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1](2021)在《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的变化,评估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通过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身科门诊的139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初步筛查,筛查出符合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108例。其次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交泰丸试验组(36例)、交泰丸联合用药组(36例)和西药对照组(36例)三组。交泰丸试验组予交泰丸配方颗粒剂,交泰丸联合用药组在同剂量交泰丸配方颗粒剂基础上加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西药对照组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三组疗程均为8周。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HAMA评分、SAS评分及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的变化,评估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39例患者,通过GAD-7焦虑症筛查量表及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共筛查出不符合筛查标准的患者31例。符合筛查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共108例,纳入本研究并进行后续临床观察。2.本研究共入组108例患者,其中91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未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中交泰丸试验组脱落6例,交泰丸联合用药组脱落6例,西药对照组脱落5例,总脱落率为15.74%。3.疗效性指标观察:(1)三组间的性别、年龄、焦虑特点、SBP、DBP、BMI、HAMA评分、焦虑因子分值、SA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及单项中医症状分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组内治疗后HAMA、SAS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提示三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及相关临床症状;(3)三组组间同治疗时点进行比较:(1)HAMA评分情况:治疗4周后的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交泰丸试验组的组间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西药对照组的组间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S评分情况:治疗4周后的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交泰丸试验组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西药对照组的评分相比、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交泰丸试验组的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治疗4周后的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西药对照组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西药对照组的评分相比、交泰丸试验组与西药对照组的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总体疗效情况:交泰丸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67%,交泰丸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0.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交泰丸试验组相比、交泰丸联合用药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交泰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疗效更为明显,在改善HAMA评分、SAS评分及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方面比单纯运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沈洁,王钰[2](2000)在《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神经症是一类非器质性的甚至是心因性的精神障碍,在神经科较为常见。而由于怀孕及分娩等因素引起的强迫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由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孕妇年龄逐渐增高等因素,胎儿的珍贵是此病在产科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不可忽视的原因。我科在1999年10月收治1位妊娠39+3周,伴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经过近10天的药物,尤其是心理治疗后,使其病情得以控制,情绪渐平稳,于41+3周自然分娩一体重 3200g的女婴,3天后母女平安出院。
杜忠彩[3](2020)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5-羟色胺)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CHB住院患者102例(18~69岁),诊断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以102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并检测CHB患者血浆5-HT水平。进一步将CHB患者根据HAMD、HAMA评分,分为单纯合并抑郁组、单纯合并焦虑组、合并抑郁及焦虑组、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以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浆5-HT水平,探讨焦虑、抑郁症状与5-HT的关系。同时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乙肝表面抗原、乙肝DNA载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存在肝硬化等进行比较,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41.18%,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单纯合并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4.71%,单纯合并焦虑症状的发病率为5.88%,同时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20.59%。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占58.82%。102例健康体检人群中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8.63%,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01)。(2)单纯合并抑郁、单纯合并焦虑、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HT水平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01)。CHB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成负相关,在单纯合并抑郁、单纯合并焦虑、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组β值分别为:-19.062,-6.981,-17.741(p值分别为<0.001,0.034,<0.001)。(3)单纯合并抑郁组、单纯合并焦虑组、同时合并焦虑及抑郁组、无合并焦虑及抑郁组四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乙肝表面抗原、乙肝DNA载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否存在肝硬化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其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2)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血浆5-HT水平明显低于无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成负相关。
周丹[4](2020)在《正念认知疗法在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自我管理水平、正念水平的干预效果,以期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以2019年3月~2019年5月入院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9年6月~2019年10月入院的35例患者为干预组。两组患者均在入组时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以及糖尿病痛苦量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正念认知疗法,干预时间均持续一个月。于干预后、干预结束后一个月随访时运用糖尿病痛苦量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痛苦、自我管理及正念水平进行测量。资料收集后整理、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1)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干预组退出1例,最终干预组纳入34例,对照组纳入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职业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来源、BMI、HbAlc、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其他病种数及目前治疗方案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另外,两组患者DDS评分、MAAS评分、自我管理各维度评分等因变量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糖尿病相关痛苦总体平均分为(2.62±0.36)。