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籼糯新品种——扬辐糯1号(论文文献综述)
汤俭民,朱彩章,汤汉华,曹庆云,龚伟华,毛惠民,付成俊,谢春甫,高祥,周启涛,王小文,杨文俊,郑明,王文,汤亚东[1](2021)在《红莲型优质糯稻不育系红糯1A的选育与应用》文中指出红糯1A是用粤泰A作母本,用(粤泰B//粤泰B/荆糯6号)F2多个优良糯株作父本进行测保,并经多代定向选择和连续回交,选育而来的红莲型糯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品质优、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18年8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繁殖制种技术要点。
刘俊雄[2](2020)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食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稻米香味性状和咀嚼口感是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香稻和糯稻的培育是提高稻米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轻简化优势的多年生稻技术是水稻生产体系的重要补充,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潜力,而多年生稻米品质性状的改良可以进一步促进多年生稻的应用。随着众多基因功能的验证和相关功能标记的开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香稻育种面临遗传背景来源单一的瓶颈大大制约了香稻的育种进程。发掘和利用香稻种质资源,扩大香稻遗传多样性,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多年生香稻是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已知水稻香味基因Badh2的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7份水稻种质资源及25份野生稻祖先的Badh2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均为野生型Badh2,表明香味性状是在栽培稻驯化过程中由香味基因Badh2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筛选到83份品种具有突变型Badh2基因,并通过人工咀嚼法对这83份稻米进行了香味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有28份稻米具有明显的香味性状,其中籼稻为20份,粳稻7份,中间型1份,并且籼稻香味浓郁程度普遍高于粳稻,推测Badh2受遗传背景影响而导致2-乙酰-卜吡咯啉在籽粒中积累量不同。本研究鉴定的香稻种质资源将为开展多年生稻米香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材料支撑。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进行定向改良的逐渐显示出其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分别进行香味香味基因Badh2和直链淀粉合成基因Wx的定点编辑,以期进一步改良PR23香味性状和降低云大107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分别构建了Badh2和Wx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分别对PR23和云大107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和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T0代)。分子检测表明,21个PR23-Badh2-Cas9转基因株系中,6个株系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突变,并且香味表型分析显示,其中4个株系稻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香味。23个云大107-Wx-Cas9转基因株系中,8个株系产生了突变,稻米外观性状分析发现,其中5个株系稻米种子呈现乳白色,猜测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降低。本研究结果证明,定点编辑多年生稻PR23和云大107的Badh2和Wx基因可以定向改良它们的香味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多年生稻米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培育优质的多年生稻品种和提高多年生稻应用潜力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谢春甫,刘华曙,刘红平,张斌权,聂文龙,刘丹,钮勇刚,汤俭民,毛惠民,曹庆云,朱彩章,付成俊,陈庆元,李国元,邹礼平,姚国新,高长清,彭裕超,张海新,王文,余凯军,郑明,刘长兵[3](2019)在《红莲型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文中研究指明红糯优36是用不育系红糯1A与恢复系R413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糯稻品种。该品种糯性优良,丰产稳产,耐肥耐病,耐热性、抗倒性适中,201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红糯优3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推广优势及风险预防措施。
郑明,谢春甫,刘华曙,聂文龙,钮勇刚,汤俭民,毛惠民,曹庆云,朱彩章,付成俊,陈庆元,李国元,邹礼平,姚国新,高长清,刘红平,李拥军,王伟刚,彭裕超,张海新,王文,余凯军,刘长兵[4](2019)在《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的选育》文中指出红糯优36是用糯稻不育系红糯1A与糯稻恢复系R413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糯性优良、丰产稳产等特点,201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繁殖制种技术要点。
邓雨萌[5](2016)在《稻种资源部分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标记分型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稻作基础理论和水稻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基于已克隆的Wx基因(颗粒淀粉合成酶),SSIIa基因(可溶性淀粉合酶II),SSIIIa基因(可溶性淀粉合酶III),Sbe1基因、Sbe3基因(淀粉分支酶),GS3(粒长),qSW5(粒宽)和Gn1a基因(每穗粒数)8个基因,利用已有和自主开发的功能分子标记,对376份稻种资源进行等位基因标记分型,对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标记分型数据库。具体实验结果如下:Wx基因中,Wxb、Wx HH、wx等位基因型以及Wx基因前导区(AATT)n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可用,而针对Wxhp、Wxop、Wxin、Wxmq等位基因型而开发的分子标记均不可用。