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志的间接表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翰武,梁珍花[1](202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型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自50多年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首次被描述以来,对其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ARDS的分型多种多样,不同分型方法产生的ARDS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预后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因而认识ARDS的多种分型方法,有助于增进对ARDS的认识,指导临床实施精准治疗,提高临床救治率。本文将从ARDS的严重程度、原发疾病部位、病因、发病时间、影像学、遗传和生物学6个方面对ARDS的分型与意义进行综述。
于文轩,冯瀚元[2](2021)在《“双碳”目标下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完善路径》文中提出节能提效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能效"领跑者"制度是建立节能提效长效机制的关键制度。当前,能效"领跑者"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规范位阶较低、缺乏与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以及强制性等问题,致使制度目标的实现情况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当从提高规范位阶、建立与强制性节能标准制度和能效标识制度的规范联系、赋予能效"领跑者"制度间接强制性等方面,对能效"领跑者"制度进行完善,助力"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赵小琼,肖漓[3](2021)在《外泌体在肺移植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泌体是一种由绝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在体内生理以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生排斥反应的肺移植受者(LTxR)循环外泌体中含有不匹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肺相关自身抗原(如K-α1微管蛋白和胶原蛋白V)等,外泌体可能是由自身抗体诱导产生的,循环中的外泌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肺移植受者发生排斥反应。本文从3个方面讨论外泌体在肺移植中的作用:外泌体作为肺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介导的激活免疫反应的机制;外泌体作为治疗策略的潜在能力。
骆雷,范艳[4](2021)在《标志性赛事观赛体验对观赛行为意向的影响: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和球员认同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标志性赛事观赛体验与观赛行为意向的关系,验证观众满意度和球员认同变量在上述关系中是否分别具有中介效应与调节作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PLS-SEM多变量统计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基于偏最小平方法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网球大师赛现场观众(N=603)为调查样本,采用"两步骤"法分别对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观赛体验对观众再购意愿和推荐意愿均有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对再购意愿和推荐意愿均有直接正向影响;满意度在观赛体验和观赛行为意向的关系中具有补充性中介效应;球员认同在满意度与观赛行为意向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球员认同在观赛体验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中无调节作用。建议赛事营销人员注重赛事场馆环境与功能设计的提升和优化,并基于观众对球员的认同度进行差异化营销设计。对于球员认同度较低的观众,应通过改善辅助性赛事服务质量提高他们对赛事服务的满意度;对于球员认同度较高的观众,则需进一步强化明星球员与他们之间的身份认同。
徐泽磊[5](2021)在《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为从1987年2万元人民币起家,到2018年总营业收入近7000亿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华为因此而成为千亿美元的企业。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华为在技术标准、专利、基站设备、协议支持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华为已掌握了制定新一代移动标准的话语权;标志着华为站在了通讯行业产业链的最顶端。华为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中国企业的骄傲,同时引领了世界通讯行业的发展。而华为的这些骄人的战绩,与任正非的非凡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领导行为密不可分。任正非所表现的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发现企业优势、发扬其优势、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忘初衷的领导行为,被称为积极领导行为。积极领导行为又称为积极领导。积极领导是指领导者关注组织及成员优势、能力和潜力,培养其向善(美德)取向,并帮助组织及成员取得非凡的、惊人的、超出预期成就的积极领导行为。学术界对积极领导份外关注,虽然在积极领导的测量、积极领导的形成和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从如何建立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维度测量中,忽略了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建立这些目标的关键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术界深入理解与测试积极领导,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未能从有效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题项中,忽略了实现目标最本质的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界对积极领导的准确理解,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缺少通过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揭示心理韧性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动态中介机制研究由于积极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研究积极领导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动态分析。然而,目前基于积极领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其动态性的特点。