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禽蛋肉类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长,给位于家禽养殖上游的孵化产业带来了活力,促进了孵化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孵化产业所使用的人工孵化技术是利用仿生学思想,通过模拟家禽孵化的自然环境,人为创造蛋种胚胎发育所需条件,以达孵化出幼禽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孵化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孵化环境参数调控实时性差等不足,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了传感器技术、NB-IoT物联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OneNET云平台、Web开发等技术,其中引入的OneNET云平台是作为整个系统信息传输的中转站,搭建了Web端与终端设备的信息通道,缩短了Web应用的开发周期。本文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结构对系统进行设计。感知层选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考虑低功耗、可移植性、性价比等因素选择出合适的终端传感器、执行器以及NB-IoT通信模块,为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将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滤波处理;传输层使用面向NB-IoT物联网应用的LwM2M协议实现感知层和平台层的通信;OneNET云平台具有HTTP数据推送和API调用等功能,实现数据推送至Web服务器以及接收Web服务器的命令下发;Web应用系统选用Tomcat作为Web服务器,采用B/S开发模式、SSM(Spring+Spring MVC+Mybatis)网络框架,利用JSP、My SQL数据库、Ajax异步请求等技术,完成对Web端数据流通及页面功能模块的设计。针对孵化环境温湿度具有非线性、滞后性等特点,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糊PID(BP-模糊PID)控制算法,该算法的既解决了传统PID难以在线整定参数问题,又解决了模糊控制器算法无自学习能力导致控制速度较慢的问题。经MATLAB仿真验证表明,该算法的控制效果优于传统PID以及模糊PID。系统设计完成后,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各项功能运行稳定,控制效果良好,操作简单,稳定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李寒[2](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种植土地集中化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当今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农业大棚采用有线传输和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方式,针对单一大棚进行环境监测和设备控制,存在通信距离短,组网复杂,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结合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首先,对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该系统的具体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可分为信息采集节点、数据传输节点、执行设备控制节点以及远程监控节点四个部分,节点间采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接着,设计了系统硬件部分的整体架构,对系统中各节点的主控制器、采集传感器、LoRa模块、Wi-Fi模块以及GPRS模块进行选型和外围电路设计。同时,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了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电路,完成了PCB的绘制与焊接,设计并制作了控制380V电机设备的控制箱,可对卷帘机和风机等设备进行控制。接着,利用Keil5软件对各节点的STM32单片机程序进行设计和编写,对LoRa组网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改进,完成了智能决策程序的开发,绘制了各节点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然后,设计了基于B/S架构的Web信息管理系统,前端开发使用vue.js、Element UI以及Echarts技术,后端开发使用Spring Boot和Mybatis-Plus框架,可实现实时监测大棚内环境信息,查询历史记录以及对大棚进行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对棚内执行设备进行手动控制,也可以开启自动控制模式,实现对大棚更加科学的管理。如果设备出现异常情况,会及时进行上报,便于后期维护工作。最后对系统整体进行搭建,分别测试了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和稳定性,重点对LoRa无线通信性能和Web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完整,稳定性较好,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方式通信距离较短、组网复杂以及进行多发一收时出现消息碰撞等问题,可以满足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红玉[3](2021)在《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开始追求更加智能、健康、安全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作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必备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现阶段,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所需要的编程复杂,服务器成本较高,那么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设计一款集成度高的智能家居系统来满足用户所需的家居环境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重点。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有助于人们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整体设计以OneNET云平台为核心,实现设备控制端和用户终端间的双向通信;基于STM32F103C8T6的主控器控制多种传感器采集家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声音等多种数据,利用人体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天然气传感器,随时监测是否有人非法进出,环境中气体浓度是否超标等,并通过蜂鸣器报警实现异常信息提醒;然后通过WiFi及MQTT协议将数据上传至OneNET云平台,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显示;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WEB和手机APP等实时查看家居环境变化,随时根据数据变化对继电器等执行终端下发指令控制家居设备。