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纸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一、构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组织培养条件下构树对重金属镉和锰的耐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冶炼、加工到消耗的整个过程都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当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时,不但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降低作物品质和产量,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对重金属的特性,通过植物的吸收、转运、固化等作用减少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技术,兼顾有经济成本低和生态美学等优点。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是一种多用途的乡土树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可以作矿山植被修复的先锋树种。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植物进行大量扩繁,且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有研究表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还能筛选某些抗性增强的植株。本试验以构树组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含镉或含锰溶液,对比分析不同重金属胁迫对构树组培苗的生长影响,探究构树组培苗对镉和锰的耐受性。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重金属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的株高和叶绿素含量都存在一定的“低促高抑”效应。2.重金属镉和锰能显着抑制叶片分化,延缓生根时间,抑制根系生长,且浓度越大抑制越显着。3.试验中的构树组培苗可以分别忍受200 umol/L镉胁迫、5000 umol//L锰胁迫长达60天,虽然组培苗的根被完全抑制了生长,但有新的叶片长出。4.构树组培苗可以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以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应对重金属胁迫对自身造成的伤害。5.试验中构树组培苗对镉和锰有一定的富集和转运能力,对镉的转运系数小于1,对锰的转运系数大于1。6.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经过重金属胁迫后的组培苗再生植株表现出更强的金属耐受性。

莫平[2](2021)在《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构树-微生物协同是构树适应不良环境的重要机制。当前关于构树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际土壤及内生细菌,较少关注放线菌。放线菌作为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是否与细菌一致或者具有独特的规律?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构树不同部位放线菌生物多样性是否会发生改变?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明晰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解释构树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放线菌在构树抵抗重金属胁迫中可能作用,本研究以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采集的构树根际土壤、根、叶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对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进行研究,并以湖南长沙为对照。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①采用高通量测序,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放线菌有6个纲、28个目、58个科、134个属和229个种。湖南长沙根际土壤放线菌Shannon指数、Sobs指数和Chao指数最高,湖南湘潭锰矿次之,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最低。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群落与矿区(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而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两者间的根际土壤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速效钾>有效磷>钾>缓效钾>镍;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含水率>有效铜>汞>有效锰>铁>镍>镉。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85株不同的放线菌,15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根际土壤中,分别得到27株(6个属)、34株(6个属)和24株放线菌(13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长沙>湖南湘潭锰矿。其中菌株T44T分离于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2)不同生境构树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采用高通量测序,从不同生境构树根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7个纲、32个目、59个科、115个属和197个种。湖南长沙根内生放线菌Shannon指数、Chao指数和Sobs指数>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的构树根内生放线菌群落与矿区(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而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两者间的根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含量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有效铜>镉>锌>汞>铜>有效铅。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根中分离得到34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9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根中,分别得到10株(4个属)、19株(5个属)和5株(4个属)。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根中优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而湖南长沙的优势菌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菌株Gen01T分离于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构树根中,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3)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从不同生境构树叶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6个纲、30个目、55个科、96个属和150个种。湖南长沙叶内生放线菌alpha指数(Sobs、Shannon、Chao和Ace指数)最高,其次是湖南湘潭锰矿,最后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三个不同生境的构树叶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对放线菌群落影响是有效锰>有效铜>铅>铜>有效锌>镉>镍>有效铅。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叶中分离得到33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8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叶中,分别得到13株(3个属)、8株(3个属)和12株(4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湖南冷水江锡矿山。