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学研究

海洋鱼类学研究

一、海洋鱼类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纪明,李军[1](1995)在《近十五年来中国海洋鱼类学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 鱼类学是一门发展较早的学科,从1738年瑞典阿梯弟(P.Artedi)的《鱼类学》问世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了。我国在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到现在也有50多年了。各国学者对鱼类学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已初步查明世界现存鱼类有20000多种,约12000种生活在海洋里。我国的鱼类记载有2800多种,其中海产的约有2160种。1990年全球捕捞的海洋鱼类达7.070×107t,其中我国为4.31×106t。我国学者先后对海洋鱼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海洋鱼类学研究概况,已由成庆泰(1981)作了简述。本文仅对近十五年来我国的鱼类学研究概况进行综合论述。

杨纪明,李军[2](1995)在《近十五年来中国海洋鱼类学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鱼类学是一门发展较早的学科,从1738年瑞典阿梯弟(P.Artedi)的《鱼类学》问世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了。我国在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到现在也有50多年了。各国学者对鱼类学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已初步查明世界现存鱼类有20000多种,约12000种生活在海洋里。我国的鱼类记载有2800多种,其中海产的约有2160种。1990年全球捕捞的海洋鱼类达7.070×107t,其中我国为4.31×106t。我国学者先后对海洋鱼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海洋鱼类学研究概况,已由成庆泰(1981)作了简述。本文仅对近十五年来我国的鱼类学研究概况进行综合论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脊椎动物研究室[3](1979)在《海洋鱼类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海洋鱼类学的研究,对海洋渔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在解放以前,几乎是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1953年起,我们在院内外有关单位协作下开展了“烟威外海鲐鱼渔场综合调查”和“海洋鱼类分类区系分布调查”,开始了我国

徐恭昭[4](1979)在《海洋鱼类研究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 鱼类学是在与渔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便已出现,发展到16世纪下半期,就开始进入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阶段,1738年首次出版了“鱼类学”一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由于海洋渔业经济意义的增长,拖网和流网渔业的广泛推

万泰华[5](2017)在《大山里走出的海洋学家顾光中》文中研究指明顾光中(1908—1999),贵州贵阳人。1922年考入贵州省立第二中学(即南明中学,现贵阳一中的前身),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26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由于顾光中父亲病故,家道中落,生活来源断绝,几濒辍学。然因成绩优异,得到生物系教授陆惟一的赏识,并争取得到系主任同意,让他在系里半工半读,得以继续完成学业。顾光中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时,正值陆惟一任国

高慧娟[6](2013)在《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圣云教授》文中研究指明回首一年,一直在装饰着一幅幅恢弘长卷。费尽心血,只为记录历史,见证光荣。记录下他们看尽繁华璀璨,却甘心寂寂于一隅,守着一方清净地,积年不辍。厦门一行,我们拜访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圣云教授。他是我国海洋鱼类生物学、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对我国海洋科学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伟良,周永灿,孙云,王永强,李红,齐兴柱,王嫣,陈雪芬[7](2021)在《网络环境下海洋生物数字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数字教学已成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南大学)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管理,将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并融合创新,逐步地建设基础实验教学资源、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教程、实验操作教程和拓展性实验教学资料的数字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通过中心网站进行应用与共享,提高中心实验教学质量。

高彦洁,吕振波,杨艳艳,王育红,任中华,丛旭日[8](2016)在《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于2007—2010年春季(5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进行4个航次拖网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获得鱼卵、仔稚鱼26种,隶属于6目16科24属,1种衔科鱼卵鉴定到科,另有1种鱼卵未能鉴定种类。鱼卵、仔稚鱼分布不均匀,莱州湾西部还湾底海域分布较多。斑鰶(Konosiruspunctatus)为该海域鱼卵的第一优势种;鳀(Engraulisjaponicus)在2007年和2008年作为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出现,而2009年和2010年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则是虾虎鱼。调查期间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从2007年开始随年代递减的趋势;种类数和丰富度指数则从2008年开始呈现随年代递减的趋势。2007—2010年4a鱼卵仔稚鱼聚类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相似,与2009年和2010年均有差异。与1982年山东省近岸调查结果相比,莱州湾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斑鰶取代鳀成为第一优势种,小黄鱼等经济鱼类数量逐渐降低。

