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标准化,经济效益大

搞好标准化,经济效益大

一、抓好标准化 经济效果大(论文文献综述)

艾成姗[1](2018)在《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更加的多元化、生态化、绿色化,更加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以牛羊肉为主的草食畜产品的需求逐年增长;响应民生需求,中共中央也提出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人退草进,饲草资源越来越丰富,也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可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不仅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弥补草食畜产品市场缺口,也是促进草食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藏粮于草”战略的实现。本文以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草食畜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以畜牧业经济学理论为理论支撑,理论上阐述了发展草食畜牧业不仅是加快畜牧业乃至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振兴乡村的必然要求,还是保障食物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其次,通过研究分析,认为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还存在饲草资源利用不充分、种养结合模式不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不全面、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的问题。然后,根据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西南地区实际情况,要促进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种养结合、因地制宜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优化、适度规模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为发展重点。最后,紧密结合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重点,本文认为应该从提高草食资源利用率、完善种养结合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与推广五个方面来促进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陈香[2](2013)在《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互动也更加的频繁,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在全国甚至是全球的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程度就成为决定其在竞争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区域产业集群在我国先后出现,沈阳经济区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充分整合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出发,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设立沈阳经济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新型工业化市场经济体系,并形成发挥自身优势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本文立足于从经济区整体出发,以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条件为主线,借鉴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际经验,运用相关数学公式及分析模型,分析各城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及经济发展实力,来试图分析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具体解决措施。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经济区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则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出发,分析沈阳经济区产业的结构现状及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第四部分则针对前文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条件及其在整体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第六部分则对文章进行最后总结。

王朝群[3](2007)在《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本文以草食畜牧业立题,对草食畜牧业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对如何构建区域草食畜牧业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在参考国内外草食畜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指出草食畜牧业是加快畜牧业乃至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地方经济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食物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在分析了草食畜牧业基本理论后,文章以张家界市为例,对如何构建区域草食畜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分析了张家界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及现状,指出过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立了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并对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布局,确定各区域的主要建设内容。最后,文章阐明了张家界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对策措施,一是争取政策,把握草食动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二是保护资源,推进草业和草食动物协调发展;三是抓好品改,努力提高草食动物产业生产水平;四是注重质量,健全和完善产品安全保障措施;五是扩建基地,加快草食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六是做强龙头,提高草畜动物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势力;七是兴办协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八是拓宽市场,完善草食动物产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陈焕娣[4](2007)在《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北部地区(简称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地属黄淮海地区系华北平原南部,是淮河下游和废黄河故道的冲积平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南方型杨树在江苏省的引种成功,杨树已成为黄淮海平原的主栽树种并得以大面积推广。80年代开始,苏北地区形成了由成片林、农田林网、四旁植树等组成的杨树栽培体系,尤其是“十五”期间,新一代杨树品种的培育成功和大量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北地区缺材少林的状况,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十分明显。随着杨树资源培育的发展,杨树加工产业也随之兴起,并逐渐成为苏北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苏北地区已有木材加工企业6000余家,提供了30余万人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杨树产业已成为黄淮海等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苏北地区的杨树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杨树资源更好的利用和产业的发展,本文系统的阐述了研究所依据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生产适度规模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全面的介绍了江苏杨树产业发展的情况,杨树资源培育及其存在的问题,杨树加工利用的一般情况和目前研究认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运用贝恩的SCP范式,分析了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绩效。并提出了其发展的企业适度规模,最后提出了杨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方面对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CR4、CR8等指标,并模拟了宿迁市杨树加工企业规模结构分布的洛伦兹曲线,计算了基尼系数。经过多个指标的求算说明苏北杨树加工产业是一个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上厂商数量众多,无垄断力量存在,产品品种单一,差别化程度低,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也比较低,这样的市场结构也就决定了苏北杨树加工产业中厂商的市场行为和整个市场绩效。本文分析了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认为苏北杨树加工企业受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以竞争行为为主,并且在市场竞争行为中以价格竞争为主流,同时非价格竞争行为也被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采用并将越来越多。苏北杨树企业之间除了竞争性的市场行为,也存在市场协调行为。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目前以企业的并购重组为主,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市场绩效。认为苏北杨树加工产业虽然市场结构属于原子型,类似完全竞争,厂商没有超额利润,没有垄断存在,各厂商无法左右市场价格,从资源配置的效率上相对比较高。但是企业规模小,整个市场的供给基本由小于最小规模的企业提供,资源浪费严重,生产的相对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下、不稳定,技术进步缓慢,产品雷同,品种少等,总体说苏北杨树产业的市场绩效不佳。但是通过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比如并购重组、分工协作等,市场的相对生产效率有逐步提高的趋势。通过SCP范式对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研究可以看出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企业规模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文章在SCP范式分析以后从数量经济模型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研究和讨论了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适度规模。由于木材加工产业的生产工艺特点,苏北杨树加工企业一般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在期初投资比较大的情况下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都相对比较大,仅考虑设备投资而言,相对规模越大越好。但是由于受到苏北杨树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劳动力供应情况的限制,苏北的杨树加工企业规模不宜过大,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和苏北杨树产业的市场环境和条件,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在年产量三至五万立方米。本文最后在产业组织分析和适度规模判定的基础上,从政府支持和企业策略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建议。指出政府必须从杨树资源培育、产业扶持、产业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为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同时就企业如何提高素质,扩大规模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并从企业运作和宏观管理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刘贵清[5](2006)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核是经济的互补与协作,表现形式上则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互动相统一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三大城市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互补、地缘相近,实施一体化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和条件,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又为其提供了极佳的机遇。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理念转换、体制变迁、对策措施和规划指导,以资源整合来提高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论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立足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用现代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充分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把握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总结辽中南地区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找出推进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调控对策,提出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辽中南地区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具体措施,使辽宁经济尽快得到振兴,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本论文的国内外背景,指出研究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并描述了论文在写作过程应用的相关方法。正文共分五章。第一、二章是本文的基础部分。第一章首先是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诠释,然后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分析,最后又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到战略借鉴的关键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和调控的机理,主要从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地域类型、演变的机制以及调控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前二章作为基础理论部分为本论文后半部分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首先探寻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找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第四章阐述了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机制,主要从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产业聚集与扩散、区际关系与产业组织和新时期的背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五章是在三、四章的基础上,提出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控政策,主要是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功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调控目标,找到调控的途径,最后提出调控措施。结论部分是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概述,并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到了研究不足方面,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以便将来研究使之更趋于合理、完善和系统。

