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一、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象(论文文献综述)

安芳芳[1](2021)在《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本文采用碱性蛋白酶、海藻酸钠和纤维素衍生物等聚合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究了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和渗透规律,分析了羊毛鳞片、聚合物膜结构等对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图像质量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织物表面改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蛋白酶改性使得羊毛织物表面鳞片被刻蚀,结晶度下降,润湿性能改善,从而减小了墨滴沿着单根纱线铺展和渗透程度,促进了活性染料分子与织物表面氨基基团共价结合,因而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和固色率较未处理羊毛织物分别提高了8.2~9.4和12.5~23.1个百分点,渗透率降低了1.9~17.3个百分点,并且避免了含有机氯化物废水的排放和织物的过度损伤。(2)与海藻酸钠(S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处理液相比,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CMHPC)处理液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明显的弹性行为和较高的粘度,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较薄且连续的膜,因而够有效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缩短墨滴向织物表面转移的距离,提升喷墨印花图像质量。CMHPC处理羊毛织物的K/S值与SA和CMC处理织物相比分别提高了7.6~8.9和3.5~5.7;固色率分别提高了2~12.7个百分点和0.5~2.1个百分点;渗透率分别从6.7%和4.1%下降至2.4%,并且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以及汽蒸产生的能耗。(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吸附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导致其对活性染料阴离子的静电引力增强、纤维间部分孔隙被堵塞,有利于抑制墨滴的过度铺展。此外,润湿性能改善以及STAC的相催化转移和诱导作用促进了染料分子向织物表面转移并共价结合,从而提升了喷墨印花效果。(4)CMHPC和STAC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的复合物沉积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具有良好润湿性能并且带正电荷的薄膜,能够有效地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促进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因此,蛋白酶/CMHPC/STAC复合改性进一步提升了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缩短了汽蒸时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姜迎雪[2](2021)在《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兔毛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但由于兔毛纤维特殊的结构和特点,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生长和传播的媒介,且兔毛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易掉毛等问题突出,目前成膜性良好的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多用于毛织物后整理以解决兔毛织物防起球,防缩水、防掉毛的“三防”问题。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抑菌剂,在织物整理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溶解性欠佳限制了其抑菌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抑菌剂,将新型抑菌剂与丙烯酸树脂共混的改性聚氨脂结合,来制备适用于兔毛织物的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采用席夫碱法将壳聚糖与正丁醛反应合成烷基化壳聚糖(N-CTS),以三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CHPTAC-ethly),再将N-CTS与CHPTAC-ethly通过醚化反应生成烷基化季铵型壳聚糖(N-CCTS)。采用FTIR、XPS、13CNMR、SEM、XRD、粘度法和分光光度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得到季铵基团和烷基链已成功引入壳聚糖大分子,产物分子量增大,溶解性提高。采用最小抑菌法测定样品抗菌活性,得到N-CCTS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MIC值均为0.15g/L,此值均优于天然壳聚糖的MIC值,经验证得到一种新型抑菌剂。选用经济环保的柠檬酸(CA)为交联剂,将N-CCTS共价结合到兔毛织物上。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优化N-CCTS抗菌工艺,建立了以N-CCTS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CA浓度变化参数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佳工艺为N-CCTS 0.72%(owf),CA 0.34%(owf),焙烘温度118.5℃,焙烘时间7min。经N-CCTS整理后的兔毛织物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活性显着提高,抑菌率达到99.9%,经过25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在90%左右,证明该新型抑菌剂适用于兔毛织物且具有长效性。基于此,将N-CCTS与已有的丙烯酸树脂共混改性的聚氨脂有机结合制备新型长效“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分别采用CA和三乙醇胺为交联剂,确立了兔毛织物多功能整理工艺。通过SEM观察了整理前后兔毛织物表面微观形态,考察了织物被整理前后以及水洗前后的白度、断裂强力、透气性、硬挺度、掉毛量、起毛起球性以及抗菌性能。经25次水洗后织物抑菌率仍在95%左右,掉毛改善率和起球改善率均达到55%以上;整理过程对织物的透气性、硬挺度和白度影响不大,织物服用性能良好。

包伟[3](2021)在《滚筒干衣机中热湿机械作用下羊毛针织物毡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毛织物发生尺寸收缩变化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三种:松弛收缩、由含水率变化引起的收缩和毡缩。其中,由含水率变化引起的收缩是可恢复的,而“毡缩”引起的尺寸变化是不可恢复的,其发生机制与羊毛纤维鳞片的定向摩擦效应有关。羊毛织物在干衣机滚筒烘干过程中容易发生毡缩,这是人们使用干衣机护理羊毛产品的一大痛点。然而,在干衣机热、湿、机械作用下的羊毛织物毡缩规律、原因以及机理问题鲜有研究。本文基于课题组搭建的参数可调控的织物烘干动态测控平台,探究了干衣机中织物温度、含水率以及机械作用对羊毛织物尺寸收缩(尤其是毡缩)的影响规律以及原因,深入分析并完善了羊毛织物在干衣机环境条件下的毡缩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探究了滚筒烘干过程中织物密度与防缩整理方式对羊毛针织物尺寸收缩变化的影响。采用改变不同烘干周期烘干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密度以及不同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在滚筒烘干不同阶段的尺寸收缩变化规律;采用多次累积烘干的方法,探究不同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尺寸收缩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干衣机中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纵横向尺寸收缩均随纵横向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基本呈线性趋势。这是因为在干衣机相同热、湿和机械作用条件下织物越松散,纤维越容易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促进毡缩。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在烘干前期尺寸收缩持续增大,在烘干后期含水率较低时尺寸收缩较小;而经过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在烘干过程中的尺寸收缩主要发生在织物含水率低于30%时,随着进一步干燥,尺寸收缩进一步增大。多次累积烘干实验中,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每次烘干均会发生尺寸收缩,呈现毡化现象;而经过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随着烘干次数的增加尺寸收缩率无显着增大,甚至有所降低,这是因为经过防缩整理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结构被破坏,其尺寸收缩并非由毡化引起,而是主要与滚筒烘干过程中织物含水率变化有关。研究结论为差异化设计未经防缩整理和经过防缩整理羊毛织物的烘干方法提供了依据。(2)探究了织物含水率和温度对羊毛针织物尺寸收缩的影响及原因。改变织物初始含水率和干衣机加热丝功率,探究干衣机中织物含水率和温度对羊毛针织物尺寸收缩的影响;测试了干、湿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并分析了水分影响羊毛纤维性能进而影响毡缩的机理。结果表明,在20℃温度条件下,当织物初始含水率小于15%时,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的毡缩随含水率的提高而快速增大;当织物含水率大于15%,随着织物含水率的提高,毡缩无显着增加。羊毛湿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低于干纤维定向摩擦效应。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织物含水率的增加,羊毛纤维容易发生玻璃化转变,纤维刚度、初始模量降低,加速了织物毡缩。温度升高时,羊毛纤维吸附较少的水即发生玻璃化转变,因而温度和含水率共同影响羊毛织物的毡缩。(3)探究了滚筒干衣机中机械作用方式和强度对羊毛针织物毡缩的影响及原因。变化滚筒转速使得羊毛织物在干衣机中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采用织物运动追踪系统记录示踪织物几何中心点位置分布,测量脱线布的脱线率表征不同转速下总的机械作用强度,进而分析机械作用方式和强度对羊毛织物毡缩的影响和原因。结果表明,在干衣机滚筒转动过程中,机械作用强度越大,羊毛织物的毡缩越大。依据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并结合织物运动轨迹,当织物做抛落运动时,织物受到的撞击力随滚筒转速的增大而增大;根据织物运动轨迹面积大小,判断织物间摩擦作用强度随滚筒转速的增大而减小。