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单苗苗,刘子琼[1](2020)在《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推进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建设自贸港为逐步解决海南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及推动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海南省围绕医保政策建设推进、治理能力提升、医保基金监管、应急医保完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经验探索。推进海南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需要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视域下,结合海南省情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从善理念、优制度、全技术和精服务等方面向更高质量迈进,进而有效应对新时期常态化医疗保障风险和应急医疗保障风险。
葛珺瑢[2](2020)在《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个人经济增长、个人生活方式丰富、个人消费模式转变,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该怎样让老年人口高质量生活、有尊严生活,怎么把老龄化的挑战变成经济发展动力与社会发展机遇,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养老生活出现了很多种模式,如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异地养老模式、候鸟型养老模式等等。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是破解养老系列问题的关键,其中,候鸟型养老模式近年来更是成为养老市场的首要选择,它是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养老方式,适合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日常生活可自理的老年人,因而受到这类老年人们的青睐。在候鸟型养老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面临候鸟老人的适应性、养老地的适应性、候鸟老人与养老地的适应性等问题。通过对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分析,探寻模式存在的需求与推动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候鸟型养老模式的大环境进行了解,梳理现阶段国内外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后确定研究方向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及理论梳理概述。第三部分是对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探寻候鸟型养老模式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与候鸟老人的适应程度,并针对海南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实证调研。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海南候鸟型养老适应性的实证调研,找寻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发展到现阶段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深入探寻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程度及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后,为其推广到全国各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第五部分是结合上述研究与实证调研,找出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提升对策。在这个大背景下,利用海南省在此的经验教训做出总结,探寻问题、追溯源头、提出合理对策,推动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肖伊然[3](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提出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刘迪[4](2020)在《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开展协同战略以来,京津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优势对河北省劳动力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京津冀各个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京津冀经济圈内部的劳动力流动不断增强,涉及到流动劳动力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劳动力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息息相关,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程度,异地结算即时性及实施状况更是对流动劳动力影响甚大。近年来,京津冀医疗保险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异地医保结算定点医院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在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发展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京津冀正逐步开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积极探索。在2020年建成全国统一医保信息系统目标下,对京津冀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将定量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与一维频率分析法结合,在对欧盟跨境就医结算、泛珠三角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医保异地结算的经验和启示,选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城镇职工为研究样本,针对京津冀城镇职工在异地结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提升异地就医经办与政策流畅度、增强报销程序“便民化”水平、缩小异地就医待遇和范围差异、均衡京津冀医疗资源与服务质量等方面,对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提出优化对策。
康静[5](2020)在《海南旅游保险理赔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于保险业务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保险公司在旅游保险方面受到巨大的挑战,一是由于市场占有率导致竞争压力升高,二是由于赔付率越来越高的行业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保证旅游保险市场份额的同时实现风险管理,确保旅游保险产品的品质,这是当前保险公司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保险理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赔付率居高不下对保险公司的盈利影响巨大,因此,关于旅游保险理赔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海南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利用中国保险网等权威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对影响海南旅游保险理赔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论文基于对海南旅游保险的分析针对其实际情况完成了理赔融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测评不同的融合等级,根据保险购买需求理论以及消费行为差异等理论,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以微观视角对旅游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选择,通过对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分析,借助回归模型确定对旅游保险需求产生影响的要素,基于此对海南旅游保险理赔融合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和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海南在旅游资源以及保险理赔经验方面的优势,促进旅游保险理赔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实现产品升级。
张春蕾[6](2020)在《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已不能完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挑战,亟需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转型。本文选择海南省为研究地区,以健康保障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发展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公共产品、健康公平性和健康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数据分析法重点对经济保障能力、制度保障能力、医疗资源保障能力、医疗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发展现状。应用比较分析法对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健康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等健康保障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侧重比较,总结归纳国际经验,从而提出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可行参考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省在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改进。(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2)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差距。(3)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4)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5)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海南省当前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体系;(2)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3)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4)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5)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6)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7)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8)依托大数据,建立和完善健康信息系统,以整体提升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促进海南省健康事业的发展。
