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一、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苏荟[1](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魏红亮[2](2013)在《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问题关乎到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治洪、供水安全等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水利建设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对水利的需求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对农村本来就比较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科学认识当前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科学分析我国水利投融资的总体需求,在与国内其它行业投资状况进行比较以及分析借鉴发达国家水利投融资体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乎我国国情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方向。本文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动因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点与研究限度;第二部分阐述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水利投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国际上发达国家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我国其它其它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提出了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第七部分是结论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互为关联的方面。第一,公共治理理论已经在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成果较多。但是,将公共治理理论运用于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成果还比较少见。本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用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如何创新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科学投资、高效投资,使水利基础设施这一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物品更好地发挥调节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使经济和社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从水利投资的途径达到治理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的目的;第二,国内外从不同角度研究水利投融资问题的成果也很多,但是,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探讨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问题的研究不多见。本文正是从公共治理这一新的视角探讨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得出了主要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措施建议。

吴戈[3](2014)在《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水利是指如何有效开发、管理、调节、控制、疏导和保护各类水资源,实现水旱灾害的预防治理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各项活动与政策。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存亡,水利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水情复杂,防洪安全事关国泰民安,从古至今都把防洪作为一件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基础设施是指为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利工程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供水、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和稀缺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水利工程设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趋利避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全文紧密围绕财政政策促进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这个主题,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以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回顾建国后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各个阶段以及对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梳理目前中央和地方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财政政策以及对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来源、用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出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还借鉴了具有典型意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文字最后给出了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财政政策建议,并对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配套政策予以论述,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政策体系。首先提出了全文研究的基本设想,通过对选题背景的梳理论证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水利基础设施概念、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机制体制进行具体辨析、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指出了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接着通过借鉴相关理论包括水利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等,论述水利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来证明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进而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论证了今后一个阶段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文章第三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对建国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三个阶段做了回顾,从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性的供需关系视角来分析了三个阶段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依据阶段性发展规律研判未来一段时期的趋势,指出了水利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系统梳理了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财政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效果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接着从来源和投向两个角度对资金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并结合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哪些方面政策需要改进,为下面提出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财政政策打好基础。由于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一般均经历一个类似的发展过程,因而分析研究国外水利的发展以及水利投入模式,对我国水利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第六部分力图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首先明确了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接着分别从财政政策工具、水利发展目标以及政府与市场协同等三个视角提出政策建议。最后,考虑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予以扶持。

罗东[4](2014)在《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农业投资的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娃分析我国农业投资的具体分类及特征,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管理方式和政策实施情况;三是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农业投资总呈及结构、重点领域、管理制度,总结先进经验及做法;四是我国农业投资规模分析,重点包括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情况、影响因素,并做相应评价,对当前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现状进行评述,利用1998-2012年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与第一产业GDP、农林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关系的模型,测笕2020年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水平,并利用分省历史数据,预测2020年中央及东中两地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水平;五是我国农业政府投资童点领域分析,包括重点领域评价、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等;六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投资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0前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投资仍然存在投资严重不足、投资增长剧烈波动、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建议下一步政府农业投资应从重耍性、紧迫性和效益因素的角度,选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农业G然灾害恢复重建和农业扶贫等重点领域《同时明确建立投资供给充裕、投资主体健全、投资决策科学、投资调控灵敏、投资监督有力的新型农业投资体制单位改革目标,明确投资主体分T:,改革农业投资融资方式,深化建设实施领域改革,改进和完善项0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余凌[5](2013)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湖北省各级始终坚持与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财政支农投资总额呈现递增趋势。