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道高考语文试题是否严密?(论文文献综述)
黄真金[1](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建军[2](2015)在《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文中认为高考是一项高风险的选拔性考试,具有重大的影响。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一项考试,试题是关键。从构成来看,试题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如果将试题形式通俗地说成“用什么考”,那么试题内容则为“考了什么”。试题内容是一道试题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到试题的有效性。试题内容应该是确定的。然而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当前命题人员、试题研究人员等不同人员对于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的界定,存在突出的问题:试题内容界定与题干中所用认知动词不一致;不同人员对于同一试题内容界定不一致;命题单位对其不同年度命制的同类试题所考内容界定不一致等。这对小说阅读教、考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论文从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的提出及论证、分析框架的运作过程和方法、分析框架应用的实证研究、分析框架对小说阅读教考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的提出及论证。在对当前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结果进行分析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由小说文体关键点和认知过程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维度构成,每一维度又由若干具体要素构成。对于这一分析框架,本文还从阅读学、心理学、小说理论以及与其他阅读框架的比较中论证了其合理性。二、分析框架的运作过程、方法。对文体关键点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鉴别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关于文体关键点的鉴别,在对常用的“题干分析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对开放类试题、选择题等常见试题文体关键点的鉴别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并试做了相应的样例。关于认知过程的鉴别,提出了认知过程鉴别的“三步法”,具体探讨三个认知过程要素的鉴别程序,并试做了相应的样例。在对两个维度运作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还分别选取了同一年度不同省份和同一省份不同年度的多个案例,对分析框架的整体运作过程进行了研究。三、分析框架应用的实证研究。对于这一问题,论文主要通过命题人员、试题研究人员、语文教师等不同人员对于同一试题内容所做界定的对比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通过应用分析框架,不同人员对于同一试题内容的界定达成了一致。四、分析框架对小说阅读教、考的作用。对“教”,主要通过课例研究,对于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等整个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分析框架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考”,分析框架对完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等政策文件,提高小说阅读考试命题的准确性,保证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的一致性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证明了论文提出的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及一套具体运行的方法,对于小说阅读教、考具有实际的运用价值,对高考语文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金琪[3](2020)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过程。本文选择近五年的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论文首先比较了三卷的试题类型,具体包含题量、赋分,题型等内容,发现三卷的题量和赋分非常稳定,试题结构也很成熟,但是在题型探索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适当增加综合性、开放性的题型。论文还从关联性、真实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考查三卷的语料,从类型、整合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四个角度考查了情境,发现三卷在语料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上都有较好的探索,但还可以加强语料的思想性以及情境的整合性。最后论文比较了三卷试题的测试目标的能力层级和测试点,发现三卷存在因为题型限制导致试题能力层级下降的现象,在命题时应该考虑增加整合多个能力层级的题型,并且三卷试题的测试点都较为集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论文对三卷试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后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希望为高考命题的优化以及中学语言文字教学提出一点建议。但目前论文还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比较,增加比较评析的角度,如从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等角度出发进行更加全面的比较研究,以期得出新的结论。
周宓[4](2015)在《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纸笔测验为高考的主要形式,高考改革的精神与举措都要通过试题来表达。文章以语文高考试题为事实对象,通过尽量客观性地描述和分析,探求其在能力立意上的追求和表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每一次大的举措或成果,在语文高考试卷结构和具体试题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尤其是在新时代,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重视能力培养逐渐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小学教育核心和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人的问题上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语文高考试题也随之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过程。将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常规划分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了不同能力要求标准的对应性。将语文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与考试内容联系起来,根据语文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及考查的规定,按照现行语文高考卷中的不同题型,实例分析语文高考在试题命制思想、考试内容和设题形式等方面对高考大纲规定的能力层级考查实现的具体表现,论述了语文高考试题在内容上是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能力立意”要求的。扣住部分高考分省命题省市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着力分析语文高考如何通过试题创新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创新包括试题材料创新、考试内容创新、题型创新和设题方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创新不仅是盯住某种题型或某道试题本身,而是立足于高考内容改革,从试题的考查目的、题型功能、设题形式等角度入手,突显能力立意,更加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语文高考试题命制中引入教育测量理论、运用测量技术的过程是增加数量化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级和个性发展等进行数量化的测定。通过量、质及质量结合等方法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规范语文高考的命题过程,促进语文高考的科学发展,而且也能用数据说话,有力地保障对能力立意的有效实现。最后从语文试题评分实际出发,在借鉴其他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这一评分模型的创设立足于改进传统的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评分模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上得分的可解释性,更好地区分不同学生在具体语文试题上的语文能力的不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并论证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的在语文考试中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语文高考试题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区分学生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思路。
