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63野战医院二所党支部[1](1976)在《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文中研究指明 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召,近三年来,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进行路线教育和形势教育,狠抓了卫生战备工作的思想、组织、技术、装备"四落实",使全所同志都能做到思想上准备打,组织上适应打,技术上学会打,装备上保证打。1975年2月海城地区发生地震,上级命令我们开赴震区
董亮[2](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李林娜[3](2009)在《关于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肩负着保障公共安全的责任。然而,随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的频频发生,单一的人防体制已经不能够承担起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需要了,同时具备防空与防灾双重功能的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体制的建立是广州人防乃至中国人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州市人防工作坚持以军事斗争与人防应急准备为牵引,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在人防组织指挥体系建设、人防工程建设、人防宣传教育、全民人防意识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面对我国所处安全环境的要求以及复合型灾害的频频发生,与国外民防以及国内人防与民防先进城市相比,当前广州人防探索建立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体制方面已处于滞后状态,成为制约广州人防科学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在长期和平环境下,单纯的“战时应战激励”对人防发展的推动力日趋减弱。为此,广州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和建设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工作大局出发,深化改革,走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一体化,从根本上增强人防可持续发展动力,使人民防空体系在保持其战备效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平时防灾救灾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直接造福社会、惠及民生,推动人防发展由单一的“战时应战激励”向“战时应战与平时应急双重激励”的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体制转变,为广州人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广州市建立防空防灾相结合的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体制,可以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实现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立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应急机制、专业队伍及资源建设以及实现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等途径,加快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杨羽宇[4](2014)在《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13亿多的人口,这意味着必须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治国方针。粮食生产与气候、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极端天气反复发生、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粮食生产不可测因素增加,耕地抛荒、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粮食储备为最大限度减少粮食市场波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过了萌芽、初步发展、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变迁过程中,粮食储备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虽然在特殊历史阶段也鼓励农户储备,但农户储备和民营粮食企业的周转储备只占整个粮食储备的很小部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实施的各具特色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粮食储备的内容也走过了“周转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国家专项储备”的不断完善发展之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改进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从管理制度视角研究我国粮食储备问题,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2000年到当下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上,通过对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博弈分析,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第一,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第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路径选择?现阶段由于地方政府的“搭便车”、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以及农户储备的发展缓慢,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政府储备粮食数量的真实且质量完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粮食其储备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而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储备必须以政府储备为核心,坚持中央政府在粮食储备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可以更好的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高效落实调控任务,有效克服过去专储粮分级负责时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调不动、用不上等弊端,有效地保障政令畅通、调配及时。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同时,辅以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是提高粮食储备效率,落实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的动力,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强化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有利于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地方政策性粮食储备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中央政府粮食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的研究在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背景下,综合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理论,紧紧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四个层次,逐层推进,展开研究。具体而言,“动因”就是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思考其形成的原因;“问题”即对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基于博弈模型对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展开分析;“改进”即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给出关于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和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议。“选择”即回答“未来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向”问题。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这四个层次,论文共分为七章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展开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章节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回顾并总结了粮食储备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本文展开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在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融会于论文研究中,思考、分析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选择、改进问题。为了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概念,本章从储备和管理制度的角度对粮食、粮食储备、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本章按照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粮食储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分为三个阶段,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被选动因,并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是其所处历史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必然选择的结论。