但云母钛反射颜料中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O2会对涂料基料产生降解而使涂料加速老化使用寿命缩短本文研究了云母钛反射颜料比表面积及TiO2晶型等对其光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离子掺杂的方法来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在保证颜料高反射率的同时使其具有高光稳定性,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τ1υ未掺杂的云母钛反射颜料τ空白样υ在800℃下煅烧后仍然主要以锐钛矿型TiO2的形式存在,在1000℃时出现60.5%金红石型TiO2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颜料的光稳定性提高,但在800℃时其对罗丹明溶液的降解率高达78.5%,1000℃时也可达22.1%,远远高于默克颜料5.6%的降解率τ2υSn4+掺杂能有效促进金红石生成,金红石含量随着Sn4+掺量的增加而增加,800℃时1.0%Sn4+掺量下金红石含量已达63.5%,此时颜料对罗丹明的降解率为18.0%,低于空白样1000℃时的降解率τ3υFe3+掺杂能有效促进金红石生成,800℃时1.0%Fe3+掺量下金红石含量已达60.3%,而Cr3+掺杂不会促进金红石生成但是Cr3+ Fe3+掺杂都能有效提高颜料的光稳定性,800℃时0.5%Cr3+1.0%Fe3+掺量样品对罗丹明溶液的降解率分别为2.2%3.7%,低于默克颜料5.6%的降解率τ4υ颜料的光稳定性越高,其制备的涂层耐老化性能越好,800℃时0.5%Cr3+1.0%Fe3+掺量样品及默克颜料制备的涂层在14d紫外老化后,表面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对其反射率的影响较小,各颜料反射率相差小于3.0%,它们制备的涂层隔热性能接近,隔热温差的最大差值仅1.4℃
高惠民[10](2010)在《云母颜料制备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云母颜料工业较欧美国家起步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基材制备到所生产的颜料,均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云母颜料基材云母粉径厚比小,分级精度不高,表面光泽差;珠光颜料颜色不纯不艳,润湿性、分散性差;国内大量存在的含铁高的白云母难于生产颜色、纯度及鲜艳度高的颜料;新型云母颜料的研发不够。针对云母颜料存在的上述问题,论文通过对云母粉制备、着色云母和随角异色云母颜料制备、荧光云母粉制备等工艺条件的系统研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试验结果,对提高云母颜料的纯度及色彩饱和度,扩大云母颜料的应用领域,提高我国云母资源的利用率及云母的高附加值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取得研究结果和创新性的结论如下:(1)采用自主研发的HWJM-A高压水射流磨进行云母超细剥片,制备的超细云母粉径厚比为61.0-91.5。与卧式离心分级机组合形成云母超细剥片、窄级别分级的颜料级云母粉制备新工艺,目的粒径10-40μm,产率大于90%。(2)采用表面修饰法,首次制备出铝酸锶系列的荧光云母粉;在获得同样光学效果时,其成本比荧光粉成本降低了近一半,并且其悬浮性和涂覆率都较荧光粉要好,其中悬浮性能提高了0.5倍,而涂覆率则提高了3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采用偶联剂包膜法对云母进行酞菁蓝着色,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湿法改性,改性剂为硅烷WD50,WD50的用量为被包覆云母质量的8%,酞菁蓝用量为云母用量的2%,改性温度100℃,改性时间30min,着色时间1.5h,矿浆初始浓度为15%,反应液pH值为8。(4)采用尿素中和法制备随角异色云母颜料,掺杂稀土Er后,云母颜料的色彩饱和度提高40.95%,色调角降低了24.84°;稀土Er、Nd组合掺杂后,云母颜料的色彩饱和度提高49.34%,色调角降低了39.640;掺杂稀土元素的云母颜料颜色更纯正、鲜艳。随角异色云母颜料的变色范围为暗红色—淡红色—银白色—淡红色—暗红色,处于全反射角时,肉眼观察为银白色,视角从全反射角向两边倾斜时,肉眼观察色调会逐渐由亮变暗。(5)系列着色云母及随角异色云母的耐酸碱性、耐光性、耐热性、耐溶剂性以及分散性等性能检测表明:着色云母的耐酸碱性、耐光照性、耐溶剂性及润湿性均较好;尿素中和法包膜并掺杂稀土所制得的云母颜料耐酸碱性,耐光照性,耐溶剂性,耐老化性较好,尤其耐溶剂性较好。(6)在制备云母颜料的基础上,通过色彩色差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对制备的云母颜料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与分析,并对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偶联剂包膜法制备的蓝色着色云母粉,各种性能稳定的原因是因为改性云母粉中的WD50一个官能团在云母粉表面形成羟基反应,形成氢键并缩合成-SiO-M共价键,另一个官能团氨基与酞菁蓝颜料中的中心金属Cu原子形成配位键,从而使二者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WD50把云母粉和颜料牢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荧光云母的激发、发射图谱及三维图谱和荧光粉的这三种图谱的对比分析,发现荧光云母激发光谱与荧光粉激发光谱相同,发射图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SEM分析表明采用表面修饰法制备的荧光云母,荧光粉在云母表面均匀分布并呈球状,粒径在50-1000nm之间。
二、利用表面改性改善云母钛珠光颜料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表面改性改善云母钛珠光颜料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云母钛珠光颜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云母钛珠光颜料 |
1.2.1 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光学特性 |
