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担保圈”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董佳鑫[1](2021)在《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担保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3年开始,担保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扩张,从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担保体系。但是在2016年之后,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政府实施信贷紧缩政策,商业银行也不断提升信贷标准,相关部门加大对担保行业的监管力度,在这种背景下,致使担保公司出现代偿率上升、信用度降低、公司破产等问题,甚至因其担保范围涉猎较广导致形成了担保圈产生区域性金融风险。为化解担保公司风险,首先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评价体系进行构建。选取了A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德尔菲法选取了4个准则层,18个指标层,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公式计算出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通过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评分与计算,最终确定风险评价体系,并对计算结果做出风险等级的划分。通过对A公司的定性指标进行评分以及定量指标的分析与计算,结合风险评价体系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了A公司最后的评分,确定了A公司的风险等级,验证了该风险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可行性。然后,针对上述风险体系的研究,从业务方面、制度方面、外部环境方面等三个方面指出A公司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在强化内控机制、优化奖惩激励措施、优化公司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新风险分担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最后,提出建立信息化平台完善信用评级、完善政府介入机制等措施配套风险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可以更好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出风险评级。因此不管是有融资需求的项目企业还是有放款需求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利用此套风险评价体系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评级,为做出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可以利用此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自我检查核实,自查本公司是否在各个准则层、指标层存有漏洞,通过各项指标分数找到根源问题并进行修正,协助本公司持续发展。同时本文研究视角和内容有所创新,对规范融资担保行业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能对A公司和其他担保公司风险防控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及时化解担保圈风险。
刘敏[2](2020)在《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僵尸企业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之一。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依赖银行或者地方政府的“输血”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引发资源扭曲和投资挤出等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达成了逐步让僵尸企业出清的共识,但关于僵尸企业是否会造成正常企业的僵尸化即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我们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遇到融资问题,为了获得信贷资源,企业之间会通过相互担保来取得银行的信任,最终形成担保网络。当僵尸企业处于这一链条之上,僵尸企业是否会产生传染效应从而影响其他公司的稳健运行,并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结论尚不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传染效应视角探究僵尸企业的不利影响。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从担保网络视角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侵占理论等,并根据担保链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担保网络的运行机理。其次,总结分析了担保网络内的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存在性,认为对外担保程度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受到传染效应的冲击会更大。最后,分析了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传播渠道,认为传染效应风险主要通过负面作用于企业的现金流和再融资能力扩散传播。实证研究层面,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加入担保网络内的企业,因此本文首先从Wind数据库中获取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原始担保合约信息;由于这些原始担保合约信息既包括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信息,也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担保信息,因此本文需要对所有的原始担保合约信息进行筛选,选出那些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合约;最后,汇总出上市公司之间的年度担保合约信息。本文将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公司的网络称为担保网络,最后一共得到721个上市企业样本。其次,本文用过度借贷法对上述样本进行了僵尸企业的识别,并对僵尸企业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测算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准回归模型、异质性模型、传染机制模型对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企业异质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确存在传染效应,即传染效应的存在会提高担保网络内正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2)传染效应的这种影响对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即传染效应对非国有企业、对外担保程度越高的企业影响越大;(3)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正常企业的现金持有和再融资能力。从文章的实证结果来看,对于担保网络中僵尸企业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其次加快政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减少地方官员干预企业运行的动机。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前和贷后调查,防止恶意担保现象的产生。本文的研究从社会网络角度丰富了僵尸企业的研究内容,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了僵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本文的研究补充说明了担保网络的经济后果,还为如何更好地治理僵尸企业提供了思路。即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清理处置现有的僵尸企业很重要,但是如何避免正常企业被“感染”为新的僵尸企业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重要。
