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1](1973)在《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一、各公司概况西德林德公司西德林德公司全称西德林德冷冻机械制造股份公司,1879年6月建立,初期不从事生产,仅设计和出售冷冻设备。1895年设立气体液化部,开始设计和制造气体液化和气体分离设备。1902年林德设计的第一台单级精馏的空分设备制成。自1903年进行第一次双级精馏塔试验,并制成第一台10米3/时制氧机,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深冷技术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经济指标先进,而且有相当的运转经验,制造工业性设备很多,装置容量大小可按用户需要提供,在欧洲和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1969年曾制造40000标米3/时一套、30000标米3/时二套、6000标米3/时一套的西德麦塞尔公司现已倒闭,并给林德公司,被林德公司吃掉。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2](1971)在《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的组成中,有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它们在低温条件下从空气中析出,积聚在空分装置的一定区域内,堵塞设备,甚至引起爆炸,影响操作和安全。为了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设置专门的净化设备,净除空气中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等有害气体。
张永廉[3](1978)在《关于影响DA350—61型空压机出力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DA350-61型空压机系3200米3/时制氧机的配套产品,也是6000米3/时制氧机选用的配套机组的一种。长期来,使用单位普遍感到该机出力不足,尤其在南方地区,夏季只有16000标米3/时,甚至低于14000标米3/时。同时,从运行实践中普遍感到3200米3/时和6000米3/时制氧机分馏塔有潜力,只要压缩空气量足够,氧、氮产量和质量完全可以达到或超过设计值。因此,空压机出力太低,空分装置“吃不饱”是当前3200米3/时和6000米3/时制氧机关键技
上海燎原化工厂空分工段[4](1977)在《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文中研究指明我厂聚氯乙烯车间空分工段,有二套杭氧生产的50米3/时制氧机,先后于1958年、1962年投入生产。主要产品为氮气,供聚氯乙烯车间作情性气体使用,副产品氧气作商品出售。氮气的质量一般在98.5%以上。
于锦文,孙宝毅[5](1980)在《努力挖潜改造 不断提高国产空分设备出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1979年11月底12月初冶金部地方中小型企业制氧机经验交流技术座谈会的资料。介绍了国产3200米3/时和3350米3/时制氧机技术改造、增产挖潜一机代两机以及加强企业管理的情况,使国产制氧机超过了铭牌指标(“3200”达到3400米3/时)。图1、表1。
张盼[6](2020)在《柞水县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历史悠久、地缘广袤拥有着数量众多的历史村镇、城镇,这些历史聚落的选址与其空间形态特征中蕴藏着经过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人居环境的营建思想。同时,历史村镇、城镇遗存着大量的地区物质非物质遗产,也使其成为了供当代学者研究和学习我国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相对欠发达的城镇地区持续的关注与发展投资,大量经济及基础建设使得许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历史城镇进入了高速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阶段。但是,在历史城镇快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对于村镇、城镇历史传统空间中各类型要素的调查研究与资料梳理工作,许多历史建筑在城镇改造中被拆除破坏,传统的城镇历史风貌也受到损坏,历史城镇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我国当前全面开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镇、城镇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区发展规划与原有的空间环境提升的需求。如何有效的协调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历史空间环境的基础调研和资料汇总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本文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展开研究。柞水县凤凰古镇历史悠久,有相关史料记载的城镇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唐武德年间。繁荣的商业氛围与频繁的往来贸易也促使了凤凰古镇成为了秦岭南北两地——荆楚与秦地之间多种传统文化与习俗交融并序的地区性商贸中心集镇。凤凰古镇现存一条历史老街,始建于明末。街道狭窄曲折,两侧历史民居保存相对完好且在带有着显着的南方传统徽派建筑空间模式与建造方式等特点的同时,运用了具有地区传统建筑特征的石、生土、木等当地材料搭建。古镇基于历史街区形成的条带状历史城镇空间形态与周边协调的自然山水环境也是其具有研究与保护价值的重要历史城镇人居环境遗存。面对凤凰古镇在现代的城镇空间逐步建设与发展,如何有效的对于古镇各类空间形态要素保护与发展提出相适宜的策略,需要对其空间形态现代演变过程及现状、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空间形态各类要素特征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本文研究以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基于城市形态类型学对于城镇空间形态分层级研究主要方法,通过对古镇空间形态现代演变的研究,梳理和总结了古镇空间形态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规律及历史古镇空间形态在保护与发展双重需求下呈现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古镇各类空间形态分层级的研究,基于对于古镇空间形态中具有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思考,给予各类型空间形态要素相适应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并提出空间改造建议。同时通过对凤凰古镇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对类似的历史村镇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王恭庭,沈永法[7](1972)在《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按装、试车小结》文中研究指明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夺氧保钢”,我们参加了杭州阀门厂配1.5吨氧气顶吹转炉使用的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安装和试车等工作。