1.2.2 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分类与应用 |
1.2.3 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发展现状 |
1.3 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方法 |
1.3.1 表面改性工艺 |
1.3.2 表面改性方法 |
1.3.3 表面改性剂 |
1.4 珠光型粉末涂料漆膜 |
1.4.1 珠光型粉末漆膜配制方法 |
1.4.2 珠光型粉末涂料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分析手段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测试分析手段 |
2.3.1 沉降曲线 |
2.3.2 亲油化度值 |
2.3.3 粉体活化度测试 |
2.3.4 吸油量测试 |
2.3.5 形貌及分散性 |
2.3.6 物相的分析 |
2.3.7 红外光谱分析 |
2.3.8 喷涂测试 |
2.3.9 色差值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偶联剂改性珠光颜料粉体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2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珠光颜料 |
3.2.3 表面改性珠光颜料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过程的机理分析 |
3.3.2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珠光颜料影响因素 |
3.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改性云母钛珠光颜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2.4 硬脂酸改性云母钛珠光颜料表征方法 |
4.3 探讨表面活性改性珠光颜料的机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表面活性剂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水相/油相分散实验 |
4.4.3 沉降体积测试 |
4.4.4 吸油量及活化度测试 |
4.4.5 外光谱分析(FTIR) |
4.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4.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的珠光颜料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珠光型粉末涂料漆的配制 |
5.2.3 漆膜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改性时使用不同助剂对漆膜的影响 |
5.3.2 改性过程助剂用量对漆膜上粉率的影响 |
5.3.3 喷板漆膜的外观测试 |
5.3.4 不同电压下喷涂漆膜色差的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云母/复合氧化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珠光颜料简介 |
1.1 珠光颜料概述 |
1.1.1 云母珠光颜料的分类 |
1.1.2 云母珠光颜料的光学特性 |
1.2 云母珠光颜料的制备方法 |
1.2.1 气相法 |
1.2.2 液相法 |
1.3 着色类云母珠光颜料分类和研究进展 |
1.3.1 着色类云母珠光颜料分类 |
1.3.2 着色类云母珠光颜料研究进展 |
1.4 云母珠光颜料表面改性及应用 |
1.4.1 云母珠光颜料表面改性处理 |
1.4.2 云母珠光颜料的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沉淀法制备钛钴尖晶石包覆云母珠光复合颜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mica/Co_2TiO_4复合颜料前驱体的热分析 |
2.3.2 mica/Co_2TiO_4复合颜料微观结构分析 |
2.3.3 不同煅烧温度下复合颜料mica/Co_2TiO_4物相成分分析 |
2.3.4 Ti/Co摩尔比对复合颜料mica/Co_2TiO_4物相成分分析的影响 |
2.3.5 云母粒径和包覆率对复合颜料mica/Co_2TiO_4颜色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金属离子掺杂Co_(2-x)M_xTiO_4包覆云母珠光复合颜料 |
3.1 前言 |
3.2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Ni~(2+)掺杂mica/Co_(2-x)Ni_xTi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3.3.2 Zn~(2+)掺杂mica/Co_(2-x)Zn_xTi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3.3.3 Mg~(2+)掺杂mica/Co_(2-x)Mg_xTi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3.3.4 Cu~(2+)掺杂mica/Co_(2-x)Cu_xTi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3.3.5 Mn~(2+)掺杂mica/Co_(2-x)Mn_xTi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沉淀法制备铬钴尖晶石包覆云母珠光复合颜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颜料mica/CoCr_2O_4微观结构分析 |
4.3.2 煅烧温度对复合颜料mica/CoCr_2O_4物相成分分析的影响 |
4.3.3 铬钴摩尔比对复合颜料mica/CoCr_nO_4物相成分分析的影响 |
4.3.4 不同包覆率和云母粒径对复合颜料mica/CoCr_2O_4颜色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金属离子掺杂Co_(1-x)A_xCr_(2-y)B_yO_4包覆云母珠光复合颜料 |