水稻品种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Wxb、WxHH等位基因型及其二者所组成单倍型均极显着相关;同时,水稻品种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随着(AATT)n的重复数增大而增加;且Wx基因第二外显子上23bp的片段插入而开发的STS标记可准确检测水稻的糯性。性状与标记分型的结果一致。Sbe1、Sbe3基因在籼稻、粳稻之间的片段长度差异性分别设计的两个STS标记均可用,该两基因型组成的四种单倍型与稻米峰值粘度无显着相关性,与最终粘度极显着相关,故这两个标记可以用来检测及分析水稻品种的最终粘度。SSIIa基因上+2824、+3894、+4424/4425三个位点SNP的分子标记均可用,且稻米的校准成糊温度与SSIIa基因上的三个SNP以及这三个SNP所构成的单倍型均极显着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4424/4425位点的SNP极显着相关。性状与标记分型的结果一致。SSIIIa基因上+4117、+4898、+5727三个位点SNP的分子标记均可用,且稻米的峰值粘度与SSIIIa基因的+5727处SNP极显着相关,最终粘度与SSIIIa基因的+4898处SNP显着相关,校准成糊温度与SSIIIa基因的+4117处极显着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SSIIIa基因三处SNP均无显着相关性。对粒长主效基因GS3在第二外显子C/A的SNP和第四内含子上(AT)n的两个分子标记有效,而对第五外显子上的微卫星(TCC)n开发的SSR标记无效。其中水稻GS3基因第二外显子上A/C的突变与稻谷粒长呈极显着相关,与粳稻稻谷的千粒重呈极显着相关,与籼稻千粒重无显着相关性;第四内含子(AT)n重复数与粳稻粒长无显着相关性,而在籼稻中呈极显着相关性。故此dCAPS标记可用来解释水稻品种的粒长特性。同时,水稻GS3基因第四内含子(AT)n重复数与稻谷千粒重在粳稻、籼稻中均不表现显着相关性。故此SSR分子标记不宜用来解释水稻品种的粒长以及千粒重特性。针对粒宽主效基因qSW5上的InDel开发的STS标记有效,且该等位基因型与稻谷的粒宽表型呈极显着相关。而千粒重与该突变类型无显着相关性。故此STS分子标记可以用来检测或者为水稻品种的粒宽表型基因分型。对Gn1a基因5’非翻译区存在的16bp的碱基缺失而开发的STS标记有效。
胡锋,黄一飞,邵秋云,张春平,兰陆寿,周业强,李贤胜,唐小马,吴玉玲[6](2014)在《宣城市麦茬粳糯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文中指出针对宣城市糯稻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糯稻产业发展的建议,明确了麦茬粳糯稻促前保后稳穗数和主攻大穗的栽培策略,并根据产量目标和穗粒结构,制定了以"选择优质多抗高产品种、提高种子质量、精细整地并开好丰产沟、适时播种规避灾害、科学管水促控结合、配方施肥和增施促花肥、尽早防除杂草、多措并举应对倒伏、防治病虫突出重点、及时收获"为主要措施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以指导粳糯稻的栽培。
孙健,梅淑芳,赵华,舒小丽,吴殿星[7](2013)在《糯稻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糯稻的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现状,包括糯米的饮食文化、加工应用、营养价值、品质要求和遗传育种,并展望了糯米市场研发和育种方向。
陆徐忠,从夕汉,刘海珍,倪金龙,马琳,李莉,倪大虎,杨剑波[8](2012)在《杂交水稻亲本分子身份证及SSR指纹数据库的建立》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GB/T20396-2006推荐的48对SSR核心标记,对133份杂交水稻亲本(包括部分常规品种)进行SSR分析,根据引物在133份材料中扩增的片段大小,构建了各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和指纹图谱,该身份证由48位数字或数字与字母组合组成,代表了48对引物在该品种中的扩增情况。将品种的身份证信息与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特性等信息相结合,构建了具查询功能的SSR指纹网络数据库。该SSR指纹数据库除具有品种基本信息查询、品种分子身份证查询、品种间相似率查询和身份证核对等基本功能外,还可指导杂交水稻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分析亲本间遗传相似性,为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亲本选配的参考。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检测单位和育种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网络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也为品种的选育、试验、管理、评价、仲裁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
苏国藩[9](2012)在《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着、显着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着、显着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着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孙建昌[10](2012)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大约2/3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稻单产和亩产呈现连续递增的势头。然而育种家们在追求高产品种选育的同时,品种间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突如其来的灾害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拓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培育遗传背景复杂的高产优质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地方品种是在水稻生产和驯化过程中经自然和人为长期选择的产物,与育成品种相比,遗传背景复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异质性,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的优异基因源。是育种家们培育各类品种所需材料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有效保护水稻地方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育成品种是经一代代育种家们定向培育,是许多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等优异基因的聚合体,更符合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和生产,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品种培育和改良的最核心的遗传资源。利用不同地理来源育成品种的群体进行基因发掘对实际的生产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不同地理来源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管理作图,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云南的16份水稻地方品种和2份选育品种进行单个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高于选育品种,而12.