李云岭[9](2003)在《基于栅格模型的海洋渔业GIS研究》文中认为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是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证。海洋和陆地的地理特征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海洋渔业虽然70年代就开始了GIS技术的应用,但海洋渔业GIS的发展却一直滞后于陆地GIS。 本文在剖析了海洋渔业空间特征、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比较了栅格模型与矢量模型在海洋渔业领域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了栅格模型对海洋渔业数据分析、模式探索的重要性,提出了海洋渔业GIS发展应立足于栅格模型的思想。本文从两个方面具体化了基于栅格模型海洋渔业GIS的内涵:(一)基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理论,研究了栅格模型空间特征的全局结构探测和局部相关性度量。其中,时空相关范围阵解决了海洋数据的时空插值问题,局部相关性度量解决了热点探测和局部结构探测问题。(二)研究了栅格模型下海洋渔业数据的表达。包括:数据探测性分析表达、专题属性数据表达、动态信息表达、随空间尺度变化的属性综合表达等。 本文的研究内容结合国家863计划课题(818-07-02、818-11-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400),其中的主要方法已编程实现并应用于“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中。

卞晓东[10](2010)在《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探索鱼卵种类鉴别方法,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鱼卵、仔稚鱼海域生态调查三方面,开展了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论文绪论部分综述了鱼卵种类鉴别方法、鱼类早期发育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等诸方面研究进展。论文第一部分:鱼卵种类鉴别方法探索研究。主要研究了四种鲆鲽类鱼卵受精前后形态特征变化,并归纳了可用于鱼卵种类鉴别和系统发生研究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以自然海区采集的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卵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手段来准确鉴别鱼卵种类的方法。论文第二部分: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了北太平洋亚寒带海域关键种大头鳕Jadus macrocephalus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造成大头鳕胚胎死亡原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鱼卵密度及其粘性的动态变化、鱼卵异率孵化的生态学意义;同时,探讨了大头鳕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鳕属鱼类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三部分: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采用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方法,调查了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区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并初步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鱼卵种类鉴别方法研究1、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与受精卵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观察并测量了四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分批产卵型鲆鲽鱼类,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及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未受精与受精卵的形状及卵膜结构。首先,比较了同种受精前后处在不同发育期鱼卵的形态特征,以期揭示受精前后鱼卵卵膜及受精孔区变化;其次用方差分析(ANOVA)及欧氏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方法分析了四种鲆鲽类未受精成熟卵卵膜及受精孔区的结构,以期为四种鲆鲽类鱼卵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生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同种鱼卵在受精前后卵膜及受精孔区分别呈现不同形态特征。4种鱼卵受精后卵膜变得平整,且为防止多精授精,均具有受精后受精孔阻塞现象。星突江鲽、褐牙鲆、大菱鲆鱼卵均具无凹陷长孔道Ⅲ型受精孔,而与星突江鲽属于同一亚科的圆斑星鲽鱼卵具有浅凹陷长孔道的Ⅱ型受精孔。鱼卵卵膜的亚显微结构如壁孔大小及密度,卵径大小等特征均能为鱼卵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资料,但受精孔区的结构是最主要的形态分类特征。