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周绍东,丁瑞云[1](2021)在《“价值源泉一元论”的学术争论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源泉一元论",即"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围绕该观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期尤为激烈。这段时期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唯一性"问题,即"活劳动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由此形成了"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其二是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内涵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由此形成了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争"。本文主要对此次争论中的"一元论"观点以及"生产劳动"内涵的相关探讨进行总结阐述,并尝试结合理论地位、现实需要和人本意蕴三方面,探索其现实意义。
刘雷[2](2021)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论证经济规律、推断结论或定理已经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并对马克思的数学研究给予极高评价,多次强调现代数学工具对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马克思写下了数量庞大的数学等学科笔记,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习近平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肯定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并指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明显不足,而习近平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发展的方向。首先,马克思对数学有丰富的研究,数理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理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目的在于撰写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借助数学方法科学抽象了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并借助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这一过程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量”和“质”统一性和数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其钻研数学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数学先例,在研究高等数学中推动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实践统一。马克思为高等数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时代贡献,马克思推动了高等数学的发展,提出“无穷小量”与“0”之间的辩证关系,独创了求导法,系统梳理了“神秘微积分”“理性微积分”“纯粹代数微积分”的特点和不足,敏锐发现了代数学向微分学转化的环节,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微积分关键理论、辩证方法、通用公式,揭示了微积分的本质,突破了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跨越的关键理论。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转形问题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理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可推理性特点,据此完成了经典数理分析表达,研究其数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具有明显的时代假设前提、问题局限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进一步切合实际针对假设条件、计量单位、公式模型进行数理表达重构。第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蕴含了“大数定律”思想,运用平均值规律的数理性质,阐释了价值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过程中,敏锐发现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的“无形增值”,存在特殊商品才能使流通成立的等价逻辑,从数理逻辑发现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载体,体现了数理“剪刀差”和传递的数理思想;马克思阐释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转形问题都是建立在不断赋予“质”和“量”的内在数理含义上的,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数理的角度推进了理论逻辑的展开。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数理分析是以初等数学公式、文字逻辑及举例实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典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数理表达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及可推理性特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属时代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量数理模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部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变化的数理模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该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数理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剩余价值论所包含的“马克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型”、“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简单再生产”、“经典扩大再生产”、“经典价值转形问题”、“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商业资本”、“地租”等理论的数理模型。第三,辩证探研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发展逻辑和路径体系看,西方学者虽看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表达解析内容,但也暴露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数学工具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数理逻辑大于理论逻辑”的错误,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学者研究述评和经典理论的数理建构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创新。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规律、新变化、新现象,以此对现代假定条件、计量单位与公式表达体系进一步重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方法前提,切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数理模型建构。最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要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能动作用,辩证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演进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属性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解释力,形成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李妍[3](2021)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聚焦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问题,指出要想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需要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首先,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初步展现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数字化生存困境。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本文认为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下社会仍然适用。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发现: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面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致的,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数字化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表现为数字泰勒主义盛行、生活空间工厂化、生活时间殖民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但其实质仍然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呈现出能动与被动、虚拟与现实、平等与剥削之间的三重矛盾。