织物间的摩擦作用比织物与筒壁之间的撞击作用对羊毛织物毡缩的影响(贡献)显着。毡缩主要发生在机械作用力施加的方向,而垂直于织物面的机械作用对羊毛织物毡缩的贡献很小。(4)基于温度、含水率以及机械作用方式和强度对羊毛针织物尺寸收缩影响的研究结果,兼顾烘干速率、单位能耗除湿量、烘干均匀度以及织物外观平整度等性能指标,从织物运动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不可机洗羊毛产品(以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为代表)和机可洗羊毛产品(以氯化-赫克塞特整理羊毛针织物为代表)的烘干方案,即在烘干过程中,对于不可机洗羊毛产品,要求避免与接触物之间发生表面切向的机械作用;对于机可洗羊毛产品,优选抛落高度较大且偶尔伴有翻滚的运动方式。上述烘干方案与现有羊毛织物“平铺烘干”或“贴壁烘干”的方法相比,能耗可大大降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点:(1)揭示出滚筒烘干过程中未经防缩整理和经过防缩整理羊毛表面结构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尺寸收缩变化和机理。即,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发生的尺寸收缩主要由毡化引起;而经过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的尺寸收缩主要由含水率降低引起。(2)揭示了滚筒烘干过程中未经防缩整理羊毛针织物含水对其毡缩的影响机理。即,吸附水影响羊毛纤维弯曲性能、弹性等机械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含水较多的羊毛纤维,其刚度、初始模量较低,在机械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缠结及拉紧,从而加剧羊毛织物毡缩。(3)基于干衣机平台中示踪织物运动过程的位置分布以及脱线布的脱线率,研究发现滚筒转动过程中机械作用方式和强度均对羊毛织物毡缩程度有显着影响。相同机械强度下,滚筒转动过程中织物间摩擦作用比织物与筒壁间的撞击作用对羊毛织物毡缩的影响(贡献)显着。羊毛织物的毡缩主要发生在机械作用力施加的方向。(4)提出了不可机洗羊毛织物和机可洗羊毛织物的烘干新方案。即,在烘干过程中,对于不可机洗羊毛织物,重点要避免毡缩,要求避免与接触物之间发生表面切向的机械作用;对于机可洗羊毛织物,重点要提高烘干效果和降低能耗,优选抛落高度较大且偶尔伴有翻滚的运动方式。上述烘干方案与现有羊毛织物“平铺烘干”或“贴壁烘干”的方法相比,能耗可大大降低。从理论意义来讲,探究滚筒干衣机中热、湿、机械作用对羊毛针织物收缩的影响规律及其原因,有利于丰富和深化羊毛织物毡缩机理。从实际意义来讲,优化设计的羊毛织物滚筒干衣机程序不仅达到了降低未经防缩整理羊毛织物毡缩的目的,而且总体烘干能耗大大降低。

周慧玲[4](2021)在《电雾化壳聚糖和过氧化氢对羊毛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羊毛纤维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纤维,具有特殊的卷曲性,因此羊毛类织物具有保暖性好、弹性优、透气透湿等优点,是高档服装的首选材料。然而,羊毛纤维表面具有特殊的鳞片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会发生定向摩擦作用,导致针织类羊毛织物表面容易产生毛球,极大地影响了羊毛服装的外观和穿着,需要对羊毛织物进行相关表面整理以获得更好的服用性能。目前,羊毛织物的整理工艺存在整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对织物损伤较大等缺点,而电雾化技术由于整理剂的使用量极少,却能产生大量单分散、小尺寸微粒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在纺织服装领域,电雾化技术主要集中于纯棉织物和无纺布等织物的功能性研究,对羊毛织物的表面整理尚有空白,因此本文利用电雾化技术对羊毛织物进行表面整理,选取常见的环保型整理剂过氧化氢和壳聚糖溶液进行电雾化处理,并将其产生的微粒沉积在羊毛织物上,开展羊毛织物表面性能影响的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表征和分析了过氧化氢和壳聚糖溶液的特性。通过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和壳聚糖溶液电导率、粘度以及表面张力特性的表征,结合预实验和相关文献结论,确定了电雾化技术适用的溶液浓度范围:壳聚糖溶液浓度在1.0wt%以下可被成功电雾化处理,高于此浓度值后,由于壳聚糖溶液粘度过大,在电雾化过程中溶液容易堵塞毛细针尖而无法持续产生有效微粒;研究中使用的过氧化氢溶液浓度适用于电雾化工艺技术处理。(2)分析了电雾化工艺参数对壳聚糖微粒形貌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探究施加电压、液体流速和溶液浓度这三个因素对壳聚糖微粒产生的影响,得到对壳聚糖微粒形貌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施加电压。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得出在脉动锥射流雾化模式下,电雾化壳聚糖溶液产生的微粒平均粒径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液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大。确定后续整理织物的电雾化壳聚糖溶液工艺条件为:施加电压7.5k V,液体流速4μL/min;根据产生壳聚糖微粒时处于的雾化模式确定电雾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工艺条件为:施加电压6.5k V,液体流速4μL/min。(3)研究了电雾化不同整理剂整理羊毛织物后的表面性能变化并进行了机理分析。a.电雾化壳聚糖溶液整理羊毛织物后,织物的抗起毛起球等级最高可提升1级以上,电雾化处理较短时间(60min)内,壳聚糖溶液浓度越高,整理效果越好,长时间(240min)电雾化整理后,较高浓度的壳聚糖溶液不能继续带来更好的抗起毛起球效果;随着电雾化壳聚糖溶液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增长,羊毛织物表面白度值下降越明显,主观评价织物的光滑感有所提升,织物的柔软感轻微下降。通过扫描电镜图片可观察到壳聚糖微粒在羊毛纤维上的附着,热重分析曲线可发现电雾化壳聚糖整理后织物裂解过程中失重率增加。b.电雾化过氧化氢溶液整理羊毛织物后,织物的抗起毛起球等级最高可提升0.5级;随着电雾化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增长,羊毛织物表面白度值增加。过氧化氢浓度过高、处理时间过长对织物的损伤也越严重,造成织物变薄变柔软。扫描电镜图片可观察到羊毛纤维表面鳞片被破坏,热重分析曲线可发现电雾化过氧化氢整理后织物在裂解过程中失重率增加。c.电雾化3%过氧化氢和0.4wt%壳聚糖溶液协同整理羊毛织物后,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提升效果优于电雾化壳聚糖溶液整理;协同整理后羊毛织物表面白度值增加,但低于电雾化过氧化氢溶液整理样;随着协同处理时间的增长,主观评价织物的光滑感提升,柔软感下降。通过扫描电镜图片可观察到羊毛纤维被过氧化氢氧化后,壳聚糖微粒附着程度更高,热重分析曲线可发现电雾化协同整理后裂解和炭化过程中样品的失重率高于未处理样。本课题利用电雾化技术整理羊毛织物,可为今后的羊毛织物表面整理提供新技术方向。对电雾化技术进行的原理性基础研究,可以为今后赋予纺织品功能性整理提供参考。

王乐[5](2020)在《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羊毛防缩处理是毛纺加工的重要环节。现行的氯化防缩法污染严重,而已有的无氯防缩技术均未能产业化推广。蛋白酶法作为新型的绿色加工技术,是近年来羊毛防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现有蛋白酶法防缩技术普遍存在的耗时长、纤维损伤大等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展开系统研究,最终实现蛋白酶法羊毛毛条快速防缩处理的产业化应用。基于蛋白酶与羊毛鳞片层的反应特性,本文创建了以活化剂和蛋白酶Savinase 16L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通过浸渍处理,该体系可有效剥除羊毛鳞片。研究发现,活化剂可打开羊毛鳞片中的二硫键,使羊毛纤维表面结晶指数降低、羊毛蛋白质链段中部分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转变为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使鳞片层变疏松,提高了酶对羊毛蛋白质底物反应位点的可及性,从而提高酶对羊毛鳞片的水解效率,进而由“点”及“面”式地剥除羊毛鳞片。通过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蛋白酶法羊毛剥鳞改性的高效催化理论和方法,为实现羊毛快速防缩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高效催化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为基础,创建了基于多次浸轧处理模式的蛋白酶法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技术。研究发现,连续浸轧过程可促使“物理”剥鳞与“生化反应”剥鳞协同进行,可显着提高高效催化体系对羊毛鳞片的剥除效率。采用高效催化体系在温度50℃、p H值为8.0条件下连续浸轧处理2.5 min(连续浸轧5次,30秒/次)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即可被大量剥除,试样TM31 5×5A测试毡缩面积变化率为-1.65%,达到“可机洗”要求。突破了生物酶在纺织上应用时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传统认知。通过连续化加工装备研制、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研究,攻克了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技术产业化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包括工作液循环系统、保温系统、喷淋系统、药剂补加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装备的连续化蛋白酶法防缩生产线,并形成了共九槽的产业化生产处理工艺。处理过程稳定,产品品质优良。实现了蛋白酶法连续快速防缩加工产业化技术应用的重大突破。