但湖北省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支农资金总量不足、农业结构仍需调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等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促进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引导农村建设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查阅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述;回顾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历程,并对湖北省财政支农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本文构建的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和知识,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角度,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并挖掘制约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水平发挥的原因;根据问题和成因,并借鉴国外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主流做法,为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提供政策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湖北省财政支农从“重分配”转变为“重绩效”,通过切实加强财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和推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高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有效支持“三农”发展。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试图跳出单纯的财政学或经济学的范畴分析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财政支农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或财政学的问题,而是与管理学、行政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2)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行政绩效进行评价。(3)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流转过程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任力军[6](2015)在《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产业投资结构体系整体或局部缓慢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或是由局部变化引起整体变化,或是由整体变化导致局部变化,从而形成了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结构变迁的原因之一。不仅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源于最初的产业投资结构,而且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依赖于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研究经济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之一。研究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就要是产业投资结构体系整体或局部的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求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规律。影响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资源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沉淀投资以及需求因素是决定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最主要因素。这五个最主要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在不同时期它们的影响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研究山西这个具有明显特点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五个最主要因素的作用不同,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单一因素决定期、单一因素决定弱化期和多因素决定期;在每个阶段,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五个最主要影响因素的决定作用是不同的,而这五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又是有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本文依据决定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作用变化将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分为1950-1979年、1980-1999年和2000-2010年三个时间段,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对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背景、政策措施以及投资概况进行了分析,进而详细地从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三大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地区投资结构变迁、投资资金结构变迁等方面分析了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针对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形成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五个影响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每个时间段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贡献及其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奠定了山西工业化发展道路,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1980-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由于偏重于能源工业的发展,导致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对山西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迁分析看,这一时期只有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是正向的;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改善,使得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总体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好转。研究还表明,1950-2010年间,影响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五个最主要因素中,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因素和前期投资因素,但技术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在2000-2010年,但是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总体影响仍比较小。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方面,研究了198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大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迁都会对山西的区域生产总值产生影响,但对第一产业产出的影响最大,对第二产业产出的影响最小;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对第二产业(工业)的产出影响是积极的,而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产出影响是负的。此外,本文专门研究分析了1950-2010年间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需求和山西自身资源供给优势是国家对山西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国家最初决定了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但在198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随着国家规模的下降,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作用逐步减小,而国家投资政策,特别是能源投资政策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是较大的。

易新涛[7](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金旸[8](2007)在《水利融资的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水利融资无论是从资金需求总量、资本结构,还是从融资的效率以及资金配置效率情况看,均存在较多的问题。资金缺口巨大要求我国水利融资必须稳定现有资金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渠道,保证水利投资供给。而融资效率以及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则要求,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的同时,还必须构建科学的水利融资管理机制、合理控制融资风险。但是,由于水利项目具有资金密集、低风险、低盈利等特点,加之要保证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仍然是水利项目重要的融资主体,财政资金仍然在水利融资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认为政府对水利的财政投入是水利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但政府财政性投入也必须实施创新,实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化。第一,政府财政支持体系要创新,应从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体系、完善财政补偿体系、创新财政信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第二,创新现有的水利建设基金,创新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模式、增加水利基金的征收对象从而扩大征收规模。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的同时,还必须构建科学的水利融资管理机制,在合理控制融资风险前提下,组合管理好水利资金,并实现可周转资金的合理增值。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重点采用博弈论,系统动力学、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熵值法等分析方法。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一个博弈模型来进一步分析水利融资市场上政府与其他融资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关系;利用二阶段博弈分析模型,分析水利融资中政府违约的内在冲动,利用不完全信息对称博弈模型,分析政府投资水利的资本结构存在多重利益博弈。运用系统动力模型,从国家发展层面辨析水利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系统反馈回路,并重点研究融资对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不断排除劣解的基础上,寻求相对的满意解。借鉴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相关研究,利用数理模型来具体演绎、推导具有排他性的准公益型、非公益型水利设施的有效供给。熵值法是多目标决策理论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熵越大,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小,反之,则越多。本文将利用熵值法确定水利发展、国家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函数的权重。