同时,在OneNET云平台上设置触发器,家庭环境信息出现异常时会发送邮件提醒用户,用户可以根据收到的邮件判断是否做出紧急措施。最后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断网问题,增加了蓝牙通信功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特有的蓝牙通信实现对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本文设计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经过多次功能测试,发现该系统功能设计满足要求,各项数据运行稳定,用户可以准确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以及对家居环境的实时监测。基于单片机+无线通信技术+OneNET云平台+MQTT协议+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流程。该系统除了作为智能家居使用,将来通过调整还可以用于火灾防控,文物保护等多种场景。
孙彬哲[4](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空间愈发拥挤,许多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城市化进程面临迟滞问题。此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在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下水渗漏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建筑设施的墙体受到侵蚀,导致墙皮脱落甚至墙体开裂等问题,危及地下建筑结构安全。针对地下墙体渗漏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地下除湿系统。系统以MPS多脉冲电渗透技术为除湿方法,以单片机为总控制中心,添加了信息采集模块,用于监测除湿系统的工作参数,并基于Wi-Fi模块和阿里云IoT平台为系统添加了物联网模块。除湿系统开发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除湿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以ATmega8单片机为总控中心,基于电渗透原理,开发了一套MPS脉冲发生控制装置,完成了包括脉冲发生电路的原理图绘制及PCB设计等工作内容,并最终实现了中控电路板及MPS控制箱的实物开发。(2)完成了系统的信息采集与交互模块开发。系统选用了几种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模块:在中控电路中添加了电流传感器,用来读取MPS脉冲电流大小;在系统的中控电路板上添加了温度传感器并连接直流风扇,用来检测电路板温度并在温度过高时进行散热;在中控电路板原理图设计时,还添加了一段线路连接故障检测单元,用来检查除湿电极接线状态。选用一款带有Wi-Fi模块的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模块,完成了触摸屏与单片机的通信连接,单片机通过USART将采集信息送至触摸屏显示。(3)基于阿里云IoT平台完成了除湿系统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实现。在阿里云平台完成系统的产品定义,并在人机交互开发页面完成了一套手机APP界面开发,作为系统的应用终端。通过含Wi-Fi模块的触摸屏实现了系统接入无线网络,完成触摸屏的UI界面开发及控件布局,编写触摸屏工程脚本来解析阿里云IoT平台与屏之间的数据传输。最后完成了基于阿里云平台APP的系统远程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实现。
石瑛[5](2019)在《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融入着越来越多网络化、数字化的行为方式。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智能家居,这一分支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消费者对家居的舒适性、便捷性有了一定的要求。针对现阶段已有的智能家居系统成本高、功耗大、集成度低等缺陷,分析并选取合适的平台、传感器和无线组网方式,设计了一款成本低、功耗低、集成度高的智能家居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系统采用STM32微型单片机为处理中枢核心,综合Zig Bee、蓝牙与Wi Fi通信组网技术,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实现家居环境的智能联网。首先,根据需要设置了一系列用于传感和控制的终端设备,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和控制电路通断的继电器等设备;其次,通过Zig Bee无线组网将各个终端设备与STM32微型单片机组网,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上传。再利用蓝牙模块实现用户对系统的智能控制;最后,通过Wi Fi连接至One NET云平台,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在客户端上。本系统在实现多参量传感、数据实时分析以及人机互联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功率和损耗低、成本小、稳定可靠的目标,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能够安全稳定地实现相关功能。其模块化设计设计的思路满足了不同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仅可用于智能家居,也可在智能安防、智能监测等领域大显身手。
郑在富[6](2020)在《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自从2009年8月温总理号召建设“感知中国”后,物联网迅速在工业中发展。随着物联网的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量运用,物联网重点发展的工业智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需要将各种信息汇入互联网,无线传输网络便是最好的选择。在此机遇之下,部分企业希望将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提前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工业中分一杯羹。物联网指的是物物互联,要将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所有物件达到物联网的要求,首先要攻克的是性能复杂的物件,无疑气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于是便有了基于物联网的气缸无线传输系统这个工程应用课题。本文首先对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气动电子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气缸。明确课题的要求是如何让气缸与物联网结合起来。经过工业现场环境分析确认该项目为“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采用Wi-Fi技术对气缸采集的实时温度、振动情况和位置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和控制。