杜壮[6](2019)在《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及羊毛角蛋白的生物医用研究》文中提出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层的存在使得羊毛织物在水洗受到机械外力时纤维发生毡缩。羊毛纤维主体几乎全部由角蛋白构成,角蛋白且具有大量的活性基团,能够与各种交联剂以及纳米贵金属产生相互作用。其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可降解性使得它在纺织、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展角蛋白对羊毛织物的无氯防毡缩研究,第二部分是探索角蛋白包覆纳米金棒在生物医药中的潜在应用。首先,采用碱性蛋白酶从羊毛织物中提取角蛋白多肽(KPs),依据L-半胱氨酸具有还原性的巯基,且生态环保,采用其在一定条件下对羊毛织物预处理,破坏羊毛纤维表面的二硫键,提高纤维反应性。随后将提取的KPs交联至预处理后的羊毛织物表面,用于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处理,并将KPs循环回用,降低毡缩率的同时使整理过程更加环保。在此研究中探讨了最佳酶活条件为pH 8.0,温度60℃,并且在酶用量为2.0 mg/mL时角蛋白的提取效率最高,为51.5%。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得此条件下提取的角蛋白重均分子量为5271,因此含有大量的多肽,提取的角蛋白溶液为角蛋白多肽溶液。结合织物的强力、毡缩率等探讨了L-半胱氨酸对羊毛织物的预处理最佳工艺,此时织物的面积毡缩率降低至7.8%左右,随后采用KPs对织物进行浸渍整理,收集浸渍后的KPs残液,将KPs整理后的织物浸渍交联剂甘油二缩水甘油醚(GDE),随后进行焙烘完成整理,将收集的KPs残液通过补加新鲜KPs的方式循环回用。通过分析KPs交联整理前后以及循环回用KPs对织物的性能的影响,探讨KPs交联整理的效果。结果表明经10 g/L的GDE交联KPs后整理的织物面积毡缩率仅0.3%,而且柔软度相对原布有所改善,亲水性也有所提高,织物的失重和强力损伤均在接受范围之内,KPs循环回用10次对整理后织物的性能几乎无影响,仅KPs的分子量略有降低。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对整理前后的织物表面进行分析,经L-半胱氨酸预处理后织物表面鳞片层遭到破坏,纤维表面活性基团暴露出来,二硫键含量有所降低,氧元素含量有显着提高,碳元素含量显着降低。经过KPs交联整理后,KPs能有效填塞织物的鳞片层间隙并交联覆盖在纤维表面,由于KPs中存在的大量-OH,-NH2以及-COOH等基团有效提高了织物表面的亲水性。KPs的循环回用不影响最终织物的整理效果。其次,水性聚氨酯(WPU)作为常用的无氯防毡缩整理剂有较好的防毡缩效果,但往往用量过高,整理后的织物手感较差,可采用增强WPU的方法降低WPU的用量改善整理后织物手感。基于酶法提取的角蛋白多肽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活性-NH2,-COOH等基团,理论上与WPU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并能够和WPU中的-NCO基团形成交联。因此,将上述提取的KPs与工业水性聚氨酯(WPU-1)复配后对羊毛织物进行防毡缩整理。探讨了WPU-1浓度以及KPs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仅使用WPU-1对织物整理时,达到服用标准时的用量约为110 g/L,此时织物虽具有较好防毡缩效果,但手感较差。当WPU-1用量为50 g/L时加入4%的KPs进行整理,此时织物的毡缩率、强力基本和110 g/L纯WPU-1的整理效果相当,降低了55%的WPU-1用量,同时织物手感得到改善。将WPU-1和KPs复配成膜,探讨KPs降低WPU-1用量的机理。通过对复合膜进行强力、动态机械热分析(DMA)等测试表明当KPs的添加量为2%和4%时,复合膜在玻璃化温度附近的储能模量相对纯WPU-1分别增加了2倍和1.5倍,加入2%的KPs时相对纯WPU-1膜,复合膜的断裂强力提升了55.6%。说明KPs对WPU-1有显着的增强效果,通过红外光谱(FTIR)可以看出复合膜机械强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KPs中含有的-NH2和-COOH等基团能够和WPU-1中的-NCO形成交联或与其中的羰基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同时基于KPs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WPU-1/KPs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有所改善说明复合乳液更加环保,即经WPU-1/KPs复合乳液整理的织物被丢弃后更加容易被生物降解。此外,基于增强WPU-1,进而能够降低WPU-1对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时的用量的原理,尝试了采用氨基改性空心纳米二氧化硅(HSNs-NH2)增强WPU-1用于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获得了较好的防毡缩效果,并改善了整理后织物的手感。最后研究了角蛋白材料包覆纳米金棒的应用。鉴于前述L-半胱氨酸对羊毛纤维的预处理效果显着,破坏纤维肽链并产生二硫键的交换,以及自由巯基,而此类基团能够与纳米金棒形成稳定的键合。因此采用L-半胱氨酸在一定条件下从羊毛纤维中提取角蛋白,利用角蛋白中含有的自由巯基以及二硫键包覆种子法制备的纳米金棒,探索角蛋白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采用L-半胱氨酸从羊毛纤维中提取的角蛋白有较好的水溶性,并含有约0.25 mM/g的巯基,将其溶解后包覆种子生长法制备的纳米金棒,通过TEM以及粒径分析表明制备的纳米金棒粒径为55 nm左右。通过AuNRs@Kr和AuNRs的粒径、TG、紫外-可见光谱、zeta-电位测试等表明角蛋白有效包覆了纳米金棒(AuNRs@Kr),并提升了其在PBS以及培养基中的稳定性。AuNRs@Kr对小鼠成纤细胞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并且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采用808 nm激光(NIR)对AuNRs@Kr照射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光热效果。在AuNRs@Kr中载入盐酸阿霉素(AuNRs@Kr-DOX)后探讨了pH、NIR以及谷胱甘肽(GS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AuNRs@Kr-DOX具有pH/NIR/GSH三种响应性。并通过流式细胞仪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对药物释放行为进行定性分析。表明纯DOX较容易穿透细胞膜和细胞核结合,而AuNRs@Kr-DOX则主要分布在细胞的核内体和溶酶体。从荧光显微镜和细胞毒性分析可知,采用AuNRs@Kr-DOX+NIR对4T1细胞的治疗效果远好于单独的DOX化学治疗或者单独的AuNRs@Kr光热治疗效果。

罗晶[7](2018)在《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豆蛋白胶黏剂被广泛地研究,用于替代人造板工业普遍采用的醛类胶黏剂。但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耐水胶接性能差、黏度高等问题制约其工业化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交联增强理论为指导,采用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利用交联剂结构调控胶黏剂的交联结构,通过对改性前后胶黏剂固体含量、黏度、残留率、吸湿性、功能基团变化、热稳定性、断面形态、结晶度的表征,解明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与胶接机理,揭示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过程是胶黏剂水分蒸发蛋白分子相互缠绕形成分子间力和分子重组形成结晶区的过程,胶黏剂内聚力来源于分子间的互锁作用力和分子间力。变性剂使蛋白分子舒展有利于胶黏剂固化过程中的分子缠绕、分子间力形成、结晶区形成(结晶度提高17.6%),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变性剂改性后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21.6%。2)环氧化物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有效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a)环氧化物M85与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降低蛋白分子结晶度(结晶度降低21.8%),加入12 wt%的M85,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49.65%,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呙 236.7%,达 1.12 MPa。(b)环氧化三聚氰胺(MEP)将刚性三嗪环结构引入大豆蛋白胶黏剂体系,提高了胶黏剂硬度和耐水胶接性能,并且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胶块断面更加致密平滑,加入6 wt%的MEP,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0.5%、黏度降低13.5%、残留率达85.3%、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增加281.1%达1.41 MPa。。与其它胶黏剂相比,MEP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比相同含量聚酰胺聚胺表氯醇树脂(PAE)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高出57.0%,比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的增强效果分别高出26.0%和340.0%。(c)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将长链结构引入胶黏剂交联体系,形成韧性交联体系使固化胶块断面更为平滑致密、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加入6 g NGDE(100 g大豆蛋白胶黏剂),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2.5%、黏度降低90.5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86.2%,达1.12 MPa。与相同加入量(6 g)的PAE增强胶黏剂相比提高19.1%,与商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相当。(d)聚丙烯酸酯乳液(AE)可以与交联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形成韧性互穿网络结构提高胶黏剂性能。使用氨水和环氧氯丙烷合成三环氧丙烷基胺(TGA)作为交联剂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添加8%TGA,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5.1%,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86.8%。加入8%AE改性后,胶黏剂耐水性能、胶合板干强度、胶合强度进一步提高24.6%、44.0%、47.9%。3)木质素基树脂(LR)可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LR分子自交联可与大豆蛋白分子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该结构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增强、胶层变致密。由于小分子量的LR可以有效渗入胶层形成胶钉,增加胶黏剂与木材的机械结合力,从而使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加入10 wt%LR可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能3.7%,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00%,达1.05 MPa。4)环氧化树皮提取物(EBE)可以与大豆蛋白上活性基团反应,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交联密度,加入10 wt%的EBE胶黏剂黏度降低69.8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187.0%,胶黏剂吸湿率降低17.7%。EBE与大豆蛋白形成的交联结构可以有效阻止水分侵入提高胶黏剂耐水性、降低胶黏剂表面吸湿率,提高胶黏剂热稳定性。