杜春林[9](2016)在《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研究问题来看,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为起点,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碎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财政资金不断上移,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基层组织承担,导致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的明显不匹配现象。中央政府为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采用专项资金的方式自上而下调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项目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供给遵循科层制体系内部“条条划分”和“块块划分”的逻辑,在项目制运作过程中便表现出碎片化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专业分工和地区划分的需要,但更多的表现为本文所关注的碎片化所带来主体不明,资金分散和利益负责等问题。从研究假设来看,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是本研究的前提假设。透过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由政府内部过细的专业分工和过度地区划分所致。整个项目制运作过程包括项目生成、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这三个阶段实际上都是依附于科层制体系而存在的,缺少科层制体系的组织结构,项目制便无法发挥作用。项目制运作所包含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都与科层制体系紧密相连,正是由于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才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奠定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实际上是政府供给的一种方式,因此受政府运作方式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碎片化政府理论是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碎片化政府理论认为,碎片化政府或碎片化政府的运作是指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专业分工和权力划分导致政府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和合作,致使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正是由于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极强的属地管理意识所导致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经过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条线下达,形成项目的“条线管理”;不仅如此,项目在条线管理的同时,又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形成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块块管理”。正是由于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才形成的所谓的碎片化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碎片化问题,而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正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治理路径。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案例为索引来探讨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献梳理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上。事实上,国内外对于农村公共服供给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十分丰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基于碎片化政府理论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将农村公共服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分为: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和利益复杂化,并与项目制运作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相结合。指出项目生成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力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具体表现;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相互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将搜集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案例穿插其中,用案例来说明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关系。就研究内容而言,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生成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机机制。从项目主体、专项资金以及主体利益在部门与地区间的划分,可以看出项目生成过程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部门划分和地区划分构成了碎片化的内在动力;二是项目实施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现形式。项目生成过程是碎片化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只有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才会有诸如: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以及利益复杂化的表现;三是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现实影响。项目监管与碎片化的影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项目监管不力加剧了碎片化所带来的对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影响,而碎片化的诸多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给项目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四是项目优化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针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项目联动机制,推动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沟通、整合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从研究结论来看,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制运作逻辑从项目生成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监管都与碎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整体性治理也成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走出碎片化困境的必然路径。

谭贵华[10](2012)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以来所确立并至今仍在坚持实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尽管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该体制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完善,并被实践证明仍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亦须正视的是,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及所服务的核心目标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学界虽然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且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探讨也还存在一些缺陷,除了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主题展开的直接特别是系统性研究较少外,其中尤为明显的不足是,这些研究更多是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展开,而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从法学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可谓尚付阙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的;在此过程中,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尽管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法规,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法制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供给仍不同程度地存有不足。对此,虽不应抹杀政策所具有的功用,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今天,更需要重视法治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提供保障,一方面将行之有效的政策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创制推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法律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本文即是针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既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以上认知,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场,通过综合运用历史、规范、实证、比较等分析方法,在对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以及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历程加以全面、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对其当前所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予以重点剖析,进而提出尽可能具体的完善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主体部分由以下5章构成。第一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乃是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中央出台的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力图清晰地揭示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以及该体制最初被正式确立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总体而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乃是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农业集体化以来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经营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扬弃,并且在其最初确立时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制度架构。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摈弃了以往具有高度集中管理特点乃至是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一经营主体的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又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地改革基础上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在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双层经营”格局中不断调适的,只是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统一经营长期占据着绝对地位,直至问题积累日深并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得以在正式层面确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旨在通过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和解读,系统揭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后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了哪些较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揭示。就总体来看,一方面,决策层基于实际情势的变化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不断予以修正,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取代“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并形成了至今延用的正式表达,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决策层亦充分肯定并切实支持统一经营方式的机制创新,如今在实践中总体上形成了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组织依托的三种较为典型的统一经营机制。