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城[1](1995)在《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南京审计学院张金城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后.作出的审计结论偏离被审系统实际情况.对导致产生损失和影响的可能性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掌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
董霞[2](2006)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领域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审计中的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以及审计环境和审计风险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突破了传统的审计理论架构,对审计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此可见,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其理论体系,制定执业标准和规范,增强实践操作性,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定义、审计要素以及目前常见的审计模式,并对目前使用较多的EDP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为了理清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审计程序,本文结合图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随后,本文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审计从审计要素、审计前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网络审计的审计要点。最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现状的比较,指出了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建议。
赵家琦[3](2011)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分期探讨与发展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经过30年的发展,从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到会计信息化的提出和普及,发展过程体现出了发展的层次性和规律性。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历史的总结,得出每个历史阶段的一般特征,同时对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从较为全面的角度认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进程。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由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决定的。本文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会计信息化概念的基本介绍,并提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包括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和两阶段的划分。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比分析对会计电算化阶段和会计信息化阶段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中重点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和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展望,笔者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六个方面的内容论述,预测了未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文章的写作思路是首先给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历史分期,然后对每一阶段进行具体论述,在各阶段的论述中又主要选取了会计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重点论述。最后,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由于本文作者的经验和知识有限,文章难免存在较多的漏洞和不足。譬如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最后一章对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展望也没有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钱艳[4](2003)在《信息系统审计——网络架构、测试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电算化信息系统不断普及,ERP等系统建立使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业务包括物资、资金、人力等都被纳入一个庞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中。管理人员在面临传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必须面对信息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本论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从而提出建立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审计。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和管理趋于复杂,企业必须靠加强管理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而单纯依靠人的控制和一些简单的辅助手段已经不足以保证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有效,因此,企业就需要引入一些专门的信息系统,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依托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电子商务使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高度集成,传统审计理论与实务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受到空前的挑战。会计电算化乃至网络财务及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环境和内部控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对象不再局限于财务会计审计或管理效益审计等,而是扩大到网络化的经济活动和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技术除了绕过计算机审计、穿过计算机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审计外还包括了利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在信息系统审计的实务部分,论文从系统开发、系统功能、内部控制和网络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几个部分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系统开发阶段,应对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合法性、可审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进行审计。要保证信息系统在业务数据处理中的正确性还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审查。信息系统审计对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很强的依赖,所以除了前述两个方面还应对系统操作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程序和数据安全就无法保证,从而也无法保证审计的实施。对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审计则将重点放在风险与安全防护方面,如审查交易授权、跟踪访问和操作记录、保留系统审计程序运行以及审查通信安全等。
张翔[5](2009)在《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我国一批会计软件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了稳定、可靠、优质的财务会计软件。大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陆续实施了电算化;行政、事业单位也纷纷采用通用的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己成为会计发展的主流方向。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但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也势必影响着审计工作,它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传统的手工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会计电算化引起了审计理论,技术及方法等改变,并且出现了在会计电算化下的计算机舞弊新情况,如何应对这个挑战,这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研究的最新内容。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概念。第三部分本文在与传统手工审计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审计准则、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等几方面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带来的改变。第四部分综观了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第五部分分析了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新的风险如:系统软件,人员操作,计算机舞弊和职业道德等。第六部分总结了目前普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几种方法,如借助于被审单位的电脑和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借助专业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嵌入审计模块审计等。第七部分建议性的提出了应对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众多影响的对策:制定完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计算机舞弊的审计,加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等。并结合案例具体介绍了目前比较盛行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最后展望了会计电算化下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审计时代的到来和IT审计师的诞生。
张永芳[6](2008)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先进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系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经营管理体制中。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会计的逐步实施,企业已经实现了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企业经营效益和财务资料的可靠性,企业必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节,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必备要求。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内部控制框架相适应,以改善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国有关政策制定部门的当务之急。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尤其应该着眼于信息化的大背景,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渐加深,企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等之外,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相关的信息和信息系统风险日益增长。由此可见,在会计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在其运行过程中,对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有效的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益,企业迫切需要对传统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框架。论文从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借鉴COBIT4.1模型,探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希望能够借以帮助企业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时提高风险意识,认真细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不折不扣地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与国际接轨。
