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滨羽[1](2014)在《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质处理已成为了城市关注的焦点,所以市政工程设计大量的涌现,对水厂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质量、设计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而现阶段的设计人员还处在人工计算,利用CAD软件人工绘图的阶段。所以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将参数化绘图的方法应用在给水排水设计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CAD软件进行设计绘图已经成为给水排水设计人员用于图纸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面对设计人员的需求,现有的设计软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采用传统的方法设计水厂斜管沉淀池时,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翻阅资料与书籍、查询图表、设计计算,得出数据后再用CAD软件绘图,过程繁琐、效率较低,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市政工程发展的需要。(2)不能自动进行基本图形的绘制。(3)没有自动绘制剖面图的功能。(4)没有针对某个单一污水处理斜管沉淀池的设计系统。面对以上问题,本文针对给水排水设计人员的需求,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本系统以AutoCAD2007为二次开发平台,采用可视化接口和ActiveAutomation技术,利用其内嵌的VBA语言进行编程,运用参数化绘图的方法,开发出一套基于AutoCAD的污水处理的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的参数化绘图设计系统。该系统根据我国现有的设计规范编写了自动化计算程序,可根据参数准确计算出斜管沉淀池尺寸,并进行精确参数化绘图。解决了以上问题,达到计算机自动进行计算与绘图,实现计算与绘图一体化和任意位置剖面图自动绘制的功能。本文研究内容以及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VB、VBA语言的研究。(2)对可视化接口和ActiveAutomation技术的研究。(3)对斜管沉淀池系统的计算和绘图的研究。(4)对实现参数化绘图的方法的研究。(5)对实现任意位置剖面图自动绘制方法的研究。本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斜管沉淀池进行设计计算,二是实现斜管沉淀池的参数化绘图。该参数化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斜管沉淀池参数及构造尺寸输入接口、斜管沉淀池工艺计算程序模块、绘图及计算结果显示程序模块,以及相关的辅助模块。通过统一接口,各程序模块间可实现数据的传输及与用户的交互,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使用户用起来简便快捷。本参数化绘图系统采用框架式结构设计,系统由四大功能模块组成:界面设计模块、斜管沉淀池设计模块、参数化绘图模块、辅助功能模块。VBA语言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功能强大,可以完成斜管沉淀池工艺计算、调用CAD所有的绘图命令。以工艺尺寸和结构尺寸作为变量,通过程序求出图形中各个点的坐标值,将点坐标赋予CAD命令,可完成图形的布置,当输入不同的尺寸变量,便可绘出不同尺寸大小的斜管沉淀池图形,并通过在绘图尺寸上乘以比例变量,便可以绘制出不同比例的图形。以用户输入的角度、标高、管径等参数作为变量,根据管线定位点相对于基准点的位置求出其坐标值,就可根据用户的输入绘出各种管径的管线图形;本程序是利用VBA语言编程计算出斜管沉淀池的各部分尺寸,然后将工艺尺寸、结构尺寸、用户输入的相关信息传至相关的绘图程序,绘图程序对其进行组织完成点坐标计算和图形生成,这样可以在CAD环境中对图形进行保存、打印、输出,并以菜单的形式进行程序发布。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均以窗体和模块方式来实现,可以通过菜单、命令按钮、鼠标点击等操作单独调用事件或调用不同事件的组合,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完成软件的参数化绘图。在实际工程试应用中,用户只需输入参数,该系统即可绘制出设计图,大大简化了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过程,降低了设计难度,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计算的精度与速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具有操作简单、绘图快速等特点,该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辅助设计软件,对于给水排水设计而言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贺晓阳[2](2006)在《浅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文中指出介绍在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概念、功能、模式、方法、实施及取得的成绩。
吴倩娜[3](2014)在《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面外稳定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桁肋拱常在大跨度拱桥设计中应用,其桁肋拱是由弦杆和缀杆或者钢板所组成,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材料、单圆管和哑铃型截面来说,其拥有较高的截面效率。桁肋拱是由横撑将两拱肋联系在一起,以确保其横向稳定性,故研究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面外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概况和发展,列出了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在钢管混凝土桁式拱桥稳定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简要介绍了关于钢管混凝土拱肋弹性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弹性稳定性分析研究所占比例较大,极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较小;利用软件分析钢管混凝土拱肋稳定性的研究较多,建立实际模型拱肋并研究的较少。这使得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设计参数还要继续深入探讨。本文以自行设计的钢管混凝土桁肋拱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该拱肋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拱肋的失稳模态、弹性稳定系数和进行了考虑其材料非线性与几何非线性的极限承载力研究。探讨了横撑的布置形式、横撑的样式和横撑的刚度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面外稳定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1)在拱桥设计时应尽量选择合适的横撑数量和横撑间距,可以提高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面外稳定性。(2)拱肋在四分点处的相对搓动较大,因此应该在四分点处设置强大的横撑。并尽量避免横撑最大间距落在四分点处,使拱肋弹性稳定性降低。(3)在拱顶应设置一道横撑,这可使拱肋的横向联系增强,增加弹性稳定性。而且,拱顶横撑选择“一”字型横撑足以,既可保证弹性稳定,又可降低自重和简便横撑施工工序。(4)横撑的不同样式中,“米”字型和“X”字型横撑能使拱肋得到更高的弹性稳定系数。端部横撑则使用“K”字型横撑会较容易达到桥面净空要求,而且拱肋的弹性稳定不会降低。(5)横撑的刚度对拱肋的弹性稳定性影响不太明显,在设计中选择适当的钢管壁厚既保证不发生局部失稳即可,又可以减轻自重。(6)通过采用千分之一的初始缺陷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所得的结果显示,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与对其弹性稳定性的影响基本相同。(7)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极限承载力系数要比弹性稳定系数小,各模型所得系数均相差15%左右,即说明在考虑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稳定性问题的时候,既要进行弹性稳定分析,又要考虑到其极限承载力系数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周维现[4](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冯欣[5](2012)在《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有色金属涉外工程英语翻译内容复杂,涉及专业领域极广。通过结合实例,本文探讨和归纳了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语言特点并提出了翻译对策。