与此同时,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国家逐步重视依靠法律治理农业和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法,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极为重要的法治保障。不过,尽管这方面的改革及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方既有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界定与实际情况不甚契合,尤其是统一经营的内涵有待拓展和予以更加正式和科学的界定;旨在落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进而健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旨在培育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织发展进而健全统一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供给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第三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旨在通过结合前两章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回顾、现状审视,就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改革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分析,以期更为清晰地勾勒出在探索健全该项体制以及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安排时可为之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亦为本文后两章的基本逻辑架构及相应阐述的展开作出铺垫。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总体上应当界定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或是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载体的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立法让农民享有长期稳定、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统一经营机制及其法律制度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仅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完善其相关法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而以此为依托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亦是落实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其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总体上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第四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乃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对前文梳理得出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无疑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而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关键又在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此认知,本章着重分析提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农村承包地调整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法律制度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在予以适当规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限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法律制度等,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第五章——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亦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对前文所揭示的农村统一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经济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各项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功能的极为必要的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有鉴于此,并结合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方向,前文选择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制度建设的视角梳理了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章着重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其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具体而言,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以及尽快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其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一是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重点在于明确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如增加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规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法律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社员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其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制度。关键在于通过完善立法以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以及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2)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动因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动因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有研究及本文创新
        1.3.1 公共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水利投融资机制的相关研究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治理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理论适用性分析
        2.3.1 水利投资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演化
        2.3.2 公共治理理论在水利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2.4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架构
        2.4.1 公共治理的维度
        2.4.2 公共物品属性的维度
        2.4.3 水利投资管理的维度
        2.4.4 三个维度的总体研究框架
3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3.1.1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制(1978-1991年)
        3.1.2 第二阶段,逐步规范和拓展水利建设项目投融资来源,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1992—1998年)
        3.1.3 第三阶段,加强了对水利投融资的管理,各级政府财政也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1998—2011年)
        3.1.4 我国水利五年计划投资执行情况
    3.2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3.2.1 明确了发展民生水利的投融资治水新思路
        3.2.2 我国水利建设资金逐年增加,资金来源情况日益多样化
        3.2.3 投资建设了大批重点水利工程,抗旱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3.2.4 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农村水利建设速度
        3.2.5 实行依法治水管水,不断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3.3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水利行业稳定的投融资保障机制远未形成
        3.3.2 水利行业投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力度还要提高
        3.3.3 水利行业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3.3.4 市场主体在水利行业投融资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3.5 农民投资(工)绝对减少,农村水利设施自身缺乏内生融资能力
    3.4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水利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相关度低,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3.4.2 融资体制还不完全适宜水利基础设施本身的特性
        3.4.3 市场经济的投融资手段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3.4.4 水利行业缺乏竞争机制,创新动力不足
        3.4.5 地方水利管理机构和决策系统不够完善
4 国际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4.1 国际上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加拿大
        4.1.4 澳大利亚
        4.1.5 印度
    4.2 国际上水利投融资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4.2.1 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行业的投融资力度
        4.2.2 应当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水利投资领域的分工
        4.2.3 应当积极拓展水利投融资来源
5 其他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借鉴
    5.1 其它行业的选择和确定
        5.1.1 其他行业选择的原则
        5.1.2 其他行业的确定
        5.1.3 其他行业的特点
    5.2 其他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概况
        5.2.1 林业
        5.2.2 铁路
        5.2.3 电力
    5.3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比较、经验和借鉴
        5.3.1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5.3.2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5.3.3 其它行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对水利投融资的有益启示
6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
    6.1 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6.1.1 强化政府在水利投融资体制中的“元治理”作用,不断探索“多元治理”的水利投融资改革新局面
        6.1.2 对市场机制下政府主体新的投融资方式的可行性评价
        6.1.3 对社会主体参与水利行业投融资的经济能力评价
