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西峰山[1](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沈思文[2](2019)在《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社会不但需要专业化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之上。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一定要紧跟时代的节拍,对接新课程标准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要求,主动迎接时代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初中生写作教学是整个写作教学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形成写作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在学习大量书籍文献基础上,遵循《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过程作文教学理论等,力求从课程要求、设计原则等方面系统阐述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在本次课题调研中我试图通过教师、学生两个视角,直观地就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与“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借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通过合作教学,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有效地写作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中通过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写作任务而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以“说”开道,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清写作思路,拓宽发散思维,进而打破学生畏“写”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驾驭合作学习课堂的能力,能胜任桥梁的角色,有效地应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要求教师精心备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组织教学,使学生不仅乐“说”,更要乐“写”,当课堂教学成为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时,写作教学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3](2004)在《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文中指出一、学会学习的涵义 “学会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定义。第一层次是狭义的学会学习。仅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第二层次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兴趣和学习意志力,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学习技术。使学习不再仅仅是储存知识、形成某种技能的过程,而更重视身心发展与

许荣[4](2018)在《“再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关于“再创造”的数学教育理论,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与广泛研究,同时它也在许多方面迎合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在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参与,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就要注意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教学。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化的过程,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所以,本文通过将“再创造”教育思想应用于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中,着重研究“再创造”教学对学生整体水平的影响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情况。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为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分析了选题背景,表明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及意义。从几何是“再创造”最好的材料,平面图形的教学现状,标准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要求层面分析了选题背景。第2章为研究综述。这一部分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综述,第一,就小学生几何认知进行了综述,主要从小学生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就当前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现状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就“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进行了介绍。主要从“再创造”教学原则,“再创造”教学环节及流程,“再创造”教学实施策略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第3章系统地介绍了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对“数学现实”、“数学化”、“有指导的再创造”和“反思”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弗莱登塔尔的思想基础上就“有指导的再创造”中往哪儿指导,在哪儿指导,怎样指导等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第4章基于对“再创造”教育思想内涵的分析,提出了“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再创造”动机;(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3)思维升华,进行有指导的“再创造”;(4)反思概括,巩固学生知识建构。第5章为“再创造”教学的实验研究。采用轮组实验的方法,选取两部分相邻的数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两个平行班中轮流实验,通过对各班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再创造”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对学生参与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在“再创造”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活动中的情感参与度和行为参与度都远远超过常规教学。第6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展望。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学生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度很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剖析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从测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提高显著,对非优等生的成绩提高更加明显。从课堂观察及课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的情感参与及行为参与明显优于常规教学。可见,“再创造”教育思想是适用于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的。事实上,将“再创造”教育思想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动脑思考,层层深入,反思概括。教师要提前预设学生种种的想法,清楚学生的数学现实,合理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好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再创造的准备。

李明雪[5](2021)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重点内容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适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概念教学的基础,才能为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关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概念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数学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聚焦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水平和指导概念课教学具有研究意义。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合理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为编制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其次在考虑教学重点设计样本文字性的特点下,结合专家建议,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75份优质教学设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两次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效度;然后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实施检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形成合理、科学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因素、数学因素、教学因素)、9个二级指标(内容要求、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概念内容、概念理解、概念应用、主次分明、合理板书、教学方法),其中9个二级指标对应9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S代表总得分,T1至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S(28)0.1 95T1+0.152T2+0.085T3+0.162T4+0.141T5+0.086T6+0.091T7+0.056T8+0.060T9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好章节重点的知识要求;注意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初中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关注数学概念本质内容,通过提及相关概念等方式理清概念体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核心所在,深化概念理解;注意数学概念应用的具体领域;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合理衔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