明确了课题要求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通过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对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就行了区别比较,明确在现有工业互联网的前提下,物联网运用到工业自动化中是有一定价值的,对“智能工业”是有意义的。传统的自动化生产线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是本课题的价值体现,从而确定了本项目在工业运用上的价值。从气动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出发,对气动电子技术进行了概括,对气动执行元件进行了分析,确定重点和难点都在气缸,从而确定了物联网的“物”为气缸。(2)分析物联网理论基础,分析物联网无线技术,确定技术方案和路线是Wi-Fi技术。从物联网的优点、特点、体系架构、中间件和安全体系等方面对物联网进行分析,阐述了物联网无线技术知识。对全球无线电划分、网络拓扑结构和规模大小进行分析,对比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普适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对比几种常见的无线网络协议后重点分析了嵌入式Wi-Fi。确定在满足通用性、安全性和选择多样性几个方面的条件后设计无线网络的配置方案。对通常用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器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西门子SIMATIC控制器PLC,对TIA博途(TIA Portal)进行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为利用物联网思维的“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的研究与实现”。(3)对器件CC3200详细的介绍和Simple Link子系统的学习,最终确定选择CC3200进行项目开发,重点分析了Simple Link子系统。验证了CC3200能满足该设计的硬件要求。设计了CC3200硬件系统。(4)经过分析后构建了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实现多节点,不同信号量的采集、接收和处理。分别设计了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架图、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总体设计通信流程、CC3200与传感器接口电路、CC3200硬件电路、温度传感器硬件接口、位置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硬件系统,重点设计了西门子S7-1500硬件组态及HMI(人机界面)。(5)基于Simple Link Wi-Fi协议用CC3200开发设计了具有多个传感器节点的软件系统。分别完成了移动端软件设计、WEB软件设计和S7-1500与HMI(人机界面)设计。(6)用该系统对不同生产环境中的气缸进行了验证分析,均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设计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系统课题要求。物联网与工业自动化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工业实用性。
徐安生[7](2020)在《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动自行车供电桩网关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最佳工具,与之密切相关的供电桩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电动自行车供电桩一般被安装在小区内部的专有车棚或者地下室中,充电时,用户需要自行携带充电器,设备终端仅提供220V电源到插座。在应用初期,这种集中供电的工作方式确实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私拉电线以及乱停乱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夜充电,在设备终端只能获取到用户充电器前端的总功率数据,并且没有能力进一步处理该数据的情况下,供电桩因无法准确监控电池状态所造成的过充隐患则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行业新问题。因此,本文为市面上现有的供电桩系统提出了基于边缘计算的供电桩网关。相比于传统云计算,该网关离数据源比较近,因而可以为供电桩终端实时提供各种分布式的边缘计算服务。在众多可部署的边缘计算应用中,本文主要基于实验设备获取的总功率数据,以检测数据变化趋势为思想,设计了网关的拐点检测算法,构建了用户数据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边缘计算网关在防止欠充过充以及充电时间预估两个方面的应用步骤。然后,在选定的硬件上完成了网关的上下行通信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的设计工作,最后通过实地测试得到的用户数据证明了该网关对于解决供电桩现有问题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现有供电桩系统的问题,然后基于边缘计算的模型和架构,提出了后期可用于电池寿命预测、异构化数据整合等多种应用方向的边缘计算网关。最后以防止电动电动自行车过充以及欠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给出了本文的网关总设计方案。2.改进设计了功率采集模块的电路,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利用滑动中值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进一步设计了网关数据处理算法用于构建用户的数据模型,赋予了供电桩判断当前所属充电阶段的能力。3.依据前面需求分析的要求,以网关数据处理算法为基础,从上行移动通信、下行自动化组网以及中间数据处理中心三个方面对本文的边缘计算网关进行了详细设计,完成了各部分的硬件平台选型以及软件功能实现。4.从终端和云服务器部署两个方面展开,完成了该边缘计算网关在现有供电桩系统中的平滑接入设计。在实地测试中,统计了网关接入前后的用户充电数据。大量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边缘计算网关可以为供电桩终端提供准确判断当前充电阶段的能力,大大减少了电动自行车在供电桩上过充以及欠充问题的出现。
