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

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

一、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同昇,陈谢扬,芮旸,杨坤[1](2021)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围绕大保护,建立"一廊五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大开发,形成"两横两纵四区四群多点"的区域经济布局;围绕大开放,构建"三重开放、两带引领"的互动合作格局;围绕人地协调,探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策略与路径在于:(1)分区推进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3)强化创新和园区驱动,多元化发展绿色经济。(4)优化交通网络和通道,探索枢纽经济新模式。(5)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王琪[2](2021)在《基于改良试验的榆林市沙化土地结构化整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亢智鹏[3](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马月晗[4](2021)在《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引来媒体大量关注与报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分析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的特点,探讨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新闻图景又是被如何呈现的。研究发现: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采用“主体叙事—认同建构—社会动员”的报道框架,从报道议题、叙事结构、文本修辞三个维度记录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进程。在报道议题方面,通过治沙实践、治沙成就、治沙精神、治沙理念四个方面,呈现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理念、动向和成就,向受众展现了毛乌素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叙事结构上,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情节框架”和“议题框架”相结合的结构,通过还原毛乌素沙漠的治沙图景,表达媒体对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就、意义的认同和支持;在文本修辞层面,通过词汇、句式、修辞的灵活运用,传达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精神内涵,发挥媒体的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作用,传递环保理念,提升社会对沙漠治理问题的关注度。

王彬彬[5](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王鑫[6](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文中认为河套地区的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黄河、乌拉山、狼山和阿拉奔草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使河套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地区稳定、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以农业发展为核心推动地区现代化建设,成为灌溉面积达1100万亩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但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河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河套地区进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生态面貌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出具体要求,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不断完善,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迈进。本文以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缺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是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得出了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对于其他地区的一般启示,认为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制度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这对深化区域生态史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也对当前我国进行生态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徐白鸽[7](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积极应对需要迫切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甘肃为例展开论述。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较大的省份,生态环境比较薄弱,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边疆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甘肃省这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为线索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概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意义。第三部分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甘肃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其生态治理刻不容缓。第四部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研究。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最后一部分为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从道路选择、发展理念、政府作为、公众意识、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为今后甘肃生态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8](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邹成成[9](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刘伟[10](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沙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正蓝旗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又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正蓝旗地区沙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与治理。本文以正蓝旗内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以植被覆盖度为首要指标,对研究区沙化土地进行分级,结合正蓝旗土地沙化类型分级标准对现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沙化等级及分布位置,并结合区域沙化程度,进行详细分区。基于大量文献资料阅读、实地考察,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本研究拟为区域沙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依据与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蓝旗的沙化土地总面积为7390.76 km2,占全旗总面积的72.59%,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较小,为357.62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3%,重度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63.64 km2,占比为22.51%,中度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492.04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3.72%,轻度和微度沙化土地的面积分别为1695.79 km2和1181.91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2.94%和16.00%。(2)正蓝旗沙化土地规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和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三个分区。在每个分区内,结合区域沙化程度,按照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所需实施的措施进一步划分为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公益林保护区等四个措施分区。(3)正蓝旗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采用重点治理技术措施,在全年禁牧的基础上,主要对流动沙丘采取“沙障+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模式,对风蚀坑不同部位建立“沙障+人工播种”恢复植被;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采用轻度利用技术措施,针对滩地过牧性草场采取“围栏封禁+4-5月禁牧”,沙地过牧性草场依据草场退化程度分别采取“全封+半封”等措施,风蚀化草场采取“全年禁牧+沙障+人工播种”以恢复植被;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采用平衡利用技术措施,针对区域零星分布的沙化程度较重的土地采用生态毯治理,并强化放牧管理,合理利用;公益林区采用以严格保护为主,科学抚育为辅的综合措施,并以林间打草方式进行适度利用。

二、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
    1.2 水资源和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突出
    1.3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尖锐
    1.4“东西差距”与“南北差距”的双重叠加
2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围绕大保护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2.2 围绕大开发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3 围绕大开放开拓内外合作共赢新局面
    2.4 围绕人地协调探索特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3 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与路径
    3.1 分区推进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2 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3.3 强化创新和园区驱动,多元化发展绿色经济
    3.4 优化交通网络和通道,探索枢纽经济新模式
    3.5 多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4 结论

