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朱梅坤[2](2021)在《甘肃省市(州)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调整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志翠,朱炳钦[3](2021)在《中国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及最优投资规模》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数理推导建立了包含三次产业投资量和主要因素交互项的计量模型,采用差分GMM和门槛分析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的产出效率和最优投资规模进行了具体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存在显着差异,第一、二产业投资与产出呈倒"U"形关系,第三产业投资与产出为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和政府投资等变量对三次产业投资优化呈现出不同的作用;第二、三产业投资规模呈现一定程度的南北失衡,北方大多数省份投资还未达到最优投资规模区间。最后,提出加大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培养专业型人才、提升外资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投资均衡发展等建议。
张洁洁[4](2021)在《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政府逐渐重视绿色金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而作为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绿色信贷在减少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能发挥一定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绿色信贷的投放,鉴于此,本文以绿色信贷为切入点,首先,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绿色信贷和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定性分析;其次,选用我国31个省份及全国数据进行灰色关联相关性分析及面板回归分析,验证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和各区域如何更好发挥绿色信贷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绿色信贷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2)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基于31个省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回归结果可知,绿色信贷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基于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信贷对我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绿色信贷对我国东、中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本文最后提出建议:(1)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放,更好发挥绿色信贷金融杠杆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发展。(2)推动绿色信贷与各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各产业占比继续优化,巩固我国“三二一”产业结构。(3)促进各区域绿色信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异。西部区域可以借鉴东、中部区域的绿色信贷发展经验,促进西部区域绿色信贷发展,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赵艳竹[5](2021)在《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地追求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目标的这一转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量学者研究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其中,金融发展能够显着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而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在现阶段的创新形式,其具有覆盖范围广、渗透性强的特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具有较低的可获得门槛,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问题,助力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催生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从生产端促使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为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支持,平滑其消费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从需求端拉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比较少,主要基于全国层面,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并且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云南省作为西部边疆省份,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显着区别于我国东、中部地区,具有区域特色,那么,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呢?具体影响路径是什么样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云南省进行区域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二,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条路径间接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第三,作为假设路径之一的消费需求路径中断,结果显示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虽能刺激消费,但消费需求未能拉动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地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本身以及影响路径等方面,提出云南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具体措施建议,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张芳芳[6](2021)在《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及实践的创新,深刻认识了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给国内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和强调要以开放促进改革进程、提升创新水平、谋求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建设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要素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OFDI发展趋于平稳,质量逐步提升,考虑到当前国内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分析我国OFDI尤其是其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围绕研究主线,文章综合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以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和国际条件出发,从OFDI、产业结构、O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三方面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形成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整理和收集当前与OFDI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关的数据和文献资料,以图和表的形式展现了我国整体和东中西部OFDI和产业结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视角的资源寻求型OFDI、市场寻求型OFDI及技术寻求型OFDI三种,结合产业转移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阐述了OFDI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在实证分析部分,再通过选取适宜的传导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我国整体和东中西部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能够通过就业、贸易等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而其对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文章最后从现状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提炼出我国及各地区OFDI与产业结构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政府和企业角度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毕重人[7](2020)在《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经济主要增长方式是结构主导性增长,是以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发展背景下,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促进海洋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海洋产业发展历程出发,基于产业效率视角阐述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海洋经济主要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使用博弈模型解析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过程。随后,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与效率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启示提出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本研究界定了我国需要转型升级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采用文献梳理和发展历程梳理两种方法,并通过分别计算各个海洋产业的产业贡献度,最后对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的五大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历程的分阶段阐述。对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演变从行政管理机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把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分成五个时期,同时通过解析海洋产业结构与产业效率关系,根据海洋产业效率评价方法与超效率DEA模型,根据全国宏观海洋经济效率与各上市企业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结合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分析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量化分析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寻找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演变的规律性。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随后采用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影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因素是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具有产业异质性,在部分产业中影响显着。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归纳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分析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在简化基本假设下,利用博弈分析方法,解析技术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海洋产业政策激都可以激励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两条差异化途径,分别影响三个层次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多元性强于政策激励,而政策激励在持续时间以及均衡状态的稳定性方面较技术进步差。从创新价值链理论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驱动路径。以提升我国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与全球地位为目标,使用DEA模型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三阶段评价各区域的创新效率,根据创新效率差异,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创新能力实现的若干路径,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各沿海省份的创新效率结构属性。研究发现,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产业升级的发展经验可以从三个维度与不同省域发展路径进行匹配,各省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结合自身特征选择发展模式。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驱动路径。根据中国海洋经济政策演变过程,分别梳理每个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主要政策,聚焦我国五年规划中海洋产业政策的转向,从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厘清海洋政策的发展脉络。