5.1 前言 |
5.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Ni~(2+)掺杂mica/Co_(1-x)Ni_xCr_2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5.3.2 Zn~(2+(掺杂mica/Co_(1-x)Zn_xCr_2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5.3.3 Mg~(2+)掺杂mica/Co_(1-x)Mg_xCr_2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5.3.4 Al~(3+)掺杂mica/CoCr_(2-x)Al_xO_4复合颜料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沉淀法制备铬钻尖晶石包覆云母钛珠光复合颜料 |
6.1 引言 |
6.2 mica/TiO_2/CoCr_2O_4实验步骤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mica/TiO_2/CoCr_2O_4复合颜料微观结构分析 |
6.3.2 煅烧温度对复合颜料mica/TiO_2/CoCr_2O_4物相成分和颜色影响 |
6.3.3 铬钴摩尔比对复合颜料mica/TiO_2/CoCr_nO_4颜色的影响 |
6.3.4 包覆率对复合颜料mica/TiO_2/CoCr_2O_4颜色分析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金属离子掺杂Co_(1-x)A_xCr_(2-y)ByO_4包覆云母钛珠光复合颜料 |
7.1 前言 |
7.2 实验步骤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Ni~(2+)掺杂mica/TiO_2/Co_(1-x)Ni_xCr_2O_4的形貌、晶型和颜色研究 |
7.3.2 Zn~(2+)掺杂mica/TiO_2/Co_(1-x)Zn_xCr_2O_4的形貌、晶型和颜色研究 |
7.3.3 Mg~(2+)掺杂mica/TiO_2/Co_(1-x)Mg_xCr_2O_4的形貌、晶型和颜色研究 |
7.3.4 Mn~(2+)掺杂mica/TiO_2/Co_(1-x)Mn_xCr_2O_4的形貌、晶型和颜色研究 |
7.3.5 Ca~(2+)掺杂mica/TiO_2/Co_(1-x)Ca_xCr_2O_4的形貌、晶型和颜色研究 |
7.3.6 Al~(3+)掺杂mica/TiO_2/CoCr_(2-x)Al_xO_4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7.3.7 Fe~(3+)掺杂mica/TiO_2/CoCr_(2-x)Fe_xO_4的晶型及颜色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云母钛珠光颜料在洗发水体系中悬浮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表面处理 |
1.3 分析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改性工艺条件 |
2.1.1 分散介质 |
2.1.2 颜料浆料浓度 |
2.1.3 搅拌转速 |
2.1.4 改性温度 |
2.2 改性剂的筛选 |
2.3 改性剂正十八醇的用量 |
2.4 样品表征 |
3 结论 |
(4)Fe-N双掺杂TiO2/云母珠光颜料及其光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0.1 珠光颜料的发展现状及分类 |
0.1.1 按来源分类 |
0.1.2 按使用功能分类 |
0.1.3 按颜料的颜色分类 |
0.1.4 按镀膜的层数分类 |
0.2 珠光颜料的制备及应用 |
0.2.1 珠光颜料的制备原理 |
0.2.2 珠光颜料的制备方法 |
0.2.3 珠光颜料的应用 |
0.3 珠光颜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
0.4 光催化珠光颜料的研究进展 |
0.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0.5.1 意义与目的 |
0.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异相成核法制备 |
1.1 前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1.2.2 制备原理及理论包覆率的计算方法 |
1.2.3 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制备 |
1.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3 结果与讨论 |
1.3.1 反应条件优化 |
1.3.2 颜色分析 |
1.3.3 粒径分析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铁/氮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合成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2.3 铁/氮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制备 |
2.2.3.1 催化剂制备工艺流程 |
2.2.3.2 结构与性能表征 |
2.2.3.3 光催化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氮掺杂条件对Fe-N-TiO_2光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
2.3.1.1 氨气流量的影响 |
2.3.1.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2.3.1.3 煅烧时间的影响 |
2.3.2 TiO_2晶型对光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
2.3.3 掺杂元素对光催化剂合成的影响 |
2.4 性能与表征 |
2.4.1 结构和形貌 |
2.4.1.1 XRD分析 |
2.4.1.2 SEM、TEM、HRTEM和EDS分析 |
2.4.2 光吸收性能 |
2.4.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氮双掺杂云母钛珠光颜料光催化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工艺流程 |