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具有可被激活性、动态性且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等特点。所以,CAPS是揭示心理韧性动态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作用路径,不利于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不利于对积极领导形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4)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积极领导对工作绩的直接影响,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中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丰富了积极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使组织中的领导者利用已发现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制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积极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实现非凡业绩,而非凡业绩能从工作绩效中的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非凡业绩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角色外绩效的投入,而角色外的投入能从工作绩效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利于丰富积极领导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管理实践。(5)缺乏对积极领导的动态、跨层次、混合方法的研究现有对积极领导更偏重的是静态、截面研究。然而,积极领导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目前研究却忽略了动态数据的获得。同时,对积极领导更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多层次、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利于对积极领导的形成及作用效果的更全面理解。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修订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子研究1);(2)从心理韧性视角揭示积极领导的动态形成机制(子研究2);(3)从影响效果角度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子研究3)。本文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子研究1,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35名领导的深度访谈,对积极领导内涵和维度进行识别,生成量表题项,之后历经二次问卷调查,通过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和325份有效问卷,优化量表题项,最终通过325份有效问卷对修订的量表进行验证。对于子研究2,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中的领导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方式,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共获取有效问卷286份。对于子研究3,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的团队主管和直属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获取61个团队,共计248套有效问卷。本文的研究结论(1)从“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真正乐观”四维度测量积极领导,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心理韧性是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3)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能揭示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中介机制;(4)组织间竞争是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边界条件;(5)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领导的重要结果变量;(6)领导认同感能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能揭示积极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中介机制;(7)主动性人格是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重要的边界条件。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1)修订了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2)验证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揭示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影响的动态中介机制;(4)识别出了在心理韧性与积极领导之间的动态中介机制存在的边界条件;(5)验证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6)揭示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理论意义体现在:(1)加深了对积极领导概念、内涵的理解;(2)补充了积极领导的形成机制研究;(3)增加了积极领导的作用效果研究;(4)拓展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APS)、特质激活理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的应用。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从(1)“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和“真正乐观”甄别和培养积极领导行为;(2)提高领导者的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行为产生;(3)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中介效应,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4)提高领导认同感,有助于提升积极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5)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助于其对积极领导认同感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升等方面,为企业(组织)发现、培养积极领导,激发员工实现非凡业绩,助力企业实现非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连婉廷[6](2021)在《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文中指出音乐是一种包含人类丰富情感与复杂认知的艺术表达,能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例如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等。音乐的题材、体裁是丰富多样的,不过并非所有的音乐都主要服务于政治。