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

江苏省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

一、江苏省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论文文献综述)

袁艳云[1](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陶岚[2](2021)在《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是我国蛋鸡主产区之一,2019年蛋鸡存栏1.66亿只、鸡蛋产量196.33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盐城市是江苏省蛋鸡核心产区,饲养量常年位居全省13个设区市第1位,2019年全市蛋鸡存栏0.80亿只、鸡蛋产量69.7万吨,占全省的比例分别达48.19%、35.50%。2019年盐城市大丰区蛋鸡存栏610.5万只、鸡蛋产量5.4万吨,分别位居全省86个涉牧县区第8位、第9位,对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保障“菜篮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研和发展对策研究,为区域蛋鸡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实地调研了大丰区514个设计存栏20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调查的方式,重点调查分析了规模养殖、基础设施配套、饲养品种、生产工艺、主要管理技术、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了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蛋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大丰区蛋鸡养殖场户数量较2013年减少31.56%,场户平均存栏较2013年增加63.13%,存栏5000-9999只规模口径的比例最高,规模显着趋于集中;使用面积小于2亩的自有土地养殖蛋鸡仍然是大丰区蛋鸡养殖土地来源的主要形式;养殖场户防疫隔离意识淡薄,基本检测化验能力较差,94.2%的养殖场户无兽医诊断室,84.2%的无疫苗药品专用库;海兰褐品种占比最高,达37.1%,国内自主培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全区以自主育雏为主,无专门后备鸡育雏场,缺少专业化的分工;饲养方式以阶梯式笼养为主,占80.5%;产蛋期饲料以购买饲料原料自配为主,占95.6%。蛋品销售以商贩上门收购为主,占85.2%;缺乏品牌建设,拥有品牌的养殖场仅占1.4%;产业链条不健全,没有清洁蛋、精深加工蛋品生产企业;扶持资金投入覆盖面较窄,仅有5个场户2019年以后获得过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同时,本文分析了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的潜力,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加强全产业链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等本地区当前形势下发展蛋鸡产业的对策措施。

李亚玲,易福金,熊博[3](2017)在《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植物油市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肉蛋奶产品消费的增加。这一变化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豆粕饲料需求以及作为豆粕生产主要副产品的豆油产量增加。本文借助ED模型(Equilibrium Displacement Model)对以上相关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产品消费量将会通过畜牧业生产扩张和现代化使豆油产量增加,从而给非大豆类植物油国内供给带来挤压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油料作物种植户和作物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并给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尹小玲[4](2017)在《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淡水鱼池塘养殖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淡水鱼养殖模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部分水产养殖主产地区形成了高密度放养单一品种的精养模式并得到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因其可能的资源利用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中国鲫鱼主产区江苏盐城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鲫鱼精养养殖户和具有代表性的鲫鱼混养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从“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一—降低养殖污染”三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2014-2015年实地调研的微观养殖户两年短面板数据对该地区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综合研究:(1)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特征及年际变化、比较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成本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选择不同水产养殖模式的经济行为进行一般性分析;(2)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盐城地区鲫鱼精养模式占主导、混养模式缓慢发展的现象提供一个经济学解释;(3)构建随机射线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RPF)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水平并探讨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持续健康的水产养殖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对资源利用效率、养殖环境的影响,为验证前文的实证结果、探讨兼顾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理想养殖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生产要素投入特征上看,精养模式下池塘养殖的饲料投入和总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均显着高于混养模式的相应水平,而劳动力成本则显着低于混养养殖的劳动力成本。精养模式下的养殖户亩均生产收益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2)在两个调研的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成本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成本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成本效率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从养殖主体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来说,目前盐城地区精养模式的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相比之下,混养模式的成本效率处于相对劣势,但年际增速明显。(3)随机射线前沿模型(SRPF)估计结果表明,产出混合对池塘混养前沿产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两个调研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技术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混养模式的技术效率显着高于精养模式。因此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看,混养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养殖模式。(4)养殖模式对资源(以饲料为代表)利用效率和养殖环境(以氨氮产量指标为代表)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饲料利用效率显着低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混养模式更能节约饲料资源和优质蛋白质原料;鲫鱼精养模式池塘的氨氮产量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精养模式对池塘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以上结论为从养殖模式角度发展我国绿色池塘养殖提供了鼓励实施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政策建议。由于水产养殖者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以零代价或低代价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获得更快发展的生产方式可能成为他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理以引导养殖主体采纳绿色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快制定并实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由于单品种的精养模式养殖产生相对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因此通过设立和强化养殖主体的排污责任来逐渐影响养殖户对养殖模式的选择;第二,建议水产推广站通过不同渠道加大混养模式的宣传和引导,制定混养模式技术操作规范,并鼓励高校、研究所水产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引导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第三,出台促进养殖户或养殖公司推广混养模式的奖励政策,例如实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性补偿、混养饲料补贴、生态养殖模式保险优惠政策等。