菌株GY16T分离于湖南长沙构树叶中,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4)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从不同生境的构树果实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6个纲、24个目、53个科、97个属和147个种。湖南长沙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的Sobs指数和Chao指数>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三个不同生境的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对放线菌群落影响是镉>有效铜>有效铅>铜>有效锰>铅>镍>有效锌。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果实中分离得到26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6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果实中,分别得到14株(3个属)、5株(2个属)和7株(3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是湖南湘潭锰矿(12株),其次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5株),最后是湖南长沙(4株)。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PKS Ⅰ、PKS Ⅱ和NRPS)的菌株是:湖南湘潭锰矿(8株)>湖南长沙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3株)。综上,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3个不同生境的构树根际土壤、根、叶和果实之间的放线菌的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构树的种植、推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为植物根际和内生放线菌的研究乃至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丰富的材料。

邱远健[3](2021)在《两种构树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与传播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树作为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可用做中药和蔡伦造纸的原料,也可作为牲畜饲料。因其生长周期短、蛋白含量高等特点而用作地方扶贫材料,这一工程也让山西、贵州和河南等10省35县20万人脱贫增收。然而,在构树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其上的病虫害研究相对不足,这为构树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为了明确构树卷叶病的病原和进一步制定具体防控方案,我们应用宏病毒组测序获得三种病毒片段,田间检测验证两种双生病毒片段与症状密切相关,全基因组克隆获得两个双生病毒基因组全长,并从基因组结构、遗传进化关系以及传播方式等角度进行研究,明确了两个双生病毒的分类地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卷叶构树上存在三种病毒,且两种双生病毒与症状相关。对三个卷叶构树样品的转录组(GS-HY,GS-SWU,GS-TL)进行分析发现,构树卷叶样品存在三种病毒片段:细胞质弹状病毒、双生病毒1和双生病毒2,其中GS-TL样品中只含有双生病毒2。通过RTPCR/PCR实验验证三种病原物存在于感病样品中。田间采集91份构树样品,其中81份样品呈现明显卷曲、褪绿的症状,10份样品不表现症状。PCR检测发现,感病的81份样品中,细胞质弹状病毒的检出率仅为24.69%,双生病毒1的检出率为90.12%,双生病毒2的检出率为93.82%。因此,两种双生病毒与卷叶症状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调查发现两种双生病毒多为复合侵染,且侵染时会加重叶片卷曲症状。2.获得两个双生病毒基因组全长,分析其基因组结构、蛋白功能以及遗传进化关系等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PCR和滚环扩增获得并验证两种单组分的双生病毒,我们分别命名为构树卷叶病毒1(paper mulberry leaf curl virus 1,PMLCV-1)和构树卷叶病毒2(paper mulberry leaf curl virus,PMLCV-2)。其中PMLCV-1基因组全长为3,056 nt,PMLCV-2基因组全长为3,757-3,763 nt。病毒PMLCV-1和PMLCV-2基因组上均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病毒链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V1-V4),互补链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C1,C1:C2)。ORF V1编码病毒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ORFV2编码V2蛋白,ORF V3编码一个序列同源性较低但含有保守跨膜结构域的蛋白,ORF V4编码病毒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ORFC1与ORF C1:C2分别编码复制相关蛋白A(replication protein A,RepA)和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 protein,Rep)。另外,PMLCV-1的ORFV4与PMLCV-2有较大差异,大小仅为PMLCV-2对应V4的1/3,不具有30K运动蛋白家族的特征。通过小RNA(sRNA)-seq和去除rRNA的转录组测序比对到PMLCV-1和PMLCV-2的互补链转录本,发现了与玉米线条病毒属,伊朗甜菜曲顶病毒属和甜菜曲顶病毒属病毒类似的选择性剪接内含子。遗传进化分析和序列两两比较发现,PMLCV-1和PMLCV-2与柑橘褪绿矮缩病毒(citrus chlorotic dwarf associated virus,CCDaV)和桑花叶型矮缩病毒(mulberry mosaic dwarf associated virus,MMDaV)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归为两支,我们建议将在双生病毒科下成立一个新属,其中一个亚属包括PMLCV-1,MMDaV,一个亚属包括PMLCV-2、CCDaV。3.初步明确PMLCV-1,PMLCV-2的传播方式:PMLCV-1不能通过种子进行传播,PMLCV-2可以通过种子和带毒枝条传播。通过PCR/RT-PCR实验对田间构树上的昆虫介体进行调查,初步确定PMLCV-1,PMLCV-2的候选传播昆虫为斑叶蝉、波宁雅氏叶蝉。收集感病构树上的种子,待其生长至三个月的实生苗时对其携带病毒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实生苗中不携带细胞质弹状病毒和PMLCV-1,但携带有PMLCV-2(带毒率12.6%)。使用PMLCV-2全长引物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发现有11个样品均能得到基因组大小的片段,经Sanger测序比对为PMLCV-2序列。选取实生苗Z28进行转录组测序,证明PMLCV-2可以在植物体内进行转录。将实生苗Z28枝条嫁接到健康构树上,六个月后能检测到PMLCV-2的存在,但仍未表现症状,证明PMLCV-2可以在植物体内复制。

智邵川[4](2020)在《构树组培苗生根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构树全身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能够辅助治疗多种疾病,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提供饲料和基质原材料,同时也是造纸的原材料。但目前的构树材料供给严重短缺,利用传统繁殖技术成效不高,扦插繁殖成活率低,因此很多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效率,缩短种植周期,能够有效解决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本试验以构树组培苗为外植体,添加CPPU、6-BA、KT、NAA、IAA、IBA等激素,探讨以不同培养基配方、蔗糖含量、不同激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配比、两步生根法、浸渍法、不同天数的高浓度NAA处理以及活性炭等处理方式对构树生根的影响,通过以上试验来筛选最佳生根处理,以便在生产实践及对构树的种苗需求和后续研究等方面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适合构树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均根长为2.13cm,均根数为2.27条,生根率为46.7%。2.最适构树生根培养基的蔗糖添加量为30g/L,均根长为2.33cm,均根数为2.26条,生根率为50.0%。3.不同生长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处理,得到最适构树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0.1 mg/L,均根长为2.49cm,均根数为3.57条,生根率为56.7%。4.生长素NAA和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浓度结合得到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CPPU 1.0 mg/L,均根长为3.24cm,均根数为5.83条,生根率为76.7%。5.采用二步生根法对构树进行生根培养,得到NAA浓度为80 mg/L时生根效果最佳,均根长为3.48cm,均根数为2.83条,生根率为66.7%。6.培养基中添加80mg/L的NAA,以不同天数进行生根培养,结果显示处理8天效果最佳,均根长为3.27cm,均根数为2.43条,生根率为69.0%。7.采用浸渍法对构树进行生根培养,当NAA浓度为100mg/L,浸蘸时间为60min时生根效果最佳,均根长为3.22cm,均根数为2.73条,生根率为75.9%。8.最适合构树生根的活性炭添加量为0.1%,均根长为2.64cm,均根数为3.03条,生根率为63.3%。9.移栽每组20个处理,试验经三次重复,20天后统计其成活率分别为40%、25%和30%,平均移栽成活率为31.67%。