丁长旺[8](2013)在《整理助剂对变异山羊绒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山羊绒是世界上珍贵的天然纺织原料之一,纤维细而均匀,柔软而富有弹性,光泽柔和,保暖性好。我国山羊绒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位,但近些年来由于山羊品种改良和饲养条件等的改变,使山羊绒纤维发生了一些变异,如绒纤维变粗,粗毛变细,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二细纤维和两型纤维,给山羊绒纤维的生产加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课题选用双氧水、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二氯异氰尿酸钠(DCCA)对变异山羊绒纤维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绒纤维、二细纤维、两型纤维、粗毛的性能和结构进行测试分析,为变异山羊绒纤维的生产加工提供科学参考。分别选用双氧水、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高锰酸钾、二氯异氰尿酸钠(DCCA)5种氧化剂对变异山羊绒纤维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前后四种类型纤维的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①双氧水与过氧乙酸处理效果相似,对四种类型纤维各指标影响较小。在双氧水浓度为8%时,绒纤维、二细纤维强力损失率分别为10.95%和3.89%,两型纤维、粗毛的强力损失率在6.00%以内;处理后绒纤维、二细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降低,而两型纤维和粗毛的断裂伸长率增大;处理后绒纤维和二细纤维的摩擦效应变小,而两型纤维和粗毛的摩擦效应增大。②经次氯酸钠或DCCA处理后,四种类型纤维的摩擦效应明显减小,并且对纤维的强伸性能影响很大。经浓度为14%的次氯酸钠处理后,绒纤维、二细纤维强力损失率在20.00%以上,两型纤维和粗毛的强力损失率分别为16.97%和11.28%;四种类型纤维的摩擦效应大幅下降,经浓度为7%的DCCA处理后,绒纤维的静摩擦效应和动摩擦效应分别由处理前的23.99%和20.82%下降到4.91%和4.18%。③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处理效果相似,以浓度为15%的高锰酸钾为例,处理后绒纤维强力损失率为37.14%,静摩擦效应和动摩擦效应分别为4.95%和4.18%。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氧化剂种类、氧化剂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对变异山羊绒纤维的影响,对四种类型纤维进行正交分析,结果表明:①影响纤维拉伸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氧化剂种类;影响纤维摩擦效应的因素依次为:氧化剂种类、氧化剂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②综合分析得出,较优试验方案为A3B2C2D3:氧化剂DCCA浓度5%,处理温度40℃,处理时间50min。然后用较优试验方案对十个产区的变异山羊绒纤维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不同产区之间四种类型纤维的拉伸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纤维摩擦效应在11.79%以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处理前后变异山羊绒纤维的表面鳞片形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不同氧化剂处理后,变异山羊绒纤维的鳞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双氧水处理后,绒纤维和二细纤维的鳞片边缘棱角钝化,变得光滑;高锰酸钾和DCCA对纤维鳞片的作用很剧烈,经高锰酸钾或DCCA处理后,纤维鳞片变薄,鳞片脱落,并有少许鳞片粘附在纤维表面。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处理前后变异山羊绒纤维的化学基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DCCA处理对变异山羊绒纤维大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纤维大分子中的二硫键被氧化断裂,纤维中无规则结构增加。

王春霞[9](2008)在《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文中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外贸顺差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对环境污染最大、耗能和耗水最大的工业之一。据有关方面统计,纺织行业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吨,其中印染废水还具有脱色困难、含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因此,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印染废水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进原有的纺织印染和后整理的工艺路线。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气态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过程相比,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不耗水、不用化学试剂等优点。尤其是低温等离子体中高能量的电子及其它激发态或电离态的粒子仅在被处理物体表面几十纳米深度范围内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而较低的气体温度使得材料内部的性质不发生变化,因此,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可以用于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随着人们对纺织行业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日益限制,等离子体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纺织品预处理和后整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欢迎,已经呈现出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大多数等离子体处理过程都是在低压下进行,这不仅需要昂贵的真空体系,而且由于要抽真空,不能实现在线处理,使得较低附加值的纺织品一类的产品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工业化处理。与之相比,国际上最近几年来正在积极开发的常压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与低压等离子体处理不同,常压等离子体可以直接加入现有的生产流水线,实现在线处理纺织品。对于纺织品一类的多孔材料,等离子处理效果不仅局限于基体表面几十纳米范围内,而且需要等离子中活性物种能够在保持活性的前提下通过材料中的孔隙穿透到材料的其它内表面进行处理。由于纺织品的特殊结构和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常压等离子体在线处理纺织品中等离子体和纺织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真空中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真空中,等离子体可以在两块极板中或在线圈中比较均匀地产生,充满整个容器的,所以一般而言,被处理物的所有表面都能直接接触到等离子体而被处理。而在常压下,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目前比较有希望在纺织品处理中应用的喷射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系统中,等离子体是在一个喷头中产生后向外喷射而形成的等离子射流,被处理材料只有一部分表面与等离子射流直接接触而得到处理,纤维集合体如纱线织物等纺织品的其它内表面的处理则取决于等离子射流中活性粒子通过孔隙与纺织品内表面相互作用的能力。基于上述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为了确保等离子射流能够均匀地处理纺织品中纤维的所有表面,必须研究常压等离子射流穿透纺织品的能力和处理的均匀性及其与纺织品结构、处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且需要发展新的理论来解释常压等离子射流中活性粒子、非活性粒子和被处理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指导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一类的多孔材料。因此,本课题利用本实验室最近从国外引进的喷射式常压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从单纤维到织物系统地研究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能力,利用纤维集合体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吸湿性、染色性、粘结性等性能提高的特点,电子扫描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面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来探测纤维表面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测定静态和动态接触角、对水滴吸收时间以及芯吸高度等方法来确定表面吸湿性的改善;通过光学、荧光、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和表观色深值K/S来表征染色性的改善;通过测定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来表征纤维粘接性的提高。本文首先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单纤维整个表面的改性效果是否均匀,具体方法是将尼龙6纤维经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不同时间后,测定处理前后纤维的吸湿性和染色性。使用DCA315动态接触角仪测定纤维的前进角和后退角,使用普通、荧光和激光共焦扫描三种显微镜观察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情况。处理后纤维的前进角和后退角分别下降10~20°和20~30°,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的深度加大且分布均匀,说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单纤维整个表面的改性效果是均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产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使纤维表面粗糙以及在纤维表面引入极性基团,这都有助于纤维吸湿性和染色性的提高,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单纤维的均匀性增加。其次本文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无捻和有捻纱线中不同位置的纤维的处理效果。首先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无捻涤纶平行长丝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单丝的改性效果是否均匀,将处理后的长丝束截面看作圆形并分成六层,每层包括10根左右单丝,分别测定其静态接触角,结果表明处理后长丝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单丝的接触角无明显差异,但都小于原样的接触角,说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平行长丝束时的处理效果能够渗透到每根单丝的表面。