戴跃明[6](2012)在《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新疆利用外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分工不断深化、国际经济分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国际分工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产物,不仅可以将低成本优势从母国扩展到东道国,还可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在更广泛范围内增强两种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和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直接投资是其最大的资本来源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而且对其产业结构也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中国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从中国经济的现实背景来看,自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国家首先在1979-1980年间,分别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期间大量外商投资涌入特区,成为特区经济独特风景线。其次,从1992年之后,国家又先后在海南和上海浦东设立了开发区,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到了21世纪开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涉及11个省(区、市),特别是2007年,国家又进一步提出要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至此可以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层面开始从东部不断向中西部地区铺开。与此同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也迅猛发展,无论是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但也必须看到,进入21世纪,随着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存量不断增加,FDI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引资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就总体而言,FDI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仍然要大于其负面效应。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技术相对落后、就业压力巨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实施引资战略中,如果能充分利用FDI的正面效应,采取措施来弱化其负面效应,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利用FDI,而且还会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新疆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资金缺乏、技术与管理落后,发展要素短缺,而且还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需求。为此,通过引进外资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则不失为新疆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机结合,采用文献法、年鉴检索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收集并处理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外商投资理论的文献分析基础上,对新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及其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新世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及其特点以及外商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及中国新疆吸引外商投资的战略定位及其相关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大层面展开。第一层面为新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及趋势研究。第二层面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特点。第三层面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战略定位。通过对新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以及外商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30年来,FDI在华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2.近年来,伴随着FDI进入中国规模的不断扩大,存量不断增加,其自身运营中的问题以及与中国企业合作竞争中的问题不断暴露。一是与内资同构化程度高,加剧了FDI在中国地区之间和产业间的非均衡发展,并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二是威胁就业安全,经济利益损失可观。三是技术外溢不足,导致中国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严重依附外资,陷入“引入——落后”的恶性循环。四是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民族品牌和民族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五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及其所引致的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3.新疆制定积极有效的引资政策,更多、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时对于中国西部其他省份也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董国锋[7](2009)在《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中医药标准化在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加强中医药依法行政,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在探索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本身就存在亟需标准和规范的问题。现行中医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目前中医药标准化法治建设还很薄弱。因此,中医药标准化要真正切实、很好地发挥作用,其在理论和现实上都需要解决上述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能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供重要的思路、方法、途径和对策。[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保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健康发展和运行提供法学支撑,以保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在中医药事业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得以顺利有效实现。[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有三个层次,即:(1)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唯物辩证法。(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①社会调查方法;②历史考察方法;③比较分析方法;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法等。(3)法学自身的研究方法:①价值分析方法;②法律解释方法;③逻辑推理方法④法规汇编、法典编篡方法;⑤语义分析方法。此外,法学研究时,还积极借鉴其他具体科学研究方法,比如,生物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物理学方法、文献检索法等等。[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中医药标准化理论体系正处在构建中,亟待完善;(2)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和中药标准化工作不是同步开展的,我国中药标准化工作比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要早一些,也一直走在中医标准化工作的前面。目前,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中药标准化工作已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3)中医国际标准化活动与中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开展也不是同步的,与中医国际标准化活动相比,中药国际标准化活动进展的要缓慢一些。目前,中医国际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还较低,还只是处在发展阶段初期;中药国际标准化活动还只是处在中药材的国际标准创制阶段;(4)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实体问题,也有程序问题,这些实体和程序问题的存在是法学支撑作用得以发挥的现实基础和依据;(5)以法学维度研究中医药标准化问题对解决我国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有作为。法的方法、法的价值、法的作用、法的运行和法的体系对解决中医药标准化问题提供了法学支撑,为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法学应对;(6)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问题研究前沿,思维角度独特,创新性强。