苟蓉[5](2020)在《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亚热带地区裸露边坡植被修复和边坡绿化缺乏木本材料的问题,选择乡土雌雄异株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扦插雌雄幼苗为材料,通过设计轻、中、重干旱处理60 d后,测定幼苗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光合作用、代谢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等指标。结合4个地形导致土壤含水显着差异的野生构树幼树种群,分析构树雌雄幼苗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干旱胁迫强度对雌雄幼苗生长速度、生理反应和生存策略影响差异,探究干旱对自然种群密度、种群性比及年龄结构等特征参数的影响,以期为干旱边坡植被修复提供可选材料,为构树品种选育、栽培养护、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对构树幼苗根、茎、叶等构件数量和质量性状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构树幼苗通过降低叶片数、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增加叶厚应对干旱胁迫。干旱下雌株叶片数低于雄株,而叶长、叶宽、叶厚及叶面积大于雄株(P<0.05)。雌雄株均通过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应对干旱胁迫且无性别差异。雌株通过增加根长、降低根体积应对干旱,雄株根长增加大于雌株的同时,通过增加根体积应对干旱。雌雄株叶性状和根性状应对干旱胁迫表现出显着性别差异。(2)干旱对构树幼苗生物量累积及分配策略影响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加重植株总生物量降低(P<0.05),幼苗通过增加根生物量分配比,降低叶分配比应对干旱胁迫。干旱降低了茎分配比,但干旱度间、性别间均无差异。雌株总生物量低于雄株(P<0.05),干旱下叶分配比下降幅度大于雄株,而根分配下降幅度比小于雄株。但雌株叶分配比均大于雄株,而根分配比小于雄株。(3)干旱对构树幼苗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干旱度增加Chla、Chlb、Chla+b含量均先增后减(P<0.05),Caro含量和Chla/b则不断增加(P<0.05),幼苗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与比例应对干旱胁迫。随干旱增加雌株Chla与Chla+b含量越来越大于雄株,Chlb、Caro含量和Chla/b则无性别差异。干旱度间光合色素差异大小为Caro>Chla+b>Chla>Chlb>Chla/b,性别间雌株Chla与Chla+b显着大于雄株。(4)干旱对光合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随干旱度增大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着逐步降低,蒸腾速率(Tr)与胞间CO2浓度(Ci)显着先增后减。轻度干旱Pn和Gs达最大值,中度干旱Tr与Ci达最大值,重度干旱抑制了光合参数。水分充足下光合参数低于轻中度干旱,说明构树为耐旱植物。干旱对光合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5),影响大小Tr>Pn>Ci>Gs。性别对Pn、Gs、Tr和Ci有显着影响(P<0.05),影响大小Pn>Gs>Tr>Ci。重度干旱伤害了光合系统,降低了潜在光合速率。轻中度干旱与CK间,潜在光合速率无差异。雄株表现光合参数大于雌株,但潜在光合速率小于雌株。(5)干旱对生理代谢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增加可溶性糖(SS)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着增加又降低,蔗糖(SU)和淀粉(ST)含量显着逐步降低,丙酮酸(PA)含量则显着增加。轻度干旱SU和ST含量最大,中度干旱SS含量和NR活性最大,重度干旱PA含量最大。干旱下雌株糖代谢和氮代谢大于雄株,雄株糖分含量和NR活性大于雌株,而PA含量小于雌株。干旱度对代谢物质影响为ST>SU>PA>NR>SS,性别间影响为ST>PA>NR>SU>SS,干旱影响大于性别。(6)干旱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物质含量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增加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和SP含量均显着增加。雌株3种酶活性和MDA及SP含量均高于雄株,雌株SOD和POD活性及MDA含量对干旱响应快于雄株。干旱间和性别间3种酶活性均有极显着差异顺序均为SOD>POD>CAT。干旱对MDA影响大于性别,对SP则小于性别。(7)自然生境中,随土壤保水能力和含水量降低,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显着降低,年龄结构由增长型转为衰退型,各龄植株株高和地径降低。干旱生境使种群性比降低,雌株死亡率显着高于雄株。生境水分越高,龄1、龄2和龄3构树越呈集群分布。随树龄增加构树种群分布系数逐步下降,由龄1的集群分布逐步变为龄4的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综上所述,干旱对构树幼苗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光合作用、生理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均有显着影响,且雌雄幼苗间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雌雄幼苗通过调整根、茎、叶性状,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通过光合色素含量与比例变化应对干旱,通过调整生理代谢速率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抵抗干旱,通过提高渗透性物质含量降低干旱造成的伤害。本试验中,轻度干旱比水分充足更利于构树幼苗生长,构树有较强的抗旱性。雄株从根系性状、光合速率、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性物质含量等方面,表现出优于雌株的抗旱形态和生理基础。幼苗抗旱基础的性别差异对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性比及空间布局均有显着影响,故选育构树品种、建立构树种群、制定栽培措施及开发构树产品时,应注意抗旱性性别差异可能造成的影响。

石慧芳[6](2020)在《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的提高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抗生素等非合理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畜产品事件,这也造成了饲料缺乏成为阻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构树(Broussoneti apapyrifera)、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的测定,对营养物质及次生代谢物质综合评价来确定其最佳利用时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含量分别为66.21~81.43%、68.12~82.06%、80.66~92.40%;粗蛋白含量为22.93~27.78%、22.72~25.75%、18.48~24.73%;粗脂肪含量为2.72~4.07%、2.08~4.23%、9.84~13.56%;粗纤维含量为20.82~27.02%、17.61~25.49%、7.96~12.3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30.75~38.96%、34.03~42.95%、32.40~60.3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18.83~27.57%、22.08~30.43%、21.78~36.63%;粗灰分含量为5.09~7.52%、10.96~11.73%、11.21~15.19%;无氮浸出物含量为6.88~22.79%、6.20~17.81%、19.78~27.47%。三种饲用木本植物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粗蛋白、粗脂肪、干物质、无氮浸出物、饲料相对值含量而减少;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含量而增加。