(2)干预组在糖尿病相关痛苦、自我管理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用药等五个维度以及正念水平上,干预后与干预前、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管理的吸烟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在糖尿病相关痛苦、自我管理的饮食、遵医嘱用药等两个维度上,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管理的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吸烟等四个维度以及正念水平上,干预后与干预前、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结束后干预组的糖尿病相关痛苦均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的饮食、运动、遵医嘱用药三个维度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吸烟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正念水平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2)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痛苦程度,且具有延续效果。(3)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用药等行为水平,且具有延续效果,但对于吸烟者的吸烟情况短期内无明显改善效果。(4)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正念水平,且具有延续效果。
杨静静[5](2019)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的临床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丰富中医“双心学说”和“双心同治”理论,为指导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1.本研究依托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专题项目,采用严格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位气滞血瘀、心胆郁热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患者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2.治疗组在冠心病常规西药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西药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3.观察指标为患者心绞痛疗效、HAMA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4.研究开始前对研究方案进行注册,结果统计采用意向性分析,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研究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高,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8.79±1.24)与对照组(8.61±1.33)相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为0.64±1.32,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2.73±1.6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26.86±1.28)与对照组(27.11±1.53)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20.12±1.87,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26.32±1.4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12%)高,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26.96±4.15)与对照组(27.53±3.27)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为(13.63±3.08),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20.14±3.8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1.88%)高,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单项证候改善情况:两组在胸痛、胸闷、心烦急躁、胸胁胀满、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方面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组内比较第4周优于第0周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口苦咽干方面,治疗组组内比较第4周优于第0周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舌脉方面,治疗组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受试者在服药期间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有明显异常和损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服药间出现2例腹泻,1例恶心,1例胃部不适;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2例恶心,胃部不适3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更加有效的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和发作频率;2.治疗组焦虑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可明显改善焦虑状况;3.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可更有效改善冠心病(胸痹)合并焦虑(郁证)的中医证候;4.治疗组中医单项证候主要证候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可有效改善冠心病(胸痹)合并焦虑(郁证)的症状;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少,更加安全。
陈韵怡[6](2019)在《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与心理治疗对照,观察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社区招募68例产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整合针灸组和心理治疗组。 整合针灸组针刺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双)、太冲(双),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精灸取穴:四花,取少量艾绒捏成直径约1-2mm、高约3-5mm、重约20mg的紧实艾炷,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觉皮肤灼热、疼痛时即移去,每穴每次灸2壮;埋针取穴:心俞(双)、肝俞(双),采用一次性无菌皮内针沿皮下横刺入穴位,深度约为3-5mm,针柄保留在皮外,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好,保留2-3d。心理治疗组由进行过专业培训的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产后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支持疗法。两组的治疗均为每周2次,共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EPDS评分、HAMD评分、SDS评分以及治疗后、随访1个的总体临床疗效,并评价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安全性。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检验用ShaPiro-Wilk检验,两组间数据的正态计量均值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F检验,若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O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及百分率表示,两组间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Wilcoxon Z检验。四格表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检验。安全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包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其具体细节;明确说明病例的脱落原因,对各组的脱落率进行计算并描述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产后轻中度抑郁受试者65例,其中整合针灸组32例,心理治疗组33例。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中医分型、分娩方式、婴儿性别以及治疗前各量表评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EPDS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月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疗效相当。在整合针灸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EPD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726,P=0.000;Z=-4.704,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治疗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EPD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657,P=0.000;Z=-4.480,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管是针灸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均可以降低EPDS的评分。