2、沙氏下鱵鱼卵的形态学及遗传学鉴别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采自南黄海海区(33°49’N,122°10’E)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的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的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个/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他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进化速率较快的控制区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片段序列间遗传距离仅为0-0.7%,两者差异应为种内水平的遗传分化。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二、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1、大头鳕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研究实验室内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活体观察测量拍摄大头鳕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详细描述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并利用斯托科斯定律(Stokes’law)对大头鳕卵子以发育天数为单位进行活体密度测定。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头鳕7个胚胎发育期受精孔及卵膜的形态结构。大头鳕产沉性带微弱粘性卵子,无油球,未受精卵径0.95-1.08mm,密度为1.0422±0.001 g/cm3,卵膜表面具有弱的网状纹理。水温6.30±1.24℃、盐度34 psu受精后约2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胚盘形成,23 hpf进入囊胚期,38 hpf后进入胞胚期且卵子间粘性消失,52 hpf后进入原肠胚,196 hpf左右进入胚体器官分化期,228 hpf左右尾部游离,252 hpf后心跳开始,胚体搐动,296 hpf开始孵化,330.56 hpf时50%孵化。受精后大头鳕卵子的卵径与密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卵径随胚胎发育呈逐渐上升趋势,密度则呈逐渐降低趋势;50%孵化时卵径为1.09±0.02mm度变为1.0395±0.001 g/cm3。孵化后20d,仔鱼卵黄吸收完毕。亚显微观察显示,大头鳕具有深凹陷,短孔道的Ⅰ型受精孔;未受精时精孔管开放,精孔管径3.28±0.55μm,受精孔前庭外缘径18.13±2.03μm、内缘径10.22±3.07μm,卵膜具有六角形网纹且褶皱明显,卵膜壁孔间距为1.95±0.29 gm。受精后,卵子精孔管被卵周液分泌物阻塞,卵膜褶皱逐渐消失但整个卵膜逐渐变得粗糙;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孔的大小、形状及卵膜壁孔间距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细胞期受精孔前庭径和卵膜壁孔间距最大,杆状细菌在原口关闭期及胚体包卵5/8期布满受精孔前庭及卵膜,胚体包卵5/8期时整个受精孔已经完全塌陷。大头鳕卵子粘性、卵径和密度的动态变化也与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相关联,该特性对提高卵子受精率及卵子在海底正常发育及散布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此外,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子受精孔与卵膜结构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对防止大头鳕胚胎在较长发育期内免遭其他微生物及病菌侵袭具有重要的生物生态学意义。2、温度对大头鳕早期发育影响的研究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日本陆奥湾海域大头鳕受精卵发育速率、日死亡率、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人工受精方法获取受精卵,在水温0℃、1℃、2℃、4℃、6℃、8℃、10℃、12℃,正常海水盐度34 psu,光周期11L:13D的条件下进行孵化。据不同孵化温度下受精卵各发育期的中点时间,利用最小2乘法非线性多项式回归拟合曲线,研究孵化温度对胚胎发育速率和各发育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在各检测温度中,除0℃无受精卵孵化外,其余各温度下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至孵化,且温度4-8℃时正常发育至孵化的比率最高。大头鳕受精卵死亡率最高的关键期从原肠初期一直持续到原孔关闭期。受精卵发育速率与孵化温度呈正相关,其达到特定发育阶段所需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受精卵孵化期、50%孵化时间和孵化终点时间与孵化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1℃水温条件下,50%孵化所需时间为817.87h,12℃仅需217.9 h。初孵仔鱼平均体长和卵黄贮存量与孵化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即使在相同孵化条件下,大头鳕受精卵异率孵化现象明显,各孵化温度下早期孵化仔鱼体长较短但残留卵黄囊较多,而后期孵化仔鱼体长较长但残存卵黄囊较少。