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期琮流变学及相关问题探讨

良渚时期琮流变学及相关问题探讨

一、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强[1](2020)在《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文中研究表明一形制与出土情况2016年5~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进行了局部发掘,1在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的"弃置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骨针、卜骨、陶片等遗物,经过后期的整理拼对,考古人员于出土陶片中修复出了十几件类似陶鹰的立鸟陶器(出土位置见图1),此类立鸟陶器残高50~60厘米,身体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整体呈展翅伸颈状。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孙周勇先生初步认为"如此大体量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造型陶塑在国内实属罕见,从造型与结构来讲,陶鹰肯定不是实用器,

刘晓亮[2](2019)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研究》文中指出玉琮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华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于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诸多文化类型中,发现有较多的玉琮和与玉琮相似的器物,这绝非偶然。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以良渚文化最早出现,并以其为代表。从不同地区的玉琮在器物的型制和纹饰等方面均有程度不同相似性看,良渚的玉琮文化无疑是通过不同途径向外传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我国玉琮从出现到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玉琮的演化特点、地域特征、传播途径等问题的系统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知玉琮的来龙去脉。文章以我国各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琮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考古埋藏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探讨玉琮的型制、纹饰、埋藏位置、器物组合等特点,进而总结玉琮的演化特征、功能用途和文化寓意。通过对比分析各区域出土玉琮的异同点,了解玉琮的区域特点、传播途径、功能和寓意的流变,并由此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互动。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讨论了选题的选题的价值与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琮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系统的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琮进行的研究的文章较少。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形名与出土概况分析”。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概念与出土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对玉与玉琮的概念分析,总结出玉琮的形状特征,并指出要区分玉琮与小玉琮和琮式管的区别。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地区、除良渚文化外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南地区出土玉琮的情况进行介绍,整体把握我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琮分布状况。第三章“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分析”。对新时代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地区出土玉琮进行介绍和分析。分别对良渚遗址群、太湖东北部、太湖东南部三个主要良渚文化分布区出土玉琮的遗址进行介绍。结合良渚文化的分期,选取典型玉琮进行型式分类,分析良渚文化的型制、纹饰的变化。通过良渚文化玉琮埋藏位置与器物组合的分析,总结玉琮功能的变化。第四章“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区域出土玉琮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除良渚文化区域)、黄河流域、华南地区出土玉琮进行介绍和分析。对各区域内玉琮出土情况进行介绍,对长江流域(除良渚文化区域)和黄河流域细分为上中下游等区域进行介绍。选取各典型遗址点出土的玉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个区域出土玉琮的特点。第五章“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传播与文化互动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空间分布位置、传播路线及体现的文化互动现象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各区域玉琮出土情况介绍和区域特点分析,归纳出新时代晚期玉琮的几条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玉琮玉琮传播途径的分析,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第六章“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归纳,对有待深入探讨的空间进行展望。

徐子涵[3](2018)在《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文中指出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着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到4000年左右,以其复杂的琢玉工业而闻名遐迩,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为主要风格的古文化。良渚文化玉琮自1973年首次经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之后,便陆续大量出土,而有关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文章也应运而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入手,将1973年后的研究文章或专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书写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史。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前言。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介绍了目前关于良渚文化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的概括;研究现状主要介绍目前为止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接着分别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二章,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本章主要介绍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情况,分为出土概况以及发现的阶段划分两部分。出土概况旨在按地域划分梳理出玉琮发现的时间,集中分布的地点,出土的数量和所在墓葬以及形制特征等。并主要根据玉琮的出土数量和出土频率将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发现划分为20世纪3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三个阶段。第三章,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历程。本章先介绍了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阶段划分,依据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文章的数量和方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主要根据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内容将研究成果划分为六个研究的方向,分别是:形制研究,玉料研究,功用研究,造型含义研究,制作工艺研究和纹饰研究。从这六个方面,以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叙述。第四章,主要争议分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本章先分析了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同一方面的主要分歧和争议,以及出现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未来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方向的展望。第五章,结语。对本文的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做总结,并归纳出目前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现状,不同研究方向的主流观点,思考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