朱娉婷[3](2018)在《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在经济上行时期,持续加大的社会融资需求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造成商业银行盲目放贷,忽视债权风险而极力换取市场份额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受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上行期积累的风险隐患逐步暴露,其中担保圈风险表现更为明显,逐步成为威胁地方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迫在眉睫。作为病态的保证担保行为,担保圈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咎于法律、机制和主体等六个因素,分为连环互保、交叉担保和集团担保三种类型,呈现出区域和行业集中、担保关系隐蔽和复杂、风险易发和蔓延、危害性大且化解周期长四个特性。在防控时必须遵循分级对待、一圈一策、全程防控、持续压降以及主体联合五项原则,按照“四步工作法”做好风险识别,运用“6C信用计量法”和信用等级系数法进行测算和评估,并综合四项化解策略进行处置化解。为了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本文还利用大量实例对风险识别和测算进行模拟说明,并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展开实证分析,详实分析评价了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得失,以期对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张莉[4](2015)在《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开始出现流动性不足,随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目前正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比去年下降0.4%,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尚未得到改变,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处于经济下行阶段。而经济下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自然而然会传导到金融领域。众所周知,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便是通过吸收较低利率的存款和释放较高利率的贷款来赚取两者之间的差额,所以提高贷款质量,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正因如此,担保在信贷中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担保从《担保法》的角度来看,是指以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资产来促使债务人按时偿还债务从而确保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一种行为方式。最初,担保不仅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但伴随着企业之间担保方式的逐渐变化,担保关系开始复杂化,逐渐形成了担保圈。担保圈的出现使得本来毫无关联的企业之间变得密切相关,一旦圈内一家企业资金出现风险,风险很可能会沿担保链条迅速传播,致使整个担保圈出现信贷风险。2013年以来,新疆、福建、河北、山东等地普遍出现具有担保圈形式的区域性债务危机,地区金融稳定受到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担保圈风险就成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希望通过对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为商业银行有效防范担保圈风险提供一些帮助。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担保圈以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然后分析了担保圈的由来以及我国担保圈发展的历史,阐述了担保圈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担保圈会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呢?还是担保圈会加剧银行信贷风险呢?然后再结合担保圈的风险特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地区发生的一起担保圈风险事件对担保圈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几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以期能为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少许借鉴。本文的主要结构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分别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文章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别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章是担保圈:成因、作用与风险,首先介绍了担保圈的起源以及中国的担保圈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担保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利弊分析,究竟担保圈的出现是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还是加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呢?第四章分析了商业银行如何对担保圈进行识别,运用穷举的方法对担保圈进行整理,并运用6C信用计量法来测算担保圈风险,在识别和测算担保圈风险的基础上对担保圈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担保圈,提出应建立长效机制以减少风险爆发对商业银行自身以及社会的影响。第五章是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案例分析,结合某地区发生的一起担保圈风险事件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并针对性的指出了商业银行如何解决担保圈风险。最后一章结论及政策建议。针对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杨彪彪[5](2015)在《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出现及发展为解决新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促进新疆的资金流动性、丰富相关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及三农提供更广的融资渠道。但是无论融资担保还是委托贷款业务,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其职能范围内始终扮演着风险承担者的角色,各种问题也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现。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以及经验积累的方法对所要阐述的问题进行演绎推理,以交流、调查的方式挖掘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实际存在的发展问题。对当前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所处的经营环境以及面临的风险进行描述,在系统归纳并阐述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后,继而从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两个角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补充,力求深入挖掘、全面揭露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存在的细节问题。在调查走访以及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的基础上,从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银行、政府三个层面发掘并揭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确定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后,依旧从新疆融资担保公司、银行、政府三个方面出发,就推动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朝着一体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与建议,具体表现为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优胜劣汰、融资担保业务种类多样化、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控制更加专业化。
叶丹[6](2015)在《我国联保互保贷款风险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稳固提升,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对于贷款需求额度小且频率高的特质,又伴随企业发展初期规模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贷款困难重重。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带动就业等方面功不可没,但确实在银行贷款方面相比于大型企业存在天然不利。而随着20世纪末经济高涨期的到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块大蛋糕引起了诸多金融机构的关注。为了应对新型市场格局,开发设计了联保互保贷款模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突然到来,隐藏在其中的风险突然爆发,引起市场经济空前震荡。目前,联保互保贷款制度正处于一个发展瓶颈期,被诸多声音所挞伐。但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重要性不可磨灭。全文将以风险作为主线,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进行阐述。全面梳理联保互保贷款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含义及其发展经由繁荣直至衰败的原因及过程。并借由博弈论视角,从银行与企业两个主体行为选择与风险角度,分析揭示联保互保贷款制度存在的风险点。