周鹏[7](2020)在《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年人群疾病医疗负担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将全面分析2017年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规模、服务功能构成、疾病分布、机构流向、筹资来源等情况。掌握老年人群实际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分析老年人群住院治疗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来应对筹资挑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方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检索文献,在全面了解人口老龄化与卫生费用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海南省283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抽样调查,获取样本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数据资料。根据ICD-10的标准进行疾病编码并构建标准化数据库。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核算框架,采用“由总到分”的测算方法,总量数据来自海南省官方统计资料,分摊系数通过现场调查的样本机构数据计算得到,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的核算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总量为653878.57万元,老年人群占总人口比例的8.14%却花费了全省超过三分之一的治疗费用(35.42%),药品费用占治疗费用的比重为38.07%。2.从服务类型分布来看,门诊服务(140499.35万元,占比21.49%),住院服务(513379.22万元,占比78.51%)。从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来看,治疗费用最高的是医院占老年人群总治疗费用的90.64%,高达592706.40万元,中医院治疗费用规模较小(52436.15万元,占比8.0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367.91万元,占比7.40%)。3.从疾病分布来看,治疗费用主要消耗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555065.47万元,占比84.89%)。治疗花费最高的五种疾病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8.77%)、呼吸系统疾病(13.55%)、内分泌及营养和代谢疾病(8.60%)、消化系统疾病(7.09%)、肿瘤(5.37%)。4.从年龄和性别分布来看,治疗费用大部分花费在80岁以下老年人群(64.80%)。男性老年人群的治疗费用(388236.79万元,占比59.37%),女性老年人群治疗费用(265641.78万元,占比40.63%)。5.从筹资情况来看,老年人群疾病治疗家庭卫生支出占比最重(58.14%),其次为公共筹资方案(41.35%)。6.住院天数、是否手术、医保支付类型、就诊医疗机构类型、医疗机构级别、年龄、性别是影响老年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1.海南省老年人群卫生资源消耗大,住院服务花费多,药品费用占比较高。2.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不合理,治疗费用主要流向高级别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守门人”的作用,中医院在老年人群疾病治疗上发挥的作用微弱。3.老年人群疾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大。4.老年人群疾病治疗家庭卫生支出占比最重,自付金额较多,疾病治疗负担重。
陈露[8](2020)在《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制定适宜海南发展的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为海南省健康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与评价依据,助力推进健康海南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评阅、现场调研及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和特征,建立初步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池;经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确定指标;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采用群决策的方式,赋予各级指标相应权重,形成科学性较高且层次分明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3层级架构、7个维度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其中7个维度涉及当前健康村关于组织管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及建设满意度等重点建设领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分别为7项、33项和62项。两轮专家积极程度均高于80%,且提出书面修改意见的专家分别占46.7%和26.7%,表明专家对研究的积极性较高,关注和支持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51,两轮协调系数的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根据统计结果和书面意见对全部指标进行调整,共删除3项指标,对5项指标作出调整,新增2项指标;第二轮咨询结果显示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对指标框架和指标内容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各项指标无删减。最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为组织管理(0.1679),健康环境(0.1687)与健康服务(0.1463)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结果显示相应的三级指标权重也较高。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000,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其科学性及可操作性较强,各项指标均有相应权重,层次性也较强,在理论层面对健康村的评价与评估做出了积极探索,为下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霍慧莹[9](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并给出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意义:医疗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南为依托,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加速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法: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系统分析法,构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军民一体化体系,给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并不深入。为了更好地深化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应以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建立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以及军队卫勤保障系统和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海南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刘锐金[10](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二、海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推进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南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探索回顾 |
(一)政策建设先行:系统化的医疗保障改革政策建设 |
(二)治理能力提升:促进公平与提升效率有机结合 |
1. 医保基金全省统收统支 |
2. 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和优化医药服务供给 |
3. 进一步满足特殊群体的多样化医疗保障需求 |
4. 数字医保建设助力海南医疗保障治理能力提升 |
(三)基金监管有力:持续发力医保基金监管 |
(四)应急医保得力: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 |
二、海南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挑战 |
(一)新时期海南医保改革任务繁重 |
(二)老龄化与产业结构特殊性并存 |
(三)境内外游客及“候鸟人口”的医疗保障服务问题日益突显 |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与常态化防控 |
