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关蔚[1](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经贸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言英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与国际企业的交流愈加紧密,涉外经济的法律文本翻译,作为向国际展现中国法律文化及法律体系的载体,在不同文化的企业之间、国际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收集了中国人大官方出台的十部中英双语经贸法律文本作为研究语料,以单语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与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Paraconc为研究工具,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旨在将经贸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言的出现频率清晰呈现,并对经贸法律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加以研究。笔者发现,经贸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言可分为三类: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及模糊蕴含。其中模糊附加词的出现居于首位,模糊词语第二,模糊蕴含最少。经贸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言保证文本的准确性及严谨性,应用对事件及人物描述的弹性,避免了因特殊情况而造成的语言歧义。经研究发现,经贸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言英译时主要采用模糊语意对等法,惯用表达意译法,模糊语意增强法,模糊语意减弱法及省译五种翻译方法。其中,采用模糊语意增强法、模糊语意减弱法、省译法体现出模糊词语英译时文本功能性的保证;采用惯用表达意译法、模糊语意减弱法、省译法体现了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及模糊蕴含三种模糊词英译时需考虑到目的语语言习惯与文化,并保证目的语读者可以接受;模糊附加词的模糊语意减弱法以及三种模糊词语的模糊语意对等法使源语的信息输出与目的语的信息输入达到连贯体现得更为清晰。
邓宏伟[2](2006)在《基于信用链的建筑市场信用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市场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各个信用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信用链”的形式存在于建筑市场中,“信用链”是否稳定有序直接决定了建筑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高低。本文选择了建筑市场“信用链”进行研究,旨在为分析建筑市场信用系统和设计建筑市场信用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论文对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关于信用、建筑市场信用以及信用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信用链的概念加以界定,认为信用链由信用主体(结点)和信用关系(键)两个要素构成,并对建筑市场信用链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次,建立了一个信用链熵值量化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信用链的稳定程度可以用熵值来反映,而信用链的熵值则被表达为结点或键的个数、信用度或键强等变量的函数。通过对信用链熵值模型的分析,得出了信用链具有可加性、传递性、木桶效应和进化性等性质。建筑市场信用是一个整体系统,从信用链的角度上看,信用链(信用关系)与市场主体的信用度在彼此共同演进中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然后,运用分工与交易理论、博弈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演进与优化机理。最后,总结了我国建筑市场信用及信用链的发展和演进历史,并结合了我国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的具体交易方式,对建筑市场信用链进行实证研究。
顾纪昌[3](1997)在《“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在英语诸多词汇中,as是一个拼写十分简单却极其活跃的词,有时其用法比较复杂,在商检英语证书中也常用到它。现仅就其词性谈谈它的基本用法。 一、作介词用
二、“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视角下经贸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言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
1.4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Legal Documents |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Legal Documents |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Legal Documents Translation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Vague Language in Legal Documents |
2.2.1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Definition of Vague Language |
2.2.2 Previous Studies of Vague Language Translation in Legal Documents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Skopos Theo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Concepts of Skopos Theory |
3.1.1 Translation Action and Skopos |
3.1.2 The Shift of Status from ST to TT |
3.1.3 Source Culture and Target Culture |
3.1.4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2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Skopos Rule |
3.2.2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 |
3.2.3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 |
Chapter Four Distribution and C-E Translation of Vague Language in LDET |
4.1 Distribution of Vague Language in LDET and Its Cause |
4.2 Skopos Factors Affecting C-E Translation of Vague Language in LDET |
4.2.1 Skopos |
4.2.2 Acceptability of Translation |
4.2.3 Legal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T and TT |
4.2.4 Participants in Legal Documents Translation Process |
4.3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Reflected in Vague Language C-E Translation in LDET |
4.3.1 Skopos Rule in Vague Language C-E Translation |
4.3.2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 in Vague Language C-E Translation |
4.3.3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 in Vague Language C-E Translation |
4.4 Vague Language C-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LDET |
4.4.1 Methods To Realize Skopos Rule |
4.4.2 Methods To Realiz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 |
4.4.3 Methods To Realiz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Lists of LDET at Home |
Appendix B Lists of LDET Abroad and Its Website |
Appendix C Lists of LDET Abroad and Its Website |
Acknowledgements |
(2)基于信用链的建筑市场信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基础 |
1.2.1 理论基础 |
1.2.2 信用和建筑市场信用问题的研究成果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 |
1.4.1 本文的结构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构成与结构形式 |
2.1 “信用链”概念的界定 |
2.2 信用链的构成与形式 |
2.2.1 信用链的构成要素 |
2.2.2 信用链的结构形式 |
2.2.3 信用链中的关键结点和关键键 |
2.3 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构成分析 |
2.3.1 信用链的结点:建筑市场的信用主体 |
2.3.2 建筑市场各主体间的信用关系 |
2.3.3 建筑市场信用链的结构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熵”值模型的建筑市场信用分析 |
3.1 信用链熵值模型的建立 |
3.1.1 信用链“熵值”模型的构建思想 |
3.1.2 信用链熵值模型的构建依据 |
3.1.3 信用链熵值模型的初步构建与验证 |
3.1.4 信用链熵值模型的推广形式 |
3.2 基于信用链熵值模型的信用链性质分析 |
3.2.1 基本属性 |
3.2.2 可加性 |
3.2.3 传递性 |
3.2.4 木桶效应 |
3.2.5 进化性 |
3.3 建筑市场信用分析:信用链“熵值”模型的一个应用 |
3.3.1 从信用链性质的角度分析建筑市场整体信用 |
3.3.2 信用链熵值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 |
3.3.3 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演进与优化机理 |
4.1 信用链的演进与优化概述 |
4.2 分工与交易理论对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的解释 |
4.2.1 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 |
4.2.2 分工的演进 |
4.2.3 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机理的分析 |
4.3 建筑市场信用链优化的博弈论解释 |
4.3.1 建筑市场交易中“囚徒困境” |
4.3.2 博弈的演化与合作的产生 |
4.3.3 建筑市场信用链优化的途径:重复博弈 |
4.4 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对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的分析 |
4.4.1 演化经济学对自发演化动力的解释 |
4.4.2 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中的演化机制 |
4.5 政府在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中的作用 |
4.5.1 政府信用行为的动机和性质 |
4.5.2 政府信用对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的影响巨大 |
4.5.3 政府在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的实证分析 |
5.1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的发展 |
5.1.1 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1956年~1978年) |
5.1.2 经济转型期(1978年至今) |
5.1.3 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5.2 我国建筑市场信用链演进与优化的过程实证 |
5.2.1 我国建筑市场交易方式的变革 |
5.2.2 交易方式变革下信用主体的演进 |
5.2.3 交易方式变革与信用主体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
5.2.4 不同交易方式下建筑市场信用链的分析比较 |
5.3 演进过程中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体系 |
5.3.1 美国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体系 |
5.3.2 我国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总结 |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视角下经贸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言英译研究[D]. 关蔚.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2]基于信用链的建筑市场信用研究[D]. 邓宏伟. 中南大学, 2006(06)
- [3]“AS”在商检英语中的应用[J]. 顾纪昌. 中国商检,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