综上,在自然水域中大头鳕受精卵发育对温度较敏感;适温范围内受精卵发育速率、存活率、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受温度变化影响显著。由此,海水温度的时空异质性明显影响自然水域大头鳕沉性卵的发育及其仔鱼散布的潜能,受精卵的异率孵化被认为是其应对这种风险的一种进化策略。3、温、盐度对大头鳕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盐度对大头鳕受精卵及卵黄囊仔鱼发育的影响。1)受精卵发育期。人工采集实验室内暂养成鱼精卵并授精获取受精卵。受精卵分别置于9个温度梯度、5个盐度梯度组合的135(9×5×3)个有机塑料培养皿中进行孵化。孵化光照条件为11L:13D。分别检测大头鳕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2)初孵仔鱼培育实验。为研究大头鳕受精卵孵化后初孵仔鱼由海底相对稳定环境上浮至环境温度多变的表层或散布至不同水团后的存活状态,在一个9×5×3温盐度全因子实验中(温盐度同受精卵孵化实验)分别研究了孵化水温6℃、盐度34 psu条件下初孵仔鱼自孵化后在饥饿状态中持续至死亡的时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头鳕受精卵在温度4℃和6℃下,各盐度的孵化率均较高(53.67-73.66%);温度14℃已经超出了大头鳕受精卵的耐温极限;在接近大头鳕受精卵耐温极限时,各温度的孵化率受盐度影响显著。尽管0℃时在盐度30和34psu下没有受精卵正常孵化,但较低盐度的15-25 psu处理组仍有受精卵正常孵化;较高孵化水温下低盐处理组受精卵孵化率显著降低。上述现象体现了低温低盐对受精卵孵化率的增效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温低盐的限制性作用。温度对大头鳕受精卵发育速率影响较显著,但不同水温条件下盐度对受精卵发育时间影响不显著。在各孵化盐度下各温度处理组大头鳕初孵仔鱼的标准体长与孵化水温成凸型二次曲线相关;但在各监测温度条件下不同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初孵仔鱼耐温、盐范围远超过受精卵,多数初孵仔鱼在各监测的温、盐度范围内都能存活直至卵黄耗尽因饥饿而死亡。各盐度下饥条件下饥饿未投喂仔鱼50%存活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其相关性可用有效指数函数公式来描述。陆奥湾大头鳕卵子与仔鱼多分布在水温4℃和6℃的自然水域,室内试验证实,该水温范围内受精卵孵化率最高、耐盐范围最广,初孵仔鱼的标准体长最大,且饥饿仔鱼50%的存活时间适中,适合大头鳕卵子孵化和仔鱼发育。三、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1、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为2.0 n 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 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油魣(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26.32%、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59粒/m3、0尾/m3;夏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两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性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鰶、油魣、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鱼卵的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二、海洋鱼类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鱼类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6)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圣云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与广袤无垠的海洋和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营养丰富的中上层鱼类
    美丽的鲨鱼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湾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服务于海洋开发
“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7)网络环境下海洋生物数字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智能实验教学管理
    1.1 实验课堂的数字化管理
    1.2 教学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数字化管理
    1.3 开放性实验室的数字化智能管理
    1.4 创新实验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
2 数字化基础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3 数字化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教程
    3.1 仪器设备使用操作示教片
    3.2 仪器设备3D动画仿真操作实验
4 数字化实验操作教程资源的建设
    4.1 实验操作演示片
    4.2 2D/3D动画仿真实验操作
5 数字化拓展性实验教学资源
    5.1 网络数据库的建设
    5.2 数字化标本馆的建设
6 结论