况漠[6](2006)在《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使得每个企业、地区以及国家都置身于国际市场大循环之中。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直接涉及到企业以及地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而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振兴区域(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内容。 区域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加快我国现代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化进程,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是物流产业拓展了价值创造的新空间—“第三利润”开发,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可以加快资本周转,节约流通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西南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带动西南区域经济的快速成长。四是加快西南区域物流的发展,改善西南地区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与供给的时空关系,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因此,研究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研究西南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比较优势,明确西南区域物流发展的政策选择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出发,深入研究交通经济带演化机制中的物流作用机理,进而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区域物流系统优化问题,探索和建立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理论和技术,为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联系西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要求,对西南地区的物流系统优化问题进行分析,确立西南地区的物流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 (1) 基于大量相关文献,对物流的演化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区域物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区域物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一些潜在的研究领域。 (2) TEB演化机制及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物流作用机理研究。一是对区域经济增长与TEB演化的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指出区域内TEB的成长及演进,是区域经济增长及优化的必然途径,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TEB的培植和发展。二是分析物流在产业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区域物流作用机理,

谢景武[7](2004)在《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吉林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今天,如何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一直困扰着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研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用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这一办法,来解决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系统探讨了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战略对策和思路。第一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经济带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带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经济带形成机制和结构体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经济带的功能、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经济带是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经济活动沿着交通基础设施集聚分布的现象,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经济空间中企业彼此之间联系基础之上,并由众多的彼此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密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域(或节点)集聚,形成由线状基础设施束彼此相互联结的若干大小不等的、相互联系密切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条带状产业集聚区域。第二部分,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对吉林省域经济系统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规范的统计分析和典型分析方法,对构建吉林省“V”型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吉林省经济社<WP=5>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本身结构、功能方面的缺失以及体制、机制的障碍引起的。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既十分必要,又切实可行。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不仅可以推动吉林省未来产业发展,而且还可以推动吉林省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促进城市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第三部分,本文从吉林省“V”型经济带形成的区域背景入手,系统论述了建立“V”型经济带的理念与具体目标,同时,对“V”型经济带的结构如何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其实质就是在吉林省中部建设现代化的“V”型制造业工业带、“V”型城镇密集带和“V”型生态经济带。第四部分,是在前三部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战略对策。一是抓好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城市间协调体制创新、国有企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二是搞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吉林省的自主知识创新,成为重要的创新源;强化企业能力建设,使企业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功能;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主要是建设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集群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五个产业集群。四是对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内空间增长极进行整合。主要是主要增长极的确定、中心城市圈的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束沿线增长极的建设。五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统一市场建设。<WP=6>主要包括统一的交通、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带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共同市场建设以及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

