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Jacob Rabinowitz,张肃文[1](1972)在《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文中研究说明 背景本《通信系统》不仅可用于一般通信,而且特别适用于由于信号衰落和多径失真而遭受信息损失的系统。在上述情况下,通信系统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降低误码率,以改善通信的可靠性。以前改善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方法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或频率扫描分集。带内编码系统也已用来改善通信的可靠性。这些系统所发射的信息是一群具有多余度的用符号代表的信号,因此即使接收的符号比这群符号少,也足以判别出发送的信息。在所有已知的带内编码系统中,根据发射符号中的一部分即足以恢复全部信息,但接收一定数量的符号还是必要的。
吴伟[2](2007)在《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宽带数字接收机已成为电子战侦察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征是利用靠近射频前端的高速ADC来实现宽开监视,利用数据率转换系统来降低后继数据率,实现无失真接收,后端利用DSP对所截获的低速率信号进行高精度信号特征提取。前端高速ADC与后端相对低速DSP之间的速率不匹配问题是宽带数字接收机面临的最大挑战。电子侦察中所面对的是参数完全未知的非合作信号,缺乏先验信息。由于匹配信号带宽的基带信号速率是在无失真条件下的最低数据率,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数据率,缓解后继处理压力,实现对未知信号的无失真通带匹配接收已经成为目前数字侦察接收机的系统性关键技术和难点。本文围绕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的理论基础、方案设计和系统架构,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有:1、研究了电子战环境下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和实现方案,提出了带通采样方案、数字下变频方案、数字信道化方案、引导式频谱融合方案、大时宽调频信号的频谱分时接收方案和频谱压缩方案等六种通带匹配接收的基本方案,分析优缺点,并指出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研究了通带匹配接收中的快速频率估计技术和带宽参数估计技术,同时给出易于工程实现的相关快速算法。2、研究了基于带通采样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提出了可变速率直接ADC带通采样和可变速率直接带通抽取两种通带匹配接收结构,分别研究了系统性能恶化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在硬件实现中所面临的困难,指出后者具有较强的工程可实现性。3、研究了基于数字下变频高效结构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提出了基于多级抽取比的可变带宽高效数字下变频方法,提出了基于有理数倍抽取比的高效带宽精匹配接收方法。这些方法以多相滤波结构为基础,有着较好的运算效率和工程可实现性。最后讨论了处理多个同时到达信号的通带匹配接收方案,并针对硬件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4、研究了基于可变带宽滤波器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提出了基于加权Minimax准则的可变带宽滤波器线性规划设计方法,提出了可变带宽FIR数字滤波器的高效WLS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扩展傅里叶变换的可变带宽滤波器设计方法,以及基于EFT滤波器的通带匹配接收高效结构。应用这些可变带宽滤波器的优点在于只有一个直接决定带宽的可调谱参数,更新机制简单。最后讨论了基于可变带宽滤波器的多信号通带匹配接收方案。5、研究了基于频谱压缩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研究了频谱压缩与重构的基本原理,分析了Laguerre变换的频率卷绕特性,及其对LFM信号的频谱压缩特性,提出了基于Laguerre变换的宽带LFM信号频谱压缩数字接收方法。压缩信号可利用频谱恢复网络实现信号的重构,LFM信号的初始频率和调频斜率在频谱恢复后仍可较精确估计。6、研究了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其中包括实验平台的总体方案、高速A/D板、通带匹配接收处理板、PCI数据采集卡、高精度参数估计处理板和显控软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平台具有较好的性能,能正确有效的实现信号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