杜哲[8](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新生事物普遍具有时代特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智能化”慢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工程机器、通讯设备等,甚至还出现在了住宅中。“智能化”住宅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在不断地完善,慢慢被人们了解和需要。住户渴望更加舒适和便利居住环境。文中就是针对现状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方案。根据国内外智能小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方案RANIS。RANIS的系统构架是一种类似物联网的构架的“异构网络”架构,将不同的子系统互联起来,共同完成用户需求。针对智能小区中的两部分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家庭无线火灾报警系统选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和STC89C52单片机组成火灾报警系统,对比了传统火灾报警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灾情并通过CC2530芯片建立Zigbee无线网络传递信息;智能停车场根据各种车辆检测方式的优缺点,决定出入口采用感应线圈检测车辆的通过,车位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检测是否空闲。车辆进入停车场时,根据Dijkstra诱导算法计算出最优车位并进行最短路径规划,引导车辆进入相应的停车位。针对小区住户和物业管理人员对智能小区的需求,设计了智能小区管理平台,住户可以在平台办理相关业务,小区管理人员也可以实时监测小区的运行情况。图23幅;表5个;参52篇。
刘洁涓[9](2004)在《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智能小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智能小区传统的理念、技术、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地被采用,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大,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更是推动了智能小区标准化和数字化。 本文系统介绍了新型智能化小区的内涵、发展趋势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深入讨论了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组成,对于单片机接入Internet的几种方案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并对单片机中实现TCP/IP协议栈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说明。 单片机接入Internet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选择传输层协议时往往难以抉择,UDP确实简单易实现但却要耗费开发者过多的精力在保证它的可靠性上;TCP虽然可靠,但它对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处理器的要求也使得8位、16位单片机望而却步。 本文的重点就是解决传输层协议的问题,作者试图寻找或者提出一种两全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出发点,作者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传输层采用罕有人知的T/TCP协议,该协议是TCP/IP协议的补充协议,1994年就以RFC1644标准定义,这是一种对小量数据加速交互的进程而又保留了TCP稳定、可靠、无重复传输的择中方案;另一种方案是采用作者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专用传输层协议ESSP,以ICMP为原型,加入了类似TCP协议中序列号和确认序列号机制,并采用停止等待协议,解决了UDP重复性问题。为了验证这两种协议,作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UDP、TCP、T/TCP、ESSP几种协议进行了分析或测试,测试部分采用EQ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公司的网络测试工具NetAnalyzer来进行,这是一个基于WINDOWS平台的网络监控和协议分析软件。作者对几种协议分别在高、低带宽或高、低延时的网络上进行了大量测试,结果证明了T/TCP、ESSP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 此外,作者结合由深圳市正星特公司提供的实际课题SCT—100IPHM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利用现有的以太网实现了远程抄表收费系统、家电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集成,该系统已在深圳、上海等多个高级小区中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相比于传统的总线式系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庞林斌[10](2003)在《基于以太网的智能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小区在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在小区抄表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目前的几种抄表方式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作者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抄表系统现状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接着搭建了一个智能小区的整体框架,对智能小区的宽带接入、综合布线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提出了个人的选择意见。 针对当今抄表系统方面的种种不足,设计了一套远程抄表系统。它由三大模块构成:底端为采集器模块、中端为集控器模块、顶端为主机操作平台界面,分别完成数据采集、传输、数据管理及系统维护的功能。三个层次间采用不同的通信标准,其中采集器与楼宇数据集中器之间采用异步串行标准RS485,而楼宇集中器与网络接入设备采用RS232标准,论文中对这三大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借助于以太网,实现了四表数据的远程传输和系统远程监控的目的。结合当今流行的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设计了数据库的WEB发布形式,可以方便的进行四表数据的网络查询。论文最后讨论了该系统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提高的方法,并对整个系统的应用前景做了预测。整个系统在准确性与远程传输方面比其它抄表系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了小区抄表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二、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物联网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现状 |
1.3.2 禽类孵化环境远程监控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家禽孵化环境对孵化的影响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物联网通信技术选择 |
2.4 物联网云平台的选择 |
2.5 NB-IoT核心网络架构与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
2.5.1 NB-IoT核心网络架构 |
2.5.2 数据通信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及分析 |
3.1 硬件总体架构 |
3.2 STM32F103ZET6 控制芯片 |
