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婷[1](2018)在《“样板戏”在《人民日报》(1966-1976)中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人民日报》作为“文革”期间极少数的没有被停刊的党报之一,有着庞大的阅读群体,它的报道成为了政治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党中央的喉舌耳目。作为核心媒介,《人民日报》对“文革”时期主流文化形式——“样板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本文以“文革”期间“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为研究对象,依据框架理论和传播学知识,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厘清“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概貌,总结其传播特点,并考察其功能及效果,探寻背后的政治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控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新闻传播规律和戏剧存在的文化生态,为今后媒介发展及戏剧文化建设提供借镜。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阐明此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概貌。在钩沉了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将“文革”期间“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宣传报道按照时间、标题、供稿来源、体裁、版面、篇幅等类目进行整理爬梳,利用统计学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复原《人民日报》对“样板戏”的传播面貌,揭示官方是如何通过纸媒的渠道来传播“样板戏”、维护自身文化垄断地位的。第二章“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特点。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人民日报》在“样板戏”传播方面的特点:1、泛政治化报道。表现在毛主席语录频繁引用、政治口号漫天飞舞、溢美之词不绝于耳;2、高度模式化报道。从报道标题、报道署名、写作范式都可看出报道的高度模式化倾向;3、集束型全方位报道。集束型指大量地密集型报道,全方位指连环画、唱腔选集、剧本翻译等各种纸质文本的出版、音像制品、邮票等其它衍生物及有关“样板戏”移植、改编的报道;4、持续性叠加式报道。指为了增加“样板戏”曝光率和影响力而采用的长时间、分阶段连续报道以及增加其他报刊相互转载的叠加式报道。第三章“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功能及效果。本章考察“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所达到的传播功能及效果,既有服务于权力斗争的政治功能,也有专业知识分子对“样板戏”进行文艺宣传与集体“帮腔”的文艺功能,又有反馈群众接受“样板戏”教育效果及体会的教育功能,还有传递“样板戏”各种演出动态的信息功能,反映出特殊的政治语境和精神气候对“样板戏”传播与接受的影响。结语在事实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通过“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状况、特点及其功能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文艺与政治、舆论宣传与文艺生态的关系,探究文艺传播的规律与经验,实现对“样板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阐释。
王天丹[2](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程浩[3](2020)在《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采用了历时性的研究视角,以《人民日报》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相关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佐以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探讨了长征精神传播至今依旧长盛不衰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探究了早期长征记述中所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以《人民日报》在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纪念报道为对象,考究了上述时期为党和国家所突出强调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第五部分着重对上述章节中论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和总结了长征精神传播长盛不衰的深层原因;第六部分着眼于长征精神与其他同类革命精神相比的特殊性,阐释了地理空间对长征精神传播的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和分析长征的早期记述文章和《人民日报》在长征胜利40周年、60周年、80周年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为党和国家所强调的长征精神内涵是不一致的,而这与党和国家在各时期基于不同历史任务所产生的不同现实需要有关。由此出发,本文认为,长征精神的传播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本原因在于长征精神本身在那段灿烂历史中所形成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另外,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出于现实需要,积极地调用长征精神的相关内涵也是助力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此外,从报道来看,各革命精神的传播还存在着明显的地理依附性。换句话说,各革命精神的相关报道大多集中于该革命精神所涉及的地点或该地点所在的省份。而长征精神内蕴着达15个省市之多的广泛的地理空间,这种优势让长征精神的传播具有了更广大的普适性和阐释力。这对其长盛不衰亦助力颇大。
曾汉辉,邓宇河[4](2018)在《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文中指出在中共党史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古田会议只开了两天,却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古田会议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民主集中、制度为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坚守初心、勇创新路。这些思想精髓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曾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能量和作用,这正是古田会议的"光芒"所在。古田会议也为古田明确了历史定位:这里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古田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都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唯一一处中国红色革命圣地。
覃国生,何霜[5](2015)在《语言与文化并重 诗歌与格言研究也精彩——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覃国生专访”》文中认为覃国生教授长期致力于壮语研究,在壮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壮族文化、壮语与老挝语比较研究等方面有很多重要的论着发表,在诗歌、格言方面的成就也较为突出,其研究成果,是学界的无价之宝。