魏强[3](2003)在《声表面波器件在直扩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介绍了声表面波器件在扩频通讯系统中的应用。 首先,作者简要介绍了扩频通信的重要概念和声表面波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介绍声表面波器件,包括声表面波滤波器和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的各种设计和分析方法。侧重介绍了准静态分析法,并编制了采用该方法分析滤波器的程序,实际制作的滤波器和设计仿真结果能很好吻合。 本文的最后,结合某航空直扩数传电台的工程要求,设计了高矩形系数的前置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组、采用多芯片组装厚膜工艺技术的声表面波可编程相关器和声表面波压控振荡器,完成了解调解扩单元的硬件设计。并采用System View和Matlab软件工具对子系统进行了仿真。硬件的实测结果和仿真结果相吻合。实践证明所设计的子系统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房志江[4](2005)在《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仿真》文中认为天波超视距雷达(Over-the-Horizon Radar—OTHR)工作在3—30MHz的高频频段,利用电离层对高频信号的反射作用自上而下地进行目标探测。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这种工作方式使得它在工程实践上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主要研究OTHR系统的软件仿真,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根据OTHR的工作环境模拟OTHR各个阵元接收的回波信号,并将其保存为数据文件;然后根据OTHR的系统结构,编写信号处理程序,并给出可视化用户界面;最后利用OTHR仿真系统,对二相编码连续波(BPCCW)和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这两种发射波形的OTHR作抗干扰性能分析。 OTHR系统仿真一方面实现了对OTHR实际工作中测得的回波数据进行目标检测和航迹显示的功能,另一方面研究了二相编码连续波(BPCCW)在OTHR中的应用,并与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OTHR作了性能上的对比分析。
陈志栋[5](2014)在《超窄带(UNB)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解调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在低功耗、远距离的数据传输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已有ZigBee、Enocaen等低功耗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在低功耗状态下的远距离通信的需要。此外,无线频率的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急需寻找一种新的高效率的调制方式来显著的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超窄带(UNB)通信技术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它能提供相当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和较远的传输距离。超窄带主要由VMSK和MSB两类调制方式组成,本论文以MSB类调制方式为重点,对这两者的调制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锁频锁相环(FPLL)的MSB解调器,并使用C++语言在PC平台上完成了该解调器的软件构建。论文第一部分针对当今超窄带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VMSK和MSB两类调制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重点对MSB调制方式的功率谱进行细致的阐述。第二部分提出了基于锁频锁相环(FPLL)的MSB解调器的设计,并对系统中的各个相关模块使用了Matlab仿真和算法构建,实现了建立在锁频锁相环理论基础上的载波修复及相位跳变值提取、频率自控环路与锁相环换向的功能。该方法既扩大了载波捕获范围,又满足了精确跟踪载波相位的要求,解决了锁相环捕捉范围和捕捉精度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系统在拥有较高精度的载波跟踪能力的同时拥有不错的频率捕捉范围。同时,依据鉴相输出信号的原理,给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检测方式,对判决门限的确定也进行了分析。此外,论文构建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通信系统的系统同步问题。其中,载波同步利用锁相环直接提取;位同步是根据鉴相器的相位输出进行软件实现;帧同步通过插入辅助码来实现。最后,通过Matlab的平台整合了包括调制/解调在内的较为完整的MSB类传输系统,并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在PC机上完成了解调器的软件构建,其利用全数字化的处理使整个系统结构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和模块化。