(8)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航次和站位分布
    1.2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1.3 数据处理
    1.4 生态优势度
    1.5 生物多样性
    1.6 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与年际变化
    2.2 丰度时间和空间变异
    2.3 优势种
    2.4 多样性时间和空间变化
    2.5 群落结构变异
3 讨论
    3.1 种类及数量变化
    3.2 优势种更替
    3.3 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
    3.4 鱼卵仔稚鱼种类相似性及群落结构变动评价

(9)基于栅格模型的海洋渔业GI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1.1 海洋渔业与地理信息系统
        1.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1.1.2 海洋渔业与信息技术
    1.2 海洋渔业GIS发展现状
        1.2.1 GIS在海洋渔业的应用研究
        1.2.2 海洋渔业GIS软件系统建设
    1.3 海洋渔业GIS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海洋渔业GIS数据模型
    2.1 海洋地理现象
        2.1.1 海洋渔业地理现象描述
        2.1.2 海洋渔业数据特点
    2.2 海洋渔业空间信息特征
    2.3 海洋渔业GIS数据组织模型
        2.3.1 GIS数据模型
        2.3.2 海洋渔业GIS数据模型的特点
        2.3.3 矢量数据结构
        2.3.4 栅格数据结构
    2.4 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组织
        2.4.1 栅格数据取值
        2.4.2 栅格数据的图层组织
        2.4.3 空间数据索引
        2.4.4 矢栅一体化数据结构
    2.5 基于栅格模型的分析方法
    2.6 小结
3 海洋渔业栅格数据时空分析
    3.1 空间数据的时空相关分析
        3.1.1 空间数据的相关性
        3.1.2 空间变异分析
        3.1.3 空间相关性分析
    3.2 渔区SST时空相关阵研究
        3.2.1 海面水温SST的应用研究
        3.2.2 SST空间变异分析
        3.2.3 SST时间变异分析
        3.2.4 时空相关范围阵的管理与表达
    3.3 基于相关范围阵的时空插值
        3.3.1 栅格定权
        3.3.2 空间插值
        3.3.3 时间插值(预报)
    3.4 栅格数据相关性度量与海洋尺度结构探测
        3.4.1 栅格数据相关性度量
        3.4.2 变尺度相关性度量方法
        3.4.3 海洋尺度现象探测
    3.5 小结
4 海洋渔业栅格信息可视化
    4.1 栅格数据基本可视化方法
        4.1.1 从特征表达到数据探测的可视化
        4.1.2 数据可视化分级
        4.1.3 海洋渔业GIS中几种常用数据可视化形式
        4.1.4 栅格区域检索表达
    4.2 栅格专题信息表达
        4.2.1 渔区对专题数据的集成
        4.2.2 专题数据分级
        4.2.3 渔区统计信息可视化
        4.2.4 统计专题图制作的摸板机制
        4.2.5 渔区渔获量表达实例
    4.3 海洋渔业专题属性数据多尺度综合与表达
        4.3.1 GIS中专题属性数据的综合与多尺度地理数据库
        4.3.2 海洋渔业专题属性数据的特点
        4.3.3 海洋渔业专题属性数据的多尺度综合方案
        4.3.4 海洋渔业专题属性综合信息的多尺度可视化
    4.4 动态信息表达
        4.4.1 渔船动态显示与管理
        4.4.2 特征的时空动态显示
        4.4.3 栅格属性信息的自动提取显示
    4.5 小结
5 海洋渔业GIS研究实例
    5.1 系统简介
        5.1.1 背景介绍
        5.1.2 系统模块划分
    5.2 系统数据模型
        5.2.1 外部输入数据数据模型
        5.2.2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数据模型
        5.2.3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集数据模型
    5.3 系统功能说明
        5.3.1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制作子系统功能说明
        5.3.2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集阅读子系统功能说明
    5.4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数据源
    5.5 系统底层架构
        5.5.1 符号约定
        5.5.2 系统数据分解
        5.5.3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符号设计
        5.5.4 符号管理对象结构图
        5.5.5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制作模块对象结构图
        5.5.6 海洋渔业电子地图集阅读模块结构
6 主要研究成果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0)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工鱼卵鉴别方法
        1.1.1 传统形态学鉴别方法
        1.1.2 扫描电镜观察
        1.1.3 遗传学方法
        1.1.4 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技术
        1.1.5 展望
        参考文献
    1.2 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Ⅱ鱼类早期发育及其生态学研究
        1.2.1 鱼类早期发育形态特征
        1.2.2 影响鱼类早期发育的因素
        1.2.3 鱼卵、仔稚鱼实验生态学研究
        1.2.4 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
        1.2.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鱼卵种类鉴别方法探索研究
    1 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与受精卵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样品收集
        1.2.2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方法
        1.2.3 卵膜形态学比较研究和四种鲆鲽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1.3 结果