陈曦[6](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指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王俊[7](2014)在《革命样板戏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剧改良运动从清末开始,以社会改良与革命的内容介入戏曲戏剧改良。经过清末民初、五四运动时期,直到1930年代至1940年代延安解放区而最终趋向大众化和革命化。中国的戏曲戏剧改良道路也走过了从启蒙排满,推动民族民主革命到要推倒旧戏的形式,以一种全盘性的反传统的态度来对待旧戏,企图将其推倒重建,试图实现文化上革新的尝试。不过这种努力的成效并不明显,旧戏仍然还是按照自己既有的方向继续前进。真正使京剧改良出现重大转机的时期是1940年代延安时期,这时的文艺大众化推动了京剧改革。由于抗战的需要,反映抗战的主题成为京剧舞台的主要内容,而舞台上的主角这时也被工农兵所取代。戏剧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紧密程度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加强。延安时期戏改的许多做法在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京剧改革中被继承。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之前,京剧现代戏已经成为京剧演出舞台最主要的形式。江青在大会上以《谈京剧革命》的讲话登上政治舞台,《谈京剧革命》也成为指导京剧革命的方针,这次观摩大会成为文革样板戏的前奏。从1964年直到文革开始的这一段时间,主要的样板戏剧目都已经基本成型。以上这些是本论文论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样板戏剧本改编现象的探讨是本论文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主要围绕从革命现代戏到样板戏修改和演变过程来展开讨论,对江青和样板戏命名之间的关系,样板戏各个剧本来源的艺术形式的探究,以及在样板戏的创作和改编中的“两结合”和“三突出”策略的运用和样板戏主题多角度考察都成为在研究样板戏改编的时候重要考察对象。此外,在文革期间,为了更广泛的传播样板戏,样板戏的改编不仅仅只限于的京剧的舞台,对于样板戏进行电影化的改编也是文革期间江青所着力推行的,样板戏电影的改编所遵循的“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电影语言,按照“三突出”的要求来处理样板戏中的各种人物。这种对样板戏的银幕化,使样板戏在传播的时候更加便捷和广泛,强化了样板戏中的一些理念,这成为文革结束之后样板戏某种程度上“回潮”的原因之一。文革结束之后的1980年代至今,样板戏虽然不再是戏剧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但也没有消失于历史的幕后。样板戏在1980年代经过重新包装以后再次流行,以及新世纪之初,随着“红色经典”的兴起,样板戏被重新的影视化,都是“后样板戏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而此时的样板戏改编“热潮”的出现,更多的是大众消费文化推动的结果。可以说,在不同的时代,支配样板戏改编的力量都和时代政治文化变化紧密的联结在一起的。在本论文的写作中,笔者着力探究的是自晚清直到文革以来驱动京剧以及样板戏改良和革命内在的动力,尤其是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改编。另外本文所要关注的就是“后样板戏时代”对样板戏题材影视剧改编的文化思考。本文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分五章进行探讨。在正文前的绪论中,主要从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具体的论文写作概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戏曲形式,样板戏在中国戏曲改良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它的出现之于文革文艺的意义,以及它在改编的时候所突出的理念如何支配样板戏的改编。正文分为五章,主要阐述晚清开始的戏曲改良和样板戏的改编,其中样板戏的改编包括了样板戏剧本的改编、样板戏的电影化改编以及样板戏的电视化。其中样板戏的剧本改编是重点论述和分析的部分。其中,本文的第一章,论述了晚清开始的戏曲改良运动,延伸到五四运动时期,直至延安时期的京剧现代戏的改革。晚清的戏剧改良,关注的是戏曲内容方面,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戏曲改良者们试图以社会改良的内容进入戏曲,并借此进行启蒙,以便于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而延安时期的京剧改良运动则是走向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京剧现代戏演出的前奏,建国后戏曲工作的基本体制和改革方向在此时都已经基本确立。第二章,论文将重点讨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到1964年间的京剧改革与实践。其中包括了新中国戏剧戏曲工作的体制化和组织化,以及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前后京剧革命的实践。对新中国戏剧戏曲工作的组织化的介绍为了说明新中国戏曲改革拥有组织上和体制上的保证,而京剧现代戏的演出是从实践上保证戏改的现代戏方向。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章集中探讨从京剧现代戏到样板戏的修改和演变。本章先对样板戏命名进行了探究,并对其与江青的关系加以梳理。在对样板戏的剧本来源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样板戏各类剧本进行了分类,梳理各自的改编情况,并指出样板戏剧本改编的意义。对于样板戏创作和改编的总策略,本文主要是从“两结合”和“三突出”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论述了这两个原则如何贯彻到样板戏的改编之中。而改编之后成型的样板戏如何体现文革的精神实质,在这一章里主要从阶级斗争、政治文学化和领袖崇拜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说明样板戏与文革的同质性。第四章涉及到的是对样板戏拍摄和改编成电影的探讨。样板戏电影的拍摄,依据的是江青提出的“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使用电影镜头语言对样板戏中的人物重新塑造。对不同类型的人物,不同的环境,在使用镜头的时候都判然有别。运用这些手法拍摄的样板戏电影,是对样板戏的再塑造,也是对文革的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电影作为一种当时较为新式的传播手段,对于影像化的样板戏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文革结束之后人们对样板戏“怀旧”时的影像依据。本论文的第五章是关于文革结束之后的样板戏现象。比较多关注到的是样板戏在“红色经典”出现背景下样板戏被改编的情况,在样板戏和大众消费文化结合之后,样板戏如何再一次演变成为样板戏影视剧改编的热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何在?大众消费文化对于普通民众消费趣味的投合与引导,其价值与意义何在?都是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胡日旺,徐功献[8](2020)在《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2020年9月28日至29日,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光明日报社、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赣州市委主办,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委党史办和寻乌县委承办的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江西省寻乌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70余人,围绕"弘扬唯实求真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汤敏[9](2020)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锤炼出来的,以其蕴涵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被全社会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扬。