本文实现的软件解调器选择的载波频率较低,降低了开发难度,但为以后采用高速ADC/DAC和高速CPU处理器来实现高频的超窄带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毛智能[6](2020)在《非连续谱抗模糊波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雷达系统所面临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现代雷达系统为提高系统性能而要求更宽的工作带宽,以及雷达用户的持续增长,都使得频谱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导致雷达系统经常面临工作频带内连续可用频带不足或带内频谱干扰等问题,而频带的非连续将带来雷达波形高自相关旁瓣,极大影响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此外,雷达系统所采用的相参处理方法也将带来距离模糊和速度模糊问题,这不仅会带来目标测量值的模糊问题,而且由此导致的速度混叠和距离混叠现象很可能使得目标被淹没在杂波混叠区而无法检测。而现有的信号处理及波形设计方法都仅应对单一问题,而实际雷达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两种情形出现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本课题尝试在波形设计上同时解决两者,给予雷达系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本论文首先根据现已有的调制方法,给出了非连续谱环境下的两种信号形式,并对其非连续下的频谱约束性进行了描述,为本文后续的非连续谱设计提供依据。此外,为完成对非连续谱波形性能的可靠评估,给出了基于周期模糊函数的波形性能衡量指标,即主瓣分辨力、旁瓣水平以及距离模糊和速度模糊等等。同时对每一个波形性能衡量指标,讨论了频谱的非连续对波形性能的影响。在非连续谱波形设计上,本论文首先给出了基于峰值旁瓣准则的两种非连续信号形式下的波形优化方法,并对两种非连续谱波形设计方法中可控参数进行详细讨论。其后分别建立了单阻带分析模型和双阻带分析模型,以给出的两种非连续谱波形设计方法为基础,通过实验给出了峰值旁瓣关于频谱阻带宽度和位置的性能分布态势图。从而可以从该态势图中获得频谱阻带大小和分布位置对波形旁瓣性能的影响,为工作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雷达系统工作频带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非连续谱跳频脉冲波形的优化设计,虽然解决了带内频谱干扰问,但受限于有限的跳频频率自由度,使得波形仅具备优化中心带自相关旁瓣的能力。跳频脉冲个数越多,则波形设计后旁瓣性能越好。然而当跳频波形周期一定时,脉冲数个数的增加必然降低脉冲间隔,导致距离模糊问题更为严重。为缓解距离模糊问题,要求波形具有脉间正交性。众所周知,相位编码波形中的正交互补码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然而相位编码波形必须占据连续性带宽,在非连续背景下,如果对脉间引入跳频,实现频谱的非连续扩展,则将丧失其正交互补性能。事实上,在脉间采用跳频技术脉冲内部实现相位编码的波形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设计潜力。而现已有的一类脉间步进频脉内相同编码的波形也只是简单地将两种技术结合,远没有达到波形的最优性能。鉴于此,在本课题中将给出一种脉间跳频脉内编码(PCFH,phase-coded frequency-hopping)波形的优化设计方法。PCFH波形既具备跳频提供的频率捷变能力,又兼具相位编码提供的高设计自由度,因此在抑制中心带自相关旁瓣的同时,也可将周期带自相关函数旁瓣列入设计目标,以缓解距离模糊问题,解决因距离模糊导致的杂波混叠问题。此外,亦可将非连续谱跳频设计方法引入PCFH波形设计中,解决PCFH波形面对复杂电磁下带内频带干扰的难题,从而在抗距离模糊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波形的非连续谱应用。关于雷达波形中的速度模糊问题,本论文首先以传统回波距离多普勒(RD,range-Doppler)处理方法为基础,导出了具有多普勒扩展的改进RD处理方法。显然,并不是所有波形对于改进的RD处理方法都适用。由雷达周期模糊函数可知,其周期带多普勒旁瓣取决于单周期模糊函数在波形周期倒数的整数倍处的多普勒截面。而对于脉冲波形而言,由于脉冲时宽远小于脉冲周期,这将导致其多普勒主瓣宽度内必然存在数个上述多普勒截面,也即周期模糊函数必然存在数个多普勒模糊栅瓣。因此,为解决速度模糊问题,需要求脉冲宽度等于脉冲周期,此时上述周期性多普勒截面正好位于单周期模糊函数多普勒主瓣零点,从而消除多普勒模糊栅瓣,解决速度模糊问题。因此,针对于改进的RD处理,本课题给出了一种合适的相位编码连续波波形设计方法,在解决速度模糊问题的同时,亦确保雷达系统的旁瓣性能。此外,为应对现阶段复杂的电磁环境,本课题将上述设计方法推广到恒模复序列上来,从而与非连续谱调频波形设计相结合,给出应对高速目标的非连续谱PCFM波形设计方法。