并通过研究发现,尽管联保互保贷款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其创立依旧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今的瓶颈与困难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其发展的突破口。不可否认,联保互保贷款制度有其存在价值,并就其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何文彬[7](2015)在《新疆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总量小,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低,以致于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维持社会平稳和政治稳定为基本目标,经济发展不是其主要任务,更遑论金融发展。即便如此,经济发展也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其它地方政府的对口支援。不可否认,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至关重要,然而事实已经证明没有自身造血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目标很难实现,而其中没有自身的金融发展,仅仅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内地地方政府的对口援助,在根本上也很难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特瑞哈(Terhal,1992)曾写到“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出现的失衡最终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中,有两类社会群体势必在引发的社会冲突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一类群体是经济上已然得到改善但还未满足,而另一类群体是经济地位根本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微弱。当这两类群体对社会期望同时受挫而感到强烈不满时,尤其是,如果这时经济上失衡的划界恰好与地理上或民族的差别刚好对应时,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地震和社会动荡”。“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双重战略的核心叠加”、“陆上大通道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决策中的前沿地带,新疆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十余年来,在各项经济数据屡创新高的新疆,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即:内外协调失衡与V型陷阱的双重困境。对内,新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相比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全国第16位跌至2013年第28位,2014年的倒数第三。对外与中亚国家相比也存在开始处于落后状态的可能性,本文经过比对发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经济都低于对应接壤同民族两国的发展水平。地处南疆、维吾尔族民众占九成以上的喀什与和田地区,其人均GDP更是远远低于中亚五国最穷的塔吉克斯坦。历史早已证明,相对指标的恶化会使社会公众忽视忘却绝对指标的改善,导致社会公众低估进而否定各种战略的实施效果,导致新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不同于中国内陆其它省市,也不同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使得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亦或是仅从金融支持角度来探讨促进经济增长都显得很单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就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发育迟缓的金融体系而言,推动其由质到量的金融发展是能够推进经济发展的这一逻辑前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正面关系很可能会导致多重均衡,但不同的国家或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一定会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情况,这取决于不同经济增长情况所趋向的某种特殊均衡。这也表明不同金融发展政策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效果的不同由其经济环境所决定。一方面,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内部区域严重的分割性以及经济发展的低起点而导致的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不理想、市场发育迟缓,使得金融发展的外在支持环境恶劣;另一方面新疆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种类少、规模小、垄断程度高以及竞争力低下,呈现出相当程度的金融抑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凯恩斯—拉姆齐中的“经济停滞不前、金融部门消失的贫困陷阱”的低水平均衡。新疆金融市场的发展被纳入经济转轨与金融深化的进程中,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以及金融安全、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变迁均会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显着影响。目前的新疆仅凭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无法走出一个又一个“陷阱”,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应该作为主导力量,大力发挥政策金融的作用,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策性金融来促进和扶持产业与地区经济迅速成长,以弥补市场金融的不足,作为市场选择的必要补充。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单靠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逐步过渡为政府引导与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相结合的金融制度。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金融发展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来推动经济增长,新疆目前的“贫困恶性循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匮乏,关键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和融资能力低下。究其原因,不理想的金融中介运行效率、不协调的金融结构体系均有待于改善。对于物质条件极度贫瘠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地处偏远荒漠边缘和高寒边境、自然环境恶劣、民生困顿的一些自治县市,其金融发展更多的可以说是金融开发。深化沿边开放、充分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作用、加大财政金融等各项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生以及加强与周边地区国际通道建设是新疆目前的现实选择。加之切实执行中央政府对新疆执行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消除障碍,优化其外在支持环境,以化优惠为机遇。沿边向西开放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更是地处边界的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县市的发展契机。而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与金融合作都远远低于预期,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金融向西开放与金融合作机制,有效推进金融开放与合作的深化,否则中国(新疆)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金融安全是研究金融发展时无法忽略的问题,金融风险的存在源于金融的本质属性,贯穿于金融发展过程的始终,永远无法消除。在对“新疆担保圈”等金融恶性事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目前最为突显的风险来源—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为视角,对新疆的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鉴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控制力,目前新疆因宏观层次因素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中观层次被债务链条上关联性区域金融风险波及从而引发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不大。就微观层面而言,新疆重工业多是央企,轻工业多是中小企业,加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当银行信贷运行趋紧、中小银行储蓄资金不足时,影子银行业务勃发、非法集资大案要案频频在新疆各地爆发以及房地产企业支付危机造成的冲击,在扰乱金融秩序的同时,也会导致社会信用危机,所以本文从影子银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规模、结构和风险传导机制的分析,未雨绸缪的预防“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扩散为区域系统性风险。