(3)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一、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特点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3.信度检验
    (二)报道特点
        1.报道数量:数量逐年递增
        2.报道地域:聚焦西北沙区
        3.发稿媒体:党报发稿居多
        4.报道版面:非要闻版分布
        5.报道议题:议题较为集中
        6.叙事结构:建构社会认同
        7.新闻标题:组合要素构成
    本章小结
二、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报道议题: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沙漠治理叙事
        1.治沙实践:因地制宜,科学治沙
        2.治沙成就:经济发展,生态恢复
        3.治沙精神:众志缚沙,久久为功
        4.治沙理念:绿色发展,统筹兼顾
    (二)叙事结构:媒体议题导向下的社会认同建构
        1.情节框架:还原治沙图景
        2.议题框架:阐述媒体观点
    (三)文本修辞:媒体情感选择下的积极社会动员
        1.微观文本:引导社会舆论
        2.话语修辞:助推社会动员
    本章小结
三、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效果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分布情况
        2.年龄分布情况
        3.学历分布情况
        4.新闻获取渠道
    (二)建构受众认知结构
    (三)影响受众治沙态度
    (四)带动受众治沙行为
    本章小结
四、反思与建议
    (一)不足之处
        1.报道框架因循化
        2.报道内容模式化
        3.报道基调不全面
    (二)优化策略
        1.打破固定框架
        2.创新报道形式
        3.兼顾负面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毛乌素沙漠新闻治理报道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5)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遴选
        2.案例分析的目的
        3.案例分析的视角
        4.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过程
        1.案例来源说明
        2.案例分析过程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评价
    (二)案例实施启示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致谢

(6)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一)河套地区的生态概况
        1.地形地貌
        2.气候
        3.水资源
    (二)主要生态问题
        1.土地沙漠化
        2.土壤盐碱化
        3.环境污染加剧
        4.水土流失加剧
    (三)生态问题的成因
        1.脆弱的生态环境
        2.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的缺失
        4.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因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成就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起步阶段(1949—1978)
        1.多措并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发展林业,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3.兴修水利,治理土地盐碱化
        4.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发展阶段(1978—2012)
        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2.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3.完善水利配套工程
        4.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示范工程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完善阶段(2012—2021)
        1.完善地方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
        3.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相结合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成就
        1.土地沙漠化趋势被遏制
        2.土地盐碱化程度减轻
        3.环境状况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4.探索形成产业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四、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启示
    (一)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
        1.人是生态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
        2.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体
        3.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最终受益者
    (二)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
        1.不合理的政策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2.政策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决定性因素
        3.政策是弥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三)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
        1.制度建设不完善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2.制度建设是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效率的保障
        3.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四)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
        1.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2.科技进步缓解了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科技进步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
        1.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多主体共同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二)尊重自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依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
        (五)共谋全球生态发展大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人民性
        (三)实践性
        (四)协同性
        (五)时代性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甘肃生态环境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生态状况
    二、甘肃进行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一)在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生态环境比较薄弱
        (三)生态压力依然存在
        (四)改善民生需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
    一、甘肃生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二)突出生态扶贫
        (三)环保制度不断细化和完善
    二、甘肃生态治理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二)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三、甘肃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
        (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政府监管存在不足
第四章 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二)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三、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一)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二)提高农村居民环保素质
        (三)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五、推动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二)严守生态红线
        (三)将环保制度与生态经济制度相结合
        (四)继续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五)切实贯彻公众参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相关理念
        1.2.2 土地沙化的成因
        1.2.3 土地沙化的影响
        1.2.4 沙化土地治理修复技术和措施
        1.2.5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
    1.3 现阶段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2.4.1 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
        2.4.2 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
    2.5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正蓝旗土地沙化现状评价及分区
    4.1 沙地类型划分标准
    4.2 沙地植被覆盖度计算
    4.3 沙化土地类型及其分布
    4.4 沙化土地分区
        4.4.1 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
        4.4.2 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
        4.4.3 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
5 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措施规划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限制性要求
    5.4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5.4.1 重点治理技术措施
        5.4.2 轻度利用技术措施
        5.4.3 平衡利用技术措施
        5.4.4 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措施
    5.5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效益
        5.5.1 生态效益
        5.5.2 经济效益
        5.5.3 社会效益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和路径[J]. 李同昇,陈谢扬,芮旸,杨坤. 经济地理, 2021(10)
  • [2]基于改良试验的榆林市沙化土地结构化整治研究[D]. 王琪.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框架研究[D]. 马月晗.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D]. 王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D]. 徐白鸽.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9]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D]. 刘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宁夏治理沙化土地的成就和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