胡秉安[8](2003)在《农业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对策建议》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之后 ,农业标准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从 5个方面对农业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提出为了适应WTO ,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实行农业标准化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吴洪涛,高青山[9](1997)在《浅淡对砖砌墙体改革的几点意见》文中提出浅淡对砖砌墙体改革的几点意见吴洪涛高青山双辽市住宅公司1砖砌墙体的弱点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的任务也日趋加重,建筑业的施工离不开砖混结构,而现在砖砌墙体材料是粘土实心砖,它于现在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很不相适应,我们在六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系统的改...

胡庆生[10](1983)在《动员起来,为加速电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而奋斗——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总工程师胡庆生同志在低压电器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厂长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同志们: 自从1979年6月原国家标准总局和原一机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电工产品积极采用IEC标准以来,三年多已经过去了。在这段时间中,电工行业几十个专业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工作实践,使整个行业对采用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认识上深化了,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方法上也比较有

二、抓好标准化 经济效果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好标准化 经济效果大(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动态
        1.2.1 国外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动态
        1.2.2 国内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草食畜牧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草食畜牧业的形成与发展
    2.2 草食畜牧业的特征
        2.2.1 动植物生产相结合
        2.2.2 饲草资源的季节性
        2.2.3 草食畜产品的区域性
    2.3 草食畜牧业的经济学基础
        2.3.1 畜牧业经济学理论的经济架构
        2.3.2 畜牧业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2.4 草食畜牧业的评价与分析
        2.4.1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必要性评价
        2.4.2 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3 定量分析与评价
3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概况
    3.1 西南地区的自然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特征
        3.1.3 植被类型
    3.2 西南地区草食资源及利用状况
        3.2.1 草食资源类型
        3.2.2 西南地区草食资源的特征
        3.2.3 草食资源的利用情况
    3.3 西南地区主要草食畜种概况
    3.4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优势
        3.4.1 区位优势
        3.4.2 气候优势
        3.4.3 资源优势
        3.4.4 政策优势
    3.5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3.5.1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稳步提高
        3.5.2 良种繁育体系逐年完善
        3.5.3 企业带动能力逐年增强
        3.5.4 主要草食畜生产持续增长
    3.6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6.1 饲草资源利用不充分
        3.6.2 种养结合模式不完善
        3.6.3 优惠扶持政策不全面
        3.6.4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3.6.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
4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基本原则
    4.2 总体发展布局
    4.3 发展重点
        4.3.1 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
        4.3.2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4.3.3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5 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
    5.1 提高饲草资源利用率,保证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充足的物质基础
    5.2 完善种养结合模式,延长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产业链
    5.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助推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5.4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
    5.5 加大科技投入与推广,全面促进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表清单
插图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理论
        2.1.1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区位理论
        2.1.2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演变理论
        2.1.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学说
        2.2.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3.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3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三大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3.1.1 横向分析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三大产业结构
        3.1.2 纵向分析沈阳经济区代表城市产业结构
        3.1.3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分析
    3.2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总体产业竞争力分析
        3.2.1 原始数据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分析
4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条件及存在问题
    4.1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条件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严重,产业互补性弱
        4.2.2 城市内部产业的关联度低,产业集聚程度低
        4.2.3 各城市产业链结构单一,发展深度不够
        4.2.4 城市间行政壁垒限制,生产要素流通不畅
        4.2.5 中心城市沈阳的辐射力不强
        4.2.6 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规划不合理,各自为政
5 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促进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互补性
        5.1.1 加快调整第一产业结构步伐,促进第一产业优化升级
        5.1.2 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5.1.3 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产业,做优第三产业
    5.2 协调城市间发展上下游产业,提升产业关联度
    5.3 扩展城市间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
        5.3.1 扩宽产业链宽度
        5.3.2 延长产业链长度
    5.4 打破城市间行政限制,健全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通
    5.5 强化中心城市沈阳的影响力
    5.6 加强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实施产业一体化战略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草食畜牧业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草食畜牧业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2.2 国内草食畜牧业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草食畜牧业的理论分析
    1 畜牧业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2 发展畜牧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3 草食畜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草食畜牧业评价
        4.1 发展草食畜牧业必要性评价
        4.2 定量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优势分析
    1 资源优势
    2 生态优势
    3 品牌优势
    4 区位优势
    5 市场潜力
    6 人力资源
    7 政策保障
第四章 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2 龙头企业发展有所突破
        1.3 以品改为重点的草食动物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1.4 草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良种繁育等体系建设滞后
        2.2 草畜资源利用率低
        2.3 缺乏畜产品深加工能力