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有捻纱线的渗透性,采用四种捻度不同的超高模量聚乙烯丝束为模型,测定处理前后纤维接触角以及与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随捻度的增加,接触角增加,纤维和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度减小,且两者的离散程增加,说明捻度的增加减弱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纱线渗透能力。在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单纤维和纱线的处理特点以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的渗透性及其渗透深度。首先采用羊毛机织物为模型,研究处理的工艺参数对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通过改变输出功率、处理时间、喷头与织物间距离、气体温度以及织物移动速度来研究羊毛织物处理后正反面吸湿和染色性能的变化及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射流的处理效果以及在织物中的渗透性与处理时间、功率以及气体温度成正比,与基体移动速度无关,当喷头与织物间距离小于1mm或大于6mm时,等离子的处理效果较差且几乎没有渗透,而当距离为2~3mm左右时,处理效果及其渗透性最佳。因此,为了使织物正反面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且正反面性能差异小,应该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参数,使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达到最佳效果。等离子体对织物的渗透能力和织物的孔隙大小及分布有很大关系。为了研究织物孔径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选取厚度相同孔径及其分布不同的几块涤纶织物,将纤维平行且紧贴布面粘贴在织物的正反面,采用在上一个实验中摸索出的常压等离子射流渗透效果最佳的工艺参数处理试样后,测试未处理纤维和处理后织物正反面纤维的接触角的变化,从而得出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与织物孔径的关系,当孔径大于200μm时,处理效果可以完全渗透,而当孔径小于10μm几乎无渗透。常压等离子射处理较厚重的织物甚至是几层织物时,需要了解等离子射流对不同孔径织物的渗透深度。我们将几层涤纶机织物粘贴在一起模拟一定厚度的织物,进行氦气/氧气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通过测定织物对水滴吸收的时间和芯吸高度分别来评价每层织物正反面的亲水性,研究发现,在一定处理时间范围内,随着织物孔径的增加,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织物表面改性的深度相应增加,结果表明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孔径为200μm的涤纶机织物中能渗2mm左右。为了确定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时间和织物表面改性的渗透深度的关系,以氦气和氧气分别作为载气和反应气体,对四层涤纶机织物叠放在一起的试样处理不同的时间。每层织物的正反面对水滴吸收时间由200s下降至约0s,每层织物的芯吸高度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线性增加,而随着层数增加而线性关系下降,在得出处理时间和层数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深度与处理时间的经验模型,预测出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织物中的渗透深度最多达六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能有效快速地穿透一定厚度的纺织品,掌握了如何有效地处理纺织品从而使其各个表面性能在一定处理条件下都能取得最佳的等离子体改性效果。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材料的均匀性和渗透性与处理工艺参数以及纺织品的结构参数有关,前者有处理时间、功率、气体温度、喷头与织物间距离;后者为表征不同纺织品特征的结构参数,如纱线捻度、织物结构或孔径等。另外,本文探讨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的渗透机理,建立了处理织物的渗透深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常压等离子射流最大渗透深度。这将会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刚,闫克路[10](2001)在《精纺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综述》文中提出综述了羊毛防毡缩的原理和目前的整理方法 ,分析了各种整理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

二、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象(论文提纲范文)

(1)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鳞片改性技术
        1.2.2 织物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蛋白酶改性处理
        2.2.3 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
        2.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织物性能表征
        2.3.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测定
        2.3.3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性能分析
        2.4.2 织物性能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关系
        2.4.3 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铺展和渗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毛织物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处理
        3.2.3 墨滴的铺展
        3.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3 测试与表征
        3.3.1 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3.3.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织物性能表征
        3.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3.3.4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3.4.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性能
        3.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对比
        3.4.4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喷墨印花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改性处理
        4.2.3 墨滴的铺展
        4.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处理液电导率测试
        4.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4.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4.3.4 墨滴的铺展和分布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织物表面结构和性质
        4.4.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对墨滴铺展的影响
        4.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的协同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处理
        5.2.3 墨滴的铺展
        5.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5.3 测试与表征
        5.3.1 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处理液性能测试
        5.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5.3.3 喷墨印花效果测试
        5.3.4 墨滴的铺展、渗透和分布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织物表面性能
        5.4.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
        5.4.3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纺整理剂研究现状
        1.1.1 毛纺整理剂概述
        1.1.2 毛纺整理剂种类及研究现状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2.1 壳聚糖
        1.2.2 壳聚糖衍生物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抗菌材料的研究
    1.3 兔毛及产品的研究现状
        1.3.1 兔毛纤维的概述
        1.3.2 兔毛纱线的研究现状
        1.3.3 兔毛织物整理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
        2.3.1 N-CCTS合成原理
        2.3.2 醚化剂CHPTMAC-ethyl的合成
        2.3.3 N-CTS的合成
        2.3.4 N-CCTS的合成
    2.4 制备N-CCTS反应条件的优化
    2.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表征
        2.5.1 扫描电镜(SEM)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13)CNMR)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6 溶解性能的测定
        2.5.7 取代度的测定(DS)
        2.5.8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5.9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合成N-CCTS的反应条件优化
        2.6.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SEM和 XRD分析
        2.6.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FTIR分析
        2.6.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13)CNMR分析