其次,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入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阐释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数据商品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商品形态,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的数据堆积”。数据商品的生产既包括原始数字痕迹的生产,又包括对原始数字痕迹的加工,其中均蕴含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数据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仍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数据商品具有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的特征。数据拜物教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拜物教形式,它用看似中立的数字技术手段刻意美化和掩盖了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全面支配人的生产和生活。数字劳动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过程表现为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的特征。数字劳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原始型数字劳动和加工型数字劳动,从本质上可分为非雇佣数字劳动和雇佣数字劳动。从事原始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不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非雇佣数字劳工;从事加工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雇佣数字劳工。数字劳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雇佣数字劳动,还是非雇佣数字劳动,都是被数字资本剥削的“活劳动”。因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支配力量。数字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对人的更全面、更隐蔽、更彻底的统治。数字圈地运动使得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使少数国家和少数资本家得以无偿占有多数国家和多数数字劳工的剩余价值,完成数字资本积累。数字资本一边补充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数量并使其持续“在线”,扩大对“活劳动”的剥削范围;一边强化对雇佣数字劳工的压榨,加深对“活劳动”的剥削程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榨取所有“活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后,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聚焦于数字劳工的斗争与解放问题,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雇佣数字劳工和非雇佣数字劳工分别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及途径,进行了劳工运动、技术抵抗、舆论传播、社区活动等斗争。这些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组织困难、手段有限、目标模糊、收益不均等困境。尽管如此,我们要看到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局限于其自身,也不能囿于眼前,而是要置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来理解。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解放。因此,数字劳工斗争的根本目标不是放弃数字化生存方式和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而是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要打破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赵磊[4](2021)在《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回复《“劳动决定价值”不是劳动异化的结果》》文中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发表后,有人给予了批评并提出了以下观点:(1)商品经济的前提不是私有制而是产权;(2)商品经济与劳动异化没有必然联系;(3)马克思从没说过"价值不是实体";(4)价值的实体性不容置疑;(5)人力的决定作用丝毫没有改变;(6)自然力取代不了人力;(7)用异化理论说明价值关系没有必要。针对上述观点,笔者回复如下:把产权关系永恒化,不是马克思的逻辑;商品交换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任何社会均不例外;原始社会的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异化现象是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能仅凭想象;只要劳动需借助价值关系来表现自己,异化就不会消亡;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与"商品的物体实在性毫无关系";在唯物主义语境中,物质与实体是等价的概念,"物体实在性"就是"实体";劳动不等于价值,"物化劳动"不是"具体劳动";未来多数人的智力活动将不再用于谋生劳动之中,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乐生活动之中;"劳动不再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并非笔者发明,而是马克思的预言;在"要素价值论"已成主流的今天,异化理论有助于理解"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性。
许少卿[5](2021)在《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思想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起着指导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长时间以来,劳动思想始终是我国学者在经济学领域主要关注的内容。迄今为止,我国领导人共在四次全国性会议上探讨过劳动思想的内容,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以及理论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坚持马克思劳动思想这一原则,加大对劳动思想发展模式的探索力度,并尝试推动传统劳动思想向现代化劳动思想转型,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探索人类社会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劳动观应运而生,该观念侧重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加大对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探索力度,同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基本结构展开阐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劳动思想应运而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劳动过程、劳动形态、劳动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则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加大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探索力度。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着重对马克思劳动思想可实现的价值开展深入探究。本文对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的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具体来说,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本文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也是本文的关键基础,其中包含基本概念、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五方面;第三部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人自由全面发展,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两方面,揭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于马克思劳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活动、个人素质能力、个人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以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角度,论述马克思劳动思想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内涵;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劳动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加大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探索力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通过整理和归纳马克思劳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现途径,对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和优化马克思劳动论。我们从微观层面探索人类劳动活动的过程中,有两个影响力较大的发现,具体包括:其一,人类独立参与各项劳动活动的因素就是知识。人的体力、智力、大脑中的知识是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生产力主要由这三种要素组成,劳动者实现生产力价值的过程就是劳动。