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重新颁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

我省重新颁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

一、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论文文献综述)

国务院[1](2015)在《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文中认为国发[2015]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转变市场监管理念,明确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汤传喜[2](2008)在《湖南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分析》文中提出种子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加强种子质量监督和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大重要职责。本研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分析种子质量管理和监控人员组成及其素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设置和检验仪器设备、种子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种子质量监督制度,种子加工、包装与标签规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如下结果。通过对种子检验员、种子加工、贮藏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每年合格率有所提高;湖南省现有考核合格种子技术人员共有1653人,其中种子检验机构种子检验员共有227人,企业种子检验人员421人,加工技术人员295人,贮藏技术人员325人,生产技术人员385人;通过农业厅评审合格可以对外开展法定检测工作,并发放了审查认可证书的种子检验机构12家;企业检验仪器设备1469套(台),检验室面积2万7千多平方米;种子生产质量认证面积2.5万亩,生产认证种子300多万公斤;每年定期检验样品4200多个,合格率98.5%,监督抽查样品320个,合格率98.6%;种子加工设备741套(台),年种子加工数量2700多万公斤。通过调查与分析表明,我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质量监督管理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种子检验机构的检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数量逐步增加,检验仪器精度提高;种子质量控制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种子检验人员理论考核合格率在逐年提高;质量管理制度与行为基本规范,为农作物生产的种子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同时还需认清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检验人员在实践操作上经验不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有待加强;国家各种作物新的种子质量标准已经颁布,但其宣传和执行的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企业甚至仍参照以前的标准,使得种子的质量参差不齐;种子加工包衣处理技术亟待加强研究与推广。综上所述,笔者对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提出:进一步加强对种子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与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对种子检测机构、种子企业检测能力的考核,严格考核制度,制订企业检验室的考核管理办法,组建相应的考核机构,从而提高种子行业种子质量整体水平;完善种子质量认证、检测制度,确保认证种子质量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责任追究制和法人负责制,对种子质量负责到底,保证农业用种安全。

杨虎[3](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周应华[4](2007)在《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强省,种业,作为江苏农业的技术排头兵,对江苏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垄断性和区域分割性”向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的转轨过程中,旧有种子体制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现,围绕如何加快江苏种业发展这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针对江苏种子产业现状、影响江苏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苏种业竞争力等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提高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对促进江苏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研究首先从品种选育、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播种面积、种业企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法律法规等方面对江苏种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指出江苏种业存在“种业企业多而小、综合实力不强,品种选育取得突破、但缺少精品名品,配套规章逐步规范、但应急机制不到位,种子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等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其次,分别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角度,对江苏种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在分析省内优势企业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对江苏种业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与外部威胁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种子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和建立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从种子产品竞争力、种子企业竞争力、种子产业结构竞争力、种子支撑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对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得出了江苏种业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的研究结论。然后,推出“明晰多层次的战略目标,资本与品牌协同运作的战略思路,视角全球化而实施本地化的战略原则,借助资本张力、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并重的战略扩张方式,把握种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培育核心竞争力,重视软性因素、形成具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等的江苏种业竞争力提升战略,并提出(1)构建新型种业体系,促进江苏种业发展;(2)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提升种业企业竞争力;(3)完善机制,加强种子产业支撑环境建设;(4)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行为自律等提升江苏种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最后,针对影响江苏种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种子法律法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良种补贴政策等,对其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响应的改进和完善策略。

于大伟[5](2010)在《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是全球食物、饲料和纤维的主要来源,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减轻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从1996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转基因作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也屡创新高。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我国于2009年11月通过了对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这对转基因作物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未来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顺利推进,还需要一个完善、可靠、高效的生物安全监管制度体系,以为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产品市场流通和转基因作物种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转基因种子市场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规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然而,目前我国的种子市场管理系统已经比较陈旧,随着转基因种子进入市场,原有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对转基因种子市场缺乏足够的监管经验,在管理实践中也不断出现各种问题,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面对当前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我们需要从粮食安全、市场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高度,在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大框架下,深入论述和探讨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探寻一种适合我国国情、低成本、严谨可靠而又有效的管理体制。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论述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基本内涵,并对规制必要性进行解读。同时从相关法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视角切入,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剖析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所涉及的法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寻找完善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制度体系的理论契合点。其次,通过对国外有代表性国家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模式的考察,归结出不同规制模式的不同特点,寻找对我国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为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借鉴。再次,进一步考察我国现存的转基因种子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并从实证角度探寻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完善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制度体系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从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制度理念、制度原则、具体法律制度问题入手,有针对性的完善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制度框架,优化制度有效运行市场环境和具体机制,以期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理性发展,保障产业安全和市场安全。