本文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研究新疆金融的文献虽然不少,但多为零散的对某个问题进行阐述,还没有以新疆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故本文试图基于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区域金融研究的理论成果,借鉴其它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成功经验,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手段,系统的对新疆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今天的新疆、这样的新疆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探索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经济成果在典型经济体中的应用,丰富我国的区域金融研究素材。同时旨在为促进新疆的金融发展、改善和提高金融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利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制度、模式和规范,动员其过剩的金融资源以促进“后发”经济的发展,使得欠发达的新疆金融发展具有自我完善和人为选择的现实意义。第一章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金融发展理论为全文奠定理论框架,首先梳理了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对金融史中传统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创新发展理论的要点进行整理和综述;其次,对区域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与配置理论以及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对中国目前区域金融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本章最后从政策先导、法律保障、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和日本北海道开发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借鉴进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应该作为主导力量,大力发挥政策金融的作用,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策性金融来促进和扶持产业与地区经济的迅速成长,以弥补市场金融的不足,作为市场选择的必要补充。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单靠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本市场的经济作用得以凸显,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逐步过渡为政府引导与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相结合的金融制度。第二章是作为全文研究分析的背景环境,以表明金融发展政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对新疆金融发展的区位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多角度分析,在理解新疆战略重要性的同时阐释新疆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严重失衡状态带来的第一个困境—内部协调失衡;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接壤同民族中亚国家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了新疆在新欧亚大陆次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第二个困境—v型陷阱。第三章为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和运行机理提供实践逻辑和实证依据。首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指标,同时甄选了金融支持度的五个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拟合模型并修正模型,从而分析各种指标对gdp的贡献率;其次,利用回归方程的序数化抽象构建资金影响力模型,比对新疆和其它省直辖市的融资能力。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来说尤其重要,说是决定性的因素也绝不为过。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却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当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鉴于经济体属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充裕而廉价,依赖这些要素资源的持续投入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时,尤其是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时,此时工业生产的高度取决于资本形成,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新疆目前的“贫困恶性循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匮乏,关键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和融资能力低下。第四章首先从金融发展规模、深化程度、发展效益和市场化水平等角度出发,对比了新疆同其它省直辖市的差距,对新疆金融发展进行规模分析和质量研判,其中量性指标如金融规模总量、货币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机构种类都呈现极大的单调增长,这意味着新疆金融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量的扩张;其次,从新疆各产业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利用新疆金融产业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率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对金融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产业关联度进行了量化处理,可以得出结论:金融保险业已逐步成为新疆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新疆金融保险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高、固定资产折旧低、物质装备水平有待提升,应该也必须得到优先发展;最后对新疆地区金融中介运行效率性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帕加罗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新疆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与资本配置效率三个参数,衡量新疆金融中介运行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运行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合理得出结论认为:新疆的金融市场作为“银行主导型”的市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运行效率不理想,近年来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倒“u”形的趋势,验证前文的观点,即新疆金融更确切的表现为金融增长。第五章对新疆地区金融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数据分析了新疆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产业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变迁,以此呈现新疆金融结构的变迁;其次,采用金融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资本转化率指标三个变量,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以进行新疆金融历年发展协调性的测度。新疆金融结构目前的状态是在政府推动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具备外生性、跳跃性和被动适应性的特征。多年来,新疆金融结构的体系协调性并没有明显起色,伴随这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反复。其中从金融规模状况、金融结构指标与资本转化率三者之间的协调性系数来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规模之间以及金融结构和资本转化率之间的协调性相对要比金融规模与资本转化率的协调性要好一些。从两部门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中可知,新疆金融结构的体系协调性对于本地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是显着的,金融发展体系协调性的提高对新疆经济增长是最有效的支持。