进入新时代,由于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不仅弘扬雷锋精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雷锋精神也增添了新内容。为此,研究新时代如何弘扬雷锋精神,既有利于把雷锋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容;又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论文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为着眼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对雷锋精神的历史沿革及其时代价值进行梳理和挖掘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解决挑战的对策。论文除绪论外,分三章进行分析阐释。第一章论述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首先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基础和雷锋个人经历等三方面分析了雷锋精神的产生;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对雷锋精神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对雷锋精神的论述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据此,从促进社会风尚积极向好、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等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第二章结合本文的调查问卷具体分析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总体而言,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整体向好,但也面临着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弘扬雷锋精神,如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等;学雷锋活动本身存在局限性,如学雷锋活动呈现形式化、功利化和方法相对滞后等;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如雷锋精神的宣传形式有待与时俱进、对雷锋精神内涵存在错位解读现象等挑战。第三章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针对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从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引领弘扬雷锋精神,不断完善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加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和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对策。
郭琳[10](2016)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史研究》文中认为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建馆时间早、内容丰富在我国革命类博物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陈列演变不但反映了革命类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还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使这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革命博物馆见证了中国政治风云和社会风云的变幻。因此,延安革命纪念馆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舍的变迁、陈列展览内容及形式的变化将陈列展览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初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之后;21世纪新馆建成以来,进而对三个时期的陈列进行分析及其举办展览的回顾。最后,通过本文的探讨,得到一些启示与认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至今已经有六十五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陈列内容和形式一直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而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历次陈列内容及几次较大形式变化的介绍,且缺乏系统性。因此,通过对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全面介绍,可以反映整个革命类纪念馆的陈列发展过程,同时也可弥补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史研究的空白。本文通过现场考察法、访谈法等收集到第一手关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信息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介绍该馆的发展简史。1950年-1966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获得初步发展,尤其是在陈列展览方面取得一定成绩。1966年-1976年,“文革”的袭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受到极大的干扰与破坏。1976-2004年,此阶段延安革命纪念馆各项工作走向正轨,陈列内容与形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2004年至今,随着馆舍的重建及国家、社会对革命纪念馆的重视,形势大好,延安革命纪念馆进入开拓创新期。第二、三、四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延安革命纪念馆三个时期的陈列展览进行探讨。首先就陈列内容来说,延安革命纪念馆建馆之初,除革命文物外还陈列有化石和历史文物,其中革命文物按历史时期进行展出。随着馆舍的变迁以及所搜集文物的增多,该馆对陈列也不断进行调整,但这一时期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有更多的文物与观众的见面。但随着“文革”袭来,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强调“政治挂帅”,在陈列中突出阶级斗争,反对地方主义,致使文物遭到破坏,陈列内容也由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变为毛泽东在陕北的13年。改革开放以来,延安馆开始逐渐得到新的发展,清除“文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全面反映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革命的历史。21世纪以来,随着新馆的建设,以及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突显,陈列内容方面较以往历次调整来说,显得更加精练且重点突出了延安精神及毛泽东思想。其次就陈列形式来说,第一时期由于条件的限制及其相关研究的缺乏,主要采取“红线居中,两边对称”挂镜线的方法,陈列设备及辅助展品也相对简单。改革开放后,陈列形式有所突破,采用版面组合,而且注重序厅的建设,色彩的运用,以及声光电等现代化陈列手段的应用。21世纪以来,延安馆在形式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性、艺术性、互动性的有机结合,而且具备自己的特色。第三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时期的陈列设计的特点进行总结。第一时期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思想政治性,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主要是由该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其陈列主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的是苏联的主题结构法。