        6.1.4 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6.2 充分发挥政府为主体的“元治理”作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6.2.1 明确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
        6.2.2 坚持发挥政府在水利投融资中的主导作用
        6.2.3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水利项目的投入力度
        6.2.4 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项目
    6.3 以多元治理为核心,建立水利行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投融资管理模式
        6.3.1 PPP理论模式的含义、发展及优势
        6.3.2 PPP模式在水利投融资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6.3.3 PPP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运作流程
    6.4 拓展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范围
        6.4.1 我国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及用途
        6.4.2 我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及使用状况
        6.4.3 将各类受益主体纳入水利建设基金征收范围
        6.4.4 对消费和销售环节征收一定比例的水利建设基金
        6.4.5 从其他行政收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水利建设基金
        6.4.6 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基金的管理及使用
    6.5 探索市场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6.5.1 市场机制下可供选择的投融资渠道和工具
        6.5.2 构建水利行业投融资平台
        6.5.3 鼓励和推动发行水利债券
        6.5.4 推动信贷投融资发展
    6.6 加强和改善水利投资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6.6.1 树立自觉接受监管理念,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法律法规
        6.6.2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6.6.3 明确监管机构职能,实行监管责任制
        6.6.4 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实行政府投资管理相互监督
        6.6.5 广辟公众参与渠道,加强舆论监督
        6.6.6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中介市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后记

(3)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水利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1.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紧迫性与长期性
        1.1.3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责任重大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水利基础设施概念
        1.3.2 关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研究
        1.3.3 关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的研究
        1.3.4 关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体制的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2 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水利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框架
        2.1.1 水利发展关系的矛盾论
        2.1.2 水利发展需求的层次论
        2.1.3 水利发展过程的周期论
        2.1.4 水利发展的供求理论
    2.2 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科学发展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2.3.1 具有支撑经济社会的公益性
        2.3.2 具有支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
        2.3.3 具有支撑经济社会的战略性
    2.4 公共财政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2.4.1 发展目标及论证
        2.4.2 我国公共财政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预测
3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发展阶段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3.1 建国后水利发展概述
    3.2 百废待兴的第一阶段
        3.2.1 大规模水利建设期
        3.2.2 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
        3.2.3 供求差距分析
    3.3 滞后低迷的第二阶段
        3.3.1 水利建设相对停滞期
        3.3.2 安全性需求继续增长
        3.3.3 供求差距分析
    3.4 快速增长的第三阶段
        3.4.1 安全性和经济性需求并重
        3.4.2 供求差距分析
        3.4.3 差距从扩大转为缩小
    3.5 近中期阶段
    3.6 水利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问题
        3.6.1 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突出薄弱环节
        3.6.2 干旱缺水问题突出
        3.6.3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3.6.4 水资源粗放利用
        3.6.5 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不足
        3.6.6 水环境不断恶化
        3.6.7 体制机制障碍
4 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回顾与分析
    4.1 中央层面的政策
        4.1.1 防汛抗旱减灾
        4.1.2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4.1.3 农田水利建设
        4.1.4 水资源节约保护
        4.1.5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2 地方层面的政策
        4.2.1 湖南省
        4.2.2 重庆市
        4.2.3 浙江省
        4.2.4 宁夏回族自治区
    4.3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分析
        4.3.1 水利投资规模分析
        4.3.2 水利投资来源的结构分析
        4.3.3 水利投资投向结构分析
    4.4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阶段性特征及政策走向
        4.4.1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阶段性特征
        4.4.2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走向
    4.5 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4.5.1 投入渠道狭窄
        4.5.2 投资机制体制缺乏创新
        4.5.3 投入政策亟待完善
        4.5.4 投入质量和效益亟需改进
5 国外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启示
    5.1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5.1.1 美国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经验借鉴
        5.1.2 日本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经验借鉴
        5.1.3 发达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验小结
    5.2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借鉴
        5.2.1 巴西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经验借鉴
        5.2.2 印度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的经验借鉴
        5.2.3 发展中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验小结
    5.3 国外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5.3.1 遵守水利项目筹资的基本原则
        5.3.2 实施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政策体系
        5.3.3 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政策与机制的阶段性
6 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建议
    6.1 财政政策基本框架
        6.1.1 基本原则
        6.1.2 财政政策体系构建
        6.1.3 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
    6.2 财政政策建议——财政政策工具的视角
        6.2.1 预算政策
        6.2.2 财政贴息
        6.2.3 政策性贷款
        6.2.4 水利建设债券
        6.2.5 政府采购
        6.2.6 税收政策
    6.3 财政政策建议——水利发展目标的视角
        6.3.1 防汛抗旱减灾
        6.3.2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6.3.3 农田水利建设
        6.3.4 水资源节约保护
        6.3.5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4 财政政策建议——政府与市场协同的视角
        6.4.1 引入社会资本
        6.4.2 搭建投融资平台
        6.4.3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沙坡头水利枢纽PPP项目为例
7 其他配套政策
    7.1 水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7.1.1 建设重点
        7.1.2 建设路径
    7.2 体制机制
        7.2.1 完善流域和区域间的协商机制
        7.2.2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7.3 金融政策
        7.3.1 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
        7.3.2 水利企业上市
        7.3.3 大型水利设备设施融资租赁
        7.3.4 防洪保险
    7.4 水价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相关理论
        1.3.2 主要的研究观点
        1.3.3 对相关文献的评价
    1.4 研究路线和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概念
        2.1.1 投资的概念
        2.1.2 农业投资的概念
        2.1.3 政府农业投资的概念
    2.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不同口径
        2.2.1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2.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2.2.3 政府支农投资
        2.2.4 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
        2.2.5 中央政府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2.3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特征和定位
        2.3.1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特征