        2.4 动物疫病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章 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 总体发展思路
        1.1 指导思想
        1.2 基本原则
        1.3 发展目标
    2 总体发展布局
    3 发展重点
        3.1 生产体系建设
        3.2 良种繁育与保护体系建设
        3.3 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4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3.5 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
        3.6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第六章 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
    1 争取政策,把握草食动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2 保护资源,推进草业和草食动物协调发展
    3 抓好品改,努力提高草食动物产业生产水平
    4 注重质量,健全和完善产品安全保障措施
    5 扩建基地,加快草食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6 做强龙头,提高草畜动物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势力
    7 兴办协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8 拓宽市场,完善草食动物产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成果丰硕,产业化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1.1.2 发展杨树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1.1.3 苏北地区“三农”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速生丰产林研究综述
        1.3.2 企业适度规模方面研究进展
        1.3.3 产业组织理论国内外进展综述
        1.3.4 江苏杨树产业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苏北杨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苏北杨树资源培育与林地经营状况
        2.1.1 杨树资源培育的环境分析
        2.1.2 苏北地区杨树资源培育的历程和现状
        2.1.3 江苏杨树资源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1.4 江苏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分析
    2.2 苏北杨树资源加工利用及其企业发展状况
        2.2.1 环境分析与杨树资源加工利用
        2.2.2 企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结构类型及其度量
        3.1.1 市场结构及其类型
        3.1.2 市场结构度量指标
    3.2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集中度
        3.2.1 绝对集中度
        3.2.2 相对集中度
        3.2.3 贝恩指数
    3.3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产品差别
    3.4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3.4.1 进入壁垒
        3.4.2 退出壁垒
    3.5 本章小结
4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4.1.1 打价格战,进行价格竞争
        4.1.2 攫取消费者剩余的市场价格行为
        4.1.3 限制竞争的价格行为
    4.2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2.1 产品策略
        4.2.2 广告行为
        4.2.3 兼并行为
    4.3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
        4.3.1 价格协调行为
        4.3.2 其他协调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苏北杨树加工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衡量
        5.1.1 市场绩效的涵义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5.1.3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5.2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5.2.1 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
        5.2.2 产品与市场绩效
    5.3 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5.3.1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
        5.3.2 非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
        5.3.3 市场协调行为与市场绩效
    5.4 本章小结
6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适度规模分析
    6.1 企业适度经济规模理论
        6.1.1 规模经济
        6.1.2 有效生产规模
        6.1.3 规模经济的成因分析
        6.1.4 企业的适度规模
    6.2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经济规模的数学模型分析
        6.2.1 规模经济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
        6.2.2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规模经济性的模型分析
    6.3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
        6.3.1 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
        6.3.2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市场需求规模
        6.3.3 市场竞争力量对比
        6.3.4 苏北杨树加工企业的资源投入条件
    6.4 本章小结
7 苏北杨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1 强化林木资源培育,确保产业发展基础
    7.2 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3 创新产业的运行机制,走市场化道路
    7.4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创建企业文化
    7.5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
    7.6 通过企业并购、企业联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7.7 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发挥整合优势
    7.8 加强宏观管理,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7.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的研究背景
    三、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与实践比较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诠释
        一、城市群概念及其类型
        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概念
        三、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分析
        一、城市群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六、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比较
        一、美国城市群
        二、日本城市群
        三、环渤海湾城市群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与调控机理
    第一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地域类型
        一、规模类型
        二、形态类型
        三、功能类型
        四、阶段类型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一、条件与环境机制
        二、产业升级驱动机制
        三、集聚与扩散机制
        四、竞争与合作机制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机制
        一、产业协调定位
        二、要素载体整合
        三、空间统筹规划
        四、区域政府协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系统诊断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轨迹
        一、工矿产业城市建设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建设
        三、城市产业(带)群建设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一、区域支撑功能突出
        二、产业高密度分布
        三、分工合作关系紧密
        四、交通支撑体系发达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二、产业集中布局程度低
        三、城乡二元化发展问题严重
        四、土地利用体制性矛盾突出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升级与城市群互动发展
        二、空间结构的系统化调整
        三、发展模式的高级化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机制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
        一、农业资源及其组合
        二、工矿资源及其组合
        三、旅游资源及其组合
        四、资源存量及组合变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
        一、农业商品化与产业化
        二、重化工业基地建设
        三、亟待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扩散
        一、首位城市集聚条件
        二、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三、集聚与扩散格局
    第四节 区际关系与产业组织
        一、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转型
        二、基础设施的非整合建设
        三、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四、产业组织机制转换迟滞
    第五节 新时期背景机制
        一、区域开放与经济全球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