郭梦雨[4](2018)在《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指出环杭州湾地区,即杭州湾、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小的地理片区。这一地区共发现10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或类型,分别是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骆驼墩文化、河姆渡文化、楼家桥类型、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本文第一章简要说明论文的整体结构、年代体系及研究的方法、目的。第二至四章分别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区域的10支考古学文化或类型进行全面的编年研究。第五章对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进行梳理。通过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三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横向对比,将他们统一为九个大的时间段,并可与北方地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龙山时代之后和二里头文化之前”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对应起来。再结合九个阶段中出土典型陶器的种类和形制变化,最终将他们整合为三个时期:前陶釜时期、陶釜时期和陶鼎时期。另外,通过考古学文化遗存亲缘关系的比较,划分出了两个大的文化系统,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和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第六章中通过分析查海时代、仰韶时代早期、仰韶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可以总结出:自仰韶早期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开始,太湖文化区初步形成并逐渐主导环杭州湾地区的文化面貌,这一形势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同时,也扩展到了江淮地区、宁镇东缘地区等,并最终在钱山漾——广富林文化阶段稳定在太湖、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曹娥江以东三个区域构成的环杭州湾地区。第七章是通过环杭州湾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比较,确立以本地区文化为核心的年代对应关系。

蒋闰蕾[5](2014)在《夏商西周遗址中所见良渚风格玉器研究》文中认为良渚玉器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的重要一支,具有鲜明的独特的玉器风格特征。这些优秀的风格因素不仅在良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被完整保留,更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被吸收内化,在后代玉器的身上得到显现。本文主要通过类型学方法对良渚的玉器风格特征进行归纳探讨,并结合发掘资料对夏商西周的遗址中出现的带有良渚因素的玉器汇总及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良渚玉器具有独特的风格,以玉琮、神人兽面纹、组合的礼制用玉为代表。玉琮是良渚文化的新兴器种,不仅出土数量多、造型独特,还具有完整的演变序列和神圣的意义;神人兽面纹刻画精细,纹饰繁缛,且出现在多种玉器上,并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良渚时期采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组合关系的玉器来呈现等级差异,以此来确定身份等级关系,是一种比较发达的用玉制度。到了夏商西周时期,玉器文化持续发展,并融合了多种史前玉器风格形成自身的玉器特色。所出土的玉器中不乏受到良渚风格的影响,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的玉琮、兽面纹较少;商西周时期出现较多玉琮,并在保留良渚玉琮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玉琮风格,还出现了仿制玉琮,仍是礼仪重器;兽面纹在商西周时期亦有出现,但纹饰变化较大,其文化内涵意义也逐渐减弱;良渚时期以群体组合和数量多寡的玉礼器用玉制度也被夏商西周所承袭。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因素与夏商西周玉器文化之间主要以间接的传播方式进行渗透吸收,并伴随审美意识、用玉理念的继承发展,以及收藏风尚、复古仿制和创新制玉的出现。夏商西周玉器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以玉琮、神人兽面纹、礼制用玉为代表的良渚玉文化因素,又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玉器文化。

翟杨[6](2005)在《瑶山墓地编年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瑶山是良渚遗址群内一处高等级墓地,在良渚文化社会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据瑶山报告并结合其他遗址(墓地)资料,通过对玉冠形器、玉琮、神兽(人)纹细部变化的分析,提出瑶山墓地编年。在此基础上对瑶山墓地使用时间、墓地结构、社会组织以及良渚遗址群内瑶山、反山、汇观山三处高等级墓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翟杨[7](2005)在《瑶山墓地编年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瑶山是良渚遗址群内一处高等级墓地,在良渚文化社会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据瑶山报告并结合其他遗址(墓地)资料,通过对玉冠形器、玉琮、神兽(人)纹细部变化的分析,提出瑶山墓地编年。在此基础上对瑶山墓地使用时间、墓地结构、社会组织以及良渚遗址群内瑶山、反山、汇观山三处高等级墓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陈杰[8](2002)在《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以分析良渚文化圈之外的玉琮为切入点,探讨了琮在良渚文化圈之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流传和演变特点。参照良渚玉琮的变化特征,指出玉琮在良渚文化圈以北地区出现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良渚文化圈以西、以南地区所见玉琮更多地呈现文化迁徒的特征。根据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指出,良渚文化衰亡之后,部分先民很可能迁徙到良渚文化圈以西、以南,而非以往认为的向中原地区迁徙。