饲料相对值结合粗蛋白指标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进行评级,研究得出:白刺花和多花木蓝为特级饲草,构树为一级饲草。(2)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不同生育期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36~0.7 mg/g、1.07~2.87 mg/g、0.59~0.78 mg/g;单宁含量为5526.21~7717.77 nmol/g、4284.03~5818.73 nmol/g、6390.66~7640.60 nmol/g;总酚为205.62~298.69 mg/g、163.22~214.22 mg/g、143.87~214.34 mg/g;总皂苷含量0.11~0.22 ng/g、0.20~0.39 ng/g、0.10~0.16 ng/g;总生物碱含量为0.2~0.32 ng/g、0.23~0.38 ng/g、0.20~0.36 ng/g。三种植物的黄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上升的趋势;白刺花、多花木蓝的单宁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构树则是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先增加后减少;白刺花、多花木蓝总酚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减少,构树则是先增加后减少;白刺花、构树总皂苷随着生育期先减少后增加,多花木蓝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三种植物总生物碱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先减少后增加。(3)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总酚、皂苷、黄酮、生物碱都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对Fe3+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单宁: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黄酮: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生物碱: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白刺花>多花木蓝,总还原能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皂苷: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总还原力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总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大小为多花木蓝>白刺花>构树,总还原力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4)与双氯酚酸钠相比,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总酚、皂苷、黄酮、生物碱都透明质酸酶、白蛋白变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且都比对照弱;随着次生代谢物质浓度的升高而抗炎能力逐渐增强。总酚:抑制白蛋白变性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黄酮:白蛋白变形抑制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透明质酸酶的抑制作用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单宁:白蛋白变性抑制率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多花木蓝>构树>白刺花;皂苷:白蛋白变性的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多花木蓝>构树;生物碱:白蛋白的抑制率大小为白刺花>构树>多花木蓝,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大小为构树>多花木蓝>白刺花。(5)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单宁、黄酮、生物碱、皂苷、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白刺花中的生物碱、黄酮含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比较显着,抑菌直径分别为14.48 mm,14.44 mm;白刺花的黄酮提取物(11.29 mm)和构树单宁提取物(11.17 mm)对大肠杆菌抑制较大;构树生物碱(12.29 mm)、单宁(13.15 mm),白刺花的黄酮(13.44 mm),多花木蓝的黄酮(10.32 mm)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较好。(6)通过隶属函数对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三种植物的最佳利用时期都是开花期。

武玉婷[7](2019)在《构树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为桑科植物,可制作宣纸以及高档纸张,也是畜牧业饲料中良好的天然原料,构树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潜在的经济效益巨大。而传统的繁殖方式下构树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大量需求。因此,对构树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可缩短构树育种周期,有效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紧缺、土壤盐碱化日益加重的问题,为我国造纸、医药、畜牧等众多产业提供苗木。本试验以采自呼和浩特武川县宝坤农业园区内生长旺盛的构树嫩茎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6-BA、NAA、TDZ、IBA、CPPU等多种植物激素对构树启动、初代、继代以及生根培养的影响和3种抗褐变剂对构树褐变的影响,建立了构树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启动培养构树试管苗启动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Omg·L-1+IBAO.1mg·L-1,试管苗分化率90.00%,平均株高2.11cm,增殖倍数为2.57。2.初代培养构树试管苗初代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Omg·L-1+IBAO.2mg·L-1,试管苗平均株高2.65cm,分化率为96.67%,增殖倍数3.33。3.抗褐变研究对构树抗褐变研究结果显示,最适宜构树生长的抗褐变剂是0.1g·L ’抗坏血酸(VC),褐变率为86.67%,褐变度为2.43。4.继代培养构 树 试 管 苗 继 代 培 养 最 佳 培 养 基 配 方 为MS+IBAO.1mg·L-1+CPPU1.Omg·L-1+VCO.1g·L-1,试管苗平均株高 3.11cm,分化率100.00%,增殖倍数 4.33。5.生根培养构树生根培养最佳配方是1/2MS+NAA0.1 mg·L-1,试管苗生根率70.00%,平均生根条数2.2条,平均根长4.42cm。

吴良[8](2019)在《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外源激素等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和分布的影响。以野生构树种子、叶片和茎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温度和光照实验对野生构树种子萌发进行了基础实验,随后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构树种子进行浸种实验,通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判断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以种子萌发的无菌苗和室外采集的构树叶作为外植体,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构树愈伤组织产生、分化增殖、生根的影响。构树的繁殖研究为构树种植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合理的适生区域是构树种植的前提,做到适地适树才能更好的推广构树。研究采用Maxent模型预测构树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合理划分构树适宜种植区,以期为构树种植推广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是影响构树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构树种子是光中性种子,光照对构树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但是光照影响构树幼苗生长。(2)不同外源激素对构树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细胞分裂素6-BA和赤霉素GA3促进构树种子萌发,生长素NAA则抑制构树种子萌发,其中赤霉素1600 mg/L浸种处理发芽率为72.4%,是最佳的浸种浓度。