3.3 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3.3.1 温湿度传感器 |
3.3.2 二氧化碳传感器 |
3.3.3 氧气传感器 |
3.4 控制模块设计 |
3.4.1 孵化环境加热加湿控制模块 |
3.4.2 孵化通风控制模块 |
3.4.3 翻蛋控制模块 |
3.5 NB-IoT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终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1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
4.1.2 系统初始化 |
4.1.3 系统嵌入式开发总体结构 |
4.1.4 孵化环境参数采集 |
4.1.5 数据滤波处理 |
4.2 OneNET云平台设计 |
4.2.1 OneNET云平台资源模型 |
4.2.2 模组侧接入OneNET云平台 |
4.2.3 M5310-A模组侧操作 |
4.2.4 OneNET触发器管理 |
4.2.5 终端与OneNET云平台交互流程 |
4.3 Web应用程序设计 |
4.3.1 C/S与B/S网络结构模式 |
4.3.2 Web端需求分析 |
4.3.3 开发环境搭建 |
4.3.4 Web端数据库设计 |
4.3.5 MVC架构 |
4.3.6 Web端与OneNET通信设计 |
4.3.7 Web端控制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策略的选择 |
5.1 PID控制 |
5.1.1 PID控制原理 |
5.1.2 PID控制算法的应用 |
5.2 模糊PID控制 |
5.2.1 模糊控制概要 |
5.2.2 模糊控制的原理 |
5.2.3 模糊PID控制器原理 |
5.2.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 BP神经网络-模糊PID控制 |
5.3.1 人工神经网络 |
5.3.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原理 |
5.3.3 BP-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4 仿真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硬件模型搭建 |
6.2 云平台功能测试 |
6.2.1 数据流查询 |
6.2.2 云平台阈值触发测试 |
6.3 Web端系统管理 |
6.3.1 登录与注册页 |
6.3.2 数据实时显示页面 |
6.3.3 历史数据页面 |
6.3.4 控制设置页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物联网概述 |
2.1.1 物联网概念 |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 云平台概述 |
2.2.1 阿里云简介 |
2.2.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架构 |
2.2.3 MQTT协议基本概念 |
2.2.4 MQTT报文结构 |
2.3 无线通信技术 |
2.3.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
2.3.2 LoRa技术介绍 |
2.3.3 LoRa调制参数 |
2.4 无线传感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 |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4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4.2 主控制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2.1 STM32 主控芯片 |
4.2.2 单片机最小系统基本电路设计 |
4.3 采集节点传感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3.1 土壤温度传感器 |
4.3.2 土壤湿度传感器 |
4.3.3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
4.3.4 光照强度传感器 |
4.4 数据传输节点硬件设计 |
4.4.1 Wi-Fi通信模块 |
4.4.2 GPRS通信模块 |
4.4.3 LoRa通信模块 |
4.5 执行设备控制节点硬件设计 |
4.6 电源模块设计 |
4.7 PCB电路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5.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5.1.2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5.2 LoRa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
5.2.1 LoRa模块参数配置 |
5.2.2 LoRa模块数据收发 |
5.2.3 LoRa组网方式 |
5.2.4 LoRa轮询采集设计 |
5.3 信息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5.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5.3.2 空气温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3 土壤温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4 土壤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5 光照强度采集软件设计 |
5.4 数据传输节点软件设计 |
5.4.1 WI-Fi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4.2 GPRS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5 执行设备智能决策程序设计 |
5.5.1 卷帘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2 风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3 灌溉智能决策设计 |
5.5.4 补光智能决策设计 |
5.5.5 逐级寻优控制设计 |
5.6 看门狗程序设计 |
5.7 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端搭建与部署 |
5.7.1 创建产品和设备 |
5.7.2 设备接入子程序设计 |
5.7.3 数据流转 |
5.8 Web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8.1 系统架构的选取 |
5.8.2 系统功能设计 |
5.8.3 MySQL数据库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搭建与测试 |
6.1 系统的整体搭建 |
6.2 信息采集节点功能测试 |
6.3 数据传输节点联网测试 |
6.3.1 Wi-Fi联网测试 |
6.3.2 GPRS联网测试 |
6.4 LoRa无线通信测试 |
6.4.1 LoRa模块通信组网测试 |
6.4.2 LoRa模块RSSI测试 |
6.4.3 LoRa模块丢包率测试 |
6.5 Web信息管理系统测试 |
6.5.1 数据监测 |
6.5.2 设备控制 |
6.5.3 系统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器件选型方案论证 |
2.2.1 单片机选型 |
2.2.2 液晶屏选型 |
2.3 无线通信技术 |
2.3.1 几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
2.3.2 WiFi技术简介 |
2.3.3 蓝牙技术简介 |