第六章首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独特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特征;其次,选取东疆、南疆和北疆典型的30个民族自治市县的金融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支撑以及金融质量四个方面选取了符合实际并可获取的十五个指标,进行金融业发展总体实力的评估。就这些民族自治县市总体而言,金融发展能力不足且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地处偏远苦寒、自然环境恶劣、民生困顿的一些沿边境的县市排名均垫底;再次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信贷资产供给增加量的假设验证中央赋予新疆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实行低利率的优惠贷款政策,推动金融资源从存款转化为贷款,有力地支持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央银行实行的特殊费用和利差补贴等政策,减轻了新疆辖内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使其能够克服地广人稀、经济总量小,尤其是涉农银行经营成本高的困难。但在特殊优惠金融政策落实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其效果未达到预期。第七章阐述了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新疆金融开放与金融合作问题。新疆与接壤的中亚五国开展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构造缘西边境经济合作带的起步阶段,中亚五国的快速崛起为开展新疆金融对外向西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但目前来看,中亚金融合作中具体的现实好处和实际利益都远远低于预期,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金融向西开放与金融合作机制。在各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前景下,新疆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合作还存在着诸如金融管理体制、金融监管、区域内各国经济差异较大、政治目标不明确、区域内政治关系滞后、各国对区域金融合作的远景规划不明确等障碍因素。目前,国际各种势力在中亚竞相角逐,我国应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经验,积极克服障碍,有效推进金融开放与合作的深化,否则中国(新疆)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第八章在对“新疆担保圈”、“德隆危机”、“新疆证券公司”“新疆金新信托公司”等金融恶性事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以目前最为凸显的风险来源—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为视角,对新疆的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探讨,对其进行规模、结构和风险传导机制的分析,未雨绸缪的预防“影子银行体系”“在没有安全网的条件下走钢丝”。第九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应前瞻性的制定整体区域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新疆也应该完善区域性金融体系的构造,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与新疆金融开放与金融合作的步伐,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措施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防控等建议,增强金融发展的持续性,为推动新疆的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第六章第三节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信贷资产供给增加量的假设首次验证中央赋予新疆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效率问题;第二,第八章第二节区域金融风险分析中首次对辖内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进行了测算调研和结构分析,在文献检索中可知,目前对新疆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结构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献空白,故本部分内容具有原创性。本文的难点在于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以进行实证,不同口径的数据需要重新整合和匡算;另外模型的构建、各个指标的选取、权重的设置,不可避免的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模型适用性风险。至此,笔者认为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诸如在模型实证中,如何放宽假设条件,使其更具现实意义,诸如符合南疆少数民族民众人文特征、民族心理和宗教观念的伊斯兰金融在新疆的试行问题等等。
王新建[8](2014)在《商业银行“担保圈”问题的风险管控分析 ——以滨州市担保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担保圈”问题时有发生,近期的典型代表是部分媒体公布的自2014年初至6月29日涉及股权冻结的33家上市公司有26亿股权遭冻结,其中9家公司股东均因为其它借款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借款企业经营不善,无力按时还贷,导致其股权被相关金融机构冻结。在山东省滨州市,此类问题也呈现增长态势,继无棣县爆发“基德系”涉及12家企业的担保圈风险后,全国百强县邹平县长星集团肇始的企业联保危机范围正在扩大,至少涉及金额几十亿元,牵扯到相互担保的企业集团及下属企业、集团之间等六七家企业,其结果是不仅金融机构存在潜在的授信风险,而且区域经济也存在潜在的波动风险。因此,当前担保圈风险已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最重要的信用风险,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会对区域经济造成难以预料的危险。因此,企业的担保圈风险必须引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及其它政府机构的重视,提前介入化解,防患于未然。本文以滨州当地担保圈为例进行担保圈方面的风险管理控制研究,充分利用特征提取、比较参照及数据统计分析,对当地担保圈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努力发现担保圈的成因及特点,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提供借鉴支持。首先,在理论分析层面,一方面,本文分析了担保圈的成因,即在政府的刺激与鼓励下,企业主对经济形势判断过于乐观,盲目扩大规模,造成资金紧张。而当前我国企业融资市场仍在起步阶段,银行贷款仍是主要的来源。银行为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并缓释风险,过于注重对第二还款来源的选择。由于企业可抵、质押的财产较少,造成了保证型贷款的出现。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在担保圈的识别上存在较大困难,担保圈开始形成。另一方面,本文分析了担保圈的利弊,肯定了担保圈在形成初期的积极作用。当担保圈为有效担保时,可以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安全感,在利用担保圈包装上市时比没有任何担保上市条件更优。担保圈的出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积极性,促进了货币市场供给。由于担保圈信息的不对称性,担保圈在银行授信中虚化了担保的作用,也增加了贷款的违约概率,并易造成连锁性反应。由于担保圈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难度,风险暴露后,银行处理被动,损失加大。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根据当前各地化解担保圈风险的做法,本文概括出系统性的实践操作流程,即通过担保圈的识别、风险测算,将存量担保圈进行风险分类,按照“降低风险、优存劣汰、防止再生”的总体原则“因圈施策”,提出了“变更担保、产品改造、压缩退出、风险转移”的化解方法。再次,在案例分析层面,以滨州市当地发生的跨地域、跨行业的嘉周化工一基德担保圈案、上市公司长星集团担保圈案为例,通过梳理两个典型担保圈风险事件产生的过程,分析了担保圈产生的原因。通过两个担保圈风险事件的化解方法,较系统的指出了商业银行化解存量担保圈的方法。以及两个案件的化解过程与方法。最后,在政策建议层面,本文根据担保圈产生的原因,在宏观层面就如何防范担保圈的再次发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刘洁,刘博,孟文杰,刘丹华,岳亮[9](2013)在《“柠檬市场”效应与担保圈风险》文中提出本文以Z市担保圈的大量调查材料为基础,从四个圈层逐步剖析了担保圈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认为:由于"柠檬市场"效应、道德风险、市场失灵等现象存在,造成了担保关系实质上的无效性。对此,本文从政府、银行、企业、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提出化解区域性、系统性担保圈风险的新途径。