运用优选法,采用70%乙醇+0.1%HgCl2灭菌6min,1600 mg/L GA3浸种24 h,30℃温度,16h/d光照的培养条件,能够有效建立构树种子科学播种,促进萌发的技术体系。(3)构树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同培养阶段不同种类的激素起主导作用。NAA在构树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产生中占主导地位,构树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直径大小和增殖分化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6-BA,主导构树不定芽生根的主要激素是NAA,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组合能够有效建立构树组培快繁体系。(4)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对构树在国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进行模拟预测,数据精度为0.935,预测结果极准确,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构树适生区域面积为307.104万kmm2,适生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1.99%,高适生区和极高适生区面积为178.752万km2,占比为18.62%。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为高适生区域。降雨和温度是影响构树潜在分布的气象要素。研究结果可为构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苗木来源,为构树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促进完善构树林业产业体系,为构树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黄咏明,田瑞,卢素芳,徐爱春,戴永红,郎鹏[9](2019)在《构树化学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构树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多功能综合性树种,在生态环境修复、药用产品开发、蛋白饲料调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构树的生物学特性和花、果实、种子、叶片等组织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以及构树叶作为蛋白饲料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构树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彭献军,沈世华[10](2018)在《构树:一种新型木本模式植物》文中提出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属于桑科(Moraceae)构属(Broussonetia)多年生乔木,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多功能树种。构树叶可做蛋白饲料,树皮是造纸的优质原料,根、茎、叶、果实及种子均可入药。构树具有分布广和适应性强的特性,其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迅速,雌雄异株,严格异交,世代周期短,后代种子数量大,株型多样,基因组紧凑,易转化,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以作为研究木质素和纤维素合成、黄酮类和氮代谢、异形叶形成、植物性别分化机制以及植物抗性和环境适应性进化等植物学领域重大关键问题的模式材料。该文重点阐述构树作为模式植物的主要依据,简要介绍构树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构树的研究框架进行初步设计。

二、构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培养条件下构树对重金属镉和锰的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1 组织培养的概况
        1.2.2 组织培养条件下植物的耐受性研究
    1.3 重金属镉和锰研究概况
        1.3.1 镉和锰的来源及对生物的影响
        1.3.2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研究
        1.3.3 植物对重金属锰的耐受性研究
    1.4 构树研究概况
        1.4.1 构树的生物学特性
        1.4.2 构树的价值
        1.4.3 构树的耐受性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镉和锰对离体培养的构树组培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2.1 构树无菌组培苗的获取
        2.2.2 重金属镉和锰的胁迫试验设计
        2.2.3 培养条件
        2.2.4 构树组培苗形态特征的测定指标
        2.2.5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株高增长量的影响
        2.3.2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2.3.3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根系生长情况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镉和锰对离体培养的构树组培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材料和试验设计
        3.2.2 指标测定和计算
        3.2.3 数据处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4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5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6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7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镉和锰对构树组培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构树组培苗体内重金属的富集转运特征及高浓度胁迫生长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材料和试验设计
        4.2.2 指标测定和计算
        4.2.3 数据处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金属胁迫对组培苗重量的影响
        4.3.2 重金属含量
        4.3.3 重金属富集转运特征
        4.3.4 高浓度胁迫生长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态系统中的放线菌多样性
    1.2 放线菌对植物的作用
        1.2.1 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2 促进植物生长
        1.2.3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1.3 构树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预处理
        2.3.1 根际土壤预处理
        2.3.2 构树各组织部位的预处理
    2.4 理化因子和重金属检测
        2.4.1 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和重金属的检测
        2.4.2 构树各组织部位重金属的检测
    2.5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多样性
        2.5.1 DNA提取、扩增及文库的构建
        2.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及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
        2.6.1 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
        2.6.2 可培养放线菌的鉴定
        2.6.3 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
    2.7 可培养放线菌功能检测
        2.7.1 抑菌实验
        2.7.2 抗生素合成基因(PKSⅠ、PKSⅡ和NRPS)扩增和检测
3 不同生境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
    3.1 结果分析
        3.1.1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
        3.1.2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3.1.3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免培养细菌多样性