EPDS的整体变化趋势,在治疗后和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的EP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不管哪个干预手段都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在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EPDS评分较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弹,提示疗程结束后,两种治疗手段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疗效逐渐减弱。2.HAMD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月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疗效相当。在整合针灸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HAMD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941,P=0.000;Z=-4.943,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治疗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HAMD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928,P=0.000;Z=-4.976,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管是针灸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均可以降低HAMD的评分。HAMD的整体变化趋势,在治疗后和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不管哪个干预手段都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在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HAMD评分较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弹,提示疗程结束后,两种治疗手段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疗效逐渐减弱。3.SDS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月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疗效相当。在整合针灸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SD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825,P=0.000;Z=-4.531,P=0.0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治疗组中,同组治疗后、随访1月时SD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Z=-4.811,P=0.000;Z=-3.426,P=0.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管是针灸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均可以降低SDS的评分。SDS的整体变化趋势,在治疗后和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的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不管哪个干预手段都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在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SDS评分较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弹,提示疗程结束后,两种治疗手段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疗效逐渐减弱。4.总体有效率比较在治疗结束和随访1个月,整合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7.5%、78.1%,心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8%、60.6%,2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经分析,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65例,出现了 2例不良事件,经简单处理后症状消失,总体安全性较好。结论 整合针灸方案和心理治疗均可以改善产后轻中度抑郁症状,其疗效相当。
李密密[7](2017)在《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尝试编制适合我国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问卷并评价。2.调查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或培训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法:整理分析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相关文献,以认知、知-信-行理论模式为理论指导,参照产后抑郁已有研究,探讨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内容。2.专家咨询法:选取18名专家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3.在咨询相关专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建立问卷条目池,编制初始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46例小样本进行预调查。结合预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意见、专家咨询结果及建议、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经课题组讨论后进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4.问卷法:便利抽取本市231名妇幼保健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法,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石河子市355名妇幼保健人员进行调查。5.访谈法:随机抽取16名妇幼保健人员进行面对面半结构访谈。6.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问卷,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和目的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运用Colaizzi关于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结果。结果:1.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查阅到17篇我国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研究的文献,文献数量地区间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文献总量相对较多,中西部地区研究较少,仅8篇文献介绍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估工具。2.邀请18名专家,运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其中妇产科领域13名、社区2名、心理学2名、流行病学及统计学1名。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84,专家意见较集中,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16、0.330。3.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问卷内容包括:妇幼保健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调查问卷,认知调查问卷由100个条目、4个维度组成,维度1:对产后抑郁概念的了解及学习概况,维度2:对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的认知,维度3:对产后抑郁临床表现及危害的认知,维度4:对产后抑郁评估诊断及治疗的认知。4.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17,分半信度系数为0.936,重测相关系数为0.956(P<0.001),总条目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42,校标效度相关系数为0.865(P<0.001)。5.355名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在1960(33.94±9.013)岁,从业时间140(11.05±8.799)年,被调查者对产后抑郁认知的总分为(76.01±10.332)分,维度1得分(9.85±1.918)分,维度2得分(38.67±5.656)分,维度3得分(17.10±2.829)分,维度4得分(10.38±4.771)分。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岗位、从业时间、科室、职称影响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得分(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科室、婚姻状况、岗位影响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得分(P<0.05)。7.访谈结果显示,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相关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全面,对产后抑郁评估诊断及治疗的认知较差,对产后抑郁者缺乏跟踪管理,今后开展产后抑郁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保健。结论:1.我国关于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研究不足。2.本研究编制的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问卷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信效度良好,符合问卷编制要求,可用于评估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状况。3.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整体认知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评估和诊断的认知较差。4.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岗位、从业时间、科室、职称影响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状况。5.年龄、文化程度、科室、婚姻状况、岗位影响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状况,与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状况有较密切关系。