其二,知识劳动能够打破时间以及空间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实现跨区域和跨时间操作。由此能够看出,本质上分析,劳动者的个体劳动属于一种协作劳动或结合劳动的形式。通过对劳动的内涵展开分析能够看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消耗体力或智力的行为就是劳动的观念逐渐被取缔,现代劳动需要在参照马克思劳动论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对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概念方面,物质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和知识的使用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人脑智力的作用下生成的智力劳动就是所谓的知识使用价值,在智力劳动中知识的贡献率就是所谓的知识价值。根据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征,可以将劳动划分成物化劳动、活劳动、可再生物化劳动等,也就是所谓的知识。该理论打破了马克思在物化劳动理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徐宇航[6](2021)在《《资本论》商品范畴的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商品一词就从未淡出过社会理论家的视野。由于商品一开始就是以它的完成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中的,以往的哲学家与经济学家被商品的虚幻外衣所迷惑,虽然提出了许多富有理论价值的商品思想,为马克思研究商品提供了重要借鉴,但终究还是没能突破商品的物化表象,错将商品理解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经济表现。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停留于商品表象的片面思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出发,立足于人类劳动的社会历史形式,逐步解开了商品存在的奥秘。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是社会物质变换的媒介。为了展现商品的社会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分析了商品的历史形态,用以剖析商品的系统性生成。商品作为二重物,蕴含着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生存现实,从而表现出一种拜物教特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商品发展的最高历史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因而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新的特征。商品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社会的元素,能在生产力、政治法律、思想意识与人的存在层面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商品范畴是《资本论》的起点范畴,它体现了马克思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完善与创新,并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深入挖掘《资本论》商品范畴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利于现阶段商品拜物教意识的破除,更有利于批判与反思经济危机的成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乔晓楠,李欣,秦梦月[7](2021)在《非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与全球格局》文中提出根据劳动价值论,生产部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因此,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其本质是劳动的跨国交换,而非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则涉及跨国的价值分割。基于上述认识,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并评估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4年间,在世界整体每年创造的价值总量中,占比约10%的价值量将通过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的方式在不同国家之间实现再分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以及房地产部门的贸易占比较大。在国家的非生产部门贸易层面,美英等国长期保持着顺差,即从其他国家分割获得价值,体现了其在世界体系之中的寄生性,而中国则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平均每年约有2.2%本国所创造的价值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分割。
周爱民[8](2021)在《论物化批判的主体间性辩护路径》文中指出在当代复兴物化批判的辩护路径中,以哈贝马斯和霍耐特为代表的主体间性辩护路径影响广泛。该路径一致强调物化是对主体间实践关系的损害,并主张用主体间的正确实践关系批判物化现象。但是在具体对待物化批判的规范性与可能性问题方面,该路径的内部差异较大。哈贝马斯主张物化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霍耐特则严格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物化,认为物化实践的错误在于遗忘了先在的基本承认。主体间性辩护路径尽管可以解决卢卡奇物化批判的困境,但是也会导致对物的物化问题的忽视。弥补这一缺陷,只需在主体间性辩护路径中重新置入物的维度即可,无需抛弃这条辩护路径重新走向形而上学。
颜岩[9](2021)在《马尔库什论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达佩斯学派理论家马尔库什对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做了全新解读,认为当青年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转向以哲学为导向的批判的经济学、从唯物主义现象学方法转向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总体性关照、从实践的乌托邦主义转向哲学的现实主义时,异化理论亦相应地由抽象价值预设转向对客观社会力量的关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物化概念意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自然化倾向,批判人与人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一拜物教现象。生产的双重规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融合引发了异化和物化,实现二者的分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荣兆梓,李亚平[10](2021)在《全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生产率范畴的讨论切入,先提出包括商品生产的活劳动投入和物化劳动消耗在内的全劳动生产率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方程,在与新古典增长方程全面比较的基础上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性质与特点的讨论。并且运用这一方程对中国1978-2017年的经济增长作初步核算,发现在四十年增长中,全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65%,全部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消耗与物化劳动消耗)的贡献率为35%。因此说,中国经济的高积累高投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始终相伴而行。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投资拉动的判断具有片面性,并不能很好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
二、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数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数理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相关概述 |
2.1.1 数理分析基本概述 |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 |
2.1.3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理特性 |
2.2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 |
2.2.1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根本前提 |
2.2.2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直接目的 |
2.2.3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递阶逻辑 |
2.3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时代贡献 |
2.3.1 马克思独创0/0求导法 |
2.3.2 马克思合理化微分过程 |
2.3.3 马克思突破数学跨越关键理论 |
2.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内在依据 |
2.4.1 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发展必然 |
2.4.2 数理分析抽象理论的基本方法 |
2.4.3 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 |
小结 |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
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思想 |
3.1.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数理思想 |
3.1.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数理思想 |
3.1.3 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形式数理思想 |
3.1.4 价值规律与商品拜物教数理思想 |