杨周南[7](2003)在《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文中提出本文总结和审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内涵和作用,根据目前我国信息化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实践提出建立和实施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首先是建立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事件驱动模式的系统,其核心是集成;同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AIS)安全有效地运作,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为了确保和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开展对AIS及其内控制度的审计,以最终地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AIS的ISCA模型。正确地实施ISCA模型,可实现企业的物流、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控制过程和审计过程的整合和集成,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张茂燕[8](2005)在《论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文中指出全文共分四章,主要是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特点、内容、方法与流程,论证了在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通过对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出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笔者关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策略建议。第一章信息系统审计概述。首先对与信息系统审计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然后归纳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在与相近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接着在第二节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并结合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流程。第二章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要论证了在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章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首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概况;然后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揭示出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对策。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针对现状和问题,从思想认识、准则体系的构建、审计工具的开发、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上提出了笔者关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策略建议。
张慧美[9](2009)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信息的捕捉、获取、处理、存储、传递等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及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成为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存储会计数据的重要手段,给会计学科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尽管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极大地改善了会计业务的处理,但同时也对会计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合法进行审计,而且还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审计。这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审计理论架构,给审计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大,审计中的各个要素及审计的标准和准则也随之发生变化,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而注册会计师必须密切关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及控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规范研究等方法,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构成、审计的特点和要素,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门类学科知识,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其物理结构,进而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进行论述,阐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程序,讨论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线索、人员、技术、内容和标准及准则的影响,进而剖析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并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和科学的评价,最后从人员配备、技术支持、方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风险的一些手段。
马凤梅[10](2011)在《会计电算化前提下如何搞好审计工作》文中认为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手工审计工作造成了冲击,迫切要求现有的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补充和完善。如何适应新形势,保证审计方式、方法的科学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搞好电算化审升工作已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必要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目标的必然要求,并对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就如何搞好审计工作提出了看法。
二、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章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
2.1 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
2.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必然性及意义 |
2.2.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
2.2.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2.3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
2.4 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要素 |
2.5 常见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模式 |
第3章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与程序 |
3.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 |
3.1.1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审计 |
3.1.2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 |
3.1.3 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应用程序审计 |
3.1.4 会计信息系统系统数据文件审计 |
3.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程序 |
3.2.1 准备阶段 |
3.2.2 实施阶段 |
3.2.3 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
3.2.4 异议和复审阶段 |
第4章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审计 |
4.1 网络审计概念 |
4.2 网络审计要素 |
4.3 实现网络审计的前提条件 |
4.4 网络审计要点 |
4.4.1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硬件 |
4.4.2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控制事项 |
4.4.3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处理事项 |
4.4.4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数据 |
4.4.5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事项 |
第5章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建议 |
5.1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1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现状 |
5.1.2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
5.2.1 深入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并形成理论体系 |
5.2.2 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
5.2.3 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法规和准则 |
5.2.4 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 |
5.2.5 开发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 |
5.2.6 注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的研究,积极尝试网络审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会计信息化分期探讨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
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
1.1 会计信息化概念 |
1.1.1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
1.1.2 会计信息系统概念 |
1.1.3 信息技术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
1.2 会计信息化分期与展望研究综述 |
1.3 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分期 |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阶段(1979-1997) |
2.1 会计电算化 |
2.1.1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
2.1.2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经济管理环境 |
2.1.3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技术条件 |
2.1.4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企业需求 |
2.1.5 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
2.2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 |
2.2.1 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体系结构 |
2.2.2 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
2.2.3 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
2.2.4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商品化会计软件 |
2.3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 |
2.3.1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本科教育 |
2.3.2 会计电算化阶段的研究生教育 |
第三章 会计信息化阶段(1998-至今) |
3.1 会计信息化 |
3.1.1 会计信息化概念 |
3.1.2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经济管理环境 |
3.1.3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技术条件 |
3.1.4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需求 |