赖敏[6](2019)在《问题导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要求学生要具备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2017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论述,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针对目前高中教学时间紧和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难等问题,提出将“问题导向”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向顺应新课改探究式教学的潮流,故而笔者特选取“问题导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作为论题进行研究。在本论文写作中,笔者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分析“问题导向”的理论系统,同时结合笔者六年的教学实践,分析“问题导向”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法,分别在概念课、例题课、试卷讲评课和复习小结课中分析“问题导向”的应用,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列结论:(1)“问题导向”式课堂可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自学能力,减少课后学习作业量,提升问题意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效果容易受学生水平、课堂时间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对于后进生自学思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据结论,为了使“问题导向”在课堂教学运用效果更好,建议做好以下三点:备课务必准备充分,问题情境创设与梯度要合适,课堂要关注后进生和参与不积极的学生。

李少君[7](2012)在《承前启后,重建体系 ——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果将1951年《历史教学》的创刊看做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全面铺开,此领域已走过了一个甲子。在这一个甲子中,八十年代是非常重要并且特殊的时期。新中国头三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往往局限于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分析、运用,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进入八十年代,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最重要的,学界在探索中初步建立了中学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八十年代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国家政策也时常变动。拉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或自觉或被迫地急促前行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基础教育大环境的变动、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以及教学实践的困顿。基础教育大环境的变动以“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为代表。这是研究能够开辟新天地的前提。此外,历史教育从业者的学习和借鉴能力,也在引进外国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然而,国内的历史教育并非一帆风顺。历史教学举步维艰,教科书改革迫在眉睫。但换个角度看,可以说实践的困顿激励了学界寻找解决之道。上述种种,影响了学界的研究走向。八十年代的历史教育从业者们,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教学目标研究、教育功能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多个领地为重点耕耘对象,为历史教育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砖瓦。其一,八十年代开始使用“三项任务”这个体现了新目标观的说法。学界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以“双基”讨论为转变的起点,而以能力培养研究为转变的突破口,最终提出了“三项任务”。另一方面,社会和学界一直在拷问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承接五六十年代而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无法完全概括新形势下历史教育的功用。很快地,德育、美育、情感教育等诸多课题被提出,拓展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其中最显眼的是上百种教学方法的竞相争艳。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着眼的角度不同,但逐步突破满堂灌的注入式,转向启发式,是可见的趋势。此外,标准化考试与测量、教材改革、比较历史教育等三个新出现的研究课题,填充了空白,成为新的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八十年代是文革灾殃过后的新时代的开端。在承接了五六十年代的经验后,研究者们没有固步自封。他们以各种养料充实自己,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课题,其萌芽,都在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奠定新时代基础的转型期。

易春秋[8](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瞿贻萍[9](2020)在《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具有巨大的源动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把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之上,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与思考。故而,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了解和意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白历史对生活的重要性,首要的就是要把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摆在首位。因而,本文从历史教学的现实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分析学生兴趣在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找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本人所在学校重庆市秀山县凤凰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发现和归纳当前中学历史兴趣教学现状。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课程资源选择单一,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当前教育形势之下,教师必须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与顺应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保持积极性。在结合调查的情况与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出发,发现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优化的策略。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片、视频、史料等资源;二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多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采用的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以及合作探究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如此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满怀热情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在学习中获得人格、知识、智能的发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既可开展与教学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走进、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寻找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知识的关键所在。兴趣教学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设法激发、培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值得努力的方向。

周作明[10](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定义
    第二节 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三节 合作学习的模式
第三章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求
    第二节 合作学习模式下写作教学课程设计原则
    第三节 合作学习模式下写作教学实施过程
第四章 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作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及反思评价
    第一节 经验总结
    第二节 反思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再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几何是“再创造”最好的材料
        1.1.2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现状
        1.1.3 “标准”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要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小学生几何认知的相关研究
        2.1.1 小学生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
        2.1.2 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特点
    2.2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2.3.1 “再创造”教学原则
        2.3.2 “再创造”的教学环节及流程
        2.3.3 “再创造”教学实施策略
第3章 “再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3.1 数学现实
        3.1.1 “数学现实”的定义
        3.1.2 “数学现实”的来源
        3.1.3 “数学现实”与“再创造”的关系
    3.2 数学化
        3.2.1 “数学化”的定义
        3.2.2 “数学化”的特征及形式
        3.2.3 “数学化”的分类
        3.2.4 “数学化”与“再创造”的关系
    3.3 有指导的“再创造”
        3.3.1 往哪儿指导?
        3.3.2 在哪儿指导?
        3.3.3 怎样指导?
    3.4 反思
        3.4.1 “反思”的定义
        3.4.2 “反思”的发展阶段
        3.4.3 “反思”与“再创造”的关系
第4章 “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4.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再创造”动机
    4.2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
    4.3 思维升华,进行有指导的“再创造”
    4.4 反思概括,巩固学生的知识建构
第5章 “再创造”教学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材料
    5.5 实验程序
    5.6 实验结果分析
        5.6.1 “再创造”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5.6.2 “再创造”教学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5.7 基于实验的思考
        5.7.1 “再创造”教学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
        5.7.2 “再创造”教学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影响不同
        5.7.3 “再创造”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5.7.4 “再创造”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创造)教学实录
附录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常规课)教学实录
附录C 三角形的面积(再创造)教学实录
附录D 三角形的面积(常规课)教学实录
附件E 学生参与度问卷调查
致谢
附件