三、海南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展望 |
(一)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建共治共享医疗保障共同体 |
1. 明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海南医疗保障中的引领作用 |
2. 明确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医疗保障共同体理念 |
(二)优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海南医疗保障制度供给 |
1. 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相一致的合理定位 |
2. 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因地制宜 |
3. 加快“好差评”制度在海南医疗保障建设中的全面推广 |
(三)全技术:技术支撑“全域全流程全人口”的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 |
1. 全域技术支撑 |
2. 全流程技术支撑 |
3. 全人口技术支撑 |
(四)精服务:为海南人民提供精益求精的医疗保障服务 |
1. 在国家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框架下谋划海南医疗保障服务事业发展 |
2. 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时代定位审示海南省医疗保障服务建设 |
3. 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海南医疗保障服务供给体系 |
结语 |
(2)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养老模式 |
2.1.2 异地养老 |
2.1.3 候鸟型养老模式 |
2.1.4 适应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4 压力-调整-前进的动态适应理论 |
3 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3.1 海南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实证调研 |
3.1.1 调研地区概况 |
3.1.2 调研问卷设计 |
3.1.3 调研问卷的收集和数据处理 |
3.1.4 调研数据基础分析 |
3.2 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影响因素 |
3.2.1 候鸟老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
3.2.2 候鸟老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
3.2.3 当地养老服务水平的影响 |
3.2.4 当地养老宣传程度的影响 |
3.3 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 |
3.3.1 物价水平与候鸟老人消费水平的适应性 |
3.3.2 养老保障制度与候鸟老人养老需求的适应性 |
3.3.3 养老服务水平与候鸟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适应性 |
3.3.4 地域环境与候鸟老人包容度的适应性 |
4 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适应性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候鸟型养老模式适应性的现存问题 |
4.1.1 双方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
4.1.2 两地经济发展的不匹配 |
4.1.3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4.1.4 当地政府管理的不完备 |
4.2 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公共资源的挤占导致矛盾加剧 |
4.2.2 候鸟老人养老成本较高 |
4.2.3 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有差异 |
4.2.4 政府对候鸟资源重视程度较低 |
5 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提升对策 |
5.1 提高居民思想观念的适应性 |
5.1.1 关注老年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
5.1.2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 |
5.2 促进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5.2.1 稳定物价 |
5.2.2 支持候鸟产业经济发展 |
5.3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适应性 |
5.3.1 整合资源打造良好品牌文化 |
5.3.2 落实公井服务体系对候鸟人群的覆盖 |
5.4 完善政府管理的适应性 |
5.4.1 做好季节性城市保障 |
5.4.2 提高对候鸟型养老的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南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地域 |
一、行政区划 |
二、自然环境 |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
一、东南亚排华 |
二、国内安置 |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
一、体制融入地方 |
二、管理融入社会 |
三、经济融入市场 |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
一、场员安置 |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
三、社会职能管理 |
四、场员薪资福利 |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
第三节 地方治理 |
一、发展布局 |
二、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
一、实施背景 |
二、实施过程 |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
一、理顺体制机制 |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
第三节 土地利用 |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论文资助项目 |
(4)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异地就医 |
2.1.2 异地结算 |
2.1.3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
2.1.4 第三方付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帕累托最优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第三章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发展现状 |
3.1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发展历程 |
3.1.1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探索起步阶段 |
3.1.2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实践落实阶段 |
3.1.3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探索拓展阶段 |
3.2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模式 |
3.2.1 联网异地就医结算模式 |
3.2.2 参保地直接管理模式 |
3.2.3 医院代办模式 |
3.3 京津冀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成效 |
3.3.1 转移接续业务持续增加 |
3.3.2 互联互通持续增强 |
第四章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调查研究 |
4.1 数据分析方法及问卷有效性 |
4.1.1 数据分析方法选取 |
4.1.2 问卷有效性 |
4.2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
4.2.1 因子分析过程 |
4.2.2 因子分析结果 |
4.3 一维频率分析 |
4.4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存在问题 |
4.4.1 异地就医经办与政策衔接不畅 |
4.4.2 报销程序“便民化”水平较低 |
4.4.3 异地结算医保待遇和范围差异化显着 |
4.4.4 医疗资源分布和医疗服务质量待加强 |
4.5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异地结算国内外经验 |
5.1 欧盟医疗保险跨国结算实践经验 |
5.1.1 欧盟医疗保险跨国结算实践 |
5.1.2 欧盟医疗保险跨国结算经验借鉴 |
5.2 长三角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实践经验 |
5.2.1 长三角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发展实践 |
5.2.2 长三角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经验借鉴 |
5.3 泛珠三角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实践经验 |
5.3.1 广州市与福州市异地就医结算合作 |
5.3.2 海南省异地就医结算合作 |
5.3.3 泛珠三角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经验借鉴 |
第六章 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优化对策 |
6.1 提升异地就医经办与政策流畅度 |
6.1.1 加强异地结算政策宣传引导 |
6.1.2 提升经办业务能力 |
6.2 提升报销程序“便民化”水平 |
6.2.1 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 |
6.2.2 增强信息共享 |
6.3 缩小异地就医待遇和范围差异 |
6.3.1 统筹地区报销待遇 |
6.3.2 扩大城镇职工异地就医报销范围 |
6.4 均衡京津冀医疗资源与服务质量 |
6.4.1 建立完善协同管理机构 |
6.4.2 优化医疗服务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海南旅游保险理赔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风险 |
2.1.2 旅游保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保险需求理论 |
2.2.2 旅游保险需求理论 |
2.3 文献综述及评价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3 海南旅游保险及理赔现状分析 |