3.2.3.1 光催化反应流程 |
3.2.4 实验装置 |
3.2.4.1 可见光光催化实验装置 |
3.2.5 实验过程 |
3.2.6 结构与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与光吸收性能 |
3.3.1.1 N_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 |
3.3.1.2 拉曼光谱分析 |
3.3.2 光催化剂的降解效果 |
3.3.2.1 罗丹明B的可见光光催化降解 |
3.3.2.2 罗丹明B的紫外光光催化降解 |
3.3.2.3 甲基橙的紫外光光催化降解 |
3.3.2.4 水杨酸的紫外光光催化降解 |
3.3.2.5 对氯苯酚的紫外光光催化降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荧光效果珠光颜料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0.1 引言 |
0.2 国内外珠光颜料的研究现状 |
0.2.1 无基材珠光颜料 |
0.2.2 单覆层珠光颜料 |
0.2.3 多覆层珠光颜料 |
0.3 珠光颜料的制备方法状况 |
0.3.1 加碱中和法 |
0.3.2 缓冲溶液法 |
0.3.3 加热水解法 |
0.3.4 化学气相沉积法 |
0.4 稀土掺杂钛酸盐光致荧光材料的研究状况 |
0.5 稀土掺杂钛酸盐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状况 |
0.5.1 高温固相法 |
0.5.2 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法 |
0.5.3 燃烧法 |
0.5.4 溶胶-凝胶法 |
0.5.5 水热沉积法 |
0.5.6 其他方法 |
0.6 珠光油墨和荧光油墨的研究现状 |
0.6.1 珠光油墨 |
0.6.2 荧光油墨 |
0.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0.7.1 意义与目的 |
0.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超声波辅助分散—煅烧法制备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颜料 |
1.1 前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1.2.2 制备原理及理论包覆率计算方法 |
1.2.3 样品制备 |
1.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3 结果与讨论 |
1.3.1 原料分析 |
1.3.2 制备条件优选 |
1.3.3 EDS分析 |
1.3.4 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分析 |
1.3.5 颜色分析 |
1.3.6 粒径与分布分析 |
1.4 总结 |
第二章 加碱中和—煅烧法制备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颜料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2 制备原理 |
2.2.3 样品制备 |
2.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制备条件优选 |
2.3.2 EDS分析 |
2.3.3 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分析 |
2.3.4 颜色分析 |
2.3.5 粒径与分布分析 |
2.4 总结 |
第三章 锌对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颜料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2 制备原理 |
3.2.3 样品制备 |
3.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条件优化 |
3.3.2 物相分析 |
3.3.3 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分析 |
3.3.4 颜色分析 |
3.3.5 粒径与分布分析 |
3.4 总结 |
第四章 镨掺杂钛酸钙荧光效果珠光颜料在油墨中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2 实验配方设计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云母钛珠光颜料和不同荧光效果珠光颜料对油墨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2 颜色测定 |
4.3.3 光泽测定 |
4.3.4 荧光性能 |
4.3.5 流动性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硫酸氧钛水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二氧化钛行业发展情况 |
1.1.1 国外 TiO_2行业发展情况 |
1.1.2 国内 TiO_2行业发展情况 |
1.1.3 我国钛白粉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1.2 二氧化钛的结构及性质 |
1.2.1 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 |
1.2.2 纳米 TiO_2的表面性质 |
1.3 二氧化钛及其应用研究 |
1.3.1 概述 |
1.3.2 二氧化钛的制备与应用 |
1.3.3 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开发研究 |
1.4 二氧化钛粉体表面改性 |
1.4.1 概述 |
1.4.2 粉体改性方法 |
1.4.3 改性机理 |
1.5 二氧化钛改性研究 |
1.5.1 二氧化钛无机包覆研究 |
1.5.2 二氧化钛有机包覆研究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1.1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包覆二氧化钛 |
2.1.2 制备苯乙烯/A-151/TiO_2核-壳结构材料 |
2.1.3 二氧化钛包覆云母粉制备云母钛珠光颜料 |