吴光海[8](2017)在《针灸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针灸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2.通过开展一项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评价"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关于SSRI类药物与针灸比较改善抑郁症生活质量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自1996年10月至2017年2月。检索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Pubmed数据库。运用文献管理软件N0TEPRES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初步查重筛选,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试验,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提取,运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来评价针灸与SSRI类药物改善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2.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招募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收集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2)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105例抑郁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3组:整合针灸方案组、药物组(帕罗西汀组)、安慰组(安慰整合针灸组),对疗效评价及数据分析员实施盲法。(3)干预措施①整合针灸方案组:针刺:百会、印堂、水沟、内关、合谷、太冲操作方法:采用0.35×25mm毫针,毫针针刺。消毒后,先针合谷、太冲穴,垂直进针,进针深度10-12mm。次针百会、印堂,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刺入10-12mm,水沟、内关采用直刺,进针深度10-12mm,以上穴位均采取均匀捻转,得气为度。针刺完后留针,留针过程中,于各穴位上平补平泻法运针3次,每十分钟1次,总共留针时间为30分钟。腹针:引气归元(中胺、下胺、气海、关元);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5×25mm毫针,均采用直刺10-12mmm,不要求得气,针刺完后留针时间30分钟。艾灸:四花穴(膈俞、胆俞)(艾柱规格:如芝麻粒大小,柱高0.2cm,底面直径约0.1cm,燃烧时间约2-3s。)操作:先用棉签沾取适量跌打万花油,将其涂于穴位起粘合作用,将艾绒搓成上述规格置于穴位上,医用线香点燃,患者觉得有热痛感时,操作者徒手迅速将燃烧的艾柱拿走,每个穴位灸2壮。埋皮内针:心俞、肝俞操作:穴位消毒后,使用颗粒型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柄,针尖朝向脊柱方向,沿皮下横向刺入穴位;针身刺入深度为5-8mm,使针柄保留在皮外,先用医用胶布(0.5×0.5cm)贴在针柄金属圈下的皮肤上,然后在其上方用医用胶布(1.5×1.5cm)粘贴固定,每次留针2-3天,直至下次治疗时方取出。②盐酸帕罗西汀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初始剂量为20mg/qd,服用2-3周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可每周以10mg的量递增,每日最大量不可超过50mg),共服用8周。③安慰整合针灸方案组安慰针刺与安慰腹针:选穴与整合针灸组相同。操作:将粘性托环固定于在穴位上,采用1寸钝头针直刺穿过托环达皮肤表面,均匀提插捻转各3次,但不刺破皮肤,不求得气,操作手法与留针时间同整合针灸组。安慰艾灸:选穴及艾柱规格同整合针灸组。操作:先用棉签沾取适量跌打万花油,将其涂于穴位起粘合作用,将艾绒搓成上述规格,然后用万花油将艾柱下1/3浸湿,用医线香点燃艾灸,待其燃烧1s熄灭后拿走,每个穴位灸2壮。安慰埋针:操作:使用钝头皮内针,操作同整合针灸组,但钝头皮内针不埋入皮肤内。(4)疗程针灸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间隔≥48h,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一共治疗16次;每次留针30分钟;盐酸帕罗西汀每日早餐前或晚饭后时服用,共服用8周。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4周。(5)评价指标主要指标:HAMD-17次要指标:SF-36量表(6)其他指标①不良反应记录:SER不良反应量表对药物不的良反进行评价,针灸的不良反应由针灸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价。② 患者依从性评价③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检查、大小便常规及十二导联心电图。(7)疗效评定HAMD-17抑郁量表根据HAMD-17减分率进行计算,在治疗第8周时进行疗效评价,并将治疗各个时点及随访期的变化做相关比较。显效:50%≤HAMD-17减分率<75%;有效:25%≤HAMD-17减分率<50%;无效:HAMD-17 减分率<25%SF-36生活质量量表将评分换算为PF(生理功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GH(总体健康)、VT(活力)、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和MH(心理健康)共8个维度的得分来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表现进行评价。(8)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采用excel收集并导入,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别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内多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并进行LSD校正。采用保守估计进行双侧检验,a水平=0.05。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纳入的9篇研究中有7篇高质量文献,6篇研究提及了随访,但随访时间大多数为4周,时间不长,只有1篇文献随访了1年,在短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下,通过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论可认为:在以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价中,生理领域中电针/手针结合SSRI类药物优于单独使用SSRI药物;心理领域中电针/手针结合SSRI类药物优于单独使用SSRI药物;社会领域手针结合SSRI类药物优于药物组,而电针结合SSRI类药物与单独使用SSRI类药物相当;环境领域电结/手针结合SSRI类药物与单独使用SSRI类药物相当;在以总生存和总健康质量评价以及不同量表总分合并后分析发现:电针/手针结合SSRI类药物或单独使用手针优于单独使用SSRI类药物。2.临床研究105例患者脱落17例,其中针灸组脱落3例,药物组、安慰组各脱落7例。基线比较: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病程、是否接受针灸治疗情况、HAMD-17、SF-3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HAMD-17比较结果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第4周HAMD-17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选用调整后P值。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8周HAMD-17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选用调整后P值。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12周HAMD-17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选用调整后P值。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组内比较采用重复的量方差分析,针灸组内合各时点比较F=63.268,P<0.01,药物组内合各时点比较F=14.194,P<0.001,安慰组内合各时点比较F=16.451,P<0.001,三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治疗前后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12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治疗第4周相比较,第8周、第12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第8周相比,12周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12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治疗第4周相比较,第8周、第12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第8周相比,12周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安慰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4周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治疗第4周相比较,第8周评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2周评分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周相比,12周评分上升,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F-36比较结果组内比较针灸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各时点测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维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各时点测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维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组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维度、社会职能维度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各维度评分针灸组与安慰组比较: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有意义(P<0.05),而生理机能无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身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一般身体状况、社会功能有意义(P<0.05):生理机能、精神健康无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比较:生理职能有意义(P<0.05);生理机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维度评分无意义(P>0.05)。