在杭州市委的领导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下,制氧站从设计、安装到出氧仅用了130余天时间,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初顺利出氧,并配合了转炉炼钢。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王恭庭,沈永法[8](1972)在《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安装小结》文中研究指明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我们参加了杭州阀门厂配1.5吨氧气顶吹转炉使用的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安装和试车等工作。在杭州市委的领导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下,制氧站从设计、安装到出氧仅用了130余天时间,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初顺利出氧,并配合了转炉炼钢。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9](1984)在《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文中研究表明 水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因此,防止污染,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也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开
刘贵清[10](2010)在《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化已进行200多年的今天,循环经济之所以蓬勃而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缘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生态破坏、粮食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深层生态经济问题日趋严重。显然,传统工业化已难以为继,支撑其经济增长的化石能源、矿产和森林资源等,已被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发耗费过半。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欲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替代非循环经济是可行模式之一。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欲生存、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尽早转变高碳、非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论文主要采用界面分析法。在界定生态维、经济维、工业维与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维的界面整合理论中,辅以规范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融汇整体论、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生态方法,突出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主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循环经济进行多维度的广角论证。尽管发达国家已先后于20世纪初和50年代以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中国也从80年代始,注重生态经济研究,但总的来看循环经济理论仍鲜为人知。本文着力于开掘循环经济的多维、复合生态经济理论。全文主要论述了如下观点:第一,自然生态循环是人类各社会经济阶段发展方式的基础。循环经济融合于自然生态循环之中,并替代其它非循环型经济模式,有其科学理论的多维时空序演化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替时序包括了采集与狩猎、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及后工业化的知识与信息经济时期。这些经济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即:多维复合进化。第三,传统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高速废物排放和能源低效率利用,远远超过了生态分解速度及自然承载力,阻断了物质循环通道,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地球生物圈。第四,循环经济是构建良性循环产业链网体系的可行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改变现有单向、线式、非循环工艺流程,实施废物资源化和源头无害化治理工程,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生物质能利用体系,把循环经济作为实施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产业网络。第五,引进、吸收国外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建立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循环经济机制与制度,形成中国式循环经济形态。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建立政府层面的生态伦理与道德教育体系,夯实法制、法规基础,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发展纲要和区域规划以及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机制。
二、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6)柞水县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历史古镇的保护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历史古镇保护与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历史古镇保护与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学的相关研究 |
1.5.1 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学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
1.5.2 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学在历史古镇研究中的应用 |
1.5.3 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学的理论应用 |
1.6 柞水县凤凰古镇研究现状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论文框架 |
2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现代演变及发展现状 |
2.1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现状 |
2.1.1 凤凰古镇建筑功能空间形态分布 |
2.1.2 凤凰古镇建筑历史空间形态分布 |
2.1.3 凤凰古镇建筑材料空间形态分布 |