在政治场域之中,部分音乐作品能够发挥政治功能,这类作品以表达政治信息为目的,塑造了“音乐政治表达”,发挥了相应的“音乐政治功能”。与普通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是,只有在政治场域中传递政治信息的音乐表达,才是音乐政治表达。由此,立足于音乐政治表达分析音乐政治功能,是政治学研究中具有音乐与政治交叉研究属性的重要范畴。政治与音乐具有相关性,虽然政治与音乐是看似相互独立的文明系统,拥有各自的形成逻辑与各自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是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这些关联推动了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引发了由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逻辑,这些新的知识体系拓展了人类认知,丰富了人类文明成果,也构成了解释音乐政治表达的依据,为厘清政治与音乐之间的逻辑,提供丰富的学术想象空间和理论探索驱动。音乐政治表达能够发挥某种政治功能,象征、动员与认同便是其中三重较为常见的功能。自古以来,音乐政治表达的例子屡见不鲜,无论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中“乐与政通论”,还是柏拉图所提及的派地亚过程中音乐对教化民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抑或是亚里士多德对音乐调性和德性之间的关联性阐述,都能够反映出政治家通过音乐的强动员性、象征作用和塑造情感的价值,从而教化民众以实现促进社会稳定等政治目的。从音乐的社会价值来看,音乐能够充实人类精神、调动人类情感、传承人类文化以及塑造人类文明,无论运用明示还是隐喻的方式,音乐政治表达都在政治文化中传递着政治信息,并以艺术表达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姿态广泛存在。本文的总体架构是总分总的形式,第一章总体概括了音乐政治功能的基本内涵、三重功能的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基础理论。最后一章总结了音乐政治表达的双向性和从责任视角延伸音乐政治研究的可能性。中间三章以并列式的方式进行展开,三种功能都通过功能主义中“结构-过程-功能”的研究层次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概念性的解释音乐政治表达的内涵是本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并非所有的音乐表达都能够实现政治功能,并且不同音乐所发挥的政治价值不同。不同音乐的具体内容、传播路径不同,这些差异成为了是否能够实现音乐政治表达以及实现何种政治功能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并非在针对音乐的艺术性进行探索,而是立足于政治学的视角,将部分音乐作品作为分析对象,进而挖掘三重音乐政治功能的机理。其次,音乐政治功能很多,但是象征、动员与认同是较为常见的并且对政治需要而言十分重要的音乐政治功能。辨析音乐政治功能可以借鉴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并将其细化为“结构-过程-功能”三个维度。结构方面,从音乐的自身结构以及音乐的社会分工来理解音乐政治表达的微观结构与社会宏观结构。过程方面,音乐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表达能够促成某种政治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便是音乐政治表达能否发挥某种政治功能的过程。功能方面,不同的结构与过程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及其音乐的政治实践,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与过程实现某种政治功能。最后,本文终章总结了音乐政治表达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对于政治稳定而言音乐政治表达的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亦可能是反向的。反向作用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引发争乱等。因此音乐政治表达需要从责任的视角对音乐创作者责任以及政府对音乐宣传的责任两个方面加以延伸。本文的研究重心在于三重政治功能,不同政治功能的产生逻辑不同,因此三重音乐政治功能的分析重点也有所不同。首先,音乐政治象征方面。能否实现音乐政治象征功能在于音乐符号能否通过政治意义的在场,实现符号的价值转向。通过政治权力的作用使广义的政治意义进行强化,从而实现音乐政治象征。其次,音乐政治动员方面。实现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进行情感的唤起,进而引发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从而通过音乐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动员。最后,音乐政治认同方面。实现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关键在于音乐中所表达的身份信息,能否使认同主体产生同一性、归属感、利益满足。因此,符号、情感与身份是厘清音乐象征功能、音乐动员功能与音乐认同功能的核心理论,具体展开如下。第一,音乐政治象征功能是通过音乐符号与政治意义相结合,形成的能够给人呈现出神圣性、权威性的音乐政治符号。音乐政治象征是包含政治意义的音乐符号,符号与象征之间的普遍差异在于意义的在场。因此,音乐政治象征既是音乐符号,更是饱含政治意义的政治象征。借助皮尔斯符号三元论可以发现,符号意义通过像似、指示与规约的方式被修辞,从而表达某种既定的意义。音乐政治象征通过音乐符号表达某种政治意义,并通过政治权威的认可、塑造和强化这一政治意义,最终生成具有权威性与神圣性的音乐符号,进而产生象征性权力。虽然各国国歌是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标志性作品,但是发挥政治象征功能的音乐表达远不止于此。所以,本文将“中宣部100首优秀歌曲”进行分类,从音乐的国家政治象征、音乐的政党象征以及音乐的政治精神象征三重角度进行作品梳理。研究发现,音乐政治象征功能具有神圣性、修辞性、权力转化性的特征,即政治象征的音乐表达具有神圣性、音乐的政治意义需通过修辞性实现、音乐的政治象征过程中的权力具有转化性。第二,音乐政治动员功能通过音乐情感的价值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促发群体参与政治运动,以实现政治目标。政治动员与相对较静态的政治象征不同,政治动员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唤起并培育政治情感,实现对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的动员。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既能够携带政治信息,同时也是情感的表达。音乐自身的旋律与节奏的配合更替能够引发听众对情感的期待和释放,再加之歌词中明确表达的政治信息,使音乐更适合于唤起和培育某种政治情感,并且音乐的社会感染性能够影响广泛的人群。因此,音乐在抗战、“下乡”等政治情景中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动员功能。研究发现,音乐政治动员功能具有人民性、明确性、社会感染性特征,即音乐政治动员以创作人民性内容为主、音乐政治动员事件具有明确性、音乐的社会感染性是实现音乐政治动员的关键要素。第三,音乐政治认同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信息与文本信息,向公民传递情感与认知,以促进公民认同心理的政治过程。因为音乐政治认同功能是建立在公民认同基础上的,所以身份不仅是理解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也是解释音乐政治认同的核心脉络。音乐中的政治信息不仅能够表达与身份相关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代表不同的身份。