        四、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对策
    第一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功能定位
        一、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建设石化、钢铁、建材产业基地
        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
        五、建设现代化服务产业基地
    第二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目标
        一、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原则
        二、产业空间结构总体格局
        三、产业空间结构形态结构
        四、产业空间结构职能分工
        五、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第三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途径
        一、转变产业组织机制
        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三、强化极核带动能力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整合基础设施建设
        六、构建区域管治机制
    第四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一、转变区域政府职能
        二、完善市场机制作用
        三、协调空间规划管理
        四、构筑城乡统一市场
        五、提高产业用地效益
        六、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
    三、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区域物流发展问题
        1.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区域物流的研究与发展
        1.2.1 物流的演进及发展
        1.2.2 国外现代物流理论研究
        1.2.3 国外区域物流及TEB相关理论的研究
        1.2.4 国内区域物流的发展及TEB理论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第2章 TEB演化机制与区域经济发展
    2.1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1.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1.2 “区域进出口”基础模型
        2.1.3 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2 基于TEB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2.2.1 TEB基本的定义
        2.2.2 TEB的系统特性
        2.2.3 经济地域活动的线性规律
        2.2.4 TEB的演化机制
        2.2.5 TEB演化与区域经济活动空间优化
    2.3 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物流作用机理
    3.1 产业发展进程中物流业的重要性
        3.1.1 物流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
        3.1.2 物流是经济地理现象存在的依据
        3.1.3 早期资主义实现的客观条件之一
        3.1.4 内陆地区不发达的根源
    3.2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3.2.1 循环流的观点
        3.2.2 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3.2.3 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3.2.4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3.3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物流作用机理
        3.3.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3.3.2 物流的国际贸易贡献
        3.3.3 物流的工业区位贡献
        3.3.4 物流的农业区位贡献
        3.3.5 物流的城市区位贡献
    3.4 构建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关键
        3.4.1 物流产业形态必须与经济形态相适应
        3.4.2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欠发达地位区位改善的必然选择
        3.4.3 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物流产业优先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物流系统结构分析
    4.1 区域物流系统的内涵
        4.1.1 系统的概念
        4.1.2 区域物流系统的定义
        4.1.3 区域物流系统的功能
        4.1.4 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
        4.1.5 区域物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4.2 区域物流系统结构的内涵及分析方法
        4.2.1 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特性
        4.2.2 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3 区域物流系统的基本结构
        4.3.1 区域物流系统的市场与治理结构
        4.3.2 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
        4.3.3 区域物流系统的供应链结构
        4.3.4 区域物流系统的环境支持结构
    4.4 小结
第5章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原则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内涵
        5.1.1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非均衡发展理论
        5.1.2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定义及模式
    5.2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动力
        5.2.1 区域物流企业的内在需求
        5.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3 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原则
        5.3.1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则
        5.3.2 系统原则
        5.3.3 协调规划原则
        5.3.4 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的原则
        5.3.5 规范化原则
        5.3.6 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
        5.3.7 支持TEB演进的经济区域原则
    5.4 区域物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5.4.1 区域物流系统评价的目的
        5.4.2 区域物流系统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5.4.3 区域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4 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小结
第6章 区域物流市场与治理结构优化
    6.1 区域物流市场结构优化
        6.1.1 区域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6.1.2 区域物流市场结构分析
        6.1.3 区域物流市场结构优化
    6.2 区域物流市场治理结构优化
        6.2.1 区域物流市场治理结构的匹配
        6.2.2 区域物流市场治理结构的选择的原则
        6.2.3 区域物流的“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
        6.2.4 完全外包物流的不合理性
        6.2.5 完全自建物流的不合理性
        6.2.6 共同治理效率最优
    6.3 小结
第7章 区域物流系统网络结构优化
    7.1 区域物流系统网络结构
        7.1.1 区域物流网络的内涵
        7.1.2 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
    7.2 区域物流网络结构优化的目标
        7.2.1 优化区域物流网络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7.2.2 优化区域物流网络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7.3 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7.3.1 区域物流子系统的功能定位合理化
        7.3.2 物流主体要素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合理化
    7.4 小结
第8章 区域物流供应链结构优化
    8.1 区域物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8.2 供应链模型
        8.2.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框架
        8.2.2 供应链网络模型
    8.3 区域物流系统供应链网络优化
        8.3.1 问题描述
        8.3.2 供应链薄弱环节的TOC分析
        8.3.3 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
    8.4 小结
第9章 西南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与政策选择分析
    9.1 西南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
        9.1.1 西南地区经济概况
        9.1.2 西南地区物流概况
        9.1.3 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9.1.4 物流发展的比较优势
    9.2 西南地区物流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9.2.1 区域物流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相一致
        9.2.2 发展现代物流要求生产流通规模化规范化
        9.2.3 注意交通枢纽与物流结点协调与整合
        9.2.4 注意区域物流系统功能目的的从属性与多重性
    9.3 西南区域物流发展的政策选择
        9.3.1 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9.3.2 发展政策支持
    9.4 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10.2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0.3 论文之不足及今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科研活动情况