        3.1.4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1.5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1.6 根际土壤放线菌新种描述
    3.2 讨论
        3.2.1 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2.2 环境因子对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3.2.3 可培养放线菌的功能比较
    3.3 小结
4 不同生境构树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4.1 结果分析
        4.1.1 不同生境构树根重金属含量
        4.1.2 不同生境根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4.1.3 不同生境根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4.1.4 不同生境根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4.1.5 不同生境根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4.1.6 根中放线菌新种描述
    4.2 讨论
        4.2.1 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4.2.2 重金属对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1 结果分析
        5.1.1 不同生境构树叶重金属含量
        5.1.2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5.1.3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5.1.4 不同生境叶内生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5.1.5 不同生境构树叶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1.6 叶中新物种的描述
    5.2 讨论
        5.2.1 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2.2 重金属对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5.3 小结
6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1 结果分析
        6.1.1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重金属含量
        6.1.2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6.1.3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6.1.4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免培养多样性
        6.1.5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2 讨论
        6.2.1 不同生境植物果实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2.2 重金属对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6.3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两种构树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与传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双生病毒的研究概述
        1.1.1 双生病毒的发生和危害
        1.1.2 双生病毒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2 双生病毒的检测方法
        1.2.1 生物学检测法
        1.2.2 血清学检测法
        1.2.3 PCR检测及核酸杂交法
        1.2.4 滚环扩增技术
        1.2.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 双生病毒的传播方式
        1.3.1 双生病毒的昆虫介体传播
        1.3.2 双生病毒的种子传播
        1.3.3 双生病毒的其他传播方式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技术路线
第3章 构树卷叶样品的检测及验证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储备液配制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CTAB法提取总DNA
        3.2.2 Trizol法提取总RNA
        3.2.3 EASYspin植物microRNA快速提取试剂盒法
        3.2.4 高通量测序
        3.2.5 (RT-)PCR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3.3.2 Contigs的比对结果
        3.3.3 候选病原物的确定及(RT-)PCR验证
        3.3.4 候选病原物与卷叶症状相关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构树卷叶病毒1, 2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储备液配制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CTAB法提取总DNA
        4.2.2 PCR扩增
        4.2.3 DNA片段的回收
        4.2.4 连接、转化、克隆
        4.2.5 基因组滚环扩增
        4.2.6 限制性酶切
        4.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两个双生病毒基因组全长克隆
        4.3.2 PMLCV-1和PMLCV-2的序列分析
        4.3.3 内含子预测
        4.3.4 系统发育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两种双生病毒传播方式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种子传播实验
        5.2.2 嫁接传播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常见节肢动物带毒情况检测
        5.3.2 构树实生苗带毒情况
        5.3.3 构树实生苗中PMLCV-2全长验证
        5.3.4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5.3.5 嫁接接种试验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4)构树组培苗生根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构树概述
        1.1.1 构树生物学特性
        1.1.2 构树的利用价值
    1.2 构树繁殖技术研究
    1.3 构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基本培养基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2.2 不同蔗糖浓度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2.3 不同生长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2.4 生长素NAA和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组合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2.2.5 二步生根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2.2.6 高浓度NAA不同处理天数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2.2.7 浸渍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2.2.8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2.2.9 炼苗与移栽
    2.3 培养条件
