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增强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喻芳[1](2019)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基于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6月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民办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另据教育部2016年7月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3700万人,在编教职工总人数达233.57万。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统计,上述2631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2462所高校开办了校报,占比高达93.58%。因此,我国高校校报是一种开办普及、受众群体庞大的校园媒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对高校校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缺乏基于具体实证研究的宏观分析,尤其未涉及到受众对高校校报评价的实证调查。本文应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当代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高校校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转型路径。上述2631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按照办学主体和管理方式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教育部直属为主),地方政府主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为主)。本文从三所类型的高校中分别挑选一所高校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武汉大学(教育部直属)作为国家部委直属高校的代表样本;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政府主办)作为地方政府主办高校的代表样本;汉口学院(民办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代表样本。因而,本文针对上述高校所作的相关实证分析,对我国大多数全日制普通高校而言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应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搜集相关样本高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搜集的数据材料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校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状况进行定性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所选样本高校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并具体阐释问卷调查设计思路和访谈调查方案;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数据分析分别对三所样本高校相关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实证分析的为基础,归纳出在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本实证研究是以新媒体蓬勃发展为基本背景,通过对所搜集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校报受众大量流失,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和便捷性迅速占领市场,而绝大多数校报仍沉浸在自娱自乐的圈子,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二)受众对纸质版校报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学生反映一是高校对纸质版校报宣传欠缺,二是报纸功能定位有所偏差,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三)受众对电子版校报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各大高校逐步开设电子版校报,以求在新媒体时代谋得一席之地,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四)校报编辑部管理人员自我评价与受众对校报评价存在较大反差,最大的认知反差是在校报内容的定位上,其次是对于校报知名度的认识上。(五)通过三所样本高校的受众调查与实地访谈发现,当前高校校报面临着“无效传播”的窘境,亟需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的变革与转型。
刘莉琳[2](2017)在《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校报隶属于高校党委,是高校机关报,目前以周报、半月报和月报见多,肩负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培育新人、繁荣文化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高校校报要想赢得师生的青睐,提高可读性是其唯一的出路。笔者将结合校报编辑工作经验,就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途径进行分析。
贺立凯[3](2015)在《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校报是一种特殊的新闻舆论平台,在高校媒介生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反映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潮流,担负着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构建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本文对近年学术界的高校校报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了解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王小娟[4](2013)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它既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在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方面,在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推动高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人们更多的目光,作为传统媒体的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而自身也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出现了弱化趋势,面对这种状况,高校校报只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才能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对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重要影响进行了阐述,通过问卷调查对目前陕西省部分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新媒体带来的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校报自身因定位不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校报编辑工作实践,从报网融合、准确定位、版面创新、健全机制、提高编辑素质、加强策划、推出“名栏”、加强合作等方面对校报的改革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伊文臣[5](2013)在《提升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担负着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提升校报的可读性。本文从深化新闻意识、发挥学校特色、树立策划意识、增强受众意识、联合新兴媒体等五方面出发,提出用专业化、个性化、深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校报来吸引读者。
朴松花[6](2012)在《以提高校报可读性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文中指出作为高校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校报承担着展现、传播和提升大学文化的责任。如何提高高校校报的可读性、发挥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与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及途径。
杨宏[7](2012)在《高校校报如何增强可读性》文中指出高校校报作为传统校园媒体,具有纸媒的一般特性,同时还兼具着学校舆论导向和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多数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是学校进行舆论宣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高校校报在校园媒体中一直占据着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在新形势下,高校办报人应树立全新的办报理念,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