2.4 物联网系统平台方案论证 |
2.4.1 阿里云平台 |
2.4.2 腾讯云平台 |
2.4.3 中国移动物联网平台OneNET |
2.5 物联网平台传输协议方案论证 |
2.5.1 几种传输协议比较 |
2.5.2 MQTT协议介绍 |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主控器设计 |
3.1.1 STM32 单片机 |
3.1.2 STM32F103C8T6 的最小系统电路图 |
3.1.3 STM32ADC介绍 |
3.2 监控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1 按键输入开关电路设计 |
3.2.2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
3.2.3 光照强度采集电路设计 |
3.2.4 电池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3.2.5 声音采集电路设计 |
3.2.6 人体感应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2.7 烟雾采集电路设计 |
3.2.8 天然气采集电路设计 |
3.3 OLED液晶屏显示模块电路 |
3.4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4.1 ESP8266WiFi模块介绍 |
3.4.2 WiFi通信电路设计 |
3.4.3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
3.5 终端执行电路设计 |
3.5.1 RGB灯电路设计 |
3.5.2 继电器电路设计 |
3.5.3 蜂鸣器电路设计 |
3.6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3.7 系统硬件实物图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终端主程序设计 |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1 按键输入开关程序设计 |
4.2.2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3 光照和电池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
4.2.4 声音等多种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OLED显示程序设计 |
4.4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4.4.1 WiFi ESP8266 程序设计 |
4.4.2 蓝牙HC-05 控制程序设计 |
4.5 MQTT传输协议程序设计 |
4.6 物联网控制台应用程序创建 |
4.6.1 产品与设备创建 |
4.6.2 数据流查看 |
4.6.3 编辑监控界面 |
4.6.4 设置触发器 |
4.7 终端执行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调试与测试 |
5.1 调试工具与系统安装 |
5.1.1 硬件调试工具 |
5.1.2 软件调试工具 |
5.1.3 系统的安装 |
5.2 设备接入测试 |
5.2.1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
5.2.2 设备接入蓝牙测试 |
5.3 数据同步采集测试记录 |
5.3.1 温湿度测试记录 |
5.3.2 光照强度测试记录 |
5.3.3 声音测试记录 |
5.3.4 人体感应测试记录 |
5.3.5 烟雾测试记录 |
5.3.6 天然气测试记录 |
5.4 客户端控制测试 |
5.4.1 按钮测试 |
5.4.2 RGB灯测试 |
5.4.3 蜂鸣器测试与继电器测试 |
5.4.4 触发器警报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研究现状 |
1.2.1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物联网发展状况 |
1.3.2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监控领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除湿系统基本功能需求分析 |
2.1.2 远程监控功能需求分析 |
2.2 物联网技术分析 |
2.2.1 常用的通信技术 |
2.2.2 系统关键通信技术分析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除湿模块的软硬件开发 |
3.1 电渗透除湿技术原理简介 |
3.2 除湿模块硬件开发 |
3.2.1 ATmega8 单片机 |
3.2.2 系统电源电路 |
3.2.3 MPS多脉冲发生电路 |
3.2.4 中控电路板实物开发 |
3.3 除湿模块的软件开发 |
3.3.1 主程序流程及功能简介 |
3.3.2 MPS脉冲发生子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4 信息采集与交互模块开发 |
4.1 除湿电流检测单元 |
4.1.1 电流传感器选择 |
4.1.2 LTS25-NP工作原理 |
4.1.3 电流检测模块电路 |
4.1.4 A/D转换子程序 |
4.2 电路板温度告警及散热单元 |
4.2.1 传感器选型 |
4.2.2 温度告警模块电路 |
4.2.3 温度告警程序 |
4.3 线路连接故障检测单元 |
4.4 人机交互模块 |
4.4.1 触摸屏工程 |
4.4.2 单片机USART |
4.4.3 单片机通信服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模块开发 |
5.1 云平台方案选型 |
5.1.1 中移物联One NET平台 |
5.1.2 机智云服务平台 |
5.1.3 阿里云IoT平台 |
5.2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模块开发 |
5.3 串口屏工程 |
5.3.1 屏幕UI界面开发及操作 |
5.3.2 设备接入云平台 |
5.4 基于阿里云的APP远程控制实现 |
5.4.1 系统信息监测实现 |
5.4.2 告警推送 |
5.4.3 系统远程控制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智能家居概述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相关技术方案介绍 |
2.1 通信组网技术 |
2.2 ZigBee无线通信 |
2.3 WiFi技术简介 |
2.4 蓝牙技术简介 |
2.5 STM32单片机控制平台 |
2.6 One NET云平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 |
3.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3.2 传感器模块设计方案 |
3.3 系统整合与数据交互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性能测试 |
4.1 传感性能测试 |
4.2 无线开关性能测试 |
4.3 数据云同步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程序清单 |
致谢 |
(6)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和研究动态 |
1.2.1 气动电子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
1.2.2 物联网传输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实现目标 |
第二章 物联网及无线技术 |
2.1 物联网无线技术 |
2.1.1 全球无线电划分 |
2.1.2 网络拓扑结构和规模大小 |
2.1.3 常见的无线网络协议 |
2.1.4 嵌入式Wi-Fi |