2.1.4 凤凰古镇建筑高度空间形态分布 |
2.2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的现代发展简述 |
2.2.1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形成与发展 |
2.3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现代演变 |
2.3.1 空间形态现代演变的社会背景 |
2.3.2 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方法 |
2.3.3 凤凰古镇各时期空间形态的形成过 |
2.4 各阶段空间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 |
2.4.1 历史空间形态延续性 |
2.4.2 新旧空间形态的矛盾性 |
2.4.3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 |
2.4.4 凤凰古镇历史空间形态保护 |
2.5 小结 |
3 凤凰古镇自然历史文化环境概述 |
3.1 凤凰古镇的区位与职能 |
3.1.1 凤凰古镇的区位与职能 |
3.1.2 区位职能与空间形态 |
3.2 凤凰古镇的自然地理环境 |
3.2.1 山水地貌环境 |
3.2.2 自然气候环境 |
3.2.3 自然地理环境与空间形态 |
3.3 凤凰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 |
3.3.1 凤凰古镇的历史沿革 |
3.3.2 凤凰古镇的文化经济 |
3.3.3 历史文化因素与空间形态 |
3.4 小结 |
4 宏观层级——凤凰古镇整体空间形态要素特征 |
4.1 凤凰古镇的自然山水格局 |
4.1.1 自然山水环境要素形态特征 |
4.1.2 凤凰古镇的选址 |
4.1.3 凤凰古镇的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 |
4.2 凤凰古镇整体空间形态 |
4.2.1 宏观空间形态结构 |
4.2.2 整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
4.2.3 宏观三维空间形态特征 |
4.3 小结 |
5 中观层级——凤凰古镇内部空间形态要素特征 |
5.1 街巷空间形态要素 |
5.1.1 街巷空间的整体结构 |
5.1.2 凤凰古镇的历史老街空间 |
5.1.3 凤凰古镇的新街空间 |
5.1.4 凤凰古镇的巷道空间 |
5.1.5 凤凰古镇的街巷节点空间 |
5.2 建筑群落空间形态要素 |
5.2.1 凤凰古镇建筑群落空间类型 |
5.2.2 凤凰古镇建筑群落空间形态特征 |
5.3 小结 |
6 微观层级——凤凰古镇的单体建筑空间形态要素特征 |
6.1 凤凰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
6.1.1 传统合院民居建筑 |
6.1.2 传统合院民居的类型研究 |
6.1.3 非合院建筑 |
6.2 凤凰古镇典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
6.2.1 两进坊居式天井院建筑空间 |
6.2.2 无堂屋的四合院建筑空间 |
6.2.3 两进四合天井院建筑空间 |
6.2.4 生土民居建筑 |
6.2.5 空间组合自由的砖混建筑空间 |
6.2.6 空间形制规整的砖混建筑空间 |
6.3 实体建筑空间连接方式 |
6.3.1 串联型 |
6.3.2 组落型 |
6.3.3 阵列型 |
6.4 小结 |
7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 |
7.1 凤凰古镇的空间形态保护与设计更新策略 |
7.1.1 宏观层级空间形态保护更新 |
7.1.2 中观层级空间形态保护更新 |
7.1.3 微观层级空间形态保护更新 |
7.2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构想 |
7.2.1 凤凰古镇历史空间形态的保护 |
7.2.2 凤凰古镇城市公共空间的补充 |
7.2.3 凤凰古镇城市记忆空间的建立 |
7.3 空间节点设计实践 |
7.3.1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缓冲空间 |
7.3.2 空间节点的内部空间评估 |
7.3.3 历史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
7.3.4 历史街区内新建砖混建筑的改造 |
7.3.5 非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改造及物理性能优化 |
7.3.6 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活化 |
7.4 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标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标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拟创新点 |
1.4.1 主要难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1.6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6.1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
1.6.2 国外主要学者的循环经济思想及评述 |
1.6.3 国内学者的循环经济研究 |
第2章 循环经济形态及其多维理论概述 |
2.1 循环经济形态的界定 |
2.1.1 循环经济形态内涵与外延 |
2.1.2 循环经济形态的特征 |
2.1.3 循环经济形态的模式转变 |
2.2 循环经济形态多维复合理论概述 |
2.2.1 循环经济多维复合理论的内容 |
2.2.2 自然生态循环理论 |
2.2.3 自然经济循环理论 |
2.2.4 全经济循环理论 |
2.2.5 多维循环理论 |
2.3 人类经济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 |
2.3.1 采集渔猎活动融入自然生态循环 |
2.3.2 人类走向农业经济循环 |
2.3.3 传统工业化经济形态的生态非循环 |
2.4 循环经济形态内在规律 |
2.4.1 人类社会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2 自然生态循环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3 生态自我修复的能量转化不可逆 |
2.4.4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
2.5 小结:解铃还需系铃人 |
第3章 生态维:循环经济的自然时空序 |
3.1 自然生态循环的时间序 |
3.1.1 采集狩猎时期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2 农业阶段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3 传统工业循环阻滞了自然生态循环 |
3.2 自然生态循环的空间序 |
3.2.1 自然生态循环的微观空间序 |
3.2.2 自然生态循环的宏观空间序 |
3.3 生物圈自然生态循环的总时空序 |
3.3.1 能量转化 |
3.3.2 矿物循环 |
3.3.3 水循环 |
3.3.4 信息传导 |
3.3.5 总动力源 |
3.4 小结: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
第4章 经济维:经济形态演替的人类社会时序 |
4.1 自然经济时期 |
4.1.1 自然经济的界定 |
4.1.2 采集狩猎时期的"天然"经济 |
4.1.3 人工种养的自然经济期 |
4.2 农业经济时期的自然经济 |
4.2.1 气候环境变迁促进农业自然经济发展 |
4.2.2 农业与手工业自然经济 |
4.2.3 自然经济是物能均衡的生态循环 |
4.3 传统工业经济时期 |
4.3.1 矿物能量开发是基础 |
4.3.2 获取超额经济财富是动力 |
4.3.3 科学技术进步是媒介 |