张雪丽[5](2020)在《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外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也提出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任务群。在这种语言文字学习日益增强的趋势下,教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分析2012年-2019年的22套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出题依据、试题的形式、分值、考点,再结合当前语言文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能给出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备考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做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发现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对比分析法等给出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备考策略。策略主要是围绕教师、命题考点、语言文字资源、具体备考方法四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备考,教师要做到转变忽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立足于命题依据,紧扣命题趋势,明确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考试内容。三是在语言文字资源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要能开发其他各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资源,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以便更好的运用语言文字。最后笔者给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成语、病句、句子衔接等客观题和语言表达主观题的具体备考方法以及在命题趋势下如何应对多变的试题,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
牛思萌[6](2020)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0年-2019年课标全国卷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高考综合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近十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情况看,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分值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和学科质量标准切实落实到语文高考中,促进教考衔接,同向相行,如何使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更好地契合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分为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历史,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两个课程标准为基础,分别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三个方面说明;以《考试大纲》为依托,总结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与评价原则,分析现代文阅读考查能力层级的变化;第三节探索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交汇点。第三章主要以2010年至2019年的试卷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分别从题材来源与选文类型、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形式主要对题型与题量、分值赋予几个方面进行统计,探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的特点。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一个重点章节,在全面分析试题特点的基础上上升到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层面,分析现代文阅读试题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与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结合部分高考试题和教学案例,探索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一点启发。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希望本次研究可以对一线语文老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产生一点启示。
雷海霞[7](2020)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类文本因其实用、简明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掌握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类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为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提出高中生应掌握阅读实用文的能力。随后,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丰富了实用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这些改变都反映在了高考语文试题上。实用类文本在2007年被列入高考语文学科的选考试题,在2017年成为必考题型。它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探究等多项语文能力。然而,相较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人们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重视程度要低得多。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用文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笔者在众多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图表展示法、比较分析法对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包含研究缘起、现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是界定实用类文本的定义,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笔者以课标、考纲、教材为依据,综合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的观点深入探讨实用类文本的内容,并论述常见的实用文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点。第三章以2014-2018年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为研究对象,利用图表统计法,分析和比较测试材料的题型、分值、考查能力、价值等情况,得出:测试材料丰富多样、重视育人功能、关注热点话题及涉及科学技术领域;测试题型多元、试题分值稳定;试题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探究题不再单独设题,而是与其他能力层级综合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具有测试、反思和教学价值等主要特点。第四章从教师教学方面提出“升级教学理念,立足文本特征”、“冲破教材界限,拓宽阅读疆界”、“关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阅读能力”三条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的实用文阅读教学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唐建新,李松,刘有培,蒋波[8](1999)在《中学生考场阅读指导与训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本专辑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引用是较为充分的,因为我们想用“原汤原汁”来进行训练。为了阅读训练的方便,有的高考试题的素材在专辑中几次出现,但是,其切入的角度以及训练的方式是不同的。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更为清晰地领会思路,悟透道理。最新材料的不断选用,是本专辑的一大特色,使得我们的阅读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更充满清新与活力。上海高考试题素材的选用,使我们的眼界更为宽广,所见更为丰富多彩,何况,上海高考命题的效度与改革的方向对我们也是同样富有启迪性的。唐建新老师参与了本专辑的总体构思、细目拟定以及最后统稿,并撰写了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李松老师撰写了第二部分,刘有培老师撰写了第三部分,蒋波老师撰写了第四部分。几位老师十多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教研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多次带领高三学生冲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并写下了不少的语文思想、语文教学、复习应考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及一些专着。需要说明的是,全国中考,各地独立命题,没有统一的考纲,因此对中考就不能作具体的考纲分析。中考命题是在高考命题或言考纲的强有力的拉动参照之下来运作的,按高考考纲进行中考复习指导与训练,具有鲜明的超前性和实效性。实际上各地中?