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与选育品种相近。81.2%的地方品种群内的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高于选育品种,而18.8%的地方品种群体内Na和He与选育品种相同或略小。水稻地方品种间群体内He的差异较大,其变异范围为0.0146~0.5117,黄板所-2、麻线谷-1、麻线谷-2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别为0.4214、0.5117和0.4489。87.5%地方品种的杂合度(Ho)明显高于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1/4的遗传差异性来源于地方品种的群体内,差异呈极显着水平(P<0.001)。RM333、RM257和RM180在供试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百分率均较高,适合应用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2.选择原地保护(2007年收集)和异地保护(1980年左右收集)的8对同名相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原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表型差异性。调查的7个农艺性状中,除剑叶宽变幅1980群体大于2007群体外,其余6个性状均表现为2007群体变幅大于1980群体。变异系数表现为九月糯、香谷、大白糯、麻线谷均有6个性状2007群体的变异系数高于1980群体;接骨糯和冷水谷分别有和4个农艺性状2007群体高于1980群体。比较8对地方品种1980群体和2007群体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除穗抽出度外,其余6项农艺性状均表现为1980群体小于2007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均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2007群体内表型变异比1980群体表型变异更大,说明原地保护方式更利于产生表型变异。3.原、异地保护的8对同名相同水稻地方品种SSR标记差异性分析表明,在原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43~88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2.15~4.40个;而在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33~65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1.65~3.25个。除齐头谷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在8对地方品种群体中,齐头谷和黄版所异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无显着或显着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6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除齐头谷的异地保护群体特异等位基因数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均高于异地保护群体,且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为异地保护群体的2.1~5.0倍。AMOVA分析表明,原、异地保护同名地方品种间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极显着(P<0.001),变异百分率均在20%以上。原、异地保护的同名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具有显着的差异,原地保护群体具有更丰富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多样性。4.选择He较小的接骨糯、冷水谷、齐头谷和He较大的麻线谷,分析20、40、60、80、100株群体与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以原群体2%以上的等位基因为对照,40~60株群体可以保持对照98%的等位基因数,8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对照全部等位基因。以原群体5%以上等位基因为对照,4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98%的等位基因,60株能完全检测到对照的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He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低的接骨糯和冷水谷在繁殖株数为40株时,可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麻线谷需80株群体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结果表明地方品种更新繁殖群体受该品种群体内异质性的影响,利用SSR标记分析认为有效保持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完整性的更新繁殖株数为40~80株。5.选取两个遗传多样性差异大的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利用混合取样法对每次选取120株连续繁殖4次,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等位基因数差异显着,但这种变化主要由频率很低的稀有等位基因增加或消失引起。有效等位基因和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在很小的变异范围内浮动,群体间差异不显着。其中异质性高的麻线谷的浮动幅度更大一些,说明异质性高的水稻地方品种更容易发生遗传侵蚀。参试品种4次繁殖的相似系数分别在0.98和0.99以上。2~4次繁殖随机抽取40株和80株群体分析其与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冷水谷40株群体的相似系数在0.99以上,而麻线谷需80株群体保持0.99以上的相似性,进一步证明了40~80株群体在繁殖次数中可以保持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以上结果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更新群体为120个单株时,连续繁殖4次后,保持了原群体的遗传完整性。根据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大小不同,40~80株群体可以保持原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由此推测,利用40~80或更大的繁殖群体多次繁殖不会显着影响原材料的遗传结构和完整性。6.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SSR标记对347份粳稻种质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作图。表型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各性状变异系数在5.46~27.36之间,极差值(除生育期外)占平均值比率范围为67.7~149.6%。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参试群体分3个亚群,生态类型相似地区的品种基本归在1个亚群。利用TASSEL软件的GLM模型对7个农艺性状2年数据关联作图表明,在公共图谱上共线性或非共线性的位点组合广泛存在连锁不平衡(LD),但不平衡程度的r2>0.5组合数少,只占总位点数的5.83%。148个位点中有76个位点共计216个(次)和7个农艺性状显着关联,共50个(次)位点与两年表型数据均显着关联。76个位点中与生育期关联位点31个,株高19个,穗长22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各20个,穗粒数28个,结实率24个;有46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关联。在与各性状的关联位点中一些位点与前人利用QTL定位位点的位置相同或接近。结果表明关联作图法定位是传统QTL定位的有效补充,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水稻复杂性状新基因定位和发掘的有效方法。
