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经验之争

首钢经验之争

一、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论文文献综述)

郭洁[1](2015)在《首钢秘鲁铁矿项目的历史与变迁》文中指出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在拉丁美洲的首个大型投资项目。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背景下,首钢总公司出于自身扩张需要做出的战略选择。尽管在成立之初,首钢秘铁各项经济指标令人振奋,但因总公司从扩张走向收缩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企业与工会的关系日趋恶化,投资承诺也未能得以切实履行,诸种因素交互影响,首钢秘铁由此深陷困境。2005年以来,由于受中国对初级产品旺盛需求的推动,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使首钢秘铁走出了经营困境。然而,劳资关系、社区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以及2014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的现实,首钢秘铁所面临的旧有难题和新的挑战依然如影随行。

袁宝华[2](2018)在《我所经历的企业整顿与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时起,我先在计委,后在经委,把主要精力用在了企业整顿和改革上。1977年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结束十年动乱后再次拉开了全国整顿企业的序幕。一、恢复性整顿整顿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刚走出来的工业企业是当时全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企业整顿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1981年底,是以学大

萧冬连[3](2014)在《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和1992年以来制度创新两个阶段。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对产权多样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公司化改造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尽管对此仍然存在诸多争论。

王东辉[4](2012)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生共容的集合概念,以各种艺术形式介入社会、服务大众。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和首要原则是公共性,从内建立于艺术的普遍公共性之上,从外完成于公众对公共艺术及公共空间权利主张的实现。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感召来传达公共精神,通过制度保障来维护公众权益。本文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精神内核三方面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构成元素的廓清和精神品格的建构进行深入分析,解答了公共艺术究竟是什么的疑问。指出了公共艺术从“艺术作品”向“艺术事件”转化的趋势,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走向广大农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中国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在信息时代发生巨大转折,网络化生存改变了人际关系的固有生态。互联网文化给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新媒体拓展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本文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信息社会的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揭示出当代公共艺术已经不以作者为创作主体的实体作品为唯一存在标准,而是转向“物质存在”和“艺术行为”、网络“虚拟空间”和环境“实体空间”共存,并和多种艺术“跨界”的新方向。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内外矛盾的失衡,造成了公共艺术水准不高发展缓慢的困境,有低级克隆、艺术缺位、速生短命、化公为私、政绩工程五大具体表现。本文总结归纳出契合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实际的诸多对策,提出了以空间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和以时间为坐标的评判方式,公共艺术在空间的公共性需要时间发酵后实现。对公共艺术的评价要兼顾个人表达与群体表达的和谐统一,艺术批评与公共舆论的和而不同,并且以公共舆论为最终标准。本文针对公共艺术是日常生活当中艺术的特点,通过敏感观察和实际参与了解公共艺术的最新动向,并结合环境实例分析和公共艺术家访谈检验研究的有效性。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会直接影响或者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应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助力,成为中华民族凝聚艺术品格的精神家园。

杨卫东[5](2013)在《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停滞不前的困惑期,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析国企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国企改革30年实践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目标、标准与本质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30余年国企改革前后出现过的两个目标:一是让国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的目标违背国企本质特征;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逻辑上的问题。国企改革标准大体有三种:效益标准、产权标准、程序标准;这三种标准都不能用来判断国企改革的好坏与对错;相反,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国有企业的本质,应该是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的工具。当前国企开始逐步扩张,重新呈现出垄断市场之势的"再国有化"浪潮。文章在"国进民退"探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辨析了"国进民退"争论中的代表性观点,认为"再国有化"的根源是缺乏对国企性质与国企功能的正确认识。国企改革与发展要进一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不能无边界的发展,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

鲁桐[6](2000)在《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考察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测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方法 ,并对首钢集团的国际化进行了实证研究