治疗8周时各维度评分:针灸组与安慰组比较: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有意义(P<0.05);情感职能评分无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社会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有意义(P<0.05),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无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比较: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有意义(P<0.05);生理机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社会职能维度评分无意义(P>0.05)。随访12周时各维度评分针灸组与安慰组对比: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维度评分有意义(P<.05);生理机能评分无意义(P>0.05)。针灸组与药物组对比: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精神健康有意义(P<0.05),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安慰组对比: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有意义有意义(P<0.05),生理机能、身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维度无意义(P>0.05)。③全性分析针灸组有1例出现血肿,4例起水泡,1例血肿是在取针后回家发现有血肿,提示操作人员要取针后要仔细检查病人有无不适,以免造成其他问题,而4例起水泡均属于精灸造成,水泡很小,未给与特殊处理后自行恢复,提示操作人员要仔细操作,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烫伤。其他出现的症状与整合措施无关,而药物组出现了心悸4人次,口干7人次、食欲不振2人次、手指切伤1人次、头晕4次,便秘2人次,虽然有以上副作用,但是均属于轻度,未给予特殊处理,需要指出是1例患者切伤手指伴有头晕,可能这是药物副作用造成,提示服用帕罗西汀初期可能需要注意从事精细等危险工作。安慰组未出现与操作有关的不良事件。总的来说整合针灸与药物治疗均安全。④三组患者治疗第8周时总有效率比较三组总有效率比较,针灸组84.3%,药物组86%,安慰组42%。对三组进行两两比较,进行P值校正,针灸组及药物组均优于安慰组(P<0.001),而针灸组与药物组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1.文献研究针灸结合SSRI类药物对抑郁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均优于优于单独使用SSRI类药物,具体体现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等方面,虽然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大多数质量较高,但是数量不多,仍需更多高质量的文献证据支持。2.临床研究通过观察三组患者HAMD-17量表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得出结论如下:整合针灸疗法、帕罗西汀、安慰整合针灸疗法均可以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整合针灸具有一定的安慰效应,整合针灸方案及帕罗西汀治疗均优于安慰整合针灸方案;整合针灸方案对轻中度抑郁的改善与帕罗西汀相当,在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维度方面优于帕罗西汀。
刘一弦[9](2017)在《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2.探讨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的影响。3.探讨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4.通过临床论证和效果评价反馈,探索出适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杵针疗法和五音疗法。5.以中医护理理论为基础,以临床研究结果为依据,将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在医院、社区和家庭中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四川省中医院肿瘤科就诊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和知情同意的105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杵针组和杵针五音组三组,每组各35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定的不寐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杵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杵针疗法;杵针五音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杵针疗法和五音疗法。中文版EORTC QLQ-C30对生活质量进行效果评价。3.效果评价:分别在三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周后,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脾两虚型失眠证候积分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版本)对负性情绪进行评估;用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诊断、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KP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干预前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总分、HAMD总分和QLQ-C30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三组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对三组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总分、HAMD总分和QLQ-C30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以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和杵针五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杵针疗法和杵针五音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3.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后三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总分、HAMD总分和QLQ-C30各维度得分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疗效有差异。4.多重比较:干预后对三组PSQI总分、中医证候积分、HAMA总分、HAMD总分和QLQ-C30各维度得分进行LSD法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杵针组在HAMA总分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杵针五音组的总体疗效优于杵针组,杵针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从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来看,杵针五音组在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分数值明显小于杵针组和对照组,说明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有显着改善效果。2.通过本研究对于所纳入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总体疗效为杵针五音组优于杵针组,杵针组优于对照组。3.杵针结合五音疗法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提高,中医证候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对于杵针结合五音疗法的联合应用,其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确切,可以将其在医院、社区和家庭中进行推广应用。
