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瑛[1](2007)在《高速列车轴用35CrMo钢超厚壁无缝管的轧制及其质量分析》文中认为高速列车的发展程度是各工业国表征其科技水平及铁路运输发达情况的重要标志。2007年4月3日,法国高速电气列车在行驶试验中时速达到574.8km,打破了由该国高速电气机车在1990年创下的时速515.3km的有轨铁路行驶速度的世界纪录。我国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后,主要干线列车时速已达200km以的上水平。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铁路运输保障。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加快,对铁道和列车的性能等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列车的车轴是其行走部分的重要零件,其质量好坏不仅决定了列车可以运行的速度,还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普通列车的车轴国内通常用40钢或50钢制造。但是,碳钢淬透性差,而车轴及其截面尺寸均较大,通常只能是正火处理以得到较细片状珠光体组织后再加工成车轴,因而综合力学性能较低而难以满足高速列车对车轴性能的要求。为此考虑到车轴轴重、失效原因、应力分布特点和状态、断裂韧度及热处理工艺等诸多因素后,中国铁科院提出了用35CrMo钢热轧超厚壁无缝管作为高速列车车轴的材料,并对该材料提出了性能要求。攀成钢成都无缝钢管厂经过分析、研究、试验和试轧,生产出了一批能满足技术要求的Φ215mm×72.5mm的35CrMo钢超厚壁无缝管,并供给了制造该零部件的厂家使用。本论文在介绍了目前各工业国家高速列车车轴用材料的发展概况之后,分析了高速列车车轴运行时的应力状态和分布,轴重的影响、安全储备(冲击韧度及断裂韧度)和失效原因等。继而,分析了35CrMo钢的合金化原理、相关的物理常数、断裂韧度范围及其热处理特点。随后重点对我国过去从未生产过的径(直径D)壁(壁厚S)比(D/S)为2.97的35CrMo钢超厚壁无缝钢管的轧制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及试验工作。用Φ216mm皮尔格轧机机组轧制Φ215mm×72.5mm35CrMo钢超厚壁无缝钢管的孔型设计,热轧工艺试验过程及其轧制生产过程。解剖并分析了轧制出的该种无缝钢管的冶金质量,指出了其偏心度较大的不足,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最终使热轧生产出的Φ215mm×72.5mm 35CrMo钢超厚壁无缝钢管达到了中国铁科院对其提出的技术要求,满足了车轴生产单位对材料的需求。最后,通过前述工作的总结,作者对35CrMo钢的冶金质量、超厚壁管在皮尔格轧机上轧辊的孔型设计和轧制工艺及设备等作出了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K?ves Ferenc,蔺娴[2](1966)在《周期軋机合理喂料量的确定及其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钢管产量急剧地增长,最近二十年內,全世界约提高了3倍,匈牙利约提高了3.75倍。焊接管在钢管生产中的比重和无縫钢管相比较,全世界增长的幅度大,而匈牙利则较小。无縫钢管的生产量至今还在飞速地增长,因为,在石油开采、动力锅炉和化工厂等方面都是使用专用管子,而这种管子只有无縫钢管在质量上才能滿足需要。近二十年內全世界无縫钢管的产量约提高了
Я.Л.Ваткин,王勇[3](1966)在《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少钢管纵向壁厚不均可以提高轧机以米长计算的生产率,幷且还有可能进行高精度的轧制。在李卜克內西厂的周期轧机上研究了用各种锥度的心棒所轧钢管的纵向壁厚不均。现有工艺系采用长度为5000毫米与锥度(前后端的直径差)为1毫米的心棒。为了试验,制造了锥度为1.5;1.00;0.5及0.0毫米的圆柱形心棒,在工作辊精轧段末,沿孔型顶角划有刻痕,以便在最后形成管壁时使
张海龙[4](2014)在《三辊联合穿轧及锚杆轧制的设备与工艺分析》文中认为斜轧是生产无缝钢管的一种重要方法,坯料经过穿孔后,进入轧管机进行轧制,再进入均整机均整,可以得到质量较好的钢管。由此,便诞生了三辊联合穿轧法,即将穿孔、轧管、均整三个工序放在一个道次内完成。本文主要对三辊联合穿轧进行设备和工艺的分析研究。本文采用斜轧理论以及经验法来计算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力、轧制力矩等参数,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穿轧机的传动装置。根据工艺要求及现场条件,确定总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参数。根据斜轧金属变形理论及工程法,确定轧制工具的形状。为试验的进行提供前提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种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如辊型曲线、送进角等,通过有限元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另外,本文还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钢管外表面螺旋道、堆钢、后卡等,通过试验数据以及工艺参数等进行研究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保障。本文还给出了几种高合金材料的轧制温度,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涛雅,付玉艳,刘湖[5](2013)在《Assel斜轧钢管机组产品缺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ssel斜轧钢管机组,其生产工艺与纵轧不同,所产生的缺陷也不同。文中介绍了Assel斜轧钢管机组生产过程中主要缺陷,介绍影响钢管几何尺寸、精度及内外表面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及预防措施。