        2.6.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XPS分析
        2.6.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溶解性能分析
        2.6.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6.8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MIC值的测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CCTS对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3.3.1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流程的确定
        3.3.2 单因素法探究抑菌整理工艺
        3.3.3 响应面法优化抑菌整理工艺
    3.4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3.4.1 兔毛织物强力测试
        3.4.2 兔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3.4.3 兔毛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抑菌整理工艺单因素变量结果与分析
        3.5.2 抑菌整理工艺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分析
        3.5.3 抑菌兔毛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3.5.4 抑菌兔毛织物耐洗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
        4.3.1 抑菌整理液的制备
        4.3.2 “三防”整理液的制备
    4.4 兔毛织物“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流程
    4.5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4.5.1 织物微观形貌
        4.5.2 织物白度测试
        4.5.3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4.5.4 织物透气性测试
        4.5.5 织物柔软度测试
        4.5.6 织物掉毛量测试
        4.5.7 织物起毛起球性测试
        4.5.8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4.5.9 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织物微观形貌分析
        4.6.2 织物白度分析
        4.6.3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4.6.4 织物透气性分析
        4.6.5 织物柔软度分析
        4.6.6 织物掉毛量分析
        4.6.7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分析
        4.6.8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滚筒干衣机中热湿机械作用下羊毛针织物毡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回顾
        1.2.1 羊毛纤维组成与结构
        1.2.2 羊毛织物尺寸收缩
        1.2.3 干衣机烘干研究
        1.2.4 干衣机中织物收缩相关研究
    1.3 研究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滚筒烘干过程中不同羊毛针织物收缩研究
    2.1 引言
    2.2 不同织物参数羊毛针织物收缩规律
        2.2.1 实验材料准备
        2.2.2 实验过程
        2.2.3 测试方法
        2.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羊毛针织物烘干过程中尺寸变化趋势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过程
        2.3.3 测试方法
        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干衣机中羊毛针织物温度和含水率对其收缩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测试方法
        3.2.4 结果与讨论
    3.3 不同加热丝功率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过程
        3.3.3 测试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干衣机中机械作用对羊毛针织物毡缩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转速条件下机械作用对羊毛针织物收缩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测试方法
        4.2.4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羊毛织物滚筒烘干程序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滚筒烘干程序设计依据
        5.2.1 不可机洗羊毛织物
        5.2.2 机可洗羊毛织物
    5.3 烘干程序优化方案
    5.4 应用场景能耗估算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不同整理羊毛直径分布
    附录B 未经防缩整理的羊毛在恒温恒湿室平衡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附录C 色牢度试验机中不同含水率的羊毛纤维毡化
    附录D 纤维摩擦系数测试仪
    附录E 湿纤维和干纤维摩擦系数实验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4)电雾化壳聚糖和过氧化氢对羊毛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回顾
        1.2.1 电雾化技术简介
        1.2.2 电雾化技术在纺织领域研究现状
        1.2.3 羊毛纤维特征
        1.2.4 羊毛织物表面整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不足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壳聚糖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备及参数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溶液制备
        2.3.2 仪器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电导率
        2.4.2 粘度
        2.4.3 表面张力
        2.4.4 溶液浓度界值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电雾化制备壳聚糖微粒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壳聚糖微粒的制备
        3.3.1 实验设计
        3.3.2 电雾化制备壳聚糖微粒
        3.3.3 壳聚糖微粒形态的控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壳聚糖微粒形貌
        3.4.2 溶液浓度对微粒形貌的影响
        3.4.3 施加电压对微粒形貌的影响
        3.4.4 液体流速对微粒形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电雾化壳聚糖和过氧化氢整理羊毛织物及表面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测试方法
    4.3 羊毛织物表面性能测试
        4.3.1 试样预处理
        4.3.2 实验过程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电雾化壳聚糖溶液整理
        4.4.2 电雾化过氧化氢溶液整理
        4.4.3 电雾化过氧化氢与壳聚糖溶液协同整理
        4.4.4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4.4.5 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电雾化整理后羊毛织物表面性能测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毛纤维概述
        1.2.1 羊毛结构特征
        1.2.2 羊毛纤维蛋白质结构及组成
        1.2.3 羊毛纤维的化学特性
    1.3 蛋白酶概述
        1.3.1 蛋白酶的来源及分类
        1.3.2 酶催化理论
        1.3.3 酶催化特点及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3.4 蛋白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 羊毛毡缩及防缩机理
        1.4.1 羊毛毡缩机理
        1.4.2 羊毛防缩机理
    1.5 羊毛防缩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氯化处理
        1.5.2 蛋白酶法防缩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 其他主要无氯羊毛防缩处理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羊毛鳞片的蛋白酶高效催化降解体系设计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蛋白酶高效催化体系的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及工艺
        2.3.3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高效催化体系的优化
        2.4.2 活化剂对羊毛作用机制
        2.4.3 活化剂与蛋白酶16L的协同作用
        2.4.4 高效催化体系与羊毛作用机理分析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工艺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蛋白酶高效催化体系快速连续防缩处理加工方法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3.2 实验方法及工艺
        3.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效催化体系与羊毛纤维快速作用分析
        3.4.2 浸轧过程对高效催化体系处理羊毛纤维的影响
        3.4.3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处理工艺研究
        3.4.4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过程分析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快速防缩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及工艺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设备研制