楚序平[7](2009)在《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共分六章。研究紧紧围绕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展开。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钢铁产业强国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产业组织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合绩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Anmysis)分析了44家钢铁企业样本,运用MALM模型对36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进行了测试。运用博弈论方法对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在产量规模和市场规模急剧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相应的规模经济,钢铁产业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1940)。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激励不相容。中央政府由于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制度设计与实现规模经济激励不相容,产业规制与钢铁规模经济具有正负双向作用;地方政府在收入激励、政治激励下,与钢铁产业发展速度正相关,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负相关;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内在发展激励和动力,实现了工厂规模生产,而更庞大的组织规模部分抵消了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非公有制钢铁企业在多方作用的柠檬市场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但是发展的外部性严重,对实现规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个体理性选择和行为,在总体上形成了合成谬误,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规模不经济。不改善制度环境和规制政策,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进行国有钢铁企业产权、治理、管理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非公有制钢铁企业的产权、治理、行为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改革的政策选择方向是,按照激励相容原则,配套推进政府规制、财税体制、企业改革,才能推动、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本文六章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包括国外有关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规模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观点,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有关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观点。对钢铁工业最优规模进行了理论度量,初步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指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最优规模问题,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第三章,发达国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经验研究。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和韩国钢铁TAk规模经济特征、钢铁工业的市场结构、钢铁工业的制度环境,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佳规模的市场基准、行为基准和绩效基准。第四章,对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历史发展与规模特征,对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测量和评价,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新的评估。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绩效。运用DEA模型选择44家钢铁企业2004-2007年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MALM模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检验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有效性,进而检验不同钢铁企业的规模有效性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第六章,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对钢铁产业的规制政策,验证了规制政策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投资的激励诱因,验证了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国有钢铁企业的行为特征,并选择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论证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制度原因。并在博弈中通过给出制度变量,提出了帕累托改进路径。结束语。总结概述全文的基本结论。本文力求使每一个结论有所创新,主要是: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新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特殊现象——单体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量比例持续上升与整体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并存;提出“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的指标并进行了计算分析,较好地说明了集中度下降的原因,解释了中国钢铁产业的特殊现象,改进了原有市场集中度指标,对于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理性、客观、全面认识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钢材产品集中度”的概念,对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高端产品集中度高却消耗量小、低端产品集中度低却消耗量大”的特点;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市场绩效进行了新的研究评估,对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5年和2007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效率测算分析。发现、总结、归纳出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是规模有效或接近于规模有效、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与中小钢铁企业比较中没有显示出显着的效率优势、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非常大等8项结论;运用MALM模型对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得出影响M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因素,钢铁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关键;进而对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问题;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首钢搬迁典型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证明: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的不经济,是局中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钢铁企业博弈的均衡结果,局中人的个体理性选择,产生了集体谬误,导致了整个钢铁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在博弈分析中加入制度变量,分析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路径。

刘汉平[8](1991)在《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文中认为 如何看待首钢的成绩?首钢经验有无普遍意义?这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首钢经验本身,因为它涉及到国营企业改革的取向是承包制还是股份制的问题。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薄宏涛[9](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鲁桐[10](2001)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证研究 ——以工业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过近20年的“引进来”-引进外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和 管理经验,正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竞争。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企业面 临国际化的重大挑战。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独特的条件和 发展道路。 企业国际化是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商务研究领域(Intemational Business)的重要研 究课题之一。它主要研究一个国内企业怎样发展为一个跨国公司。具体研究的重点包括: (1)企业国际化道路的选择;(2)外国市场进入方式比较;(3)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跨国 公司长期国际化实践基础上,国外有着相当丰富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 企业国际化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本课题 着重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问题。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国家 的企业,由于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差别,导致企业国际化的速度、方式、程度 上的不同。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展开的:(1)作 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所有权 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有明显不同;(2)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 题。中国企业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由经营权扩大到产 权,另方面,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使中国企业在自己的本土上面对国际竞争。因此,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它不同的特征和路径选择。基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的行为特征, 作者提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外向联系模型,并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了 实证研究。 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有两个明显的阶段, 即内向国际化阶段(如引进技术、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 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和外向国际化阶段。经过对8家企业的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 作者发现,这些跨国经营发展比较成功和顺利的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上有明显的相似 之处,即先内向国际化,后外向国际化。因而,本论文试图证明这样一个假说:在企业国 际化的初期发展阶段,内向国际化是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1)技术、设备进口及合 资企业的建立是企业跨国经营(出口、技术转让、合同安排、投资建厂)的前期准备;(2) 内向国际化的形式、速度、规模影响外向国际化活动的发展;(3)内向国际化的效果直接 影响外向国际化的成功。 有关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回答这一 问题似乎更具有挑战性。作者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蛛网模 型”。本模型从6个方面即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织织结构、人事管理和 跨国化指数考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它们构成了企业国际化的蛛网图形。作者认为,对企 业国际化发展的衡量仅仅用个别综合性指标是不够的,应该对国际化经营进行数量化的结 构性分析,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不同企业国际化的不同特征。因为在跨国化指数相同(相 近)的企业,其国际化的内部结构是有所区别的。每一项指标的长度分别代表(企业)某 一侧面的国际化程度,越靠近原点表示国际化的程度越低。对于一个跨国公司而言,国际 化可能是均衡发展的,也可能是畸形发展的。此模型的意义有两个:一是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及时纠正企业发展过程的偏差,为企业今后侍续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进行企业国际化的横向比较,进而预测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从理论上看,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不同产业、不同投资动机的跨国经营活动,都可以进行测量,展示其跨国经营的特征,进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 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由两部分组成。在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做了历史考察之后。重点讨论了目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特征。作者1996.1997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朋间,对76yd英国的中资企业进行了深人系统的考察。获得了研究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的第一手资料。从对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仍处于其发展的初期阶段。绝大部分中资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且全部集中在服务行业。国有企业占绝