Н.П.Карпенко,陈贞元[6](1980)在《周期轧机生产钢管时降低金属消耗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 提高周期轧机轧制的钢管质量和降低金属消耗是科研人员和轧管工作人员经常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对技术经济指标的研究表明,用周期轧机所生产的大直径无缝钢管可以有效地与挤压法和电焊法所生产的钢管相竞争。用钢锭生产钢管的低成本给予这种方法以极大的利益。周期轧制法具有机动性和变形程度可变的最大可能性(延伸系数可在2~15之间变动),因而也有改变成品管金属强度的可能性。
姚建磊[7](2011)在《新型耐热耐磨无缝钢管穿孔热顶头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热顶头作为无缝钢管生产中的关键工艺件,其质量的好坏和使用寿命的长短,将直接影响钢管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本实验采用新型Cr3C2基金属陶瓷材料研制热顶头,以提高热顶头耐热及耐磨性能。Cr3C2化合物材料具有抗高温氧化、极耐磨且抗弯强度高的特点。实验首先通过真空碳化得到晶型合理、粒度细小均匀的碳化铬粉末,进而制备Cr3C2/Ni金属陶瓷粉末,并对复合粉做DTA、X-ray衍射的定性、定量分析,优化制定出Cr3C2/Ni金属陶瓷的扩散烧结温度。采用两种途径研制新型耐热耐磨无缝钢管顶头,即由Cr3C2基金属陶瓷材料制备整体顶头及在H13钢表面进行火焰喷涂、等离子喷涂和爆炸喷涂等处理加真空扩散烧结的工艺制备梯度材料的热顶头。借助差热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抗剪强度试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热顶头的使用性能。本文通过在H13钢表面进行火焰喷涂、等离子喷涂和爆炸喷涂,然后扩散烧结的工艺制备梯度材料的热顶头,实验表明爆炸喷涂表面处理后热顶头基体与表层结合较好。实验对爆炸喷涂的基体和过渡层进行了详细的成份和组织分析。制备新型材料整体顶头时,因压坯细长致压制密度分布不均,从而使整体顶头成型困难,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李艳辉[8](2008)在《斜辊钢管矫直过程数值模拟及残余应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管矫直是钢管精整过程中的重要工序。经过轧制、焊接和热处理后,钢管存在轴线方向弯曲和横截面椭圆度的缺陷。在钢管精整过程中,一般采用斜辊矫直机来消除这些缺陷,本文从分析2-2-2型斜辊钢管矫正机矫正过程入手,基于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法,应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Φ88mm×2500mm 45#钢的钢管冷矫直的数值模型,根据辊形理论,计算了矫直辊辊形曲线,建立了矫直辊三维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钢管在矫直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过程和矫直后钢管的平直度以及钢管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状况。模拟结果表明,经过冷矫直的钢管存在很大的残余应力,钢管轴向残余应力分布很不均匀,钢管内表面轴向和环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外表面轴向和环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钢管壁厚的中间部位残余应力较小。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我们对钢管矫直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合理选择矫直压弯量和压扁量是降低钢管残余应力提高钢管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列车轴用35CrMo钢超厚壁无缝管的轧制及其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列车车轴 |
1.2.1 发展历史 |
1.2.2 制造特点 |
1.3 材料及热处理 |
1.4 国内车轴现状 |
1.5 无缝钢管轧制 |
1.5.1 主要方式 |
1.5.2 压力穿孔 |
1.5.3 轧制毛管 |
1.5.4 周期轧管 |
1.5.5 超厚壁无缝钢管制造轴的特点 |
1.5.6 无缝钢管轧材的优点 |
1.6 车轴研究现状 |
1.7 研究内容 |
2 车轴失效原因 |
2.1 载荷及失效特点 |
2.1.1 服役状况 |
2.1.2 失效特点 |
2.2 解决途径 |
2.2.1 主要因素 |
2.2.2 改善措施 |
2.3 本章小结 |
3 35CRMO 钢 |
3.1 合金化原理 |
