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的梦自己圆”(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勇[1](1995)在《自己的梦自己圆》文中指出 沈阳钢网厂这几年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们居安思危,从1992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分块租赁,国有民营”,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经济效益上了一个新台阶。笔者曾问及该厂总经理王绍栋,怎么想起搞这项改革?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上级搞的改革试点,我们都极力争取,场场不落,有人叫作‘吃改革的饭’。说实话,那图的是优惠政策,总在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上做文章。我们实行“分块租赁、国有民
牛泽群[2](2021)在《丹心妙手绘山乡——记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柜子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震》文中认为吴震,1977年9月出生,2009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柜子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连绵的群山之间闪出一道狭长而弯曲的山谷,300多户人家三三两两散居在山谷的沟沟岔岔里,靠着人均不到2亩的贫瘠山地维持温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或许唯一一处可以向外人念叨一下的,就是田地中间孤零零兀立着的一块形如衣柜的奇石。可是如果外人再追问石头的缘起,村里人就不爱接茬了——当地传说,这是王母娘娘在天上淘米做饭时,随手丢下界的一粒石子——就连民间传说都透着那么一股失落感。
王洪杰,原永海,王晓霞[3](2008)在《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文中研究表明俗语是一种具有民俗性,多样性与相对定型化和特定表现手法的语言单位,是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东北方言当中,俗语的存在和使用,不仅丰富了东北方言,而且使东北方言更具表现力,本文从俗语的语法、修辞、构成材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张乃琳[4](2011)在《卢甲举:自己的梦自己圆》文中认为"若干年后,如果我的作品能汇成一本合集,我希望在书的封面上写上这样一句话:没白活一回!"正午,北京奥凯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热闹非凡,即便在楼梯口也能清晰的听到屋里传出的阵阵爽朗的笑声。推门而入,董事长兼总经理卢甲举没有像普通商人那样,端坐在办公桌后面埋头处理文件,而是陷在沙发里,亲切的和访客聊着天。说到兴处他不禁放声大笑,同时也伸出手在空中比划着,目光有时会落在远处,有时会凝视对方的眼睛。见到我们,
特约记者 张洪安[5](2008)在《坚持自主创新 助飞民营高科》文中提出编者的话: 从1985年白手起家创业到1991年企业年产值达300万元,年利税50万元; 从1993年河南首家成功改制国有企业公司到1996年把总部和研发中心; 从公司成立初期的没有产品到目前拥有自主研发的5个系列120多个品种,成为国内生产油田固井水泥外
周国斌[6](2018)在《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文中提出“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市县教育局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也可以说“一位好教育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基层教育实践场域中的关系十分复杂,关涉各方利益,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性,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教育场域中的博弈相当激烈。作为教育政策落实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教育局长所处的教育场域十分复杂。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教育局长,要具有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情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容、执行程序作一定程度的变通,灵活性、创造性地执行教育政策,保证教育政策落实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局长遵循的是现实教育场域中的实践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遵循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本论文研究教育局长的理论视角。本论文以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工具,以L省A市L教育局长为个案,对教育局长这一实践主体和教育局这一实践场域进行了白描,从内场域、外场域和综合场域三个方面,以叙事的方式,分析了其在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展现的“日用而不自知”的实践行动,描述教育局长复杂艰巨的日常工作和生存状态,客观呈现了教育局长的具体实践逻辑样态,对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内涵、表征形式、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教育局长实践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改进教育局长的实践,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包括象征性语言、实践策略和路径依赖,具有关系的复杂性、结构的生成性、行为的情境性、选择的优先性、风格的稳定性的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现实因素、专业因素、潜在因素几方面。教育局长实践逻辑具有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和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其局限性表现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工具理性的泛滥和角色转换困难。生成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与策略相结合,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构建教育局长实践逻辑,要保持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个人与他者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蒋元明[7](2011)在《从一本诗集说开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那日捧读一本诗集,题目叫《自己的梦自己圆》。诗自然写得不错,风格"厚重、大气、豪放"。但更让我吃惊的是,作者卢甲举并非专业诗人,而是一名企业家,如今在中关村北京奥凯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董
李涛[8](2002)在《韩伟:自己的梦自己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现象与生俱来,讨论它是否合理根本没有意义。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们,在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实践中,练就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本人就是处在行业的专业人士;因此,这些老板们认为,聘请“CEO”,根本没必要。
耿昭杰[9](1995)在《论精益生产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精益生产方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耿昭杰一、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在于“瘦”,它是一种瘦型生产方式。美国人在总结丰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Leanproduction”的概念,也就是“瘦型生产方式”,即“精益生产方式”。大量生产方式起源于美国...