赵勇[10](2013)在《中国担保圈的风险管控研究 ——以潍坊担保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11月3日,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代码600090)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突然失踪,随后查实该公司竟有高达近10亿元人民币的“隐性”对外担保,由此为导火索所爆出的“啤酒花事件”使得啤酒花公司的股票死死地砸在跌停板上,同时,以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疆担保圈中的其他数家上市公司也受到连带影响,时间,新疆担保链摇摇欲坠,并产生巨大的财务危机。围绕担保圈产生的争论,一种是“国家政策导致论”,国家在2008年放出的4万亿投资使得经济过热,市场需求的扩大使各行业企业盲目扩展,融资与扩规模成了企业发展的任务,银行宽松的抵押担保政策使大量的担保贷款充斥到各大小企业。经过几年的企业发展,大量行业的产品过剩,市场需求饱和,经济危机爆发,银行有保有压的收贷策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企业主跑路。另一种观点是“银行政策导致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业界放松了对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要求,很多粗放经营,财务承受能力不足,抵质押不足的企业却获得银行的融资,而企业的盲目投资,特别是投资房地产、矿山等,加之金融政策的变化,部分诸如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使部分企业破产,企业家跑路。无独有偶,一个围绕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的涉及数家金融机构及多家潍坊当地企业的“担保圈”也已浮出水面。现如今,大大小小的担保圈正愈演愈烈,金融风险亦不断积聚,无疑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企业的担保圈风险值得金融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引起警惕,防患于未然。本文重点从实际出发,以潍坊担保圈为例进行担保圈的风险管控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特征提取法、比较参照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潍坊担保圈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发现担保圈形成的原因以及特征,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导言中简述了研究担保圈的内容、意义及方法;第二章结合文献综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三章担保圈的成因类型及特征;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担保圈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第五章以潍坊担保圈为例研究了担保圈的内容、危害、当地金融机构的化解策略等;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总体结论并对商业银行应对担保圈风险提出了浅显的建议。
二、“新疆担保圈”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担保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综述评价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担保圈及风险管理理论与评价方法 |
2.1 担保圈的概念及分类 |
2.1.1 担保圈的基础概念 |
2.1.2 担保圈种类 |
2.2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
2.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3 风险评价方法 |
3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现状 |
3.1 A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框架 |
3.1.3 公司业务流程 |
3.1.4 A公司经营现状 |
3.2 A公司担保圈种类 |
3.2.1 线式担保圈 |
3.2.2 网状交织式担保圈结构 |
3.2.3 环状担保圈结构 |
3.3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措施 |
3.3.1 属地分组制定化解方案 |
3.3.2 项目责任制划入绩效考核 |
3.3.3 定期汇报推进项目化解 |
3.3.4 成立新平台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
3.3.5 协调关联方合力化解风险 |
4 A公司风险评价及问题分析 |
4.1 构建风险评价体系 |
4.1.1 风险评价体系指标选取方法 |
4.1.2 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要素选取及介绍 |
4.1.3 风险评价体系模型建立 |
4.2 A公司担保圈风险指标分析 |
4.2.1 定量指标分析 |
4.2.2 定性指标分析 |
4.2.3 对A公司的风险评价 |
4.3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
4.3.1 业务方面 |
4.3.2 制度方面 |
4.3.3 新平台方面 |
4.4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问题形成原因 |
4.4.1 业务方面 |
4.4.2 制度方面 |
4.4.3 关联各方协调受限 |
5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措施优化设计 |
5.1 优化思路 |
5.2 优化原则及目标 |
5.3 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优化措施 |
5.3.1 A公司内控制度优化措施 |
5.3.2 A公司项目风险评级体系优化 |
5.3.3 构建新风险分担体系 |
6 担保圈风险化解保障措施 |
6.1 建立信息化平台完善信用评级 |
6.2 完善政府介入机制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A公司风险评价指标调研表 |
附录B:A公司拟保企业资信评价表 |
作者简历 |
感谢语 |
(2)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信用担保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信用担保网络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信用担保网络的风险扩散分析 |
第三节 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分析 |
第四节 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渠道分析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信用担保网络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僵尸企业的识别 |
第三节 模型构建 |
第五章 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三节 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渠道的回归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检验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担保圈理论概述 |
2.1 担保圈的定义 |
2.2 担保圈的成因 |
2.3 担保圈的种类 |
2.4 担保圈与正常担保的区别 |
2.5 担保圈的特性 |
3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情况 |
3.1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的基本情况 |
3.2 A银行济宁分行处置担保圈风险的化解措施 |
3.2.1 山东A实业有限公司担保圈化解措施 |
3.2.2 山东A医药有限公司担保圈化解措施 |
3.2.3 A银行济宁分行化解措施得失分析 |
3.3 A银行济宁分行处置担保圈风险的化解成效 |
3.4 A银行济宁分行应对担保圈风险的防范策略 |
3.4.1 严格客户准入 |
3.4.2 保障第二还款来源 |
3.4.3 夯实贷后管理 |
3.4.4 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
4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SWOT分析 |
4.1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优势分析 |
4.2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劣势分析 |
4.3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机遇分析 |
4.4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挑战分析 |
5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策略 |
5.1 明确担保圈风险防控原则 |
5.2 建立担保圈风险预警机制 |
5.2.1 风险识别 |
5.2.2 风险测算及评价 |
5.3 担保圈风险化解策略 |
5.3.1 设定风险化解指标 |
5.3.2 实行分类化解策略 |
5.3.3 运用联动化解手段 |
5.3.4 建立长效化解机制 |
5.4 担保圈风险防控启示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2.1 担保圈 |
1.2.2 商业银行风险 |
1.3 研究思路、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担保圈问题的提出 |
2.2.2 担保圈风险的成因与治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担保圈:成因、作用与风险 |
3.1 担保圈概述 |
3.1.1 担保圈的类型 |
3.1.2 我国的主要担保圈概况 |
3.1.3 担保圈的成因 |
3.2 担保圈的利弊分析 |
3.2.1 担保圈的有利方面 |
3.2.2 担保圈的不利方面 |