3.1 海南旅游保险产品基本情况 |
3.1.1 海南旅游保险发展概况 |
3.1.2 海南旅游保险产品基本体系 |
3.2 海南旅游保险理赔现状 |
3.2.1 旅游保险赔付率较低 |
3.2.2 旅游保险理赔频率逐年上升 |
3.3 海南旅游保险理赔存在的问题 |
3.3.1 针对实施形式上两类旅游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 |
3.3.2 针对科学满足旅游消费者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
3.3.3 针对旅游保险整体消费环境营造存在的问题 |
4 海南旅游保险理赔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本因素分析 |
4.2 实证分析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计量模型具体设定 |
4.2.3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改善海南旅游保险理赔问题的对策 |
5.1 强化对旅游消费者的教育引导 |
5.1.1 强化旅游者的风险意识 |
5.1.2 强化旅游者的保险意识 |
5.2 强化对旅游保险消费者产品需求点的契合 |
5.2.1 完善旅游保险产品定价策略机制 |
5.2.2 全面整合提高旅游保险产品的风险责任 |
5.2.3 大力丰富旅游保险产品具体种类 |
5.2.4 专项改造旅游保险产品的险种形式 |
5.2.5 提高细分旅游保险市场产品的针对性 |
5.2.6 开发大型旅游活动所需专属旅游保险产品 |
5.3 强化对旅游保险理赔环境的整体营造 |
5.3.1 全面拓宽销售服务渠道 |
5.3.2 强化产品的市场附加价值 |
5.3.3 塑造可信赖的市场形象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框架 |
1.3.1 资源来源 |
1.3.2 健康保障能力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数据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 |
2.1.2 医疗保障制度与健康保障制度 |
2.1.3 医疗保障能力与健康保障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健康公平性理论 |
2.2.3 健康经济学理论 |
3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海南省经济保障能力现状 |
3.1.1 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
3.1.2 居民经济发展情况 |
3.2 海南省制度保障能力现状 |
3.2.1 健康保障制度框架 |
3.2.2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覆盖人群 |
3.2.3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筹资水平 |
3.2.4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补偿水平 |
3.2.5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基金管理水平 |
3.3 海南省医疗资源保障能力现状 |
3.3.1 人力资源保障情况 |
3.3.2 物力资源保障情况 |
3.3.3 财力资源保障情况 |
3.4 海南省医疗服务能力现状 |
3.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3.4.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4.3 居民健康改善状况 |
3.5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 |
3.5.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差距 |
3.5.3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配置结构性失衡 |
3.5.4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 |
4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4.1 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
4.2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制度的比较 |
4.3 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的比较 |
4.4 对推进我国及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启示 |
4.4.1 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 |
4.4.2 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 |
4.4.3 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
5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康保障体制 |
5.2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5.3 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 |
5.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
5.5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
5.6 依托大数据,建立健康信息系统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发展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1 年以来国家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
附录二:2011 年以来海南省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2 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调查与核算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指标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调查抽样法 |
2.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核算方法 |
2.5.1 SHA2011 卫生费用核算体系 |
2.5.2 治疗费用核算步骤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3 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核算结果分析 |
3.1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基本情况 |
3.2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服务分布情况 |
3.3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情况 |
3.4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情况 |
3.5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疾病构成情况 |
3.5.1 疾病GBD分类的治疗费用分布情况 |
3.5.2 疾病ICD-10 分类的治疗费用分布情况 |
3.5.3 疾病治疗费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 |
3.6 老年人群不同性别的治疗费用分布情况 |
3.6.1 不同性别不同服务类型的治疗费用构成情况 |
3.6.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治疗费用构成情况 |
3.7 老年人群药品费用分布情况 |
3.7.1 药品费用在治疗费用中的构成情况 |
3.7.2 药品费用的服务分布情况 |
3.7.3 药品费用的机构分布情况 |
3.7.4 药品费用的年龄分布情况 |
3.8 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筹资情况 |
3.8.1 筹资构成情况 |
3.8.2 不同筹资方案的服务配置情况 |
3.9 住院费用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9.1 筛选变量 |
3.9.2 模型的拟合 |
4 讨论与建议 |
4.1 重点关注老年人群,树立以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的健康观念 |
4.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引导就医重心下移 |
4.3 合理控制老年人群的药品费用和住院费用 |
4.4 发挥中医药防治慢病的特色和优势 |
4.5 老年人群疾病经济负担沉重,筹资结构需优化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与局限性 |
5.2.1 研究的创新性 |
5.2.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增长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村建设是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渠道 |
1.1.2 健康村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性途径之一 |
1.1.3 海南健康村评价方式单一,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研究相关理论概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相关理论及其概论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内容 |
2.2.1 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及特征研究 |
2.2.2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3.3 德尔菲法(Delphi) |
3.3.1 专家类型及其入选标准 |
3.3.2 指标的筛选原则及标准 |
3.3.3 专家咨询表内容及咨询方式 |
3.3.4 统计学方法 |
3.4 层次分析法 |
3.4.1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
3.4.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3.4.3 计算权重和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比率 |
3.4.4 计算指标组合权重 |
3.5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与特征 |
4.1.1 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 |
4.1.2 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