[研究价值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如下:(1)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对解决中医药标准化问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对更好地保障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养生水平的提高、保障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保障中医药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保障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医药现代化的顺利进行等方面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3)对加强中医药管理、临床、科研、教育和产业诸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都具有促进和支撑作用;(4)对构建中医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法治建设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以法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研究了中医药标准化现状、问题和问题的法学应对;(2)首次对国内、国际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3)对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理论体系做了一些创造性的探索;(4)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医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多项实质性建议。
《湖南有色金属》编辑部[8](1994)在《《湖南有色金属》1994年总目次表》文中指出《湖南有色金属》1994年总目次表《湖南有色金属》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有色金属》杂志重点报道采、选、冶、分析、环保等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成果以及厂矿最最新生产经验和革新成果,力求办出地方特色。设有采、选、冶、分析、环保...
二、《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2.4 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开发方法 |
2.1 研究基础 |
2.1.1 CAD概述 |
2.1.2 CAD二次开发的相关概念 |
2.1.3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2.1.4 AutoCAD的二次开发工具的种类及比较 |
2.2 开发方法 |
2.2.1 AutoCAD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
2.2.2 VBA技术开发 |
2.2.3 参数化绘图方法 |
第三章 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开发思路 |
3.1 斜管沉淀池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1 沉淀池分类 |
3.1.2 斜管沉淀池原理 |
3.1.3 斜管沉淀池优点 |
3.2 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
3.2.1 实现计算机自动进行斜管沉淀池尺寸计算的方法与过程 |
3.2.2 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的一般规定 |
3.2.3 设计参数的计算以及尺寸的确定 |
3.3 斜管沉淀池的参数化绘图 |
3.3.1 实现计算机自动进行斜管沉淀池绘制的方法与过程 |
3.4 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程序设计流程图 |
3.5 参数化绘图系统程序的主体结构 |
第四章 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技术的实现 |
4.1 界面设计 |
4.1.1 窗体和对话框设计 |
4.1.2 菜单系统定制 |
4.2 斜管沉淀池设计模块 |
4.2.1 工艺尺寸计算的实现方法 |
4.2.2 尺寸校核的实现方法 |
4.3 参数化绘图模块 |
4.3.1 系统初始化 |
4.3.2 斜管沉淀池的参数化绘制 |
4.3.3 参数化绘图与用户的交互 |
4.3.4 绘图用计算类函数 |
4.4 任意位置剖切功能的实现 |
4.5 辅助模块 |
4.5.1 图形文件中的块插入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基础资料 |
5.2 程序操作与运行 |
5.2.1 原始资料录入 |
5.2.2 设计计算与校核 |
5.2.3 参数化绘图 |
5.2.4 剖面位置选取及绘制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面外稳定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概况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应用与发展 |
1.3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特点 |
1.4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分类 |
1.5 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构造 |
1.5.1 钢管混凝土单肢圆管拱肋 |
1.5.2 钢管混凝土哑铃型拱肋 |
1.5.3 钢管混凝土桁式拱肋 |
1.6 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横向联系 |
1.6.1 横撑设置要点 |
1.6.2 不同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横向稳定 |
1.7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研究进展 |
1.7.1 弹塑性工作性能研究 |
1.7.2 材料和温度、时效的影响研究 |
1.7.3 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
1.7.4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能的研究 |
1.8 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9 本文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分析的相关理论 |
2.1 材料非线性理论 |
2.1.1 材料的基本假设 |
2.1.2 钢管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2.1.3 钢管的本构关系 |
2.1.4 核心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2.1.5 梁单元的材料非线性分析模型 |
2.2 结构几何非线性理论 |
2.2.1 几何非线性理论的概述及空间有限元理论 |
2.2.2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增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2.2.3 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包含几何刚度矩阵) |
2.3 拱桥的空间稳定 |
2.3.1 弹性稳定性问题 |
2.3.2 极限承载力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有限元模型 |
3.1 引言 |
3.2 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设计概况 |
3.3 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结构构件的模拟 |
3.3.3 约束及单元间的连接 |
3.3.4 材料参数 |
3.3.5 模型的荷载标准 |
3.3.6 计算方法 |
3.3.7 空间有限元模型 |
3.3.8 所建模型的失稳模态及稳定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弹性稳定的影响 |
4.1 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模型的说明 |
4.2 钢管混凝土桁肋拱的弹性稳定性分析 |
4.3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弹性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3.1 横撑的布置形式 |
4.3.2 横撑的样式 |
4.3.3 横撑的刚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极限承载力的安全系数 |
5.3 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极限承载力系数的影响 |
5.3.1 横撑的刚度 |
5.3.2 横撑的布置形式 |
5.3.3 横撑的样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中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所得的主要成果 |
6.3 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区域经济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经济增长理论 |
四、产业发展理论 |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科学发展观 |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经济因素 |