2.2 实验内容 |
2.2.1 A-151 改性二氧化钛 |
2.2.2 TiO_2/A-151/聚苯乙烯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 |
2.2.3 硫酸氧钛的水解晶种及云母钛的制备 |
2.3 性能表征 |
2.3.1 有机改性后的产品疏水性测试 |
2.3.2 扫描电镜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4 X 射线衍射 |
2.4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三章 硅烷偶联剂 A-151 改性 TIO_2 |
3.1 TIO_2分散条件的研究 |
3.2 硅烷偶联剂 A-151 水解特性的研究 |
3.2.1 水/A-151 体积比对 A-151 水解的影响 |
3.2.2 温度对 A-151 水解的影响 |
3.2.3 pH 对硅烷偶联剂 A-151 水解的影响 |
3.3 性能表征 |
3.3.1 IR 测试 |
3.3.2 表面接触角测试 |
3.3.3 SEM 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O_2/A-151/聚苯乙烯核壳材料的制备 |
4.1 苯乙烯适宜的溶解乙醇/水体积比 |
4.2 苯乙烯/乙醇/水的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 |
4.3 苯乙烯/TIO_2浓度吸附关系 |
4.4 苯乙烯聚合条件因素分析 |
4.4.1 实验分析过程 |
4.4.2 偶氮二异丁腈(AIBN)对苯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
4.5 性能表征 |
4.5.1 聚苯乙烯的 IR 测试 |
4.5.2 PS/A-151/TiO_2复合材料的 IR 测试 |
第五章 硫酸氧钛水解晶种及云母钛的制备 |
前言 |
5.1 硫酸氧钛水解因素分析 |
5.1.1 硫酸氧钛水解影响因素分析 |
5.1.2 温度对硫酸氧钛水解速率的影响 |
5.1.3 碱量对硫酸氧钛水解速率的影响 |
5.2 云母钛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5.2.1 分散剂用量对云母ζ电势的影响 |
5.2.2 云母粉的预处理对云母钛珠光性能的影响 |
5.2.3 云母钛的性能表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选题报告 |
(8)新型耐高温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珠光颜料概述 |
1.2 云母基珠光颜料 |
1.2.1 云母基珠光颜料的结构与性质 |
1.2.2 云母基珠光颜料的形成机理 |
1.2.3 云母基珠光颜料的制备方法 |
1.2.4 影响云母基珠光颜料质量的因素 |
1.2.5 云母基珠光颜料的应用 |
1.2.6 云母基珠光颜料研究进展 |
1.3 云母矿物 |
1.3.1 白云母的结构与性质 |
1.3.2 氟金云母的结构与性质 |
1.3.3 金云母的结构与性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氟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原材料与设备 |
2.1.2 氟金云母的除杂与活化 |
2.1.3 氟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 |
2.1.4 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结构与形貌 |
2.2.2 白度与珠光效果分析 |
2.2.3 耐高温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稀土掺杂氟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原材料与设备 |
3.1.2 氟金云母的除杂与活化 |
3.1.3 稀土掺杂氟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 |
3.1.4 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结构与形貌 |
3.2.2 白度与珠光效果分析 |
3.2.3 耐高温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原材料与设备 |
4.1.2 金云母的研磨、除杂与活化 |
4.1.3 金云母基耐高温珠光颜料的制备 |
4.1.4 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粒度分析 |
4.2.2 结构与形貌 |
4.2.3 珠光效果分析 |
4.2.4 耐高温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光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云母钛反射颜料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1.3 云母钛反射颜料制备方法及光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3.1 云母钛反射颜料的制备方法 |
1.3.2 云母钛反射颜料光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4 降低 TiO_2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
1.5 TiO_2晶型转变的研究 |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原材料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τ改性υ云母钛反射颜料的制备 |
2.2.2 反射隔热涂层的制备 |
2.3 分析测试 |
2.3.1 光稳定性测试 |
2.3.2 X 射线衍射分析 |
2.3.3 比表面积 |
2.3.4 颜料反射率测试 |
2.3.5 涂层紫外老化测试 |
2.3.6 涂层隔热性能测试 |
第三章 云母钛反射颜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不同煅烧温度下云母钛反射颜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3.1.1 不同煅烧温度下云母钛反射颜料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3.1.2 不同煅烧温度下云母钛反射颜料的比表面积 |