王艳丽[10](2012)在《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尤其是城市社区的善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城市社区的良性发展,除了权力主体积极参与的动力因素外,还要有高效有序、协同互动的运行机制。实际上,各类利益组织也在以积极的参与姿态营造着城市社区的现在和未来。协同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社会控制权力,而且还要实现社会创新权力。本文在详细分析协同治理的动力状态和运行机理之基础上,认真梳理了从治理寓意衍生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演进史且加以简述,希望找出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协同动力运行优势。着重探讨了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运作过程等,认为协同治理的动力源于权力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归纳为利益驱动、政令推动、社会心理认同,具有自发、能动的一面。协同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社区组织的动力状态,而且在于权力主体的运行机理。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问题呈现阶段由核心行动者设定目标、建立沟通机制,利益赋予阶段是建立协同关系、赋予行动者权力,动员过程是核心行动者行使权力协同其他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异议过程是由异议代表处理差异并协调各方利益。顺势而为整合社区的动力资源,创新社区权力主体的运行机制,保障参与者的有序互动、高效协同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根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城市社区的良性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自己的梦自己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己的梦自己圆”(论文提纲范文)
(2)丹心妙手绘山乡——记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柜子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震(论文提纲范文)
“自己的梦自己圆” |
“不为群众办事叫什么党员” |
“说一千道一万,富裕是关键” |
(6)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
(三)研究者个人经历与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梳理 |
(二)教育局长研究梳理 |
(三)教育实践逻辑研究梳理 |
(四)现有研究评价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 |
(二)论文不足 |
第一章 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阐述 |
一、实践逻辑的内涵 |
(一)实践与教育实践 |
(二)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三)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与基层教育生态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 |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 |
(二)角色理论 |
三、教育局长的场域与惯习 |
(一)场域: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现实空间 |
(二)惯习: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基础 |
(三)基层教育行政场域中的利益与时间 |
第二章 主体与位置:我所研究的教育局长和教育局 |
一、教育局长的成长历程 |
(一)幸福与伤痕:学生时代的教育影响 |
(二)从“教师”到“教育”:工作初期的职业影响 |
(三)焦虑与困惑:教育局长工作伊始的影响 |
二、教育局长的自我形象刻画 |
(一)是政府行政官员,又是教育领导者 |
(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时却孤立无援 |
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局 |
(一)“全能式”:教育局的职能定位 |
(二)“人、财、事权分离”:教育局实际运作 |
第三章 内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内场域 |
(一)“共同愿景”:团结班子成员 |
(二)“有威有位在有为”:带领中层干部 |
(三)“心里有杆秤”:管理一线科员 |
(四)“不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协同县区教育局长 |
二、学校内场域 |
(一)“扶上马,送一程”:给新任校长打气 |
(二)“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局长就是为校长服务的 |
(三)“让教师都轻装上阵”:教育局长就该为教师排忧解难 |
(四)“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章 外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上级部门外场域 |
(一)“会哭穷”: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立名目”: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平行部门外场域 |
(一)“小人物更要拜”:与财政局的协调 |
(二)“逢进不考”:与人社局的协调 |
(三)“谁也不爱干”:与多部门的协调 |
三、社会相关领域外场域 |
(一)“正面引导”:与大众媒介的互动 |
(二)“借力发力”:与社会名人的互动 |
(三)“实属无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 |
第五章 综合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综合管理中的实践逻辑 |
(一)“考试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中、高考的综合应对 |
(二)“不能一拆了之”:毒跑道事件的深度反思 |
(三)“啥招都用上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
二、突发事件中的实践逻辑 |
(一)“救灾先救孩子”:抗洪救灾的关键决策 |
(二)“零容忍与警惕扩大化”: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 |
(三)“稳定压倒一切”:涉教上访事件的平复处理 |
第六章 结构与反思: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分析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 |
(一)实践策略 |
(二)象征性语言 |
(三)路径依赖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特征分析 |
(一)关系的复杂性 |
(二)结构的生成性 |
(三)行为的情境性 |
(四)选择的优先性 |
(五)风格的稳定性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复杂的行动主体:主观因素 |
(二)教育行政职能转型期的角色冲突:现实因素 |
(三)轮番登场的基础教育改革:专业因素 |
(四)良莠不齐的官场文化:潜在因素 |
第七章 保持实践张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合理构建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价值 |
(一)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