一、经济体制因素 |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
四、市场因素 |
第二节 政治因素 |
一、执政能力 |
二、管理适度 |
三、政治清明 |
四、加强监督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一、人口因素 |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
三、社会保障因素 |
四、社会稳定因素 |
第五节 科技因素 |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
一、基础条件较差 |
二、公共设施落后 |
三、主导产业缺乏 |
四、农业经济明显 |
五、劳动力素质低 |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
一、思想观念落后 |
二、经济基础薄弱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
三、历史文化因素 |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
一、津市基本情况 |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
一、发展生态经济 |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语言特点 |
1.1 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较多 |
1.2 名词化结构应用广泛 |
1.3 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
1.4 多用长句、复合句, 语法分析与逻辑判断较为复杂 |
2 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翻译对策 |
3 结语 |
(6)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新疆利用外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分类与梳理 |
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 |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效应理论 |
四、中国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缺陷与其未来发展方向 |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缺陷 |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三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
第一节 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
一、21世纪跨国公司的新发展 |
二、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
第二节 21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
一、21世纪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特点 |
二、21世纪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趋势展望 |
第四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及其成因 |
第一节 21世纪以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回顾 |
一、起步阶段 |
二、持续发展阶段 |
三、高速增长阶段 |
四、调整和稳定发展阶段 |
第二节 21世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
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 |
三、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呈加速增长之势 |
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均衡有所改善 |
五、外商投资方式日趋独资化 |
六、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第三节 21世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主要原因 |
一、21世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国际因素 |
二、21世纪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国内因素 |
第五章 21世纪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FDI在华的发展状况 |
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二、21世纪以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21世纪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
一、东部地区仍为外商投资集中区域 |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稳定 |
三、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 |
四、独资经营已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
第三节 21世纪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一、外资规模仍呈持续扩大态势 |
二、中西部地区引资提速 |
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继续增加 |
四、发达国家将会加快资本投入 |
五、外商在华投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不断加强 |
第六章 21世纪FDI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华产出增长的影响 |
一、对总产出的影响 |
二、对人均产山增长的影响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 |
一、计量模型、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二、实证结果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一、FDI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
二、FDI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三、FDI与中国对外贸易方式 |
四、FDI与在华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 |
五、FDI在华投资的地区非均衡分布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非均衡增长 |
六、FDI与中国的出口贸易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一、变量说明、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二、实证分析 |
第五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其他积极影响 |
一、FDI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二、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三、FDI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
第六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一、与内资同构化程度高 |
二、威胁产业安全 |
三、技术外溢不足 |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
五、民族品牌和民族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
第七章 21世纪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当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
一、当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新形势 |
二、21世纪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要求 |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一、FDI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
二、外资统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仍旧处于不合理状态 |
四、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
五、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进一步促进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
一、调整引资政策 |
二、保证引资数量 |
三、完善投资环境 |
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
五、明确FDI的统计口径 |
六、优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
七、提高引进FDI的技术含量 |
八、完善外资企业监管工作 |
第八章 外商在新疆的投资特点与新疆吸引外资的战略定位及其对策 |
第一节 新疆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其主要特点 |
一、新疆利用外资的成效 |