李亚威[7](2020)在《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评估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多功能一体化电子系统是未来电子对抗的发展热点。本文主要研究雷达、通信、侦察、干扰多功能一体化电子系统的在线性能评估技术。对于这样功能复杂、影响因素繁多的动态系统,在线性能评估对监控系统状态,辅助操作人员决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侦干探通各功能的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构建了系统综合性能的评价模型,并开发了仿真软件将性能评估过程直观演示,验证了所建立模型和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侦干探通四项功能,基于客观、全面、简洁、可测的原则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并建立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其性能。2.对各指标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分类筛选,对需要在线测量或估计的内部参数提出相应的测量算法,实现各项功能指标的在线测量,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各内部参数在线测量算法的有效性。3.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性能评估方法,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使用熵权法对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将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提高了综合评价模型可信度。使用梯度投影法解决孔径分配的最优化问题,给出反馈信息。4.开发了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评估仿真演示软件。该软件能够在输入一体化系统相关参数后生成对应信号,测量其指标数值,并给出系统综合评价结果,实现了性能评估过程的直观演示。
蒋润良[8](2003)在《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相位编码雷达采用扩频技术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低截获概率特性,因此在军民两用方面其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相位编码雷达也存在着距离旁瓣较高和多卜勒敏感等问题。 针对相位编码雷达距离旁瓣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FFTIFFT法去除大功率信号来抑制距离旁瓣。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表明,此方法可有效抑制距离旁瓣,从而能提高雷达观察目标的动态范围至80dB以上。 本文还分析了相位编码雷达的检测性能和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显示相位编码雷达抗短波、高斯白噪声、二相码等干扰的能力优于线性调频雷达。 最后,采用失配滤波器技术,研究并计算机搜索了距离旁瓣为零而信噪比损失很小的优化码,该优化码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雷达侦察接收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系统方案研究 |
2.2.1 带通采样方案 |
2.2.2 数字下变频方案 |
2.2.3 数字信道化方案 |
2.2.4 引导式频谱融合方案 |
2.2.5 大时宽调频信号的频谱分时接收方案 |
2.2.6 频谱压缩方案 |
2.3 信号快速测频技术研究 |
2.4 信号带宽估计技术研究 |
2.4.1 线性调频信号的带宽参数估计 |
2.4.2 相位编码信号的带宽参数估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带通采样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 |
3.1 引言 |
3.2 带通采样技术 |
3.2.1 带通信号的均匀采样 |
3.2.2 多带通信号的均匀采样 |
3.2.2.1 简单多信号带通采样方法 |
3.2.2.2 多信号的复杂均匀带通采样方法 |
3.3 通带匹配带通采样系统结构 |
3.3.1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采样系统 |
3.3.2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抽取系统 |
3.4 系统性能分析 |
3.4.1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采样 |
3.4.2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抽取 |
3.5 硬件实现面临的问题 |
3.5.1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采样 |
3.5.2 可变速率直接带通抽取 |
3.6 仿真实验 |
3.6.1 单信号带通采样 |
3.6.2 多信号带通采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DC高效结构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技术 |
4.1 引言 |
4.2 数字下变频及其高效结构 |
4.2.1 传统的数字下变频 |
4.2.2 多相滤波高效结构 |
4.2.2.1 算法描述 |
4.2.2.2 仿真实验 |
4.3 基于多级整数倍抽取比的可变带宽高效DDC |
4.3.1 算法原理 |
4.3.2 仿真实验 |
4.4 基于有理数倍抽取比的高效带宽精匹配接收技术 |