二、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1)首钢秘鲁铁矿项目的历史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钢秘铁的历史起源
二、十年困境及形象问题的由来
三、“铁矿石繁荣”背景下的变迁与挑战

(2)我所经历的企业整顿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性整顿
二、全面整顿
    1. 企业整顿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完成了整顿任务。
    2.
    3. 改革使整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整顿巩固了改革的初步成果, 企业经济责任制不断发展完善。
    4.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企业管理现代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各种标准数量增加, 水平得到提高。
    5. 在整顿中认真抓了企业职工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6. 劳动组织整顿取得初步成效。
    7. 职工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8. 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9. 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懂企业管理、从事企业整顿工作的干部队伍。
三、企业升级
四、扩权让利
五、从包干到承包
六、建立经济责任制

(3)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权、改组与利改税
二、普遍推行承包制
三、突破产权改革的瓶颈
四、“抓大放小”与“三年解困”
五、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

(4)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建设与纾解——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使命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前提及起因
        二 研究现状
        三 核心问题与核心概念
        1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定义及分类
        2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3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公共艺术的时间维度
        一 历史遗迹与纪念空间
        二 群体记忆的物化进程
        三 从作品到事件的演进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空间维度
        一 城市公共艺术
        二 乡村公共艺术
        三 原野公共艺术
        四 交通沿线的公共艺术
    第三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核
        一 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二 公共性情感的宣泄
        三 游于艺的快乐体验
        四 以人为本的心道合一
第二章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与信息时代
    第一节 网络社会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 虚实相间的网络公共生活
        二 网络艺术社区的广场效应
        三 网络生活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辐射
    第二节 新媒体带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变
        一 新媒体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观念上的改变
        1 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2 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交互性
        3 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世界性
        二 新媒体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形式上的拓展
        1 虚拟现实技术的造境体验
        2 系统模块审美的造物涌现
        3 程序艺术规则的组织生成
    第三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信息社会的走向
        一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虚拟空间的发生
        二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信息时代的跨界
        三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立体信息审美构成
第三章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困境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外在矛盾
        一 公共艺术话语权的缺失
        1 建设法规的滞后
        2 公众意见的被代表
        二 公共艺术的尴尬处境
        1 悲惨的公共设施
        2 凌乱的公共空间
        三 公共艺术的意识形态难题
        1 公共艺术的政治束缚
        2 公共艺术的政治宿命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内在矛盾
        一 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博弈
        1 公共语境下的个性表达
        2 需要距离感的分享
        3 以群体为单位的公共性局限
        二 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抵拒
        1 出发点的两极
        2 纯艺术和设计的分歧
        三 娱乐性对思想性的消解
        1 公共艺术与传媒的互相消融
        2 娱乐至死的公共艺术品味
    第三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矛盾失衡的具体表现
        一 公共艺术的“低级克隆”现象
        二 公共艺术的“艺术缺位”现象
        三 公共艺术的“速生短命”现象
        四 公共艺术的“化公为私”现象
        五 公共艺术的“政绩工程”现象
第四章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对策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延展
        一 放大的公共性
        1 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明确指向
        2 “艺术为人民“的艺术家
        二 更多的理论支撑
        1 艺术与科学的“心印”
        2 “艺术事件”
        3 “个人艺术品”
        4 “人人都是艺术家”
        三 公共艺术节与艺术生态
        1 群体的狂欢
        2 艺术的生态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集合概念的产生
        一 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选择
        二 因地制宜的目的与过程
        三 理解之上的交流与共鸣
    第三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以空间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一 空间潜力的释放
        1 把公共空间还给公众
        2 释放空间的公共潜力
        二 空间的艺术浓缩
        1 建筑的公共艺术化
        2 艺术主导的城市规划
    第四节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以时间为坐标的评判方式
        一 个人表达与群体表达的和谐统一
        二 艺术批评与公共舆论的和而不同
        三 以时间为刻度的公共艺术评价过程
    第五节 公共艺术家访谈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对策试例
        一 对公共艺术家魏小明的访谈
        二 首钢的艺术轮回与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艺术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博士、硕士论文类
    四、网站文章类
    五、报刊新闻类
    六、插图类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国企改革的目标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标准
三、关于国有企业的本质
四、关于“再国有化”现象
    (一) “国进民退”探源
    (二) “国进民退”之辩
    (三) 争论的实质