王金玉[9](2011)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基于2007-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文中认为高考是一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考试制度,它肩负着人们太多的期许和推崇。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成就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考却依然傲立于教育最前沿。为了充分发挥高考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我国的高考制度不断地调整、发展和完善。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深入推进,评价改革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探讨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高考语文命题方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新颖的理念、新奇的面貌,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对其展开研究不仅能促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的科学化,还能有助于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动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本研究拟以2007——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的依据及试题的本身进行了综合研究。本论文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概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思路及其价值,以及对目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总体上看,近些年的针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的研究中,较多的是把高考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较少的将新课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作为一个单独研究;大多是对单年度的新课改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对近几年的新课改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作纵向研究的较少;对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策略研究的较多,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的较少。第二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从纵向概述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历史,初步把建国后近60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卷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期,改革探索期、改革深入期、深入实施期四个历史阶段,且概述了各阶段的教育背景以及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纵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历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是一个由忽视到重视的不断发展过程,试题的发展不断地走向成熟,就选文的内容,现代文试题的选材大致上经历了政论文——实用性说明文——科普文+文化性散文的三个阶段。考点命制上,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突出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第二章宏观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整体性转向的社会文化背景,力求把握其发展的脉络,重点阐述了新课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新时期的知识观)。第三章从横向剖析新课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对其进行实体研究。本文重点是从文本测试的材料、考查的内容以及命题的角度、题型的设计、参考答案等维度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进行较全方面的分析。试题文本测试的材料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凸显了科学人文的价值取向;在考察内容和命题角度上,加强了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上的考查,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试题的题型和参考答案上的设计上较以前更加富有人性化,体现了对考生作为平等主体的尊重和关怀。第四章是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客观评价。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研究,其命题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命题的指导思想。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命题还不够科学规范,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考查的内容、题型的设计,题干的表述及答案的提供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对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的展望。主要探讨的是在语文的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通过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改革在语文教育中的现状研究,结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在命题维度上,突出语文新课程目标“整体性”;在命题形式上,将更加突出“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命题的风格上,将会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测试的取材上,将会更加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丰富了高考语文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研究;二是在实践上指导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李垚[10](2015)在《试论新课标下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每年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则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它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中学语文课程的终结性测试,具有高利害性与高信度。本文将以新课标颁布之后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作为对象,研究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新课标颁布之后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标所指出的语文课程性质有一定的吻合度,但这种吻合还不够紧密。试题大多能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但部分试题的测量目标不够明确,能够体现“人文性”特点的试题数量上相对较少;从考查方式来看,命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部分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考查方式依旧单一,且缺少对写字以及口头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考查。
二、这道高考语文试题是否严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道高考语文试题是否严密?(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2)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现象:试题内容界定混乱 |
一、试题内容界定与题干中所用认知动词不一致 |
二、命题人员、试题研究人员对同一试题内容界定不一致 |
三、不同命题单位对同类试题内容界定不一致 |
四、命题单位对其不同年度同类试题内容界定不一致 |
五、不同研究人员对同一试题内容界定不一致 |
第二节 实证:界定混乱对小说阅读教、考的负面影响 |
一、对小说阅读教学的负面影响 |
二、对小说阅读考试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关键术语界定 |
三、研究基本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小说阅读的考试内容 |
一、小说阅读考试内容的理论研究 |
二、小说阅读考试内容的考纲规定 |
第二节 关于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 |
一、阅读试题内容界定的理论探索 |
二、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的实践操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的提出与论证 |
第一节 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存在的问题 |
一、试题内容界定中关键词的抽取 |
二、试题内容界定中所用词语分析 |
三、试题内容界定所用维度的分析 |
第二节 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的提出 |
一、分析框架的提出 |
二、分析框架的维度和要素 |
三、分析框架的特点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论证 |
一、来自阅读学、心理学等理论的论证 |
二、来自《考试大纲》等政策文件的论证 |
三、来自PISA、PIRLS等阅读能力框架的对比论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框架运作的过程与方法 |