4.4.1 算法原理 |
4.4.2 仿真实验 |
4.5 多信号通带匹配接收方案 |
4.6 硬件实现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可变带宽滤波器的通带匹配数字接收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可变带宽滤波器的通带匹配DDC |
5.3 基于加权Minimax准则的可变带宽滤波器线性规划设计方法 |
5.3.1 可变带宽滤波器幅频特性 |
5.3.2 基于加权Minimax准则的线性规划设计 |
5.3.3 仿真实验 |
5.4 可变带宽FIR数字滤波器的高效WLS设计方法 |
5.4.1 可变带宽FIR数字滤波器的Farrow结构 |
5.4.2 高效WLS设计 |
5.4.3 仿真实验 |
5.5 基于扩展傅里叶变换的可变带宽滤波器设计方法 |
5.5.1 线性准时不变系统及其扩展傅里叶变换 |
5.5.2 基于扩展傅里叶变换的可变带宽滤波器 |
5.5.3 仿真实验 |
5.5.4 基于EFT滤波器的通带匹配接收高效结构 |
5.5.4.1 算法原理 |
5.5.4.2 仿真实验 |
5.6 多信号通带匹配接收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Laguerre变换的宽带LFM信号频谱压缩数字接收方法 |
6.1 引言 |
6.2 频谱压缩基本原理 |
6.3 Laguerre变换及其频率卷绕与频谱压缩特性 |
6.4 线性调频信号的频谱压缩接收 |
6.5 频谱压缩信号的恢复和参数估计 |
6.6 仿真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系统设计及实现 |
7.1 引言 |
7.2 通带匹配数字接收实验系统设计 |
7.3 系统硬件平台 |
7.4 实验平台测试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声表面波器件在直扩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直扩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
2.1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
2.2 直接序列扩频的数学模型 |
2.3 扩频信号的相关接收与解扩 |
2.4 伪噪声序列 |
第三章 声表面波器件理论基础 |
3.1 声表面波理论基础 |
3.2 叉指换能器特性 |
3.3 压电晶体材料 |
3.4 二阶效应 |
3.5 声表器件制作流程 |
第四章 声表面波器件分析和设计 |
4.1 声表面波滤波器设计方法 |
4.2 Matlab中滤波器设计函数 |
4.3 滤波器的分析 |
4.4 准静态分析在带通滤波器分析中的应用 |
4.5 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 |
4.6 最小频移键控滤波器 |
4.7 QPSK调制器 |
4.8 声表面波振荡器 |
第五章 实验及仿真结果 |
5.1 声表面波滤波器在扩频系统中的应用 |
5.2 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在扩频系统中的应用 |
5.3 MSK直接扩频延迟相干系统在System view上的仿真 |
5.4 声表面波可编程模拟相关器 |
5.5 数字相关器 |
5.6 振荡器实验结果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滤波器设计程序 |
附录二: 滤波器准静态分析程序 |
附录三: 伪码发生器程序 |
附录四: 可编程相关器印制版图 |
(4)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
1.1 天波超视距雷达综述 |
1.1.1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 OTHR的系统结构 |
1.2.1 频率管理系统 |
1.2.2 发射设备 |
1.2.3 接收设备 |
1.2.4 操作控制中心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2.OTHR系统仿真 |
2.1 引言 |
2.2 仿真程序的需求分析 |
2.2.1 系统接收回波模拟 |
2.2.2 信号处理系统仿真 |
2.3 仿真程序的数据流图和程序结构 |
2.3.1 数据流图 |
2.3.2 程序流程图 |
2.4 小结 |
3.OTHR信号分析与回波模拟 |
3.1 引言 |
3.2 线性调频连续波OTHR信号分析与回波模拟 |
3.2.1 线性调频信号波形与频谱分析 |
3.2.2 回波信号分析与模拟 |
3.3 二相编码连续波OTHR信号分析与回波模拟 |
3.3.1 二相编码信号波形和频谱分析 |
3.3.2 回波信号分析与模拟 |
3.4 干扰与噪声仿真 |
3.5 小结 |
4.OTHR中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
4.1 引言 |
4.2 阵列天线简介 |
4.2.1 线性阵列 |
4.2.2 Capon波束形成 |
4.3 Butler多波束形成技术 |
4.3.1 Butler多波束的方向图 |
4.3.2 用FFT形成数字多波束 |
4.3.3 OTHR系统仿真中数字多波束形成 |
4.4 自适应多波束形成技术 |
4.5 小结 |
5.目标信息提取 |
5.1 引言 |
5.2 线性调频连续波OTHR距离/多普勒处理 |
5.2.1 LFMCW的差频信号 |
5.2.2 目标参量提取 |
5.3 二相编码连续波OTHR距离/多普勒处理 |
5.3.1 回波信号的相关处理 |
5.3.2 目标参量提取 |