        2.3.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定位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外政府农业投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美国联邦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3.1.1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综述
        3.1.2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及结构
        3.1.3 联邦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3.1.4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3.2 日本中央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3.2.1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
        3.2.2 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3.2.3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3.3 欧盟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3.3.1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综述
        3.3.2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
        3.3.3 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3.3.4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3.4 国外政府农业投资政策经验借鉴
        3.4.1 工业化进程中各国普遍大规模反哺农业
        3.4.2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投入总量和比重不断增加
        3.4.3 保障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主要目标
        3.4.4 建立市场调节和宏观管理相结合的投资管理体制
        3.4.5 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和监督机制建设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分析
    4.1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变化情况
        4.1.1 我国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规模分析
        4.1.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情况分析
    4.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4.2.1 经济发展水平
        4.2.2 农业发展阶段
        4.2.3 政府职能与财政实力
    4.3 对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的分析评价
        4.3.1 占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和中央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4.3.2 没有伴随 GDP 增长速度同步增长
        4.3.3 增长率总体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4.4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预测
        4.4.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预测
        4.4.2 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预测
        4.4.3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安排规模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结构分析
    5.1 对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结构的评价
        5.1.1 按行业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5.1.2 按性质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5.1.3 按功能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政府投资没有从生产性领域完全退出
        5.2.2 中央与地方农业领域事权划分不清
        5.2.3 专项存在散小乱和重复交叉问题
    5.3 优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领域结构
        5.3.1 发展规划依据
        5.3.2 政府和市场事权划分依据
        5.3.3 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依据
        5.3.4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事权定位和领域
    5.4 优化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农业投资结构的具体方案
        5.4.1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5.4.2 基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实证调研需求
        5.4.3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
        5.4.4 我国地方政府农业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分析
    6.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6.1.1 改革起步阶段(1978 年至 1987 年)
        6.1.2 改革推进阶段(1988 年至 1997 年)
        6.1.3 深化改革阶段(1998 年至 2003 年)
        6.1.4 全面改革阶段(2004 年至今)
    6.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现状
        6.2.1 投资主体
        6.2.2 制度法规
        6.2.3 决策程序
        6.2.4 进度安排
    6.3 对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评价
        6.3.1 管理条块分割严重
        6.3.2 投资决策不科学
        6.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6.3.4 政府管理效率低
        6.3.5 投资使用效益差
    6.4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方向
        6.4.1 必须立足国情,遵循农业发展规律
        6.4.2 必须尊重市场,改善农业宏观调控
        6.4.3 必须简政放权,强化农业公共服务
        6.4.4 必须强化绩效,整合农业管理资源
    6.5 深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6.5.1 优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体制的指导思想
        6.5.2 明确中央政府投资管理主体分工
        6.5.3 规范投资方式和管理程序
        6.5.4 完善农业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6.5.5 开展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绩效评价
    6.6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作为我国中央政府“三农”支出重点并增加规模
        7.1.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与中央政府事权相适应并优化结构
        7.1.3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进一步明确分工、规范程序、完善法律和绩效评价
    7.2 加强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的建议
        7.2.1 持续扩大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
        7.2.2 集中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职能并整合投资领域
        7.2.3 全面实行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关于财政支农的概念
    2.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理论
        2.2.1 关于绩效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概念
        2.2.2 公共支出绩效与财政支农绩效
        2.2.3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与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3 财政支农绩效的衡量
        2.3.1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2.3.2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方法
        2.3.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标准
        2.3.4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4 政府作为财政支农绩效管理主体的理论基础
        2.4.1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2 区域经济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3 管理学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4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5 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5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的地位
3 湖北省财政支农制度框架
    3.1 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的历史沿革
    3.2 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制度框架
        3.2.1 资金安排的程序与方法
        3.2.2 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3.2.3 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方式
        3.2.4 财政支农模式
    3.3 现行制度下湖北省财政支农取得的成绩
        3.3.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3.3 新型农民的培育
        3.3.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的完善
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财政支农绩效指标的内涵
    4.2 湖北省财政支农评价指标的目标和构建原则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4.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
    4.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1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指标
        4.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指标
        4.5.3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指标
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整体评价
    5.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分析
        5.3.1 指标评价
        5.3.2 存在问题分析
    5.4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分析
        5.4.1 指标评价
        5.4.2 存在问题分析
    5.5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分析
        5.5.1 指标评价
        5.5.2 存在问题分析
6 国外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财政支农的基本情况