        4.3.2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式快速防缩产业化工艺研究
        4.3.3 产业化生产稳定性及产品品质
        4.3.4 蛋白酶法防缩技术在精纺毛织物加工中的拓展应用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及羊毛角蛋白的生物医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羊毛的结构
        1.1.1 羊毛的结构特征
        1.1.2 羊毛的角蛋白结构
    1.2 羊毛角蛋白的提取
        1.2.1 还原法提取角蛋白
        1.2.2 氧化法提取角蛋白
        1.2.3 酸碱水解法提取角蛋白
        1.2.4 生物酶法提取角蛋白
        1.2.5 熔融尿素法提取角蛋白
        1.2.6 金属盐法提取角蛋白
        1.2.7 离子液体法提取角蛋白
        1.2.8 过热水法提取角蛋白
    1.3 角蛋白的应用
        1.3.1 角蛋白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
        1.3.2 角蛋白在纳米金材料中的应用
        1.3.3 角蛋白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 羊毛的防毡缩整理
        1.4.1 氯化法防毡缩整理
        1.4.2 氧化法防毡缩整理
        1.4.3 生物酶法防毡缩整理
        1.4.4 涂层法防毡缩整理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L-半胱氨酸预处理和角蛋白多肽循环回用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羊毛织物及羊毛毛条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3.1 蛋白酶活性分析
        2.3.2 酶法提取角蛋白多肽
        2.3.3 提取的KPs的表征
        2.3.4 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以及角蛋白多肽的循环回用
    2.4 测试方法
        2.4.1 羊毛织物的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羊毛角蛋白多肽的提取
        2.5.2 羊毛织物的预处理
        2.5.3 织物的交联整理
        2.5.4 KPs的循环回用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羊毛角蛋白多肽增强水性聚氨酯对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羊毛织物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步骤
        3.3.1 角蛋白多肽(KPs)的提取
        3.3.2 KPs与 WPU-1 复配制备复合膜及复合乳液的防毡缩整理
        3.3.3 氨基化HSNs的制备及其和WPU-1 复合乳液的防毡缩整理
    3.4 测试方法
        3.4.1 复合膜的表征
        3.4.2 织物性能的表征
    3.5 结果与讨论
        3.5.1 WPU-1/KPs复配乳液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
        3.5.2 WPU-1/KPs复合膜的测试
        3.5.3 WPU-1/HSNs-NH_2 复配乳液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羊毛角蛋白包覆纳米金棒用于体外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步骤
        4.3.1 纳米金棒(AuNRs)的合成
        4.3.2 角蛋白的提取
        4.3.3 角蛋白包覆纳米金棒的制备
        4.3.4 角蛋白包覆纳米金棒的载药
        4.3.5 细胞的培养
    4.4 测试方法
        4.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4.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4.4.3 元素含量分析
        4.4.4 热重分析(TGA)
        4.4.5 粒径(DLS)和电位分析
        4.4.6 光热效果测试
        4.4.7 纳米金棒的吸收光谱
        4.4.8 DOX的释放
        4.4.9 细胞毒性测试
        4.4.10 体外溶血性测试
        4.4.11 细胞吞入测试
        4.4.12 体外光热治疗分析
        4.4.13 角蛋白巯基含量的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纳米金棒的TEM分析
        4.5.2 吸光度和粒径分析
        4.5.3 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
        4.5.4 Zeta-电位分析
        4.5.5 纳米金棒改性前后的分散稳定性分析
        4.5.6 AuNRs@Kr的光热效果
        4.5.7 AuNRs@Kr的细胞毒性
        4.5.8 AuNRs@Kr的溶血性
        4.5.9 AuNRs@Kr-DOX的细胞毒性
        4.5.10 AuNRs@Kr-DOX的药物释放
        4.5.11 AuNRs@Kr-DOX的细胞摄入
        4.5.12 AuNRs@Kr-DOX的化学-光热协同治疗
    4.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质基胶黏剂应用现状
        1.1.1 单宁基胶黏剂
        1.1.2. 木质素基胶黏剂
        1.1.3. 淀粉基胶黏剂
        1.1.4. 蛋白基胶黏剂
        1.1.5. 生物质基合成树脂
    1.2. 生物质基胶黏剂存在问题
    1.3. 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进展
        1.3.1. 大豆蛋白胶黏剂原料与组成
        1.3.2. 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研究进展
        1.3.3. 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研究进展
    1.4. 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胶合板工艺研究进展
    1.5. 环氧化合物研究进展
    1.6. 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问题
    1.7.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1.8.3. 研究创新点
2. 环氧化合物交联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与机制
    2.1. 前言
    2.2. 环氧化物M85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2.2.1. 引言
        2.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2.5. 本节小结
    2.3. 环氧化三聚氰胺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2.3.1. 引言
        2.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3. 试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3.5. 本节小结
    2.4. 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2.4.1. 引言
        2.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4.3. 试验方法
        2.4.4. 结果与讨论
        2.4.5. 本节小结
    2.5. 丙烯酸酯乳液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2.5.1. 引言
        2.5.2. 试验材料和仪器
        2.5.3. 试验方法
        2.5.4. 结果与讨论
        2.5.5. 本章小结
3. 生物质基交联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3.1. 前言
    3.2. 木质素基树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3.2.1. 引言
        3.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4. 结果与讨论
        3.2.5. 本节小结
    3.3. 环氧化树皮提取物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3.3.1. 引言
        3.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3. 试验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本节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整理助剂对变异山羊绒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山羊绒纤维概述
    1.2 变异山羊绒及其分类
    1.3 山羊绒结构与性能研究现状
        1.3.1 山羊绒与羊毛的共同点
        1.3.2 山羊绒与羊毛的不同点
        1.3.3 山羊绒的理化性能
    1.4 羊毛染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羊毛防缩整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树脂整理法
        1.5.2 氧化整理法
        1.5.3 其它整理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山羊绒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2.3.2 山羊绒纤维摩擦性能测试
        2.3.3 山羊绒纤维表面形态观察
        2.3.4 山羊绒纤维白度测试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正交试验分析
3 变异山羊绒纤维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双氧水氧化处理
        3.1.1 双氧水
        3.1.2 处理条件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3.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2 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过氧乙酸氧化处理
        3.2.1 过氧乙酸
        3.2.2 处理条件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2.3.2 纤维摩擦能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次氯酸钠氧化处理
        3.3.1 次氯酸钠
        3.3.2 处理条件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3.3.2 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高锰酸钾氧化处理