经绅[10](2017)在《自拟解郁1号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更加快节奏的生活,伴随带来的是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抑郁症在此前提下更加频繁的侵袭着现代人。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发作为特征的心境障碍,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抑郁发作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失眠、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不适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首位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和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3.23%和5.3%,其中患病的女性至少是男性的1.5倍,在我国近年来大量的文献报告显示这一比例正在不断增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失眠症状表现的尤为突出,长期的失眠使患者的心理负担更加严重,使抑郁状态的其他临床症状加重和增多,其他症状的加重与增多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患者入睡,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目的:(1)观察自拟解郁1号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的临床效果;(2)评价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抗抑郁药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的可行性,并为中西医联合治疗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1.分组:采用随机分组法,纳入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自拟解郁1号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予以单药帕罗西汀治疗。2.指标与疗效:治疗周期为8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观察治疗前后安全指标的变化。结果:(1)同期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均不同程度的较治疗前减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同期两组比较,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期两组比较,治疗后4周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分更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分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两组比较,治疗后8周,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减分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3)同期治疗前后比较,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治疗后8周两组绝大部分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4周部分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而言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4)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治疗组安全性更高。结论:对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患者的治疗,临床上应用SSRI类抗抑郁药联合自拟解郁1号方治疗其临床疗效较单用SSRI类抗抑郁药更佳且副作用发生率降低。
二、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试验伦理声明 |
1.3 病例选择 |
1.4 试验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数据录入与管理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病例筛查情况 |
2.2 病例完成情况 |
2.3 基线分析 |
2.4 疗效性分析 |
2.5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的探究和认识 |
1.1 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的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探索与认识 |
2.1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 |
2.2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西医常规治疗 |
3 交泰丸的组方特点分析 |
4 心理学量表的选择 |
4.1 GAD-7焦虑症筛查量表 |
4.2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 |
4.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4.4 焦虑自评量表 |
4.5 中医证候量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临床病例分布特点 |
5.2 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人口学资料特点分析 |
5.3 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4 基于HAMA评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
6 脱落病例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病机 |
2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药治疗 |
2.1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
2.2 针刺疗法 |
2.3 运动疗法 |
2.4 情志疗法 |
2.5 中成药的治疗 |
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收集 |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分组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方式 |
2.2 调查工具 |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CHB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情况 |
1.1 CHB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具体发病情况 |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3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关系分析 |
3.1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
3.2 CHB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 |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 |
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血浆5-HT水平的关系 |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对患者病程的影响 |
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正念认知疗法在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糖尿病相关概述 |
2.2 糖尿病相关痛苦 |
2.3 正念认知疗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实施流程 |
3.5 统计分析 |
3.6 质量控制 |
3.7 技术路线 |
3.8 伦理原则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4.2 干预效果 |
第5章 讨论 |
5.1 现状分析 |
5.2 干预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正念疗法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的临床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研究 |
综述一、冠心病合并焦虑的现代医学及中医药研究 |
1、冠心病合并焦虑的危害 |
2、冠心病合并焦虑的发病机制 |
3、冠心病合并焦虑的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出处和方解 |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临床应用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疗效判定标准 |
8. 研究方案 |
二、研究样本估算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质控 |
结果 |
1、研究失访情况 |
2、一般情况分析 |
3、心绞痛疗效分析 |
4、焦虑改善疗效分析 |
5、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中医单项证候分析 |
7、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产后抑郁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1 产后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 |
1.1.2 产后抑郁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1.1.3 产后抑郁障碍的干预措施 |
1.2 产后抑郁障碍的中医学研究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产后抑郁的针灸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2.1.7 脱落病例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含量计算 |
2.2.2 随机单盲法 |
2.2.3 治疗方案 |
2.2.4 观测指标 |
2.2.5 观察时点 |
2.2.6 不良事件处理 |
2.2.7 合并用药 |
2.2.8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基线比较 |
2.3.2 各观察结果比较 |
2.3.3 依从性及安全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整合针灸方案 |
2.4.2 整合方案的选穴依据 |
2.4.3 心理对照的选择依据 |
2.4.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4.5 结果分析 |
2.4.6 安全性评价 |
2.5 创新点与不足 |
2.5.1 创新点 |
2.5.2 存在的不足 |
2.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依据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产后抑郁研究现状 |
1.5 我国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现状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问卷编制 |