4.3.4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表象 |
4.3.5 危害人类生存是本质 |
4.4 小结:克服逻辑差异是发展的动力 |
第5章 工业维:循环的时序差导致生态循环网络破裂 |
5.1 循环时序差异的表象 |
5.2 生态失衡致使自我循环功能消失 |
5.3 食物链断裂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5.4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大气环流灾变 |
5.5 淡水与能源匮乏衍生诸多逆向效应 |
5.6 工业社会的自我反省 |
5.6.1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 |
5.6.2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的根源 |
5.6.3 工业社会的反思 |
5.7 小结:经济社会的能动性不能超越自然生态循环的阈限 |
第6章 复合维:协调生态与经济时序差重建生态良性循环 |
6.1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循环特征 |
6.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结构的构建 |
6.2.1 复合生态系统的要素组成 |
6.2.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系统的结构 |
6.3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循环生态功能 |
6.3.1 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
6.3.2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 |
6.4 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重建与评价 |
6.4.1 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6.4.2 复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6.4.3 复合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特征 |
6.4.4 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评价 |
6.5 评价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指标体系 |
6.6 小结:协调"时差"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
第7章 循环经济:构建良性循环经济形态的产业链网体系 |
7.1 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 |
7.1.1 废物多次资源化模式 |
7.1.2 源头无害化治理模式 |
7.1.3 雨水直接利用型模式 |
7.1.4 生物能源利用型模式 |
7.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延 |
7.2.1 低碳经济的内涵 |
7.2.2 低碳经济产业体系 |
7.2.3 低碳经济的途径 |
7.3 循环经济产业综观网络分析 |
7.3.1 两极输入与网结缺损 |
7.3.2 综观网络模型分析 |
7.3.3 生物产业生产力分析 |
7.3.4 环境产业生产力分析 |
7.4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的三项重要工作 |
第8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经验、效果及启示 |
8.1 欧盟的循环经济发展 |
8.1.1 丹麦的循环经济 |
8.1.2 英国的循环经济 |
8.1.3 德国的循环经济 |
8.1.4 瑞典的循环经济 |
8.2 北美的循环经济 |
8.2.1 美国的循环经济 |
8.2.2 加拿大的循环经济 |
8.3 日本的循环经济 |
8.3.1 形成日本式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
8.3.2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
8.3.3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及其政策法规体系 |
8.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
8.4.1 莱芜钢铁集团 |
8.4.2 鲁北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
8.4.3 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循环经济 |
8.5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8.5.1 共性的经验启示 |
8.5.2 个性国家经验分析 |
8.5.3 健全的法律、政策系统 |
8.5.4 全社会共同参与 |
8.6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须树立预防在先的良性循环理念 |
第9章 构建中国循环经济形态的支撑保障体系 |
9.1 普及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 |
9.2 加快法制法规建设 |
9.3 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区域规划 |
9.4 建立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
9.4.1 价格激励 |
9.4.2 利益激励 |
9.4.3 产权激励 |
9.5 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 |
9.5.1 购买性支出政策 |
9.5.2 财政补贴政策 |
9.5.3 财政税收政策 |
9.5.4 财政信贷政策 |
9.5.5 价格政策 |
9.6 小结:是全社会支撑了循环经济发展 |
第10章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3(S2)
- [2]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J].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 深冷简报, 1971(04)
- [3]关于影响DA350—61型空压机出力的初步分析[J]. 张永廉. 深冷技术, 1978(03)
- [4]50米3/时制氧机工艺革新和维修操作小结[J]. 上海燎原化工厂空分工段. 深冷技术, 1977(S1)
- [5]努力挖潜改造 不断提高国产空分设备出力[J]. 于锦文,孙宝毅. 深冷技术, 1980(05)
- [6]柞水县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D]. 张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按装、试车小结[J]. 王恭庭,沈永法. 深冷简报, 1972(01)
- [8]150米3/时制氧站的设计及机组的安装小结[J]. 王恭庭,沈永法. 深冷技术, 1972(S1)
- [9]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J].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 环境科学丛刊, 1984(11)
- [10]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D]. 刘贵清. 青岛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