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数理表达 |
3.2.1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
3.2.2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
3.2.3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解析 |
3.3.1 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
3.3.2 劳动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
3.3.3 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
小结 |
第4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
4.1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思想 |
4.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数理思想 |
4.1.2 剩余价值生产数理思想 |
4.1.3 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和形式数理思想 |
4.2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经典数理表达 |
4.2.1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
4.2.2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
4.2.3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
4.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解析 |
4.3.1 剩余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
4.3.2 剩余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
4.3.3 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
小结 |
第5章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
5.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思想 |
5.1.1 资本循环和周转数理思想 |
5.1.2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数理思想 |
5.1.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数理思想 |
5.1.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数理思想 |
5.1.5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数理思想 |
5.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经典数理表达 |
5.2.1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假设前提 |
5.2.2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分析 |
5.2.3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模型 |
5.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解析 |
5.3.1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
5.3.2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
5.3.3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
小结 |
第6章 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
6.1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
6.1.1 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学术研究的能动作用 |
6.1.2 全面认识数理分析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价值 |
6.1.3 辩证分析国外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演进逻辑 |
6.2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政治性 |
6.2.2 深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学理性 |
6.2.3 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基础性 |
6.3 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解释力 |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问题导向 |
6.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应用领域 |
6.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理论体系 |
6.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路径 |
6.4.1 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 |
6.4.2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原则 |
6.4.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体系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来源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框架 |
第1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缘起 |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
1.1.1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1.1.2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评价 |
1.1.3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蕴 |
1.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场 |
1.2.1 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
1.2.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
1.2.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 |
1.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
1.3.1 数字泰勒主义盛行 |
1.3.2 生活空间工厂化 |
1.3.3 生活时间殖民化 |
1.4 数字技术与人的数字化生存 |
1.4.1 能动与被动之间的矛盾 |
1.4.2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1.4.3 平等与剥削之间的矛盾 |
第2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 |
2.1 数据成为商品 |
2.1.1 数据的概念界定 |
2.1.2 数据商品化的过程 |
2.1.3 数据商品的二因素 |
2.1.4 数据交换与一般数据 |
2.2 数据商品的特征 |
2.2.1 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 |
2.2.2 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 |
2.2.3 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 |
2.3 数据拜物教 |
2.3.1 拜物教的历史及发展 |
2.3.2 拜物教在数据商品中的表现 |
2.3.3 数据拜物教与传统拜物教的区别 |
第3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形式 |
3.1 “数字劳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
3.1.1 数字劳动与产消合一 |
3.1.2 数字劳动与受众商品 |
3.1.3 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动 |
3.1.4 数字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
3.1.5 数字劳动与玩劳动 |
3.2 数字劳动的特征 |
3.2.1 劳动过程的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 |
3.2.2 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 |
3.2.3 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 |
3.3 数字劳动与数字劳工 |
第4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 |
4.1 作为社会权力的数字资本 |
4.1.1 数字资本权力的控制方式 |
4.1.2 数字资本权力与生命政治权力的契合 |
4.2 数字资本积累中的剥削 |
4.2.1 数字圈地运动 |
4.2.2 数字资本积累 |
4.2.3 数字剩余价值 |
第5章 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 |
5.1 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
5.1.1 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
5.1.2 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
5.2 数字劳工的斗争困境 |
5.2.1 斗争组织困难 |
5.2.2 斗争手段有限 |
5.2.3 斗争目标模糊 |
5.2.4 斗争收益不均 |
5.3 数字劳工的解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回复《“劳动决定价值”不是劳动异化的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私有制不是商品经济的前提吗? |
二、“没有异化的商品经济”真的存在吗? |
三、马克思没说过“价值不是实体”吗? |