        6.1.1 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
        6.1.2 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6.2 美国、法国与日本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2.1 美国
        6.2.2 法国
        6.2.3 日本
    6.3 韩国、印度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3.1 韩国
        6.3.2 印度
    6.4 启示
7 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政策措施
    7.1 财政支农决策机制
    7.2 财政支农资金传递机制
    7.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机制
    7.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
    7.5 财政支农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湖北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
致谢

(6)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本题研究背景
        1.1.2 本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研究评述
        1.2.2 国内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理论及启示
    2.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机制
        2.1.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概念
        2.1.2 产业政策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2.1.3 市场机制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2.2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理论研究发展及启示
        2.2.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阶段论
        2.2.2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资源配置效果论
        2.2.3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过程的研究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与其特殊性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主要影响因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轨迹
        2.3.3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困境与障碍
第三章 1950年-1979年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3.1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过程概述
        3.1.1 建国前山西产业及产业结构(1898年-1950年)
        3.1.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3.1.3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
        3.1.4 “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
        3.1.5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
        3.1.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3.1.7 两年徘徊时期(1977年—1978年)
    3.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特点及因素分析
        3.2.1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及资金来源结构变迁
        3.2.2 山西产业投资布局结构变迁
        3.2.3 山西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及三大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
    3.3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需求因素
        3.3.2 国家及山西地方政策因素
        3.3.3 资源因素和社会已有的投资因素
    3.4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3.4.1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产业结构的影响
        3.4.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1980年-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4.1 1980-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概况
        4.1.1 1979-1982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4.1.2 1983-1992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4.1.3 1993-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4.2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
        4.2.1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
        4.2.2 山西产业投资的资金结构变迁
        4.2.3 山西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及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
        4.2.4 山西产业地区投资结构变迁
    4.3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分析
        4.3.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2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变迁因素——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计量分析
        4.3.3 结论
    4.4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4.4.1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
        4.4.2 各个产业部门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
第五章 2000年-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5.1 2000-2010 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背景
        5.1.1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存在的问题
        5.1.2 国家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5.1.3 山西省政府的投资政策措施
    5.2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
        5.2.1 2000年-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概述
        5.2.2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与资金来源结构变迁的特点
        5.2.3 山西三大产业间及产业内的投资结构变迁
        5.2.4 山西产业投资地区结构变迁
    5.3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主要因素分析
        5.3.2 用因子分析法分析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
        5.3.3 结论
    5.4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5.4.1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5.4.2 2000-2010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贡献分析
        5.4.3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与山西经济增长关系——基于协整检验的分析
第六章 国家投资与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6.1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
        6.1.1 国家投资政策及其对山西的影响
        6.1.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区域分布
    6.2 1980-1999年和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
        6.2.1 国家在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
        6.2.2 国家在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成因分析
    6.3 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分析
        6.3.1 国家投资曾是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唯一推动力
        6.3.2 国家投资成为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继而成为辅助动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水利融资的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及其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1.2.2 水利融资的理论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水利融资宏观管理体制及政策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二章 主要概念、属性与分析视角
    2.1 相关问题的界定
        2.1.1 主要概念
        2.1.2 水利融资的基本命题
        2.1.3 水利融资的核心问题
    2.2 水利的产品属性与有效供给
        2.2.1 水利的产品属性
        2.2.2 公益型水利产品的有效供给
        2.2.3 准公益性、非公益型水利产品的有效供给
    2.3 水利融资战略管理的分析视角
        2.3.1 战略管理理论
        2.3.2 战略管理应用于水利
        2.3.3 水利融资业务的战略管理分析视角
第三章 我国水利融资整体状况的分析评价
    3.1 我国水利融资的整体情况
        3.1.1 水利融资状况的统计资料分析
        3.1.2 水利发展中资本总量扩张情况
        3.1.3 水利融资中资本结构优化发展状况
    3.2 水利资金融资效率评价
        3.2.1 财政性水利资金融资效率评估
        3.2.2 水利融资主体合作效率评估
    3.3 水利融资的资金使用效率评价
        3.3.1 水利资金配置效率评价体系
        3.3.2 我国水利资金配置使用效率层面的评估
        3.3.3 水利资金配置使用非效率层面的评估
        3.3.4 水利融资资金实用效率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水利融资的外部条件战略分析与战略目标确立
    4.1 水利与国家战略的协调发展
        4.1.1 水利对国家战略的促进作用
        4.1.2 水利发展与国家战略协调状况的评估─协调度模型分析
    4.2 水利融资重要性的系统动力分析
        4.2.1 水利融资系统的系统动力分析
        4.2.2 水利融资重要性的系统动力实证分析
    4.3 水利融资的战略目标体系
        4.3.1 水利融资的战略宗旨
        4.3.2 水利融资战略目标
第五章 我国水利融资渠道的建设
    5.1 水利融资渠道建设的基本框架
        5.1.1 多元化融资渠道
        5.1.2 水利融资的主导力量
    5.2 多元化水利融资渠道创新
        5.2.1 水利融资渠道的确定
        5.2.2 水利融资渠道的创新
    5.3 水利财政资金融资渠道的创新
        5.3.1 水利财政资金支持体系的创新
        5.3.2 创新水利建设基金
第六章 我国水利融资管理机制建设
    6.1 水利融资科学决策机制建设
        6.1.1 水利融资决策的基本内容及需要遵循的原则
        6.1.2 水利融资科学决策机制的构建
    6.2 水利融资管理机制建设