陈杰[9](2002)在《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以分析良渚文化圈之外的玉琮为切入点,探讨了琮在良渚文化圈之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流传和演变特点。参照良渚玉琮的变化特征,指出玉琮在良渚文化圈以北地区出现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良渚文化圈以西、以南地区所见玉琮更多地呈现文化迁徒的特征。根据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指出,良渚文化衰亡之后,部分先民很可能迁徙到良渚文化圈以西、以南,而非以往认为的向中原地区迁徙。

二、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制与出土情况
二早于石峁的鸟形器物及立鸟形象
    1. 中原地区
    2. 甘青地区
    3. 东北地区
    4. 海岱地区及淮河流域
    5. 长江下游区域
三石峁立鸟陶器的来源分析
    1. 形制分析
    2. 其他遗物比较
四石峁立鸟陶器的流向追索
小结与余论
    1. 小结
    2. 余论
        (1)史前玉琮等良渚文化因素器物的传播问题。
        (2)石峁遗址的良渚式玉器是否还和良渚文化有着类似用途的问题。
        (3)石峁墙体石雕的性质问题。
        (4)陶器与玉器等不同来源所表现的多种文化因素共存问题。
        (5)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问题。
        (6)良渚文化迁徙的内外因问题。

(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价值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着作研究概况
        1.2.2 相关论文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形名与出土概况分析
    2.1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形名分析
        2.1.1 玉的定义
        2.1.2 玉琮的定义
        2.1.3 小玉琮、琮式管、琮式镯、镯式琮的形名分析
    2.2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玉琮概况
        2.2.1 良渚文化地区
        2.2.2 长江流域地区(除良渚文化区)
        2.2.3 黄河流域地区
        2.2.4 华南地区
    2.3 本章小结
3 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分析
    3.1 良渚文化玉琮出土概况
        3.1.1 良渚遗址群
        3.1.2 太湖东北部
        3.1.3 太湖东南部
    3.2 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分析
        3.2.1 良渚文化玉琮分期
        3.2.2 良渚文化玉琮型式分类
        3.2.3 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制分析
    3.3 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分析
        3.3.1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特征与变化
        3.3.2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寓意分析
    3.4 良渚文化玉琮考古埋藏学分析
        3.4.1 良渚文化玉琮埋藏位置分析
        3.4.2 良渚文化玉琮器物组合分析
        3.4.3 良渚文化玉琮功能的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区域出土玉琮分析
    4.1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地区(除良渚文化区域)玉琮分析
        4.1.1 长江流域玉琮出土概况
        4.1.2 长江流域玉琮分析
    4.2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地区玉琮分析
        4.2.1 黄河流域玉琮出土概况
        4.2.2 黄河流域玉琮分析
    4.3 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南地区玉琮分析
        4.3.1 华南地区玉琮出土概况
        4.3.2 华南地区玉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传播与文化互动分析
    5.1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遗址点分布特点分析
    5.2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传播路线分析
    5.3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的文化互动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B:论文表格
致谢