二、中籼糯新品种——扬辐糯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籼糯新品种——扬辐糯1号(论文提纲范文)
(1)红莲型优质糯稻不育系红糯1A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主要特征特性 |
2.1 不育性 |
2.2 开花及异交习性 |
2.3 形态特征 |
2.4 品质 |
2.5 抗性 |
2.6 主要优缺点 |
3 所配组合应用表现 |
3.1 红糯优1号 |
3.2 红糯优36 |
3.3 红糯优3号 |
4 繁殖技术要点 |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
4.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
4.3 科学管理肥水 |
4.4 提高异交结实率 |
4.5 病虫害防治 |
4.6 |
5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
5.1 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
5.2 切实稀播,培育带蘖壮秧 |
5.3 合理栽插 |
5.4 科学管理肥水 |
5.5 及时调花 |
5.6 提高异交结实率 |
5.7 防好病虫,防杂保纯 |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多年生稻育种和应用现状 |
1.2 分子标记鉴定在香稻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
1.3 水稻香味基因Badh2及其研究进展 |
1.4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Wx及其研究进展 |
1.5 基因编辑技术 |
1.5.1 基因编辑在作物育种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
1.5.2 ZFNs简介 |
1.5.3 TALENs简介 |
1.5.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 |
1.5.5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香稻资源分子鉴定和筛选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水稻种质资源和野生稻材料 |
2.1.2 DNA提取及检测 |
2.1.3 分子标记 |
2.1.4 稻米品尝方法和外观品质图片采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稻香味基因分子标记筛选检测 |
2.2.2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基因分子鉴定 |
2.2.3 水稻种质资源香味性状鉴定 |
2.2.4 香米外观品质鉴定 |
2.3 讨论 |
3 利用CRISPR/Cas9 定点编辑香味基因Badh2 和糯性基因Wx |
3.1 试验材料 |
3.1.1 多年生稻材料 |
3.1.2 载体和菌株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实验试剂及各类培养基的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相关试验方法 |
3.2.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的载体构建 |
3.2.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 |
3.2.4 转基因植株分子和表型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多年生稻PR23 香味基因Badh2 和云大107 糯性基因Wx靶点设计及基因型检测 |
3.3.2 Badh2和Wx基因g RNA表达盒的构建 |
3.3.3 pRHCas9-Badh2和pRHCas9-Wx目的载体构建 |
3.3.4 多年生稻PR23、云大107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 |
3.3.5 突变转基因株系籽粒表型鉴定 |
3.4 讨论 |
4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红莲型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1.1 母本材料来源 |
1.2 父本材料来源 |
2 特征特性 |
2.1 形态特征 |
2.2 农艺性状 |
2.3 产量性状 |
2.4 品质性状 |
2.5 抗性性状 |
3 产量表现 |
3.1 品种比较试验 |
3.2 区域试验 |
4 推广优势及风险预防措施 |
4.1 推广优势 |
4.1.1 米质优 |
4.1.2 产量较高 |
4.1.3 抗性较好 |
4.1.4 加工品质好 |
4.1.5 形态特征好 |
4.1.6 栽培容易 |
4.2 风险预防措施 |
4.2.1 红糯优36高感稻瘟病 |
4.2.2 红糯优36耐冷性鉴定为高感 |
4.3 预防措施 |
(4)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1.1 不育系红糯1A的选育 |
1.2 恢复系R4136的选育 |
1.3 组合红糯优36的选育 |
2 特征特性 |
2.1 农艺性状 |
2.2 抗性 |
2.3 米质 |
2.4 产量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
3.2 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 |
3.3 科学管理肥水 |
3.4 病虫害防治 |
4 不育系红糯1A繁殖技术要点 |
5 红糯优36制种技术要点 |
(5)稻种资源部分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标记分型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概况 |
1.1 我国稻种资源的收集、编目与保存 |
1.2 稻种资源农艺性状的鉴定和评估 |
1.3 国外稻种资源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
1.4 稻种资源的利用 |
1.5 稻种资源数据库概况 |
2 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水稻部分品质和产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开发及分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DNA的提取 |
1.3 PCR扩增 |
2 基因的分子标记的开发、验证及分型结果 |
2.1 Wx基因 |
2.2 Sbe1和Sbe3基因 |