3.3 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对担保圈的风险识别、测算与控制 |
4.1 担保圈风险的识别 |
4.1.1 担保圈的识别 |
4.1.2 担保圈风险的识别 |
4.2 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的测算 |
4.3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
4.3.1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原则 |
4.3.2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商业银行对担保圈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案例分析 |
5.1 某担保圈事件背景介绍 |
5.2 担保圈事件的风险识别 |
5.3 担保圈事件的风险控制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国内相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内容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现状及风控情况 |
第一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经营环境 |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高 |
三、2014 年新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略有升高 |
四、担保行业环境转好 |
第二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情况 |
一、发展速度较快 |
二、承担重要的社会功能 |
三、享受众多优惠政策 |
第三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及现行风险控制措施 |
一、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 |
二、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现行风险控制措施 |
第三章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注册资本金规模小、持续出资能力不强 |
二、经营范围狭窄 |
三、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
四、担保放大倍数小、“三农”担保占比小 |
五、信息不对称 |
六、专业人才短缺 |
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的作用不突出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以A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例 |
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以B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例 |
第四章 新疆融资担保公司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银行方面 |
一、加强信贷风险把控 |
二、控制担保公司风险 |
第二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方面 |
一、市场有效需求小 |
二、专业型人才的缺乏 |
三、再担保业务准入门槛较高 |
四、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五、担保业务盈利能力差 |
第三节 政府方面 |
一、未制定专门的融资性担保法律 |
二、监管不到位 |
三、政策具有倾向性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方面 |
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
二、完善反担保措施 |
三、创新合作方式 |
四、创新业务模式 |
第二节 政府方面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监管力度 |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
三、注重平台建设 |
第三节 银行方面 |
一、入股合作 |
二、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联保互保贷款风险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
1.3 本文结构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
2.1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含义 |
2.1.1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起源 |
2.1.2 联保互保贷款的定义 |
2.2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兴起的原因 |
2.2.1 银行存在信贷约束 |
2.2.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2.2.3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选择 |
2.3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运作机理 |
第3章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发展现状和风险成因 |
3.1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产生背景 |
3.1.2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现状 |
3.2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顺周期效应 |
3.2.1 顺周期效应的含义 |
3.2.2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顺周期效应影响 |
3.3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风险成因 |
3.3.1 银行管理不善造成金融机构风险、金融市场风险 |
3.3.2 区域性金融风险 |
3.3.3 企业诱发的信用风险 |
3.3.4 上市公司风险 |
3.3.5 受牵企业风险 |
3.3.6 道德风险 |
3.3.7 其他风险 |
第4章 联保互保贷款制度的主体行为选择与风险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的基础理论知识 |
4.1.1 博弈论的定义 |
4.1.2 博弈的要素 |
4.1.3 纳什均衡 |
4.2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制度中银企发展分析 |
4.3 基于博弈论角度的银企互博 |
4.3.1 博弈论模型的基本假设 |
4.3.2 博弈论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4.3.3 总结 |
第5章 我国联保互保贷款的风险化解和风险防范建议 |
5.1 化解短期联保互保贷款风险的建议 |
5.1.1 银行延缓借款人贷款期限 |
5.1.2 企业兼并重组,缓解债务危机 |
5.1.3 政府充当协调人作用 |
5.2 防范长期联保互保贷款风险的建议 |
5.2.1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金融机构 |
5.2.2 企业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稳扎稳打 |
5.2.3 政府出台政策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疆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金融发展理论回顾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二节 区域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三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政策 |
第二章 新疆地区金融发展运行的支持环境 |
第一节 内生增长与经济环境模型 |
第二节 新疆地区金融发展外部性支持环境 |
第三节 新欧亚大陆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新疆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关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理论分析 |
第二节 模型选择与分析路径 |
第三节 模型变量选择 |
第四节 模型实证分析 |
第五节 模型的政策意义 |
第四章 新疆地区金融中介运行效率性分析 |
第一节 新疆地区金融发展数量分析与质量研判 |
第二节 金融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产业关联度 |
第三节 新疆地区金融中介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金融发展结构协调性分析 |
第一节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
第二节 新疆金融结构体系变迁 |
第三节 新疆金融体系协调性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金融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新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金融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新疆典型性民族自治县市金融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优惠政策效果实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疆金融的开放与合作 |