        2.3.1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培养基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2 不同蔗糖浓度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3 不同生长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4 生长素NAA和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组合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3.5 二步生根法对构树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6 高浓度NAA不同处理天数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3.7 浸渍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3.8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3.9 炼苗与移栽
4 讨论
    4.1 培养基类型及蔗糖浓度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2 不同生长素及其浓度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3 生长素NAA和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对应不同浓度结合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4 二步生根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5 高浓度NAA不同处理天数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6 浸渍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7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8 炼苗与移栽
5 结论
    5.1 基本培养基和不同蔗糖浓度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5.2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及其结合处理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5.3 高浓度NAA不同处理方法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5.4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5.5 构树炼苗移栽成活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构树开发利用价值研究进展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经济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2 雌雄异株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1.2.1 生长发育
        1.2.2 光合作用
        1.2.3 抗氧化酶系统
        1.2.4 渗透物质
    1.3 构树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构树抗旱结构特点
        1.3.2 构树抗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1.3.3 构树抗旱的分子机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野外调查
        2.2.1 样地选择
        2.2.2 测定项目
    2.3 室内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构件性状
        2.4.2 生物量结构
        2.4.3 光合指标测定
        2.4.4 代谢指标测定
        2.4.5 抗性指标测定
        2.4.6 受伤害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对构树幼苗构件性状影响的性别差异
        3.1.1 叶性状
        3.1.2 茎性状与根性状
    3.2 干旱对构树幼苗生物量结构影响的性别差异
    3.3 干旱对构树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性别差异
        3.3.1 光合色素
        3.3.2 光和参数
    3.4 干旱对生理代谢物质含量影响的性别差异
        3.4.1 可溶性糖(SS)、蔗糖(SU)和淀粉(ST)含量
        3.4.2 丙酮酸含量
        3.4.3 硝酸还原酶活性
    3.5 干旱度对不同叶龄叶片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3.5.1 重度干旱
        3.5.2 轻度干旱
        3.5.3 水分充足
    3.6 干旱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性别差异
    3.7 干旱对渗透性物质含量影响的性别差异
    3.8 干旱对幼树种群特征的影响
        3.8.1 种群土壤含水量
        3.8.2 种群面积与种群密度
        3.8.3 年龄结构
        3.8.4 个体大小
        3.8.5 性比
        3.8.6 分布系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干旱对幼苗形态影响的性别差异
    4.2 干旱对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性别差异
    4.3 干旱对幼苗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4.4 干旱对幼苗抗性系统影响的性别差异
    4.5 干旱对构树幼树种群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木本饲料资源
    1.3 贵州木本饲料资源
    1.4 木本饲料营养价值研究
    1.5 木本饲料次生代谢物质研究
        1.5.1 次生代谢产物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1.5.2 次生代谢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
    1.6 饲用木本植物简介
    1.7 同质园实验
    1.8 研究意义及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及动态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3 营养成分的测定
        2.1.4 主要分析仪器设备
        2.1.5 饲料相对值(RFV)计算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2.2.2 粗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2.2.3 粗脂肪含量动态变化
        2.2.4 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5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6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2.2.7 粗灰分含量动态变化
        2.2.8 无氮浸出物含量动态变化
        2.2.9 饲料相对值(RFV)
    2.3 讨论
        2.3.1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3.2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的饲料相对值
第三章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制备及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供试菌种
        3.1.4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次生代谢物质的提取
        3.2.2 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3.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2.4 抗炎活性的测定
        3.2.5 抑菌试验
        3.2.6 各营养和活性成分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
    3.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三种饲用木本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动态变化
        3.4.2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
        3.4.3 隶属函数综合分析
    3.5 讨论
        3.5.1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3.5.2 三种木本植物次生代谢活性研究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构树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构树概述
        1.1.1 构树生物学特性
        1.1.2 构树的利用价值
    1.2 构树繁殖技术研究