2.2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普适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 |
2.3 物联网的特点 |
2.4 物联网体系架构 |
2.5 物联网运用层中间部分 |
2.6 物联网的安全保障体系 |
2.7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简介 |
2.8 西门子SIMATIC控制器PLC简介 |
2.9 TIA博途(TIA Portal)简介 |
2.9.1 TIA博途(TIA Portal)组成 |
2.9.2 TIA博途(TIA Portal)视图结构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Fi微控制器选型及分析设计 |
3.1 Wi-Fi微控制器CC3200 的设备特性 |
3.1.1 CC3200单片机 |
3.1.2 存储器 |
3.1.3 片内外设 |
3.1.4 CC3200网络管理器 |
3.1.5 电源管理 |
3.1.6 引脚复用 |
3.2 Simple Link子系统 |
3.3 CC3200安全加密 |
3.4 CC3200电气特性 |
3.5 CC3200外设连接 |
3.5.1 GPIO外设 |
3.5.2 CC3200的中断 |
3.6 CC3200定时器工作方式 |
3.7 CC3200串口通信 |
3.8 CC3200的SPI接口通信 |
3.9 CC3200的I2C接口通信 |
3.10 CC3200ADC(模/数转换器) |
3.11 CC3200硬件电路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架图 |
4.2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总体设计通信流程 |
4.3 CC3200与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4 温度传感器硬件接口 |
4.5 位置传感器选型 |
4.6 振动传感器选型 |
4.7 西门子S7-1500硬件组态及HMI(人机界面)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软件系统 |
5.1 CC3200的Simple Link Wi-Fi协议应用 |
5.1.1 刻录CC3200程序 |
5.1.2 CC3200SDK |
5.1.3 CC3200的AP设计 |
5.1.4 CC3200的station设计 |
5.1.5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应用 |
5.1.6 http sever设计 |
5.2 硬件驱动软件设计 |
5.2.1 CC3200无线节点 |
5.2.2 数据通信协议 |
5.2.3 传感器驱动程序 |
5.3 移动端软件设计 |
5.4 WEB软件设计 |
5.5 S7-1500与HMI(人机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功能验证 |
6.1 验证设计 |
6.1.1 验证思路 |
6.1.2 验证要点 |
6.2 手机验证(Android)结果 |
6.3 WEB验证结果 |
6.4 PLC和 HMI验证结果 |
6.5 功能验证测试记录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动自行车供电桩网关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电桩及网关的发展现状 |
1.2.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现有供电桩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及有益效果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边缘计算与供电桩系统 |
2.1 引言 |
2.2 边缘计算概述 |
2.2.1 边缘计算普遍模型 |
2.2.2 边缘计算应用架构 |
2.3 基于边缘计算的供电桩网关 |
2.4 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思路 |
2.4.1 设计需求分析 |
2.4.2 总体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网关算法设计 |
3.1 引言 |
3.2 数据处理依据及思路 |
3.2.1 数据处理依据 |
3.2.2 数据处理思路 |
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3.1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 |
3.3.2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3.4 散列数据拐点检测算法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拐点检测算法 |
3.4.3 数据模型构建及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边缘计算的供电桩网关设计 |
4.1 引言 |
4.2 网关总体设计 |
4.3 网关上行设计 |
4.3.1 通讯方式选择 |
4.3.2 上行网络软件设计 |
4.4 网关下行设计 |
4.4.1 下行网络需求分析 |
4.4.2 组网方式选择 |
4.4.3 下行网络软件设计 |
4.5 网关算法设计 |
4.5.1 软件框架设计 |
4.5.2 数据接收主进程设计 |
4.5.3 数据发送子进程设计 |
4.5.4 数据分析线程设计 |
4.6 网关自动化组网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电桩网关的系统接入设计及功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接入设计方案 |
5.3 供电桩硬件接入设计 |
5.4 供电桩云平台接入设计 |
5.5 边缘计算网关测试 |
5.5.1 通讯测试 |
5.5.2 数据分析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对智能小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智能小区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物联网智能小区的介绍 |
2.1 智能小区概述 |
2.1.1 智能小区的定义 |
2.1.2 智能小区结构及功能 |
2.2 物联网概述 |
2.3 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比较 |
2.4 Zigbee技术简介 |
2.4.1 Zigbee技术特点 |
2.4.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小区总体设计方案 |
3.1 智能小区设计理念 |
3.2 智能小区设计原则 |
3.3 物联网智能小区的设计方案 |
3.3.1 智能小区的体系架构 |
3.3.2 智能小区系统的网络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实现 |
4.1 家庭无线火灾报警系统 |
4.1.1 硬件设计部分 |
4.1.2 软件设计部分 |
4.1.3 传统的火灾探测信号处理算法 |
4.1.4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4.2 智能停车场 |
4.2.1 停车场管理系统 |
4.2.2 停车场出入口 |
4.2.3 车辆检测方式 |
4.2.4 诱导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小区管理平台的设计 |
5.1 智能小区管理平台的功能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2.1 系统界面设计要求 |
5.2.2 界面的编程语言 |
5.2.3 登录界面的设计 |