(7)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中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经济学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
        1.2.3 国内对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
        1.2.4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经济学观点
        2.1.1 古典经济学观点
        2.1.2 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2.1.3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2.1.4 其它观点
    第二节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2.2.1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分类
        2.2.2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第一节 美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1.1 美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2 美国钢铁企业绩效分析
        3.1.3 美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二节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2.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2.2 日本钢铁产业的演进和市场结构
        3.2.3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绩效分析
        3.2.4 日本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三节 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3.1 韩国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3.2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
        3.3.3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3.3.4 韩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四节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3.4.1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
        3.4.2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第四章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4.2.1 市场集中度分析理论
        4.2.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H指数分析
    第三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研究
        4.3.1 概念界定
        4.3.2 数据选取和计算
        4.3.3 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研究
        4.4.1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计算
        4.4.2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DEA指标分析
        5.1.1 DEA用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的可行性
        5.1.2 DEA模型介绍
        5.1.3 基于DEA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步骤
        5.1.4 中国44家钢铁企业2005年DEA指标分析
        5.1.5 中国46家钢铁企业2007年DEA指标分析
    第二节 MALM指标分析
        5.2.1 MALM模型介绍
        5.2.2 运用MALM模型对36家样本企业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指标的分析
        5.3.1 对DEA分析和MALM指数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5.3.2 对典型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X-非效率"的分析
第六章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诱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1.1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钢铁产业规制
        6.1.2 对中央政府主管部门1995-2005年钢铁企业调控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2.1 地方政府参与钢铁产业的诱因
        6.2.2 地方政府1995-2005年在钢铁产业投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有钢铁企业行为实证分析
        6.3.1 国有钢铁企业策略行为
    第四节 首钢搬迁的博弈分析
        6.4.1 首钢搬迁背景介绍
        6.4.2 博弈分析
        6.4.3 博弈的理想合作结果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10)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证研究 ——以工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突破与缺陷
    1.4 有关定义和术语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理论评述
    2.1 企业国际化渐进论
    2.2 出口行为理论
    2.3 跨国经营的带动论
    2.4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2.5 与创新相联系的国际化模型(I-M)
    2.6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理论
    2.7 一体化与反应模型
    2.8 环境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2.9 企业国际化四要素模型
    2.10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测量方法
    3.1 苏利文五要素模型
    3.2 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的六要素模型
    3.3 国际化蛛网模型
第四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与特征
    4.1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理论启示及实践
        4.1.1 小规模技术理论
        4.1.2 技术地方化理论
        4.1.3 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
        4.1.4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
        4.2.1 经济全球化
        4.2.2 全球市场化
        4.2.3 新技术革命
        4.2.4 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
        4.2.5 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回顾
        4.3.1 1979年以前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4.3.2 1979年以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兴起
        4.3.3 中国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4.3.4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4.4 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特征
        4.4.1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体结构
        4.4.2 投资动因以出口创汇和资源开发为主
        4.4.3 平均投资水平低
        4.4.4 投资方式以创建为主
    4.5 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考察
        4.5.1 研究方法
        4.5.2 中资企业在英国的特征
        4.5.3 主要发现和结论
第五章 对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案例分析
    5.1 首钢集团
    5.2 中远集团
    5.3 海尔集团
    5.4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
    5.5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6 创维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5.7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5.8 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思考
    6.1 从案例分析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
    6.2 培养中国跨国公司的思考
        6.2.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培养中国跨国公司的前提条件
        6.2.2 学习型组织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
        6.2.3 有关扶持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钢秘鲁铁矿项目的历史与变迁[J]. 郭洁. 国际政治研究, 2015(01)
  • [2]我所经历的企业整顿与改革[J]. 袁宝华. 百年潮, 2018(04)
  • [3]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J].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3)
  • [4]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 王东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5]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J]. 杨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6]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 鲁桐. 世界经济, 2000(03)
  • [7]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 楚序平. 南开大学, 2009(07)
  • [8]关于首钢经验的争论[J]. 刘汉平. 党校科研信息, 1991(27)
  • [9]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10]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证研究 ——以工业企业为例[D]. 鲁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  ;  ;  ;  ;  

首钢经验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