(5)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教学重点
        1.2.2 数学教学重点
        1.2.3 数学概念课教学
        1.2.4 评价指标体系
        1.2.5 评价模型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教学重点设计
        2.1.2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2.1.3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评价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APOS理论
        2.2.2 教学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3.2.1 质性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
        3.2.2 实施检验研究样本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阶段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阶段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划分阶段
        3.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3.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4.1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修改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3.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专家意见咨询数据处理
        3.4.3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第四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1 “课程标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2 “数学知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3 “教学设计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3 基于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设计的NVivo质性分析
        4.3.1 教学设计样本的确定
        4.3.2 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4.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第五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5.1.1 研究方法
        5.1.2 专家的选取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讨论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
第六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1.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的确定
        6.1.3 信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1.4 信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1.5 信度检验评价的具体实施
        6.1.6 评价结果分析
        6.1.7 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效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2.2 效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2.3 效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2.4 内容效度检验的具体实施
        6.2.5 内容效度系数检验
    6.3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验证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3 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3 建议
        7.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7.3.2 针对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
    附录2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附录3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样本
    附录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附录5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6)问题导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最近发展区”理论
        1.4.2 情境认知理论
        1.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3.1 概念界定
        3.1.1 问题
        3.1.2 问题导向
    3.2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3.2.1 设计问题策略
        3.2.2 呈现问题策略
        3.2.3 解决问题过程的策略
        3.2.4 成果展示的策略
    3.3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的特征
4 “问题导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4.1 “问题导向”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4.2 “问题导向”在数学例题教学中的应用
    4.3 “问题导向”在试卷讲评中的应用
    4.4 “问题导向”在数学复习小结中的应用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7)承前启后,重建体系 ——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变动的时代催生研究的转型
    第一节 基础教育大环境的变动
    第二节 外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引进
    第三节 教学实践的困顿
第三章 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研究课题的转移
    第一节 继往开来——聚焦历史教学目标
    第二节 功能定位——寻求历史教育新价值
    第三节 推陈出新——掀起教法研究的新高潮
    第四节 激流勇进——改革催生新的研究课题
第四章 历史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转型
    第一节 走向高峰的“历史教学法”研究
    第二节 进入“历史教育学”的领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时事政策教育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小结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二、调整中的波折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小结
结语
    一、历史评价
    二、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9)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1章 关于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
    1.1 兴趣的涵义
    1.2 影响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
    1.3 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意义
第2章 重庆市秀山县凤凰中学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调查总结
第3章 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1 播放图片,直观感受
    3.2 播放影视资料吸引目光
    3.3 叙述历史故事,提高学习兴趣
    3.4 以文学作品融入教学
    3.5 以地理知识应用教学
第4章 以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1 以多种情境促进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2 以对比的方法激发兴趣
    4.3 以合作学习提升兴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2]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思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3]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J].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 上海教育科研, 2004(S1)
  • [4]“再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许荣.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5]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问题导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赖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3)
  • [7]承前启后,重建体系 ——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D]. 李少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8]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9]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D]. 瞿贻萍.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标签:;  ;  ;  ;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