3.2 相关物理常数 |
3.3 相关曲线 |
3.3.1 等温转变曲线 |
3.3.2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
3.3.3 含碳量和马氏体硬度关系曲线 |
3.3.4 淬透性曲线 |
3.3.5 回火硬度曲线 |
3.4 冶炼要求 |
3.5 冶炼工艺 |
3.6 钢锭质量 |
3.7 本章小结 |
4 热轧工艺 |
4.1 技术要求 |
4.2 工艺流程 |
4.3 管坯料的制备 |
4.3.1 管坯分类、验收及处理 |
4.3.2 管坯的技术要求 |
4.3.3 管坯清理 |
4.3.4 管坯切断 |
4.3.5 管坯定心 |
4.3.6 管坯的压缩比 |
4.3.7 管坯的单重计算 |
4.4 加热 |
4.4.1 管坯加热工艺 |
4.4.2 加热质量与控制 |
4.4.3 环形加热炉的结构与特点 |
4.5 定型心 |
4.6 冲孔 |
4.7 周期轧管 |
4.7.1 工作特点 |
4.7.2 变形过程变形原理 |
4.7.3 周期轧管机工艺与设备 |
4.8 轧制过程 |
4.9 轧后处理 |
4.10 本章小结 |
5 质量分析 |
5.1 几何尺寸检查 |
5.2 金相组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金相组织 |
5.3 材料的力学性能 |
5.4 断口SEM 分析 |
5.5 壁厚不均的原因分析 |
5.5.1 荒管壁厚不均 |
5.5.2 工具对壁厚不均的影响 |
5.5.3 操作对荒管壁厚不均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编辑的书刊目录 |
(4)三辊联合穿轧及锚杆轧制的设备与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无缝钢管生产的现状 |
1.2 三辊联合穿轧机的发展和特点 |
1.2.1 三辊联合穿轧的发展 |
1.2.2 三辊联合穿轧的特点 |
1.3 本课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1.3.1 课程研究意义 |
1.3.2 课程研究方法 |
1.3.3 课程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辊穿轧工具设计与金属变形负荷计算 |
2.1 三辊联合穿轧的特点 |
2.2 三辊联合穿轧的基本理论 |
2.2.1 三辊斜轧时坯料承受的应力状态 |
2.2.2 穿轧工具基本组成 |
2.2.3 联合穿轧中的应变类型 |
2.3 轧制工具的设计 |
2.3.1 轧制工具设计的原则 |
2.3.2 轧制工具设计的基本理论 |
2.3.3 联合穿轧辊型各部分的作用及尺寸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穿轧设备研究 |
3.1 联合穿轧中力能参数的计算 |
3.1.1 轧制力及顶头轴向负荷计算 |
3.1.2 电机功率的计算 |
3.2 轧制力能参数计算的另一种方法 |
3.2.1 轧制功率计算 |
3.2.2 轧制力矩的计算 |
3.3 设备设计的总体原则 |
3.4 三辊联合穿轧生产设备的总体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合穿轧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材料的属性 |
4.2.2 单元网格类型 |
4.2.3 初始条件 |
4.2.4 模拟方案一及工艺参数 |
4.2.5 模拟结果分析 |
4.2.6 模拟方案二及工艺参数 |
4.2.7 模拟方案二结果分析 |
4.2.8 模拟方案三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备介绍 |
5.2.1 加热设备 |
5.2.2 机械设备 |
5.2.3 轧制工具与坯料 |
5.2.4 电气设备 |
5.3 实验方案 |
5.4 三辊联合穿轧金属成形结果分析 |
5.4.1 不同轧辊辊型对轧制成型结果的影响 |
5.4.2 不同送进角对轧制成形结果的影响 |
5.4.3 不同材质的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Assel斜轧钢管机组产品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折 |
1.1 内折产生的原因 |
1.1.1 钢质的影响 |
1.1.2 操作的影响 |
(1) 管坯加热的影响。 |
(2) 轧制的影响。 |
1.2 内折的解决方向 |
2 外折 |
2.1 外折产生的原因 |
2.1.1 钢质的影响 |
2.1.2 操作的影响 |
(1) 轧制工具的影响。 |
(2) 调整的影响。 |
2.2 外折的解决方向 |
3 内螺纹 |
3.1 内螺纹产生的原因 |
3.1.1 变形量分配不合理 |
3.1.2 阿塞尔轧型辊型配置不当 |
3.1.3 Assel辗轧角调整不当 |
3.2 内螺纹的解决方向 |
4 壁厚不均 |
4.1 壁厚不均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
4.1.1 横向壁厚不均的产生原因 |
(1) 前端壁厚不均。 |
(2) 后端壁厚不均。 |
4.1.2 纵向壁厚不均 |
4.1.3 螺旋性壁厚不均 |
4.2 壁厚不均的解决方向 |
5 结束语 |
(7)新型耐热耐磨无缝钢管穿孔热顶头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穿孔顶头使用情况介绍 |
1.2.1 斜轧穿孔顶头的工作原理 |
1.2.2 穿孔顶头受力的分析 |
1.2.3 穿孔顶头的使用环境 |
1.2.4 穿孔顶头的结构类型 |
1.2.5 穿孔顶头的失效形式 |