在音乐政治认同表达中,无论是由血缘、族群构成的“先天”的历史与文化观念,还是被“后天”的情感与社会认知改造而形成某种政治情感,抑或是通过利益驱动而形成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倾向,都需要通过认同主体对音乐表达中的有关身份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研究发现,音乐政治认同具有公民性、分层性、边界性,即公民性是音乐政治认同的来源、音乐政治认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以及传播内容具有分层性、音乐文化认同的跨边界性能够跨越政治的边界。总体来看,本文聚焦于自上而下的音乐政治表达范畴,因为正是这类音乐作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然而,在广泛的政治文化中,自下而上的表达也是音乐政治表达中不可忽视的范畴,例如美国摇滚中具有大量的体现反叛精神的音乐作品。因此,政治责任对音乐政治表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责任能够促进音乐政治表达的有序发展,发挥功能最大化。政治责任是完善音乐宣传体系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政治责任可以使政府能够指导、改进和监督音乐宣传的内容、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音乐政治表达也需要基于具有政治责任意识的创作动机。就此而言,本议题还具有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王琰[7](2021)在《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消费行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以使得人类社会更具有可持续性。产品处置是其中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关于产品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侧的设计和制造实践,而忽视了对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充分研究。与此同时,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对处置环节的探索也相对不足。消费者行为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使用和使用后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其中,使用后阶段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产品的处置,产品的具体处置方式包括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等。这些行为和意图是促进积极的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策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消费者的努力。消费者以恰当的方式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也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有关环境和商业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促进了产品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影响下,消费者的双边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从产品接受者转换为产品处置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售、丢弃、捐赠或回收来处置产品,但是这些处置方式带来的后续影响却存在差异。直接丢弃通常被认为是最不环保的选择,而回收、捐赠和转售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可持续性的处置方式。恰当地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至关重要。消费者产品处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激励、影响和控制消费者对产品的处置。尽管关于这一主题的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但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局限于对某一种具体类型的处置意愿的探讨,缺乏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多种产品处置类型的研究。消费者通常必须在可持续性和其他结果之间进行权衡,在产品处置意愿上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目标与其产品处置选择相关。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认知的视角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即行为基于信息的寻求并且这一过程通常是由特定目标引导的。特定的目标可以由情境中的潜在的或随机的刺激触发,使相应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强化。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战略性地操纵情境刺激来提高目标的显着性和吸引力,以实现对消费者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产品的引导。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是三个特定的焦点目标:规范性目标、享乐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根据目标框架理论,焦点目标的相对强度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它们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信息、感知哪些选择,进而影响其行为意愿,因此,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三个焦点目标与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密切相关。与以往大部分只探讨单一处置选择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分析了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四种类型,即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同时从更综合的视角广泛地分析了目标框架理论中三种不同目标的作用机制,并且实现了对目标的操纵和激活。本文探索了不同的焦点目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即在不同处置方式之间的权衡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大量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人们对于与焦点目标有关的信息和后果特别敏感。因此,目标会影响他们对替代方案的评估和感知,换言之,人们被目标“框定”了意向和行为。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并且规范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触发不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影响产品处置偏好。