2.3 可溶性淀粉合酶II基因SSIIa |
2.3.1 SSIIa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 |
2.3.2 SSIIa基因的分型结果 |
2.4 淀粉合成酶IIIa基因SSIIIa |
2.4.1 SSIIIa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 |
2.4.2 SSIIIa基因的分型结果 |
2.5 GS3基因 |
2.6 qSW5基因 |
2.6.1 qSW5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 |
2.6.2 qSW5基因的分型结果 |
2.7 Gn1a基因 |
2.7.1 Gn1a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 |
2.7.2 Gn1a基因的分子标记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水稻部分品质及产量性状的测定及与对应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米粉的获取 |
1.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1.4 RVA谱的测定 |
1.5 水稻粒型的测定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Wx基因的各等位基因分型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2 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Sbe1、Sbe3与稻米粘度的关系 |
2.3 水稻糊化温度基因SSIIa与稻米成糊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
2.4 水稻支链淀粉合成酶SSIIIa与稻米峰值粘度、最终粘度、校准成糊温度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分析 |
2.5 水稻GS3基因与稻谷粒长、千粒重的分析 |
2.5.1 第二外显子上C/A突变 |
2.5.2 第四内含子上的简单重复序列 (AT)n |
2.6 水稻qSW5基因InDel类型与稻谷粒宽的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376份各地常规稻品种材料及其籼粳类型 |
2 部分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凝胶电泳图 |
2.1 Wx基因 |
2.2 Sbe1基因与Sbe3基因 |
2.3 SSIIa基因 |
2.4 SSIIIa基因 |
2.5 GS3基因 |
2.6 qSW5基因 |
2.7 Gn1a基因 |
(6)宣城市麦茬粳糯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宣城市糯稻种植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3 麦茬粳糯稻优质高产直播栽培技术 |
3.1 制定优质高产栽培策略 |
3.2 明确产量目标和穗粒结构 |
3.3 选择优质多抗高产品种, 提高种子质量 |
3.4 精细整地, 开好丰产沟 |
3.5 适时播种规避灾害, 提高播种质量 |
3.6 科学管水促控结合 |
3.7 配方施肥, 增施促花肥 |
3.8 尽早防除杂草 |
3.9 多措并举, 应对倒伏 |
3.1 0 防治病虫, 突出重点 |
3.1 1 及时收获 |
(7)糯稻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糯米的饮食文化 |
2 糯米的加工应用 |
2.1 糯米的直接应用 |
2.2 糯米的加工利用 |
3 糯米的营养与品质要求 |
3.1 糯米的营养价值 |
3.2 糯米的品质需求 |
3.2.1 一般品质的需求 |
3.2.2 酒用糯米的需求 |
4 糯米的遗传育种 |
4.1 蜡质基因Wx的研究 |
4.2 糯米背景对产量及酿造品质的影响 |
4.3 糯稻品种资源 |
4.4 糯米品种选育 |
4.4.1 传统育种 |
4.4.2 诱变育种 |
5 糯米产品开发和育种方向展望 |
(8)杂交水稻亲本分子身份证及SSR指纹数据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亲本材料的田间种植 |
1.3 亲本材料SSR分析 |
1.4 SSR指纹数据库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材料SSR分析及其多态性表现 |
2.2 标记引物扩增产物分子量梯度编序 |
2.3 水稻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 |
2.4 指纹图谱的显示 |
2.5 杂交水稻亲本SSR指纹数据库的构建 |
2.6 杂交水稻亲本SSR指纹数据库的功能 |
2.6.1 品种基本信息查询功能 |
2.6.2 品种分子身份证查询功能 |
2.6.3 两品种间相似率查询和身份证核对功能 |
3 讨论 |
(9)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籼糯稻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异比较 |
2.2 籼糯稻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2.3 通径分析 |
2.3.1 早籼糯稻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2.3.2 晚籼糯稻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10)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1 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1.1.2 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3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 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
1.2.1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
1.2.2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式 |
1.2.3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原、异地保护 |
1.3 水稻地方品种在遗传育种中的地位与应用 |
1.3.1 地方品种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
1.3.2 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资源类型 |
1.4 关联分析的原理、方法及在水稻中的应用 |
1.4.1 关联分析的原理 |
1.4.2 关联分析的方法 |
1.4.3 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
1.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主要试剂、仪器及耗材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 SSR 标记多态性 |
2.2.2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 |
2.2.3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杂合度 |
2.2.4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差异性分析 |