二、新疆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 |
三、新疆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新疆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
一、新疆吸引外资的劣势 |
二、新疆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 |
第三节 新疆吸引FDI的战略定位及对策 |
一、新疆吸引FDI的战略定位 |
二、促进外商在新疆加快投资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博期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攻博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
三、获桨情况 |
后记 |
(7)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法律、法制、法治、法学 |
1.1 法律 |
1.2 法制 |
1.3 法治 |
1.3.1 法治的概念和含义 |
1.3.2 法治的基本要求 |
1.3.3 当代中国法治方略的提出和确立 |
1.4 法律、法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 |
1.4.1 法律和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
1.4.2 法制和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
1.5 法学 |
1.5.1 法学的概念 |
1.5.2 法学的研究对象 |
1.5.3 法学的特征 |
1.5.4 法学的思维 |
1.5.5 法学研究方法 |
1.6 法学与法律、法制、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
1.6.1 法学与法律、法制、法治三者之间的区别 |
1.6.2 法学与法律、法制、法治三者之间的联系 |
第2章 标准和标准化 |
2.1 标准 |
2.1.1 标准的基本概念 |
2.1.2 标准的基本特征 |
2.1.3 标准体制 |
2.2 标准化 |
2.2.1 标准化的概念和对象 |
2.2.2 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
2.2.3 标准化发展史 |
2.2.4 标准化的目的与作用 |
2.2.5 标准化的哲学基础 |
2.2.6 标准化原理和形式 |
2.2.7 标准化方法 |
2.2.8 标准化组织和机构 |
2.3 标准与标准化的关系 |
2.4 标准和法律的关系 |
2.4.1 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 |
2.4.2 强制性标准的属性分析 |
2.4.3 我国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3章 中医药标准和标准化 |
3.1 中医药标准 |
3.1.1 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
3.1.2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
3.1.3 中医药标准的基本概念 |
3.1.4 中医药标准的特征 |
3.1.5 中医药标准体制 |
3.2 中医药标准化 |
3.2.1 中医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对象 |
3.2.2 中医药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
3.2.3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简史 |
3.2.4 中医药标准化的背景 |
3.2.5 中医药标准化组织和机构 |
第4章 中医药标准化问题法学研究的背景 |
4.1 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性 |
4.2 中医药标准化的必要性 |
4.2.1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4.2.2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4.2.3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
4.3 中医药标准化的可行性 |
4.3.1 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一些认识误区解析 |
4.3.2 中医药标准化可行性的表现 |
4.4 中医药标准化问题法学研究的必要性 |
4.4.1 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存在是中医药标准化问题法学研究的客观基础 |
4.4.2 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是中医药标准化法治建设的需要 |
第5章 国内中医药标准化状况 |
5.1 国内中医标准化状况 |
5.1.1 国内中医标准化概况 |
5.1.2 国内中医标准化的具体状况(国内中医标准的运行状况) |
5.2 国内中药标准化状况 |
5.2.1 国内中药标准化概况 |
5.2.2 国内中药标准化的具体状况(国内中药标准的运行状况) |
第6章 国际中医药标准化状况 |
6.1 国际中医标准化状况 |
6.1.1 世界卫生组织中医标准化 |
6.1.2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中医标准化 |
6.1.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标准化 |
6.1.4 香港中医标准化 |
6.1.5 澳门中医标准化 |
6.1.6 台湾中医标准化 |
6.1.7 日本中医标准化 |
6.1.8 韩国中医标准化 |
6.1.9 其他国家中医标准化 |
6.2 国际中药标准化状况 |
6.2.1 世界卫生组织中药标准化 |
6.2.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标准化 |
6.2.3 欧盟中药标准化 |
6.2.4 香港中药标准化 |
6.2.5 澳门中药标准化 |
6.2.6 台湾中药标准化 |
6.2.7 日本中药标准化 |
6.2.8 韩国中药标准化 |
6.2.9 其他国家中药标准化 |
第7章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7.1 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7.1.1 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
7.1.2 我国中医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述 |
7.2 我国中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7.2.1 我国中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
7.2.2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存在的问题 |
第8章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法学支撑 |
8.1 法学方法论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 |
8.1.1 法学方法论 |
8.1.2 法学方法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作用 |
8.2 法的价值追求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 |
8.2.1 法的价值 |
8.2.2 法的价值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意义 |
8.3 法的作用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 |
8.3.1 法的作用 |
8.3.2 法的作用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强力支撑 |
8.4 法的运行机制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 |
8.4.1 法的运行 |
8.4.2 法的运行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动态支撑 |
8.5 法的体系架构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支撑 |
8.5.1 法的体系架构 |
8.5.2 法的体系架构对中医药标准化问题解决的静态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斜管沉淀池参数化绘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滨羽.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2]浅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 贺晓阳.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6(06)
- [3]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桁肋拱面外稳定性能的影响[D]. 吴倩娜.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8)
- [4]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5]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J]. 冯欣. 有色设备, 2012(06)
- [6]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新疆利用外资战略研究[D]. 戴跃明. 武汉大学, 2012(05)
- [7]中医药标准化问题的法学研究[D]. 董国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湖南有色金属》1994年总目次表[J]. 《湖南有色金属》编辑部. 湖南有色金属, 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