丁孟春[5](2016)在《基于SCP视角的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饲料加工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是以饲料生产企业为核心,上游连接种植业,下游连接养殖业,以市场机制为中心形成的产业链组织。目前,中国饲料加工业已经形成了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在内的结构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加工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畜禽产品加工、物流、仓储、零售业的进步,对于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东北地区的饲料加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饲料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饲料加工业在总产量和企业数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优势,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东北地区的饲料企业集中度偏低,基本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激烈。而且大量条件不足的新生饲料企业也纷纷进入市场,这些企业实力不强,在产品开发上完全模仿知名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本文依据产业组织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产业环境分析入手,从SCP视角对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进行评价,同时对影响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研究,为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及其政策建议,也为其他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未来食品的消费尤其是肉类食品消费还会继续增加,这必然导致粮食和畜产品的消费量增加,从而作为中间产品的饲料的需求将持续上升。东北地区饲料粮的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一致,饲料的供给存在相对不足,供给和需要矛盾还会持续;第二,从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结构角度分析,饲料加工业内的小企业数量过多,为集中度偏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使东北地区的饲料企业表现为少数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型企业并存的“过度分散”和“两级分化”的市场结构状态。饲料加工业的结构性壁垒、成本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偏低。第三,在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分散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任何一家饲料企业都无力控制饲料市场的价格,只能是价格接受者。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性企业还是有能力采取限制性定价等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这也是饲料加工业区域性市场特征在定价行为上的具体体现。非价格策略主要包括营销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技术创新及并购重组等。在东北地区个别企业以低质量低价格的过度营销导致一定程度的市场无序,影响了市场绩效。第四,从市场绩效角度分析,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相关技术有了一定程度发展,技术进步的指数在全国居于中游,并且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由于技术进步的因素影响,使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全国中游的水平,但是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综合技术效率指数较低;第五,在全国饲料加工业产品同质化和技术创新不足的背景下,比较全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竞争力的得分情况,可分为三个等级:东北地区属于第三等级,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较低。第六,从产品结构因素看,饲料加工企业间竞争激烈、存在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饲料加工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饲料供给;从饲料加工业政策因素看,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缺少优惠和扶植政策、饲料加工业的检测及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饲料企业对现有的政策内容认知、政策效用认知不够;从饲料企业自身因素以及产品自身等因素看,饲料加工业的生产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饲料企业运行成本高、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有待于提升,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事件构成阻碍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研究视角创新。尝试在SCP框架下对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部门进行结构—行为—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过度分散”和“两级分化”的市场结构、无序的市场价格竞争行为导致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竞争力低下的结论。(2)研究范围创新。本文将东北三省看做一个整体,从中观角度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进行研究。目前,学术领域内对饲料加工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生产技术方面以及饲料生产管理和饲料营销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从产业层面研究饲料加工业问题,一般也是局限于某一个省市,还少有学者从产业特征相似的地区产业范围来研究饲料加工业发展问题。论文从产品结构、企业运行、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依据。

温凤荣[6](2014)在《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为34.87%,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高于稻谷0.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6.17%,高于稻谷2.4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7124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190万吨,占粮食产量增加量的60%。近年来玉米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面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和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市场动荡的软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研究玉米产业竞争力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主产省之一山东省为例,由表及里揭示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因素,以期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总体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又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察并设计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思路。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分析及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第三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探寻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现状;第四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分析;第五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主要对食用和饲用玉米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基础要素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分析;第七章对政府在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和农业不同点进行分析,对适合发达国家工业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钻石模型。(2)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发现虽然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自2004-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强发展态势,但通过选用2012年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在七个玉米主产省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中排名第六位,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深究竞争力较弱的根本原因。(3)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中着重分析价格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通过采用三项式模型对1982-2012年间七个玉米主产省实际平均出售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竞争力略强于四川省低于其它五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比较变异指数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七省中排名第六,略好于河南省。接着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采用波动周期理论对其分析,发现价格波动具有波动频率高、强度大等特征;进一步由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其波动机理进行建模,对1987年以来山东省玉米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价格波动中78.88%成分属于趋势分量,21.12%的成分属于波动分量;通过对波动分量进行自回归模型估计,发现内部传导机制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达到88.45%。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外部因素中的政府政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麦价格等供需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主要因素,其中政府政策影响系数最大。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分析中发现山东省排名第五,略好于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良种选用、氮磷钾配比施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和农药施用等是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4)在需求方面的间接因素分析中,首先采用林德的正相关学说,通过“变量增量贡献F检验”发现国内需求对山东省玉米竞争力具有正相关作用,而国外需求具有负相关作用,得以确定研究重点为国内市场。