武汉市人民政府[6](2016)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规〔2015〕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 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鄂办发〔2015〕23

福建省农业厅[7](2006)在《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通知》文中指出 各市、县(区)农业局: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和《种子法》),推进种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的行政许可管理,促进我省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根据《行政许可法》、《种子法》和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

丁禹祺[8](2009)在《甘肃种子产业现状及生产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等重大问题息息相关。同时种子又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商品,搞好种子市场管理,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对于确保农民买到质量有保证的良种显得非常重要。特别在我省制种产业相对发达、生产的种子大量供应外省甚至外国。"九五"种子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以后,

徐立新[9](2010)在《河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检验是种子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立新型种子质量管理机制,提高种子质量管理水平,对于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收集、分类归纳、统计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借鉴国内外种子质量检验方面的经验,调查研究了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的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现状。2006年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各级资金投入增加,检验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初步形成,为种子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实行了机构认证和检验员考核,开展了能力验证演练活动,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种子检验法规进一步完备,标准化建设步子加快。开展了多层次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活动,加大了种子质量监控与管理力度,确保农业用种安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2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我省构建省、市、县三级种子质量检验体系中,特别是县级种子质检体系还不健全,县级种子质检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手段缺乏,队伍不稳。种子检验员的总体素质及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省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的样品数量少,代表面窄,抽查覆盖面仍然偏低,不能充分反映全省种子市场的真实质量状况。抽查活动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影响因素主要有对种子检验重视不够,投入不足。3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发展对策。要重点建设县级种子质检机构,建立种子检验标准实验室,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充实检验人员,达到能正常开展种子检验业务,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网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检验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要打破检验员用人制度上终身制,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种子检验队伍。进一步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将定期抽查和季节性市场抽查结合起来,制定种子质量监督抽查规划,增强监督抽查的实效,树立监管权威,扩大社会影响。健全种子标准体系,对现有的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步达到全面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规范商品种子管理,加强种子标签使用和管理,推行种子质量认证,完善种子认证有关标准体系和办法,建立农作物种子认证机构和国家认证检验中心,建立种子产品认证专家库,为种子认证工作广泛开展奠定基础。加强转基因作物品种检测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我省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主要作物转基因品种成分定性检测能力。开展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构建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全面地对参试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从源头上预防假冒品种。要进一步加大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切实保障对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的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专项资金,确保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依法开展工作。

刘杏娣[10](1996)在《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文中研究表明 近日省农牧渔业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通知》。通知要求全省境内所有经营农作物种子的企业和个人从11月1日起到11月30日止,到归口种子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凡领取许可证的,在限期内到登记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通知还要求从11月1日起,我省境内所有非农业(农垦)国有种子公司,个人及没有自己育成品种的科研院校一律停止经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种子,擅自继续经营的按无