第一节 对文体关键点的鉴别 |
一、鉴别文体关键点的通行方法 |
二、通行方法的缺陷及改进 |
三、常见类型试题文体关键点的鉴别过程 |
四、文体关键点典型示例及解说 |
第二节 对认知过程的鉴别 |
一、直接鉴别认知过程的困难 |
二、认知过程鉴别方法的探索 |
三、对认知过程不同要素的鉴别 |
四、认知过程不同要素典型示例及解说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整体运行 |
一、对《马裤先生》的试题内容界定 |
二、对安徽卷历年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 |
三、对2013年若干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析框架应用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证研究的设计及准备 |
一、验证的目的 |
二、验证的主要内容 |
三、验证的材料准备 |
四、验证参与人员选择 |
五、验证的基本方式 |
六、验证的步骤安排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实施及结论 |
一、验证的实施过程 |
二、验证的基本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框架对小说阅读教、考的作用 |
第一节 对教:有助于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
一、文体关键点的鉴别:有助于准确把握小说文本的关键内容 |
二、认知过程的鉴别:有助于正确定位文本内容的认知要求 |
第二节 对考:有助于准确体现考试内容 |
一、完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等政策文件 |
二、提高小说阅读命题的准确性 |
三、保证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界定的一致性 |
四、增强小说阅读考试结果的解释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三、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历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统计表 |
附录四:教学设计(2 篇) |
附录五:教学所用高考小说阅读文本及试题 |
后记 |
(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2015-2019 年三卷语言文字运用命题依据述评 |
第一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类型基本情况比较.. |
第一节 三卷题量及赋分情况比较 |
一 整体结构稳定 |
二 逐年减少题量以增强试题整合性 |
三 主观题赋分大于客观题 |
第二节 三卷题型比较 |
一 三卷题型皆以选择题为主 |
二 浙江与全国I卷中简答题的同与异 |
第二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语料与情境评析 |
第一节 三卷语料评析 |
一 语料关联性 |
二 语料真实性 |
三 语料思想性 |
第二节 三卷情境比较 |
一 情境类型 |
二 情境整合性 |
三 情境时代性 |
四 情境开放性 |
第三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测试目标评析 |
第一节 三卷试题能力层级评析 |
一 三卷在注重表达的同时要兼顾基础性 |
二 注重出题方式,力求不要降低能力层级 |
三 三卷应增加多能力层级结合试题 |
第二节 三卷测试点评析 |
一 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应该继续作为考查重点 |
二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
三 测试点设置可以更加全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4)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基本范畴 |
三、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演进 |
第一节 重知识掌握时代的语文高考的发展 |
一、建国初期语文学科发展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
二、语文教学复苏与语文高考的恢复 |
三、“语文是工具”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第二节 重能力培养时代的语文高考的进步 |
一、语文高考试题“标准化”改革尝试 |
二、语文高考试题的“分省命题”时代 |
三、语文高考向“为学习的评价”发展 |
第二章 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高考试题的目标追求 |
第一节 语文高考大纲规定了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 |
一、高考大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 |
二、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在不断提高 |
三、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划分 |
第二节 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划分能力层级的关系 |
一、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二、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关系 |
第三节 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划分与阐释 |
一、语文高考试题实现能力立意的基本要求 |
二、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划分 |
三、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阐释 |
第三章 强化能力考查的尝试:语文高考试题的题型改进 |
第一节“文章赏析”题从考查目的上实现了创新 |
一、反拨语文教学题海战术 |
二、读写结合落实能力立意 |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设题方式上创新 |
一、设题方式从分散走向综合 |
二、设题切入更为深刻和巧妙 |
第三节 选做题在题型功能上实现创新 |
一、提供选择,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 |
二、注重个性,强化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
三、答案开放,鼓励考生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
第四节 写作题在材料的情境创设上创新 |
一、向生活取材,创设自然真实的情境 |
二、变换情境,实现情境设置的多样化 |
三、传递积极价值,增强情境创设内涵 |
第四章 注重能力的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保障 |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高考属性 |
一、能力的可测性 |
二、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
第二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量与质的分析评价 |
一、从量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
二、从质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
第三节 语文高考试题质与量分析评价的结合 |
一、有利于确保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落实 |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
第五章 凸显能力的评分模型: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完善 |
第一节 开放性试题评分等级量表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
一、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Solo评分等级量表 |
二、PTA量表与PISA问题解决能力量表 |
三、语文高考作文评阅评分等级量表 |
四、上海语文高考开放性试题评分量表 |
第二节 细化能力区分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构建 |
一、主观题传统评分方法对学生能力区分不足 |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的构建 |
第三节 评价能力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设计 |
一、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设计步骤 |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实例操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5)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
一、新课程标准解读 |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影响 |
第二节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
一、《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 |
二、《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 |
第三节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 |
一、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分析 |
二、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 |
第四节 其它因素 |
一、其它地区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
二、其它地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对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制的影响 |
第二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特点分析 |
一、试题形式分析 |
二、试题内容分析 |
三、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趋势 |
一、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趋势 |
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思考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 |