通过对食用玉米、饲用玉米需求的分析,发现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生产;饲用玉米的大规模消耗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诱导生产者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种植、较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总之国内玉米需求出现的新趋势对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将具有正向拉动作用。(5)基本要素分析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资本、劳动、土地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玉米生产函数属于规模递增函数。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资本增加对总产量的增加起次要作用。而劳动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因为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在气象因素影响玉米单产分析中,发现降水量与玉米单产是同向关系,日照时间与玉米单产是反向关系;在分析自然灾害因素时,涝灾和旱灾是影响山东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因素,且涝灾影响程度大于旱灾;在基础设施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了山东省机械化水平、水利化程度等。小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排灌电动机、机动脱粒机等方面台数较少;山东省目前采用土渠灌溉,灌溉技术水平较低。(6)高级要素分析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玉米技术两方面。山东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在于合作社的收益与不参加合作社收益的比较,以及是否有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生产资本、劳动、土地和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提高作用显着。虽然种植面积对总产值提高亦有较大作用,但受耕地面积约束无法依靠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来持续提高总产值。且利用弹性理论证明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是农户收入与采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玉米是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产品,所采用的是提高普通玉米产量的技术,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结局。(7)在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分析中,采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在对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应逐渐减少粮价政策干预,加强粮食生产间接因素方面的干预,包括粮食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抵制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上,以提高玉米产业综合竞争力。

潘绮娜[7](2014)在《双胞胎集团乳猪饲料业务的竞争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双胞胎集团(以下简称双胞胎)是我国猪饲料行业中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在整个猪饲料行业都陷入同质微利化严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它从一家曾经畜禽料都做、经营业绩一般的老国营企业,经战略转型决定聚焦做乳猪料开始,通过短短6年时间,成为中国猪饲料市场上销量第一的品牌,2013年,又获得中国饲料业销量排名第三,亚洲猪饲料销量第一,全球猪饲料销量第八的市场地位,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双胞胎“只做好猪料”的目标集聚战略和产品、营销模式差异化战略为其成功提供了丰富的战略视角及突出的竞争优势,对竞争战略在企业中的运用具备较强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双胞胎为研究对象,利用迈尔克·波特的产业竞争五力模型、战略群组、价值链、价值主张、价值单元活动关联分析等工具,对双胞胎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差异化战略及目标集聚战略是如何在企业价值活动中提升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的。通过研究分析,双胞胎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战略原则的运用:第一,目标集聚战略的核心是焦点化,企业需知己知彼,集中所有资源主攻某个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价值链单个活动创造的竞争优势很重要,但易被模仿超越,优秀的企业会利用各活动单元的相互作用和叠加效果创造出额外的价值,形成一种整体差异于竞者的优势习惯,打造持久竞争优势。第三,客户价值主张需要企业根据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需求去制定产品及服务,通过差异化战略来显现别于竞者的独特价值所在。第四,竞争战略是动态多维度的,企业需保持动态视角,随时调整战略方针,创造竞争优势集合,以保护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有利地位。

李新[8](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瑾[9](2008)在《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食物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食物消费结构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方向发展,消费方式也从以户内消费为主向户内外消费和成品、半成品消费的多元化方式转变。随着食物消费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影响生产结构。本研究对畜产品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21世纪前后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收入增长,居民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将呈增长趋势,其中户内消费以奶及奶制品的增长幅度最大,其后依次为牛羊肉、禽类、禽蛋和猪肉,户外消费以禽肉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为牛羊肉、猪肉和禽蛋,户外消费对城镇居民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格局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奶牛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供给少;畜牧生产区域布局没有充分挖掘饲料资源的利用潜力,如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粮仓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畜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与多样化,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着差距,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是系统工程,受国情、地域特征、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需求和生产效率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选取需求收入弹性和饲料转化率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关联系数,结果发现,奶类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98,后面依次为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猪肉。在各养殖业中应优先发展奶牛业,其次为肉牛业、肉羊业、肉禽业,最后为蛋禽业和养猪业。这一结果是与我国目前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以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对全国31个省主要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发现生猪生产的优势地区为华中和东南地区;肉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肉羊生产的优势区域为西北和东北地区;禽肉生产的优势区域有东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奶类生产的优势地区有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禽蛋生产的优势区域是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饲料转化率本身是一个技术效率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畜种结构、饲料营养配制、疫病防治3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最大,权重均超过10%,其次是饲料加工、储藏、良种率、畜群结构、饲养环境4个指标的权重均超过5%,对饲料转化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胡凯[10](2007)在《生猪供应链节点间的行为策略与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散养户为主的生猪养殖结构,造成了我国生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包括:生猪价格的频繁波动、品种改良缓慢、猪肉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生猪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上下游企业的“散乱差”等。随着生猪养殖结构的规模化,会引发其上游及下游的相应变革。整个生猪养殖业将会以市场为导向,构建起若干条供应链,实现从厂家与厂家的竞争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过渡。