1.3 穿孔顶头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新型材料的研制实验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原料制备 |
2.2.1 碳化铬合金的性质 |
2.2.2 碳化铬粉末的制备 |
2.3 Cr_3C_2 粉末的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原理 |
2.3.2 Cr_3C_2 粉末的X 射线衍射 |
2.4 Cr_3C_2 粉末的差热分析 |
2.4.1 差热分析(DTA)原理 |
2.4.2 Cr_3C_2 粉体的差热分析 |
2.4.3 Cr_3C_2-Ni 混合粉体的差热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表面喷涂工艺及整体热顶头制备 |
3.1 混料 |
3.2 喷涂 |
3.2.1 H13 钢的性能 |
3.2.2 基体尺寸加工 |
3.2.3 喷涂前预处理 |
3.2.4 喷涂的工艺实验 |
3.3 粉末冶金整体压制模具设计 |
3.3.1 压坯密度分布规律 |
3.3.2 模具尺寸的选则 |
3.3.3 模具设计 |
3.3.4 模具制造的要求 |
3.3.5 模具材料的选择 |
3.3.6 模具材料的热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坯制备及烧结工艺 |
4.1 压制成型 |
4.1.1 粘结剂的选取 |
4.1.2 压制 |
4.2 烧结工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结论及分析 |
5.1 整体烧结顶头分析 |
5.1.1 力学性能分析 |
5.1.2 致密度分析 |
5.1.3 显微组织分析 |
5.2 喷涂顶头分析 |
5.2.1 喷涂顶头的外部形貌 |
5.2.2 金相观察及分析 |
5.2.3 能谱分析 |
5.2.4 覆层的热疲劳性能 |
5.2.5 H13 钢+金属陶瓷覆层材料的耐磨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斜辊钢管矫直过程数值模拟及残余应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钢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1.1.2 钢管生产工艺及设备 |
1.1.3 钢管矫直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试验方法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矫直原理与设备 |
2.1 矫直原理 |
2.1.1 弯曲矫直分析 |
2.1.2 压扁矫直分析 |
2.1.3 螺旋接触带 |
2.2 矫直机类型 |
2.2.1 压力矫直机 |
2.2.2 递减反弯式多辊矫直机 |
2.2.3 斜辊式矫直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3.1 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2 常用有限元方法 |
3.3 大变形弹塑性本构方程 |
3.4 材料非线性分析 |
3.5 几何非线性分析 |
3.6 接触非线性分析 |
3.6.1 接触界面算法的选择 |
3.6.2 接触区域的判断及接触点的处理 |
3.6.3 摩擦问题的处理及摩擦力的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矫直有限元模型 |
4.1 假设条件 |
4.2 矫直辊模型 |
4.2.1 辊形的设计思想 |
4.2.2 基准管材直径的选择 |
4.2.3 矫直辊倾角的选择 |
4.2.4 六辊矫直机辊形介绍 |
4.2.5 六辊矫直机辊系的配置 |
4.3 钢管模型 |
4.3.1 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 |
4.3.2 材料性能参数 |
4.3.3 网格的划分 |
4.4 约束、载荷、初始条件和接触的处理 |
4.4.1 约束的处理 |
4.4.2 载荷和初始条件的处理 |
4.4.3 接触问题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管矫直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
5.1 平直度分析 |
5.2 残余应力分析 |
5.2.1 轴向残余应力 |
5.2.2 环向残余应力 |
5.2.3 应力应变变化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列车轴用35CrMo钢超厚壁无缝管的轧制及其质量分析[D]. 张瑛. 重庆大学, 2007(05)
- [2]周期軋机合理喂料量的确定及其应用[J]. K?ves Ferenc,蔺娴. 钢管情报, 1966(02)
- [3]提高周期軋管机所軋鋼管的精确度[J]. Я.Л.Ваткин,王勇. 钢管情报, 1966(02)
- [4]三辊联合穿轧及锚杆轧制的设备与工艺分析[D]. 张海龙.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8)
- [5]Assel斜轧钢管机组产品缺陷分析[J]. 涛雅,付玉艳,刘湖. 包钢科技, 2013(02)
- [6]周期轧机生产钢管时降低金属消耗的途径[J]. Н.П.Карпенко,陈贞元. 钢管技术, 1980(01)
- [7]新型耐热耐磨无缝钢管穿孔热顶头的研制[D]. 姚建磊. 湖北工业大学, 2011(08)
- [8]斜辊钢管矫直过程数值模拟及残余应力的研究[D]. 李艳辉. 辽宁科技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