第四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本章从政府储备、社会储备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为主,辅以地方分级管理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第五章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五章,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针对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问题、托市收购中的“转圈粮”问题、地方储备“搭便车”等主要问题,本章从实际案例中提炼、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建立“警察与小偷”模型、合谋模型、多任务委托代理等博弈模型对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第六章,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在分析了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章试图从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建设中寻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结合国情,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未来发展问题。第七章,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通过之前六章的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在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变迁历史梳理,对现状及其问题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经验,在得出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必须坚持中央政府储备为重,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地方储备责任,推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结论的基础上,就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每个方面的创新都与文章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过往关于粮食储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物流建设、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测算等方面,而从管理制度这一视角对粮食储备进行探讨的比较少。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纵向梳理,尤其是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博弈分析,试图寻找到关于“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才是适合当下粮食储备需要的制度”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将博弈论运用于粮食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构建博弈模型尝试。比如,将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行为的博弈拓展到有限次重复博弈层次进行模型构建;对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展开了纯粹策略Nash均衡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以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蓝本,构建了“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粮食作为公共产品,其储备具有明显外部性,因此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而地方政府在储备上往往会选择“搭便车”,缺乏储备动力,再加上民营粮食企业的逐利性、农户储备发展的缓慢、外资粮食企业的战略威胁以及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压力等因素,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在国家急需时粮食能调得动、用得上的必然选择。第二,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托市收购“转圈粮”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经验,本文提出了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剥离、加强内外监管与处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改进建议。第三,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与分工。“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并对解决粮食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强化从粮食生产到饭桌的地方全程负责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在坚持粮食储备的政府中心地位的同时,鼓励企业储备,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专业粮食储备企业发展。改善储备条件,鼓励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储备,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并积极推进粮食立法工作进程,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
袁贵红,陈刚,胡挺松,王承株,余静,张富强,冯子良[5](2014)在《某区“三防”医学救援队加强训练能力建设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某"三防"医学救援队能力建设的做法,指导救援队的整体建设。方法对某区"三防"医学救援队加强训练能力建设进行概括、分析、总结。结果总结出救援队加强训练能力建设的4点做法:(1)强化政治工作的首要地位,调动参训人员的训练热情;(2)明确训练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3)拓展训练模式,提高训练质量;(4)提前做好训练准备,充分保证训练质量。结论总结出的做法是科学有效的,对救援队整体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2)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火箭军部队 |
1.2.2 正规化管理 |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3 相关理论 |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
1.3.2 系统整合原理 |
1.3.3 规范行为理论 |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
1.4.1 精细化管理 |
1.4.2 规范化管理 |
1.4.3 正规化管理 |
1.5 研究目标 |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点 |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
2.1.1 取得的成绩 |
2.1.2 存在的问题 |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
3.2 我军条令条例 |
3.2.1 条令条例概念 |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4.1.1 合法性 |
4.1.2 可行性 |
4.1.3 先进性 |
4.1.4 针对性 |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
4.2.1 立足管理实践 |
4.2.2 人员广泛参与 |
4.2.3 坚持科学合理 |
4.2.4 突出重点内容 |
4.2.5 着眼适度开发 |
4.2.6 配套保障机制 |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
5.1 战备秩序 |
5.1.1 战备职责 |
5.1.2 战备方案 |
5.1.3 战备教育 |
5.1.4 战备值班 |
5.1.5 战备演练 |
5.1.6 战备设施 |
5.1.7 战备检查 |
5.2 训练秩序 |
5.2.1 训练计划 |
5.2.2 训练准备 |
5.2.3 训练实施 |
5.2.4 训练考核 |
5.2.5 训练保障 |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
5.3 工作秩序 |
5.3.1 办公秩序 |
5.3.2 共性业务工作 |
5.3.3 专项业务工作 |
5.3.4 安全工作 |
5.3.5 保密工作 |
5.4 生活秩序 |
5.4.1 生活制度 |
5.4.2 生活场所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关于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人防与民防的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人防的概念 |
1.2.2 民防的概念 |
1.2.3 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概念 |
1.2.4 防空与防灾一体化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选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特点、功能与任务 |
2.1 人防与民防的历史和发展 |
2.1.1 我国人防的历史和发展 |
2.1.2 国外民防的历史和发展 |
2.2 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特点 |
2.2.1 军事性 |
2.2.2 社会性 |
2.2.3 复杂性 |
2.2.4 时效性 |
2.3 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基本功能 |