在未来的生猪供应链中,将以两种模式为主:一种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供应链模式由饲料企业或肉食品加工企业等为龙头企业,通过养殖合作社向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兽药、服务等,并负责统一回购肉猪;另一种是“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实力和规模较强的养殖企业或者合作社的横向整合的结果,以规模猪场或合作社为核心企业,由遗传服务供应商(即仔猪生产企业)和营养及防疫服务供应商(即饲料及兽药生产企业)作为上游供应商,以屠宰加工企业作为下游客户,三者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形成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绩效改进,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以往国内外学者对生猪及其供应链的研究中,在研究内容上,一类研究是对猪肉供应链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猪肉,而不是具有生物特性的生猪;另一类,对生猪产业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宏观上的产业及产业链分析;再一类是把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某一个猪场或某个地区,对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进行描述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数还是基于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供给—需求分析方法、博弈论及委托代理方法、交易费用方法、供应链契约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实证及案例分析方法等,对生猪饲养规模化趋势下,两类生猪供应链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对“公司+农户”模式,已经有许多文献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包括其运作模式、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监督激励机制等,因此本文对此不做讨论,只针对“公司+农户”模式下出现的农户融资难问题进行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关乎到项目发展的速度和受益农户的规模,且系统研究的人较少。对“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模式,本文从饲养规模化趋势下该供应链的结构变化研究入手,对随机需求和随机价格条件下,该供应链上游、下游各节点间的行为策略和契约进行研究,包括上游的遗传供应商(仔猪供应商)、营养防疫供应商(饲料、兽药供应商)及下游的屠宰加工企业与生猪饲养企业的行为策略和契约。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共七章组成,其中二、三、四、五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1、2章。第1章,绪论。主要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明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其中在研究背景中,对中国生猪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散养户为主是我国生猪供应链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了生猪饲养规模化趋势下,生猪供应链的变化趋势。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对生猪和猪肉市场、猪肉供应链、供应链契约与协调、博弈论、交易费用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第二部分即第3章,“公司+农户”模式下担保模式研究。首先介绍“公司+农户”的概念和内涵,从供应链的角度,“公司+农户”的内涵实际上是典型的制造过程外包,即公司把生猪饲养过程外包给农户;然后从在江西信丰的调查研究中了解的农户融资难问题入手,在林毅夫(2005)提出的龙头企业担保的概念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的具体运行机制,即“公司担保、分户贷款、封闭运行”的模式。并采用“供给—需求”方法对其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这一模式可以同时提高公司、农户、银行三方的绩效,是一个三赢的方案;对公司来说,可以迅速的扩大项目规模;对农户来说,可以降低参与项目的门槛、降低项目失败带来的损失还可以降低利息成本;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解决想贷而又不敢贷的难题,扩大借贷规模,同时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项目审计成本和摧还贷款的难度。最后,把这一模式应用于江西赣州信丰县江西正邦农牧有限公司的生猪“公司+农户”项目,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实施了该模式后,饲养规模和农户数量均是原来的3.5倍左右。第三部分即第4章,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变化及其主体行为策略研究。对生猪供应链的上游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在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供应链上游的结构变化,以及变化后供应链上游两节点的主体行为策略研究。首先,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和猪肉安全的视角对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交易费用模型和猪肉安全博弈的模型,得出结论:在饲养规模化趋势下,供应链上游结构将从有猪贩的结构转变成直接交易结构。然后,遵从一般性理论—理论应用—实证分析的思路,对变化后供应链上游两节点的主体行为策略研究。在一般性理论的研究上,本文对经典批发价契约进行了改进,把经典的批发价契约的条件进行了松弛,根据生猪供应链的实际,研究了一类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其研究对象是供应链上游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在这类供应链中,有三大特点:一是原料供应商的生产是刚性的,即原料的产量无法在短期内增加或减少,而且无法中止生产;二是原料与成品的制造工艺方面有类似之处,即原料供应商也可以生产成品,即原料供应商与产品制造商在产品销售上面临着同一市场需求,且市场需求在二者之间按产品数量比例分配;三是成品价格是随机的。在这类供应链的批发价契约中,供应商决定原料价格,制造商根据产品价格和原料价格决定购买数量(以占原料供应商产量的比例替代),剩余的原料由供应商自己制造成产品并销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批发价契约下和供应链协调时两种情况下的制造商购买原料的最优比例,结果表明:供应链协调时制造商购买原料的最优比例大于0.5,而批发价契约下的制造商最优购买比例小于供应链协调时;而且,无论是批发价契约还是供应链协调时,制造商购买原料的比例均是产品价格的减函数;通过数字模拟发现,在产品价格变化时,原料供应商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70%,承担了市场变化的风险和收益。接着,对产品价格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该供应链上主体行为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制造商不购买原料、制造商购买部分原料、制造商购买全部原料三种行为策略的条件及选择概率;并分析了制造商购买比例的价格信号传递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模型运用于生猪供应链第二种组织模式,即“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供应链模式中上游的仔猪供应商和规模猪场之间行为策略研究。对规模猪场连续选择和离散选择两种情况下,仔猪供应商和规模猪场之间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本章对江西进贤县专业养户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自繁自养、出售仔猪、饲养肉猪三种行为策略的市场价格条件。第四部分即第5章,营养供应商与生猪饲养企业的契约研究。首先,对我国饲料分销供应链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阐述随着生猪养殖市场结构的变化,饲料下游供应链即营销渠道的结构变化趋势,即对中间商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生猪饲养以散养户为主的市场中,中间商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供应链及各节点的绩效,中间商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融资和配送上;在生猪饲养以规模猪场为主的市场中,直接交易更能节省交易费用,营养供应商和生猪饲养企业的利润将大大提高,且大部分来自于中间商利润的转移。接下来对新型结构下,营养供应商与生猪饲养企业的契约进行研究。首先给出了随机需求条件下的一个直销契约的基本模型,得出了批发价格的最优契约,并发现,生猪价格的升高会引发饲料价格的升高。然后围绕着该契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需求分布与利润分配的关系、饲料产品的选择、厂家的技术服务价值等进行研究。在需求分布函数与利润分配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分布参数k的增长,供应链的利润在不断增长,而生猪养殖企业的利润却略有下降。对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饲料品质与饲料报酬率、饲料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为目标,对饲料品质的最优化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在饲料品质改进带来的效益等于饲料成本的增长时,是最优的饲料品质选择,供应链的绩效最大,且双方分享这种绩效增长,分配方式为饲料转移价格。在对技术服务的价值研究中得出,在技术服务带来的效益等于技术服务的投入时,是最优的技术服务选择,供应链的绩效最大,且双方分享这种绩效增长,分配方式为饲料转移价格。因此,饲料价格不仅取决于饲料品质,也包含了技术服务在内。最后,根据调查,以江西正邦集团的饲料分销供应链案例来说明了研究结论。第五部分即第6章,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关系协调。主要对屠宰加工与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他们的行为策略和关系协调。首先对现有的生猪供应链下游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散养户为主的条件下,生猪供应链下游结构依靠流动中间商,猪肉安全不具有可追溯性;为此,国家建立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屠宰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个制度也带来很多的不足,本章第二部分对其不足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采用案例来分析其造成的行政垄断、采用供给—需求分析方法对行政垄断带来的猪肉安全有效供给不足、供应链节点间利益分配不合理、私屠滥宰无法完全禁止等进行了微观的内在机理分析,得出结论:屠宰销售企业在猪肉销售市场和生猪收购市场的双头垄断使得私屠滥宰无法禁止,且节点利益分配不合理。接着,阐述了未来生猪下游供应链的模式,及定点屠宰制度的变革方向和趋势是“许可屠宰、品牌经营、自由竞争”。并对新的屠宰制度下屠宰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企业的行为策略与关系协调进行研究,他们之间的三种契约方式,市场交易、批发价契约、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在市场交易关系中,生猪饲养企业由于面临着生猪生长曲线的限制,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生猪来源得不到保障;在批发价契约关系中,猪肉的供应量少于供应链协调条件下,但通过生猪价格对屠宰率等生猪品质进行激励与约束是有效的;在收益共享契约关系中,实现了双方利益的一致化,达到了供应链协调,双方均承担市场和饲养双重风险,共享双重利益;实现了全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共享契约可以使供应链的绩效较批发价契约下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第六部分第7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总结,指出论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供应链节点间的行为策略与契约研究的视角,研究具有生物特性的生猪供应链,是基于微观的内在机理研究。