        1.3.1 光学显微镜下鱼卵形态特征
        1.3.2 扫描电镜下卵膜亚显微结构
        1.3.3 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的形态比较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1.4 讨论
        1.4.1 四种鲆鲽类鱼卵受精前后形态特征变化
        1.4.2 四种鲆鲽鱼类未受精卵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及其系统发生研究
        参考文献
    2 沙氏下鱵鱼卵的形态学及遗传学鉴别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2.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3 遗传学鉴别研究结果
        2.4 讨论
        2.4.1 通过形态学特征初鉴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2.4.2 扫描电镜下鱼卵的超微结构特征
        2.4.3 遗传学分析确定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2.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
    1 大头鳕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1.2.2 胚胎发育期划分及观察方法
        1.2.3 各发育期受精卵密度的测定
        1.2.4 受精孔及卵膜亚显微结构观察
        1.3 结果
        1.3.1 各胚胎发育期的形态学描述
        1.3.2 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1.3.3 各发育期卵径及卵密度的变化
        1.3.4 各发育期卵膜及受精孔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1.4 讨论
        1.4.1 大头鳕卵子与仔鱼形态发育特征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1.4.2 大头鳕卵膜在各发育阶段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1.4.3 大头鳕卵子的密度及其粘性
        参考文献
    2 水温对大头鳕早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2.2.2 各孵化水温下卵子发育速率的计算
        2.2.3 各水温条件下孵化率的比较
        2.2.4 各水温条件下早期孵化、中期孵化及末期孵化仔鱼的形态特征
        2.3 结果
        2.3.1 各孵化水温下受精卵日均死亡率与发育速率
        2.3.2 各孵化水温下受精卵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2.3.3 孵化水温为4℃与6℃大头鳕早期、中间和末期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2.4 讨论
        2.4.1 孵化水温对大头鳕卵子死亡率的影响
        2.4.2 孵化水温对大头鳕卵子孵化时间及发育速率的影响
        2.4.3 水温对孵化期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4.4 大头鳕卵子异率孵化的生态学意义
        参考文献
    3 不同温、盐度对大头鳕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3.2.2 受精直至孵化期不同温、盐度对胚胎发育影响
        3.2.3 卵黄囊仔鱼实验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温盐度下卵子发育速率、孵化率
        3.3.2 不同温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3.3.3 不同温盐度下饥饿卵黄囊仔鱼50%存活时间
        3.4 讨论
        3.4.1 温盐度对大头鳕卵子发育速率、孵化期及孵化率的影响
        3.4.2 温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温盐度对卵黄囊仔鱼50%存活时间的影响
        3.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
    1 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调查航次和站位分布
        1.2.2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1.2.3 数据的处理
        1.3 结果
        1.3.1 种类组成
        1.3.2 数量分布
        1.3.3 重要优势种数量分布
        1.3.4 水平网鱼卵、仔稚鱼群落多样性和数量分布与表层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讨论
        1.4.1 河口海区作为产卵育幼场
        1.4.2 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
        1.4.3 近30年来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变动的评价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海洋鱼类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五年来中国海洋鱼类学的研究概况[J]. 杨纪明,李军. 海洋科学集刊, 1995(00)
  • [2]近十五年来中国海洋鱼类学的研究概况[J]. 杨纪明,李军. 海洋科学集刊, 1995(00)
  • [3]海洋鱼类学的研究[J].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脊椎动物研究室. 海洋科学, 1979(S1)
  • [4]海洋鱼类研究的几个问题[J]. 徐恭昭. 海洋科学, 1979(S1)
  • [5]大山里走出的海洋学家顾光中[J]. 万泰华. 贵阳文史, 2017(04)
  • [6]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圣云教授[J]. 高慧娟. 科学中国人, 2013(04)
  • [7]网络环境下海洋生物数字实验教学资源建设[J]. 郭伟良,周永灿,孙云,王永强,李红,齐兴柱,王嫣,陈雪芬.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1)
  • [8]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J]. 高彦洁,吕振波,杨艳艳,王育红,任中华,丛旭日. 生态学报, 2016(20)
  • [9]基于栅格模型的海洋渔业GIS研究[D]. 李云岭. 山东科技大学, 2003(01)
  • [10]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D]. 卞晓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海洋鱼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