    1.3 褐变问题的研究
        1.3.1 褐变原因
        1.3.2 褐变控制
    1.4 构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处理和启动培养
        2.2.2 初代培养
        2.2.3 褐变控制研究
        2.2.4 继代培养
        2.2.5 生根培养
        2.2.6 炼苗与移栽
    2.3 培养条件
        2.3.1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启动培养
    3.2 初代培养
    3.3 抗褐变研究
    3.4 继代培养
        3.4.1 细胞分裂素种类和浓度对构树的影响
        3.4.2 生长素种类和浓度对构树的影响
        3.4.3 CPPU和IBA组合对构树的影响
        3.4.4 GA_3与6-BA组合对构树增殖的影响
    3.5 生根培养
        3.5.1 生长素种类对构树的影响
        3.5.2 NAA浓度对构的影响
        3.5.3 培养基对构树的影响
    3.6 炼苗与移栽
4 讨论
    4.1 启动培养
    4.2 初代培养
    4.3 抗褐变研究
    4.4 继代培养
        4.4.1 细胞分裂素种类和浓度对构树增殖的影响
        4.4.2 生长素种类和浓度对构树增殖的影响
        4.4.3 CPPU和IBA不同浓度组合对构树增殖的影响
        4.4.4 不同浓度GA3与6-BA组合对构树增殖的影响
    4.5 生根培养
        4.5.1 生长素种类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5.2 NAA浓度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5.3 培养基对构树生根的影响
    4.6 炼苗与移栽
5 结论
    5.1 外植体处理和启动培养
    5.2 初代培养
    5.3 抗褐变研究
    5.4 继代培养
    5.5 生根培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构树的生物学特性
    1.2 构树的开发利用
        1.2.1 构树的经济价值
        1.2.2 构树的生态环境价值
    1.3 构树繁殖研究现状
    1.4 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1.4.1 温度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1.4.2 光照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1.5 激素对植物种子繁殖的影响
        1.5.1 细胞分裂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5.2 赤霉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5.3 生长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6 激素在植物组培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1.7 外界环境因素对植物适生分布的影响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9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温度、光照时间、外源激素与构树种子萌发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构树种子萌发实验
        2.2.3 测定指标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灭菌剂与构树种子萌发
        2.3.2 温度与构树种子萌发
        2.3.3 光照时间与构树种子萌发
        2.3.4 外源激素与构树种子萌发
    2.4 讨论
3 外源激素与野生构树组培体系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优选野生构树外植体灭菌条件
        3.2.2 野生构树无菌苗
        3.2.3 外源激素与叶片分化增殖
        3.2.4 外源激素与带芽茎段分化增殖
        3.2.5 生根培养
        3.2.6 炼苗移栽
        3.2.7 观测指标
        3.2.8 培养条件
        3.2.9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野生构树外植体灭菌方案
        3.3.2 不同种类、浓度激素与构树叶片外植体初代培养
        3.3.3 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对茎段分化增殖的影响
        3.3.4 生根培养
        3.3.5 炼苗移栽
    3.4 讨论
        3.4.1 激素对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4.2 激素对构树不定芽分化增殖的影响
        3.4.3 激素对构树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4.4 炼苗及移栽管理
4 外界环境与野生构树适生分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构树地理分布数据
        4.2.2 软件、环境数据
        4.2.3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适用性分析
        4.3.2 构树的潜在地理适生区
        4.3.3 构树的潜在适生分布区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4.4 结论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构树种子萌发情况
    附录3 构树实生苗和组培苗生长情况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构树化学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构树生物学特性
2 化学成分及功能研究
    2.1 花
    2.2 果实
    2.3 种子
    2.4 叶片
    2.5 枝干
    2.6 根系
3 饲用价值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10)构树:一种新型木本模式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构树作为模式植物的依据
    1.1 生物学特性
    1.2 研究利用价值
    1.3 繁殖和生长特性
        1.3.1 分布广, 适应性强, 材料易获得
        1.3.2 繁殖力强, 种植方便, 组培和转化体系完善
        1.3.3 多年生, 世代周期短, 种子数量多
        1.3.4 染色体少, 基因组紧凑, 遗传背景简单
        1.3.5 表型性状丰富
    1.4 基因组计划
2 构树作为模式物种的优势
    2.1 多年生木本模式植物
    2.2 蔷薇目模式材料
    2.3 药用模式植物
    2.4 饲用模式植物
    2.5 生物质能源植物
3 构树研究进展
    3.1 构树造纸
    3.2 构树药用
    3.3 构树饲用
    3.4 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
    3.5 基础生物学研究
    3.6 新品种培育
4 构树作为模式物种的研究展望

四、构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培养条件下构树对重金属镉和锰的耐受性研究[D]. 刘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D]. 莫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两种构树双生病毒的分子鉴定与传播方式研究[D]. 邱远健. 西南大学, 2021(01)
  • [4]构树组培苗生根体系的建立[D]. 智邵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D]. 苟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6]三种饲用木本植物营养价值及次生代谢物质活性研究[D]. 石慧芳. 贵州大学, 2020(04)
  • [7]构树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D]. 武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环境因素对野生构树繁殖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 吴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构树化学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进展[J]. 黄咏明,田瑞,卢素芳,徐爱春,戴永红,郎鹏. 湖北林业科技, 2019(02)
  • [10]构树:一种新型木本模式植物[J]. 彭献军,沈世华. 植物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纸桑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