着重抓住生猪的生物特性,并结合市场特征来研究。生物特性主要是指生猪生产的产量刚性、生产过程的不可逆转性、以及生产流程的不可中断,同时还具有生长曲线规律的约束等;市场特征是指生猪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2)“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担保、分户贷款、封闭运行”的龙头企业担保运行机制研究针对生猪供应链的“公司+农户”供应链组织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农户融资难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公司担保、分户贷款、封闭运行”的龙头企业担保运行机制,即由龙头企业提供统一的担保,合作农户分户贷款、所获贷款存在银行规定账户,且在供应链中封闭运行,不能取现;并运用供给—需求方法,对这种机制下农户、公司、银行三方的绩效改进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把这种模式实际应用于江西正邦农牧有限公司在江西赣州信丰县的生猪饲养“公司+农户”项目中;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3)构建了一类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模型本文针对生猪供应链中原料(仔猪)供应商的生产刚性,且无法中止,以及原料(仔猪)与产品(肉猪)生产工艺相近等特点,构建了一类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其研究对象是供应链上游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制造商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批发价契约下和供应链协调时两种情况下的制造商购买原料的最优比例;同时,本文还对产品价格为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原料供应商和制造商各自的行为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制造商不购买原料、制造商购买部分原料、制造商购买全部原料三种行为策略的条件及选择概率;并分析了制造商购买比例的价格信号传递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模型运用于生猪供应链第二种组织模式,即“上游供应商+规模猪场(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供应链模式中上游的仔猪供应商和规模猪场之间行为策略研究;对规模猪场连续选择和离散选择两种情况下,仔猪供应商和规模猪场之间,三种行为策略(供应仔猪、饲养肉猪、自繁自养)进行了研究。(4)对饲料品质、技术服务等技术参数和中间商对生猪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往的文献中,对于营养供应商(即饲料企业)与生猪饲养企业关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违约的监督激励研究方面,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契约模型和参数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营养供应商与生猪饲养企业之间的批发价契约模型和供应链协调模型;针对饲料品质、技术服务、中间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得出了饲料品质与饲料报酬率、饲料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营养供应商的技术服务与生猪成活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围绕上述基本模型和调研数据,分别对散养户为主和规模猪场为主的生猪供应链中,中间商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为目标,分别对营养供应商的饲料品质和技术服务的最优化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5)对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销售企业利益分配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销售企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首次系统的研究了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销售企业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采用垄断条件下的供给—需求模型,对“私屠滥宰”无法禁止和两节点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屠宰销售企业在猪肉销售市场和生猪收购市场的“双头垄断”是私屠溢宰无法禁止,且节点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内在机理;本文引入屠宰率和料肉比等技术参数,对未来的生猪供应链中,对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销售企业之间的批发价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批发价契约下,屠宰销售企业承担市场风险、生猪饲养企业承担品质风险;在收益共享契约下,屠宰加工企业和生猪饲养企业实现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包括市场风险和品质风险;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江苏省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数据说明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2.3.2 研究假设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3.4.4 三地政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6.3.1 数据来源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6.4.2 模型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7.2 初步优化方案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7.4.1 京津区域
        7.4.2 河北省
    7.5 最终优化方案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8.2.6 强化科技支撑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蛋鸡产业概述
    1.1 全球蛋鸡产业概况
    1.2 国内蛋鸡产业概况
    1.3 江苏蛋鸡产业概况
        1.3.1 江苏蛋鸡产业特点
        1.3.1.1 蛋鸡生产总体稳定
        1.3.1.2 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1.3.1.3 区域养殖特征明显
        1.3.1.4 特色蛋鸡培育与生产颇具特点
        1.3.1.5 良繁体系渐趋完善
        1.3.2 江苏蛋鸡生产和管理水平现状
        1.3.2.1 生产性能
        1.3.2.2 饲养管理
        1.3.2.3 设施装备
        1.3.2.4 饲料营养
        1.3.2.5 蛋品加工
        1.3.2.6 生物安全
        1.3.2.7 质量安全
        1.3.2.8 品牌建设
    1.4 盐城蛋鸡产业概况
        1.4.1 盐城蛋鸡场规模比重和标准化水平现状
        1.4.2 盐城蛋鸡生物安全体系现状
        1.4.3 盐城蛋鸡粪收集处理方式现状和利用率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与分析
    2.1 盐城市大丰区蛋鸡养殖状况调研
        2.1.1 调研地点及概况
        2.1.2 调研内容
        2.1.3 研究方法
        2.1.3.1 实地调研
        2.1.3.2 文献调研
        2.1.3.3 业务统计
        2.1.3.4 发展战略研究
        2.1.4 技术路线
    2.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2.1 规模养殖
        2.2.1.1 存栏
        2.2.1.2 规模结构分布
        2.2.2 基础设施与配套
        2.2.2.1 土地性质与场地面积
        2.2.2.2 场区布局
        2.2.2.3 鸡舍数量及布局
        2.2.3 养殖品种
        2.2.4 规模生产工艺
        2.2.4.1 专业化生产
        2.2.4.2 蛋鸡饲养方式
        2.3.5 设施设备
        2.3.6 主要管理技术环节
        2.3.7 生产经营
    2.3 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2.3.1 明确定位,加强良种引领和良法支撑
        2.3.2 突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2.3.3 软硬兼顾,加强生产和经营管理
        2.3.4 健康养殖,实现养殖环境安全和鸡蛋质量安全
        2.3.5 品牌引领,带动全产业链同步发展
        2.3.6 发展加工,支撑蛋鸡产业稳定发展
        2.3.7 重视防控,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3.8 控管结合,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
        2.3.9 转型升级,加强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表1 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2 饲养方式调查表

(3)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植物油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框架与市场背景
    (一) 理论框架
    (二) 市场背景
        1. 肉蛋奶产品供需情况。
        2. 植物油供需情况。
        3. 畜牧业发展情况。
三、理论模型
    (一) 模型建立
    (二) 模型求解
四、参数估计与模型校准
    (一) 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二) 豆粕的需求价格弹性估计
        1. 计量模型设定。
        2. 模型结果分析。
    (三) 参数确定与模型校准
五、市场情景模拟与预测
    (一) 肉蛋奶消费情景模拟
    (二) 植物油消费情景模拟
    (三) 畜牧业现代化情景模拟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4)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技术路线
    1.4 几点说明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水产养殖学相关原理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
第2章 生产效率测算及其与环境外部性的关系
    2.1 生产率与生产效率
        2.1.1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定义