3.2 问卷评价 |
3.3 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 |
第四章 讨论 |
4.1 问卷编制 |
4.2 问卷评价 |
4.3 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现状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针灸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1 流行病学 |
1.1.2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3 抑郁症的症状与诊断 |
1.1.4 抑郁症的分类 |
1.1.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 |
1.2 中国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1.2.1 抑郁症病名的发展 |
1.2.2 抑郁症的病位 |
1.2.3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现代医家对抑郁症的认识 |
1.2.5 抑郁症中医药药理研究 |
1.2.6 抑郁症中医药治疗研究 |
1.2.7 古籍针灸治疗抑郁症记载 |
1.2.8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
1.2.9 针灸治疗抑郁症穴位规律研究 |
1.2.10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1.2.11 安慰针灸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针灸与SSRI类药物改善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研究类型: |
2.1.3 研究对象 |
2.1.4 干预措施 |
2.1.5 结局评价指标 |
2.1.6 文献文献检索策略与质量评价 |
2.1.7 统计分析 |
2.1.8 纳入文献特征 |
2.1.9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1.10 数据提取 |
2.1.11 生活质量量表的meta分析 |
2.1.12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资料 |
3.1.1 患者招募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案 |
3.2.1 随机方法与分组 |
3.2.2 样本含量的计算 |
3.2.3 盲法实施 |
3.2.4 治疗方案 |
3.2.5 疗程 |
3.2.6 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
3.2.7 疗效评价 |
3.2.8 人口学资料 |
3.2.9 主要指标 |
3.2.10 次要指标 |
3.2.11 其他指标 |
3.2.12 统计分析 |
3.2.13 脱落病例 |
3.2.14 基线情况比较 |
3.2.15 HAMD-17治疗前比较 |
3.2.16 SF36生活质量量表分析 |
3.2.17 三组患者治疗第8周时总有效率比较 |
3.2.18 安全性分析 |
3.2.19 小结 |
3.3 讨论 |
3.3.1 整合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理论依据 |
3.3.2 一针二灸方案及选穴释义 |
3.3.3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3.3.4 药物组的选择依据 |
3.3.5 安慰组的选择依据 |
3.4 结果分析 |
3.4.1 基线资料 |
3.4.2 疗效讨论 |
3.5 创新点 |
3.6 结论 |
3.7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主要概念 |
研究背景 |
1.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病因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的治疗 |
2.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的治疗 |
3.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整体观念 |
3.2 辨证论治 |
3.3 经络学说 |
3.4 五音疗疾理论 |
4.研究意义 |
5.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5.1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
5.2 发展趋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终止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试验分组 |
2.3 样本量的估计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干预方法 |
2.6 评价工具及指标 |
2.7 疗效评定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3.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
2.干预前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2.1 三组干预前PSQI评分比较 |
2.2 三组干预前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三组干预前HAMA评分比较 |
2.4 三组干预前HAMD评分比较 |
2.5 三组干预前QLQ-C30评分比较 |
3.干预前后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三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
3.2 三组干预前后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三组干预前后HAMA评分比较 |
3.4 三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
3.5 三组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
4.干预后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4.1 三组干预后PSQI评分比较 |
4.2 三组干预后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三组干预后HAMA评分比较 |
4.4 三组干预后HAMD评分比较 |
4.5 三组干预后QLQ-C30评分比较 |
讨论 |
1.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2.干预方法的讨论 |
2.1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 |
2.2 杵针疗法的作用 |
2.3 五音疗法的作用 |
3.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三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3.2 三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3.3 三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结论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自拟解郁1号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采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中医症候各因子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HAMD评分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周HAMD的7项因子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PSQI评分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PSQI的7项因子分比较 |
3.9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检测 |
4 讨论 |
4.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4.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4.3 本课题的量表选择 |
4.4 抑郁症的西医治疗 |
4.5 失眠的西医治疗 |
4.6 解郁1号基础方组成药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4.7 解郁1号方的功效主治及组方特点 |
4.8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CMD-3) |
附录2 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泰丸联合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心肾不交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2]妊娠合并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1例体会[J]. 沈洁,王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S1)
-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D]. 杜忠彩. 青岛大学, 2020(01)
- [4]正念认知疗法在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中的应用研究[D]. 周丹. 长江大学, 2020(04)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的临床干预效应[D]. 杨静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研究[D]. 陈韵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密密.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8]针灸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 吴光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杵针结合五音疗法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刘一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自拟解郁1号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经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强迫症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