而享乐性目标是人类目标中最先验的、最本能的,而不是后期社会化的经验所得,所以本研究更倾向于认为其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本研究引入了道德义务感和金钱欲望来作为中介变量、环境知识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六个实验验证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发现,目标框架影响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其机制在于不同焦点目标下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存在差异,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在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个人对道德义务的感知更为强烈,从而提高了对产品的捐赠和回收的意愿。而获得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容易追求代表个人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金钱,刺激了消费者的金钱欲望,从而减少将其免费回馈给社会的意愿,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转售产品。另外,目标框架和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知识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即与环境知识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相比,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的道德义务感更强并拥有较高的产品回收意愿以及产品捐赠意愿,在享乐性目标下的产品丢弃意愿较低,在获得性目标下金钱欲望更低并拥有较低的产品转售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在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产品使用后阶段的研究,将产品处置研究的视角从供给侧延伸到了需求侧,综合考虑了多种目标对多种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并构建了关于消费者产品处置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同时,由于产品处置与产品更换以及企业策略调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延缓或遏制浪费和污染的见解,这对社会福祉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冯倩桐,李爱民[8](202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常见的危重症综合征,由多种因素导致肺内发生炎症反应,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受损,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肺内分流和死腔增加。ARDS占ICU疾病的10.4%,死亡率在34.9%~46.1%之间[1]。
李晓静,陈哲,夏显力[9](2021)在《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户参与电商不仅能够缩短流通环节、节约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本文在阐述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产生作用的机理性分析基础上,利用猕猴桃主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层面捕捉其参与电商对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评估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1)农户参与电商及其绿色生产意识呈现明显的地理集聚性;(2)农户参与电商不仅直接导致自身绿色生产意识提高,而且间接诱导周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提高,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3)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自身均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由于地理标志保护区外农户间绿色生产意识差异性较大,地理标志保护区外比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自身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4)参与电商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其对地理标志保护区外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无显着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王太平[10](2021)在《商标法上商标使用概念的统一及其制度完善》文中研究表明从本体看,商标使用包括促使商标形成与商标形成之后的商标使用两种形式和两个阶段,具有主体、对象、主观目的与客观环境等构成要素。商标法的通信观念和商标符号利益分配观念共同决定了,商标使用的制度目的是在合理区别商标使用和其他标志使用行为的基础上促进商标通信系统的建立和维持。尽管世界各国或地区商标法表面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商标使用的立法例,但商标使用概念实质上是统一的,而结合其本体论和目的论则可以给出统一的商标使用概念。在统一商标使用概念下,我国《商标法》的商标使用条款应置于总则,统一适用于商标法全部制度,《商标法》第15条第2款、第32条和第59条第3款的"使用"均应重新界定,第57条的商标侵权行为类型应重新划定。
二、标志的间接表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志的间接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型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型 |
1.1 分型方法 |
1.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2 根据原发疾病部位分型 |
2.1 分型方法 |
2.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3 根据病因分型 |
3.1 分型方法 |
3.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4 根据发病时间分型 |
4.1 分型方法 |
4.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5 根据影像学特征分型 |
5.1 分型方法 |
5.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6 根据生物标志物和遗传学分型 |
6.1 分型方法 |
6.2 分型特点及意义 |
6.3 根据生物遗传学对ARDS分型的展望 |
(2)“双碳”目标下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完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碳”目标与能效“领跑者”制度 |
(一)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内涵 |
(二)当前能效“领跑者”制度的主要规范 |
二、我国能效“领跑者”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
(一)规范定位:显着的政策指导性 |
(二)制度衔接:缺乏与相关制度的规范联系 |
(三)功能实现:有待加强强制性和标准转化机制 |
三、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完善路径 |
(一)推动能效“领跑者”制度法治化 |
(二)完善与相关制度的衔接机制 |
四、结论 |
(3)外泌体在肺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泌体 |