为了验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使用2001-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各行业数据,采用GRA-DID分析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海洋政策的变化对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显着的影响,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分类治理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因素、产业政策、产业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形成了如下三点创新:(1)基于产业整体发展历程与混合回归方法,本研究厘清了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验证了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差异,明确了科技创新因素的普遍显着性影响,有助于解决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中各产业共性规律的归纳问题。(2)在假设条件下,设计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方法,厘清了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分析中不同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显着差异。(3)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创新价值链理论,结合GRA-DID、三阶段DEA等实证方法,分析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胡玉玲[8](2020)在《产业结构演进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形态变迁》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劳动教育形态几经变迁,但二者始终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时期,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劳动教育重点是服务工农业生产,训练学生基本的劳作技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工业的主导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稳定增长,劳动教育重点服务于社会主义人才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劳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知识性、创造性、复合性,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创新型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
许杰智[9](2020)在《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许多“阵痛”,例如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严重,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极度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但是产业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研究我国产业发展的差异对探寻城乡收入差距背后的形成机制意义重大,这对于解决我国城乡收入不平衡问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虽然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演化过程、影响机制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对于研究结论也尚未能够得到统一。本文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细分为两个方向,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两个维度,研究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何种影响。首先,基于理论基础构建本文研究的思路,进而对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影响制机进行深入探讨。其次,以我国十九大城市群19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结合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提出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假设。最后,运用Stata计量分析软件对我国十九大城市群199个城市样本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结果发现了研究假设的正确性,产业集聚会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结果同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水平、政府干预能力、城镇化水平和外商投资水平均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从坚持发展和培育地区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构建缩小收入差距长效机制四个方向提出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政策建议。
彭明铭[10](2020)在《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历经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为了外资流入的大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不断凸显,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如何兼顾质与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研究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首先,文章阐述了FDI、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梳理了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FDI流入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然后,以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法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分别测算了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最后,使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定量分析了2000-2017年我国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1)第一、二、三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呈现出波动、先升后降以及持续向好的趋势。(2)产业结构升级水平、FDI与环境规制三者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即呈现出高值与高值集聚,低值与低值集聚的状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还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即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不仅受到区域内FDI、环境规制等相关解释变量的影响,还受到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正向影响。(3)FDI与环境规制均显着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FDI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影响。(4)经济增长、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政府税收则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升FDI的流入质量,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2)提高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3)协调FDI与环境规制强度,促使二者良性互动。(4)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鼓励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高等教育发展、适当调整企业税负结构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发挥支撑体系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结构升级环境。
二、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及最优投资规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中国三次产业投资的产出模型构建 |
(一)建立三次产业投资的产出基本模型 |
(二)建立包含交互项的三次产业投资的产出综合模型 |
三、中国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界定 |
(二)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四、中国三次产业投资最优规模的实证分析 |
(一)三次产业投资与产出效率的门槛模型 |
(二)三次产业投资最优规模的实证结果 |
五、结论与建议 |
(4)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 |
二、关于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作用机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绿色信贷的涵义 |
二、产业结构的涵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 |
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绿色信贷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 |
一、资本形成机制 |
二、资本导向机制 |
三、信息传导机制 |
四、产业整合机制 |
第三章 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
一、绿色信贷政策文件 |
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
三、绿色信贷投放产业情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一、三次产业产值占比 |
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
第四章 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一节 模型与指标的选取 |
一、模型的选取 |
二、指标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
第一节 模型与指标的选取 |
一、模型的选取 |
二、指标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异质性分析 |
一、东部区域回归分析 |
二、中部区域回归分析 |
三、西部区域回归分析 |
四、三大区域对比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传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 |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及理论 |
二、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四、理论启示与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概况 |
二、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分析 |
三、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分析 |
四、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分析 |
五、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 |
第二节 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分析 |
二、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结构分析 |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四、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影响假设 |
二、路径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模型介绍与构建 |
一、基准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介绍与构建 |
二、中介效应模型的介绍与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
第一节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一、变量说明 |
二、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一、滞后核心解释变量 |
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 |
三、替换核心被解释变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2.1.2 产业结构升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OFDI相关理论 |
2.2.2 OFDI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OFDI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2 东中西部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2 产业结构现状 |
3.2.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
3.2.2 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 |
3.2.3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测算及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O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 微观视角 |
4.1.1 资源寻求型OFDI |
4.1.2 市场寻求型OFDI |
4.1.3 技术寻求型OFDI |
4.2 宏观视角 |
4.2.1 产业转移效应 |
4.2.2 产业关联效应 |
4.2.3 产业竞争效应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1 假设1 的提出 |
4.3.2 假设2 的提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选择 |
5.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
5.2.1 变量的选取 |
5.2.2 数据来源说明 |
5.3 结果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模型设定的检验 |
5.3.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视角 |
6.2.2 企业视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