3.1.3 云母钛反射颜料的光稳定性分析 |
3.1.4 不同煅烧温度下云母钛反射颜料的反射率 |
3.2 无色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3.2.1 无色离子掺杂样品在 800℃煅烧时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3.2.2 掺杂 1.0%Sn~(4+)样品 800℃煅烧时的比表面积 |
3.2.3 无色离子掺杂样品 800℃煅烧时的光稳定性分析 |
3.2.4 掺杂 1.0%Sn~(4+)离子样品 800℃煅烧时的反射率 |
3.3 有色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3.3.1 有色离子改性样品 800℃煅烧时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3.3.2 有色离子改性样品 800℃煅烧时的比表面积 |
3.3.3 有色离子改性样品 800℃煅烧时的光稳定性分析 |
3.3.4 有色离子改性样品 800℃煅烧时的反射率 |
3.4 默克颜料与改性颜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3.4.1 默克颜料与改性颜料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3.4.2 默克颜料与改性颜料的光稳定性分析 |
3.4.3 默克颜料与改性颜料的反射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隔热涂层的隔热性能及紫外老化性能研究 |
4.1 隔热涂层的隔热性能研究 |
4.2 隔热涂层的耐老化性能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云母颜料制备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云母的特性 |
1.1.1 云母的晶体化学特征 |
1.1.2 白云母的性质 |
1.1.3 白云母的应用 |
1.2 颜料级云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世界云母粉加工和利用现状 |
1.2.2 我国云母粉加工和利用现状 |
1.2.2.1 云母粉的主要加工设备 |
1.2.2.2 我国云母粉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1.3 云母颜料的的研究现状 |
1.3.1 云母颜料的制备方法 |
1.3.1.1 液相沉积法制备云母颜料 |
1.3.1.2 气相沉积法制备云母颜料 |
1.3.2 掺杂稀土云母颜料的研究现状 |
1.3.3 铁系珠光云母颜料的研究现状 |
1.3.4 发光云母颜料的制备现状 |
1.3.4.1 长余辉发光材料 |
1.3.4.2 碱土金属铝酸盐磷光体的制备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试剂、仪器 |
2.1 试验主要药剂 |
2.2 试验主要仪器 |
2.3 试验主要设备 |
第3章 颜料级云母粉的制备 |
3.1 云母粉制备试验 |
3.1.1 HWJM-A高压水射流磨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2 磨粉试验 |
3.2 分级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蓝色着色云母颜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
4.1 颜色的表征 |
4.2 着色云母颜料制备 |
4.2.1 原料 |
4.2.2 试验工艺及流程 |
4.2.3 云母粉预处理对着色效果的影响 |
4.2.3.1 酸洗预处理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3.2 煅烧预处理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4 改性方法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5 改性剂种类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6 着色工艺条件试验 |
4.2.6.1 WD50用量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6.2 酞菁蓝用量对着色颜色值的影响 |
4.2.6.3 分散剂与酞菁蓝用量比对颜色值的影响 |
4.2.6.4 改性温度对颜色值的影响 |
4.2.6.5 改性时间对颜色的影响 |
4.2.6.6 着色时间对颜色的影响 |
4.2.6.7 矿浆初始浓度对颜色的影响 |
4.2.6.8 反应液pH值对颜色值的影响 |
4.2.7 偶联剂桥联作用试验 |
4.2.8 蓝色着色云母颜料的性能测试 |
4.2.8.1 耐酸性 |
4.2.8.2 耐碱性 |
4.2.8.3 耐热性 |
4.2.8.4 耐光照性 |
4.2.8.5 耐溶剂性 |
4.2.8.6 分散性 |
4.2.9 小结 |
4.3 机理探讨 |
4.3.1 白云母与硅烷偶联剂WD50的交联作用 |
4.3.2 酞菁蓝与硅烷偶联剂WD50的交联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稀土掺杂随角异色云母颜料的制备 |
5.1 随角异色云母颜料的制备 |
5.1.1 试验原料及流程 |
5.1.1.1 试验原料 |
5.1.1.2 试验工艺流程 |
5.1.2 随角异色云母颜料制备工艺条件试验 |
5.1.2.1 FeCl_3用量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2 反应液初始pH值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3 反应温度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4 反应时间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5 稀土Er掺杂量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6 正交试验 |