二、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种子质量监控研究现状
        1.1.1 国外种子质量监控研究现状
        1.1.2 国内种子质量监控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1.1 质量管理和控制人员组成及素质研究
        2.1.2 质量检验设施和检验机构设置研究
        2.1.3 种子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2.1.4 种子质量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制度
        2.1.5 主要农作物种子和转基因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及实施
        2.1.6 种子加工、包装与标签规定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质量管理控制人员组成及其素质
        3.1.1 种子企业和种子检验机构种子检验员要求
        3.1.2 种子企业检验人员和种子检验机构检验员素质分析
        3.1.3 提高种子检验人员素质的建议
    3.2 种子质量检验设施和检验机构的要求
        3.2.1 设置种子质量检验部门的意义
        3.2.2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3.2.3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职责
        3.2.4 种子企业质量检验设施要求
        3.2.5 湖南省种子现状与问题
        3.2.6 建议与对策
    3.3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3.3.1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
        3.3.2 转基因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
    3.4 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3.4.1 强化施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
        3.4.2 我国种子认证现状
        3.4.3 湖南省种子认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4.4 关于建立种子质量认证制度的建议
    3.5 种子质量定期检验和抽查
        3.5.1 种子质量定期检验
        3.5.2 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3.6 对种子加工、包装与标签的监督检查
        3.6.1 种子加工的规定
        3.6.2 种子包装与标签监督管理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种子产业的相关基本概念
        1.2.2 种子产业研究进展
        1.2.3 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江苏种业发展概况
    2.1 江苏种业发展概况
        2.1.1 计划性阶段
        2.1.2 双轨制阶段
        2.1.3 “种子工程”和市场化阶段
    2.2 江苏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江苏种业发展现状
        2.2.2 江苏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江苏种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有利因素分析
        3.1.1 独特生态条件,造就江苏较大的种业市场空间
        3.1.2 区域经济发达,促进种子贸易活跃
        3.1.3 《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实施,促进规范、多元化和自由竞争种业时代的到来
        3.1.4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和种业发展
        3.1.5 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稻麦育种优势突出
    3.2 不利因素分析
        3.2.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阻碍了新品种的推广
        3.2.2 土地经营分散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限制了种子等科技产品推广
        3.2.3 良种补贴,在鼓励农户购种的同时,促使县级种业公司垄断区域市场格局的重新形成
        3.2.4 农业推广人员少、经费不足,种子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技术措施不到位,非种子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种子纠纷不断
第四章 江苏种业竞争力分析
    4.1 省内优势企业及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1.1 省内优势企业分析
        4.1.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2 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竞争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4.3.1 种子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
        4.3.2 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4.4 江苏种业竞争力评价
        4.4.1 种子产品竞争力分析
        4.4.2 江苏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4.4.3 江苏种子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
        4.4.4 江苏种子产业支撑环境竞争力分析
        4.4.5 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评价
第五章 提升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策略与措施
    5.1 提升种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5.1.1 明晰、多层次的战略目标
        5.1.2 资本与品牌协同运作的战略思路
        5.1.3 “视角全球化、实施本地化”的战略原则
        5.1.4 借助资本张力,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并重的战略扩张方式
        5.1.5 把握种业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培育江苏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1.6 实施标杆管理,赶超国内同类领先企业
        5.1.7 重视软性因素,形成具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氛围
    5.2 提升种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5.2.1 构建新型种业体系,促进江苏种业发展
        5.2.2 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提升种业企业竞争力
        5.2.3 完善机制,加强种子产业支撑环境建设
        5.2.4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行为的自律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完善种子相关法律法规
        6.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6.1.2 完善策略
    6.2 推进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向纵深发展
        6.2.1 突出存在问题
        6.2.2 完善措施
    6.3 改革现行“良种补贴”政策
        6.3.1 突出问题
        6.3.2 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之一
附录之二
附录之三
附录之四
致谢