3.1.5 政策支持与行业组织发展 |
3.2 基于事件驱动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 |
3.2.1 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体系结构 |
3.2.2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
3.2.3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关系 |
3.2.4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ERP软件 |
3.3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教育 |
3.3.1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本科教育 |
3.3.3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研究生教育 |
第四章 会计信息化阶段的深化与展望 |
4.1 建立完善会计信息化学科的理论体系 |
4.2 面向企业间与企业集团的价值链管理 |
4.3 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 |
4.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
4.5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 |
4.6 推进会计信息化教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信息系统审计——网络架构、测试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给审计提出的挑战 |
1.1.2 信息系统审计成为热点 |
1.1.3 探索网络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框架和实务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 本论文的创新特色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结构 |
2.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2.1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2.1.1 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2.1.2 信息技术的应用 |
2.2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
3. 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背景 |
3.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
3.1.1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
3.1.2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
3.1.3 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
3.2 网络化财务对审计的影响 |
3.2.1 网络财务 |
3.2.2 网络财务对审计的影响 |
4. 信息系统审计 |
4.1 审计对象 |
4.1.1 审计对象的演进 |
4.1.2 网络化经济活动 |
4.1.3 网络信息系统 |
4.2 审计依据和审计证据 |
4.2.1 审计依据 |
4.2.2 审计证据 |
4.3 审计技术 |
4.3.1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 |
4.3.2 网络审计技术 |
4.4 审计程序 |
4.4.1 准备阶段 |
4.4.2 实施阶段 |
4.4.3 终结阶段 |
5. 信息系统审计实务 |
5.1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 |
5.1.1 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目标 |
5.1.2 信息系统开发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
5.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
5.2.1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
5.2.2 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及其审计 |
5.2.3 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及其审计 |
5.3 网络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审计 |
5.3.1 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 |
5.3.2 电子商务系统的审计 |
6. 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
6.1 从信息系统审计看现代审计学科的发展 |
6.2 信息系统审计对我国审计发展的影响 |
6.2.1 审计观念的转变 |
6.2.2 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才 |
6.2.3 行业标准与实务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2 会计电算化概述 |
2.1 会计电算化的定义 |
2.2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
3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
3.1 对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影响 |
3.2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
3.3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 |
3.3.1 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
3.3.2 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
3.4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
3.5 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
3.6 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改变 |
3.7 对审计档案影响 |
4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问题及原因 |
4.1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问题 |
4.1.1 绕过计算机审计 |
4.1.2 手工作坊式的审计 |
4.2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问题原因 |
4.2.1 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
4.2.2 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 |
4.2.3 客户不配合 |
4.2.4 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完善 |
5 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
5.1 系统控制风险 |
5.2 软件系统风险 |
5.3 人员操作风险 |
5.4 计算机舞弊风险 |
5.4.1 利用计算机偷窃资产或贪污资金 |
5.4.2 刺探、收集有关经济情报 |
5.4.3 向他人计算机系统传播计算机病毒 |
5.5 职业道德风险 |
6 会计电算化下审计方法 |
6.1 借助于被审单位的电脑和会计软件进行审计 |
6.2 借助专业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
6.3 嵌入审计模块 |
7 加强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策 |
7.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7.2 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
7.3 加强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 |
7.4 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
7.4.1 强化风险意识 |
7.4.2 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法规、准则 |
7.4.3 加强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控制 |
7.4.4 加强操作控制 |
7.4.5 加强内部审计 |
7.5 加强计算机舞弊的审计 |
7.6 加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
7.7 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上预留审计数据接口 |
7.8 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 |
8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案例 |
9 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学科发展趋势 |
9.1 IT 审计“技术审计时代”的到来 |
9.2 IT 审计师的诞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研究的成果 |
1.3.2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现状 |
2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和必要性 |
2.1 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
2.2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
2.3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特点 |
2.4 研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
2.4.1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2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
3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组建 |
3.1 COBIT4.1在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
3.1.1 COBIT4.1内部控制的思想精髓 |
3.1.2 COBIT4.1在信息系统控制应用的意义 |
3.2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主体与客体、基本原则 |
3.2.1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 |
3.2.2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体与客体 |
3.2.3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
3.3 完善环境建设,培养企业整体的信息处理能力 |
3.3.1 重新调整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 |
3.3.2 利用网络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3.3.3 强调"软控制"与人的重要性 |
3.3.4 评估风险,利用信息资源进行风险控制 |
3.4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内部控制 |
3.4.1 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
3.4.2 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预防性功能 |
3.4.3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一体化集成管理 |
3.5 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增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
3.6 加强监督,定期评估,重新设计内部控制规则 |
4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与监管 |
4.1 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控制 |
4.1.1 组织机构设置 |
4.1.2 职责划分 |
4.1.3 上机操作管理 |
4.1.4 档案管理 |
4.1.5 设备管理 |
4.2 获取与实施方面的控制 |
4.2.1 资金 |
4.2.2 符合标准和规范 |
4.2.3 人员培训 |
4.2.4 系统转换 |
4.2.5 程序修改控制 |
4.3 交付与支持方面的控制 |
4.3.1 业务发生控制 |
4.3.2 数据输入控制 |
4.3.3 数据通讯控制 |
4.3.4 数据处理控制 |
4.3.5 数据输出控制 |
4.3.6 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
4.4 网络系统安全控制 |
4.4.1 基于企业内部网的控制措施 |
4.4.2 基于企业外部网的控制措施 |
4.5 监测与评价 |
4.5.1 了解特定风险 |
4.5.2 主要监控点 |
4.6 有关法规方面的控制 |
4.6.1 加快修订现已颁布实施的有关会计电算化法规性的文件 |
4.6.2 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
4.6.3 强化领导,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建立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 |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工作 |
5.1 主要研究工作小结及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ISCA模型产生的背景:在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涵需要提升和明确 |