第二时期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发生很大变化,逐步提高和完善。而且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如陈列制作的社会化,对精品陈列的追求等。第三个时期的陈列更加注重教育性,讲求以人为本,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除此外,本文还对延安馆每个时期的临时展览进行回顾,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延安革命纪念馆从成立起就十分重视临时展览的举办,最早在1957年举办的《延安革命文物展》,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延安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之后,该馆举办的展览逐渐增多,主要包括物、史、人、三种类型,除此外,还举办一些反映当地文化、政治、经济的展览。第五部分是对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主要得出以下几点:(1)陈列内容与形式没有谁决定谁的问题,要实现两者的统一,把落脚点放在观众身上。(2)要重视陈列展览资料的保存与管理。(3)要通过博物馆、学校等各方的努力,培养更多陈列设计人才。(4)在陈列中,要更好的实现其教育功能。(5)重视临时展览的作用。(6)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延安精神”。在新的时期,任何博物馆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二、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论文提纲范文)
(1)“样板戏”在《人民日报》(1966-1976)中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概貌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传播“样板戏”的政治文化语境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对“样板戏”传播报道的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特点 |
第一节 泛政治化报道 |
第二节 高度模式化报道 |
第三节 集束型全方位报道 |
第四节 持续性叠加式报道 |
第三章 “样板戏”在《人民日报》中的传播功能及效果 |
第一节 政治功能及效果:为权力斗争制造舆论 |
第二节 文艺功能及效果:为文艺评论提供交流平台 |
第三节 教育功能及效果:反馈群众接受“样板戏”教育的体会 |
第四节 信息功能及效果:分享“样板戏”各种演出信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特殊的精神: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长征精神研究的相关着作 |
(二)长征精神研究的相关论文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拓展长征精神研究,丰富长征精神研究的领域与层面 |
(二)启迪长征精神传播,助力新时代中长征精神作用的发挥 |
(三)剖析革命精神书写,启示当今以及后续社会精神的刻画和传播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具体设想 |
第一章 早期长征记述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革命英雄主义”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章 长征胜利4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背景分析 |
第二节 “艰苦奋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三章 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艰苦奋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四章 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报道中凸显的长征精神内涵及原因与背景考察 |
第一节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二节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内涵之凸显及其原因与背景分析 |
第五章 在自身精神内涵与现实需要之间:长征精神长盛不衰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长征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第二节 各个时期的现实需要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余论:地理空间与长征精神的长盛不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田会议从“星星之火”到“永放光芒” |
二、古田会议何以有如此“光芒” |
(一)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
1. 思想建党。 |
2. 政治建军。 |
(二) 民主集中、制度为本 |
1. 民主集中。 |
2. 制度为本。 |
(三)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
1. 实事求是。 |
2. 群众路线。 |
(四) 坚守初心、勇创新路 |
1. 坚守初心。 |
2. 勇创新路。 |
三、让古田会议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
(一) 让古田会议光辉旗帜代代相传 |
(二) 为古田会议光辉火炬注入“新能源” |
(三) 把古田会议光辉思想转化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
(6)论雷锋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重要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创新方面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
一、组织精心培育 |
二、个人严格要求 |
三、社会广泛倡导 |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革命样板戏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三、章节安排与写作概要 |
第一章 清末民初至延安时期京剧改良与改革 |
第一节 晚清民初及五四时期京剧改良运动 |
一、清末民初的戏剧改良运动 |
二、五四时期的戏剧改良运动 |
第二节 延安时期平剧(京剧)现代戏演出和改革 |
一、边区群众性的平剧(京剧)演出活动 |
二、延安时期戏剧革命理论 |
第二章 1949—1964年间京剧改革和实践 |
第一节 新中国戏剧工作的体制化与组织化 |
一、戏曲机构的体制化与组织化 |
二、戏曲改革方针的确立与意义 |
第二节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前后京剧革命实践 |
第三章 从京剧现代戏到革命样板戏的修改与演变 |
第一节 样板戏命名探源 |
一、样板戏名称的缘起 |
二、江青与样板戏的命名 |
三、样板戏名称的正式出笼与推广 |
第二节 样板戏剧本来源的艺术形式探究 |
一、首批样板戏中战争题材剧本改编概况 |
二、首批样板戏中工农题材剧本改编概况 |
三、一部同名移植剧本 |
四、第二批样板戏剧本改编情况 |
五、样板戏剧本改编的意义 |
第三节 样板戏创作与改编总策略 |
“两结合” |
一、“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的提出 |
二、样板戏与“革命浪漫主义” |
三、样板戏与“革命现实主义” |
四、“革命浪漫主义”优先性辨析 |
“三突出” |
一、“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提出 |
二、“三突出”在样板戏剧本改编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样板戏剧本主题的多维考察 |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 |
二、高层政治斗争 |