        2.1.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生产率变化
        2.1.3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技术效率
        2.1.4 成本效率与生产率
        2.1.5 生产可能性曲线、收入最大化与收益效率
    2.2 生产函数理论研究
    2.3 几种多产出生产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
    2.4 养殖效率损失与环境外部性
第3章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3.1 池塘养殖面积、产量与单产
    3.2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步
        3.2.1 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应用
        3.2.2 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3.2.3 鱼苗培育技术的进步
    3.3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3.3.1 鲫鱼主要品种及主产地区分布
        3.3.2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主要模式介绍
        3.3.3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发展面临问题
第4章 数据来源与养殖模式初步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收集
    4.2 鲫鱼池塘养殖模式描述性分析
        4.2.1 品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4.2.2 养殖模式的年际变化及地区差异
        4.2.3 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面积分布特征
    4.3 不同养殖模式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1 不同养殖模式饲料使用情况比较分析
        4.3.2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分析
        4.3.3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收益比较分析
    4.4 农户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一般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5.1 模型介绍
        5.1.1 生产边界与成本边界
        5.1.2 成本效率的含义
        5.1.3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简介
    5.2 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5.2.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建立
        5.2.2 样本选取和变量设定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估计结果
        5.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5.4 成本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6.1 模型与方法
        6.1.1 单产出的随机前沿生产模型
        6.1.2 多产出的随机射线前沿模型
    6.2 随机射线前沿模型的变量设定和数据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射线随机前沿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6.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分析
    7.1 池塘养殖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7.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7.2.1 饲料利用效率、废物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7.2.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7.3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7.3.1 氨氮的含义及估算
        7.3.2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基于SCP视角的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环境分析
    2.1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
    2.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环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集中度
    3.2 东北地区饲料产品差别化
    3.3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进入壁垒
    3.4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东北地区饲料市场特征
    4.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涵义与综合指标
    5.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市场绩效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6.1 饲料加工业的国内外竞争格局分析
    6.2 饲料加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6.3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1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结构因素分析
    7.2 饲料加工业政策因素分析
    7.3 饲料企业自身因素以及产品自身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对象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
        2.2.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2.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3.1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2.2 可比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玉米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
        3.3.2 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3.3.3 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3.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分析
        3.4.1 纵向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3.4.2 因子分析过程
        3.4.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3.5.1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原则
        3.5.2 玉米主产省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概况
    4.2 山东省玉米价格与其他玉米主产省的比较
        4.2.1 七大玉米主产省玉米平均实际出售拟合价格比较
        4.2.2 山东省与其它六省玉米价格波动比较
        4.2.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价格波动比较结果
    4.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4.3.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4.3.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总体特征
        4.3.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结果
    4.4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理分析
        4.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分析步骤
        4.4.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分析
        4.5.1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现状
        4.5.2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4.5.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质量竞争力比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需求方面
    5.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理论分析
    5.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5.2.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5.2.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玉米国内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食用玉米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2 饲用玉米需求变化分析
        5.3.3 工业用玉米需求
        5.3.4 未来玉米消费走向
    5.4 国内需求状况对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5.4.1 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种植和加工
        5.4.2 饲用玉米大规模消耗推动规模化种植
        5.4.3 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诱导生产者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注重良种种植,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
6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供给方面
    6.1 山东省玉米产业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6.1.1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6.1.2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结果分析
    6.2 劳动和耕地要素分析
        6.2.1 劳动力现状分析
        6.2.2 耕地现状分析