(二)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 |
(三)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局限性 |
(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 |
(二)工具理性的泛滥 |
(三)角色转换困难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生成 |
(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政策与策略相结合 |
(三)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 |
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张力”寻求 |
(一)教育实践的遵循: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的合理张力 |
(二)教育场域中的人:个人与他者的合理张力 |
(三)教育局长的追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
结语与研究展望 |
一、重视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长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
(二)教育局长遵循着实践逻辑 |
二、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局长 |
(一)教育局长要“信教” |
(二)教育局长的“守望”与“了望” |
(三)教育局长的三重角色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
四、研究框架与核心概念 |
(一) 研究的框架 |
(二) 核心概念 |
五、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一、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 治理理论及其评述 |
(二) 城市政治权力机制理论及其评述 |
(三)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评述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及评价 |
(二) 国内外对城市社区权力机制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相关背景 |
一、国外几种典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
(一) 美国纽约的社区自治模式 |
(二) 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
(三) 日本东京的混合治理模式 |
(四) 对世界上几种典型城市社区治理形态的简要评述 |
二、探索中的中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 |
(一) 国家层面对社区治理的重视 |
(二) 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范式介绍 |
(三) 广东省的基层社会管理 |
(四) 珠海市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
三、发挥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优势 |
(一) 协同有助于发挥各权力主体的专长 |
(二) 协同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 |
(三) 协同网络可使各节点内在的契合性与灵活性得以实现 |
(四) 对协同网络的认同有助于实现政治合法性 |
(五) 协同网络以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 |
第三章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权力主体、动力来源、运作过程 |
一、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权力主体 |
(一) 政府组织及现状 |
(二) 社会组织及现状 |
(三) 企业组织及现状 |
二、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 |
(一) 利益驱动 |
(二) 政令推动 |
(三) 社会心理认同 |
三、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运作过程 |
(一)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呈现 |
(二)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利益赋予 |
(三)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动员 |
(四) 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异议 |
第四章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
一、珠海 KN 社区的权力主体 |
(一) KN 的政府组织 |
(二) KN 的社会组织 |
(三) KN 的企业组织 |
二、珠海 KN 社区协同治理的运作过程 |
(一) KN 社区协同问题呈现 |
(二) KN 社区的利益赋予 |
(三) KN 社区协同治理中的动员 |
(四) KN 社区的异议处理 |
三、珠海 KN 社区协同治理网络的阻力 |
(一) 各权力主体求同存异的困难 |
(二) 社区居民思想观念的差异 |
(三) 构建有意义价值观共识的不易 |
(四) 权力主体间沟通和协同的缺失 |
(五) 权力主体协同能力的不足 |
(六) 协同权力关系的不稳定 |
(七) 社区社会资本生产的短缺 |
第五章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权力走势 |
一、社区公共空间的构建 |
二、社区的确权、赋权、放权 |
三、社区权力结构分化及其互动 |
(一) 政府组织权力趋势 |
(二) 社会组织权力展望 |
(三) 企业组织权力空间 |
四、社区协同治理核心行动者权力 |
(一) 党的领导与居民自治 |
(二) 社区政治权力机制 |
(三) 中程视域核心行动者的转换研究 |
(四) 情境与关系的处理 |
(五) 社区精英的挖掘 |
(六) “克里斯玛”现象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自己的梦自己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己的梦自己圆[J]. 杨建勇. 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5(09)
- [2]丹心妙手绘山乡——记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柜子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震[J]. 牛泽群. 共产党员, 2021(22)
- [3]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J]. 王洪杰,原永海,王晓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
- [4]卢甲举:自己的梦自己圆[J]. 张乃琳. 建筑与文化, 2011(05)
- [5]坚持自主创新 助飞民营高科[N]. 特约记者 张洪安. 中国贸易报, 2008
- [6]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D]. 周国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7]从一本诗集说开去[J]. 蒋元明. 前线, 2011(03)
- [8]韩伟:自己的梦自己圆[J]. 李涛. 中国工商, 2002(03)
- [9]论精益生产方式[J]. 耿昭杰. 经济纵横, 1995(07)
- [10]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 王艳丽. 吉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