四、“价值的实体性不容置疑”吗? |
五、人力的决定作用“丝毫没变”吗? |
六、“自然力取代不了人力”吗? |
六、“劳动不再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何错之有? |
七、结语:异化理论没有合法性吗? |
(5)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一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及相关概念 |
一、劳动 |
二、生产 |
三、实践 |
第二节 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
第三节 劳动活动本身异化 |
第四节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
第五节 人与人相异化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人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二、劳动具有二重性 |
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
四、劳动争议核心问题 |
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价值形式理论 |
六、对商品价值量决定问题的深入分析 |
第二节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一、个人活动的自由全面发展 |
二、个人素质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个人需要的全面满足 |
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五、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劳动思想 |
二、有利于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理念 |
三、有助于重塑工匠精神 |
四、有助于弘扬“劳模精神” |
五、有利于巩固劳动者主体地位 |
六、新时代劳动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
七、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八、马克思劳动思想现代作用 |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现途径 |
一、坚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
四、坚持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资本论》商品范畴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资本论》商品范畴的理论渊源 |
1.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思想 |
1.1.1 威廉·配第的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 |
1.1.2 亚当·斯密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别的思想 |
1.1.3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思想 |
1.2 黑格尔经济哲学中的商品思想 |
1.2.1 抽象劳动思想 |
1.2.2 劳动价值理论 |
1.2.3 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
1.3 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商品思想 |
1.3.1 西斯蒙第的商品与经济危机思想 |
1.3.2 蒲鲁东的商品与法权思想 |
第二章 《资本论》商品范畴的主要内容 |
2.1 商品的概念界说 |
2.1.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2.1.2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2.1.3 商品是社会物质变换的媒介 |
2.2 商品的历史形态 |
2.2.1 商品的起点与归宿——产品 |
2.2.2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 |
2.2.3 劳动力商品的利用——资本 |
2.3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
2.3.1 商品拜物教的根本原因: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对立 |
2.3.2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特征:社会关系物化 |
2.3.3 商品拜物教的意识表现:物神崇拜 |
2.4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特征 |
2.4.1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
2.4.2 商品生产的普遍化 |
2.4.3 剩余价值是唯一追求目标 |
2.4.4 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不平等交换 |
2.4.5 劳动者的劳动性质是异化 |
2.5 商品的社会作用 |
2.5.1 生产力层面: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
2.5.2 政治法律层面:构建资本权力的实现路径 |
2.5.3 思想意识层面:生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
2.5.4 人的存在层面:创造人类解放的历史条件 |
第三章 《资本论》商品范畴的研究意义 |
3.1 《资本论》商品范畴的理论意义 |
3.1.1 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
3.1.2 体现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创新 |
3.1.3 深化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 |
3.2 《资本论》商品范畴的现实意义 |
3.2.1 破除商品拜物教的腐朽影响 |
3.2.2 批判与反思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非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与全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基础 |
1.国际贸易的本质是跨国劳动交换 |
2.非生产劳动与非生产部门 |
3.非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与跨国价值分割 |
4.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规模的测度 |
三、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
1.计算方法 |
2.数据说明 |
第一,重点样本国家的选择。 |
第二,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处理。 |
四、经验分析 |
1.世界整体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发展的情况 |
2.典型非生产部门的贸易特征 |
3.主要国家非生产部门国际贸易的特征 |
五、总 结 |
(8)论物化批判的主体间性辩护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卢卡奇物化批判的理论困境 |
二、作为“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物化批判 |
三、作为“遗忘承认”的物化批判 |
四、对物的物化问题的忽视 |
五、交往自由与物的构成性意义 |
结 语 |
(9)马尔库什论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再审视 |
二、马克思成熟时期异化思想的新变化 |
三、对马克思物化概念的反思 |
四、简短的评论 |
(10)全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论》中的劳动生产率及全劳动生产率概念 |
(一)活劳动生产率还是全劳动生产率? |
(二)对全劳动生产率范畴的两个误解 |
(三)社会范围的劳动生产率及总产出的计量 |
二、从全劳动生产率导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方程 |
三、马克思主义增长方程更加科学更具解释力 |
(一)二者对生产要素性质理解不同,因而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学意义完全不同 |
(二)二者对资本投入的度量方式不同,进而显着影响生产率的计算结果 |
(三)二者在实证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和计算结果不同 |
(四)两个增长方程的“系数”具有不同的含义 |
(五)两个增长方程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大区别 |
四、用马克思主义增长方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核算 |
五、小结 |
四、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源泉一元论”的学术争论及其现实意义[J]. 周绍东,丁瑞云. 《资本论》研究, 2021(00)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 刘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D]. 李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4]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回复《“劳动决定价值”不是劳动异化的结果》[J]. 赵磊.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1(02)
- [5]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D]. 许少卿. 喀什大学, 2021(07)
- [6]《资本论》商品范畴的哲学研究[D]. 徐宇航. 河北大学, 2021
- [7]非生产部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与全球格局[J]. 乔晓楠,李欣,秦梦月. 当代经济研究, 2021(03)
- [8]论物化批判的主体间性辩护路径[J]. 周爱民. 社会科学, 2021(03)
- [9]马尔库什论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J]. 颜岩. 世界哲学, 2021(02)
- [10]全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增长方程[J]. 荣兆梓,李亚平.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