5.1.2.7 尿素用量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8 陈化时间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9 滴加速度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10 煅烧温度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11 煅烧时间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12 升温速度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2.13 小结 |
5.1.3 掺杂稀土种类及不同稀土组合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3.1 掺杂稀土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3.2 掺杂稀土种类对云母颜料颜色值的影响 |
5.1.3.3 掺杂稀土替换试验 |
5.1.4 最优工艺珠光颜料的颜色值 |
5.1.5 小结 |
5.2 随角异色云母颜料性能测试 |
5.2.1 耐酸性 |
5.2.2 耐碱性 |
5.2.3 耐光照性 |
5.2.4 耐热性 |
5.2.5 耐溶剂性 |
5.2.6 耐油性 |
5.2.7 吸油量 |
5.2.8 耐老化性 |
5.3 机理探讨 |
5.3.1 FeCl_3的液相沉积过程机理探讨 |
5.3.1.1 结晶机理探讨 |
5.3.1.2 吸附机理探讨 |
5.3.1.3 样品物相与形态分析 |
5.3.2 煅烧过程机理探讨 |
5.3.3 稀土掺杂及呈色机理探讨 |
5.3.3.1 稀土掺杂机理探讨 |
5.3.3.2 稀土呈色机理探讨 |
5.3.4 随角异色机理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掺杂铝酸锶荧光云母粉的制备 |
6.1 掺杂铝酸锶荧光云母粉制备的工艺流程 |
6.1.1 荧光粉制备的工艺流程 |
6.1.2 荧光云母制备的工艺流程 |
6.2 共沉淀法制备荧光粉 |
6.2.1 沉淀剂的选择与用量 |
6.2.2 反应pH值 |
6.2.3 草酸铵用量 |
6.2.4 反应温度试验 |
6.2.5 Sr/Al比试验 |
6.2.6 辅助激活剂镝用量 |
6.2.7 激活离子Eu~(2+)铕用量 |
6.2.8 硼酸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6.2.9 煅烧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6.2.10 保温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6.2.11 小结 |
6.3 燃烧(自蔓延)法制备荧光粉 |
6.3.1 燃烧气氛环境的选择 |
6.3.2 尿素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6.3.3 初始炉温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6.3.4 小结 |
6.4 共沉淀和燃烧法工艺制备荧光云母粉 |
6.4.1 共沉淀法制备荧光云母粉 |
6.4.2 燃烧法制备荧光云母粉 |
6.5 表面修饰法制备荧光云母粉 |
6.5.1 荧光粉用量对荧光粉亮度影响 |
6.5.2 煅烧温度对荧光粉亮度影响 |
6.5.3 荧光云母粉成本及应用性能测试与计算 |
6.5.3.1 荧光云母粉成本估算 |
6.5.3.2 荧光云母粉的悬浮性 |
6.5.3.3 荧光云母粉的涂覆率 |
6.5.4 小结 |
6.6 荧光粉的性能测试及机理探讨 |
6.6.1 荧光粉的性能测试 |
6.6.2 荧光粉XRD测试分析 |
6.7 荧光云母粉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 |
6.7.1 荧光云母粉发光性能测试 |
6.7.2 荧光云母粉结构表征 |
6.7.3 荧光云母粉发光机理探讨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专着 |
博士在读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
博士在读期间的发明和实用专利 |
四、利用表面改性改善云母钛珠光颜料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母钛珠光颜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柯永乐.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2]云母/复合氧化物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春兰.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3]云母钛珠光颜料在洗发水体系中悬浮稳定性的研究[J]. 陈小康,徐卡秋,马红鹏,卢二凯,张真. 日用化学工业, 2014(05)
- [4]Fe-N双掺杂TiO2/云母珠光颜料及其光催化性能[D]. 柯梅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5]荧光效果珠光颜料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研究[D]. 周为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6]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硫酸氧钛水解的研究[D]. 秦悦.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5)
- [7]珠光颜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周为明,柯梅珍,吴楠,袁占辉,钱庆荣,黄宝铨,陈庆华. 印染, 2013(13)
- [8]新型耐高温云母钛珠光颜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庞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9]离子掺杂改性云母钛反射颜料光稳定性的研究[D]. 李殿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10]云母颜料制备及其机理研究[D]. 高惠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