(7)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经济带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经济带的概念与形成要素
        一、 经济带的概念
        二、 经济带的地域类型
        三、 影响经济带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经济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一、 经济带的基本特征
        二、 经济带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经济带形成的基础理论
        一、 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
        二、 空间生长轴理论
        三、 “点-轴”系统理论
    第四节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及空间演变过程
        一、 经济带的形成机理
        二、 经济带形成的聚集和扩散机制
        三、 经济带的空间演变过程
第二章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发育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一、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地域范围
        二、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三、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基础
        四、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
        一、 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评述
        二、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诊断
        三、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第三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必要性分析
        一、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吉林省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吉林省形成合理地域空间组织的需要
        三、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推进吉林省城市化进程、 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结构)的需要
        四、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实现吉林省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与“V”型经济带构建
        二、 城镇轴带发育与“V”型经济带构建
        三、 要素、产业空间聚集基础与“V”型经济带构建
        四、 产业空间组织变化与“V”型经济带构建
第三章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构建目标与结构高层化
    第一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的区域背景
        一、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需要
        二、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东北经济区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需要
        三、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是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
    第二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的理念与目标
        一、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的理念
        二、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的目标
    第三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一、 区域发展要素的结构调整
        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三、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四章 构建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的战略与对策
    第一节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建设的体制创新
        一、 城市间协调体制创新
        二、 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三、 国有企业体制创新
        四、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第二节 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一、 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区域创新网络及其特点
        三、 营造富有吉林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
        四、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创新网络建设的初步设想
    第三节 产业集群化战略选择
        一、 产业集群是新时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与运行方式
        三、 产业集群的特征
        四、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第四节 空间增长极整合对策
        一、 增长极及其作用
        二、 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和基础
        三、 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增长极整合对策
    第五节 区域性基础设施及统一市场建设
        一、 加快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交通、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 推进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共同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三、 增强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四、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工程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结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主要创新
    三、 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 记

(8)农业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的出入证
    1.2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许可证
    1.3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通行证
    1.4 农业标准化是科技成果和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1.5 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技术保证
2 对策和建议
    2.1 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2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2.3 加快完善农业监测体系, 确保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2.4 加强对农业标准化问题的研究, 为实现农业标准化提供科技支撑
    2.5 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普及、宣传力度, 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四、抓好标准化 经济效果大(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D]. 艾成姗.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2]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 陈香. 沈阳大学, 2013(04)
  • [3]张家界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研究[D]. 王朝群.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4]苏北杨树加工产业经济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陈焕娣.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5]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D]. 刘贵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6]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况漠.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7]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 谢景武.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4)
  • [8]农业标准化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对策建议[J]. 胡秉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03(03)
  • [9]浅淡对砖砌墙体改革的几点意见[J]. 吴洪涛,高青山. 吉林建材, 1997(03)
  • [10]动员起来,为加速电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而奋斗——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总工程师胡庆生同志在低压电器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 胡庆生. 低压电器, 1983(01)

标签:;  ;  ;  ;  ;  

搞好标准化,经济效益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