5.4 两种体制雷达抑制干扰性能分析 |
5.5 目标检测 |
5.6 目标信息显示 |
5.7 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超窄带(UNB)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解调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重难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UNB 技术分析 |
2.1 VMSK 类调制信号分析 |
2.2 VMSK 类调制信号分析 |
2.2.1 MSB 类调制 |
2.2.2 MSB 调制的功率谱分析 |
2.3 超窄带的带宽定义 |
2.4 与 Shannon 矛盾之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锁频锁相环的 MSB 解调器 |
3.1 软件无线电 |
3.1.1 基本原理 |
3.1.2 系统结构 |
3.2 基本架构 |
3.3 锁相环路分析 |
3.3.1 锁相环的一般模型 |
3.3.2 数字压控振荡器 |
3.3.3 环路滤波器 |
3.3.4 鉴相器 |
3.4 锁频环路分析 |
3.4.1 自动频率控制 |
3.4.2 鉴频器 |
3.4.3 环路滤波算法 |
3.5 信号检测 |
3.6 UNB 数字滤波器 |
3.7 MSB 解调器 |
3.7.1 总体方案与仿真结果 |
3.7.2 锁相环性能分析 |
3.7.3 锁频环路性能分析 |
3.7.4 锁频锁相环路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调器的系统同步 |
4.1 载波同步 |
4.1.1 基本原理 |
4.1.2 载波同步的性能 |
4.2 位同步 |
4.2.1 基于数字锁相环的位同步 |
4.2.2 位同步的性能 |
4.3 帧同步 |
4.3.1 Barker 码序列识别器 |
4.3.2 帧同步的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PC 平台实现的 MSB 解调器 |
5.1 总体设计 |
5.2 MSB 调制器的实现 |
5.3 解调器的软件开发与设计 |
5.4 解调器的信号检测模块 |
5.5 解调器的锁频锁相模块 |
5.6 求合法位同步 |
5.6.1 求和法位同步的基本原理 |
5.6.2 求和法位同步的软件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非连续谱抗模糊波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达波形研究现状 |
1.2.2 非连续谱波形研究现状 |
1.2.3 雷达波形抗模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非连续谱波形分析 |
2.1 引言 |
2.2 非连续谱波形的主要形式 |
2.2.1 非连续谱跳频波形 |
2.2.2 非连续谱调频波形 |
2.3 非连续谱波形模糊性能 |
2.3.1 周期模糊函数 |
2.3.2 波形性能衡量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连续谱波形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非连续谱波形峰值旁瓣优化设计方法 |
3.2.1 峰值幅度问题的等价转换 |
3.2.2 非连续谱跳频波形优化方法 |
3.2.3 非连续谱调频波形优化方法 |
3.3 非连续谱旁瓣性能分析 |
3.3.1 非连续谱频谱分析模型 |
3.3.2 非连续谱跳频波形旁瓣性能 |
3.3.3 非连续谱调频波形旁瓣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杂波混叠情况下的非连续谱脉冲波形设计 |
4.1 引言 |
4.2 抗距离模糊脉冲波形优化设计方法 |
4.2.1 周期自相关函数分析 |
4.2.2 波形优化问题描述 |
4.2.3 仿真试验与分析 |
4.3 抗距离模糊脉冲波形的非连续谱设计 |
4.3.1 给定非连续谱跳频下的抗距离模糊脉冲波形设计 |
4.3.2 脉间非连续谱跳频优化的抗距离模糊脉冲波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目标高速情况下的非连续谱连续波波形设计 |
5.1 引言 |
5.2 抗速度模糊连续波波形优化设计方法 |
5.2.1 无模糊速度扩展的改进RD处理方法 |
5.2.2 波形优化方法 |
5.2.3 仿真试验与分析 |
5.3 抗速度模糊连续波波形的非连续谱设计 |
5.3.1 波形设计目标 |
5.3.2 波形实现方案 |
5.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评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一体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性能评估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单功能指标体系 |
2.1 雷达功能的评估指标与模型 |
2.1.1 探测距离 |
2.1.2 测量精度 |
2.1.3 其他指标 |
2.2 通信功能的评估指标与模型 |
2.2.1 传输距离 |
2.2.2 误比特率 |
2.2.3 星座图特征 |
2.3 侦察功能的评估指标与模型 |
2.3.1 截获概率 |
2.3.2 测量精度 |
2.3.3 分选识别能力 |
2.4 干扰功能的评估指标与模型 |
2.4.1 有效辐射功率 |
2.4.2 压制系数 |