2.1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1.1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 |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2.2.2 产业结构高级化 |
2.3 海洋产业的特征与转型升级研究 |
2.3.1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
2.3.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
2.3.3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
2.4 价值链理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
2.4.1 创新价值链与产业转型升级 |
2.4.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链理论解释 |
2.5 小结 |
3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对象界定 |
3.1 我国海洋产业分布特征 |
3.1.1 我国海洋经济主要的产业分布与空间分布 |
3.1.2 我国各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 |
3.2 我国海洋传统产业界定 |
3.3 我国海洋优势产业界定 |
3.4 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转型条件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
3.4.1 各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发展趋势 |
3.4.2 环境约束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
3.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产业界定 |
3.6 小结 |
4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分析 |
4.1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过程分析 |
4.1.1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恢复和确立时期:1949-1965年 |
4.1.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在曲折中完善时期:1966年-1977年 |
4.1.3 改革发展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1978-2002年 |
4.1.4 转型升级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2003-2011年 |
4.1.5 新常态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2012至今 |
4.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分析 |
4.3 产业效率视角下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
4.4 近年来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分析 |
4.4.1 评价指标选择 |
4.4.2 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与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相关性分析 |
4.4.3 海洋产业结构演化中产业效率的变化路径 |
4.5 小结 |
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我国海洋产业宏观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
5.2 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3 海洋盐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4 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5 海洋油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6 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6.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 |
6.1.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集合 |
6.1.2 海洋产业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 |
6.2 不同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解析 |
6.2.1 基本假设 |
6.2.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价值链互动与均衡 |
6.2.3 技术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
6.2.4 政策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7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分析 |
7.1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
7.2 模型构建与数据 |
7.3 主要海洋国家与各省域创新效率比较 |
7.4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各省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
7.5 小结 |
8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驱动路径分析 |
8.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
8.2 海洋产业结构的模型设定 |
8.3 政策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产业结构演进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形态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时期 |
(一)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
(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七成以上,第二产业占比显着增加 |
(三)劳动教育服务于工农业生产 |
1. 劳动价值观教育:倡导爱劳动的国民公德 |
2. 劳动技能教育:服务于工业和农业生产 |
3. 劳动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一)工业保持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 |
(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趋向于均衡,第三产业跃居首位 |
(三)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人才建设 |
1. 劳动教育学科地位初步确立 |
2. 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 |
3. 明确高校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
4.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
(二)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遥遥领先,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
(三)劳动教育服务于创新型社会所需人才 |
1. 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 |
2. 强调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 |
3. 构建全面育人劳动教育体系 |
4. 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
四总结与展望 |
(一)产业结构演进与劳动教育形态变迁的内在联系 |
(二)展望:构建终身劳育社会体系,共享体面劳动 |
(9)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集聚综述 |
1.2.2 产业结构升级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相关概念 |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2.1.2 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 |
2.1.3 城乡收入差距的概念 |
2.2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主要理论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配第—克拉克”定律 |
2.3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2.3.1 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2.3.2 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
2.3.3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
第3章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3.1 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3.2 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3.3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第4章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模型设计 |
4.2 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的度量方法说明与选取 |
4.2.1 产业集聚的度量方法与选取 |
4.2.2 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方法说明与选取 |
4.2.3 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方法说明与选取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
4.3.1 变量的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实证方法说明 |
4.4.2 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3 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VIF检验 |
4.4.4 单位根检验 |
4.4.5 协整性检验 |
4.4.6 全国层面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7 分地区层面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8 内生性检验 |
第5章 研究发现及讨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讨论 |
5.3 相关政策建议 |
5.3.1 坚持发展和培育地区产业集聚 |
5.3.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3.3 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 |
5.3.4 构建缩小收入差距长效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产业结构升级一般影响因素研究 |
1.2.3 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
1.2.4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
1.2.5 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2.1.2 霍夫曼定理 |
2.1.3 库兹涅茨法则 |
2.2 FDI相关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内部化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环境相关理论 |
2.3.1 要素禀赋理论 |
2.3.2 污染避难所假说 |
2.3.3 波特假说 |
2.4 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
2.4.1 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
2.4.2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
第三章 我国FDI、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1 我国FDI现状分析 |
3.1.1 我国FDI利用规模分析 |
3.1.2 我国FDI的产业分布情况 |
3.2 我国环境规制发展历程 |
3.2.1 起步阶段(1972-1978) |
3.2.2 发展阶段(1979-1992) |
3.2.3 成熟阶段(1993-2001) |
3.2.4 深化阶段(2002-) |
3.3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3.1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
3.3.2 我国三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3.3.3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空间计量方法简介 |
4.1.1 空间权重矩阵 |
4.1.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3 空间相关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 |
4.4.1 SAR估计结果及分析 |
4.4.2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甘肃省市(州)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调整成效研究[D]. 朱梅坤.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3]中国三次产业投资效率及最优投资规模[J]. 李志翠,朱炳钦. 开发研究, 2021(03)
- [4]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 张洁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云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 赵艳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芳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 毕重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8]产业结构演进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形态变迁[J]. 胡玉玲. 劳动教育评论, 2020(02)
- [9]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许杰智.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10]FDI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彭明铭. 青岛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