        3.4.1 高锰酸钾
        3.4.2 处理条件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4.3.2 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二氯异氰尿酸钠(DCCA)氧化处理
        3.5.1 DCCA
        3.5.2 处理条件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1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5.3.2 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变异山羊绒纤维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正交试验设计
    4.2 变异山羊绒纤维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绒纤维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二细纤维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两型纤维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粗毛拉伸性能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正交试验白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产区变异山羊绒纤维二氯异氰尿酸钠处理结果与分析
    5.1 处理后不同产区变异山羊绒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产区绒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2 不同产区二细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不同产区两型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4 不同产区粗毛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处理后不同产区变异山羊绒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产区绒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不同产区二细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不同产区两型纤维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4 不同产区粗毛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处理前后变异山羊绒纤维形态结构分析
    6.1 试验样品与仪器
    6.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分析
    6.3 处理前后变异山羊绒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课题取得的主要结论
    7.2 本课题存在的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等离子体的定义
        2.1.2 等离子体的产生
        2.1.3 等离子体的分类
    2.2 等离子体处理机理
        2.2.1 表面清洁
        2.2.2 等离子体刻蚀及再沉积
        2.2.3 表面化学改性
        2.2.4 等离子体聚合
    2.3 等离子体处理后性能表征
        2.3.1 表面形态分析
        2.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2.3.3 吸湿性测定
        2.3.4 染色性测定
        2.3.5 界面粘结性能测试
        2.3.6 薄膜性能测试
    2.4 等离子体在纺织方面的应用
        2.4.1 吸湿性
        2.4.2 染色性
        2.4.3 粘结性
        2.4.4 羊毛防缩
        2.4.5 退浆
    2.5 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的尼龙6纤维染料分布的显微镜表征: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纤维的均匀性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材料
        3.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3.2.3 吸湿性测试
        3.2.4 纤维染色
        3.2.5 显微镜观察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3.2.8 单纤维强度测试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表面形态分析
        3.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3.3.3 吸湿性的提高
        3.3.4 染色性的改善
        3.3.5 单纤维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捻度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丝束表面均匀性影响: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纱线的渗透性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材料
        4.2.2 试样准备
        4.2.3 等离子射流处理
        4.2.4 吸湿性测定
        4.2.5 粘结性能测试
        4.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形态分析
        4.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4.3.3 涤纶长丝束的吸湿性
        4.3.4 UHMPE长丝束的吸湿性
        4.3.5 UHMPE长丝束的粘结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羊毛机织物正反面的改性:工艺参数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材料
        5.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5.2.3 吸湿性测定
        5.2.4 染色性测定
        5.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2.6 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形态分析
        5.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5.3.3 吸湿性和染色性的改善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织物孔径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渗透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材料
        6.2.2 试样准备
        6.2.3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
        6.2.4 亲水性测试
        6.2.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6.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6.2.7 单纤维强度测试
        6.2.8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形态分析
        6.3.2 表面化学分析
        6.3.3 接触角分析
        6.3.4 单纤维强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不同孔径织物中的渗透深度
    7.1 前言
    7.2 实验
        7.2.1 材料
        7.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7.2.3 吸湿性测试
        7.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7.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织物表面形态分析
        7.3.2 织物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7.3.3 吸湿性的改善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处理时间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织物中的渗透深度的影响
    8.1 前言
    8.2 实验
        8.2.1 材料
        8.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8.2.3 吸湿性测定
        8.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8.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8.3 结果和讨论
        8.3.1 表面形态分析
        8.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8.3.3 吸湿性的改善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D]. 安芳芳.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D]. 姜迎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滚筒干衣机中热湿机械作用下羊毛针织物毡缩研究[D]. 包伟. 东华大学, 2021(01)
  • [4]电雾化壳聚糖和过氧化氢对羊毛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D]. 周慧玲. 东华大学, 2021(01)
  • [5]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D]. 王乐.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及羊毛角蛋白的生物医用研究[D]. 杜壮. 东华大学, 2019(03)
  • [7]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D]. 罗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8]整理助剂对变异山羊绒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 丁长旺. 西安工程大学, 2013(12)
  • [9]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D]. 王春霞. 东华大学, 2008(12)
  • [10]精纺毛织物的防毡缩整理综述[J]. 杨刚,闫克路. 上海纺织科技, 2001(02)

标签:;  ;  ;  

氯树脂处理羊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