二、数据分析 |
三、数据结论 |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教材方面 |
第四章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备考策略 |
第一节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
一、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的教学 |
二、更新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方法 |
第二节 立足命题依据,明确考试内容 |
一、落实新课标精神 |
二、明确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考点 |
第三节 充分利用和开发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资源 |
一、充分利用必修和选修语文教材 |
二、开发其他语言文字资源 |
第四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具体的备考方法 |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备考 |
二、病句备考 |
三、句子衔接备考 |
四、语言表达题备考 |
五、命题趋势下的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0年-2019年课标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历史回顾 |
第二章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节 考试大纲 |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契合点 |
一、文本与文学体裁的选择 |
二、能力的要求 |
第三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以2010-2019 年课标全国卷为例) |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内容分析 |
一、题材来源 |
二、考查内容 |
三、能力要求 |
第二节 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形式分析 |
一、题型与题量 |
二、答案设计与分值赋予 |
第三节 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
一、素材选取 |
二、考查能力 |
三、呈现形式 |
四、价值引导 |
第四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
一、促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
二、促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更新 |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的年份分布 |
1.2.2 文献的主题分布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实用类文本概述 |
2.1 实用类文本的概念界定 |
2.2 实用类文本的分类 |
2.2.1 基于课标分类 |
2.2.2 基于考纲分类 |
2.2.3 基于教材分类 |
2.3 实用类文本的共同特征 |
2.3.1 实用性 |
2.3.2 写实性 |
2.4 实用类文本的个性特征 |
2.4.1 新闻类 |
2.4.2 传记类 |
2.4.3 调查报告类 |
2.4.4 科普类 |
第3章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3.1 测试材料分析 |
3.1.1 题材:聚焦时事热点,关注育人功能 |
3.1.2 体裁:由人物传记转向非连续性文本 |
3.1.3 阅读量:由阅读文字转向图文互化 |
3.1.4 呈现方式:由文字为主转向图文并重 |
3.2 测试形式分析 |
3.2.1 分值:趋于稳定 |
3.2.2 题量:稳中有变 |
3.2.3 题型:多元组合 |
3.3 考查能力分析 |
3.3.1 理解能力 |
3.3.2 分析综合能力 |
3.3.3 鉴赏评价能力 |
3.3.4 鉴赏评价能力 |
3.4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价值 |
3.4.1 测试价值 |
3.4.2 反思价值 |
3.4.3 教学价值 |
第4章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
4.1 升级教学理念,立足文本特征 |
4.2 冲破教材界限,拓宽阅读疆界 |
4.3 关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基于2007-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发展的分期 |
(一) 初创期(1952—1955.1977—1983) |
(二) 改革探索期(1984—1990) |
(三) 改革深入期(1991—2002) |
(四) 深入实施期(2003年至今) |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
(一)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 |
(三) 新时期的知识观 |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实体分析 |
(一)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材 |
(二)考察的内容和命题的角度 |
(三)题型设计 |
(四)参考答案的设计 |
四、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存在问题的透视 |
(一)文本的材料选择 |
(二)考查的内容 |
(三)题型的设计上 |
(四)参考答案的提供上,缺少科学验证的理解 |
五、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展望 |
(一)在命题维度上,突出语文新课程目标“整体性” |
(二)在命题形式上,将更加突出“综合性”和“开放性” |
(三)在命题的风格上,将会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 |
(四)在测试的取材上,将会更加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 |
六、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10)试论新课标下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绪论 |
0.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0.2 研究现状综述 |
0.3 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
0.4 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之处 |
1. 新课标下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概述 |
1.1 “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
1.2 “人文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
1.3 “两性”统一特征明显的试题 |
2. 对 “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
2.1 对“识记能力”的考查 |
2.2 对“理解能力”的考查 |
本章小结 |
3. 对“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查 |
3.1 对“分析能力”的考查 |
3.2 对“概括能力”的考查 |
3.3 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
本章小结 |
4. 有关“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考查 |
4.1 有关“思维品质”的考查 |
4.2 有关“审美情趣”的考查 |
本章小结 |
5. 有关“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追求”的考查 |
5.1 有关“个性发展”的考查 |
5.2 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追求”的考查 |
本章小结 |
6. 新课标下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性质的体现 |
6.1 能力和“思维品质”综合的试题 |
6.2 能力和“审美情趣”综合的试题 |
6.3 多项综合的试题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近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的结合度 |
7.2 近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测量目标以及考查方式上的优势与不足 |
7.3 优化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些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这道高考语文试题是否严密?(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2]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D]. 王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D]. 金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D]. 周宓.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5]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D]. 张雪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0年-2019年课标全国卷为例[D]. 牛思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D]. 雷海霞. 集美大学, 2020(08)
- [8]中学生考场阅读指导与训练[J]. 唐建新,李松,刘有培,蒋波. 语文教学通讯, 1999(Z1)
- [9]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基于2007-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D]. 王金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10]试论新课标下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D]. 李垚.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高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考改革; 2017高考; 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