2 外泌体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
2.1外泌体———肺相关自身抗原 |
2.2 外泌体-miRNAs |
3 外泌体在LTx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3.1 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 |
3.2 半直接识别 |
3.3 外泌体-miRNAs在LTx排斥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
4 外泌体作为治疗策略 |
5 小结 |
(4)标志性赛事观赛体验对观赛行为意向的影响: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和球员认同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假设 |
1.1 观赛体验、满意度、球员认同与观赛行为意向的概念 |
1.2 观赛体验、观众满意度与观赛行为意向的关系 |
1.3 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与球员认同的调节作用 |
2 研究方法 |
2.1 量表 |
2.2 数据搜集与样本分布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测量模型 |
3.2 结构模型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直接效应分析 |
4.2 中介效应分析 |
4.3 调节作用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测量 |
2.1.1 积极领导的概念 |
2.1.2 积极领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1.3 积极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
2.2 积极领导的形成 |
2.2.1 自我构建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2 人格特质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3 环境因素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3 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 |
2.3.1 积极领导对个体层面的影响 |
2.3.2 积极领导对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 |
2.4 积极领导的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积极领导的量表修订 |
3.1 问题提出 |
3.2 概念、内涵与维度识别 |
3.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内涵 |
3.2.2 积极领导的维度识别 |
3.2.3“发现优势”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2.4“真正乐观”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3 生成量表题项 |
3.3.1 初始题项的生成 |
3.3.2 内容效度评估 |
3.4 优化量表题项 |
3.4.1 数据收集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4.3 内部一致性评估 |
3.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5 量表验证 |
3.5.1 研究假设 |
3.5.2 测量量表 |
3.5.3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机制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4.2.1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与应用 |
4.2.2 特质激活理论与应用 |
4.2.3 理论模型的形成 |
4.3 研究假设 |
4.3.1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直接影响 |
4.3.2 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3 组织间竞争的调节作用 |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4.1 测量工具 |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4.4.3 正式调查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信度分析 |
4.5.3 效度分析 |
4.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5 相关分析 |
4.5.6 假设检验 |
4.5.7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5.2.1 社会认知理论与应用 |
5.2.2 理论模型的形成 |
5.3 研究假设 |
5.3.1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
5.3.2 领导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
5.3.3 主动性人格在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5.4.1 测量工具 |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5.4.3 正式调查 |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信度分析 |
5.5.3 效度分析 |
5.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5.5 数据聚合检验 |
5.5.6 相关分析 |
5.5.7 假设检验 |
5.5.8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政治与音乐关系的相关研究 |
(二)政治与音乐研究的诸视角 |
(三)现有研究评价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音乐政治功能的内涵阐释与相关理论 |
一、音乐政治功能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治象征、政治动员与政治认同 |
(二)政治功能与音乐政治功能 |
(三)政治表达与音乐政治表达 |
二、音乐政治功能的三重分析视角及其内在关联 |
(一)音乐政治功能三重分析视角的依据 |
(二)音乐政治功能的三重关系辨析 |
三、音乐政治功能的相关理论基础与阐释 |
(一)政治象征中的符号与音乐符号 |
(二)政治动员中的情感与音乐情感 |
(三)政治认同中的身份与音乐身份认同 |
第二章 音乐政治象征功能 |
一、符号视角下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解析 |
(一)音乐符号与音乐政治象征的差异 |
(二)符号学视角下音乐政治象征功能 |
二、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分析 |
(一)音乐的政治精神象征功能 |
(二)音乐的政党象征功能 |
(三)音乐的国家政治象征功能 |
三、音乐政治象征功能的特性 |
(一)音乐政治象征艺术幻象的神圣性 |
(二)音乐政治象征内容的修辞性 |
(三)音乐政治象征的权力转化性 |
第三章 音乐政治动员功能 |
一、情感视角下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解析 |
(一)政治动员中音乐的情感实践 |
(二)情感视角下音乐政治动员功能 |
二、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分析 |
(一)音乐的政治行为动员功能 |
(二)音乐的政治思想动员功能 |
三、音乐政治动员功能的特性 |
(一)音乐政治动员事件的确定性 |
(二)音乐政治动员方式的感染性 |
(三)音乐政治动员内容的人民性 |
第四章 音乐政治认同功能 |
一、身份视角下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解析 |