2.4 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
2.4.1 战时的主要任务 |
2.4.2 平时的主要任务 |
第三章 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3.1 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
3.1.1 广州面临的形势分析 |
3.1.2 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分析 |
3.1.3 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分析 |
3.1.4 组织机构、指挥体系情况分析 |
3.1.5 专业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
3.1.6 宣传教育情况分析 |
3.2 目前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体制问题 |
3.2.2 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
3.2.3 指挥体系、组织机构职能问题 |
3.2.4 专业队伍建设问题 |
3.2.5 公众知晓度问题 |
3.3 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观念和意识尚未转变 |
3.3.2 没有形成组织机构及职能的调整方案 |
3.3.3 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且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
3.3.4 宣传和教育不到位 |
第四章 国外民防及我国其他城市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民防的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
4.1.1 国外民防建设的主要特点 |
4.1.2 国外民防的发展 |
4.1.3 国外民防法律法规建设 |
4.1.4 国外民防建设的新动向 |
4.1.5 对广州实现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启示 |
4.2 我国其他城市民防的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
4.2.1 我国其他省市民防建设现状分析 |
4.2.2 对广州建立人防与民防一体化机制的启发 |
第五章 解决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
5.1 推进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
5.1.1 找准切入点,合理界定职责定位 |
5.1.2 坚持循序渐进,立足长远发展 |
5.1.3 正确处理防空与防灾两者之间的关系 |
5.2 建立和健全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体制 |
5.2.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
5.2.2 建立军地共管的“防空防灾一体化”指挥机构 |
5.2.3 明确职责和功能 |
5.2.4 发挥人防“准军事化”优势,不断提高协同指挥能力 |
5.2.5 加强人防与民防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人民的防空防灾意识 |
5.3 加快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立法 |
5.4 推进应急机制、专业队伍及资源建设 |
5.4.1 推进应急机制建设,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
5.4.2 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
5.4.3 资源及经费保障 |
5.5 实现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
5.5.1 科学构建人防与民防一体化信息系统 |
5.5.2 增强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力度 |
5.5.3 突出信息对抗体系的建设 |
5.5.4 以指挥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提高防空防灾快速反应能力 |
5.5.5 加强人防与民防一体化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1.2.2 粮食储备规模研究 |
1.2.3 粮食储备与宏观调控研究 |
1.2.4 区域粮食储备研究 |
1.2.5 农户粮食储备研究 |
1.2.6 中储粮研究 |
1.2.7 其他领域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依据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宏观调控理论 |
2.1.3 博弈理论 |
2.1.4 制度变迁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粮食 |
2.2.2 粮食储备 |
2.2.3 制度与体系 |
3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
3.1 自由购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3.1.1 主要内容 |
3.1.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
3.2 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3.2.1 主要内容 |
3.2.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
3.3 经济转型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3.3.1 主要内容 |
3.3.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 |
4.1 政府储备 |
4.1.1 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
4.1.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
4.2 社会储备 |
4.2.1 民营粮食企业储备 |
4.2.2 农户储备 |
4.3 实施特色 |
4.3.1 依托粮改谋求发展 |
4.3.2 深化绿色储粮管理理念 |
4.3.3 推动主产区粮食储备 |
4.3.4 建设粮食应急机制 |
4.3.5 设立粮食风险基金 |
4.4 本章小结 |
5 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
5.1 中储粮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
5.1.1 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 |
5.1.2 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 |
5.1.3 托市收购“转圈粮”频发 |
5.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
5.2.1 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 |
5.2.2 储备粮规模与布局欠合理 |
5.2.3 储备目标、储备主体模糊 |
5.2.4 地方国有粮企缺乏活力 |
5.2.5 储备粮轮换静态管理 |
5.2.6 仓库日常管理效率低 |
5.2.7 特种粮食储备单列 |
5.3 本章小结 |
6 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 |
6.1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经验 |
6.1.1 美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6.1.2 俄罗斯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6.1.3 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6.1.4 印度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6.1.5 日本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
6.1.6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启示 |
6.2 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
6.2.1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动力来源 |
6.2.2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成效 |
6.3 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
6.3.1 地方分级管理的动力来源 |
6.3.2 地方分级管理的成效 |
6.4 本章小结 |
7 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 |
7.1 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建议 |
7.1.1 混合业务的剥离问题 |
7.1.2 加强储备的内外监管 |
7.2 改进地方储备分级管理的建议 |
7.2.1 明确储备目标 |
7.2.2 分清中央与地方责权 |
7.2.3 强化地方储备责任 |
7.3 促进主体多元化和相关配套建设 |
7.3.1 围绕市场鼓励企业储备 |
7.3.2 改善条件搞活农户储备 |
7.3.3 加快粮食立法工作进程 |
7.3.4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某区“三防”医学救援队加强训练能力建设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强化政治工作的首要地位, 调动参训人员的训练热情 |
2 明确训练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
3 拓展训练模式, 提高训练质量 |
4提前做好训练准备, 充分保证训练质量 |
四、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抗震救灾实践看卫生战备“四落实”的必要性[J]. 63野战医院二所党支部. 人民军医, 1976(01)
- [2]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3]关于广州人防与民防一体化问题研究[D]. 李林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4]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 杨羽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某区“三防”医学救援队加强训练能力建设的实践[J]. 袁贵红,陈刚,胡挺松,王承株,余静,张富强,冯子良.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