2.2.5 SSR 位点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分化 |
2.3 讨论 |
2.3.1 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
2.3.2 水稻地方品种的杂合度及遗传分化 |
2.3.3 高效 SSR 标记多态性检测 |
第三章 不同时期收集相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表型变异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
3.1.2 调查考种项目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差异性 |
3.2.2 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变异丰度比较 |
3.2.3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时期收集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原、异位保护水稻同名相同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结构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同一水稻地方品种原、异地保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4.2.2 原、异地保护同名水稻相同地方品种等位基因的变化 |
4.2.3 原、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相似性和杂合度分析 |
4.2.4 原、异地保护同名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分化 |
4.3 讨论 |
4.3.1 原、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化 |
4.3.2 原、异地保护相同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差异 |
4.3.3 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
4.3.4 原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五章 繁殖群体大小对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
5.1.3 繁殖群体大小取样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 SSR 多样性分析 |
5.2.2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大小与等位基因变化 |
5.2.3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不同大小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 |
5.2.4 繁殖群体间的相似系数 |
5.3 讨论 |
第六章 繁殖代数对异地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DNA 提取和 SSR 标记 |
6.1.3 繁殖群体大小取样方法 |
6.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繁殖次数与等位基因变化 |
6.2.2 有效等位基因数与 Nei 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 |
6.2.3 实际观察杂合度(Ho)变化 |
6.2.4 不同繁殖次数群体间遗传相似性 |
6.2.5 不同群体大小在各繁殖次数中遗传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粳稻育成种质主要农艺性状 SSR 标记的关联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田间试验及性状的观测 |
7.1.3 基因组 DNA 提取及 SSR 扩增 |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粳稻种质农艺性状分析 |
7.2.2 粳稻种质群体结构分析 |
7.2.3 粳稻种质 SSR 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 |
7.2.4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联的 SSR 标记 |
7.3 讨论 |
7.3.1 粳稻品种群体的构建及表型多样性 |
7.3.2 粳稻品种群体结构分析 |
7.3.3 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英文缩略表 |
附录Ⅱ SSR 标记引物 |
附录Ⅲ关联作图粳稻群体名称及来源 |
附录Ⅳ SSR 标记图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中籼糯新品种——扬辐糯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莲型优质糯稻不育系红糯1A的选育与应用[J]. 汤俭民,朱彩章,汤汉华,曹庆云,龚伟华,毛惠民,付成俊,谢春甫,高祥,周启涛,王小文,杨文俊,郑明,王文,汤亚东.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多年生稻品质性状[D]. 刘俊雄. 云南大学, 2020(08)
- [3]红莲型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J]. 谢春甫,刘华曙,刘红平,张斌权,聂文龙,刘丹,钮勇刚,汤俭民,毛惠民,曹庆云,朱彩章,付成俊,陈庆元,李国元,邹礼平,姚国新,高长清,彭裕超,张海新,王文,余凯军,郑明,刘长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0)
- [4]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红糯优36的选育[J]. 郑明,谢春甫,刘华曙,聂文龙,钮勇刚,汤俭民,毛惠民,曹庆云,朱彩章,付成俊,陈庆元,李国元,邹礼平,姚国新,高长清,刘红平,李拥军,王伟刚,彭裕超,张海新,王文,余凯军,刘长兵. 杂交水稻, 2019(04)
- [5]稻种资源部分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标记分型与相关性分析[D]. 邓雨萌.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6]宣城市麦茬粳糯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胡锋,黄一飞,邵秋云,张春平,兰陆寿,周业强,李贤胜,唐小马,吴玉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 [7]糯稻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孙健,梅淑芳,赵华,舒小丽,吴殿星. 中国稻米, 2013(01)
- [8]杂交水稻亲本分子身份证及SSR指纹数据库的建立[J]. 陆徐忠,从夕汉,刘海珍,倪金龙,马琳,李莉,倪大虎,杨剑波. 核农学报, 2012(06)
- [9]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J]. 苏国藩.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5)
- [10]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D]. 孙建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