任苔蓉[8](2012)在《浅谈采访对校报可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当前高校校报普遍存在着面孔单一、可读性不强的缺陷,校报的读者群日益萎缩,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要改变高校校报生存状态,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突出采访的作用。采访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增加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新闻细节,升华新闻报道主旨,进一步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在通讯写作中深入采访,进一步拓展校报"深、新、活"特质;在言论写作中深入采访,增强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杜佳[9](2012)在《结合高校发展方针,探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形象、内容及拓展空间》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更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校报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高校校报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天地。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研究高校校报发展的论文数量不多,且大多都没有具体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发展方针战略来探析新时期里校报的发展思路,也就没有具体的改革发展方案出台,所以对于各高校校报发展的实质帮助意义不大。研究高校校报的发展,探寻其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者研究新闻信息在特定区域传播的规律和影响力。由于校报专业性强、性质特殊,还承担着很多其他报纸没有的职责,因此关于校报的文章必须从专业角度出发,才能谈得深刻。由于本论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校报在形象、内容及拓展空间三方面的改革方案,因此笔者将运用传播学中的理论来研究本课题。在理论基础之上,笔者将主要通过对《浙江大学报》、《重庆工商大学报》和《重庆大学报》三份高校校报的具体分析,并结合各个高校在短期内的发展方针,最终得出“从校报的形象、内容和拓展空间三个方面得改革来推动高校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的新时期里高校校报改革方案。本论文的其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新时期里高校的发展方针”来探析高校校报的发展之路,希望能通过探究高校校报在新时期中的改革方案,为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发展指明方向。然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新时期里,高校校报如何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实现自身的跨越与发展,同时全面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方针,是众多校报从业者必须继续努力在实践中面对和探索的问题,而笔者只希望能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和探讨,为新时期里中国高校校报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张利[10](2012)在《“受众本位论”视野下高校校报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受众本位论"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报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众本位论"视野下推动高校校报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坚持党报定位、关注受众需求;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报网联动;加强新闻策划、打响品牌战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媒介素质。
二、关于增强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增强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基于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报 |
第一节 我国高校校报概述 |
一、我国高校校报的产生与发展 |
二、我国当代高校校报的基本属性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 |
一、网络新媒体大发展对传统纸媒的巨大挑战 |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纸媒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状况 |
三、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校报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
一、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受众情况 |
二、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态度 |
三、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运行现状 |
四、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办报思想与办报策略 |
第二章 调查取样与调查设计 |
第一节 调查取样 |
一、调查样本选取依据 |
二、三所样本高校校报概述 |
三、三所样本高校及其校报的典型意义 |
第二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及其设计 |
二、访谈调查方案及其设计 |
第三章 武汉大学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
第一节 武汉大学校报运行与管理 |
第二节 武汉大学学生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三节 武汉大学教职工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四章 湖北工业大学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
第一节 湖北工业大学校报运行与管理 |
第二节 湖北工业大学学生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三节 湖北工业大学教职工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五章 汉口学院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
第一节 汉口学院校报运行与管理 |
第二节 汉口学院学生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三节 汉口学院教职工评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共同难题及其应对策略 |
第一节 三所样本高校校报面临的共同难题 |
一、校报受众大量流失 |
二、受众对校报纸质版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 |
三、受众对校报电子版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 |
四、校报编辑部对校报的评价与受众对校报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 |
五、当前高校校报普遍陷入“无效传播”的窘境 |
第二节 应对当代高校校报发展难题的相关策略 |
一、稳定与增加学生受众的策略 |
二、稳定与增加教职工受众的策略 |
三、调整与改变高校校报办报思路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校报学生读者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校报教职工读者调查问卷 |
附录C 高校校报编辑部人员访谈方案 |
致谢 |
(2)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校报现实困境 |
二、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办法 |
(一) 走报网差异发展道路 |
(二) 强化版面设计, 办一份有美感的报纸 |
(三) 重视新闻策划, 推出有影响的作品 |
(四) 抓住校园热点话题, 搞好深度报道 |
(五) 巧用新闻图片, 达到“一图抵千言” |
(3)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校报研究现状 |
二、高校校报发展研究 |
(4)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2.1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
2.1.1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
2.1.2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
2.2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
2.2.1 舆论导向权威性 |
2.2.2 受众群体广泛性 |
2.2.3 宣传内容针对性 |
2.2.4 教育方式艺术性 |
2.3 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3.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
2.3.2 服务高校教学科研,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 |
2.3.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
2.3.4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
2.3.5 培养大学生记者,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第三章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考察 |
3.1 新媒体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