(5)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论文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理论基础
    2.1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概述
        2.1.1 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内涵
        2.1.2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必要性
    2.2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法学基础
        2.2.1 利益平衡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2.2.2 市场规制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2.3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2.3.3 成本-效益理论与转基因种子市场
3 国外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实践考察
        3.1.1 宽松型规制模式:美国
        3.1.2 限制型规制模式:欧盟
        3.1.3 双重安全评价的中间型规制模式:日本
    3.2 国外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2.1 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制度体系
        3.2.2 以市场为基础的转基因种子市场管理体制
        3.2.3 严格的转基因种子标识制度
        3.2.4 建立全国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宣传平台
4 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现状
        4.1.1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现状及种子产业发展概况
        4.1.2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制度变迁
        4.1.3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制度考察
    4.2 种子市场规制的实证调查
        4.2.1 对种子使用者—农民的调查与分析
        4.2.2 对种子监管者的调查与分析
    4.3 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4.3.1 种子市场主体的规范性问题
        4.3.2 种子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性问题
        4.3.3 种子市场执法中的问题
        4.3.4 种子使用环节的农民权利问题
5 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制度完善
    5.1 转基因种子市场的规制理念
        5.1.1 秩序理念
        5.1.2 安全理念
        5.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5..2 转基因种子市场的规制原则
        5.2.1 协调规制原则
        5.2.2 预先防范原则
        5.2.3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5.3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的具体制度建设
        5.3.1 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主体制度
        5.3.2 转基因种子市场监管制度
        5.3.3 转基因种子市场的法律责任与赔偿救济制度
        5.3.4 农民权益保护制度
6 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制度运行的保障
    6.1 转基因种子市场制度运行的市场环境优化
        6.1.1 转变转基因种子市场的管理模式
        6.1.2 加强转基因种子市场的文化道德建设
        6.1.3 改善转基因种子市场竞争环境
    6.2 转基因种子市场制度运行的具体机制建设
        6.2.1 行业自律机制
        6.2.2 协调规制机制
        6.2.3 长效监管机制
    6.3 其他对策
        6.3.1 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
        6.3.2 加大转基因技术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6.3.3 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三: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8)甘肃种子产业现状及生产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产业现状
    1.1 制种优势明显
    1.2 从业的种子企业和人员多
    1.3 种子生产面积和生产量大
    1.4 种子经营门店发展快, 销售旺盛
    1.5 种子管理机构健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 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2.2 种子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2.3 种子质量检测手段落后, 种子质量问题较多
    2.4 部分种子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 经营行为不规范
    2.5 一些单位和个人种子生产经营手续不全
    2.6 部分企业种子包装不规范
    2.7 种子经营中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
3 对策
    3.1 强化种子监管主体的责任意识
    3.2 严格履行种子管理职责
        3.2.1 把好市场准入关
        3.2.2 加强品种管理
        3.2.3 强化质量管理
        3.2.4 强化制种基地管理
        3.2.5 加强市场监管
    3.3 加强服务意识和手段, 促进诚信建设
        3.3.1 加强信息服务工作
        3.3.2 加强诚信建设
    3.4 落实市场监管责任制,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
        3.4.1 明确任务和责任
        3.4.2 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

(9)河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检验的含义
    1.2 种子检验的目的和作用
    1.3 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
        1.3.1 种子检验内容
        1.3.2 种子检验程序
    1.4 检验方法确认
    1.5 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1.5.1 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
        1.5.2 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
        1.5.3 不符合工作的管理
    1.6 国际种子检验发展概况
    1.7 与种子检验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
        1.7.1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
        1.7.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7.3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1.7.4 国际种子贸易联盟
    1.8 我国种子检验概况
    1.9 我国种子法律制度框架
    1.10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
        1.10.1 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管理的主体
        1.10.2 政府对种子质量的宏观管理
    1.11 种子质量监督与种子检验
        1.11.1 质量监督与种子检验的关系
        1.11.2 种子质量委托检验的特点和要求
    1.12 国家种用标准
        1.12.1 粮食作物种子
        1.12.2 经济作物种子
        1.12.3 瓜菜作物种子
2 引言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种子检验发展历史
        4.1.1 种子检验机构建设与演革
        4.1.2 种子检验队伍不断壮大
        4.1.3 种子检验标准不断完善
        4.1.4 检验技术与方法不断改进
    4.2 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现状
        4.2.1 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初步形成
        4.2.2 实行了种子检验员考核制度
        4.2.3 种子检验法规进一步完备,标准化建设步子加快
        4.2.4 开展了种子检验新技术试验研究
        4.2.5 种子质检体系在种子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种子质量检验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4.3.2 种子检验员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4.3.3 种子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4.3.4 影响因素分析
    4.4 河南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发展对策
        4.4.1 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
        4.4.2 健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
        4.4.3 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
        4.4.4 建设高素质种子检验队伍
        4.4.5 健全种子标准体系
        4.4.6 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4.4.7 加强种子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
        4.4.8 规范企业商品种子
        4.4.9 强化保障措施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32)
  • [2]湖南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分析[D]. 汤传喜.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3]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4]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D]. 周应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5]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 于大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6]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4)
  • [7]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通知[J].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05)
  • [8]甘肃种子产业现状及生产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丁禹祺. 种子世界, 2009(08)
  • [9]河南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立新.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8)
  • [10]我省重新换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J]. 刘杏娣. 黑龙江政报, 1996(24)

标签:;  ;  ;  ;  ;  

我省重新颁发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