    6.3 气候条件分析
        6.3.1 山东省玉米气象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6.3.2 降水量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3 光照时间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4 气候条件分析结果
    6.4 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分析
        6.4.1 洪涝灾害对山东省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4.2 旱灾对山东省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6.5 基础设施分析
        6.5.1 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6.5.2 水利化程度
    6.6 山东省玉米产业高级要素分析
        6.6.1 农业经营主体文化层次状况
        6.6.2 农民组织化程度
        6.6.3 山东省玉米技术进步率测算
    6.7 相关和支持产业
        6.7.1 农业生产资料业
        6.7.2 玉米种业
        6.7.3 玉米加工业
    6.8 本章结论
7 影响玉米竞争力深层次因素——政府主导作用
    7.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7.1.1 政府角色转换——变辅助作用为主导作用
        7.1.2 农业的特殊性
    7.2 政府政策对直接因素的影响
        7.2.1 山东省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沿革
        7.2.2 日本、韩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7.2.3 日本、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7.3 政府对玉米质量安全的主导作用
        7.3.1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市场失灵
        7.3.2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政府干预
    7.4 政府政策对间接因素的影响
        7.4.1 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调动起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7.4.2 政府政策对合作社整体结构失衡现状缺少足够关注
        7.4.3 缺少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体面投身农业生产一线
        7.4.4 政府政策侧重提高粮食数量对质量关注度不够
        7.4.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工不明确
        7.4.6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缺陷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纵向比较竞争力逐年增强,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弱
        8.1.2 直接因素竞争力较弱
        8.1.3 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表明需求对竞争力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8.1.4 政府过多干预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方面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8.2.2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的生产,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
        8.2.3 减少对玉米价格的直接干预,加大玉米质量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双胞胎集团乳猪饲料业务的竞争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论文结构
2. 双胞胎案例
    2.1 前言
    2.2 我国饲料行业及猪饲料领域
        2.2.1 发展历史
        2.2.2 猪饲料领域
    2.3 双胞胎集团
        2.3.1 产品
        2.3.2 营销
        2.3.3 采购
        2.3.4 品质管控
        2.3.5 人力资源管理
        2.3.6 区域复制
        2.3.7 竞争
        2.3.8 近年来发展
3. 双胞胎案例分析
    3.1 相关理论综述
        3.1.1 产业结构五力模型
        3.1.2 三种基本战略
        3.1.3 战略群组
        3.1.4 价值链
        3.1.5 价值主张
    3.2 案例分析
        3.2.1 猪饲料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2.2 猪饲料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战略群组分析
        3.2.4 价值链分析
        3.2.5 价值主张
        3.2.6 双胞胎活动体系关联分析
        3.2.7 双胞胎近年来发展战略分析
    3.3 案例分析结论
4. 结论
    4.1 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食物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1.1.2 生产效率低下,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瓶颈
        1.1.3 目前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4 近年来食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畜产品供需研究
        1.3.2 畜产品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变化与趋势研究
        1.3.3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1.3.4 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相关研究方法
        1.3.5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点
        1.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畜产品消费结构特征及趋势
    2.1 家庭内畜产品消费
        2.1.1 肉蛋奶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1.2 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2 在外饮食畜产品消费
        2.2.1 研究现状
        2.2.2 户外消费变化特征
    2.3 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
        2.3.1 家庭内消费
        2.3.2 在外饮食
    2.4 收入对畜产品消费的影响
        2.4.1 户外畜产品消费
        2.4.2 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
        2.4.3 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3.1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
    3.2 畜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3.2.1 恢复和起步阶段(1949-1957)
        3.2.2 曲折过渡阶段(1958-1977)
        3.2.3 迅猛发展阶段(1978-1996)
        3.2.4 转型优化阶段(1997-至今)
    3.3 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
        3.3.1 畜种结构
        3.3.2 品种结构
        3.3.3 畜群结构
        3.3.4 产品结构
    3.4 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4.2 养牛业特别是奶牛生产相对滞后,牛群结构中繁殖母牛所占比例偏低
        3.4.3 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3.4.4 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中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
    3.5 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适性
        3.5.1 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和多样化
        3.5.2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3.5.3 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第四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资源是结构调整的基础
        4.1.1 饲料饲草资源
        4.1.2 畜禽品种资源
        4.1.3 地域环境
    4.2 社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4.2.1 市场需求
        4.2.2 政府干预
        4.2.3 产业化进程
    4.3 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支撑条件
        4.3.1 饲料转化率
        4.3.2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4.3.3 畜产品的加工、贮存
第五章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5.1.1 比较优势理论
        5.1.2 要素禀赋理论
        5.1.3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
    5.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5.2.3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的效益优先原则
        5.2.4 科技先导原则
        5.2.5 保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5.3.1 灰色关联模型原理和方法
        5.3.2 分析指标选择
        5.3.3 数据来源
        5.3.4 结果与分析
    5.4 畜牧生产的区域布局
        5.4.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5.4.2 研究指标的选取
        5.4.3 测算模型和评价方法
        5.4.4 数据来源
        5.4.5 测算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影响饲料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几个基本概念