第一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亚金融合作的理论回顾 |
第二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疆金融的开放与合作的前景 |
第三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疆金融开放与合作的障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新疆地区金融发展中风险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区域金融风险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新疆区域金融风险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九章 新疆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制定整体区域金融发展战略规划 |
第二节 新疆区域性金融体系构造策略的选择 |
第三节 提高新疆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 |
第四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疆金融开放与合作的对策 |
第五节 防范新疆地区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图一 |
(8)商业银行“担保圈”问题的风险管控分析 ——以滨州市担保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担保圈 |
1.2.2 担保圈的风险程度 |
1.2.3 担保圈的链条形态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4.2 对比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担保圈问题的提出 |
2.2.2 担保圈的风险 |
2.2.3 担保圈的成因与防范 |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3章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理论分析 |
3.1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成因分析 |
3.1.1 来自企业的原因 |
3.1.2 来自政府的原因 |
3.1.3 来自金融机构的原因 |
3.2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利弊分析 |
3.2.1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有利方面 |
3.2.2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弊端方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
4.1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风险控制原则 |
4.1.1 因圈施策 |
4.1.2 优存劣汰 |
4.1.3 降低风险 |
4.1.4 防止再生 |
4.2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风险控制步骤 |
4.2.1 担保圈的识别 |
4.2.2 担保圈的风险识别 |
4.2.3 担保圈的风险测算 |
4.2.4 担保圈的风险化解 |
4.3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风险控制策略 |
4.3.1 强化事前控制 |
4.3.2 建立化解考核机制 |
4.3.3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
4.4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风险防范策略 |
4.4.1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 |
4.4.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 |
4.4.3 健全信息处理系统 |
4.4.4 建立能量化的指标分析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担保圈的案例分析: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
5.1 选择山东省滨州市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 |
5.2 滨州市商业银行担保圈的跨地域、跨行业案例 |
5.2.1 案例背景 |
5.2.2 案例分析 |
5.3 滨州市商业银行担保圈的上市公司案例 |
5.3.1 案例背景 |
5.3.2 案例分析 |
5.4 滨州市商业银行担保圈的案例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
6.2.2 鼓励银行金融创新 |
6.2.3 完善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柠檬市场”效应与担保圈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Z市担保圈风险典型案例 |
(一) 担保圈风险概述 |
(二) 担保圈风险危害性 |
1. 企业担保代偿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2. 担保能力下降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
3.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区域信贷投放。 |
4. 跨区域、跨地市风险传递影响地区金融稳定。 |
三、担保圈风险传递渠道及担保无效性分析 |
(一) Z市担保圈的主要形式 |
(二) 担保圈的形成和风险传递渠道分析 |
1. 市场风险引发的同行业“连环担保”和“简单互保”担保圈风险传递。 |
2. 核心企业经营风险暴露引发的“交叉担保”风险传递。 |
3. 道德风险引发的“金字塔式”或“家族式”担保圈风险传递。 |
(三) 担保圈企业担保无效性分析 |
1. 过度担保下的企业集体不理性导致担保实际无效。 |
2.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同行业担保弱化了担保效力。 |
3.“柠檬市场”效应导致担保圈内高风险企业集聚。 |
4. 道德风险导致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无效。 |
5. 担保圈风险爆发后因市场失灵难以自我修复。 |
四、担保圈风险化解措施探索 |
(一) 构建政府主导的新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二) 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 切实增强担保有效性 |
(三)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提高企业自有融资能力 |
(四) 增强企业科学管理能力, 提高银行风险控制水平 |
(10)中国担保圈的风险管控研究 ——以潍坊担保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担保圈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 担保圈相关文献综述 |
2.2 担保圈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担保圈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
3.1 担保圈的成因 |
3.2 担保圈的类型及特征 |
第四章 担保圈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
4.1 各地担保圈情况 |
4.2 担保圈风险的识别 |
4.3 担保圈风险的控制 |
4.4 担保圈风险的化解 |
第五章 对潍坊担保圈的研究 |
5.1 潍坊担保圈事件介绍 |
5.2 潍坊担保圈的风险识别 |
5.3 潍坊担保圈风险化解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新疆担保圈”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担保圈风险管控优化研究[D]. 董佳鑫.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信用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研究[D]. 刘敏. 浙江财经大学, 2020(06)
- [3]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D]. 朱娉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4]担保圈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D]. 张莉. 山东大学, 2015(04)
- [5]新疆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研究[D]. 杨彪彪. 新疆财经大学, 2015(09)
- [6]我国联保互保贷款风险及防范研究[D]. 叶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15(07)
- [7]新疆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何文彬.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8]商业银行“担保圈”问题的风险管控分析 ——以滨州市担保圈为例[D]. 王新建. 山东大学, 2014(04)
- [9]“柠檬市场”效应与担保圈风险[J]. 中国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刘洁,刘博,孟文杰,刘丹华,岳亮. 金融发展研究, 2013(12)
- [10]中国担保圈的风险管控研究 ——以潍坊担保圈为例[D]. 赵勇. 山东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