        6.2.1 水利融资组织管理机制创新
        6.2.2 水利融资资金管理机制建设
    6.3 水利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6.3.1 水利建设资金风险识别
        6.3.2 水利融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
第七章 全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全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公共服务
        二、项目制
        三、专项资金与农业专项资金
        四、碎片化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碎片化政府的理论构建
        一、碎片化政府:从现象到学术概念
        二、碎片化政府的文献综述
        三、碎片化政府的理论与框架
    第二节 碎片化政府:理论契合性分析
        一、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现象
        二、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项目制运作
        三、主体、资金与利益: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三要素
    第三节 建立在碎片化政府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
        一、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生成
        二、碎片化政府与项目实施
        三、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监管
        四、碎片化政府与项目优化
第三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生成构成碎片化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生成逻辑
        一、项目设立:中央政府发起的制度安排
        二、项目重组: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植入
        三、项目落户:县级政府的项目申请
    第二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划分
        一、项目主体的部门划分
        二、项目主体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多元主体
    第三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资金配置
        一、专项资金的部门分配
        二、专项资金的地区划分
        三、项目生成中的资金分化
    第四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利益划分
        一、项目生成中的部门利益
        二、项目生成中的地方利益
        三、项目生成中的利益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中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项目分配:县域内的项目落实
        二、项目招标:市场机制的引入
        三、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的参与
    第二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多元化
        一、县级部门主导的项目实施
        二、项目下乡与县域治理结构变迁
        三、主体多元化现实表现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分散化
        一、部门主导的资金分配
        二、乡财县管背景下的专项资金划分
        三、专项资金分散化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复杂化
        一、项目实施中的部门利益固化
        二、县域范围内的分利秩序
        三、利益复杂化的具体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监管过程中碎片化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农民公共服务项目的监管体系
        一、项目生成与事前监管
        二、项目实施与实时监管
        三、项目结项与后期监管
        四、项目监管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政府权威消解
        二、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协作缺乏
        三、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共谋现象
    第三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专项资金分散化的现实影响
        一、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整合问题
        二、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效率问题
        三、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规范问题
    第四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利益复杂化的现实影响
        一、发包与打包: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移植
        二、分配与建设:基层组织的选择执行
        三、供给与需求:政绩导向下的供需脱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联动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道变革
    第一节 项目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有益成分
        二、整体性治理:应对碎片化政府的理论基础
        三、协调、整合与信任:项目联动机制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宏观、中观与微观:项目联动机制的三层建构
        一、中央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协调机制
        二、地方政府:中观层面的资金整合机制
        三、基层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信任机制
    第三节 项目联动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项目联动机制与政府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二、项目联动机制与专项资金的整合
        三、项目联动机制与利益主体间的信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现状述评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逻辑架构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民家庭经营的延续和转变
    (二)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萌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兴起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纵深发展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经营的确立——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 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式微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整顿与调整——从单一公社所有制到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
    (三)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进一步式微
四、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一)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兴起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表述的演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
    (三) 农村统一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现存法律问题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表述所存在的问题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重新认知与界定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解读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的内涵拓展
    (三)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界定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准则
    (一) 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三) 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三、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运行机制的总体完善思路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第四章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土地承包期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农村承包地调整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关于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许可及其适当限制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限制的适当放宽
三、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
    (二) 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
    (三)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
    (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
    (五)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制度 第五章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
    (二) 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三)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一) 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
    (二)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
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
    (二)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2]中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D]. 魏红亮. 武汉大学, 2013(06)
  • [3]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吴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4]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D]. 罗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5]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 余凌.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6]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D]. 任力军. 山西大学, 2015(03)
  • [7]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8]水利融资的战略管理研究[D]. 金旸. 河海大学, 2007(06)
  • [9]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D]. 杜春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10]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谭贵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