5.2.4 物业管理界面功能设计 |
5.2.5 住户信息界面功能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单片机接入Internet的主要方式 |
1.2 TCP/IP软件协议栈在单片机中的实现思路 |
1.3 传统的传输层协议在单片机中实现的弊端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智能化小区概述 |
2.1 智能化小区的内涵及功能特征及发展阶段 |
2.1.1 智能小区的功能要求 |
2.1.2 智能小区的主要特征 |
2.1.3 智能化小区的发展过程和数字化小区框架 |
2.2 各种先进技术在智能化小区中的应用 |
2.2.1 无线通讯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 |
2.2.2 数字化视频传输技术 |
2.2.3 控制系统全数字化技术 |
2.2.4 工业以太网 |
2.3 智能小区的系统集成化时代 |
2.3.1 Internet/Intranet Web技术的应用 |
2.3.2 OPC工业标准接口技术的应用 |
2.3.3 BAS产品集成化 |
第3章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发展 |
3.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综述 |
3.1.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
3.1.2 嵌入式Internet的组成 |
3.1.3 嵌入式Internet的应用 |
3.2 嵌入式Internet的几种接入方法 |
3.2.1 处理器加TCP/IP协议方式 |
3.2.2 WEBIT方式 |
3.2.3 采用专用嵌入式网络协议EMIT |
3.2.4 采用专用芯片WEBCHIP |
3.3 嵌入式Linux的特点和技术前景 |
3.3.1 嵌入式Linux的优势 |
3.3.2 嵌入式Linux的分类 |
3.3.3 嵌入式Linux的发展方向 |
第4章 单片机接入Internet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
4.1 TCP/IP协议栈的裁减方法 |
4.1.1 对各层主要协议的裁减方法 |
4.1.2 协议T/TCP的应用 |
4.2 传输层新方案之一T/TCP |
4.2.1 嵌入式系统用标准TCP/IP接入Internet的不足 |
4.2.2 协议T/TCP的应用 |
4.3 传输层方案之二ESSP |
4.3.1 ESSP的帧结构和机制 |
4.3.2 WINDOWS下基于原套接字的ESSP实现 |
4.4 传输层各协议的理论比较 |
4.5 传输层各协议的测试分析 |
第5章 基于TCP/IP技术的智能小区管理系统 |
5.1 系统概述 |
5.2 CDT的设计 |
5.2.1 系统硬件设计 |
5.2.2 系统软件设计 |
5.2.3 家电控制 |
5.3 智能小区中心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系统软件平台及采用技术 |
5.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3 数据库设计 |
5.3.4 系统特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T/TCP的扩展状态) |
附录C(RTL8019网卡芯片部分驱动程序) |
(10)基于以太网的智能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 我国智能小区抄表系统现状 |
1.3 国外智能小区与抄表系统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小区整体框架与抄表系统架构 |
第一节 智能小区整体框架 |
2.1.1 小区的整体架构 |
2.1.2 宽带接入 |
2.1.3 安防与物业管理系统 |
2.1.4 家庭智能系统 |
第二节 小区布线与现场总线技术 |
2.2.1 现场总线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 |
2.2.2 主要现场总线技术的比较 |
2.2.3 当前适用小区建设的总线技术 |
2.2.4 小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小区抄表系统的整体架构 |
2.3.1 采用远程抄表系统的必要性 |
2.3.2 可行性研究 |
2.3.3 本设计采用方案 |
第三章 智能小区抄表系统硬件设计 |
第一节 网络接入设备Nport介绍 |
3.1.1 Nport Express简介 |
3.1.2 对Nport Express的参数设置 |
3.1.3 由Nport Express构成的具体架构 |
第二节 抄表系统集控器的设计 |
3.2.1 集控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3.2.2 集控器整体结构介绍 |
3.2.3 通信协议与系统资源分配 |
第三节 抄表系统采集器的设计 |
3.3.1 采集器元件的选择 |
3.3.2 采集器整体结构 |
3.3.3 采集器系统CPU资源分配 |
第四节 集控器与采集器程序流程图 |
第五节 差错校验与控制 |
3.5.1 差错控制技术概念 |
3.5.2 采集器与集控器间的差错控制 |
3.5.3 集控器与监控主机之间的差错控制 |
第四章 抄表系统上位机操作平台设计 |
第一节 上位机操作平台总体框架 |
第二节 远程测控模块 |
第三节 数据库模块 |
第四节 操作平台界面 |
第五章 数据库的远程访问(WEB发布) |
第一节 利用WEB方式发布数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二节 WEB页面下数据源的设计 |
第三节 WEB页面的设计 |
结束语 |
致谢 |
附录A 集控器与采集器的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B 集控器与采集器的硬件电路实物图图 |
附录C 参考文献 |
四、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的家禽孵化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娟.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D]. 李寒. 河北大学, 2021(09)
- [3]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红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D]. 孙彬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石瑛.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6]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D]. 郑在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7]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动自行车供电桩网关设计[D]. 徐安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D]. 杜哲.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D]. 刘洁涓. 湖南大学, 2004(04)
- [10]基于以太网的智能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D]. 庞林斌. 河海大学, 2003(02)
标签:通信论文; onenet设备云平台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 云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