3.1.1 新媒体的涵义 |
3.1.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
3.1.3 新媒体语境下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
3.2 高校校报思想政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样本选择 |
3.2.3 问卷发放、回收及相关数据统计 |
3.2.4 调查问卷数据描述 |
3.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
3.3.1 周期长、信息量有限,与新媒体反差强烈 |
3.3.2 定位不准,行政色彩浓厚 |
3.3.3 机制不健全,编辑素质有待提高 |
3.3.4 改革动力不足,品牌意识缺乏 |
第四章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
4.1 报网融合,以网托报 |
4.1.1 加强校报网络建设,实现报网互动 |
4.1.2 创立手机报,开拓传播方式 |
4.2 准确定位,文化立报 |
4.3 创新版面,特色兴报 |
4.3.1 要闻版:注重“五个一”,增强导向性 |
4.3.2 综合版:实施“三举措”,增大信息量 |
4.3.3 校园生活版:发挥记者团作用,贴近大学生 |
4.3.4 文艺副刊版:做到“两结合”,增强感染力 |
4.3.5 各版定位清晰,风格和谐统一 |
4.4 健全机制,提高编辑新媒体素养 |
4.4.1 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 |
4.4.2 提高校报编辑的新媒体素养 |
4.5 加强策划,深度报道 |
4.5.1 总编辑要有胆有识,勇于开拓 |
4.5.2 深度报道是关键 |
4.6 精心设计,推出“名栏” |
4.6.1 栏目设置要凸显特色,体现人文情怀 |
4.6.2 栏目选题重点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
4.6.3 栏目要根据读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 |
4.7 学习借鉴,加强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5)提升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新闻意识, 办专业化校报 |
1. 写作角度要新 |
2. 报道形式要新 |
3. 内容选题要新 |
二、发挥学校特色, 办个性化校报 |
1. 定位个性化 |
2. 内容个性化 |
3. 版面个性化 |
三、树立策划意识, 办深度化校报 |
1. 从大处着眼 |
2. 内容全面有广度 |
3. 加大新闻评论的比重 |
四、增强受众意识, 办多元化校报 |
五、联合新兴媒体, 办现代化校报 |
六、结语 |
(6)以提高校报可读性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校报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一) 高校校报的定位和作用。 |
(二) 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1.舆论导向作用。 |
2.凝聚沟通作用。 |
3.传承积淀作用。 |
二、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有利于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
(一)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困境。 |
1.时效性差。 |
2.内容单调。 |
3.特色缺失。 |
4.办报条件差。 |
(二) 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途径。 |
1.强化办报理念。 |
2.提高新闻时效性。 |
3.打造自身特色。 |
4.利用网络手段。 |
(7)高校校报如何增强可读性(论文提纲范文)
影响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原因 |
1. 重“导向”轻“桥梁” |
2. 重“活动”轻“深度” |
3.重“模式”轻“创新” |
增强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实践 |
1.校报内容以“三声”为原则 |
2. 校报稿件撰写做到“短、评、快” |
3. 美化校报排版 |
(8)浅谈采访对校报可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校报新闻报道的僵化现状 |
二、采访环节的缺失是造成高校校报新闻报道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高校校报新闻采访的几点举措 |
(一) 在通讯写作中深入采访, 进一步拓展校报“深、新、活”特质 |
(二) 在言论写作中深入采访, 增强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9)结合高校发展方针,探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形象、内容及拓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校校报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高校校报研究现状 |
1.2.2 国外高校校报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理论依据 |
2 中国高校校报现状概述 |
2.1 高校校报的定义 |
2.2 高校校报的职能 |
2.3 高校校报的管理架构及运作 |
2.4 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 |
3 案例分析 |
3.1 综合型大学校报的发展 |
3.1.1 浙江大学概述 |
3.1.2 《浙江大学报》概述 |
3.1.3 《浙江大学报》: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 |
3.2 具有专业特色的普通院校校报的发展 |
3.2.1 重庆工商大学概述 |
3.2.2 《重庆工商大学报》概述 |
3.2.3 《重庆工商大学报》:为“创建具有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服务 |
3.3 处于转型期的综合型大学校报的发展 |
3.3.1 重庆大学概述 |
3.3.2 《重庆大学报》概述 |
3.3.3 《重庆大学报》:为“建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服务 |
4 结合案例,探究新时期里高校发展战略与高校校报在外观形象、内容及拓展空间上的改革方案 |
4.1 运用传播学中的“尺度说”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外观形象塑造 |
4.1.1 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尺度论” |
4.1.2 《浙江大学报》与《重庆大学报》的形象塑造比较 |
4.1.3 高校校报外观形象的改革方案 |
4.2 运用“传播媒介定位”说,并结合案例分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内容编排 |
4.2.1 “传播媒介定位说” |
4.2.2 《重庆大学报》与《重庆工商大学报》的内容比较 |
4.2.3 高校校报内容的改革方案 |
4.3 运用大众传媒“功能说”,并结合案例分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空间拓展 |
4.3.1 “大众传媒功能说” |
4.3.2 《浙江大学报》与《重庆工商大学报》的空间拓展 |
4.3.3 高校校报空间拓展的改革方案 |
5 结语 |
5.1 本文总结 |
5.1.1 外观形象 |
5.1.2 内容编排 |
5.1.3 拓展空间 |
5.2 展望与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受众本位论”视野下高校校报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受众本位论与高校校报建设 |
二 “受众本位论”视野下高校校报建设面临的困境 |
(一) 受众群体较高、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要求校报提高传播效果 |
(二) 先进迅捷的信息传播手段挤压校报生存空间 |
(三) 传播内容有限、报道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 |
(四) 管理体制滞后、办报力量薄弱制约校报发展 |
三 “受众本位论”视野下高校校报建设的路径 |
(一) 坚持党报定位, 关注受众需求 |
(二) 扩大传播范围, 实现报网联动 |
第一, 高校校报网络化, 扩大传播范围。 |
第二, 高校校报要实现报网联动, 提高关注度。 |
(三) 加强新闻策划, 打响品牌战略 |
(四)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媒介素质 |
四、关于增强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受众评价调查 ——基于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实证研究[D]. 喻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2]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思考[J]. 刘莉琳. 智库时代, 2017(11)
- [3]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研究[J]. 贺立凯.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0)
- [4]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D]. 王小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
- [5]提升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实践探索[J]. 伊文臣. 中国报业, 2013(08)
- [6]以提高校报可读性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 朴松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4)
- [7]高校校报如何增强可读性[J]. 杨宏. 青年记者, 2012(33)
- [8]浅谈采访对校报可读性的影响[J]. 任苔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结合高校发展方针,探析新时期里高校校报的形象、内容及拓展空间[D]. 杜佳. 重庆大学, 2012(04)
- [10]“受众本位论”视野下高校校报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张利. 宜宾学院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