4.1.3 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 |
4.1.4 均衡发展的人群健康水平 |
4.1.5 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
4.1.6 氛围浓厚的健康文化 |
4.2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2.1 文献研究及现场访谈情况 |
4.2.2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4.2.3 健康村评价指标池 |
4.2.4 基于德尔菲法的健康村评价指标的定量筛选 |
4.2.5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
5 讨论 |
5.1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
5.1.1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和维度分析 |
5.1.2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分析 |
5.2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及特色分析 |
5.2.1 指标的具体内容分析 |
5.2.2 指标体系的特色分析 |
5.3 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2.1 指标维度创新 |
6.2.2 评价方法创新 |
6.3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康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健康村发展历程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现场访谈提纲 |
附录二: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三: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四: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层次分析法)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 |
2.1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 |
2.1.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 |
2.1.2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 |
2.1.3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 |
2.1.4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 |
2.1.5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比较 |
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 |
2.2.1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2.2.3 我国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分析 |
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
3.1 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
3.1.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
3.1.2 灾害应急救援 |
3.1.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
3.1.4 卫勤保障 |
3.2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的发展 |
3.2.1 我国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发展 |
3.2.2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军民融合发展 |
3.2.3 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军民融合发展 |
3.2.4 我国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 |
3.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比较分析 |
3.3.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
3.3.2 灾害应急救援 |
3.3.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
3.3.4 卫勤保障 |
3.4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1 南部海域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 |
4.1.2 南部海域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3 南部海域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
4.2 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
5 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 |
5.1 建立军地医疗联合体 |
5.1.1 建立垂直式的军地区域型医疗联合体 |
5.1.2 建立水平式的军地医疗联合体 |
5.1.3 提高驻地官兵基本医疗保障 |
5.1.4 在军地医疗联合体内建立卫勤联勤制度 |
5.2 加强军地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 |
5.3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探索 |
5.4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体系建设 |
5.4.1 利用军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军事医学人才 |
5.4.2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 |
5.4.3 大力发展军地两用医学技术 |
5.5 加强国防卫生动员 |
5.5.1 健全国防卫生动员法制体系 |
5.5.2 完善国防卫生动员运行机制 |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以海南及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
附录2 军人医疗保障社会化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
(一)最低收购价 |
(二)临时收储政策 |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
三、农业直接补贴 |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
(一)主要争端点 |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
六、总结性评价 |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期刊 |
二、作者 |
三、重点方向 |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
一、高引用论文 |
二、期刊 |
三、作者 |
四、关键词 |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家庭特征 |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
四、农业投入 |
五、农业收入 |
六、政府补贴 |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
(一)水稻 |
(二)小麦 |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
(二)农户家庭收入 |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
二、棉花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三、玉米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四、油菜籽 |
(一)价格 |
(二)生产 |
(三)化肥投入 |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计量分析策略 |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 |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
(一)产量 |
(二)化肥投入 |
(三)断点回归结果 |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
一、良种补贴 |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
一、备选政策设计 |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
三、数据获取 |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
(一)因变量选择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海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贸港背景下海南推进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研究[J]. 单苗苗,刘子琼. 新东方, 2020(05)
- [2]我国候鸟型养老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葛珺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
- [4]京津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研究[D]. 刘迪. 河北大学, 2020(08)
- [5]海南旅游保险理赔影响因素研究[D]. 康静. 海南大学, 2020(12)
- [6]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D]. 张春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海南省老年人群治疗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鹏.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陈露.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D]. 霍慧莹.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10]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