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内涵:ISCA模型 |
1. 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AIS) |
2. 建立有效、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些基本观念 |
3. 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
三、结论 |
(8)论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三、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
第一节 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
一、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几个概念 |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概念 |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 |
第二节 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方法与流程 |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流程 |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 |
第二章 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信息系统审计之必要性 |
一、信息系统审计是法人治理的重要手段 |
二、信息系统审计是保证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工具 |
三、信息系统审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四、信息化建设的效益需要信息系统审计 |
五、鉴证电子化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需要信息系统审计 |
六、对数据的实时审计需要信息系统审计 |
七、信息系统审计有利于维护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秩序 |
第二节 信息系统审计之可行性分析 |
一、环境之可行性 |
二、经济之可行性 |
三、组织管理之可行性 |
四、理论与技术之可行性 |
第三章 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国外信息系统审计透视 |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回顾 |
二、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现状概况 |
第二节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透视 |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初步成效 |
二、我国有关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规范的现状 |
三、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
四、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现状 |
第三节 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共性问题分析 |
二、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执业准则体系 |
一、研究制订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执业准则规范体系 |
二、加强与信息系统审计相配套的立法 |
三、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一套信息系统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开发信息系统审计软件,统一规范数据接口标准 |
一、开发专门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工具软件 |
二、统一规范数据接口标准 |
第三节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和管理运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适应信息系统审计事业发展的管理运作和人才培养机制 |
二、必须建立一支完备的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关注,引导并培育市场 |
四、引入风险基础审计的理念,大力发展信息系统审计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9)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
2.1 现代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特点 |
2.2 会计信息系统 |
2.2.1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
2.2.2 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
3.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 |
3.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
3.1.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基础 |
3.1.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
3.1.3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意义 |
3.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内容 |
3.2.1 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
3.2.2 对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 |
3.2.3 对会计数据的审计 |
3.3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过程 |
3.3.1 准备阶段 |
3.3.2 实施阶段 |
3.3.3 终结阶段 |
3.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
4. 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
4.1 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
4.2 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
4.3 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
4.4 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
4.5 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
4.6 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
5.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及评价 |
5.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固有风险分析及评价 |
5.1.1 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固有风险的因素分析 |
5.1.2 对会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的识别 |
5.1.3 对会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的评价 |
5.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控制风险分析及评价 |
5.2.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控制风险因素分析 |
5.2.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控制风险识别 |
5.2.3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控制风险评价 |
5.3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检查风险分析及确定 |
5.3.1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检查风险的因素分析 |
5.3.2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检查风险的确定 |
6.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应对 |
6.1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研究 |
6.1.1 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和实践的组织与领导 |
6.1.2 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法规和准则 |
6.2 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
6.3 开发安全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 |
6.4 慎重对待相关工作环节 |
6.4.1 审慎接受审计客户 |
6.4.2 组织胜任的审计工作团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会计电算化前提下如何搞好审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
(一)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
(三)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是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现状 |
(一) 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
(二) 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完善 |
(三) 财务软件的使用混乱 |
(四) 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 |
(五) 审计方法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 |
三、大力发展电算化审计的对策 |
(一) 加快电算化审计法规的制定 |
(二) 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 |
(三) 增加审计审核窗口 |
(四) 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前审计 |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中审计 |
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后审计 |
(五) 改变审查取证方法 |
(六) 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 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
(七)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 |
1、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进即有丰富会计、审计经验又具备深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
2、要积极开展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后续教育, 使审计人员看 |
3、应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 可 |
(八)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
1、注重对高校学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
2、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
四、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 张金城.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5(01)
- [2]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D]. 董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8)
- [3]中国会计信息化分期探讨与发展展望[D]. 赵家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4)
- [4]信息系统审计——网络架构、测试与评价[D]. 钱艳. 重庆大学, 2003(02)
- [5]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研究[D]. 张翔.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6]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D]. 张永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 [7]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 杨周南. 会计研究, 2003(10)
- [8]论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D]. 张茂燕. 厦门大学, 2005(02)
- [9]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D]. 张慧美. 辽宁师范大学, 2009(S2)
- [10]会计电算化前提下如何搞好审计工作[J]. 马凤梅. 企业研究,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