        6.1.1 饲料及其分类
        6.1.2 饲料转化率及其相关概念
    6.2 饲料转化率研究概述
        6.2.1 饲料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
        6.2.2 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饲料转化率问题
    6.3 饲料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饲料因素
        6.3.2 畜禽因素
        6.3.3 管理因素
    6.4 影响饲料转化率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4.1 研究方法
        6.4.2 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第七章 消费结构变迁与畜牧业生产变革—美、日经验借鉴
    7.1 美国
        7.1.1 概况
        7.1.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1.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1.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2 日本
        7.2.1 概况
        7.2.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2.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2.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3 对我国的启示
        7.3.1 发展适度养殖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仍是畜牧生产主体
        7.3.2 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利用市场杠杆调节生产
        7.3.3 将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7.3.4 注重科技开发,提高生产效率
        7.3.5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及餐饮业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生产发展政策
        8.2.2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畜产品加工、流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生猪供应链节点间的行为策略与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生猪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1.1.2 中国生猪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路线与内容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供给-需求方法
        1.5.2 交易费用方法
        1.5.3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方法
        1.5.4 数值模拟方法
        1.5.6 报童模型(Newsboy Model)方法
        1.5.7 案例及实证分析法
    1.6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猪养殖行业及猪肉产业链研究
    2.2 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研究
        2.2.1 逆向选择
        2.2.2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
    2.3 供应链契约研究
        2.3.1 供应链契约的基本模型
        2.3.2 批发价契约模型
    2.4 简单评述
第三章 "公司+农户"模式下农户信贷担保模式研究
    3.1 "公司+农户"模式概述
        3.1.1 "公司+农户"的概念与内涵
        3.1.2 "公司+农户"模式中的融资难
    3.2 "公司+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担保农户贷款模式
        3.2.1 假设条件
        3.2.2 运行模式
    3.3 无担保贷款情况下的"公司+农户"模式分析
        3.3.1 银行
        3.3.2 龙头企业
        3.3.3 农户
    3.4 龙头企业担保情况下的"公司+农户"模式分析
        3.4.1 银行
        3.4.2 龙头企业
        3.4.3 农户
    3.5 江西赣州信丰县的实证研究
        3.5.1 概述
        3.5.2 信丰县"公司+农户"养猪运作模式及农户资金需求
        3.5.3 "龙头企业"担保的运作模式与效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变化及其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4.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4.1.1 导言
        4.1.2 生猪饲养规模化与交易属性变化
        4.1.3 生猪供应链上游不同结构方式下交易费用大小的比较
        4.1.4 结论
    4.2 上游结构与猪肉安全的博弈分析
        4.2.1 有中间商结构中的博弈分析
        4.2.2 直接交易结构中的博弈分析
        4.2.3 结论
    4.3 一类生产刚性且价格随机供应链的批发价契约
        4.3.1 引言
        4.3.2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4.3.3 产品价格不变情况下的批发价契约
        4.3.4 产品价格变动对制造商购买比例的影响
        4.3.5 数值算例
        4.3.6 结论
    4.4 产品价格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4.4.1 制造商不购买
        4.4.2 制造商购买部分
        4.4.3 制造商全部购买
        4.4.5 结论
    4.5 生猪供应链中生猪的生物特性及市场特点
        4.5.1 生物特性
        4.5.2 市场价格特点
    4.6 饲养户选择连续时上游各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4.6.1 问题描述
        4.6.2 假设与符号
        4.6.3 模型分析
        4.6.4 结论分析
    4.7 离散选择条件下各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4.8 实证分析——自繁自养、出售仔猪还是饲养肉猪
        4.8.1 三种生产模式的特点和要求
        4.8.2 不同市场条件下三种生产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养供应商与生猪饲养企业的契约研究
    5.1 我国饲料及兽药分销供应链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5.1.1 我国饲料及兽药工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5.1.2 我国饲料及兽药分销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5.1.3 我国现阶段饲料及兽药分销供应链的类型分析
    5.2 中间商作用分析
        5.2.1 散养户终端市场中经销商的作用分析
        5.2.2 规模猪场市场中经销商的作用分析
    5.3 随机需求条件下规模猪场终端市场饲料直销供应链契约研究
        5.3.1 问题描述
        5.3.2 符号与假设
        5.3.3 基本模型建立
        5.3.4 结论
    5.4 需求分布与利润分配
        5.4.1 问题描述
        5.4.2 假设条件
        5.4.3 问题分析
        5.4.4 结论
    5.5 生猪饲养企业的饲料选择
        5.5.1 问题描述
        5.5.2 条件假设
        5.5.3 问题分析
        5.5.4 结论
    5.6 营养供应商的技术服务
        5.6.1 问题描述
        5.6.2 条件假设
        5.6.3 问题分析
        5.6.4 结论
    5.7 案例——正邦集团的饲料分销供应链
        5.7.1 正邦集团简介
        5.7.2 正邦的饲料分销供应链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关系协调研究
    6.1 我国目前生猪下游供应链分析
        6.1.1 我国生猪屠宰管理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6.1.2 生猪供应链下游结构
    6.2 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不足
        6.2.1 猪肉屠宰销售的行政垄断
        6.2.2 安全猪肉有效供给不足
        6.2.3 利益分配不合理
        6.2.4 猪肉安全无法得到完全保证
    6.3 生猪供应链的下游新型结构及屠宰流通体制变革
        6.3.1 新型下游结构
        6.3.2 屠宰管理体制变革趋势
    6.4 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的契约与关系协调
        6.4.1 问题描述
        6.4.2 市场交易
        6.4.3 批发价契约分析
        6.4.4 收入共享契约
        6.4.5 结论
    6.5 实证分析
    6.6 案例分析:某年屠宰120万头生猪加工厂的财务分析
        6.6.1 产品成本及费用估计的依据
        6.6.2 财务评价
        6.6.3 评价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江苏省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陶岚.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植物油市场的影响[J]. 李亚玲,易福金,熊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11)
  • [4]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D]. 尹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基于SCP视角的东北地区饲料加工业发展研究[D]. 丁孟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5)
  •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 温凤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7]双胞胎集团乳猪饲料业务的竞争优势分析[D]. 潘绮娜. 厦门大学, 2014(08)
  •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 李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生猪供应链节点间的行为策略与契约研究[D]. 胡凯. 南昌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江苏省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价格表(元/公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