(3)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考古发现
    2.1 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概况
    2.2 良渚文化玉琮考古发现的阶段划分
        2.2.1 二十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初
        2.2.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
        2.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
第三章 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历程
    3.1 阶段划分
        3.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3.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3.1.3 二十一世纪以来
    3.2 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六个方面
        3.2.1 形制
        3.2.2 玉料
        3.2.3 功用
        3.2.4 造型含义
        3.2.5 制作工艺
        3.2.6 纹饰
第四章 主要争议分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4.1 关于玉琮研究的主要分歧
        4.1.1 关于玉料来源的主要分歧
        4.1.2 关于功用的主要分歧
        4.1.3 关于造型含义的主要分歧
        4.1.4 关于制作工具的主要分歧
        4.1.5 关于纹饰解释的主要分歧
    4.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范围及地理变迁
    1.2 文章结构与年代体系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2.1 马家浜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1.1 研究简史
        2.1.2 马家浜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1.3 马家浜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2 骆驼墩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2.1 研究回顾
        2.2.2 骆驼墩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2.3 骆驼墩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3 崧泽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3.1 研究简史
        2.3.2 崧泽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3.3 崧泽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4 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4.1 研究简史
        2.4.2 良渚文化中心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4.3 良渚文化外延区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4.4 良渚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5 钱山漾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5.1 研究简史与材料确认
        2.5.2 钱山漾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2.5.3 钱山漾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2.6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6.1 广富林文化的内涵限定和初步研究
        2.6.2 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问题
    2.7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三章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3.1 河姆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1.1 研究简史
        3.1.2 河姆渡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3.1.3 河姆渡文化的期段划分和年代判定
    3.2 良渚文化在曹娥江以东地区的分布和年代
    3.3 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遗存
    3.4 曹娥江以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四章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研究
    4.1 上山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1.1 上山文化的命名和争议
        4.1.2 上山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2 跨湖桥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2.1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4.2.2 跨湖桥文化主要遗址的分组研究
        4.2.3 跨湖桥文化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3 楼家桥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4.3.1 楼家桥类型的发现与认识
        4.3.2 楼家桥类型的期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4.3.3 楼家桥类型的分布
    4.4 良渚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4.5 钱山漾文化在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的分布及年代
    4.6 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第五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
    5.1 九个时间段的划分
    5.2 三个时期的归纳
    5.3 两个文化系统的总结
        5.3.1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
        5.3.2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
第六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
    6.1 查海时代: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一枝独秀
    6.2 仰韶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花开四朵
        6.2.1 东西两文化的碰撞——马家浜文化晚期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形成
        6.2.2 钱塘江两岸的互动——环太湖文化区的初步发展
    6.3 仰韶中期:环太湖文化区的进一步扩张
    6.4 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良渚文化全面崛起
    6.5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环杭州湾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
    6.6 小结
第七章 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1 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1.1 与宁镇、皖江东部、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2 与皖西南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3 与巢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4 与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5 与山东及苏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6 与赣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7 与浙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1.8 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7.2 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夏商西周遗址中所见良渚风格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良渚玉器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 玉琮
    第二节 神人和兽面纹
    第三节 玉器的使用:“礼”制用玉
第二章 夏商西周遗址中出土良渚风格玉器情况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良渚风格玉器情况
    第二节 商代遗存中的良渚风格玉器情况
    第三节 西周遗存中的良渚风格玉器
    第四节 三星堆、金沙遗址所见的良渚风格玉器
第三章 夏商西周出现良渚风格玉器的原因
    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力量
    第二节 用玉理念的继承和演变
    第三节 收藏风尚、复古仿制及创新改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J]. 刘文强. 形象史学, 2020(02)
  • [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研究[D]. 刘晓亮.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3]良渚玉琮的发现过程及研究历程[D]. 徐子涵. 吉林大学, 2018(04)
  • [4]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郭梦雨. 吉林大学, 2018(12)
  • [5]夏商西周遗址中所见良渚风格玉器研究[D]. 蒋闰蕾.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6]瑶山墓地编年及相关问题[J]. 翟杨.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5(00)
  • [7]瑶山墓地编年及相关问题[J]. 翟杨.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5(00)
  • [8]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陈杰.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
  • [9]良渚时期琮的流变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陈杰.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

标签:;  ;  ;  ;  ;  

良渚时期琮流变学及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