三、领袖崇拜 |
第四章 样板戏的电影化改编 |
第一节 样板戏电影化的取舍与依据 |
第二节 电影对样板戏的再塑造 |
第五章 “后样板戏时代”的样板戏现象研究 |
第一节 1980年代样板戏的流行 |
第二节 作为“红色经典”的样板戏现象 |
第三节 围绕样板戏改编所产生的争议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寻乌调查与寻乌调查精神的历史考察 |
二、对寻乌调查与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研究 |
三、对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关系的研究 |
四、对寻乌调查与寻乌调查精神新时代价值的研究 |
五、对寻乌调查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六、对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研究 |
(9)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3.1 文献研究法 |
0.3.2 问题导向法 |
0.3.3 问卷调查法 |
0.4 创新点 |
1 雷锋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
1.1 雷锋精神的产生及发展 |
1.1.1 雷锋精神的产生 |
1.1.2 雷锋精神的历史沿革 |
1.2 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
1.2.1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
1.2.2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
1.2.3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
1.2.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
1.2.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
1.3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 |
1.3.1 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积极向好 |
1.3.2 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3.3 有利于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
1.3.4 有利于彰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
2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 |
2.1 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弘扬雷锋精神 |
2.1.1 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
2.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 |
2.1.3 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 |
2.2 学雷锋活动本身存在局限性 |
2.2.1 学雷锋活动呈现形式化 |
2.2.2 学雷锋活动趋于功利化 |
2.2.3 学雷锋活动方法相对滞后 |
2.3 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
2.3.1 雷锋精神的宣传形式有待与时俱进 |
2.3.2 对雷锋精神内涵存在错位解读现象 |
2.3.3 雷锋精神的榜样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2.3.4 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氛围不够浓烈 |
3 新时代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 |
3.1 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引领弘扬雷锋精神 |
3.1.1 正确理解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
3.1.2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
3.1.3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
3.1.4 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
3.2 不断完善新时代学雷锋活动 |
3.2.1 促进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
3.2.2 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
3.2.3 创新学雷锋活动方式方法 |
3.3 加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 |
3.3.1 利用宣讲团讲好雷锋故事 |
3.3.2 深化雷锋精神的内涵解读 |
3.3.3 发挥学雷锋教育基地的作用 |
3.3.4 强化雷锋精神引领示范作用 |
3.4 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 |
3.4.1 社会注重塑造和培养雷锋文化 |
3.4.2 网络传递雷锋精神正面能量 |
3.4.3 校园营造弘扬雷锋精神良好氛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延安革命纪念馆发展简史 |
2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时期的陈列展览 |
2.1 基本陈列 |
2.1.1 陈列内容的调整 |
2.1.2 陈列形式分析 |
2.1.3 这一时期陈列设计的特点 |
2.2 临时展览 |
3 改革开放后的陈列展览 |
3.1 基本陈列 |
3.1.1 陈列内容的调整 |
3.1.2 陈列形式分析 |
3.1.3 这一时期陈列设计的特点 |
3.2 临时展览 |
4 新世纪以来的陈列展览 |
4.1 基本陈列 |
4.1.1 陈列内容的调整 |
4.1.2 陈列形式分析 |
4.1.3 这一时期陈列设计的特点 |
4.2 临时展览 |
5 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相关问题探讨 |
5.1 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5.2 陈列展览档案的保存 |
5.3 陈列专业人才的培养 |
5.4 陈列的教育性 |
5.5 临时展览对革命纪念馆的作用 |
5.6 充分发挥“延安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论文参考文献)
- [1]“样板戏”在《人民日报》(1966-1976)中的传播研究[D]. 吴婷婷. 扬州大学, 2018(01)
- [2]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长征精神何以长盛不衰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D]. 程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4]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J]. 曾汉辉,邓宇河. 军事历史, 2018(01)
- [5]语言与文化并重 诗歌与格言研究也精彩——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覃国生专访”[J]. 覃国生,何霜. 百色学院学报, 2015(03)
- [6]论雷锋奉献精神[D]. 陈曦.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革命样板戏演变研究[D]. 王俊. 南京大学, 2014(05)
- [8]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J]. 胡日旺,徐功献. 党史文苑, 2020(11)
- [9]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研究[D]. 汤敏.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史研究[D]. 郭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