2.4.3 有效干扰空间/自卫距离 |
2.4.4 干扰信号的品质因素 |
2.4.5 目标信号捷变 |
2.5 小结 |
第三章 内部参数在线测量 |
3.1 雷达指标的内部参数在线测量 |
3.2 通信指标的内部参数在线测量 |
3.3 侦察指标的内部参数在线测量 |
3.4 干扰指标的内部参数在线测量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综合评价 |
4.1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
4.3 熵权法改进综合评价模型 |
4.4 反馈信息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评估软件实现 |
5.1 软件设计 |
5.1.1 信号生成模块 |
5.1.2 指标测量模块 |
5.1.3 综合评价模块 |
5.2 软件界面 |
5.2.1 一体化系统性能评估软件主界面 |
5.2.2 指标测量结果界面 |
5.2.3 综合评价结果界面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相位编码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
1.2 相位编码码字的分类和发展 |
1.3 相位编码雷达的实现方法 |
1.4 相位编码雷达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
1.4.1 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中的主要问题 |
1.4.2 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中主要问题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2 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 |
2.1 相位编码雷达信号 |
2.1.1 二元随机序列 |
2.1.2 伪随机序列 |
2.2 雷达信号相关处理 |
2.3 相关处理的旁瓣问题 |
2.4 相位编码雷达的旁瓣抑制 |
2.4.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旁瓣抑制滤波器设计方法 |
2.4.2 基于FFT_IFFT法去除大功率信号 |
2.4.2.1 FFT_IFFT法频域去除大功率信号法 |
2.4.2.2 FFT_IFFT法时域去除大功率信号法 |
2.4.2.3 关于FFT_IFFT法去除大功率信号法的几点说明 |
2.4.3 两种旁瓣抑制方法比较 |
2.5 小结 |
3 二相码雷达检测性能及其抗干扰性能分析 |
3.1 相位编码雷达检测性能分析 |
3.1.1 模糊函数 |
3.1.2 多卜勒敏感问题 |
3.2 相位编码雷达和线性调频雷达性能比较 |
3.2.1 随机二相码雷达和伪随机二相码雷达性能比较 |
3.2.2 相位编码雷达和线性调频雷达性能比较 |
3.3 相位编码雷达与线性调频雷达抗短波干扰的性能分析 |
3.3.1 随机二相码雷达抗短波干扰的性能分析 |
3.3.2 线性调频体制雷达抗短波干扰的性能分析 |
3.3.3 计算机仿真 |
3.3.4 结论 |
3.4 相位编码雷达与线性调频雷达抗其它干扰的性能分析 |
3.4.1 三种连续波雷达仿真参数说明 |
3.4.2 相位编码雷达与线性调频雷达抗高斯白噪声的性能分析 |
3.4.3 相位编码雷达与线性调频雷达抗二相码干扰的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4 相位编码雷达码子的选择 |
4.1 引言 |
4.2 常用二相码的相关特性 |
4.3 优化码的搜寻方法及其应用 |
4.3.1 搜寻优化码的基本思想 |
4.3.2 优化码的搜寻方法 |
4.3.3 优化码在雷达中的应用及其仿真 |
4.4 小结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带内时—频—相编码通信系统[J]. Jacob Rabinowitz,张肃文. 科技译报, 1972(S1)
- [2]通带匹配数字侦察接收技术研究[D]. 吴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5)
- [3]声表面波器件在直扩通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魏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4)
- [4]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仿真[D]. 房志江.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 [5]超窄带(UNB)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解调器设计[D]. 陈志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6]非连续谱抗模糊波形设计研究[D]. 毛智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一体化电子系统性能评估与应用研究[D]. 李亚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相位编码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应用研究[D]. 蒋润良.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