(一)政治认同中音乐的身份认同 |
(二)身份视角下音乐政治认同功能 |
二、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分析 |
(一)音乐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认同功能 |
(二)音乐的政治情感认同功能 |
(三)音乐的政治利益认同功能 |
三、音乐政治认同功能的特性 |
(一)音乐政治认同内容的公众性 |
(二)音乐政治认同传播的分层性 |
(三)音乐政治认同表达的跨边界性 |
结语:音乐政治功能研究的前景 |
一、理论拓展的空间 |
(一)音乐政治表达双向性与音乐创作责任 |
(二)音乐政治表达中的政府责任 |
二、学科交叉的可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产品处置 |
2.2 目标框架理论 |
2.3 道德义务感 |
2.4 金钱欲望 |
2.5 环境知识 |
第3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框架的设计 |
3.2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
3.3 研究假设汇总 |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1 实验一: 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 |
4.2 实验二: 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 |
4.3 实验三: 金钱欲望的中介作用 |
4.4 实验四: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Ⅰ) |
4.5 实验五: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Ⅱ) |
4.6 实验六: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Ⅲ) |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表型 |
一、根据病因分为直接/间接ARDS(肺内源/外源性ARDS) |
二、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晚发型ARDS |
三、根据影像学分为局灶/弥漫型表型ARDS |
生理表型 |
一、根据氧合指数分为轻/中/重度ARDS,或轻-中度/中-重度ARDS |
二、根据肺顺应性分为L型/H型 |
生物标志物表型 |
一、根据生物标志物分为高/低炎症表型,或炎症/无炎症表型 |
新兴组学 |
一、代谢组学 |
二、微小RNA(microRNA,MiRNA) |
三、基因组学 |
(9)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参与电商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理论分析 |
(二)参与电商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分析 |
(三)不同区域参与电商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差异理论分析 |
三、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
(二)空间计量模型 |
1.模型设定。 |
2.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3.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三)两区制空间计量模型 |
四、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设置 |
1.因变量。 |
2.核心自变量。 |
3.控制变量。 |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
五、结果分析 |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
(二)空间效应诊断检验 |
(三)全局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及分析 |
(三)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四)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 |
1.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自身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分析。 |
2.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分析。 |
3.控制变量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10)商标法上商标使用概念的统一及其制度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商标使用的本体论与目的论 |
(一)商标使用的具体过程 |
1.促使商标形成的商标使用 |
2.商标形成之后的商标使用 |
(二)商标使用的构成要素 |
1.商标使用的主体要素 |
2.商标使用的对象要素 |
3.商标使用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环境 |
(三)商标法的两种观念与商标使用的制度目的 |
三、商标使用的两种立法例与商标使用概念的统一 |
(一)商标使用概念的两种立法例:实质统一的商标使用概念 |
(二)统一的商标使用概念之界定 |
四、统一商标使用概念下我国商标法相关制度之完善 |
(一)统一商标使用概念下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中商标使用的定位与重新界定 |
(二)统一商标使用概念下我国商标权维持制度中商标使用的重新界定 |
(三)统一商标使用概念下我国商标侵权构成制度中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化 |
五、结论 |
四、标志的间接表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型与意义[J]. 黄翰武,梁珍花. 广西医学, 2021(21)
- [2]“双碳”目标下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完善路径[J]. 于文轩,冯瀚元. 行政管理改革, 2021(10)
- [3]外泌体在肺移植中的研究进展[J]. 赵小琼,肖漓.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1(05)
- [4]标志性赛事观赛体验对观赛行为意向的影响: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和球员认同的调节作用[J]. 骆雷,范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 [5]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D]. 徐泽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6]象征、动员与认同:音乐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 ——以“中宣部100首歌曲”为分析对象[D]. 连婉廷. 吉林大学, 2021(01)
- [7]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琰. 吉林大学, 2021(01)
-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型的研究进展[J]. 冯倩桐,李爱民. 临床肺科杂志, 2021(09)
- [9]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 李晓静,陈哲,夏显力.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7)
- [10]商标法上商标使用概念的统一及其制度完善[J]. 王太平. 中外法学,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